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划出现的问题,展望未来城市发展建设需要,本次规划提出规划与实施互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规划沿继承、更新、发展、保护思路展开,实施侧重规划的法制性、政策性和市场性,制定管理措施和要求,尊重现实,科学规划,有效实施。

1、加强战略研究,通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形势、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县在市、省的地位分析,论证县的经济及人口发展规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县在区域内的分工。

2、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将各个层次的规划密切衔接。

3、实行规划问题与规划目标双重导向,提高规划对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问题的实用性和对建设现代化新城市的引导性;规划对城市的压煤问题、河流问题、商贸物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城市资源,挖掘规划的潜力。

4、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研究县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本次规划修编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金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化进程,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

3、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4、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城市功能定位,确定金乡城市性质。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

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旧城与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用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合理的空间结构协调各项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

6、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保证金乡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7、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把城市建设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8、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撑城市的现代化生产、生活,大力加强县域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域城镇建设的步伐。

9、重视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为了更好的继承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部分,改正上版总体规划中的不足,本次规划首先对上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思考和总结。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1998年4月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复了《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济政字[1998]24号)。要点如下:

规划期限:近期建设规划六年(1994—2000年)

远期建设规划十六年(1994—2010年)

规划范围:规划区控制范围北自新万福河,南到城郊乡界;东起莱河,西至大沙河。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6.5公里,总面积39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金乡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以发展能源、机电、轻纺及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近期至2000年人口10万人,用地12.5平方公里,远期至2010年人口18万人,用地20.7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发展:控制在缗北四路以南,主导发展方向向南、向西部发展。东侧控制在莱河以西。

城市主要布局特点:金乡县利用中心大街作为东西生活轴线,金山街作为南北生活轴线,形成贯穿全城的“十”字生活线;中心大街西首与缗西二路结合部设置市级商务城,金山街、中心街结合部形成城市商务中心。

第五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结与实施评价

金乡县1998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于指导金乡县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工业生产、居住条件、道路建设、绿化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效。

城市建设方面:全县城市建设投资完成21000万元,城市绿化面积3.13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6 .2平方米。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达1.33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53%。公交车辆达到33辆,出租车达到345辆。道路总长度达到1330公里,排水管道长度达到76.1公里。特别是近几年山东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对城区功能的优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面:1994年金乡城市建设用地6.58平方公里, 2005年金乡城市建设用地8.53平方公里。1994年---2005年的11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共增加1.91

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 0.17 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2.7%。

1994—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增长情况及与上版总体规划对比: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花园煤矿、济徐高速、105国道的改线等),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都已经不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同时,由于认识水平和规划思路的限制,上版规划还存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1、原规划对金乡县城市未来发展前景预测不足,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西部和北部已经突破了原有规划范围,城市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环境容量小,城区内部自然村落众多,城镇建设空间过于分散,集约化发展程度低,使城市发展用地受到限制,环境受到污染。

3、城市功能分区较散乱,中心不明确,公共服务设施不成规模,服务等级低。老城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尤其对金乡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用地考虑不足。

4、环境有待改善,住宅、公共绿地、环卫、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旧城区环境质量较差。老城排水不畅,集中供热、供气覆盖面积较小,管网不成系统。

5、上版总体规划将105国道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托,不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的组织。

6、城市生态建设问题:城市生态背景有待进一步加强,金济河、金马河等生态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和期限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1999年1月1日)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6、《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年6月)

7、《济宁都市圈规划(2003-2020年)》

8、《济宁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

9、《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10、金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1、金乡县提出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意见和建议

二、规划原则

1、服务发展原则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同时,树立“生态与效益—活力与魅力”的城市产业区。

2、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原则

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对本区域的影响,从山东半岛、济兖邹曲都市区的角度来分析金乡县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区域外条件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人为本原则

充分考虑人口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创造一个与自然有机协调的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4、生态优先原则

