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2、主要技术标准、规范:

(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号)

(2)《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3)《安徽省园林城市标准》(安徽省建设厅文件建城[2006]263号)

(4)《安徽省园林县城暂行标准》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7)《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l-2002)

(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

(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93)

(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11)《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3、相关资料:

(1)《安庆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

(2)《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3)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安庆市园林绿化现状资料等。

第七条规划目标与指标

1、规划目标

“城山相隈,绿水嵌城”——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全面把握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形成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努力将安庆市建设成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和谐统一的滨江山水生态园林城市。近期通过优化绿地布局结构、提高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效果等措施,达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目标。

2、规划指标

近期(2020年):达到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评价标准。人均公园绿地11平方米/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

远期(2030年):在实现近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大环境的协调,形成科学、完整的大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人,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5%。

第二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八条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结合安庆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规划安庆市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可概括为“一江引八河、群山衬天柱、两环连三片、七廊十三景”。

“一江引八河”

安庆境内主要水系为南部长江干流、中部长江支流(长河--潜水--皖河)、西南部二郎河及东北部挂车河--大沙河--龙眠河--孔城河。强化“一江八河”滨水生态景观,建设沿岸风光绿化带。

“群山衬天柱”

依托大别山脉绿色斑块形成整个市域北部生态环境的承托基底,重点打造和突出以天柱山为核心的绿色山水斑块。

“两环连三片”

两环,分别为在市域山水人文休闲绿道(市域主要环形旅游线路)和市区康体健身环城绿道(近郊主要环形旅游线路)。

三片,依托市域北部大别山脉和南部两大湖泊群(由泊龙湖、龙感湖、泊湖、黄湖、武昌湖、大官湖等组成及由菜子湖、白兔湖、西子湖、破罡湖、石塘湖、连成湖、嬉子湖等组成),形成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南部两个沿江湿地水禽保护生态区。

“七廊十三景”

七廊: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利用市域主要交通绿色廊道,并结合旅游路线,形成环形放射状的七条绿廊。

十三景,市域内具有重要生态服务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地质公园等十三处生态节点。

第九条市域生态斑块系统

市域内生态斑块主要由山林绿地斑块和滨水绿地斑块构成。

1、山林绿地

(1)自然保护区

市域范围内山林绿地型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为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岳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潜山板仓自然保护区,其中鹞落坪自然保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78.2km2。

——建设要求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除法律、行政法规定除外,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2)风景名胜区

安庆市域现有各级风景名胜区7处,其中潜山县的天柱山和太湖县的花亭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他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累计总面积达886km2。

——建设要求

风景名胜区内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在核心区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以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重要景点和珍贵景物周围,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切实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保护好动植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严禁砍伐古树名木。

(3)森林公园

市域范围内有大型森林公园6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总面积达134.2km2。

2、滨水绿地

(1)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

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区共划分4个核心区,分别为泊湖枫林核心区、黄大湖核心区、龙感湖核心区、菜子湖核心区。

——建设要求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除法律、行政法规定除外,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禁止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和旅游项目。自然保护区内未分区的,遵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2)湿地公园

规划拟建区域级湿地公园9处。分别为龙湖湿地公园、大官湖湿地公园、泊湖湿地公园、

武昌湖湿地公园、石塘湖湿地公园、破罡湖湿地公园、菜子湖湿地公园、白兔胡—嬉子湖湿地公园和白荡湖湿地公园。

——建设要求

在湿地保育区内,需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

第十条市域生态廊道系统

全市的生态廊道由河流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组成。

1、河流水系廊道(蓝带)

规划沿长江、皖河、长河、二郎河等九条河道两侧控制滨水林带。

——建设要求

①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系廊道:主要河道两侧绿化廊道,规划市域非建设用地范围内两侧控制50--200米宽、建设用地范围内两侧控制20--50米宽。

②位于河道保护控制线内的土地,将作永久性保护和限制开发,不允许建设新的建筑物,原建筑尽量逐步迁出。

③河流经过建成区地区应尽量结合自然的河岸线,规划设计沿河带状公园,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塑造城市的亲水景观。

④坚持生态治河的理念。

2、交通廊道(绿带)

结合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一、二级城市干线,两侧各控制相应绿化带宽度,植树造林形成绿色通道,在起到道路防护林带作用的同时,满足城市景观建设的要求。

表3-1 绿色生态廊道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安庆市城镇绿地建设控制性指标

各城镇的具体控制要求详见下表。

表3-2 安庆市城镇绿地建设控制性指标(2030)

第三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二条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形成“一江两山三湖,两环六揳十脉”的空间结构。

“一江两山三湖”为规划区内主要生态斑块,分别为长江、龙山、柏子山西部石门湖水系、东部破罡湖水系和北部菜子湖水系。

“两环四揳十脉”为规划区内重要生态廊道和城市主要通风口,两环分别为主城区内部生态宜居环和外围近郊康体健身环,四揳指外围主要生态斑块楔入中心城区的四条绿楔,十脉指结合规划区内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兼具休闲旅游十条重要绿道。

第十三条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

1、生态斑块

(1)长江斑块

规划结合现状条件及旅游开发、生态保护需求,城区外围长江沿线控制空度不小于200米的防护林,城区内部结合城市防洪要求和城市人文景观打造特色滨水生活岸线。新洲和西江可结合农业开发建设农业主题公园。

(2)龙山斑块

包括大龙山森林公园、巨石山旅游度假区和灵山石树风景区。

(3)柏子山斑块

位于安庆市西部山口乡,为安庆市化工集中区重要绿色隔断。

(4)七里湖—石门湖斑块

七里湖—石门湖水系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为主体,沿岸建设环湖绿带,形成以湖泊为主体的开敞绿化空间;湖区南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园区。

(5)破罡湖—石塘湖斑块

破罡湖—石塘湖水系以湿地自然风光为基础可建设区域湿地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

(6)菜子湖斑块

规划以湿地自然风光为基础建设区域湿地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

2、生态廊道

(1)河流水系廊道(蓝带)

