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1).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任何物体都可以选做参照物。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静止。

(3).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4).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选本身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此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例题:小红坐在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列车上,则她相对于路边的大树是运动的,相对于坐在她身旁的乘客是静止的,相对于从她身边走过的乘务员是运动的。

练习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

是和。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符号 m .

比米大的有千米,符号㎞,比米小的有分米符号dm,厘米符号cm,

毫米符号mm,微米符号μm ,纳米符号 nm .

2长度单位换算(记住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

换算:1km= 1000 m、 1m= 10 dm = 100㎝ = 1000 mm= 106μm= 109nm

1dm= 0.1 m 1cm= 0.01m;1mm=0.001 m;1μm= 10-6m;1nm=10-9m

3.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尺的位置要放正,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有刻度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秒符号s,比秒大的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比秒小的有毫秒符号ms,微妙符号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2 h = min= s,1800 s= min= h。

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

5、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简称误差。

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减小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

第三节快与慢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2、速度定义: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t s =v 变形公式s=vt,v s t =。 v:速度,s :路程,t :时间。

(注:单位必须统一:s ,t ,v 的单位分别为:m ,s ,m/s ;或km ,h ,km/h )

国际单位: 米∕秒符号 m ∕s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 km ∕h

3、换算关系 1m/s=3.6km/h

10 m/s 的物理意义 1s 通过的路程是10m

4、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 计算。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v-t 图像 s-t 图像

图3—练习题:汽车在长100千米的公路上行驶,前50千米的速度为20米/秒,后50千米的速度为10米/秒,汽车在这100千米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原理t

s v 4、方法:用 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用 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再根据v=s/t 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过大,即坡度要适中。

练习题:测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所

示):

(1)实验原理是 ,需要测的物理量

是 ,

需要的器材 。

(2)若斜面长1米,小车从斜面顶滚到底需3.6秒,

在斜面中点放一金属片,小车从斜面顶撞到金属片需2秒,所测数据填入下表:

(3)从上表计算可知v 1

v 2 (填“>”、“=”、“<”)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 /s) s l =1 t 1=3.6

S 2=O.5 t 2=2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称为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1). 参照物是可以 任意选择的,任何物体都可以选做参照物。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静止。 (3).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4).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选 本身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 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此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例题:小红坐在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列车上,则她相对于路边的大树是运动的,相对于坐在她身旁的乘客是静止的,相对于从她身边走过的乘务员是运动的。 练习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 是 和 。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米,符号 m . 比米大的有 千米 ,符号 ㎞ ,比米小的有分米符号dm ,厘米 符号cm , 毫米符号 mm , 微米符号μm ,纳米符号 nm . 2长度单位换算(记住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和位数): 换算:1km= 1000 m 、 1m= 10 dm = 100㎝ = 1000 mm= 106μm= 109 nm 1dm= 0.1 m 1cm= 0.01m ;1mm=0.001 m ;1μm= 10-6m ;1nm =10-9m 3.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 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尺的位置要放正,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有刻度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分度值的 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和练习题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 m 3 =,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 2、时间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 3 ==。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 ?位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可能有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的因素影响。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度高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减小误差。 第三节 快与慢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t s v /= 速度 =时间路程/ (3)单位: ①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②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 ③单位换算: 3.6k m/h h 3600 1 k m 1000 111m/s =? = s m s m h km /6 .3136001000/1==

初二物理-二-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初二物理-二-运动的 世界-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1、 A、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 ⑴、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⑶、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⑷、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其是静止的。 B、两个物体间相对静止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①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总是不变的,两物体相对静止。()

②两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两物体就处于相对静止。() 2、长度、时间的测量 A、长度测量: ⑴、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⑵、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⑶、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⑷、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 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⑸、特殊的测量方法: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实际问题 ⑴、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⑵、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⑶、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 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的三个过程: a确定研究对象b 选择参照物 c 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 (1)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2)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选它本身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其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此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二、长度、时间的测量 1 国际单位制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 (2)国际单位制(SI):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2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Ⅰ、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例子: A、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B、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C、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Ⅱ、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

