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

第八章米歇尔·福柯

一、福柯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1.生平简介

在当代的学术界中,思想与理论日益成为一种学院化,学科化,也就是专业化的职业,因此,在当代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像福柯这样,思想与生活交织得如此紧密。福柯对先锋派艺术的迷恋,隐秘的爱情生活,各种极限体验以及他以独特方式参与的政治活动都构成了他思想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福柯的思想渊源

(1)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

①对康德的继承

“如果说福柯确实是根源于某种哲学传统的话,他属于康德开创的批判传统,我们可以把他的工作称为思想的批判史”。在福柯看来,康德开创的传统,包含了两个方面:a.对知识条件的批判性考察。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正是继承了康德的这一传统,而且,福柯笔下那个多少有点古怪的“考古学”一词就是来自康德本人;

b.康德是现代哲学中第一个对“当前”的历史处境进行思考的哲学家,福柯晚年的工作则承继了康德对启蒙与革命问题的探索。

②与康德的不同之处

a.在考察知识问题时,福柯将康德分析中带有哲学人类学普遍色彩的先验图式转化为一种历史先验。

b.尽管福柯将黑格尔等思想家视为是康德传统的一部分,但福柯的分析视角虽然强调

历史性,却与这些康德哲学的历史化途径迥异,因为福柯考察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历史的实践”,他的理论也不是具有目的论结构,隐含了某种末世论观念的历史哲学,而是“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理性、非理性这些传统上属于哲学的问题”;

c.福柯对任何主体哲学都抱有深刻的怀疑,所以他也严厉地批评指出,在康德的传统中包含了某种西方文化固有的强调“内在性”的倾向,他则希望借助历史学的批判分析摆脱先验主体的束缚,因此利科才称福柯的思想为“没有先验主体的康德主义”。

③福柯仍然在一些关键取向上深受康德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分析中所隐含的批判取向,这一点往往为福柯的评论家所忽视。福柯的批判方式,特别要求他的读者具有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和勇气,这一点同样是康德基本思想原则的现代体现,而且也是福柯与康德在思想上最大的亲缘之处。

(2)尼采

①尼采对福柯的影响

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想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尼采对福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对历史(学)的批判性态度,是福柯力图避免传统历史学分析的问题而独辟蹊径的一个重要动力;

b.尼采强调,知识并不像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主流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使我们摆脱尘世权力斗争,获得内在自由的东西,相反,知识本身正是权力或力量斗争的产物和工具,这一点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分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始终抱有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并曾试图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这一思路是福柯独特分析取向的一个重要基础,并影响了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问题的探讨;

d.尼采对生命(或生活)本身的强调,以及将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创造的观念,不仅是福柯晚年关注的中心问题,大概也是福柯一生的完美写照。

②与尼采的差异

福柯尽管和尼采一样对西方理性及其突出代表——哲学持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态度,但他却是从历史的“实证”分析中来真正地检验尼采所谓“效果史”这一伟大设想本身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这一点恰恰为许多忙于挖掘福柯“哲学理念”的学者所忽视。

(3)形式主义传统

①与形式主义的相同之处

a.结构主义本身不过是20世纪影响全欧的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插曲”罢了,而后者要比经典结构主义形态的意涵广泛得多。正是借助这种形式主义的观念,福柯一代的学者得以克服主体哲学的羁绊,从“我思”或超验自我之外的角度来考虑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考虑知识的性质。在这方面,结构主义者从关系着眼分析“结构”的思路,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思路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b.福柯还指出,形式主义思潮始终和某种政治处境有关,形式主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反教条主义,特别是在60年代的欧洲各国,形式主义思潮被广泛用来和各种教条主义“作战”,这也正是这种思潮和福柯思想有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与形式主义的不同之处

在福柯与那些比较强调符号分析的(后)结构主义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表面上看,知识考古学和符号分析都探讨文本和言语,但实际上二者的取向恰恰相反,福柯强调从实践的角度,从文本之外的角度来探讨那些说出的话,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分析则主要着眼于文本中的痕迹,从能指的游戏中挖掘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固有的“逻各斯”秩序。这一差异在福柯与德里达的争论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4)法国的认识论传统