规划沿长江、石门湖、破罡湖水系等两侧控制滨水林带。

(2)交通廊道(绿带)

结合规划区内绿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各控制相应绿化带宽度,植树造林形成绿色通道,在起到道路防护林带作用的同时,满足城市景观建设的要求。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构建“一心八轴、两环四楔、一江六片、多园多廊”的绿地系统格局。

“一心八轴,显格局”

三园凝聚绿心:以菱湖风景区、秦潭湖公园、白泽湖生态园等为中心形成绿色核心,与市民休闲娱乐生活以及水上黄梅戏等节目紧密相连,建成安庆市的多功能的绿色核心区;

八轴:结合绿道和城市主要生态廊道和交通廊道形成菜子湖绿轴、石塘湖绿轴、破罡湖绿轴、泉塘峡绿轴、皖河绿轴、跨江绿轴、西城绿轴和环大龙山绿轴八条串联区域主要生态斑块和城市节点的绿轴。

“两环四楔,展锦带”

两环:主要为环东部新城核心区的生态宜居环和外围近郊康体健身环;

四楔:大龙山绿楔、长江-皖江-石门湖水体绿楔、白泽湖水体绿楔、破罡湖绿楔。

“一江六片,秀景观”

一江: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

六片:为六个片区公园,龙山公园、独秀公园、狮子山公园、石塘湖生态园、柘山公园和破罡湖公园。

“多园多廊,绿满城”

多园:城市级公园、组团级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等;

多廊:景观道路、防护绿地等城市绿色廊道。

第十五条中心城区绿地分类

中心城区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和其它绿地(G5)五类。

第十六条公园绿地规划(G1)

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头绿地。公园绿地总面积2793.2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1平方米。

1、综合公园(G11)

综合公园是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面积一般30公顷左右,不少于10公顷。综合公园按照规模和设施水平,又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两类。规划全市性公园5个,总面积共计709.32公顷。包括菱湖风景区、狮子山公园、龙山公园、破罡湖公园和秦潭湖公园,公园规划绿地率大于75%。规划12座区域性公园,总面积总计190.84公顷。包括叶岭公园、高校公园、罗冲公园等,公园规划绿地率大于70%。

2、社区公园(G12)

社区公园是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小类,规划社区公园面积总计215.03公顷。公园规划绿地率大于70%。居住区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5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平方米。规划8个居住区公园,总计46.64公顷。包括山水社区公园、和凤凰社区公园等。规划共布局小游园79处,总面积约168.39公顷,包括月山路小游园、新新小游园、于家冲小游园和新城大道小游园等。

3、专类公园(G13)

规划共布局专类公园7个,面积825.64公顷。主要包括独秀公园、永顺盆景园、柘山公园、石塘湖湿地公园、白泽体育公园、安庆市植物园和安庆市动物园。

4、带状公园(G14)

规划带状公园19处,总面积746.24公顷。主要包括二石河带状公园、黄龙带状公园、赤龙溪带状公园、新河带状公园和晴岚沟带状公园等。

5、街头绿地(G15)

规划共布局街旁绿地74处,总面积150公顷。

第十七条生产绿地规划(G2)

规划将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内的现状苗圃用地外迁,扩大大龙山苗木基地和安庆北部新城苗圃,新建东部新城苗圃、新洲苗圃、山口苗圃,鼓励利用城市防护绿地作为苗圃用地。规划生产绿地面积7.34平方公里,超过了城市建设用地2%的比例要求。

第十八条防护绿地规划(G3)

规划防护绿地主要包括道路防护绿地、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等,总面积

1042.16公顷。

第十九条附属绿地规划(G4)

规划附属绿地共2224公顷,其中居住区附属绿地819.5公顷,单位附属绿地1441.5公顷,道路附属绿地783公顷。

1、居住区附属绿地规划

老城区各小区结合扩建、改造等,绿地率不低于25%。新城区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

2、单位附属绿地规划

老城区各单位结合扩建、改造等,绿地率不低于25%。对建筑密度大,以及绿化用地少的单位,要尽可能采用高层绿化、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廊架攀援绿化、盆栽等形式,以提高单位绿化覆盖率。

新城区的各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5%,根据单位性质不同指标有所不同,交通枢纽、仓储、商业金融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工业区单位要求建园林式工厂,绿地率在25%以上;行政机关、文化娱乐、教育科研等单位绿地率要求达到35%以上;体育、医疗卫生等单位绿地率不低于40%;有废气、废水、噪声污染的厂矿企业单位,绿地率不低于25%,并应设置宽度不低于30—50米的防护林带。

3、道路附属绿地规划

采用错位种植双排行道树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道路绿地,城市快速路绿地率不小于30%,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25—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25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第五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第二十条中心城区景观系统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三轴两区、多点多廊、自然渗透”的总体景观结构。

三轴:一条“C”型、两条南北向串联城市各组团及核心景观点的主要景观轴线;

两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区、滨湖景观风貌区;

多点:独秀公园、菱湖风景区、植物园、白泽湖生态园、秦潭湖公园、柘山公园等大型开敞空间,标志性景观节点,城市入口节点等;

多廊:景观道路、防护绿地等城市绿化廊道,以及大型开敞空间、标志性景观节点间的视线通廊;

自然渗透:由山体景观界面、水体景观界面构成的绿楔向中心城区渗透,将山水环境引入城市之中,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互交融。

第二十一条中心城区景观系统规划

(1)山体界面

将城市北部大龙山、西部山体与集贤关作为城市重要的背景景观资源,严禁破坏山体的自然肌理,加强植被建设,处理好建筑群落与山体之间的视觉关系,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同时山前地区严格限制开发行为。

