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

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

成人意见。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

的权力和原则。

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分类:

1.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社会要求)、领悟角色(个人)和实践角色(行动)。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4.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两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二是学习角色技能。

角色观念:1.角色地位观念 2.角色义务观念 3.角色行为观念4.角色形象观念

角色冲突:

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社会动机:推动有机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作用:活动性;复杂性。见课本87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特征:1.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2.互动性。

3.防御性:运用认知机制一直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

4.认知的完形特性。

社会认知的内容: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①仪表②表情③眼神④言语表情 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长期的、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认知情境因素。

认知者因素: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差:①光环作用②相似假定作用③类化原则④积极偏见(只适用于人)⑤隐含人格理论⑥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 2.知名度 3.自我表演:戈夫曼,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霍尔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 2.背景参考

印象的形成:

1.一致性。一个人不会被看成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2.评价的

中心性 3.中心特性作用。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1.平均模式 2.增加模式 3.安德森理论①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②消极否定信息的加重作用。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①行为者的内在

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②来自外界的因素,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

2.维纳的归因理论:同意海德,另加了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

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

3.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先判断行为者的动机,然后由

此推定行为者的品性。

4.凯利的归因理论:通常被乘坐三度理论。三种形式:归因于

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5.归因偏差:1.过高估计内在的因素 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

分歧 3.忽视一致性信息 4.自我防御性归因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特性:1.社会性:态度不是本身就有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主观经验性

3.动力性

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因素;意象因素(行为倾向成分)

消除认知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3.增加信认知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科尔曼 1.服从 2.认同 3.内化关于态度的理论见书。

态度形成:

1.环境因素的影响:①社会环境的影响②家庭的影响③同伴的影响④团体的影响

态度的改变: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专家身份;社会身份;吸引性;相似性;可信赖性。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和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3.被劝说者的因素:原有态度;人格特点;被劝说着的信息加工 4.情境因素:信息繁多的场景;令人分心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

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

产生偏见的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2.社会化:继承偏见(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气氛的熏染)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偏见产生的结果:1.自我实现预言:说好就好,说坏就坏。 2.性别角色 3.疏离:社会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偏见又反过来会增加隔膜和疏离。

偏见的消除:1.消除刻板印象:例如让黑人从事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并取得成就。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态度与行为:168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特征: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理论: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包容的需要: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控制需要: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接近性:距离越近,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2.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

3.互补性:依赖性的人喜欢照顾别人的人。

4.个人特征:能力与特征;仪表

人际关系的改善:

1.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

2.建设性争吵3小组训练法

人际关系的类型:雷维奇

1.主从型

2.合作型

3.竞争型

4.主从-合作型

5.竞争合作型

6.主从-竞争型

7.主从-合作-竞争型 8.无规则型

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实现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是:

1.信息源

2.信息

3.信息渠道

4.接收者

5.反馈

6.障碍

7.环境

人际沟通的障碍:

1.地位障碍:价值观的不同;

2.组织结构障碍

3.文化障碍

4.个性障碍

5.社会心理障碍

人际沟通的功能:

1.协调作用:协调情感,使沟通者心理得到某些满足;协调动作,沟通者从沟通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2.保健作用:身心健康

3.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人际沟通的心理分析:

1.沟通动机:寻找共同点,消除分歧

2.对信息的选择:倾向于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排斥自己不赞同的信息;对两种截然相反的信息并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选择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越是不让接触的信息,人们越想选择。

人际沟通的分类:

1.按照沟通线路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上行沟通、下行

沟通和平行沟通

2.按照沟通方式分类:

假相倚沟通(就是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自己的意愿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非对称性相倚沟通(比如人事干部和求职者之间的沟通)、反应性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都已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动依据,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按

照原计划沟通)和彼此相倚沟通(指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

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判断行为者是否具有侵犯动机: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社会侵犯的类型: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侵犯是人类本能:1.弗洛伊德:利比多,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的定期发泄就是侵犯。 2.康拉德·洛伦兹: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生物本能体现。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目的,而是以让失败者让步为目的。