福柯对理性与科学知识的历史的关注,对知识背后的各种实践条件的考察,甚至他对断裂问题的巨大兴趣,都深受法国认识论传统的影响。在《知识考古学》的开篇,他将法国认识论传统对科学史的研究,与法国的年鉴史学相提并论,视为当代在历史分析领域中最重要的进展。如果考虑到福柯很少主动提及那些影响自己的研究传统,这样的赞誉就更是非同寻常的了。

(5)超现实主义者与新文学

福柯承认,自己受尼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路线,一条是通过海德格尔,而另一条则是通过巴塔耶及超现实主义者。超现实主义者及各种先锋文学对福柯思想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福柯在去世前一年接受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深受布朗肖、巴塔耶、克洛索夫斯基和罗伯·格里耶的影响,正是这些艺术家帮助自己摆脱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对思想的支配。这些艺术家关于极限、逾越的思考、对“外面”的探索和对语言的实验,都深刻地影响了福柯对社会的理解和对话语的分析。他对雷蒙·鲁塞尔这位超现实主义先驱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写作过程来看,这本书也是福柯感到最快乐的著作。

3.福柯的思想主旨与著作简介

在各种“文化的条件或组织原则”中,福柯主要关心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我们自身”与真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知识的主体;

②“我们自身”与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通过行动影响他人的主体;

③“我们自身”与伦理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将自身构成为道德行动者。

(1)早期著作

①福柯在《癫狂与文明》和《临床医学的诞生》等著作中通过分析精神病或临床医学这

样的知识体系的发展,及其与各种社会机构、组织、实践之间的密切关联,初步探讨了思想体系的历史。在这一阶段中,“排斥”、“划分”、“禁闭”是不断出现的主体,知识问题占据中心的位置,但权力与主体的问题也若隐若现。

②不过在这一阶段中,福柯似乎将某种知识体系的形成简单地理解为对一种难以言传的原初经验的破坏或“排斥”,福柯后来抛弃了这一观点。从这一阶段开始,福柯还撰写了许多有关“新文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更鲜明地体现了福柯对社会分析的基本取向,即对界限和逾越的关注。

(2)话语分析阶段

1966年出版的《事物的秩序》是使福柯一举成名的著作,但多少有些丧失了福柯早期在分析知识体系时,兼顾话语实践与非话语实践、文本与制度、可说的和可见的两个方面所保持的张力。知识问题尽管仍然保持与主体问题的联系,但却似乎脱离了与权力问题的关联,福柯后来对这本书也不太满意。

不过,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福柯通向成熟阶段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一个必要的迂回。其后出版的《知识考古学》,被许多人仅仅看做是对《事物的秩序》的补充,或者对各种批判的答复,但实际上却构成了福柯思想的重要变化,不仅修正了《事物的秩序》中的一些偏颇之处,明确展现了福柯与结构主义、解释学和分析哲学思路上的差异,而且为他转向对权力的谱系学研究铺平了道路。《语言、反记忆和实践》这本英文选集收录了福柯在前两个阶段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章。

(3)“权力一知识”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福柯逐渐开始跳出自己研究的“思想体系史”的范围,对权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纪律与惩罚》和《性史》第一卷(《知识的意志》)中。当然,福柯这样做并不是彻底改变了他以往的思路,而是将他此前分析的

“知识”与权力问题明确地结合在一起考察,以更复杂的方式处理了他在早期曾经关注的话语实践与非话语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充分考虑了这些不同类型实践的异质性问题。主体问题则以隐晦的方式出现在对纪律与生命政治的探讨中。这一阶段的一些访谈和文章收入了《权力一知识》这本文集中。

(4)晚期作品

在发表《性史》第一卷时,福柯曾预告此书包括6卷,但此后近八年的时间里,另外几卷却迟迟不见问世。直到福柯去世前不久,《性史》的另外两卷《快乐的享用》和《自我的爱护》才出版。这两本书再次令读者大感意外,它们不仅和福柯原来预告的内容大相径庭,而且性的问题似乎不再是核心问题,从属于对自我技术和伦理学的探讨。

福柯关注的问题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他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自我技术的探讨实际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虑了知识、权力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思路。福柯在这一阶段的一些文章散见各处,部分重要的英语文章收入了《政治、实践与文化》、《自我技术》、《伦理学》等一些文集中。