(2)水体界面

城市南部的长江、西部的皖河流域及北部的破罡湖流域作为城市的水源与景观资源,规划要求加强沿岸绿带建设,保留一定宽度的生态保护绿带,禁止一切建设行为。

梳理城市内部及西部的大湖、菱湖、石门湖等河湖水系,加强两岸的绿带建设,结合不同地段分别建设与之相应的城市空间,严格控制两岸的建筑轮廓线以保证其开敞性,营造“城水相融”的景观意境。控制北部白泽湖、破罡湖、石门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两岸的生态绿带建设对水系进行有效保护。

(3)景观轴线

联系各组团中心、城市主要大型开敞空间和城市主要标志性景观节点的主要景观轴线,与城市发展轴和公共设施带形成复合轴线,注重自然景观和现代都市景观的对比与协调。

(4)特征景观风貌区

包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区和滨湖景观风貌区。通过对老城人文景观风貌的保护、控制与塑造,促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规划将大湖、菱湖、石门湖等水系融入城市,通过对水系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控制,运用多种手法营造丰富的自然景观风貌区。

(5)大型开敞空间

包括独秀公园、菱湖风景区、植物园、白泽湖生态园、秦潭湖公园、柘山公园等。大型开敞空间是景观核心和城市绿肺,应通过合理利用水系两岸营造滨水空间,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和丰富的场所感,为市民提供各具特色的游憩休闲空间场所;同时通过彼此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明快的节奏感,塑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风貌。

(6)标志性景观节点

一般为区域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老城区的标志性景观主要分布在名城范围内,主要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整治与建筑控制,强化其标志性;新城区的标志性景观主要结合各组团公共设施中心设置,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其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实现功能与景观的集中复合。

(7)城市入口节点

城市主要对外通道在城市边缘形成7个主要入口,即:7个主要入口,即合安高速长江入口、白泽湖入口、龙山科教组团东入口,206国道龙山科教组团西入口,客运铁路线西入口、东入口,机场入口。城市入口体现城市形象,规划要求对9个城市主要交通入口周围的景观进行设计,通过建筑、雕塑、小品、绿化的设置,增强可识别性,体现地方特色。

(8)绿化廊道

由重大基础设施廊道、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廊道的防护绿带,工业区与城市生活用地之间的隔离绿带组成的绿化通廊,强调沿线绿化景观的建设,丰富城市的绿化景观的层次。

(9)视线通廊

通过对建筑高度和景观环境的控制与设计,在城市主要大型开敞空间和标志性景观节点间形成多条视线通廊,强化景观意向,突出城市形象。

第二十二条沿江主要景观节点引导

(1)迎江寺:迎江寺是城市重要的文物古迹,迎江寺内的振风塔在历史上也是城市景观格局中重要的标志。通过拆除、调整、美化等方法对迎江寺周边建筑环境进行整治,控制滨江观景步行廊道与振风塔之间的视线通廊,强化振风塔的标志性,营造以振风塔为核心的

滨江画屏,创造安庆滨江的标志性构图景观。

(2)滨江公园:在合安高速东侧三角绿地建设滨江休闲公园,适当安排各种公共设施,保证开放性和公共性,打造串联在滨江观景步行廊道上的休闲绿心。

(3)滨江广场:在东部新城办公与商务中心南侧的滨江公共绿带建设滨江主题广场,通过标志物的塑造,增强广场的标识性与文化品味,形成串联在滨江观景步行廊道上的文化绿心,丰富滨江景观内涵,打造富有安庆特色的景观亮点。

第六章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第二十三条中心城区防灾避灾公园绿地体系布局

在中心城区形成围绕救灾指挥中心的多中心组团结构,组团内部形成多元化的防灾避灾绿地系统。

(1)救灾指挥中心

规划以安庆市政务中心广场为主,结合康熙河带状公园、市体育中心、白泽湖生态园等防灾场地作为中心城区最大的救灾指挥中心,城市各组团结合宜秀政务广场、大观政务广场、菱湖公园、秦潭湖公园、柘山公园、破罡湖公园等建设救灾指挥中心,协同市指挥中心,接受上级救灾指挥命令,同时向外辐射,形成“一个中心,多点辐射”的指挥救援控制体系。

(2)中心防灾绿地

在中心城区规划6处中心防灾绿地,均布在各居住组团。主要包括柘山公园、秦潭湖风景区、破罡湖公园、白泽体育公园、龙山公园和菱湖风景区。

(3)固定防灾绿地

在中心城区规划18处固定防灾绿地,均布在各居住组团。主要包括桥头公园、神灵潭公园、康熙河公园、新城公园等。

(4)紧急防灾绿地

紧急避灾据点,是自然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规划紧急防灾绿地主要由居民平日使用最为频繁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带状公园、附属绿地等共同构成。

(5)救灾通道

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路线。为了保证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规划以国道及城市主干道为救灾通道。

(6)防灾通道

防灾通道是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居民单元、工作单元与紧急防灾绿地、长期避灾绿地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为保证城市居民的避灾与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道路的通畅,沿路的建筑应后退道路红线5-10米,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应加大,以保证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通达性。规划将除作为救灾通道的主要道路之外,其它道路均划为防灾通道。

第七章树种规划

第二十四条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抗性强的地带性树种为主,适当选用一些经过长期考验适应本地风土条件的外来树种。

3、“丰富景观”的原则:从发展的观点选育和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种,丰富植物景观。

4、“突显特色”的原则:认真选定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彰显城市特色。

第二十五条树种规划

1、基调树种

规划安庆市的基调树种定为10种:

常绿乔灌木(5种):香樟、杜英、广玉兰、雪松、桂花;

落叶乔灌木(5种):马褂木、朴树、乌桕、栾树、白玉兰。

2、骨干树种

结合安庆地方现有树种,选择以下骨干树种:

乔木类(26种):银杏,法梧、重阳木,合欢,榉树,青桐,椿树,国槐,黄连木,三角枫,枫香,柳杉,女贞,青冈栎,喜树,梓树,楸树,无患子,椤木石楠,苦楝,七叶树,榔榆,紫玉兰,水杉,池杉,垂柳等。

