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A”,错误的标注“B”)

1.北京大学的李教授应邀赴上海复旦大学讲课一周的活动是旅游活动。( B )

2.上海的陈先生到北京来联系业务的行为属于旅游。( A )

3.人们要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必须具有旅游动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 A )

4.目的地人民的好客态度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B )

5.停靠在天津港的维多利亚号邮轮上的外国游客纷纷上岸游览,对天津来说,他们都是旅游者。( B )

6.张某夫妇与其10岁的儿子上午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下午又去了定陵,张某一家三口属于国内旅游者。( B )

7.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共同特点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B )

8.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角度说,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客源市场。( A )

9.中国旅游日是在2012年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确定的。( B )

10.总部设在我国的第一个国际性旅游组织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A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旅游活动的是( C )。

A.出外度假 B.出外经商 C.出外打工 D.出外开会

2.人们普遍认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这反映出旅游资源具有( A )的特点。

A.多样性 B.无形性 C.有形性 D.关联性

3.下列人们出外的活动中,属于旅游范畴的是( A )。

A.因公出差 B.移居他乡 c.外出讲课 D.长驻某地

4.一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客观上表现为该项旅游资源( C )。

A.特色与众不同的程度 B.吸引旅游投资的数量

C.吸引游客来访的数量 D.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

5.将旅游业的构成划分为行、游、住、食、购、娱六大部分的依据是( B )。

A.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 B.游客需求涉及的领域

C.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D.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6.下列关于商务旅游者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商务旅游者( B )。

A.旅游频率高 B.文化水平高 c.消费水平高 D.对服务要求高

7.旅游活动的客体指的是( C )。

A.旅游产品 B.旅游服务 c.旅游资源 D.旅游设施

8.对旅游者来说,旅游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 D )。

A.食 B.住 c.行 D.游

9.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指的是( C )。

A.商情旅游 B.国情旅游 c.情感旅游 D.感情旅游

10.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奇”指的是( B )。

A.探亲旅游 B.探奇旅游 C.探胜旅游 D.探访旅游

11.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指的是( A )。

A.养生旅游 B.养性旅游 C.养神旅游 D.养颜旅游

12.我国对旅游业的定位是( D )。

A.战略性先导产业B.战略性重要产业C.战略性窗E.产业D.战略性支柱产业

13.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 C )的总和。

A.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关系 B.生产、交换、消费关系

c.供求双方交换关系 D.开发、设计、组合关系

14.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居首位的是( A )。

A.我国港澳地区市场 B.我国台湾地区市场

C.韩国市场 D.美国市场

15.在我国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市场中,多年来一直居前四位的国家是( B )。

A.美国、日本、英国、德国 B.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C.韩国、俄罗斯、美国、英国D.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

16.唐代李白在多次被贬后,游憩于山水之间,足迹遍天涯。李白的这种旅行活动剧

于( D )。

A.享乐旅行 B.考察旅行 C.健康旅行D.学子漫游

17.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 )发展模式。

A.规模扩大的速度型B.规模扩大的效益型

c.规模扩大的渐进型D.效益扩大的渐进型

18.作为中国旅游业标志的“马踏飞燕”是( A )青铜器,l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A.东汉B.西汉C.东周D.西周

19.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每年的( B )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A.5月12日 B.5月19日 C.9月12日D.9月19日

20.确定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是因为(D)。

A.徐霞客诞生于这一天 B.徐霞客开始旅行于这一天

C.徐霞客去世于这一天 D.《徐霞客游记》开篇于这一天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有( ABDE )。

A.异地性 B.暂时性 C.差异性 D.非移民性 E.非就业性

2.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BCE )。

A.旅游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B.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季节性

C.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普及性 D.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能动性