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充分利用优越的河道资源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地板块,利用采煤塌陷地发展生态湿地,同时加强外围大环境生态背景的建设,形成具有“一湖四河”特色的生态环境。

5、可操作性原则

这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刚性,对城市建设要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远期与远景的关系,充分考虑城市的现状条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确定各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确保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05——2020年

远景:到本世纪50年代

第三章城镇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

金乡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四湖西。介于北纬34°52′-35°40′,东经116°7′-116°30′之间。县域边界全长212.9公里,整个轮廓呈“耳”形,南北长41.54公里,东西宽26公里,总面积886.46平方公里。东邻鱼台县;西与成武、巨野两县为邻;南与单县及江苏省丰县交错;北与嘉祥县、济宁市任城区相连。

县城居于县域中部,西北距济宁市47.2公里;东距鱼台县城区35.1公里,北至嘉祥县城区33.4公里;西至定陶县城区77.8公里,西南至单县城区40.1公里,西北至巨野城区40.1公里;西南至江苏丰县城区47.2公里。西北至菏泽市96公里,西南至商丘市110.1公里,东南至徐州市134公里。

金乡县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2004年底辖9镇、4乡共13个乡镇6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户数172699人,人口总数6088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572人,农业人口533281人。

二、自然要素

1、区位条件

(1)交通区位

金乡县域内有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是金乡县内各乡镇的重要通道和县域对

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省定丰线和枣曹线两条省道为县域东西向主要的交通干道。定丰线自金乡县中部东西贯穿金乡县,起到了联系县域内化雨乡、王丕镇、金乡县城、鱼山镇、马庙镇的作用,同时沿定丰线两侧也是金乡县重要的大蒜交易市场覆盖地;枣曹线自金乡县南部贯穿金乡县,是联系肖云、司马、鸡黍等镇的重要道路。此外,金乡县北部的万福河为四级河道,并通过微山湖联通大运河。

(2)经济区位

金乡县经济上处于济宁经济圈和淮海经济区的范围内,在大部分产业上受济宁市的影响,也是联系淮海经济区的两个最重要城市济宁市和徐州市的要道。同时,由于金乡县在大蒜贸易上有较大的优势,鱼台、嘉祥、丰县、巨野等周边县乡都在金乡县大蒜贸易的影响下。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金乡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貌特征可划分为两大地形,即黄泛平原和低山丘陵,5个微地貌地形,即荒岭坡、近山阶地、微斜平地、缓平坡地和洼地。境内为黄泛冲积平原,面积为880.21平方公里,地势平缓,比降一般小于1/8000,地面高程35一37米,境内丘陵面积很小,只有羊山、葛山、胡集镇的郭山口三处,面积为0.3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90一105米。区内主要土壤为潮土类,是近代水流沉积物所形成。

(2)工程地质条件

金乡县境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宽缓的波状褶曲为辅,为一由南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处在菏泽、鱼台断层凹陷的北翼,南界外为第三系地层,北界外为太古界寒武、奥陶系地层。

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在8—15度之间。仅个别地段因构造的关系,地层倾角变大。由于断裂构造的关系,境内自然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断裂走向以近南北向为主,南部则以近东西向为主,境内四界均以四条大的断裂层为其自然边界。即:北部菏泽断层,南部凫山断层,西部金乡断层,东部嘉祥断层。活动时间为古生代。

(3)地质地震情况

济宁市地质、断裂构造复杂,多处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其中微山、兖州、曲阜6.0—6.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济宁市地处郯庐,聊考两大地震带之间。公元462年、1665年、1970年先后在兖州南、兖州西北、曲阜西北发生了6.0级、5.0级和4.7级破破坏性地震。1668年郯城8.5级特人地震,济宁地区的震烈度为8—9度。2003年中国地震局把鲁西南(冀、鲁、豫交界处)地区列为5级地震的重点注意地区。