灌木类(25种):构骨,海棠,石榴,梅,含笑,木瓜,紫叶李,腊梅,栀子花,南天竹,海桐,石楠,紫薇,樱花,碧桃,红枫,鸡爪槭,枇杷,杏,紫荆,木槿,丝棉木,木芙蓉,棕榈,日本珊瑚树等。

第二十六条植物种类技术指标规划

(1)公园绿地的树种配置比例

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l:3;

2)乔木与灌木比例为2:l:

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为6:l;

4)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慢生树种的比例为l:3:l。

(2)居住绿地的树种配置比例

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l:4;

2)乔木与灌木比例为4:3;

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物种比例为5:1;

4)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慢生树种的比例为l:2:4。

(3)道路绿地的树种配置比例

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2—3;

2)乔木与灌木比例为l:2;

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物种比例为8:1;

4)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为2:2:l。

(4)防护绿地的树种配置比例

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3:

2)乔木与灌木比例为3:1;

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物种比例为10:l;

4)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为4:2:1。

第二十七条市树市花的选择

市树:香樟

市花:月季和桂花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二十八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目标

1、以地带性植物品种为主,加快乡土树种的开发生产和利用;

2、引导城市绿化苗木生产从无序竞争进入有序发展;

3、优化城市树种结构、提高绿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机能;

4、培育安庆的植物景观特色,满足市民文化娱乐、休闲、亲切自然的要求;

5、构筑城市绿色空间的艺术风貌、充分展现城市个性。

第二十九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措施

1、政策和法制保障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3、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4、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5、加强科学研究与经费投入

第九章古树名木规划

第三十条古树名木保护规划措施

1、认真普查古树名木资源,组织专家鉴定,确定古树名木等级,建立古树名木档案,进行古树名木的动态管理。

3、实行专业养护与单位个人养护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层层养护管理责任制。

4、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不同种类的古树名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5、古树名木的保护主要应做好宣传教育,立法管理,建档挂牌和养护复壮等工作。

6、规划要求在距古树名木树干3—5m范围内保持土壤裸露或植花种草,不得搞任何设施或堆放杂物。

7、高大古树名木应当安装避雷针,在距树冠边缘8米范围内不得安置炉灶、烟囱等热源。

8、在古树名木的枝干上,除必要的古树名木编号标牌等保护设施外,不得搞架设、缠绳、搭附它物或进行其他任何有损于古树名木生长的活动。

9、古树名木原则上不能移动。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

第三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目标

近期绿地建设以建新补旧、完善布局为原则,在继续城市绿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在城市新建成区和城市外围地区,同步建设公园绿地,塑造城市门户景观形象。在旧城区以建设街旁绿地、带状绿地、小游园、绿化广场为主要形式,切实改善城市绿化景观环境。到2020年,着重完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系统性建设,努力实现城区公园绿地合理分布,形成绿树环抱、郊区农田林网成片、干道树木成荫、河岸绿林成带的绿化格局,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第三十二条近期规划建设重点

(1)城市绿地三项主要指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每年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新标准实现指标逐年稳步增长,保证近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

(2) 公园绿地建设重点在于:加强街旁绿地、广场、居民区小游园的建设,满足市民就近休闲之需;加强道路两侧景观绿地建设。

(3) 防护绿地建设重点在于城市外围绿圈防护林、城市干道两侧防护林带建设,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卫生隔离带建设,以及高压走廊防护绿带建设,逐步完善防护绿地体系。

(4) 生产绿地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绿地指标,有计划的培育园林绿化树种,满足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之需。

(5) 附属绿地建设重点在于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绿地,对指标不达标的进行重点改造;对新建道路进行全面绿化,对绿化景观较差的道路绿地进行改造等。

(6) 其他绿地建设重点在于增加城市外围的绿色斑块,成为城市外围的有效屏障。

(7)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规划,保护古树名木,修复文物古迹等。

第三十三条各类绿地近期建设规划

1、公园绿地(G1)

(1)市级公园

规划近期新建市级公园1处,秦潭湖公园,重点提升改造市级公园2处,为菱湖风景区和狮子山公园。

(2)区级公园

规划近期新建区级公园6处,为叶岭公园、双塘公园、永安公园、桥头公园、九塘公园和老峰公园,重点提升改造区级公园1处,为叶岭公园。

(3)专类公园

规划重点提升改造独秀公园永顺植物园,新建石塘湖公园。

(4)居住区级公园

规划近期新建居住区级公园2处,为神灵潭社区公园和黄土炕路社区公园,重点提升改造区级公园2处,为凤凰社区公园和大湖社区公园。

(5)带状公园

规划近期带状8处,其中改造提升3处,为二石河带状公园、大寨沟带状公园和新河带状公园,新建5处,为晴岚沟带状公园、康熙河带状公园、潜江沟带状公园、顺安河带状公园和泉谭峡带状公园。

(6)小游园及街旁绿地

规划近期新建和改造提升小游园36处,街旁绿地33处,总建设面积约215公顷。

2、生产绿地(G2)

近期生产绿地建设应着重加强科研投入,建立园林科研所、采条圃、种子园和新种类苗木引种驯化实验区,逐步实现城市绿化苗木的良种优、多样化,植物材料乡土化,引种推广植物的适生化。

3、防护绿地(G3)

近期重点建设防护绿地保护大桥防护绿带、石化卫生隔离绿带和城市高压走廊绿带,详见下表。

4、附属绿地(G4)

居住附属绿地:按照规划要求,在旧城改造扩大绿地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居住区周边的成片树林,使其成为居住区绿化的有益补充。

单位附属绿地:加强城区各类单位的绿化质量,积极实施拆墙透绿措施,让单位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的有益补充。

道路附属绿地:根据总体规划中近期交通建设内容,营造附属绿地。详见下表。

5、其他绿地(G5)

