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复习

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复习

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复习
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复习

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

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

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更多资料可以到海天医师了解。

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

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38.大肠俞:胀泻便秘腰腿痛。

39.次髎:经乱痛经带下病,遗精疝气小便窿,下肢痿痹腰骶痛。

40.委中:下肢痿痹腰背痛,腹痛吐泻癃遗尿,丹毒特色委中求。

41.秩边:下肢痿痹腰骶痛,阴痛癃闭痔便秘。

42.承山:腰腿拘痛痔便秘

43.昆仑:后头项腰足踝痛,癫痫滞产昆仑取。

44.申脉:癫狂痫眠头晕痛,腰腿酸痛膀胱经。

45.至阴:胎位不正与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衄。

46.涌泉:昏厥中暑儿惊风,癫狂痫眠晕痛眩,咯血咽痛喉痹肺,小便不利大便难,奔豚气急足心热。

47.太溪:头目眠忘精阳痿,咽齿耳病阴虚火,咳喘咯血胸痛肺,消渴月经腰脊病。

48.照海:咽痛目痛失眠癫,经带阴挺尿数癃。

49.内关:痛闷心动速或缓,癫狂痫眠与郁证,胃痛吐逆晕动症,肘臂挛痛内关寻。

50.大陵:胸胁满痛心痛悸,喜笑悲恐癫狂痫,胃痛呕吐口臭病,臂手挛痛寻大陵。

51.中冲:中风昏迷舌不语,中暑昏厥儿惊风。

52.外关:热病头目耳五官,胁痛瘰疬肢痿痹。

53.支沟:热病便秘胁肋痛,鸣聋暴瘖与瘰疬。

54.翳风:口眼牙耳面颊瘰。

55.风池:内风外风颈项强。中风癫痫痛晕鸣,感冒鼻塞口眼歪。

56.肩井:上肢颈项肩背病,难产瘰疬乳房病。

57.环跳:痿痹不遂腰跨痛,风疹特色环跳寻。

58.阳陵泉:黄疸胁痛苦吐酸,膝盖关节肢痿痹,小儿惊风特色症。

59.悬钟:痴呆中风髓不足,颈项胸胁下肢痿。

60.行间:头目妇科阴中泌,胸胁满痛与疝气更多考试资料可以到海天医师了解。

61.太冲:头目肝经风热病,经痛闭乱带下崩,肝胃胀痛呕黄疸,癃闭遗尿痿痹痛。

62.期门:吐酸呃逆腹胀泻,胸胁奔豚与乳痈。

63.腰阳关:腰骶疼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

64.命门:腰脊强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冷痛腹泻不孕育。

65.大椎:外感咳喘热疟疾,潮热癫狂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

66.百会:一切神志头面病,脏器脱垂阳举陷。

67.神庭:失眠惊悸癫狂痫,五官头目与鼻病。

68.水沟:惊风神志急救穴,面鼻口病闪挫腰。

69.中级:泌尿男性妇科病。

70.关元:元气虚损肠腑病,泌尿男科妇科病,腹痛泻痢血疝气。

71.气海:气虚肠腑与疝气,泌尿男科妇科病。

72.神阙:中风虚脱阳暴脱,痛胀泻痢秘脱肛,小便不利与水肿。

73.中脘:黄疸胃病儿疳积,癫狂脏躁寻中脘。

74.膻中:心痛咳喘逆不畅,产后乳少乳房病。

75.四神聪:头痛晕眠忘癫痫,目疾单列要记清.

76.印堂:头痛晕眠忘呆痫,子痫血晕鼻儿惊。

77.太阳:头痛目疾与面瘫

78.定喘:喘咳肩背痛落枕。

79.夹脊:心肺上肢上胸部,下胸胃肠腰下肢。

80.十宣:昏迷癫痫与高热,手指麻木咽肿痛。

十二经脉主要病症歌肺经主要病候歌

咳喘咳血咽喉痛,胸痛外感肺经病。

大肠经主要病候歌

腹痛肠鸣秘泻痢,咽肿齿痛鼻鼽衄,本经循行部疼痛,热肿寒痛症亦治。

胃经主要病候歌

腹胀肠鸣胃腹痛,水肿善饥吐渴泻,齿目鼻咽与面瘫,热病发狂经脉病。

脾经主要病候歌

胃痛嗳气食则呕,腹胀溏疸舌根强,下肢内肿身无力,亦治脾经厥冷病。

心经主要病候歌

心痛咽干渴目黄,胁痛臂痛手心热。

小肠经主要病候歌

小肠经病须牢记,少腹腰脊痛引睾,耳聋目黄颊咽肿,肩臂外侧后缘痛。膀胱经主要病候歌

疟疾遗尿溺不通,见风流泪目痛衄,癫狂热病鼻塞涕,经脉所行部位痛。

肾经主要病候歌

肾经主症有水肿,咳血气喘与腰痛,舌干咽肿便秘泻,亦主经脉之病痛。

心包经主要病候歌

心烦悸痛胸闷狂,腋肿臂挛掌心热。

三焦经主要病候歌

三焦经病范围广,腹胀肿遗溺不利,咽颊目肿耳鸣聋,耳后肩肘外侧痛。

胆经主要病候歌

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肝经主要病候歌

腰痛胸满便不利,呃遗疝气少腹肿

针灸病症主配穴巧记

1,外感头痛:(督脉、手太阴、足少阳)