E.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地理集中性

3.人们实现消遣性旅游需求应具备的个人条件包括( ACD )。

A.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B.受过高等教育

C.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D.拥有出游的动机

E.具备相应的心理类型

4.旅游同旅行的主要区别有( ABCE )。

A.在时间上旅游发生在旅行之后 C.在空间上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

C.在目的上旅游不得在访问地谋取报酬

D.在出行方式上旅游的主体要乘坐交通工具

E.在目的地停留时间上旅游不得超过l2个月

5.商务旅游向来被航空公司和高档饭店看重的主要原因是商务旅游者( BDE )。

A.出游人数最多 B.出游频率高 c.出游时间长

D.消费水平高 E.不受季节影响

6.旅游是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该定义反映旅游具有( ACD )特点。

A.旅行活动与逗留活动的合成性 B.广泛性

c.异地性 D.暂时陛 E.综合性

7.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无形旅游资源的有( ABCE )。

A.目的地居民对待游客的态度 B.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制度

c.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D.目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

E.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质量

8.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包括的旅游类别有( ABE )。

A.养生旅游 B.疗养旅游 c.生态旅游 D.观光旅游 E.体育健身旅游

9.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学”包括的旅游类别有( ABD )。

A.修学旅游 B.科考旅游 c.留学旅游 D.拓展训练 E.宗教朝圣旅游

10.旅游业是一个凭借( CE )来招徕和接待游客的行业。

A.旅游环境 B.旅游政策 C.旅游资源 D.旅游法规 E.旅游设施

11.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由( ADE )构成的。

A.市场主体 B.市场结构 C.市场范围 D.市场客体 E.市场中介12.下列旅游市场构成要素中,属于旅游市场中介的有( ABDE )。

A.旅游价格 B.旅游竞争 C.旅游组织 D.旅游网站 E.旅游信息13.下列旅游中介中,属于无形媒介的有( ACE )。

A.旅游价格 B.旅游服务中心 c.旅游竞争

D.旅游咨询台 E.旅游信息

14.我国入境旅游中的外国人市场主要集中在( AC )地区。

A.东北亚 B.大洋洲 c.东南亚 D.西欧 E.南亚

15.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有( ACE )。

A.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大 B.居民出游频率高

c.旅游形式以散客为主 D.人均消费水平高

E.旅游消费增长快

16.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ABCE )。

A.旅游产业定位提升到战略性支柱产业B.大型旅游企业进入集团化发展 c.旅游标准化建设在加速推进 D.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E.旅游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17.我国旅游标准化的推进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有( AD )。

A.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B.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c.有利于扩大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D.有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E.有利于树立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的重大意义有( AE )。

A.它是我国旅游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B.它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

c.它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创造了条件

D.它为将我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了保障

E.它是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石

19.中国旅游业的标识“马踏飞燕”的象征意义有( AB )。

A.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崛起 B.中国旅游业的光辉灿烂前景

c.中国旅游业成效显著 D.中国旅游业源远流长

E.中国旅游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0.作为中国旅游业标识组成部分之一的地球上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含义有( CD )

A.中国面积幅员广大 B.中国版图似雄鸡破晓

c.中国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 D.中国旅游业要面向世界

E.中国旅游业要展翅腾飞

21.世界旅游组织与我国开展了若干技术合作,其中曾派遣国际专家帮助我国( ABDE )制定了长期旅游发展规划。

A.云南 B.贵州 C.广西 D.四川 E.西藏

22.确定世界旅游日的目的是( ACDE )。

A.纪念世界旅游组织成立章程的通过

B。祝贺世界旅游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c.引起公众对旅游事业的重视

D.促进和加强旅游宣传工作

E.促进各国在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3.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的宗旨是( AE )。

A.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太平洋地区各国旅游

B.发展、促进和便利本协会各成员国之间的旅游技术合作

c.发展、促进和便利本协会各成员国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D.发展、促进和便利本协会各成员国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编制工作

E.发展、促进和便利太平洋地区各国居民在本地区开展国际旅游

24.世界城市旅游联合会的工作方向是( ABCE )。

A.推动会员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B.探讨城市旅游发展问题

c.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D.促进城市问旅游的相互投资

E.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

25.下列地方中,属于人们“惯常环境”的有( BCD )。

A.下放外地锻炼的地方 B.工作单位所在的地方

c.第二住房所在的地方 D.居住地附近的地方

E.到邻省学习的地方

26.从供给角度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产生的条件有( ABC )。

A.火车、轮船的出现使大规模人员的流动成为可能

B.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住宿业的发展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E.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