近期重点建设其他绿地3处,为大龙山郊野公园、集贤关郊野公园和长风港生态片林。

第十一章城市绿线规划

第三十四条城市绿线规划

本规划所划定的城市绿线,是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的控制线,包括已建成绿地的控制线和规划预留绿地的控制线。

城市绿线的管理内容主要如下:

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改变绿地用地性质,不得移植、砍伐、侵占和损坏城市绿线内的树木。

规划的城市绿地内的与其无关的建筑、构筑物及其设施应逐步迁出,临时建筑及其构筑物应予以拆除。

城市绿线管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控制的地块外,还须根据局部地区城市规划建设指

标的要求实施城市绿地建设。

城市人民政府应对每年城市绿线执行情况组织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结果应向上一级城市行政机关和同级人大常务委员会作出报告。

在城市绿线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乱扔乱倒废物

钉刻划树木,攀折花草

擅自盖房、建构筑物或搭建临时设施

倾倒、排放污水、污物、垃圾,堆放杂物

钻井取水、拦河截溪,取土采石

进行有损园林绿化和生态景观的其他活动

在城市绿线内的尚未迁出的房屋内,不得参加房改或出售。绿线管理范围内的各建设事项,必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方可开工

因特殊素需要,确需占用城市绿线内的绿地,城市人们政府应会同省市园林绿化行政主

管部门审查,并充分征求当地居民、人民团体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向同级人大常务委员会作出说明

因规划调整的原因,需要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树木抚育更新、绿地改造扩建等目的,应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三十五条规划实施措施

1、制定并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法规措施。

2、完善绿地规划实施的管理程序和体系。

3、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4、制定经济管理对策,促进公众参与。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七条本规划由安庆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三十八条本规划由安庆市园林局、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慢性与绿道系统规划

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绿道网的建设规划方式和管理

绿道网的建设规划方式和管理 发表时间:2018-06-12T09:43:11.5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宋宸[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绿道的建设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我国绿道思想雏形的产生较早,但近代以来的城市绿道发展的较为缓慢,我们在绿道网的规划方式和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绿道的建设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我国绿道思想雏形的产生较早,但近代以来的城市绿道发展的较为缓慢,我们在绿道网的规划方式和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发展绿道网的同时要兼顾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管理也需要更加模式化和具体化,并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居民对于绿道网的认识,从而加强居民的自觉维护意识,除了内部改 革以外,还应该动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综合分析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绿道网建设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量少走弯路。我国绿道网的建设需要我们一直站在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努力。 关键词:绿道建设;规划方式;绿道管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诸多改善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应运而生。“绿道”概念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和谐的同步发展。城市绿道在绿化城市同时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放松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我国的绿道建设起步比较晚,大范围实施成功的城市案例也屈指可数,在当代人类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绿道的建设规划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绿道网建设在我国的发展 1.1我国“绿道”思像的雏形 中国人最讲究天人合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的周代就有了关于“绿道”的雏形,周朝修建的周道便很好的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周道的石板节节相接处就有一定空隙。使得小草得以生长,道路两旁值有绿树,下雨天雨水流向低洼的地方,使得草木得到水分。这样的设计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只是当时走在路上的只有人和牲畜,因此“周道”行得通,放在当下科技发达的时代各种交通工具将大路堵的水泄不通的形势下,也就另当别论了。 1.2“绿道”的发展过程 “绿道”一词正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中,原意为一种与生态景观相结合为行人和骑车者提供休闲娱乐和活动场地的线型开阔空间。在长时间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些国家对于“绿道”的研究和设计已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果。我国近代引进这种思像比较晚,对于绿道网的建设更是刚刚起步,比较成功的有珠江三角洲的绿道网建设。该工程开始于2010年历时3年完成,已成为全省以及全中国的标志性工程。珠三角的绿道网很好的解决了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是我国绿道网建设的重大成就。但在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绿道网建设事业仍存在诸多不足。 二、关于城市绿道网的规划方式 2.1因地制宜 城市绿道的建设通常来讲都是依山傍水,在建设线型空间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范围,因此绿道网的建设选址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仍然以珠江三角洲的绿道网为例,基于中国传统的理念,该区绿道网的建设更加注重这座城市原本的元素,根据“山”“江”“海”“林”等原素开展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完善加强,创造更加优异的生态长廊。因此可见,绿道网建设的重要根据就是因地制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在城市的建设中仍然适用。 2.2将目光放到长远的角度 绿道网的建设不可能完成于一朝一夕,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它的规划需要考虑到诸多可变元素,例如城市发展的规模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城乡的均衡等等… 在当下这个多变的时代,我们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根据时代不停的改变,不断的完善才是正解,因此我国在建设“绿道网”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国家也应支持有关于环境生态建设等部门的发展,各个高校加大培养有关专业人才的力度,源源不断的为“前线输送人才”,欧美等各国在不断地发展和研究中才得到了现在的成就,我国也应把绿道网的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当下的时代城市环境的保护关乎人类以后的发展。 2.3将“绿道网”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 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7月28日根据当下我国的国情讲话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有一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此处讲的“科学发展”并不是说我们只发展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而放弃环境,更不是完全以保护当下的生态系统为中心,不要经济建设了。要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统筹”。在“绿道网”的修建中,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以多为好,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状况,做出合理的规划,使“绿道” 带动起城市的“呼吸”,让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三、绿道的管理“道阻且跻” 3.1绿道网建成后面对的主要问题 绿道的建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绿道建成之后面我们临着更加严俊的考验,一些绿道的建成可能会吸引“外来”物种的入住,影响和危害原本的生态链和系统结构。绿道网建成后更是面临着维护和整改的问题,毕竟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极其迅速,要时刻保持绿道网的建设和人们的需求相适应。政府相对应的保护政策不够完善,等等。 3.2建立完善有关于绿道管理的机制 绿道的发展在我国并没有太长时间,但是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值得重视,我国政府机关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但是并没有成立相关的机关部门去专门的进行管理保护和功能开发,于是乎我国的绿道网仍处在一个“有人生没人养”的状态中,但反观其他绿道机制已经较为完善的国家,这一方面做的就很好,于是“绿道网”系统可以很好的很长久的,更加与人类和谐的发展下去。所以我国应该加快成立这一部门的进程。