二、真理的体制:话语的考古学

1.作为话语体制的真理

福柯对西方理性的历史提出了置疑,询问理性是如何通过排斥疯狂,建立一个他者,并进一步将这个被排除在外的“疯狂”作为自己的知识对象,从而确定自身的统治地位的。

(1)知识

福柯探讨的并非一般性的知识,而是特定类型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得以成立的条件。所以,福柯才会特别关注各种所谓“不够精确的科学”,诸如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因为,在这些学科中,更容易发现这些知识条件的痕迹,而在许多早已完成制度化和学科化的“精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西方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总结 一、框架 二、基本概念 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市场均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机会成本 三、几种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厂商产品差异对价格控制进入市场接近的商品 数量程度程度难易程度市场 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品 完全垄断很多有差别较小比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寡头市场几家有差别较大比较困难民航、通讯、汽车 或无差别制造、石油开采完全垄断一家不可替代很大不可能公用事业 四、七种均衡

1.市场均衡 2.消费者均衡 3.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7.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五、概念辨析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实证与规范经济学 3.需求(供给)的变化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 4.短期与长期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6.停业点与盈利点 六、基本原理 1.需求、供给、供求原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七、典型经济现象解释 1.丰收悖论 2.猪流感疾病,是猪肉价格下降,分析均衡变动 步骤:㈠确定事件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或二者同时移动 ㈡确定曲线的变动方向 ㈢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3.为何钻石比水贵:水数量多边际效用小。 4.惨淡经营,店铺为何不关门? P=A VC 为停业点。当AC>P>A VC虽亏本,但其收入高于可变成本,还有一部分可弥补固定成本。若其关门将损失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商家会选择继续经营。 5.为何铁路、供水、供电等行业能保持其垄断地位? 政府特许自然垄断 6.最低工资法德出台将会有哪些成效和弊端? 一部分人取得叫高收入造成失业 7.在小镇放烟花,能向居民收取观看费用吗? 不能外部性不直接收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厂商)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涉及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笔记及重点总结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 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 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 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 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 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毛猿》的福柯式解读 作者:刘慧敏 内容提要:奥尼尔的剧作《毛猿》主人公扬克的疯癫形象引起不少读者的困惑和思索,长期以来被贴上现代工业化社会异化人群的标签。实际上,扬克看似发疯的言行背后隐藏着一个社会底层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回归人性的期盼。扬克的疯癫透过水、监狱等意象,以及疯子被展示、疯子与自恋等方面与福柯的?疯癫?视点形成映照。对扬克的疯癫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奥尼尔剧作体现出的现代悲剧意识。 关键词:扬克疯癫福柯理性 《毛猿》(1922)是尤金〃奥尼尔最令人感兴趣的剧作之一,不分幕,共8场。在关于这出戏的评论中,研究者常从象征主义的某些概念出发,探讨剧本所蕴含的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主题,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奥尼尔本人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辞中亦强调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对于我来说,像尼采在哲学王国一样,他将继续是我们的精神导师……?然而,通过对主角扬克的悲剧命运分析,不难发现扬克的?疯癫?与米歇尔,福柯观念里的?疯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疯癫?的理解,《毛猿》可以理解为是一出探索疯癫的悲剧,这场悲剧实质上彰显了扬克完成由沉迷于?原始骄傲和过分自我?到追求真实与自由的心路历程。然而。扬克个人的努力在整个社会机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企图与兽类进行沟通的美好愿望最终也化为泡影,成为20世纪初又一幕美国悲剧。 一、奥尼尔和福柯的相通性 奥尼尔和福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他们都从悲观哲学家尼采那里得到了几乎相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对悲剧的相同视点。只不过一个体现在戏剧创作里,一个表述在哲学著述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奥尼尔的思想较为复杂,受到希腊悲剧意识、尼采悲观哲学以及东方道教的影响。在诸种影响因素中,尼采悲观哲学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奥尼尔对尼采的接受,其直接原因与奥尼尔的成长经历有关。而且,尼采和奥尼尔对信仰的转变经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1888年奥尼尔出生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7岁至13岁在天主教学校度过。奧尼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从小目睹母亲深受毒品戕害,祈求上帝帮助却无济于事,十几岁时父母和大哥相继离开人世。目睹人间悲剧,奥尼尔伤痛不已。他开始憎恨天主教教义的欺骗与伪善,怀疑是否存在万能的上帝。最终,亲人的离去和宗教的迷失让奥尼尔丧失了归属感,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和悲痛之中。 1907年,奥尼尔放弃天主教已有5年,他思想困惑、对前途感到迷惘,这时尼采的哲学思想进入了他的生命。尼采的思想对奥尼尔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奧尼尔称《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对他思想的影响?超过以前他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此后几年,奥尼尔的境遇每况愈下,他不仅真切体验到了死亡的威胁,同时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早先接触的希腊悲剧和尼釆?上帝死了?的观念在年轻的奥尼尔身上潜移默化,终于形成了奧尼尔独特的现代严肃悲剧意识。 无独有偶,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80年代,尼采的思想对福柯的影响几乎贯其一生。在学生时代,福柯就解读过尼釆,并把尼采奉为精神导师。按照福柯的说法,1953年在他