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

修正: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有两层含义:A攻击行为的发生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B挫折的存在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

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

一、宣泄二、习得的控制:1.社会规范的控制 2.痛苦线索的控制 3.对抱负的畏惧

三、置换四、寻找替罪羊

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外来回报(主)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个人:1.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2.人格因素 3.利他者的新别差异 4.心境作用

社会:1.旁观者的数量(责任扩散,集体淡漠)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主场效应”

社会抑制:指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

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查荣克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促进的效果可能是透过活动者的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知来实现的。他人在场会唤醒对别人评价自己的认知,这可能是形成社会促进的更重要的原因。

他人在场→提高机动水平→又是反应增强→促进熟练工作成绩或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

从众:只通过向社会群体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与规范。

“群体压力”:真实存在,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

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群体时所面临

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②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③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④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2.情境因素:①刺激物的性质②时间因素③个体因素:获

得正确信息的愿望;不愿被视为越轨者;性别差异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收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可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两大类。

模仿研究:1.塔尔德:把模仿视为犯罪的基本规律并且进而用模仿来说明一切的社会现象。

2.鲍德温:模仿是人类本能的特性。同本能说对立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暗示的分类:直接暗示(望梅止渴);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特点:短暂、新奇、较宽的波及面、周期性。

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流言产生的条件:1.为数相当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者非常关心;2.大家都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3.大家都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

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布朗分类:

1.侵略性集群行为(暴乱行为)

2.逃避性集群行为(群众遇到危险情况时的反应)

3.获取性集群行为(物价上涨时囤积商品)

4.表现性集群行为(宗教狂热情绪和行为表现)

特征:1.情绪支配性:异常狂热,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 2.迅速接受性:不愿怀疑,也不会怀疑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3.容易越轨性

去个性化: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体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特征:匿名性;责任分散

群体:

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的条件:1.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情感上的交流;2.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分类: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群体功能:1.交往需求 2.安全需求 3.自尊心需求 4.自我表现的需求

群体凝聚力:既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内在聚合力,也包括群体成员间的内在聚合力。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1.群体的目标 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 3.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 4.群体的成熟程度。

条件:1.目标整合 2.志趣相投 3.心理相容 4.互补 5.外界压力与威胁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作用:1.群体决策可以减少偏见 2.群体决策可以满足成员的自尊心并增强责任感,提高决策效率。 3.群体决策可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沟通,改善群体内人际关系,增进信任和了解,有助于群体目标的达到和任务的完成。 4.一些研究者将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发现群体决策解决复杂问题比个人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冒险性转移:原来倾向于谨慎从事的个体集合成群体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

理论解释:1.责任扩散论 2.文化价值论 3.领导者影响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南开 18秋学期(1703)《社会心理学(尔雅)》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18秋学期(1703)《社会心理学(尔雅)》在线作业 要研究噪音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自变量是: A.噪音水平 B.助人行为 C.助人环境 D.人的抉择 正确答案:A 下列不属于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的是: A.认知者的因素 B.认知对象的因素 C.家庭环境 D.认知条件的影响 正确答案:C 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有: A.神话对手 B.矮化自己 C.排斥异己 D.疑神疑鬼 正确答案:C 见义勇为属于: A.习俗行行为 B.包容性行为 C.公正性行为 D.控制性行为 正确答案:C 哪一项不是自我意识的成分: 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 C.自我行为 D.自我意象 正确答案:C 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A.生理反应 B.行为反应 C.心理反应 D.环境因素 正确答案:B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各种学习包括四种基本框架,其中不包括: A.内驱力 B.线索 C.反馈 D.奖赏 正确答案:C 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处于:

A.“社会哲学”阶段 B.社会经验论阶段 C.社会分析学阶段 D.社会理性论阶段 正确答案:C 根据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以把角色分为: A.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B.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C.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D.开放性角色和规定性角色 正确答案:A 他人影响最大的群体规模是: A.1-2人 B.6-8人 C.几十人 D.成百上千人 正确答案:D 在演出的时候,有人人观众越多,表演得越好,有的人观众越多,越紧张,这是: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社会促进 D.社会抑制 正确答案:B 哪一项不是雷维奇对人际关系的划分类型: A.主从型 B.合作型 C.竞争型 D.平等型 正确答案:D ()创立了平衡结构理论,将其用于社会心理学的人际认知研究。 A.班杜拉 B.海德 C.荣格 D.勒温 正确答案:B “客我”完全形成是在米德的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中的: A.准备阶段 B.博弈阶段 C.游戏阶段 D.完成阶段 正确答案:B 自我概念的功能不包括: A.引导个体行为 B.解释个体经验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南开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2410286806.html, 南开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南开大学心理学专硕有院校命题,并只招收非应届生,需要考生注意报考条件。院校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南开发布347考试大纲这为同学备考提供复习方向,可以根据大纲查缺补漏,重点复习。但是同学要谨记考研大纲固然重要,但是考研复习中不能一味“啃大纲”,大纲只是为我们复提供习重点还是要仔细复习参考书的。更多心理学考研问题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或是登录博仁官网。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课考试。我校将根据考生本科目的考试成绩与另外两门公共课考试成绩的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课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命题遵循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单项知识与综合能力考查相结合的方针。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试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其中,名词解释部分包括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简答部分包括8道简答题,每题15分,共120分;论述部分包括3道论述题,每题40分,共120分。卷面总分为300分。 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如下:普通心理学约80分;社会心理学约60分;发展心理学约40分;咨询心理学约40分;管理心理学约40分;心理测量学约40分。 各部分内容的考试要求如下: I 普通心理学 该部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理解重要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的一般规律,了解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 ABCDE )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 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钠 D、班杜拉 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BC )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 E、灵活 一、名称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 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 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8

第八章人际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爱情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部分。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他人一起度过的。Read Larson等(1982)对人们的时间利用进行了研究。他们让一个成人样本和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每一位被试在一周内随身携带一台呼机。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研究者随机呼叫被试若干次,被呼叫的被试需要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说明他们正在做什么,是独自一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结果表明,人们在将近3/4的非睡眠时间中都与他人在一起,只有在做家务、洗澡、听音乐或在家学习时才独自一人。与此相对,当人们在学校或是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与他人相伴呢?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各种解释。 (一)亲和需要 阿特金森(Atkinson)等人认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亲和需求(the need of affiliation),是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即人们有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向;另一种是亲密需求(the need of intimacy),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关于人的亲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里面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外再无其他东西,一日三餐通过房门底的小洞口送入。谁能在这

(完整版)2019年福师大《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一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因变量; 答: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2、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3、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偏见;是指人们以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9、群体决策;指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14、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完整版)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 https://www.doczj.com/doc/2410286806.html,/psy/Psychologists.htm 01 B.F. Skinner Skinnerian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方法 B.F.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02 Jean Piaget Piagetian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 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3 Sigmund Freud Freudia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04 Albert Bandura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5 Leon Festinger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6 Carl R. Rogers Rogerian therapy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7 Stanley Schachter Schachter's affiliation studies 斯坎特(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8 Neal E. Miller 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09 Edward Thorndike Thorndike's puzzle box 桑代克迷津实验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6

第六章社会认知 本章学习目标 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 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 7.常见的归因偏差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

于社会客体。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带来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一般说来,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者的注意,而微弱的刺激作用则可能使人毫无知觉。 (二)互动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被知觉者影响知觉者,而且知觉着也会影响被知觉者,从而使社会知觉过程的发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三)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防卫机能息息相关。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于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换言之,情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个人是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2016年6月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南开大学乐国安等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南开大学乐国安等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米德认为社会是由()构成的。
1.0 分
?
A、
人和自然
?
B、
圈子
?
C、
规则

?
D、
元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男女除了个性跟行为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1.0 分
?
A、
体力
?
B、
智力
?
C、
情商
?
D、
速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平衡理论是谁提出的
1.0 分
?
A、