城市内部绿道选线规划的实践-反思和拓展

城市内部绿道选线规划的实践\反思和拓展【摘要】通过对珠三角多个城市绿道的调研研究,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中国城市和欧美城市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拓展迅速,我们除了可以为即已存在的城区进行类似欧美城市“更新式的”绿道选线外,有更多机会可以在新区规划中预先建立更加完善的绿道网络。文章进而结合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实践和其它规划项目阐述新区规划中城市内 部绿道选线规划的要点。 【关键词】城市内部绿道选线新区规划考虑因素难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s planning,i fi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many problems are worth our reflection.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ities and european or american cities is that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districts planning in adv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perfect greenways network in china,in addition to do the renewal greenway planning in existing cities like european and american way. because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urbanization,and the cities expand rapiddly.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greenway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planning projects,in order to tell us the kernel of the urban greenway route planning in the new

城市绿道介绍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如今的人们更多地渴望到山林海边寻求惬意,踏上没有噪音尾气的城市绿道。而这份渴望,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在我们身边实现,贯穿整个城市的绿道网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今后,市民朋友或许只要出门走上几步路,就能踏上精心设计、设备齐全的绿道,尽享自然惬意。 什么是绿道?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上应有自行车专用道,还有驿站 “绿道,简单地说就是绿色生态之道。”绿道是提供给行人、骑车者休闲健身的道路,也被认为是慢行之道。 绿道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里面有自行车道,有步行道路,有绿色的环境,有标识系统,还有停下来休息的地方,类似于古代的驿站。 绿道特征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我国国内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

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与人行道的区别? 人行道:上班绿道:休闲 绿道与人行道有何区别?绿道和非机动车道在一般情况下是分开的,非机动车道从城市功能来说是供日常生活,包括上班行走的一条道路。绿道是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当绿道由于很多原因不能连贯时,可能借用非机动车道使绿道连接起来。 绿道六大组成要素: 一、绿廊,由现行的带状空间两侧来控制一定的绿化控制带,这个绿化控制带通过景观修复来打造绿廊。 二、游径,在绿道里面设计一定的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和水道等非机动车道游径系统。 三、标识,通过标识牌、标识信息的设计,让大家在绿道里安全行驶。 四、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系统。 五、服务,在一定的范围内设计驿站,保证市民享受到服务设施。 六、发展节点,绿道不单单是一条线,在绿道网络上依托森林公园、市域公园发展为绿道的重要节点。

2018年增城区绿道建设管理工作任务和进展情况表

附件 2018年增城区绿道建设管理工作任务和进展情况表 序号工作 任务 具体项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工作内容和目标成效完成时间进展情况 1 (一) 精品乡 村绿道 建设 增城区白 洞森林公 园绿道建 设工程 区林业和 园林局 中新镇、 区水务局 围绕白洞水库周边,新建白洞森林公园 绿道,全长15公里(2018年建设10公里, 2019年建设5公里),设计标准宽 2.5-3米 绿道,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沿线设置 驿站、观景平台、标识标线指引,种植赏花 乔灌木等。 2019年 6月底 2018年增 城区(中 新镇)新 建绿道建 设工程 中新镇 区林业和 园林局、 区农业局 新建五联村绿道,全长5公里,设计标 准宽2.5米绿道,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配套驿站、护栏、标识标线指引等。 2018年 12月底 2018年增 城区(派 潭镇)新 建绿道建 设工程 派潭镇 区林业和 园林局、 区水务局 围绕石马龙水库周边建设环湖绿道和汉 湖村连接线,全长5公里,设计标准宽 2.5 米绿道,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配套绿 化、护栏、标识标线指引等。 2018年 12月底 — 1 —

序号工作 任务 具体项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工作内容和目标成效完成时间进展情况 2 (二) 健康步 道试点 打造 徒步径 派潭镇、正 果镇 区国土 规划局 结合吕田镇莲麻村至正果镇徒步径与周 边整体提升片区策划,利用穗东北的派潭镇、 正果镇大片山区乡村,划定“步行都市”行 动计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的行动范围,形 成徒步径活动区域,打造健康慢游优质品牌。 2018年 12月底缓跑径 区林业和园 林局、荔城 街、增江街 区卫生和计 划生育局 选择荔湖环湖绿道(10公里)、增城广 场(1公里)、增江画廊两岸(各2公里)作 为示范点,建设人与自行车分离的缓跑径, 以设起点、定里程、达效果为建设理念,沿 线设置健康知识宣传、距离步数指引、功能 解说、安全提示等,加强健康生活认识和进 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2018年 12月底 3 (三) 配套服 务质量 提升 重点提升绿 道驿站(卫 生间)配套 服务 各绿道责任 主体 区林业和园 林局、区农 业局、区文 体旅游局 一是规范驿站运营,加强从业人员的综 合能力培训,提升服务水平;管理单位制定 应急措施,运营单位定期上报运营情况;在 重点驿站和服务区配置视频监控、急救箱、 救援车辆等,安装无线网络和无线电话充电 桩。二是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休闲农林业、特 色种养业、旅游服务业等经营活动,吸纳农 民参与到绿道产业链各环节和后续运营服 务,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让 农民充分共享绿道增值效益。三是加快推进 旅游厕所革命,绿道范围内的驿站、服务区、 旅游节点的厕所应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 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绿道周 边的单位厕所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鼓励有 条件的增设和改造第三卫生间,并设置无障 碍通道和指示牌。从而不断提高市民游客满 意度和认知度,推动全域旅游示范,打造荔 乡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2018年12 月底 — 2 —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 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 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 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 年) 》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 年; 远期:2015~2020 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 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 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 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 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 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 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 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 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 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 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 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 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 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 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 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

