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摘要:过境交通作为小城镇发展初期的载体,是城镇过境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城镇人口流动与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本文通过分析三江口镇内过境交通对城镇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在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布局结构、人口分布引导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三江口镇;小城镇;总体规划;过境交通

Abstract: The transit traffic as the carrier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 early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urban transit, also is important channel of town population flow and transpor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e Sanjiang town within the transit traffic to urban development is advantageous with adverse effect, in overall planning determine ci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layout structur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uide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Key words: Sanjiang town; small town; planning; transit traffic

1.过境交通的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1.1过境交通对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城市形成的历史来看,在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也会形成一些商业都会。虽然屡受战火毁坏,但仍然在原地重建,例如苏州、广州、大连、青岛。

近代新交通方式的出现,特别是铁路和公路,改善了城市可达性的条件,使城市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劳动分工,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例如,河北省石家庄的兴起就是凭借优越的铁路交通条件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纪初,运往当时的重镇正定的物资都要由卢汉线铁路在石家庄下站,再由石家庄运往正定,石家庄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并进一步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汉三条铁路在石家庄接轨,是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过境交通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影响探析 摘要:过境交通作为小城镇发展初期的载体,是城镇过境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城镇人口流动与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本文通过分析三江口镇内过境交通对城镇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在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布局结构、人口分布引导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三江口镇;小城镇;总体规划;过境交通 Abstract: The transit traffic as the carrier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 early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urban transit, also is important channel of town population flow and transpor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e Sanjiang town within the transit traffic to urban development is advantageous with adverse effect, in overall planning determine cit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layout structur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uide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Key words: Sanjiang town; small town; planning; transit traffic 1.过境交通的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1.1过境交通对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城市形成的历史来看,在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也会形成一些商业都会。虽然屡受战火毁坏,但仍然在原地重建,例如苏州、广州、大连、青岛。 近代新交通方式的出现,特别是铁路和公路,改善了城市可达性的条件,使城市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劳动分工,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例如,河北省石家庄的兴起就是凭借优越的铁路交通条件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纪初,运往当时的重镇正定的物资都要由卢汉线铁路在石家庄下站,再由石家庄运往正定,石家庄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并进一步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汉三条铁路在石家庄接轨,是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7) .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 (7) .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9) .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10) .第九章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4) .第十二章远景发展构思 (15) .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15) .第十四章附则 (18) .附表1 现状用地指标一览表 (18) .附表2 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18) .附表3 用地平衡表 (19) .附表4 规划道路一览表 (19)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 (1)镇域: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3.09) (6)《城市绿化条例》(1992.6)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 (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09.07) (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6条规划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二)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二)“十五”发展目标 (三)2010年发展设想 三、“十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 (一)铁路 (二)公路 (三)沿海港口 (四)内河航运 (五)民航 (六)管道 (七)城市交通 四、“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 (二)广开资金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交通价格改革 (四)推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五)扶持西部地区交通发展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 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运输在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干线运输基本适应需求。200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135亿吨,比1995年增加1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1995年增加762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46亿人,比1995年增加29亿人,旅客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加3186亿人公里。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国668个设市城市中有613个城市有公交设施,公共交通车辆21万辆,地铁线路120公里,出租汽车79.1万辆;城市道路长度15万公里,道路面积18亿平方米。总体上,运输紧张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 2、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发挥。从“八五”开始着手建设的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运输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后方各种运输方式为集疏运的外贸货物运输通道,以沿海和长江港口为重点的原油、铁矿石运输通道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民航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的提速,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客运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依赖单一或少数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较好发挥。2000年与1980年相比,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48%降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为13.8%,水运比重由42%上升为53.2%,管道比重仍维持1.6%左右;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60.6%降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为54.2%,水运比重由5.7%降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为8.2%。公路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铁路、水运的长距离、大运量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铁路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公路、内河和海上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公路、内河水运等运输方式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不同行业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建立,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已开始有可能通过运输市场选择经济、合理和服务质量高的运输方式及运输企业。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1)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附件1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存在问题 (3) 二、发展要求 (3) (一)形势要求 (3) (二)需求分析 (6)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主要任务 (13) (一)基础设施 (13) (二)运输服务 (15) (三)科技进步与信息化 (17) (四)绿色交通 (17) (五)安全与应急保障 (17) (六)全面深化改革 (17) 五、政策措施 (18) 附表: (20)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上要体现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战略举措的任务要求,体现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要求,体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远结合、突出重点,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从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结“十二五”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有定量数据和典型案例支撑。总体评价“十二五”期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十二五”期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改善民生、规划制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1、基础设施 重点分析“十二五”期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建设及养护管理进展情况,各种运输方式营运总里程规模及等级结构优化情况,