百风太烈,(头外痛)。

百风太列。(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1)阳明:庭堂合住。庭堂合竹。(内庭,印堂,合谷,攒竹)

(2)少阳:率临外关。(率谷,足临泣,外关)

(3)太阳:身后天柱。申后天柱。(申脉,后溪,天柱)

(4)厥阴:内匆匆。内冲聪。(内关,太冲,四神聪)

(5)风寒:风门

(6)风热:大曲。(大椎,曲池)

(7)风湿:阴陵泉

2,内伤头痛:(督脉、足阳明、足少阳)【实证】百风微,(头内痛)。

百风维。(百会,风池,头维)

(1)肝阳:太太吓。太太侠。(太冲,太溪,侠溪)

(2)痰浊:阴阳奉。阴阳丰。(阴陵泉,太阳,丰隆)

(3)血瘀:膈内血。割内血。(膈俞,内关,血海)

【虚证】百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 (1)血虚:肝脾交。(肝俞,脾俞,三阴交)(2)肾虚:肾太悬。(肾俞,太溪,悬钟)

3,落枕:(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警钟外公后妻,(小心落枕)。

井钟外公后溪。(肩井,悬钟,外劳宫,后溪)

(1)风寒:合风。(合谷,风池)

(2)气血瘀:内关

(3)肩痛:外遇。外髃。(外关,肩髃)(4)背痛:见天。肩天。(肩外俞,天宗)

4,漏肩风:(手三阳)

阵前聊语(漏肩风)。

贞前髎髃。(肩贞,肩前,肩髎,肩髃)

(1)肩前部---手阳明:合谷

(2)肩后部---手太阳:后溪

(3)肩外侧---手少阳:外关

(4)外邪:风合。(风池,合谷)

(5)气血瘀:内阁。内膈。(内关,膈俞)(6)气血虚:租期。足气。(足三里,气海)5,腰痛:(阿是穴为主)

(要)是伟大。

(腰)是委大。或:是腰、胃(委)、大肠痛?(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1)寒湿:腰阳关

(2)瘀血:膈俞

(3)肾虚:只是申明。志室肾命。(肾俞,命门,志室)

(4)足太阳证:申脉

(5)督脉病证:后溪

6,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阿是穴,局部经穴

(1)行痹:割血。膈血。(膈俞,血海)(2)痛痹::肾元。(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足阴。(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大椎,曲池)

7,中风【中经络】:(督脉、手厥阴、足太阴)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水沟,内关,极泉,尺泽,三阴交,委中)

(1)肝阳:太太。(太冲,太溪)(2)风痰:丰谷。(丰隆,合谷)

(3)痰热:曲庭丰。(曲池,内庭,丰隆)(4)气虚血瘀:租期。足气。(足三里,气海)(5)阴虚:台风。太风。(太溪,风池)(6)上肢不遂:肩手合。(肩髃,手三里)(7)下肢不遂:羊跳。阳跳(阳陵,环跳)(8)头晕:天风完。(天柱,风池,完骨)(11)复视:求风静住。球风睛柱。(球后,风池,睛明,天柱)

(12)尿失禁:观古迹。关骨极。(关元,曲骨,中极)

【中脏腑】:(督脉、手厥阴)关水沟,(水中脏)。(内关,水沟)

(a)闭证:合井冲。(合谷,十二井,太冲)

(b)脱证:神气。(神阙,气海)

8,眩晕【实证】:(督脉、手足厥阴、足少阳)

百风冲内关,(实在晕)。(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1)肝阳:太溪行侠。(太溪,行间,侠溪)

(2)痰湿:头脘阴丰。(头维,中脘,阴陵,丰隆)

【虚证】:(督脉、足少阳、背俞穴)

山里百风(伤)肝肾,(人虚晕)。(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

(a)气血虚:脾胃气(脾俞,胃俞,气海)(b)肾虚:交太悬(三阴交,太溪,悬钟)9,面瘫(手足阳明、手足太阳)