八上物理知识点1 运动的世界

机械运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是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无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旦被选作参照物,我们就假定它是静止的。 ★研究地面上及其附近的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了机械运动,要看物体是否有位置的改变。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所有的物体都在运动,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往往不同。 ★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如果以对方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两个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是:两者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相同。 ★判断多个物体相对运动的题目的方法:先确定出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然后以该物体为突破口,再找出其他物体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做出判断。 ★有多个物体和多个参照物时,应注意首先确定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物体运动情况,再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逐个分析和判断,同时注意到被研究物体及参照物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单位换算:进行单位换算时:1.分析换算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 2.确定进率 2cm =200 cm 待换算数及单位=原数×进率及最终单位=结果及单位2m =2×10 km 每下降一级m 每下降一级缩小10倍 3倍dm m 缩小10 mm cm um nm h 每下降一级mm min 缩小60倍 s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测量前要观察分度值、量程、零刻度线。 2.测量时要做到:①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②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沿着所测的长度,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在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数字后,还要正确记录其单位。 ★刻度尺的准确程度是由其分度值决定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就是多少。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时候的准确程度越高,但是实际测量时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若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线,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该为其两端所对应的刻度值之差,在进行精确测量时,还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停表,使用前要调节指针指零。 停表在读数前一定要分清分针和秒针每转一圈所代表的时间和分度值。小表盘的分钟数大于半分钟时读31、32···,小表盘的分钟数没过半分钟,则大表盘读0、1、2···。 ★长度与时间测量的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法。如测曲线长度时,用软棉线重合法化曲为直,再用刻度尺测软棉线伸直后的长度。

初二物理_二_运动的世界_知识点

二、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1、 A、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 ⑴、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⑶、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⑷、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其是静止的。 B、两个物体间相对静止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①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总是不变的,两物体相对静止。() ②两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两物体就处于相对静止。() 2、长度、时间的测量 A、长度测量: ⑴、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⑵、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⑶、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⑷、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⑸、特殊的测量方法: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 、实际问题 ⑴、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⑵、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 ,则细铜丝直径为L/n 。 ⑶、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 ,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⑷、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⑸、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⑹、你能说出几种方法可测园柱体的周长? ①、用直尺和三角板测出圆柱体的直径d ,周长为πd 。 ②、用纸条紧绕圆柱体一周在重叠处用打头针扎一孔,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 ③、把园柱直立放在纸上,贴边用笔画一圈,再剪下对折后,用刻度尺量出折痕线长,即为直径,再算出周长。 ④、在园柱面上做标记,然后将其在平面上滚动一周,用刻度尺量出启始点到终点的距离。 ⑺、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误差: ⑴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 ⑵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 ⑶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实验室做实验主要采用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⑷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5、直线运动 ⑴、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v s t = t s v = v t s =

初二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知识点 一、机械运动 1、含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2、位置≠距离 3、关于参照物的题目 *思考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选择参照物。3、判断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变化→运动;不变化→静止) 例如:一列客车正在驶离车站,车内的乘客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车站是______的。 你可以这样思考: 厢 第二个空,车内的乘客对于车站位置发生变化,变化→运动,因此是运动的 以此方法推类为其他的题目,即可解决。 4 *思考步骤: 1、确立静止参照物 题目参照寒假作业P9,第2题和第6题 5、关于加油机和受油机的题目 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在空中加油过程中,加油机速度=受油机速度 加油机与地面、受油机与地面是相对运动的。 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1、常见单位换算 1km=103m=103mm=103μm=103nm 2、刻度尺需要掌握的几个概念: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 *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误差越小。但仍要考虑实际情况 3、刻度尺使用的原则: A、“选”:根据实际选择分度值、量程的合适的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不要忘记单位) *例题: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三、物体运动速度快慢 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关于看图题,注意竖轴的单位,是路程还是速度。 如果竖轴是路程,则与横轴有一定夹角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看寒假作业的第15题和第17题 四、关于误差 实验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减少误差 测量工具越精确越有利于减少误差 测量方法越科学越有利于减少误差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