27.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包括的旅游种类有( ACE )。

A.婚庆旅游 B.滑雪旅游 C.纪念日旅游 D.文化旅游 E.宗教朝觐旅游28. 旅游市场的主体包括( BC )。

A.旅游产品的分配者 B.旅游产品的供应者

C.旅游产品的消费者 D.旅游产品的管理者

E.旅游产品的开发者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一、首先回答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旅游管理专业? 由此可以拓展出来很多问题: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内容、就业、前途发展等,之后会讨论。 答:按我现在的理解,旅游管理应该是“旅游产业的管理”。放到国内这个范围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的就是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当中的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制度、流程、人力、物力等现象、规律的研究和管理。是一门产业学问。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地位、比重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发展到被各位熟知的专业。 所以,对于部门、制度、流程、人力、物力的管理就是这门专业设置分科内容的主要依据。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地位也在不断抬升。2010年我入学时,旅游管理还是管理学工商管理类下的二级学科,而2012起是与工商管理类平行,下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3个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属于旅游管理类下的特设专业,就像文学类里的秘书学、农学里的烟草学等。 我国旅游产业管理的最高部门是国家旅游局,属于归国务院领导的副部级,下设到县各级行政管理机构。法律制度有最近刚颁布的《旅游法》,导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等具体法规。除了行

政上的部门和制度,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的机构和商业主体属于旅游管理的范畴,在国内都有不同的协会组织但统一归旅游局领导,当然也在工商局,税务局,文化部等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下,比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由此就瞥见旅游管理的大范围关联性和操作的复杂性。这也是为什么旅游管理会成为一门一级学科的学问的原因。 放几个数据:到2012年末,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星级饭店11367家,五星级饭店640家,四星级饭店2186家,三星级饭店5379家,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57.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学生49.7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236所,在校学生为107.34万人。由此可见,国内旅游需求我国的旅游业处于改革创新、趋于稳定的大需求、大发展阶段,正是需要注入人才进行深化改革和系统管理的时候,政府多次提出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意见,并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 (以此来反驳“读旅游管理无用论”和“旅游管理浅薄论”) 二、为什么学旅游管理?去哪里学旅游管理?怎样学、怎样学好旅游管理?向谁学?学多久?等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进入大学之前主动了解一个专业,到进入大学之后接受一个专业再到毕业之后的就业都会对某个专业产生不同阶段的认识。(谈到这,很多人可能会抱怨制度,例如报考时每个专业都不了解,大学上了半年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专业等等,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 《第一节~第三节》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旅游活动的萌芽期是()时期。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近代 2、“旅游”的诸种定义中最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是()。 A、交往定义 B、目的定义 C、流动定义 D、艾斯特定义 3、()年,国务院首次确定把旅游业纳入“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A、1979 B、1984 C、1985 D、1997 4、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创办于()年。 A、1841 B、1845 C、1857 D、1898 5、()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世界上首次团队旅游。 A、1841 B、1845 C、 1890 D、1898 6、中国第一家专业旅游机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于年。 A、1921 B、1923 C、1924 D、1927 7、中国第一本旅游刊物创刊于()年。 A、1923 B、1924 C、1927 D、1947 8、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是(),成立于()年。 A、中国国际旅行总社,1954 B、华侨服务社,1949 C、中国旅行总社,1964 D、华侨旅行社,1952 9、()年,旅游业被国家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A、1997 B、2001 C、2009 D、2011 10、关于界定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出现于()。 A、1937 B、1963 C、1981 D、1979 11、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年,总部设在()。 A、1949,纽约 B、1947,巴黎 C、1983年,日内瓦 D、1975,马德里 12、旅游活动的客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饭店 D、旅游交通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 传统观念 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 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 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 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 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 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 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为满足旅游者文化需要,旅游业就必须为其提供文化产品,这决定旅游业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文化特性。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财富和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5 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专业代码:640101 。 (二)招生对象:经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熟悉旅游市场,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讲解、接待服务、线路策划等职业技能,能够从事导游、计调、外联、旅行社管理、景区讲解、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素质结构 1 .基本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2)人文素质 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心理素质