攒四百车洋白鱼,捆抡地仓了,(免谈)。攒四白车阳白鱼,昆仑地仓髎,(面瘫)。

攒四白车阳白鱼,昆仑地仓髎。(攒竹,四白,颊车,阳白,鱼腰,昆仑,地仓,颧髎)(1)风寒:风池

(2)风热:曲池

(3)恢复期:足三里

(4)人中沟歪斜:水沟

(5)鼻唇沟浅:迎香-

10,不寐:(督脉、八脉交会穴、三少阴)四神照堂,神僧(不)眠。

(四神聪,照海,印堂,神门,申脉,安眠)(1)肝火:行侠(行间,侠溪)

(2)痰热:曲庭丰(曲池,内庭,丰隆)(3)心脾虚:脾心里(脾俞,心俞,足三里)(4)心肾不交:心脾太水(心俞,脾俞,太溪,水泉)

(5)心胆气虚:心内虚。心内墟(心俞,内关,丘墟)

(6)脾胃不和:太公主内。太公足内(太白,公孙,足三里,内关)

11,感冒(督脉、手太阴、手阳明)

何故(有)太阳,缺大风,(还感冒)?

合谷(有)太阳,缺大风。(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

(1)风寒:肺门(肺俞,风门)

(2)风热:吃池鱼。尺池鱼。(尺泽,曲池,鱼际)

(3)气虚:足三里

(4)音喉痛:少商

(5)身痛:身柱

(6)夹湿:阴陵泉

(7)夹暑:委中

12,哮喘【实证】(手太阴、背俞穴)

肺(实)痰烈,吃则定喘。

肺膻列,尺泽定喘。(肺俞,膻中,列缺,尺泽,定喘)

(1)风寒:风门

(2)风热:大曲(大椎,曲池)

(3)痰热:丰隆

(4)喘甚:天突

【虚证】(手太阴、足少阴、背俞穴)山里高荒,太远太稀,肺肾定喘(虚)。三里膏肓,太渊太溪,肺肾定喘(足三里,膏肓,太渊,太溪,肺俞,肾俞,定喘)

(a)肺气虚:气海

(b)肾气虚:观音。关阴(关元,阴谷)

13,胃痛:(足阳明、手厥阴。募穴)

内关(走)三里,中脘(胃痛)。

(足三里,中脘,内关)

(1)寒邪:胃俞

(2)食滞:下梁(下脘,梁门)

(3)肝气犯胃:太冲

(4)气滞血瘀:膈俞

(5)脾胃虚寒:脾胃关气(脾俞,胃俞,关元,气海)

(6)胃阴不足:叫停。交庭(三阴交,内庭)

14,呕吐(同胃痛)

(1)寒邪:胃上(胃俞,上脘)

(2)热邪:合金玉(合谷,金津,玉液)(3)痰饮:丹凤。膻丰(膻中,丰隆)(4)肝气犯胃:太阴(太冲,阴陵泉)(5)脾胃虚寒:脾胃(脾俞,胃俞)

(6)腹胀:天枢(7)肠鸣:大脾(大肠俞,脾俞)(8)泛酸干呕:公孙

15,泄泻【急性】:(足阳明、足太阴)

阴陵泉上巨虚,天输水分,(急下)。

阴陵泉上巨虚,天枢水分。(阴陵泉,上巨虚,天枢,水分)

(1)寒湿:神阙

(2)湿热:内庭

(3)食滞:中脘

【慢性】:(足阳明、足太阴、任脉)公孙天神住山里,(慢下)。

公孙天神足三里。(公孙,天枢,神阙,足三里)

(a)脾虚:脾太白(脾俞,太白)

(b)肝郁:太冲

(c)肾虚:肾门(肾俞,命门)

16,便秘:(足阳明、手少阳)

天水丰隆,(便)归来支沟。

(天枢,水道,丰隆,归来,支沟)

(1)热秘:合庭(合谷,内庭)

(2)气秘:太中(太冲,中脘)

(3)虚秘气虚:脾气(脾俞,气海)

(4)虚秘血虚:姗姗,三三(三阴交,足三里)

(5)虚秘阳虚:关神(关元,神阙)

17,痛经【实证】:(足太阴、任脉)交(战)中计了,(实痛惊)。交(战)中极髎,(实痛经)。(三阴交,中极,次髎) (1)寒湿:鸡归来。机归地(地机,归来)(2)气滞:太冲

(3)腹胀:天气(天枢,气穴)

(4)胁痛:阳光(阳陵泉,光明)

(5)胸闷:内关

【虚证】:(足太阴、足阳明)山里叫,气海(虚痛经)。三里交,气海(虚痛经)。(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a)气血虚:脾胃(脾俞,胃俞)(b)肝肾亏:肾肝太(肝俞,肾俞,太溪)

(c)头晕耳鸣:悬钟

18,崩漏【实证】:(足太阴、任脉)

关公(蹦)叫吟。

关公(崩)交隐(关元,公孙,三阴交,隐白)

(1)血热:血海

(2)湿热:阴陵泉

(3)气郁:太冲

(4)血瘀:地机

【虚证】同痛经虚证。

(a)脾气虚:脾胃败。脾胃百(脾俞,胃俞,百会)