浅谈小城镇的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城镇的道路交通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城镇现状交通问题的简要分析, 以及对小城镇交通方式及结构的初步研究,提出一些解决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城镇道路交通问题对策 小城镇道路是小城镇各功能分区用地的联系网络,是整个小城镇的“骨架”和“动脉”,也是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正快速发展,各地小城镇经济发展也很快。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机动车数量也在飞快增加,小城镇道路建设便显现出各种矛盾和不足。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城镇的道路交通,将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现状 1.1依靠过境交通 1.1.1交通干扰大 过境的国道、省道是国家建设的主动脉,是省市地方交通运输主干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保证它们的通畅、便捷。许多小城镇一开始往往是依靠过境公路、沿着公路两边逐渐发展形成的,公路既是小城镇的对外公路,又是小城镇的主要道路。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来往车辆愈加频繁。有的甚至沿主要道路两侧建设大量的商业服务设施,行人密集,进出口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拥堵的交通影响了主干道的经济效应,也影响了小城镇的对外联系。 1.1.2盲目沿过境公路发展 小城镇建设用地盲目地沿过境公路两侧发展,占线过长,使小城镇主要产业和一些商业服务设施都集中在路两侧,造成人流车流的大量聚集,给小城镇居民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这样的带状发展对以后工程管线施工也有很大影响:增加建设和维护费用;不利用资源有效利用等,增加了小城镇经济负担。 1.2交通系统不完善 1.2.1干支结构不尽合理 一般小城镇只有干支两套道路系统,大多数城镇只有一两条穿城干道。在发

城镇道路与交通建设规划

东方智慧 Oriental wisdom 一、引言 交通是指车辆、行人在城镇中的流动状态和规律。遍布城镇的建筑物互为交通的吸引点和发生点,它们决定了人流、车流的方向。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量,称为交通流量。每条街道上的交通流量各不相同,同一街道的流量在时间上分布也不相同。通过调查分析,就可以根据交通流向、流量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确定各种道路的等级和密度,从而决定城镇总体布局的形态。另一方面城镇的布局也反过来决定着城镇交通的流向、流量,所以城镇布局合理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人流、货流的流量分布是否均匀,流动的平均距离是否最短,总的交通流量是否最小。对外交通是指以城镇为基点,与城镇外部进行交通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和,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大类。其中公路是最普通的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小城镇往往沿公路两侧逐渐发展,由于商业服务设施集中,行人密集,过往车辆频繁,相互干扰极大,因而合理解决过境公路穿越小城镇的问题迫在眉睫。 二、城镇路网的规划与布局 组织城镇道路系统时,可按道路功能和道路两旁建筑物分布情况组成不同的形式。小城镇道路的路网布局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1、放射式。以城镇公共中心或车站、码头作为放射中心,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围绕放射中心布置若干环形道路以联系放射道路。其优点是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有利于旧镇区与新镇区的连接,交通直捷通畅;缺点是使街坊用地不规整,不利于建筑物的布置,灵活性不如方格式。 2、方格式。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条主干道,在主干道之间再布置次要道路,将用地分割成大小适当的街坊。适用于地形平坦地区的城镇。方格式的优点是所划分的街坊较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也较简单灵活,道路定线方便;缺点是对角线的交通联系不便,布局也较呆板。平原地区的小城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3、自由式。道路结合地形变化布置,形成线路曲折不一的几何图形。适用于自然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丘陵山区。其优点是土方工程量和修建道路的投资少,其缺点是道路曲度系数大,所谓曲度系数是两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之比。平原地区主要交通干道的曲度系数应控制在1.1-1.2之间,山区可以适当大一些,但也应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曲折,不规则的居住街坊多,用地分散,对于组织以居住街坊为基本构成的生活居住区极为不利。 4、混合式。道路结合用地条件,由上述几种形式组合而成。混合式具有前几种形式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灵活和理想的道路网形式。 三、城镇道路的横断面设计 1、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走向确定之后,接着应考虑道路宽度和断面形式。道路宽度,即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的总和。道路红线是城镇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道路横断面即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剖面。城镇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车行道上混合行驶,称为一块板形式。一块板适用于路幅较窄30m以下,自行车和人流较多,机动车较少,行车速度不高,交通量不大、混合行驶四车道已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可以满足小城镇的交通要求,并且机动灵活。 (2)车行道中间设一隔离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然混合行驶,称为二块板形式。两块板适用于双向交通量比较均匀,机动车多,非机动车少,车速要求较高的道路。 2、道路的组成:城市道路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等所组成。 (1)机动车道。道路上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的路面称为机动车道。每一纵列车辆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条车道。一条车道的宽度由车身宽和横向安全距离两个因素决定。横向安全距离是指车辆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及车身与车行道侧面边缘的安全距离。 (2)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是指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兽力车行驶的路面部分。其宽度的确定方法和机动车道相同。各种非机动车一条车道的宽度分别为:自行车1.5m,三轮车2.0m,大板车2.8m,小板车1.7m,兽力车2.6m。非机动车车种复杂,车速差异大,并驶、超车、错位现象频繁,确定其车道宽度时应分析各种非机动车辆可能出现的横向组合方式,根据最不利的行驶和超车情况来估算。若单独设置非机动车道时,其单向行驶宽度可采用3-5m。 (3)人行道。人行道是城镇道路仅次于车行道的基本组成部分。小城镇行人多,若人行道宽度不够,行人就会占用车行道,造成交通混乱。人行道的宽度主要从步行交通、地下管线、绿化布置几方面综合考虑。步行交通宽度等于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与步行带条数的乘积。一个步行者所占用的宽度,称之为一个步行带,一般取0.75m。 (4)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小城镇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置浓郁的乔木、绿篱、花丛、草地,可以减少灰尘、噪声,增添道路景色。绿化的一般需要宽度建议值为:单行乔木1.25-2m,两行乔木并列2.5-5m,两行乔木错列2.0-4.0m;高灌木丛1.2m,中灌木丛1.0m,低灌木丛0.8m;草皮与花丛1.0—1.5m。绿化带的最小宽度取决于可利用的路幅宽度,一般不宜大于4. 5-6m。 浅谈城镇道路与交通建设规划 张晓霞 (吉林省松原市规划局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道路系统是城镇的基本骨架,规划时应与城镇总体布局方案同时进行,应满足以用地功能组织为前提,充分考虑城镇的交通特点和要求,建立主次分明、分工明确、设施完整的道路系统;能够满足管线布置要求;有利于城镇排水;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节约道路基建费用;考虑城镇环境和景观面貌的要求及考虑城镇现状对道路系统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城镇 道路 交通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8-0218-02 218东方企业文化