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广州市黄埔区绿化维护队欧阳苍山) 绿道有两部分意思表达:其一表现为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其二表现为通道。它是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绿色走廊。绿道也可以理解为连接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绿道概念的定义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美国的绿道》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绿道也可以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在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的概念。一、它是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二、我们不仅在大自然中建设绿道,还要在民众心中铺设政府与百姓顺畅沟通的绿道,让老百姓无障碍、少恐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高民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绿道可以分成三类:郊野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社区绿道主要连接居住区绿地;城市绿道主要连接城市里的公园、广场、游憩空间和风景名胜。郊野绿道的建设难度较大,主要是游客的需求不足。而城市绿道建设难度小,它最利于建设、推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等设施,穿针引线,见效快,分布广。绿道和公园绿地建设的显著差别是不用征地,基本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简单地说就是但求所用,不强求所有。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由于城市的无序蔓延,人工绿化隔离带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绿道途径可以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当中,使各个公园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发挥。 绿道规划建设的生态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其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尺度、层次、角度去分析理解: 一、从生态系统分析 绿道通过影响系统内的环境和生物种类及数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通过保护野生生境和建立生境链、生境网从而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破碎。绿道增加了系统内的连通性,为系统内的生物提供了更多便捷的通道,促进了网络完善,加快了系统内能流和物流。如城市绿道建成后,市区和市郊的人流增加,动物的迁移更多,就增加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绿道可以保护或使系统内物种数量发生变化,影响到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如由于通道的便捷,某些市区的动物新迁徒到市郊或增加迁到市郊的数量,就可能影响市郊现有的食物链。在绿道规划生态化的前提下,绿道使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环境多样化,结构更复杂化,功能更完善。它通过打破系统旧的平衡建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平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能力,更大程度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促进系统平衡,保障生态系统安全。 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生境破碎化极其严重地威胁着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存,甚至可能引起物种的灭绝。绿道通过减少斑块破碎化,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重要作用。绿道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方便不同斑块中同一物种个体间的交配,减少近亲繁殖,避免物种退化,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如绿道能提供动物运动的通道,使动物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以季节性觅食,增加物种的基因交流;通过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徒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岛屿的面积越小及与大陆越远,其物种的多样性就越低。绿道通过提高迁移率和增加迁移通道,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增加特定物种的数量和外来种群的侵入,降低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从而对保护和提高物种数量、保护物种多样性起积极的作用。从更大的尺度上,增强了种群的生存,保持和丰富了城市生态系统。 三、从景观生态学分析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绿道属于廊道的范畴,是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 廊道是生态景观系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是各种流的通道,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功能。既能对斑块分裂、阻隔,造成景观的异质性;又能把斑块连通,减少景观破碎化。廊道的格局分布往往引导着整个景观系统格局的分布。连通性好、形状、尺度、结构上合适的廊道,则能形成多样化的斑块,并与廊道一起连接成网络,有助于形成自然、稳定的景观系统。廊道对生态景观系统的过程也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种群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

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嘉善绿道网总体规划公示文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 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0.1条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嘉善县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适用于嘉善县域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在县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第1.0.3条规划深度与规划层次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嘉善县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六个建制镇和三个街道,总面积为506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绿道线网规划为主,确定嘉善县绿道网的规划原则、总体布局、建设指引和专项配套规划等内容。 本规划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各乡镇应以本规划为指导编制相应的镇域绿道详细规划。 第1.0.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0—2020年。 近期为2010-2013年;远期为2014-2020年。 第1.0.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0月1日) 4、《嘉兴市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5、《嘉嘉善县域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6、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7、国内外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文献。

地 嘉 人 善 The Master Plan for Greenway Network of 第1.0.6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和主动融入上海前沿阵地的建设要求,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分期推进建设,体现绿道的多样化、本土化和生态化,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和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城市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凸显嘉善的水乡特色和科学发展性。 第1.0.7条规划建设原则 1、衔接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亲水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6、便捷性原则 7、低成本性原则 第1.0.8条规划理念 1、“顺藤摸瓜”的线网规划 以水和绿做为绿道网的“藤”,以公园、农庄、城镇和文化景点等做为绿道上的“瓜”,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城镇为体,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 2、低影响开发建设(LID)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绿道建设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形象和城市生活品质为目的,因此更需要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规划和建设,避免大拆大建和对原有的绿化、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道道路建设尽量采用透气、透水性材料;沿河两岸以自然驳岸为主;驿站、自行车租售点可以结合工业厂房、农村居民点等进行建设。 第1.0.9条规划目标 在融入上海、发展旅游和优化结构、体现民享的总体要求指导下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确定“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1)2010—2011年:示范成线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 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明政办[2016]48号 【发布部门】三明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6.02 【实施日期】2016.06.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明政办〔2016〕48号) 梅列、三元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2日 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和养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DBJ/T13-194-2014)》和《三明市区城市绿道建设工作方案》(明政办﹝2012﹞150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明市区后山城市绿道的管理和养护,包括慢行系统、绿廊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等的管理和养护。 第三条城市绿道管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的原则,梅列区、三元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城市绿道管理单位,具体承担本辖区城市绿道的管理和养护。 第四条城市绿道管理按地域划分,伊人桥(含伊人桥)往北区域由梅列区人民政府管理,伊人桥(不含伊人桥)往南区域由三元区人民政府管理。 第五条城市绿道管护参照公共绿地管理方式和标准规范,实行属地管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城市绿道驿站和游客服务中心内餐饮、商品销售等商业活动可实行市场化经营,鼓励引入社会经营。 绿道连接线、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其他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等管理方式不变,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镇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2项目提出的理由2 1.3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2 1.4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2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5 2.1健康绿道概述5 2.2项目建设背景6 2.3建设的必要性15 第三章建设条件18 3.1自然条件18 3.2基础设施22 3.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其他条件22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24 4.1建设内容24 4.2建设规模24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25 5.1设计依据及相应技术规X25 5.2功能26