(b)肾阳虚:肾门(肾俞,命门)

(c)肾阴虚:泰然。太然(太溪,然谷)

(d)盗汗:阴郄

(e)失眠:神门

20,遗尿:(足太阴、背俞穴)中计光输叫怨(遗尿)。中极胱俞交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关元)

(1)肾阳虚:肾俞

(2)脾肺气虚:肺气足(肺俞,气海,足三里)

(3)梦多:百神(百会,神门)-

22,蛇串疮:(局部穴、夹脊穴)

阿是挟击(蛇)。(阿是穴,夹脊)

(1)肝火:蹲阳间。敦阳间(大敦,阳陵泉,行间)

(2)脾胃湿热:血隐庭(血海,隐百,内庭)

23,扭伤:(阿是穴,局部经穴)

【腰部】要神威。腰肾委(腰痛穴,肾俞,委中)

【踝部】参解秋虚。(申脉,解溪,丘虚)

【膝部】夕阳亮细眼。膝阳梁膝眼。膝阳梁膝眼(膝阳关,梁丘,膝眼)

【肩部】同漏肩风。

【肘部】天京小曲。天井小曲(天井,小海,曲池)

【腕部】羊吃细骨。阳池溪谷(阳池,阳溪,阳谷)

【髋部】边跳边扶。(秩边,环跳,承扶) ---

24,目赤肿痛:(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何故阳睛风冲(目)。

(合谷,太阳,睛明,风池,太冲)

(1)风热:伤心。商星(少商,上星)(2)肝胆火旺:行侠(行间,侠溪)

25耳聋,耳鸣【实证】:(手足少阳)侠医中渚听(开)会,(耳实在聋)。

(侠溪,翳风,中渚,听会)

(1)肝胆风火:台球。太丘(太冲,丘墟)(2)外风:外合(外关,合谷)

【虚证】:(手太阳、足少阴)(光)太稀,(而虚)照海宫。

(光)太溪,(耳虚)照海宫。(照海,听宫,太溪)(a)肾气虚:肾气(肾俞,气海)(b)肝肾亏:肝肾(肝俞,肾俞)

26,牙痛:(手足阳明)

何故下车——(牙痛)。(合谷,下关,颊车)

(1)风火:外风(外关,风池)

(2)胃火:二庭(二间,内庭)

(3)肾虚:太行(太溪,行间)

27,咽喉肿痛【实热】:(少太阴、手足阳明)

(因实)何内庭斥责关绍商。

(咽实)合内庭尺泽关少商。(合谷,内庭,尺泽,关冲,少商)

(1)外感风热:外风(外关,风池)

(2)肺胃实热:鱼厉(鱼际,厉兑)

【虚热】:(足少阴)(因虚光)照海,鱼太稀。

(咽光)照海,鱼太溪。(照海,鱼际,太溪)

(a)入夜发热:交流。交溜(三阴交,复溜)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歌诀

手三阴经同治胸(胸部疾病),厥阴少阴神志(神志病)从;

手三阳经热(热病)咽喉(咽喉病),少阳太阳耳(耳病)目(目病)著;

足三阳经眼(眼病)神(神志病)热(热病);足三阴经前阴妇;

任脉神志(神志病)脏腑(脏腑病)妇(妇科病),回阳固脱强壮助;

督脉中风头面(头面病)热(热病),再加昏迷主治彻。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头部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前发际至后发际12胸腹胁部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5 胸剑(歧骨)至脐中8 两乳头之间8 胸骨上窝至胸剑9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 3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

下肢部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 腘横纹至外踝尖16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十二经原穴与洛穴歌诀

肺原太渊络列缺,大肠合谷络偏历;心包大陵内关络,三焦阳池外关络;心原神门络通里,小肠腕骨支正络;脾原太白络公孙,胃原冲阳络丰隆;肝原太冲蠡沟络,胆原丘墟络光明。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歌诀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12

十六经脉郄穴歌诀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膀胱金门肾水泉;

心包郄门焦会宗,胆郄外丘肝中都;阴蹻交信阳跗阳,阳维阳交阴筑宾。

穴位归类记忆总结

一、头面颈项部:

1、垂直于瞳孔:

(1)瞳孔直上:鱼腰(经外奇穴,眉中)、阳白(胆经,眉上1寸)、头临泣(胆经,入前发际0.5寸)

(2)瞳孔直下:(承泣(胃经,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四白(胃经,眶下孔)、巨髎(胃经,平鼻翼下缘)、地仓(胃经,口角外侧)

2、平喉结:人迎(胃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扶突(大肠经,胸锁乳突肌前后缘)、

天窗(小肠经,胸锁乳突肌后缘)