曼昆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

菲利普斯曲线 循环流量图 重要概念区分 实证表述/规范表述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正常物品/低档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定额税/累进税/累退税 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企业短期停止营业/企业退出 竞争/垄断/垄断竞争 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市场失灵的两个可能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 (联系第7章市场效率+第10章外部性) 名解: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着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1.科学判断的不同 2.价值观的不同 3.感觉与现实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实证表述:描述性的,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规范表述:规定性的,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劳动的需求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1.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1)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2)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边际产量值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变为边际产量值。边际产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是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由于一个竞争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随着工人越来越多,边际产量在递减,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有时边际产量值称为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它是企业从多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中得到的额外收益。 (2)边际产量值对劳动需求的决定 如图18-1所示,该图描述了边际产量值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劳动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图还包括一条市场工资时的水平线。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这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低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因此再雇用1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西方经济学微观笔记整理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该商品的数量。 有效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 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有效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提供出售的愿望与出售能力相结合的。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点: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 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 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出清: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就是市场出清。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 曲线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 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 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 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指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 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消费者均衡就是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 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预算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 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厂商:又称生产者或企业,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 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 第八章米歇尔·福柯 一、福柯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1.生平简介 在当代的学术界中,思想与理论日益成为一种学院化,学科化,也就是专业化的职业,因此,在当代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像福柯这样,思想与生活交织得如此紧密。福柯对先锋派艺术的迷恋,隐秘的爱情生活,各种极限体验以及他以独特方式参与的政治活动都构成了他思想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福柯的思想渊源 (1)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 ①对康德的继承 “如果说福柯确实是根源于某种哲学传统的话,他属于康德开创的批判传统,我们可以把他的工作称为思想的批判史”。在福柯看来,康德开创的传统,包含了两个方面:a.对知识条件的批判性考察。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正是继承了康德的这一传统,而且,福柯笔下那个多少有点古怪的“考古学”一词就是来自康德本人; b.康德是现代哲学中第一个对“当前”的历史处境进行思考的哲学家,福柯晚年的工作则承继了康德对启蒙与革命问题的探索。 ②与康德的不同之处 a.在考察知识问题时,福柯将康德分析中带有哲学人类学普遍色彩的先验图式转化为一种历史先验。 b.尽管福柯将黑格尔等思想家视为是康德传统的一部分,但福柯的分析视角虽然强调