能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健康平和的心态。(4 )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2.职业素质 (1)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2)掌握旅游管理、导游服务、景区讲解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能胜任导游、旅游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工作,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书。 (二)知识结构 1 .基础知识 (1 )掌握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人文、道德和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掌握计算机操作、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 (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3)掌握旅游法规方面的知识; (4)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知识; (5)掌握导游接待和服务的知识。 3.专业拓展知识 1)掌握酒店前台、客房、餐饮相关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素质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等。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文化现象、解决旅游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 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

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系统介绍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分别介绍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几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客体文化。在课程后续建设中,将结合河南旅游文化实际,研究探讨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向旅游文化产业大省迈进的发展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点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要点:了解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回顾旅游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旅游活动实质、旅游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要点: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主体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角色、个性心理及审美倾向等。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要点:认识旅游客体及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对象,把握旅游客体的类别与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和掌握自然美、人工美的构成及审美观照,掌握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知识点: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一)旅游的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休闲、商务或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这里的“惯常环境”包括居住地附近的地方和人们经常去的地方。一是指人们常去的地方,即使这个地方离他的居住地很远,如某人在他地的度假别墅或第二住宅均属惯常环境;二是指离一个人的居住地很近的地方,即使他很少去,也属惯常环境。 旅游与旅行不同,后者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er)。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是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而旅行则不一定,如某人每天上下班或周末去剧院看戏是一种旅行,他并未离开惯常环境;二是活动的主体是否在访问地通过活动来获取报酬,旅游的主体不以此为目的。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1.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旅游活动是由旅行活动与逗留活动构成的。前者包括游客在其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往返活动和在旅游目的地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转移活动;后者则包括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的参观游览活动和其他活动。 2.异地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

访问活动,所以它不同于人们在惯常环境范围内开展的任何旅行活动。 3.暂时性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是指人们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否则便属于定居性质。 4.非移民性和就业性 旅游活动是人们除了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外出旅行和访问活动。因此,人们移居他乡的旅行活动与人们去异国他乡打工挣钱的旅行活动均不属于旅游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商务旅游活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挣钱”,但是却不是从所访问之地获取工资性报酬。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旅游活动内容构成要素 从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来看,其基本要素即人们通常概括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 从旅游活动类型来看,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外,其拓展的类型可概括为“商、养、学、闲、情、奇”。其中,“商”是指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类型的旅游活动;“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类旅游活动;“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和冬令营等类型的旅游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旅游,包括乡村休假、海滨休假、山林休假、城市休假等类型的旅游活动;“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英文名称:BasicofTourGuide 课程编码:课程代码:0912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2学分,52学时(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山东景点》两个部分,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山东17地市主要的旅游景点等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 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2

目录 第一编旅游法规 第一章旅游法规导论 一、旅游法的产生 二、旅游法的概念 三、旅游法律关系概述 (一)旅游法律关系要素 (二)旅游法律关系的确立 (三)旅游法律关系的保护 第二章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节合同法概述 一、合同 二、合同法 三、旅游合同与合同法 四、《合同法》履行原则 (一)全面履行原则 (二)诚实信用履行原则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订立原则 二、合同订立方式 三、合同法订立程序 (一)要约 (二)承诺 (三)格式条款 四、合同的内容 第三节合同的生效、变更、转让与终止 一、合同的生效 (一)合同生效 (二)无效合同 二、合同的变更 三、合同的转让 四、合同的终止 (一)合同终止的概念 (二)合同终止的原因 (三)合同终止后的法定义务 第四节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 一、违约责任 (一)违约责任概念 (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三)违约责任的免除 二、争议解决 第三章旅游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与投诉法律制度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三、消费者的权利 四、经营者的义务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 一、国家行政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司法机关对消费者权益保护 三、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消费者协会的职能 (二)消费者组织的权利限制 第三节旅游投诉法律制度 一、旅游投诉的概述 二、旅游投诉的管理 三、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 (一)旅游投诉的条件和范围 (二)投诉状语投诉时效 四、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一)旅游投诉的受理 (二)旅游投诉的处理 附录 第四章旅行社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旅行社概述 一、旅行社的概念 二、旅行社设立条件 三、旅行社申报审批 (一)申请者申请 (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颁发旅行社经营许可证(三)旅行社登记事项的变更 四、旅行社分歧机构设立 (一)旅行社的分歧 (二)………服务网点 五、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设立 第二节旅行社业务经营 一、旅行社业务的分类 二、旅行社权利和义务 三、旅行社的义务 第三节旅行社管理制度 一、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 (一)………………….概念 (二)质量保证金的金额 (三)……………….使用 二、旅行社保险法律制度 附录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 一、旅游活动 首先,让学生介绍他的或者是他的亲朋好友的旅游经历,再来分析什么是旅游以及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介绍旅游的定义、性质、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基本要素和种类。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旅游的概念 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注意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三)旅游活动体系 客源地(旅游输入地区)、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输出地区) (四)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游客、旅游吸引物(广义和狭义之分)、旅游服务及设施 二、旅游活动的种类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注意: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境内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休闲、娱乐、度假类 2、探亲访友类 3、商务、专业访问类 4、健康医疗类 5、宗教、朝拜类 6、其他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首先,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包括哪些,然后分析什么是旅游资源(注意与旅游吸引物的区别),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哪些,中国旅游资源有何特色。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 注意区分旅行者、游客、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旅游资源及其功能 1、概念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