§2.1 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上的改变。 二、参照物: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 三、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那么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四、“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所选参照物而言。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国际单位制: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 二、长度单位:根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光年〔l.y.〕* 光年是天文测量中的常用长度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 离;1l.y.≈×1015m 1km=103; 单位换算: 1m=10dm=102cm=103mm=106µm=109nm 三、时间单位:根本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微秒〔µm〕 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 1s=103ms;1ms=103µm 四、长度测量:常见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 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 常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测量方法:

t s v =s —路程—米〔m 〕 t —时间—秒〔s 〕 v —速度—米每秒〔m/s 〕 v s t vt s ==, ①“会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量程、分 度值的刻度尺,假设零刻度线已磨损,选择其他整 刻度线作测量起点,记录时,首尾作差。 ②“会放〞: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正,零刻度 线对齐被测物体的起点;厚刻度尺要使刻度线贴 近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准确测量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结果应包含数字 和单位。 五、时间测量:常见工具:手表、秒表、停表 六、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测量工具本身的精细程度;②测量环境因 素的影响;③测量者自身主观因素影响。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择精细仪器;②改良测量方法;③屡次 测量求平均值 §2.3 快与慢 一、怎样比拟运动的快慢: 1.通过一样的路程,比拟所需时间的多少。耗时少的,运动得快。 2.所用一样的时间,比拟通过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 3.物理意义: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1〕计算公式: 〔2〕公式变形: 特殊测量法:1.累积法:把数个一样的微小的放 在一起进展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除以被测量的 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2.化曲为直法:用细绳沿着曲线绕上一周,然后拉直,量出绳子的长度,即为所测曲线长度。 3.等量代替法:利用辅助工具〔直角三角板等〕创造几何等量关系,然后进展测量

初二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要点

初二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要点----6bb851b4-6eab-11ec- 880c-7cb59b590d7d 第二章知识点 一、机械运动 1、含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2、位置≠距离 3、关于参照物的题 目 *思考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选择一个参考。3.判断职位是否发生变化→ 移动 不变→ 静止的)。例如,一列客运列车即将离开车站,列车上的乘客彼此相对,它是静 止的,相对于车站,你可以这样想: 脑袋中按照步骤确立好:研究对象、参照物、位置变化与否研究对象车内的乘客车内 的乘客参照物?车站判断位置静止?第一个空,车内的乘客静止说明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 发生变化,那么参照物是车厢第二个空,车内的乘客对于车站位置发生变化,变化→运动,因此是运动的以此方法推类为其他的题目,即可解决。 4.关于旗帜、火焰和其他主题的思考步骤* 1、确立静止参照物。 参见寒假作业P9,问题2和6 5、关于加油机和受油机的题目 加油机和接收器相对固定。因此,在空中加油过程中,加油机的速度=接收器的速度。加油机和地面、接收器和地面相对移动。 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1、常见单位换算 1km=10m=10mm=10μm=10nm 2、刻度尺需要掌握的几个概念: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误 差越小。但仍要考虑实际情况3、刻度尺使用的原则: a、“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当用标尺测量长度时,标尺应沿着测量的直线(靠近物体且不倾斜)。不要使用 磨损的零分线。(当用零刻度磨损的刻度测量物体时,从整个刻度开始)d.“看”:读取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表面。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导语:通过知识点总结,同学们可以更好知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总结,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一、运动和静止 1、机械运动 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 ①、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Ⅰ 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Ⅱ 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Ⅲ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Ⅳ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 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的

快,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v=s/t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S→路程→米m 、千米km; t→时间→秒s 、小时h ;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③、公式的变形:s=vt ; t=s/v 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 m/s;1m/s>1km/h。 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Ⅰ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Ⅱ 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Ⅲ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⑥、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Ⅰ 公式中s、v、t必须对应同一对象、同一运动时段。 Ⅱ 运动公式必须注意单位匹配。 Ⅲ 由于每个物理量要受到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在条件不足时不能乱下结论。 ⑦、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Ⅰ 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它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直线。 Ⅱ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它表示物体的速度跟时间的关系。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它的图像是平行于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测试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测试题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 2、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3、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什么物理知识有关 4、物理发展史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以上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被选做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 ⑴、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⑶、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⑷、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其是静止的。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测量: ⑴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⑵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⑶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3mm,1mm=103μm ,1μm=103nm 2、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秒(S) (2)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妙(μm) 1h=60min=3600s、1s=103ms、1ms=103μs (3)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4)停表的读法:

新冀人教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与解析

新冀人教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运动着的世界 1、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 2、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和(变化)着。 3、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4、(搜集资料 )(制作卡片)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5、在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时,要注意(爱护) 公共资料。 6、科学研究要从(查阅资料) 开始。 7、自然界中物体都在运动,有些物体的运动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被察觉。你能举例说明吗?答:例如:房屋的老化、多数的变化、水泥地面的磨损、课桌的磨损等都是非常缓慢的 8、你还能举出一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吗?答:飞行的飞机,奔跑我动物,流动的潇洒,游动的微生物等等 9、你常用的搜集资料的方法?答:网络、图书、报纸、电话、录像、录音、实地调查和采访。 10、完整的资料卡片包括:资源类别、来源、题目、作者、摘录时间、内容摘要。 第二课:动物运动会 填空。 1、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是各有特点的。我们要(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模仿的(更准确)。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 2、观察动物运动有很多方式,如(参观动物园)、(在家里饲养小动物)、(上网查询)、看(电视)、(画报)和(动物卡片) 还可以到(野外)、(森林里)去观察。 3、动物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飞行) 、(游泳)、(行走)、(奔跑)、(跳跃)、(爬行)等几类。 4、(运动) 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主要方式。 5、一种动物可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方式。 6、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 7、猎豹的奔跑速度(最快),每小时能跑145 千米,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 千米)左右。 8、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 ,飞行高度可在(9 千米)以上。 9、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20000 千米。 10、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 11、能自由运动是(动物)的特征之一,动物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飞行),(游泳),(奔跑),(跳跃),(爬行)等几类。 12、(运动)是动物维持生命的主要方式。动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获取食物,才能(躲避天敌)的伤害,才能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 13、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动物靠飞行、游泳、奔跑、跳跃、爬行等运动。 14、通过哪些动物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通过参观动物园,观察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上网查询,看电视、画报和动物卡片,还可以到野外、森林里去观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世界》知识点与典型例题

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走进神奇 自然界中的神奇完全来自于大自然,没有任何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这些神奇是惊心动魄的,令人震惊的。 生活中的神奇则主要按照衣、食、用、行的思路设置,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些“神奇”似乎很平常,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当仔细探究时,却发现在这些并非惊心动魄的神奇中蕴藏了人类非凡的智慧。下面举两例: (1)神奇之一:拉链. (2)神奇之二:圆珠笔 2、探索之路 物理学的进步之阶-—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①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 ②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论即现代物理的产生与发展. 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学科。 (2)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 (3)科学家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①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 ②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坚强自信的科学态度. ③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的科学合作精神. (二)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是静止的;以奔驰的火车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 (4)参照物的选取应以研究问题方便为准,一般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例1、平常说的“月穿云”、“云遮月”各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解答: “月穿云"是月相对于云运动了,所以云是参照物;而“云遮月”是云相对于月运动了,故月是参照物。 说明: 由此题看出,要判断“谁"是参照物,先要清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谁”发生了变化,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例2、一位宇航员在描述航天飞机升空的景象时说:“发射后数秒钟内,机组人员看到的是大地和海洋在他们头上打旋……”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解答: 以地面为参照物,大地和海洋是静止的。而在发射后数秒钟内,航天飞机会翻转,宇航员在航天飞机内,以航天飞机为参照物,就会感到大地和海洋在打旋。

运动的世界全章复习知识点例题和练习

《运动的世界》全章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属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4.掌握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6.会测量、计算平均速度。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2)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3333110110110110km m m mm mm m m nm μμ==== 110110110m dm dm cm cm mm === 2.测量工具: (1)刻度尺(最常用); (2)精密仪器: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2)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3)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的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4)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数、估计数和单位。 要点诠释: 1.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从地图上估测两地间公路或铁路的里程:取一根细金属丝(也可用棉线),把它放在地图上,使它的弯曲情况和地图上两地间公路线的弯曲情况吻合,然后截取这段金属丝,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两地间公路的里程。 (2)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如测细铜丝的直径:取一段细铜丝,将它在一根粗细均匀的铅笔上密绕n 匝,用刻度尺测出绕有铜丝的那一段铅笔的长度L ,则此细铜丝的直径为L/n 。 (3)滚轮法: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