阿西
?
B、
海德
?
C、
谢里夫
?
D、
查容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有贼心没贼胆”是指()
1.0 分
?
A、
人的个性特点
?
B、
人的价值观
?
C、
人的人生观
?
D、

个人能力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
1.0 分
?
A、
消费社会心理学
?
B、
学习社会心理学
?
C、
政治社会心理学
?
D、
群体社会心理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男女个性与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有侵犯行为、自信心、支配行为和()
1.0 分
?
A、
关爱行为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新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他的不是。甚至会尽量朝他的演讲内容也许包含什么深刻含意方面想,这种认知心理是( )的反映。 A .折扣原则 B .刻板印象 C .仁慈效应 D .晕轮效应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同一认知心理的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爱屋及乌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先入为主 3.给尊敬的人送礼时,她总是喜欢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 )的反映。 A . 投射心理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心理免疫 4.人们对与某个人最近一次交往形成印象往往特别深刻,这是( )的表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印象整饰 D . 仁慈效应 5.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后,他(她)所放弃的事物的所有优点会被放大,而所选择的事物的优点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典型的( )现象。 A .行为不协调 B.折扣效应 C. 认知不协调 D.认知协调 6.社会心理学中95%的理论贡献都与( )有关。

A.库尔特·勒温B.弗洛伊德C.费斯汀格D.斯金纳 7.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做了一件大跌眼镜的事,人们对他的好印象就变得被破坏。这种现象说明()。 A.折扣原则 B.累加模式 C.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 D.加权平均模式 8.下列不属于容易产生团队管理的定型思考的是()。 A.领导者为了维护某个观点,即使错误也会文过饰非 B.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施加压力的现象 C.领导者先听他人各抒己见,最后表态 D.领导者首先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 9.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抿着嘴巴。这种现象属于()。 A.印象整饰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0.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这种现象说明了()的广泛存在。A.刻板印象B.折扣原则C.性别相符D.从众现象 11.下列影响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中不合适的是() A.社会大环境 B.家庭背景 C.同伴 D.遗传 12.下列行为中,属于消极的印象整饰行为的是()。 A.口蜜腹剑 B.面试前理个发 C.穿礼服去吃法式餐 D.某教授经常不修边幅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团队内耗产生的原因的是()。 A.内部成员不团结 B.团队有吸引力 C.害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多 D.群龙无首 14.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熊会感到恐惧,而在动物园看见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说明()对情绪的影响。 A.情境评估 B.事件归因 C.认知网络 D.图式 15.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这一心理是()的表现。 A.印象偏差 B.态度偏差 C.行为偏差 D. 归因偏差 16.婚姻围城中的人对对方的态度常与婚前的期望有较大反差;女生在购买一件衣服回来后常后悔买回来却不喜欢它。这些现象的共性是()。 A.消除不协调 B.认知不协调 C.欣赏效应 D.阿伦森效应 17.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是()的表现。 A.自控行为 B.自我关注 C.认知失调 D.自我效能

尔雅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南开大学 2015年秋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南开大学2015年秋 一、单选题 1 人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 ?A、 心理属性 ? ?B、 生物属性 ? ?C、 物理属性 ? ?D、 阶级属性 ? 我的答案:A 2 凯利的归因理论叫做() ?A、

对应推论说 ? ?B、 朴素的心理学归因 ? ?D、 三度理论 ? 我的答案:D 3 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 ?A、 相互疏离 ? ?B、 相互对立 ? ?C、 相互帮助 ? ?D、 相互安慰 ?