旅游文化知识

武汉轻工大学旅游文化管理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马彦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4) 现代旅游 (5) 民俗旅游 (5) 宗教旅游 (6) 健身旅游 (7) 艺术旅游 (7) 修学旅游 (7) 旅游景点 (8) 旅游文化 (11)

旅游文化知识 现代人的旅游,首先是一种休闲方式,其次亦是一种充实自己的学习方式。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代人更有“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之说。旅游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感性的形象,通过旅游,你可以很形象地了解世界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种种差异,通过观察社会、体验风俗和积累历史文化知识来达到积极的休闲和娱乐,获得人生的启迪。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社会文化、艺术文化丰富了这样的旅游种类,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民俗旅游、艺术旅游、宗教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保健旅游、保健旅游、商务旅游、寻根旅游等等。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文化旅游方式。 1、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现代人最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现代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中,内心很可望这种单调乏味的生存状态得到一点改变,生活中多一点亮丽的色彩。民俗旅游通过观察异地异族人真实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传统习惯等,满足了现代人体验异国、异族、异地风情的渴望,将身心融合到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中,使心灵得到一种回归。

民俗旅游中比较吸引人的是节庆旅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各自鲜明的特点,有自己民族的民族习惯和民族节日。如我国西南的庙住“四月八”、“姐妹节”,侗族的“花炮节”、“六月六”、“祭牛节”等等。这种民族节日活动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带着很深的传统烙印。 民俗旅游满足的是现代人对异国他乡风土人情的求知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内涵丰富、层次较高的专项民族文化节旅游。例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岳阳的国际龙舟节、大连的服装节等等。 贴近生活的民族风情旅游是民俗旅游的另一种形式。这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入住当地人家庭,借与房东主人居住的机会,直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利于与主人建立融洽亲密的气氛,营造一种独特的“家庭氛围”。这种贴近生活的旅游方式,能够增进客人与主人家的个人友谊,使旅游生活更有情趣,更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一种民俗旅游方式便是民俗文化村,在一些地区建立一些民俗文化村,保留一些行将绝迹的传统饮食起居、衣着装束、建筑风格以及工艺制作、文化娱乐、民间习俗等博物馆等,它们大都建立在城市附近或在城市里面,完整的展示民俗或少数民俗的风情,使现代人无须走很远的路便可以获得一定的了解。 2.宗教旅游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A”,错误的标注“B”) 1.北京大学的李教授应邀赴上海复旦大学讲课一周的活动是旅游活动。( ) 2.上海的陈先生到北京来联系业务的行为属于旅游。( ) 3.人们要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必须具有旅游动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 ) 4.目的地人民的好客态度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 5.停靠在天津港的维多利亚号邮轮上的外国游客纷纷上岸游览,对天津来说,他们都是旅游者。( ) 6.张某夫妇与其10岁的儿子上午去八达岭长城游览,下午又去了定陵,张某一家三口属于国内旅游者。( ) 7.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共同特点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8.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角度说,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客源市场。( ) 9.中国旅游日是在2012年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确定的。( ) 10.总部设在我国的第一个国际性旅游组织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旅游活动的是( )。 A.出外度假 B.出外经商 C.出外打工D.出外开会 2.人们普遍认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这反映出旅游资源具有( )的特点。 A.多样性 B.无形性 C.有形性 D.关联性 3.下列人们出外的活动中,属于旅游范畴的是( )。 A.因公出差 B.移居他乡 c.外出讲课 D.长驻某地