2002年金乡县鸡黍镇发生过3.7级地震,2003年金乡县周边县:嘉祥、单县、巨野等多次发生了3级以上的地震。

到目前为此,该地区未发生地震,发震的危险性继续存在,山东省2005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出:2005年冀、鲁、豫地区可能发生5级地震,同时据2005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讨意见,冀、鲁、豫交界处山西中南部2005年有发生5级地震的可能。2005年4月11日临沂地费县出现3.9级地震有感辐射到济宁。可见,金乡县处于5级地震区及包围圈内。

(4)气候特征

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夏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降水较为充沛。春季气候的多变,所以降水稀少,故常发生春旱。夏季水气充足,降水多,湿润而炎热。秋季云雨较少往往出现秋旱。冬季盛行偏北风,雨雪少,气候干燥而寒冷。

①气温

年平均气温13.8℃。

年平均无霜期为2ll天,最长无霜期为233天;最短无霜期为187天。初霜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终霜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

②降水

历年1日最大降水量为194.0毫米(1965年7月9日),历年3日最大降水量为246.2毫米( 1971年6月28~30日)。

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5日前后,最早在11月8日,最晚在1月22日;终雪日一般在3月7日前后,最早在1月26日;最晚4月18日。年大于0.1毫米的降雪日数平均在7天左右,多数集中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最高年份为1969年冬季,达21天。

积雪一般初日在1月3日前后,最早出现在11月8日,最晚出现在3月7日。积雪终日一般在2月18日前后,最早1月1日,最晚为3月23日。累年平均积雪数为10天左右。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17厘米,出现在1964年2月15日。

③日照蒸发

日照时数为2360.8小时,最高年份为25691小时(1978年),最少年份为19405小时(1964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3%,1978年最多,达58%,1964年最少,为44%。

年蒸发量累年平均为17808毫米,最大达到124799毫米(1968年),最小为15760毫米(1973年)。一日最大蒸发量以6月310毫米为最大,其次是5月和7月。冬季最小,一般不超过100毫米,其中12月份只有5.2毫米。

④地温冻土

境内地面温度平均为15.8℃,以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地面各月最高温度在6— 8月份,历年极端最高值为64.8℃(1962年7月17日),地面各月最低温度在1—2月份,极端最低值为零下22.7℃(1964年2月18日),一般年份在零下10.0℃以下。

冻土初日一般在11月下旬,解冻日期一般在3月初,最早在2月11日(1970年),最晚在3月26日(1962年)。

⑤风

属季风性气候,冬夏受不同性质的气团控制,各有不同盛行的风,最大风速在春季,最小在夏季。累年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累年最大风速为25米/秒,主要风向为西北。

(5)水文特征

①地下水

地下水垂直分为淡一咸一淡三层。中层咸水无开采价值,深层淡水平均在150米以下,开采困难,不易补给。境内地下水的变动主要在浅层淡水区。浅层淡水底板埋深10—30米,水层厚度9—25米。

浅层地下水受降雨和工农业用水影响,年内有周期性变化, 1974—1987年,

全县地下水平均下降177米。境内地下水资源量现状年为1.95亿立方米。

②河流

金乡县区地处南四湖,黄泛平原的下游区,历史上受黄河决泛冲淤,常年接输上游客水入湖,所以境内河道多,1987年底统计,全县有大、中、小河道24条,境内总长度 307.6公里,河网密度0.35公里/平方公里,河岸合计堤防总长度572.4公里。直接入湖的河道有4条,分别接纳支流河道,形成东鱼河水系、老万福河水系、新万福河水系和北大溜水系等4个水系。白马河、惠河、苏河、东沟、深河、金济河、彭河、友谊沟、吴河、金河、老西沟、大沙河、蔡河等20条河道均为内河流。

3、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济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金乡县土地利用概况表

县域面积886.4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87人。2004年耕地面积81.32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3亩。比全省人均耕地面积1.15亩略高,低于全国的人均耕地为1.416亩标准。