我的答案:A 4 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说明她()了噪音 ?A、 习惯 ? ?B、 听力不好 ? ?C、 屏蔽 ? ?D、 适应 ? 我的答案:D 5 弗拉认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这六种回报 ?A、 情感

? ?B、 期待 ? ?C、 信息 ? ?D、 利益 ? 我的答案:C 6 艾里克逊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多少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A、 六个 ? ?B、 七个 ? ?C、 八个 ? ?D、

? 我的答案:C 7 角色借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查尔斯·库利 ? ?B、 弗洛伊德 ? ?C、 乔治米德 ? ?D、 赫胥黎 ? 我的答案:C 8 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

? ?B、 四 ? ?C、 五 ? ?D、 六 ? 我的答案:C 9 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研究和应用有两种 ?A、 社会 ? ?B、 心理 ? ?C、 基础 ?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已经出现的“政治数学”和人口统计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已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如法国的帕兰—杜沙特列在1834年发表的两卷本《关于巴黎城里的卖淫》中就使用了警方记录和私人访谈法来了解有关这些妇女的社会出身、对宗教和婚姻的态度、堕落的原因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头一批样板” 。 从理论上看,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创立社会学以来,早期社会学家力图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解释社会,这种“生物还原主义”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社会学历史中的“有机学派”。然而,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社会,这种心理规律决定社会过程的构思注定还是行不通的。但社会学中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和社会学不同,它当时并没有在理论研究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先在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所反映。早在1842年,由布雷德进行的催眠术实验成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 。1890年前后,人们又开始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完整课后习题答案(亲自鉴定)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完整课后答案(亲自鉴定) 乐国安李磊汪新建等主讲 南开大学 一、社会心理学绪论 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1.2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南开大学20秋《社会心理学(尔雅)》在线作业-2(答案)

1.自我暴露的第三个层次是()。 A.自我概念 B.兴趣爱好 C.隐私暴露 D.对事物的态度 答案:A 2.在演出的时候,有人人观众越多,表演得越好,有的人观众越多,越紧张,这是()。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社会促进 D.社会抑制 答案:B 3.哪一项不可以预防群体思维?() A.小组成员通过书写互动 B.结合电子头脑风暴 C.用互联网进行头脑风暴 D.将群体和个体的头脑风暴分开 答案:D 4.哪一项不是偏见产生的直接原因?() A.社会化 B.利害冲突 C.自我意识 D.人格和心理因素 答案:C

5.一个歌星由于歌唱得好,通常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在这些偶像心中,这名歌星是完美无缺的。这是()。 A.群体心理 B.归因 C.社会态度 D.光环效应 答案:D 6.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认为,社会心理形成的三个阶段不包括()。 A.模仿 B.嬉戏 C.个体游戏 D.群体游戏 答案:C 7.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专用术语?() A.变量 B.自变量 C.他变量 D.因变量 答案:C 8.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规范 B.群体压力 C.自我暗示 D.自我要求 答案:D

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考试法 答案:D 10.从不同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群体特点,这是()。 A.去个性化 B.群体思维 C.群体极化 D.少数派影响 答案:C 11.社会助长的发生过程是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映()。 A.促进复杂行为 B.削弱复杂行为 C.削弱简单行为 D.结果不一定 答案:B 12.关于他人在场,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堕化 D.社会态度 答案:D 13.哪一项不是“社会分析论”阶段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社会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2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 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的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因素不包括?自我要求 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社会文化条件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是 ======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不包括?认知的结果 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时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围。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相关的就可以解释因果。否 ====== ======

第三章社会化 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的过程是?社会化下列不属于具体调查方法的是?方法论 观察法依据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是 ====== 以下概念中,不属于同一层级的是?参与观察法 不属于出生就带有的情感的是?开心 人生来就是情感性社会性的生物。是 ====== 个体社会化的特点是?以上都对(主动性、贯穿于一生、个性与共性统一) 关于社会生物学的说法错误的是?仅体现在个体方面 罗曼蒂克激情是在5-6岁产生的感情。否 ====== 婴儿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快乐情感是在什么时期?6-8周 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8-10个月 人与其他动物相比由超强的依赖期。是 第四章社会角色 下列属于社会化载体的是?以上都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在社会化过程中,5-6岁孩子产生的情感不包括?骄傲 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是 ====== 婴幼儿发展比较早的情感是?惊讶 婴儿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8-10个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