4.一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客观上表现为该项旅游资源( )。 A.特色与众不同的程度 C.吸引旅游投资的数量 C.吸引游客来访的数量 D.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 5.将旅游业的构成划分为行、游、住、食、购、娱六大部分的依据是( )。 A.旅游产品的供给特点 B.游客需求涉及的领域 C.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D.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6.下列关于商务旅游者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商务旅游者( )。 A.旅游频率高 B.文化水平高 c.消费水平高 D.对服务要求高 7.旅游活动的客体指的是( )。 A.旅游产品 B.旅游服务 c.旅游资源 D.旅游设施 8.对旅游者来说,旅游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 )。 A.食 B.住 c.行 D.游 9.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指的是( )。 A.商情旅游 B.国情旅游 c.情感旅游 D.感情旅游 10.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奇”指的是( )。 A.探亲旅游 B.探奇旅游 C.探胜旅游 D.探访旅游 11.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指的是( )。 A.养生旅游 B.养性旅游 C.养神旅游 D.养颜旅游 12.我国对旅游业的定位是( )。 A.战略性先导产业B.战略性重要产业C.战略性窗E.产业D.战略性支柱产业 13.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 )的总和。 A.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关系 B.生产、交换、消费关系 c.供求双方交换关系 D.开发、设计、组合关系 14.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居首位的是( )。 A.我国港澳地区市场 B.我国台湾地区市场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练习题.docx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一 种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 2、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 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半年的活动。() 3、依据地理范围作为旅游活动种类划分的标准,一般可将旅游分为国际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 () 4、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成立于1949 年,总部设在旧金山。() 二、单选题 1. 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旅游活动的是()。 A. 出外度假 B. 出外打工 C. 出外经商 D. 出外开会 2.下列人们出外的活动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这反映出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3.下列人们出外的活动中,属于旅游范畴的是()。 4.旅游活动的客体指的是()。 5.对旅游者来说,旅游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 6.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情”指的是()。 7.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养”指的是()。 8.旅游活动新六要素中的“奇”指的是()。 9.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居首位的是()。 10.在我国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市场中,多年来位居前四位的国家是()。 A. 韩国、俄罗斯、美国、英国 B. 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 C.韩国、日本、美国、英国 D.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年3 月30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每年的()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月 19 日月 27 日月 19 日月 27 日

12.中国旅游日确定为那一天是因为()。 A. 徐霞客诞生于这一天 B. 徐霞客开始旅行于这一天 C. 《徐霞客游记》开篇于这一天 D. 徐霞客去世去这一天 三、多选题 1.下列地方中,属于人们的“惯常环境”的有()。 A. 居住地附近的地方 B. 第二住房所在的地方 C. 工作单位所在的地方 D.下放外地锻炼的地方 E. 到邻省学习的地方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有()。 A. 异地性 B. 差异性 C.暂时性 D.非移民性 E. 非就业性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A. 旅游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B. 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季节性 C. 旅游活动的开展具体普及性 D.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地理集中性 E. 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能动性 4.人们实现消遣性旅游需求应具备的个人条件包括()。 A. 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B. 拥有足够的旅游动机 C.受过高等教育 D.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E. 具备相应的心里素质 5.旅游同旅行的主要区别有()。 A. 在时间上旅游发生在旅行之后 B. 在空间上旅游必须离开惯常环境 C.在目的上旅游不得在访问地谋取报酬 D. 在出行方式上旅游的主体要乘坐交通工具 E.在目的地停留时间上旅游不得超过12 个月 6. 旅游活动中新六要素中的“养”包括的旅游类别有()。 A. 养生旅游 B. 生态旅游 C.疗养旅游 D.观光旅游 E. 体育健身旅游 7. 旅游活动中新六要素中的“学”包括的旅游类别有()。 A. 休学旅游 B. 科考旅游 C.留学旅游 . D. 宗教朝圣旅游 E. 拓展训练 8.旅游业是一个凭借()来招徕和接待游客的行业。 A. 旅游环境 B. 旅游政策 C.旅游资源 D.旅游设施 E. 旅游法规 9.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由()构成的。 A. 市场主体 B. 市场结构 C.市场客体 D.市场范围 E. 市场中介 10.下列旅游中介中,属于无形媒介的有()。 A. 旅游价格 B. 旅游竞争 C.旅游服务中心 D.旅游咨询台 E. 旅游信息 11.下列每题市场构成要素中,属于旅游市场中介的有()。 A. 旅游价格 B. 旅游竞争 C.旅游网站 D.旅游组织 E. 旅游信息 12.我国入境旅游中的外国人市场主要集中在()地区。 A. 大洋洲 B. 东北亚 C.东南亚 D.西欧 E. 南亚 13.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有()。