(2)矿产资源

矿藏资源以煤为主,其次是石灰石、铝土、粘土、铀、锗、天然焦等。

煤:主要分布在县城的北部,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为全隐藏式煤田。煤区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8.5公里,总面积76.5平方公里。煤层埋深一般在600米左右,煤层平均厚度10米,储量5亿吨。为低灰、低硫、无岩浆浸入,煤种单一的优质煤。

石灰石:西北部羊山一带为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呈青色,致密坚硬,既是烧制水泥的原料,又是上等的雕刻材料。现状除保护范围外,基本采挖濒临枯竭。

铝土:主要储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群中,该群由灰色铝土矿、赤红色铁质泥岩、灰色铅质泥岩、两层石灰岩及少量砂岩组成。另外,在二迭系下统石盒子组黑山段中也存有桃花斑的铝土岩。

粘土:主要埋藏于第四系的松散的沉积物之中,储量丰富。

(3)水资源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42629.5万立方米,其中,排灌区2316.6万立方米,结合区2466.9万立方米,井灌区3784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1.95亿立方米,其中,排灌区4272.2万立方米,结合区5595.8万立方米,井灌区9598.8万立方米。重复得水1408.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60685.7万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22646.8万立方米,其中拦引湖水排灌区10165.6万立

方米,结合区 5975.2万立方米,井灌区 1924万立方米,合计18064.8万立方米;引黄水1044.5万立方米;蓄积当地径流水排灌区737万立方米,结合区762.1万立方米,井灌区260.3万立方米,合计1759.4万立方米;地下排泄1017.7万立方米;深沟水760.4万立方米。

地下水平均可利用量1.95亿立方米,其中,排灌区42722万立方米,结合区5595.8万立方米,井灌区9598.8万立方米。

坑塘蓄水420万立方米,深涧槽蓄水1340万立方米,合计蓄水总积量为1760万立方米。

全县人均水资源为680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世界人均的1/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明显不足。

三、社会要素

1、历史沿革

金乡县,远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就有人类活动,氏族部落时期,金乡为缗氏居住的地方;夏商时代,为有缗国。春秋时期,有缗国为缗邑,先后属宁国、齐国;秦置郡县制,缗邑改为东缗县,隶属砀郡;西汉时,东缗县隶属山阳郡;东汉时,山阳郡辖东缗、爱戚、昌邑三县,后将爱戚改为金乡,因境内有金山,亦名金乡山;西晋时将东缗划入金乡,属高平国,昌邑城为国都;南北朝北魏时,昌邑并入金乡,此时东缗、昌邑、金乡三县统一;隋朝时,金乡属曹州济阴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金乡、方与置金州。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戴州废,金乡属兖州鲁郡;宋时,金乡属济州济阴郡;元壬寅年(公元1362年)鱼台并入金乡,三年折出;明时,金乡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清初,金乡属兖州府,后改属济宁州。

民国初年,金乡隶属济宁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金乡隶属济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全县划分十二个行政区,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菏泽,辖金乡等九县。民国27—31年(1938—1942年),山东省划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金乡隶属鲁西行署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金乡县隶属平原省湖西专署。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金乡县划归山东省湖西专署。1953年秋,撤销湖西专署,金乡县划归济宁地区至今。

2、发展史

金乡县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春秋至西汉文帝时,豫东及鲁西南的菏水沿岸,土肥粮丰,水源充足,是方国、城邑发展较早而又繁荣的地区,汉朝初期菏水沿岸有济阴匿、山阳国、定陶国、昌邑国等城邦。今金乡地域有缗国,地处菏济水上交通要道,辖南北“亢父”陆路之险,是历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

自汉文帝(公元前132年)到南宋高宗(公元1128年)近1300年中,这一地区是随黄河洪泛灾济更复的历史阶段。此阶段前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总计约500年,此间虽屡遭黄泛秧及,但勾通黄淮之闽重要水上要道菏水仍起着联系中原至徐淮地区的作用,县城位居“巨野泽”,(今巨野县与嘉祥一带)与“大泽”(南四湖前身)之间交通重要位置。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水平低下,周围也没有形成较大的经济中心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未起到促进作用。此