3、耳前穴位:耳门(三焦经,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听宫(小肠经,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听会(胆经,耳屏切迹的前方)、上关(胆经,颧弓的上缘)、下关(胃经,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

二、胸背腰腹部:

1、垂直于乳头(正中旁开4寸):

①胃经穴:缺盆(锁骨上窝)、气户(锁骨中点)、乳中(4肋)、乳根(5肋)

②脾经穴:腹哀(脐上3寸)、大横(腹中部)、腹结(大横下1.3寸)、府舍(脐下4寸)

③肝经穴:期门(6肋)

④胆经穴:日月(7肋)

2、平乳头(4肋):膻中(任脉,旁开0寸)、乳中(胃经,旁开4寸)

天池(心包,旁开5寸)、天溪(脾经,旁开6寸)

3、平胸剑联合(5肋):中庭(任脉,旁开0寸)、布廊(肾经,旁开2寸)、

乳根(胃经,旁开4寸)、食窦(脾经,旁开6寸)

4、平脐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寸)、梁门(胃经,旁开2寸)

5、平脐下3寸:关元(任脉,旁开0寸)、水道(胃经,旁开2寸)

6、平肚脐:神阙(任脉,旁开0寸)、肓俞(肾经,旁开0.5寸)、天枢(胃经,旁开2寸)

大横(脾经,旁开4寸)、带脉(胆经,11肋缘)

7、平脐下4寸:中极(任脉,旁开0寸)、归来(胃经,旁开2寸)

子宫(经外奇穴,旁开3寸)、府舍(脾经,旁开4寸)

8、平第7颈椎:大椎(督脉,旁开0寸)、定喘(经外奇穴,旁开0.5寸)

9、平第1胸椎:陶道(督脉,旁开0寸)、肩外俞(小肠经,旁开3寸)

10、平第2胸椎:曲垣(小肠经)、臑俞(小肠经)

11、平第4腰椎:腰阳关(督脉,旁开0寸)、大肠俞(膀胱经,旁开1.5寸)、

腰眼(经外奇穴,旁开3.5寸)

12、平第4骶后孔:腰俞(督脉,旁开0寸)、下髎(膀胱经)、

白环俞(膀胱经,旁开1.5寸),秩边(膀胱经,旁开3寸)

三、手足四肢部:

1、手指甲缘:少商(肺经,1指桡侧)、商阳(大肠经,2指桡侧)、中冲(心包经,3指端)关冲(三焦经,4指尺侧)、少冲(心经,5指桡侧)、少泽(小肠经,5指尺侧)

2、足趾甲缘:隐白(脾经,1趾内侧)、大敦(肝经,1趾外侧)、历兑(胃经,2趾外侧)足窍阴(胆经,4趾外侧)、至阴(膀胱经,5趾外)

3、腕关节:太渊(肺经)、神门(心经)、大陵(心包经)、阳溪(大肠经)、阳谷(小肠经)

阳池(三焦经)、中泉(经外奇穴)

4、肘关节:尺泽(肺经)、少海(心经)、曲泽(心包经)、曲池(大肠经)、

小海(小肠经)天井(三焦经)、肘尖(经外奇穴)

5、踝关节:解溪(胃经)、昆仑(膀胱经)、申脉(膀胱经)、丘墟(胆经)、商丘(脾经)太溪(肾经)、大钟(肾经)、水泉(肾经)、照海(肾经)、中封(肝经)、

6、膝关节:犊鼻又名外膝眼(胃经)、委阳(膀胱经)、委中(膀胱经)、

膝阳关(胆经,上3寸)、阳陵泉(胆经)、阴陵泉(脾经)、

梁丘(胃经,髌底上2寸)、阴谷(肾经)、、曲泉(肝经)

7、肩关节:肩髃(大肠经,肩峰前)、肩贞(小肠经,腋后纹头上1寸)、

肩髎(三焦经,肩峰后)、臑俞(小肠经)、肩前(奇穴)

十二经脉的流注:(一肺二大三胃经,四脾五心六小肠,七膀八肾九心包,三焦胆肝依次行)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审批稿

河南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练习题库及答案三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的外科手术器械为(D)。 A.曲针 B. 小针刀 C. 铍针 D. 砭镰 E. 刀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是(A)。 A.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B.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C.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D.《吕氏春秋》 E.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外伤科名医( E) A.神农 B.黄帝 C.伏羲 D.扁鹊 E.俞跗 4、首次记载髋关节脱臼分为前后脱臼两类的是(B) A.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B.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C. 宋慈《洗冤集录》 D.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E.王肯堂《证治准绳》 1、有一患者长时间步行引起第2跖骨骨折,问病因是何种外力(D) A、直接暴力 B、间接暴力 C、肌肉强烈收缩 D、持续劳损 E、拼力岔气 2、损伤内因与下列因素关系十分密切(A) A、年龄体质解剖结构 B、直接暴力 C、间接暴力 D肌肉收缩力 E、外感六淫 1、摸诊(触诊)时,往往最先使用的是(A) A、触摸法 B、挤压法 C、叩击法 D、旋转法 E、屈伸法