事业单位考试旅游法规、旅游管理综合基础知识试题汇总2012

事业单位考试旅游法规、旅游管理综合基础知识试题汇总2012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共60小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A.科教兴国B.用新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C.发展D.发展战略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B A.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实现可持续发展 4.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有行为,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该导游员和导游员所在的旅行社予以处罚。A A.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B.在讲解中掺杂庸俗内容 C.私自承揽或直接承揽导游业务D.擅自调整或变更旅游行程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把握和处理的关系。A A.动力和平衡两种社会运行机制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体制与机制两种运行模式D.发展与稳定 6.为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经营活动,保障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法制环境,国务院发布并于今年5月1日实施《旅行社条例》。C A.导游人员B.旅行社C.旅游者和旅行社D.旅行社和导游人员 7.李某与某旅行社采用旅行社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了合同,由于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发生争议,此时,应当解释。D A.本着公平的原则予以B.由上级部门做出 C.按照通常理解予以D.作出不利于旅行社一方的 8.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在。C A.1万元以下B.1万元一10万元 C.10万—100万元D.100万元以上 9.中国公民持有效护照或者其它有效证件,出入我国国境。D A.应当办理签证B.入境必须办理签证 C.出境必须办理签证D.无需办理签证 10.旅行社招揽、接待旅游者,应当制作和保存完整的业务档案,保存期最低为。B A.1年B.2年C.3年D.4年 11.《旅行社条例》对经营入境旅游业务旅行社要求的注册资本和质量保证金分别是。B A.150万30万B.30万20万 C.100万30万D.100万60万 1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A A.一倍B.一半C.两倍D.一倍半 13.导游员江某在带团中,因安排超计划购物与旅游者发生争执,当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工作进行检查时,发现其未佩戴导游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的处罚。A A.罚款B.扣留导游证C.警告D.吊销导游资格证书 14.根据《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行社为国内旅游的旅游者办理旅行社责任

旅游管理综合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综合基础知识 (一)旅行社管理 1、旅行社概述 旅行社的产生 旅行社的性质 旅行社的职能 旅行社的分工体系 旅行社的分类制度 旅行社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 重点:我国旅行社发展概况,旅行社职能,旅行社分类制度。 2、旅行社市场细分与定位 旅行社市场细分意义 市场细分的基本要求 市场细分的标准 目标市场选择应考虑因素 目标市场经营策略 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重点:市场细分意义,市场细分标准,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密集性目标市场策略。3、旅行社产品策略 3. 旅行社产品 旅行社产品概念 旅行社产品形态 影响旅行社产品开发因素 旅行社产品设计原则 旅行社产品设计过程 旅行社服务采购。 重点:全包价旅游,小包价旅游,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方案的技术方法,旅游服务采购任务,正确处理保证供应和降低成本、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预订和退订的关系。4、旅行社销售策略 旅行社产品的定价 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 旅行社产品的销售过程 促销目标确定 促销预算方法 促销要素组合。 重点:影响旅行社产品价格的因素,产品定价策略,旅游中间商与中间商考察旅行,包价旅游的销售方式,促销预算方法。 5、旅行社接待管理 团体旅游接待业务特点 团体旅游接待运行 散客旅游业务类别与特点 票和业务 行李业务。 重点:入境旅游团体的接待特点,国内旅游团体的接待特点,团体旅游接待的管理,散客旅游业务特点。 6、旅行社财务管理 旅行社流动资产管理 旅行社成本费用管理 旅行社营业收入管理 旅行社利润管理