期以后到南宋,即宋高宗建夷二年(公元1123年),杜充闻有金兵南侵,派人在今滑县西南掘黄河改道,经淮河入海,大水泛滥整个鲁西南地区,用以阻挡金兵,结果广济河、菏水全被淹没,导致河无源流,陆路交通也随诸泽逐年淤塞而失去往日的地位。

元、明、清这几个历史时期,总计650年,这期间,由于大运河北线东移,带来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经济繁荣,但地处菏水之滨的金乡,因失去水陆交通的历史地位,与区际联系相对减弱,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然经济状况,发展非常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城乡经济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同时地区中心城市济宁辐射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金乡地下煤炭资源的开发,必将会把金乡经济推向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3、人口现状

(1)人口数量

金乡县公安局人口统计数据,至2004年底,人口为608853人,172699户,户均3.52人,其中非农人口为75572人,农业人口为533281人,具体情况见(2004年度金乡县现状人口统计表)。

金乡城市建成区的人口户籍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和缗城派出所,建成区总人口为105361人。其中,常驻人口80361人,暂驻人口25000人。常驻人口中的非农人口为58387人,农业人口为46974人。

2004年度金乡县现状人口统计表

(2)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死亡率

2004年度全县出生率为10.65‰,死亡率为5.24‰,自然增长率为5.41‰,机械增长率为-3.88‰。2004年迁入人口为3987人,迁出人口为6352人,自然增长3293人,机械增长-2368人。

(3)年龄构成

金乡县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足,就业和升学的压力也会较大。

(4)教育程度构成表

(5)民族构成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29个民族,包括汉、蒙古、回、藏、维吾尔族、苗、彝、壮、布依、朝鲜、满族、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佤、拉祜、水、乞佬、怒、德昂、土、达尔、仫佬、羌和1人未识别的民族。

4、文物古迹

1956——1989年,县内进行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27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8处,文物点62处,征集文物361件。

(1)古建筑

①文峰塔

位于金乡县城中心,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亦称光善寺塔。文峰塔系砖石结构,石台底座,砖砌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建筑,顶为铁质葫芦形,高为49.3米。1938年日本侵略军大炮轰去五层,现残剩七层半。

②魁星楼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汝南人彭鲲化任金乡知县,始建魁星楼。上层供奉魁星神像,下层明窗四敞,为游人休息。楼前架凌云桥于寿河之上,和陆岸相连。

(2)古遗迹

①山阳故城遗址

位于金乡县卜集乡高庄村前,距金乡城18公里。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址已基本无存,只有东北城角稍能看出痕迹,四周略高于地平面,地面残留少量汉代陶片、瓦片。

②朱鲔墓

位于城西l 5公里处,旧称打屋,亦称石室(庙)。墓内有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器之类,衣冠多品。

③缗城堌堆属汉代遗址

位于金乡县卜集乡,距金乡城16公里。氏族部落时期,金乡为有缗氏聚居的地方。夏商时代为有缗国,周设缗邑,属宋同。汉世祖封冯异子璋为东缗侯(今缗城堌堆)。

④莎岭

亦名春城堌堆,也称杨家堌堆,位丁金乡城东0.5公里,东孙楼村南50米处。该堌堆遗址为一椭圆形土丘,面积3万平方米。1956年,高出周围地面8米,海拔44米,现仅高出周围地而2--3米,为坎坷崎岖之土丘。