2、对骨伤科来说,望诊之首要是(D) A、望肿胀 B、望畸形 C、望形态 D、望神色 E、望创口 3、“捻发音”的检查主要用在(D) A、腰肌筋膜炎 B、臀肌筋膜炎 C、腱鞘炎 D、腱周围炎 E、滑膜炎 4、通过膝关节弹响声可以诊断为(D) A、骨折 B、脱位 C、侧副韧带损伤 D、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E、肌腱周围炎 5、紧脉主病(E) A、气滞 B、血瘀 C、骨折 D、胸痛 E、腰痛 6、芤脉主属(C) A、血瘀气滞 B、气虚血瘀 C、出血过多 D、出血过多 E、肾虚腰痛 7、摸肤温时,一般用什么部位测试(C) A、手指指端 B、手掌 C、手背 D、掌根 E、大鱼际 8、常用以鉴别骨折与挫伤的检查法是(A)。 A、挤压法 B、旋转法 C、屈伸法 D、摇晃法 E、触摸法 9、颈部活动正常范围是(B)。 A、前屈60~80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B、前屈35~450 ;后伸35~450 ;左右旋转各60~800 ;左右侧屈各450 。

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针灸篇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试题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灵枢经》 C.《针灸经》 D.《针灸甲乙经》 E.《足臂十一脉灸经》 答案 D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孙思邈 C.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案 C 3.最早绘制彩色经络图的医家是: A.王惟一 B.孙思邈 C.王冰 D.甄权 E.滑寿 答案 B 4.我国由国家专门培养针灸医师的朝代最早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E.明朝 答案 B 5.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 A.唐朝 B.金朝 C.宋朝 D.元朝 E.明朝 答案 C 6.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脏腑学说 D.经络学说 E.子午流注学说 答案 D 7.十二经别分布的特点是 A.离、合、出、入 B.离、合、入、出 C.离、入、合、出 D.出、入、离、合 E.离、入、出、合 答案 E 8.腧穴可分为哪三大类 A.经穴,奇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D.经穴,络穴,奇穴 E.经穴,络穴,阿是穴 答案 A 9.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B.没有专属的腧穴 C.无表里配合 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 E.不直属脏腑 答案 B 10.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B.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答案 B 11.按照今时骨度分寸规定,肘、腕横纹之间的距离为 A. 十寸 B. 十二寸 C. 十二寸五分 D. 九寸 E. 十一寸 答案 B 12.下肢按骨度分寸法计算长为16寸的起止部位是 A.膝中至外踝 B.膝中至外踝上缘 C.膝中至外踝下缘 D.膝中至外踝尖 E.外膝眼至外踝 答案 D 13.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调冲、任 B.调节任、督 C.总调奇经八脉 D.调节阴经经气 E.总调冲、任、督、带 答案 D 14 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阳经经气 B.调节督脉、任脉 C.调节冲、任、督、带 D.总调奇经八脉 E.总调冲、任、督脉 答案 A 15 与督脉发生联系的阴经是 A.足太阴经 B.手太阴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E.手厥阴经 答案 C 16 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A.足阳明胃经 B.督脉 C.冲脉 D.任脉 E.足太阴脾经 答案 C 17 在奇经八脉中,治疗多眠,常选用 A.阴维脉 B.阳维脉 C.冲脉 D.阴跷泳 E.阳跷脉 答案 D 18 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在浅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是 A.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答案 B 19 在十二络脉中除……以外,都是向上循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 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 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 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 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 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 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 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 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 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 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 头面合谷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资料精选汇总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之80个针灸穴位