历史性,却与这些康德哲学的历史化途径迥异,因为福柯考察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历史的实践”,他的理论也不是具有目的论结构,隐含了某种末世论观念的历史哲学,而是“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理性、非理性这些传统上属于哲学的问题”; c.福柯对任何主体哲学都抱有深刻的怀疑,所以他也严厉地批评指出,在康德的传统中包含了某种西方文化固有的强调“内在性”的倾向,他则希望借助历史学的批判分析摆脱先验主体的束缚,因此利科才称福柯的思想为“没有先验主体的康德主义”。 ③福柯仍然在一些关键取向上深受康德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分析中所隐含的批判取向,这一点往往为福柯的评论家所忽视。福柯的批判方式,特别要求他的读者具有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和勇气,这一点同样是康德基本思想原则的现代体现,而且也是福柯与康德在思想上最大的亲缘之处。 (2)尼采 ①尼采对福柯的影响 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想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尼采对福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对历史(学)的批判性态度,是福柯力图避免传统历史学分析的问题而独辟蹊径的一个重要动力; b.尼采强调,知识并不像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主流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使我们摆脱尘世权力斗争,获得内在自由的东西,相反,知识本身正是权力或力量斗争的产物和工具,这一点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分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始终抱有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并曾试图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这一思路是福柯独特分析取向的一个重要基础,并影响了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问题的探讨;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其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学科,不了解西方 经济学,就难以看懂西方经济国家的经济报刊文章,也无从把握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报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写成的,西方经济政策的制订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中,西方经济学也是通用的经济语言和工具。具备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参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回答和阐述。而西方经济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与和借鉴。虽然西方经济学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西方经济学有具有实用性特征,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服务的。可以这样说,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比如说,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价格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它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浅析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浅析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摘要: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勾勒了一幅关于疯癫文明的演变图,分析了究竟什么是疯癫?什么是疯子?人们对疯癫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 过程?如何消除疯子和正常人的界限,使其享有正常人的权利?福柯从辩证法 的高度,立足人性、知识、权利、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 细致地进行了思索、反思与重新认识。在当今社会,当我们去讨论或“疯癫” 或“文明”的时候,其实是在警醒我们不要去忘记“理性”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尊重及倾听他人同样重要。 关键词:疯癫;理性;返朴归真 《疯癫与文明》,全称《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它使福柯一举成名,脱颖而出,成为 哲学界的新名人。福柯在书中勾勒了一幅关于疯癫文明的演变图。中世纪时期,被排挤到文明边缘的疯子,他们坐着“愚人船”漂流到异地,试图摆脱疯人的 罪名。古典时期,大禁闭取代了远航,他们与罪犯、放荡者、病残者关在一起,与理性隔离开来。最终,经过一场大恐惧以及一些专业人士的努力,精神病院 被建立,他们不得不接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禁锢。从疯人船到禁闭所再到现 代意义上的精神病院,比起理性最初把疯人关在禁闭所里的无为放任,最终让 医务人员担任权威和家长角色来治愈病人,其实在性质上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疯癫一步步被分离与界定,始终处于文明的边缘。在现代文明的世界里,疯癫 是错的,是不能被接受的。 的确,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人们是如此的畏惧疯癫。“疯癫”是指精神病,“疯子”是指精神病人,他们都不是正常人,因而他们通常不能对自己的言行 举止负责。对于这一点,没有人去质疑或者反思些什么,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 或者理应如此。但是,福柯却从辩证法的高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究竟什么是 疯癫?什么是疯子?人们对疯癫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如何消除疯子和 正常人的界限,使其享有正常人的权利?所有这些问题,福柯都进行了思索、 反思与重新认识。 一、疯癫与理性 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的首段,福柯就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在17世纪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1]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说由于缺乏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所以在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根本无法区别“疯癫”与“不疯癫”。二是说,现实生活中自以为行为举止都正常的人,也只不过像那些“自以为是”的疯癫 者一样,属于另一种的疯癫罢了。福柯是伟大的,因为福柯看到了人类的另一 种存在形式,即以人类自身的疯癫为本体的存在形式。他用一种审慎的眼光去 看待我们历史上的疯癫者、忧郁者、狂人。他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度量文明的 尺度,提醒我们去用另一个参考系去看待我们生活和经历着的世界。那么如此 说来,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疯癫史。把一种现象说成是疯癫并加以迫害,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疯癫么?就如我们人类现在一边高喊着保护地球保护 人类的家园,一边却又滥砍滥伐,这岂不也是一种大的疯癫? 福柯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1]。福柯认为疯癫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而且只存在于文明社会之中。的确,在蛮荒 的原始时期,也应该极少有疯癫现象的存在。疯癫是一小部分人与人类的理性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经典笔记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 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生产电 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笔记总结(宏观+微观)

微观部分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着,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着,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 10.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作者是什么_ 米歇尔·福柯