旅行社结算管理 旅行社财务分析。 重点:债权资产管理,旅行社成本费用分析,旅行社营业收入构成及管理,综合服务费的结算。 (二)饭店管理 饭店概述 饭店概念 世界饭店业发展历史 中国饭店业发展历史 饭店产品及其特点 饭店类型 饭店等级 现代饭店集团 重点:商业饭店时期,世界饭店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饭店,饭店产品特点,会议饭店,欧式计价饭店,饭店等级评定,饭店集团经营方式。 2.饭店组织与管理制度 饭店组织设计 饭店组织结构 饭店管理体制 饭店制度。 重点:饭店组织设计原则,员工手册。 3、饭店营销管理 饭店营销特点 饭店营销环节 饭店营销组合策略 主题营销 服务营销 网络营销 分时营销。 重点:饭店传统营销组合策略,主题营销,网络营销。 4、饭店服务质量管理 饭店服务质量涵义 饭店服务质量特点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 重点:饭店服务质量特点,饭店服务规程,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饭店全面质量管理。 5、饭店安全管理 饭店安全管理概述 饭店安全管理措施。 重点:饭店安全管理特点,饭店安全管理内容,饭店安全设施,饭店紧急事故的处理对策。 6、饭店人力资源管理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饭店人力资源的开发 饭店人力资源激励。 重点: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特征,饭店员工培训意义及原则,饭店人力资源激励方式,饭店薪酬体系。 (三)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概述

中国旅游文化-拓展知识14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荣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它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体系完整、地域特色鲜明的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饮食文化就其深层次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中国饮食文化包括食文化(鲁菜、苏菜、粤菜、川菜被称为我国的“四大菜系”)、酒文化、茶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2012年5月22日,该片在播出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后完美收官。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

121224《导游基础知识》-试卷B-12旅游管理班-舒樱

武夷学院期末考试试卷 ( 2012 级 旅游管理 专业2012~2013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课程名称 导游基础知识 B 卷 考试形式 闭 卷 考核类型 考试 本试卷共 六 大题,卷面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 20分) 1、下面四份菜单中,依次含川、粤、淮扬代表菜的一份是( ) A 麻婆豆腐、鸡丝燕窝、蛇羹、宁式鳝丝 B 宫保鸡丁、葱烧海参、脆皮乳猪、松鼠鳜鱼 C 麻辣子鸡、扒原壳鲍鱼、云雾肉、蟹粉狮子头 D 鱼香肉丝、腊味合蒸、沛公狗肉、三丝敲鱼 2、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在何处雕成?( ) A 新疆 B 北京 C 苏州 D 扬州 3、谐趣园仿下列哪座名园而建?( ) A 个园 B 寄畅园 C 豫园 D 清晖园 4、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请问这是哪一种屋顶形式?( ) A 庑殿顶 B 歇山顶 C 悬山顶 D 硬山顶 5、我国传统玉雕图案二龙戏珠属哪一类?( ) A 吉祥如意类 B 长寿多福类 C 多子多孙类 D 安宁和平类

6、()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 A.宰牲节 B.忌鼓节 C.泼水节 D.歌圩节 7、原始手工业是()阶段的突出成就。 A.晚期智人 B.早期智人 C.母系氏族公社 D.父系氏族公社 8、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相继建立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其中的陈为() A以发迹地命名 B以封爵命名 C以文义命名 D以姓氏命名 9、实行()是氏族产生的前提。 A.对偶婚 B.一夫一妻制 C.族内婚 D.族外婚 10、“汉哀帝”中“哀”这一称号属于?() A庙号 B尊号 C谥号 D陵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Array 30分) 1、下列民族中,那些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A维吾尔族 B鄂温克族 C哈萨克族 D白族 2、下列青铜器中,哪些属于礼器?() A戟 B鼎 C簋 D钟 3、下列古代建筑中,哪些是宋朝修建的?() A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B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C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 D福建泉州清净寺 4、属于藏族节庆活动的有() A.三月三 B.雪顿节 C.望果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