2016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之80个针灸穴位 1、尺泽 Chǐz?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图12-1)。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2、孔最 Kǒngzuì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3、列缺 Lìeqūe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4、鱼际 Yújì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5、少商 Shàoshāng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6、商阳 shāngyáng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图12-2)。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7、合谷 H?gǔ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1)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8、手三里 Shǒusānlǐ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9、曲池 Qūchí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 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公布,文都医考网特搜集整理相关内容如下,供备考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预祝考生能顺利通过2018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 奇经八脉的名称 2. 奇经八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十五络脉的分布 细目五:十二经筋 要点: 十二经筋的分布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要点: 1.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 诊断方面 2. 治疗方面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分经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要点r 1■特定冗的分类忌概念 Z五輪兀匾穴*络穴、背前凡募冷八拣交会穴、丿I会穴、那穴、下令九交会 穴的內容艮临床应用 第為单元腌穴的宦位方法 要总 1.智度分寸宦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W8同身寸取穴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腌穴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婪 3■常用喻冗的定隹和主治要点t尺泳列嚴太渊、复际少商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 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归来、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第十 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 要点: 1. 经脉循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试题真题考题汇总大全(144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试题真题考题汇总大全(144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针灸试题真题考题汇总大全(144道) 1.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足三阳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4.以下哪组经脉不属于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 5.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E 手足末端 6.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7.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8.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内 9.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1.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从头走足 12.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任脉,督脉,带脉 13.被成为“十二经之海”的是:冲脉 14.被成为“阴脉之海”的是:任脉 15.十二经之别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16.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上:任脉络,冲脉络,脾之大络 17. 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18.以下哪项不属于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行于体表,入于内脏 19.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头面部 20.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胸中 21.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2.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3.手三阴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24.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25.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26.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D 足大趾内端 27.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冲脉 28.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任脉 29.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30.冲脉的功能是:涵蓄十二经气血 31.任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与腹部 32.督脉别络的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与头部 33.以下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作用:蓄积渗灌气血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四总穴歌》的内容:胸胁内关谋 35.俞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6.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只有一个穴位 37.有关奇穴,叙述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8.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多数对某些病征有特殊的疗效 39.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俞穴的住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40.手太阴肺经的主治特点是:肺,喉病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其络属如下: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的中点,桡侧边缘处。“面口合谷收”。所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腕横纹上三横指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心包取内关”。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伏卧位 C.侧卧位 D.伏俯坐位 E.侧伏坐位 1 A 2.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最适宜选用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2 D 3.针刺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选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都不是 3 C 4.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最适宜采用的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以上均可以 4 D 5.针刺胸椎、腰椎棘突下穴位 A.平刺 B.直刺 C.斜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5

D 6.在四肢上,治痰效果最好的是 A.足三里 B.丰隆 C.曲池 D.手三里 E.承山 6 B 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进针手法 A.单手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飞针 7 E 8.下列何穴不宜施灸 A.命门 B.足三里

C.脾俞 D.睛明 E.关元 8 D 9.容易断针的部位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9 C 10.下列哪种疾病在针刺治疗时,适宜增加留针时间 A.外感发热 B.急性周围性面瘫 C.目赤肿痛 D.三叉神经痛 E.风疹 10

D 11.灸法具有哪些治疗作用 A.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B.祛湿逐寒、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防病保健 E.以上均有 11 E 12.治疗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常选用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 E.癜痕灸 12 A 13.被蝎、蜂蛰伤后,宜选用 A.艾炷灸 B.隔盐灸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对者打“T”,错者打“F”)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面试

1、尺泽 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操作:直刺0、8~1、2 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 寸,与太渊连线上 操作:直刺0、5~1 寸 3、列缺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 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0、5~0、8 寸,多采用提捏进针法 4、鱼际 定位: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操作:直刺0、5~0、8 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 寸 操作: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 寸 操作:浅刺0、1 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操作:直刺0、5~1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处操作:直刺0、8~1、2 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操作:直刺0、5~1 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约三角肌上部中央 操作:直刺0、8~1、5 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11、迎香 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操 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寸 12、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0、4 寸,上直对瞳孔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 寸,透颊车宜提捏进针法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宜闭口 取穴 操作:直刺:针尖略向下刺入0、5~1 寸 斜刺:针尖向后刺1~1、2 寸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开4、5 寸操作:向后平刺0、5~1 寸 15、天枢 定位: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操 作:直刺1~1、5 寸 16、梁丘 定位:髌底上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1~1、2 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操 作:向后内方斜刺0、5~1 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 寸,胫骨前嵴外1 横指处操 作:直刺1~2 寸 19、条口 定位:犊鼻穴下8 寸 操作:巨刺法:条口透承山,行运动针法 20、丰隆 定位:条口穴外1 寸,胫骨前嵴外2 横指(中指)处操作:直刺0、8~1、2 寸 21、内庭 定位:在足背,第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操作:直刺0、5~0、8 寸

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复习

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 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 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更多资料可以到海天医师了解。 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 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38.大肠俞:胀泻便秘腰腿痛。 39.次髎:经乱痛经带下病,遗精疝气小便窿,下肢痿痹腰骶痛。 40.委中:下肢痿痹腰背痛,腹痛吐泻癃遗尿,丹毒特色委中求。 41.秩边:下肢痿痹腰骶痛,阴痛癃闭痔便秘。 42.承山:腰腿拘痛痔便秘 43.昆仑:后头项腰足踝痛,癫痫滞产昆仑取。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

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五:十二经别 要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 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 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十二皮部 要点: 1.十二皮部的分布 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特定穴 要点: 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 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 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1胃肠病 2妇科病 直刺1.0-1.5寸 孕妇不可灸 梁丘屈膝, 在客前上棘与髌骨上缘连 1急性胃病 2下肢病直刺1.0-1.2寸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题库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题库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 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葛洪 C.宋代皇甫谧 E.宋代手太阳 B.足厥阴手太阴 D.手少阳足少阴答案:18.D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律答案:19.E20.二经别是指 A.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B.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 C.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 D.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 E.二正经离.入.合.出的别行部分答案:20.A21.不是二经筋的循行走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答案:21.E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答案:22.E23.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答案:23.A24.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A.肺中 B.胸中 C.心中 D.胸部 E.腹部答案:24.B25.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 A.肺中 B.心中 C.肝中 D.胸中 E.