作者是什么? 米歇尔·福柯逢真译 1在提出这个稍显奇怪的问题时,我意识到需要某种解释。直到今天,就其在话语中的一般作用和就其在我自己著作中的作用来看,“作者”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说,这个问题允许我回到自己著作的某些方面,它们现在看来有些粗心和令人误解。就此而言,我想提出一种必不可少的批评和重新评价。 2举例来说,在我的《事物的秩序》里,我的目的是分析作为话语层次的词语群组,它们处于熟悉的一本书、一部作品或一个作者的范畴之外。但我在照一般方式考虑“自然历史”、“财富分析”和“政治经济”时,我忽略了对作者及其作品作类似的分析;也许是由于这种疏忽,我才在这本书里以天真的、常常是粗糙的方式运用作者的名字。我提到了布封、古维尔、里卡多1[1]和其他一些人,但却没有意识到我使他们的名字模糊地发生作用。这证明我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因为我的疏忽帮助提出了两种相关的否定。 3人们论证说,我未曾恰如其分地说明布封或他的作品,按照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我对马克思的论述也极不充分。2[2]虽然这些否定明显地合乎道理,但它们忽视了我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我无意说明布封或马克思,也无意再现他们的陈述或蕴含的意义;坦率地讲,我是想确定构成他们作品中某些观念和理论关系的规则。此外,人们还说我创造了一些怪异的家族,因为我把一些纯属不同类型的人弄到了一起,如布封和利瑙斯3[3],或者把古维尔的名字置于达尔文之后,不顾最明显的家族相似性和自然联系。这种反对看来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从未试图建立一个关于杰出个人的系谱表,也不想构成一幅关于17:18世纪学者或博物学家的理智的达格尔式画像。事实上,我不想构成任何家族,不论是神圣的还是邪恶的。相反,我是想决定具体话语实践的作用条件——一项非常朴实的任务。 4那么,在《事物的秩序》里为什么我要用作者的名字呢?为什么不完全避而不用或者少用?为什么不限定运用它们的方式?这些问题看来完全合乎道理,而且在不久即将出版的一本书里4[4]我也力图测定它们的含义和后果。这些问题决定了我要努力安置综合性的话语单位,例如“自然史”或“政治经济”,并为界定、分析和描述这些单位确定方法和手段。然而,在思想、知识和文学历史里,或者在哲学和科学历史里,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化的阶段,作者的问题要求一种更直接的回答。甚至现在,当我们研究一种观念史、一种文类史或一种哲学分支的历史时,对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稳固和基本的作用,这些问题也表现为一种相对软弱和次要的地位。 5 为了这篇论文,我将不去对作为个人的作者和在这个语境里值得注意的许多问题作社会历史的分析:在我们这样一种文化里,作者如何被个人化;例如当我们开始研究真实性和属性时,我们赋予作者什么地位,包括作者在内的辅助体系是什么;或者何时英雄的故事让位于作者的传记;形成系统表达“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批评范畴的条件是什么。我想暂时使自己局限于作者和文本之间单一的关系,即文本明显指向这个在它之外并先于它的人物的方式。 6 贝克特指出了一个方向:“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某人说,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5[5]在这样一种差异里,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写作中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它不仅因为表示我们说和写的方式的特征是道德的,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固有的规则,虽被不断采用但却从未被充分运用。作为一种原则,它支配着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实践的写作,并轻视我们习惯上对完成产品的注意。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只需考虑它的两个重要主题:第一,我们今天的写作摆脱了“表现”的必然性;它只指自己,然而又不局限于内在性的限制。相反,我们在其外部展开中对它认识。这种颠倒使写作变成了符号的一种相互作用,它们更多地由能指本身的性质支配,而不是由表示的内容支配。此外,它包含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总是检验它的规定性的极限,侵越并颠倒某种它接受并运用的秩序。写作像某项运动那样展开,不可避免地超越它自己的规则,最后把规则抛开。因此,这种写作的本质基础不是与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也不是将某个主体嵌入语言。实际上,它主要关心的是创造一个开局。在开局之后,写作的主体便不断消失。 7 第二个主题甚至更熟悉:这就是写作与死亡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颠倒了希腊叙事或史诗的古老概念,即它是用于保证某个英雄不朽的概念。英雄接受一种早死,因为他的生命通过死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