莎岭北部有一断崖,1--3米为汉代文化层,3米以下为商周及新石器文化层,

文化堆积最厚处约5米。

⑤司马堌堆

商至汉代遗址,位于金乡县司马乡周堌堆村北,亦称周堌堆,面积约3000平方米。

(3)馆藏文物

包括金铸刀币、壮观碑、杨震却金碑、“禳盗刻石”残段等库藏文物700余件。

5、名胜文物

(1)羊山革命烈士陵园

羊山革命烈士陵园在金乡城西北20公里处的羊山东峰。1952年,为纪念在著名的羊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面积约7.1万平方米,陵园内安息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1410名先烈。

(2)王杰纪念馆

王杰纪念馆座落在金乡县城北华固村(今王杰村)东面,坐北朝南,东距105国道500米左右。1968年,为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而修建,占地面积3015平方米。

四、经济要素

1、经济社会概况

(1)经济现状

全县形成了煤炭化工、机械电器、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包装印刷等为主的七大工业体系。山东金曼克电气股份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生产企业,形成并稳固了金乡县作为全国变压器综合生产基地。金乡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种植业结构已形成大蒜、蔬菜、畜牧、林果四分天下的格局,是中国重要的有机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2004年金乡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19亿元,人均GDP近8746元,位居济宁市各市、县、区的第六位,比济宁市全市13059元低33.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7.1%,比济宁市全市16.8%低9.7%。

县域内的13个乡镇中,金乡镇是县城所在地,经济发展较好,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1391万元;马庙镇由于地处省道定丰线,且大蒜种植和贸易开展的最好,地方财政收入为825万元,在全县排第二位;鸡黍镇作为省级的重点中心镇,由于地处105国道和枣曹线省道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其地方财政收入为691万元,在全县排第三位。

(2)经济增长率

2004年金乡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1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为7.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91:33.13:31.96,比2003年分别增长6.4%,23.6%,112.6%。

金乡县GDP发展速度变化情况表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

9

9

1

1

9

9

2

1

9

9

3

1

9

9

4

1

9

9

5

1

9

9

6

1

9

9

7

1

9

9

8

1

9

9

9

2

2

1

2

2

2

3

2

4

从图表可以看出,金乡县自2001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平稳。(3)产业结构

金乡县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

1990年,金乡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55.50:24.23:20.06,为典型的农业县,随着大蒜贸易的逐步发展,一产比重逐步下降,三产逐步成为金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2002年前,二产一直在26%徘徊,到2003年,突破30%,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6.24:30.20:33.57; 2004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34.91:33.13:31.96。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县种植业的产值为21.46亿元,林、牧、渔产业值分别为0.43亿元、6.96亿元和0.28亿元。可见,金乡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为主,林、牧、渔为辅。

农业生产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上升,单产上升。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0万亩,比上年减少6.8%;粮食总产量8.74万吨,比上年增加1.63%,粮食单产392公斤/亩,比去年增加29公斤。粮食单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雨水充沛,利于农作物生长。二是经济作物面积持续增加,高效特色农业继续发展。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73.03万亩,比年增加1.90万亩。

(2)第二产业现状

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18.5%,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9.32亿元,同比增长82.3%,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01亿元,同比增长0.63%,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0.7亿元,同比下降14.3%,民营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5.61亿元,同比增长126.6%,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县城、沿105国道和定丰线两侧。其中在县城的主要是金曼克集团、金贵酒厂等企业,而分布在105国道和定丰线两侧的工业主要是从事大蒜加工及为大蒜加工配套的企业。

(3)第三产业现状

2004年,金乡县第三产业发展平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65亿元,比去年增长18.7%;二是外经外贸稳步发展,全县外贸出口额达73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占全济宁市外贸口额的8.85%,位居济宁市第二位,仅次于邹城市;可在区域内增幅较少,位居济宁市第九位。

第二节发展战略研究

一、内在的优势

1、产业优势:大蒜及其加工出口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 成为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共识,金乡县