5.3设计方案27 第六章节能减排设计42 6.1节能设计依据42 6.2节能原则42 6.3节能措施43 6.4结论46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47 7.1环境影响分析47 7.2环境评价依据47 7.3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48 7.4环境保护措施及防治对策50 7.5建议和结论52 第八章项目实施计划55 8.1项目实施内容和建设阶段55 8.2建设工期安排55 第九章项目组织与管理56 9.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56 9.2管理措施56 第十章招标方案61 10.1招标X围及招标组织形式61

10.2招标方式61 10.3招投标相关要求62 10.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63 10.5招标备案63 10.6项目招标事项基本情况表64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5 11.1投资估算的依据65 11.2投资估算65 11.3资金来源67 11.4资金使用计划68 第十二章社会效益分析69 12.1项目与所在地的互适性69 12.2项目社会效益分析70 12.3社会评价结论73 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74 13.1的风险分析74 13.2风险规避措施75 第十四章结论及建议78 14.1结论78 14.2建议78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关于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思考

关于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渐严峻,使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受到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绿道是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可持续化生态环境的构建,并为人们的娱乐、休闲、健身等提供好的场所环境。本文就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进行思考分析。 关键词城市;绿道;规划建设 城市绿道是城市内部或邻近城市的一种线性开敞的空间,能够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并实现社会的交流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为此需要科学的对城市绿道进行设计,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并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 1 城市绿道的功能分析 城市绿道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功能,下面就简单地进行分析。 首先,生态功能。这是对绿道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使其廊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功能。主要有栖所功能,也是就提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息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滨水廊道,能够将水生、滨生以及陆生等物种涵盖在较小的区域内。阻隔功能,如果绿道的生态环境等不适合某一物种,就会对物种进行阻隔,会受到绿道边缘地区的影响,比如道路、河流等[1]。过滤功能,是在河流生态环境中,绿道吸收和过滤河流中沉淀的物质以及过剩的营养,并且特定的绿道也能够过滤人以及野生动物。通道功能,就是为人类、动植物以及供水等提供的通道,绿道是景观中的重要内容,也对有机物、无机物以及能量等的流动产生影响。资源功能,绿道能够为周边地区的提供水源以及物种来源,将重要的资源提供给原生物种栖息地,使其顺利重建。 从生态功能上分析,绿道能够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并保证自然生态间的平衡,顺利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实现持续化的水文过程,储存养分并调节气候,保证生态系以及社群的出现。 其次,社会文化功能。绿道具有很强的线性以及连接性,能够为步行、骑车等活动提供良好的载体。绿道的兴起与游憩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绿道一般是沿着河流等建立的,能够使河道景观更美,更具吸引力,从而使游憩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场地。绿道还能够连接名胜、公园等,避免其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在绿道与遗产保护区的结合下出现了遗产廊道[2],能够有效保护自然以及文化遗产。此外,绿道也能够给人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不论是游憩活动,还是自然欣赏或观察,都有助于人们强化尊重自然地意识,可以获得书本上得不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使人们对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地理解。 最后,经济产业功能。结合欧美国家的绿道建设情况可以发现,绿道建设不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

目录 1、导言 (2) 1.1规划背景与意义 (2) 1.2规划范围与期限 (2)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技术路线 (3) 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 (4) 2.1绿道系统内涵 (4) 2.2相关经验借鉴 (4) 3、相关规划解读 (7) 3.1《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7) 3.2《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7) 3.3《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 3.4《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9) 3.5《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0) 3.6《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10) 3.7小结 (11) 4、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 (11) 4.1生态格局 (11) 4.2景观资源 (12) 4.3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15) 4.4交通系统 (16) 4.5旅游需求 (17) 4.6选线模型与综合分析 (17) 5、规划目标与原则 (20) 5.1规划目标 (20) 5.2规划原则 (20) 5.3规划策略 (20) 6、城市规划区绿道系统规划 (22) 6.1规划结构 (22) 6.2总体布局 (22) 6.3交界面控制 (28) 6.4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 (29) 6.5服务设施(驿站)布局 (31) 6.6分区建设指引 (33) 7、环湾核心区绿道系统规划 (38) 7.1规划结构 (38) 7.2总体布局 (38) 7.3绿道控制区规划 (44) 7.4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45) 7.5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46) 7.6绿道服务设施系统(驿站)规划 (48) 8、古城绿道规划与建设指引 (50) 8.1古城的特色与交通 (50) 8.2古城绿道的定位与分类 (52) 8.3古城绿道的结构与布局 (53) 8.4古城绿道分线路特色 (54) 8.5古城绿道服务与交通系统 (55) 9、绿道与土地功能协调发展指引 (59) 9.1绿道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指引 (59) 9.2绿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指引 (60) 10、绿道沿线文化与旅游发展指引 (64) 10.1绿道沿线文化传承策划 (64) 10.2绿道旅游策划与规划 (65) 11、分类建设指引 (68) 11.1滨河休闲型 (68) 11.2滨海风情型 (70) 11.3现代都市型 (72) 11.4古城风貌型 (74) 11.5田园郊野型 (77) 11.6山林野趣型 (78) 12、近期建设规划 (81) 12.1分期建设规划 (81) 12.2近期建设目标 (82) 12.3近期建设路线 (82) 13、规划实施保障 (84) 13.1组织计划管理 (84) 13.2实施保障措施 (84) 13.3配套支持政策 (85) 图录 1、城市规划区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 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3、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4、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5、城市规划区绿道网交界面分布图 6、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7、环湾核心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8、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控制区规划图 9、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10、古城绿道规划布局图 11、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图 1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分期建设规划图 13、环湾核心区绿道近期建设规划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