胸部答案:25.A26.足三阳经在躯干部的排列是 A.阳明在前.少 阳在侧.太阳在后 B.少阳在前.太阳在侧.阳明在后 C.太阳在前. 少阳在侧.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后.太阳在侧 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答案:26.A27.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B.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C.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 D.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 E.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答案:27.B28.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 C.心经.肺经.心包经 D.肺经.心经.心包经 E.心包经.肺经.心经答案:28.A29.腧穴分为 A.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B.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C.四 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D.二经穴,奇穴,特定穴 E.四经穴, 特定穴,阿是穴答案:29.A30.四经穴总数为 A.354个 B.349个C.361个 D.363个 E.364个答案:30.C31.五输穴中以所出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1.A32.五输穴中以所溜为 A.井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2.B33.五输穴中以所行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3.D34.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A.井 B.荥C.输 D.经 E.合答案:34.C35.五输穴中以所入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答案:35.E36.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A.肘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上 C.腕踝关节以上 D.肘膝关节附近 E.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答案:36.E37.不是络穴的穴位是 A.脾经蠡沟 C. 胃经合谷 E.心经中府 B.大肠中极 D.肝鸠尾答案:39.E40.正确的骨度分寸是 A.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B.脐中至横有上廉6寸 C.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针灸

2002 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针灸 A1 28. 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 8寸段的分布是:(D)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52. 分布于胸腹第二侧线的经脉是:(A)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少阳胆经 29.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A) A.胸部 B.腹部 C.胸腹部 D.四肢内侧 E.指(趾)内侧端 39.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B) A.目外眦 B.目内眦 C.目中 D.目内眦下 E.目外眦上 30?“阳脉之海”指的是:(D) A.阳蹒脉 B.阳维脉 C.带脉 D.督脉 E.冲脉 31、外邪由皮毛传人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E) A.络脉T孙脉T经脉 B.孙脉T经脉T络脉 C.经脉T孙脉T络脉 D.络脉T经脉T孙脉 E.孙脉T络脉T经脉 36. 下列腧穴在五行配属中,属“火”的是:(A) A.少府 B.大陵 C.后溪 D.曲泉 E.经渠注:少府为手少阴经的荥穴。 33. 在五输穴中,荥穴主要治疗:( B) A.心下满 B.身热 C.体重节痛 D.喘咳寒热 E.逆气而泄 32、心包经的原穴是:( C)

A.神门 B.间使 C.大陵 D.内关 E.太渊 38. 心经的络穴是:( E ) A.少府 B.神门 C.阴郄 D.灵道 E.通里 51. 膀胱经的郄穴是:( E) A.中都 B.外丘 C.梁丘 D.地机 E.金门 34. 下合穴中可治疗肠痈、痢疾的是:(B) A.屋三里 B.上巨虚 C.下巨虚 D.委中 E.阳陵泉. 35. 在八脉交会中,与后溪相通的奇经是:(B) A.任脉 B.督脉 C.阳维脉 D.阳蹯脉 E.冲脉 53. 骨度分寸规定,髀枢至膝中的距离是:(E) A.13 寸 B.14 寸 C.16 寸 D.18 寸 E.19 寸 56. 沿腹中线旁开 5 分,胸中线旁开 2 寸,到达锁骨下缘的经脉是:(B)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54.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A) A.神门 B.大陵 C.列缺 D.太渊 E.内关 40. 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B) A.合谷 B.至阴 C.三阴交 D.太冲 E.足三里 37. “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的经脉是:( B) A.足厥阴肝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41. 下列腧穴中,归经错误的是:(B) A.合谷一大肠经 B.太溪一肝经 C.列缺一肺经 D.阳陵泉一胆经 E.阴陵泉一脾经注: 归肾太溪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核80个针灸穴位总结

???????整理考研者 手太阴肺经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 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足阳明胃经: 地仓 下关 头维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 通里 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 后溪 天宗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天柱 肺俞 膈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次髎 委中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大陵 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外关 支沟 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 行间 太冲 期门 督脉穴: 腰阳关 命门 大椎 百会 神庭 水沟 任脉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定喘 夹脊 十宣 ?????????????????????????????????????????????????????????? ????????????????????????????????????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 ??~ ??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 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 ??~ 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 ??~ ??寸。 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鱼际荥穴 【定位】第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 ??~ ??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 ??寸,或点刺出血。 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迎香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