浅谈如何在总体规划中打造特色小城镇

浅谈如何在总体规划中打造特色小城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飞速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较之改革开放以前,都有较大突破。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特色小城镇的存在价值、怎样正确看待目前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特色小城镇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小城镇特色建设中的所要考虑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总体规划中打造特色小城镇。 【关键词】:城镇特色;规划;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飞速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较之改革开放以前,都有较大突破。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小城镇在发展问题上的畸形存在,即过于注重经济而忽视文化,过于注重现代而割断历史,过于复制欧美而缺乏特色。加强总体规划,注重特色建设,成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亮点之一,因此,“两会”报告中特别提出“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小城镇的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城镇从内容到形式,从物质构成到精神存在的区别于其他城镇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城镇特色不但包括物质构成层面的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建筑实体、公共空间、气候条件等,还包括精神存在层面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如果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那么城镇就是时间的艺术。某种程度上,城镇是历史的记忆和见证。而城镇特色对于一个城镇的存在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民俗风情等的存在与延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但如此,城镇的特色和个性还体现了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而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的冲击,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并未很好的得以保存。许多城镇割断了自身和传统的有机联系,有些城镇一味的高楼林立,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身的独特个性,从而造成千城一面的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发展中丧失自我,在发展中淹没个性,这可以作为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概括。造成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在探讨打造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二、做好在总体规划中对特色城镇建设的控制 1.城镇定位。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起点、高度、方向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镇的未来有多远。因此,做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一个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投资评估。要做好总体规划的控制,首先要从资金链上做好特色小城

小城镇规划-基于出行特征的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优化对策

基于出行特征的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优化对策1 夏晶晶,谢丽堃,张晓巍,王金瑾 摘要:本文通过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频率等特征,基于出行特征从路权分配、交通空间功能、现有相关设计标准的盲区等方面探讨小城镇人性化交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出行特征,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更是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热潮。在建设热潮的冲击中,越来越多的人也陷入思考,究竟要怎样建设小城镇?究竟要建设成什么样的小城镇? 顾名思义小城镇区别于城市和农村,同时又兼具二者的特点,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既要具备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兼顾农村和谐的生态环境基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必要环节,是人们在小城镇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更是国家开展“小城镇,大战略”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 交通设施建设是小城镇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各大城市广泛开展绿道建设、万人骑行活动,以及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性化交通的重要性凸显。 小城镇正处于交通机动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交通问题往往过多关注机动车交通而忽略了非机动车。为了了解小城镇居民交通出行特征,精确制定小城镇交通发展策略,在2016年住建部村镇司组织开展的全国小城镇调研的工作中,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小城镇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将基于此次调研数据,从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入手分析小城镇交通现状特点,探讨人性化交通空间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 1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小城镇详细调查研究和组织工作”(编号:BG20160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