现在已经不是自己简单的种植和加工大蒜,大蒜精深加工企业不断涌现,现已开发生产出蒜素、蒜粉、蒜油等40多个产品,正在依靠“金乡大蒜”知名品牌,由“以农富民”向“以工强县”目标迈进。同时成功的带动了周边的嘉祥、鱼台、成武、巨野、丰县等县进行大蒜种植和加工,2004年金乡县和周边县种植在大蒜的面积超过100万亩,形成了具有金乡县自身特色的、跨省、跨市的大蒜经济区。

凭借大蒜种植和加工的优势,在出口创汇方面表现突出。

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金乡县一定要利用好大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并以此为全县的重点产业,在资金、政策、技术方面向大蒜产业倾斜,加速大蒜产业的升级,开发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并使大蒜产业成为带动本县和周边县乡共同发展的重点产业

2、品牌优势:大蒜之乡、元葱之乡、金谷之乡

在县一级,金乡大蒜以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品质最好、总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等九个“中华之最”闻名遐迩。

金乡大蒜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东汉初年,就有种植大蒜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培育发展,加上本地独特的水土气候条件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大蒜研究专家、学者的联合攻关,使金乡白皮大蒜的品级大大提高,形成了金乡大蒜这个享誉国内外的特色产品。金乡大蒜具有蒜头个大、汁鲜味浓、辣味纯正、香脆可口等明显优点;营养价值极高,金乡县因大蒜的产量和销量都位居全国第一位,被命名为全国的大蒜之乡。

卜集镇由于盛产元葱,被命名为全国的元葱之乡,其2004年的产量为2万亩。

马庙镇的金谷虽然只有几十亩,但早在清朝时就成为了贡品,因而马庙镇被命名为金谷之乡。

金乡县一定要利用这些品牌所创造出来的市场美誉度和知名度,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业订单化种植。

3、资源优势:煤

金乡县现在开采的煤矿是金桥煤矿,其年产量为60万吨,可开采年限60年,煤质达到6000干卡以上;同时准备开采的煤矿是花园煤矿和肖云煤矿,其中,花园煤矿的年产量45万吨,可开采年限52年,煤质达到7000千卡以上,肖云煤矿的年产量90万吨,可开采年限48年,煤质达到6000千卡以上。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凋整和煤炭定价体系的进一步放开,煤炭将成为金乡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应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集群,为金乡县的财政收入带来较大的增长。

二、内在的劣势

1、取消农业税和特产税之后,财政收入锐减

金乡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大蒜农业税和特产税在财政收入中占相当比重。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县财政的压力则大为增加,乡镇财政失去了农业留成部分,形成了乡镇财源的直接断流,造成了县域经济普遍基础薄弱。

2000年----2004年金乡县财政收入表

2、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金乡县是传统的农业县,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始了经济结构转型、工业经济比重逐步增加,但对于传统的农业县来说,产业提升的任务仍然繁重。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4.9:33.1:32。相对于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相对较弱,第三产业则比较均衡。总体来看,对农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大,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城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金乡县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目前煤炭的大力开采,以扩能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属于以规模促速度的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县的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威胁。

据2002年水质监测资料,全县24条河道共300km长的河流水质状况为:符合I、II、III类水质标准的河段没有一个,符合IV类水质标准的河段50%,符合V类水质标准的河占30%,超V类标准的河段占20%。由于污水下渗、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浅层地下水水质呈逐渐下降趋势,深层地下水局部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上游小造纸厂为主的工业污染,这是目前金乡县水系污染的主要原因;第二,城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系;第三是包括使用化肥、农药在内的农村水污染。

县城水环境优美,但是由于航运管理不善和无净化的排放,水体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污染,县城水环境的治理已经迫在眉捷。水资源的保障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风貌和景观维护。

4、压煤区:与城市争抢土地资源

县城城区压煤总面积约6.42KM2,地质储量约为1512万吨,压煤埋深550一800M,煤厚为1.77—2.94M,主要煤种为肥煤—1/3焦煤,另有310万吨天然焦。城区下地质勘探程度较低,已判明地质构造为一背斜,中间较高埋深在550米,南部较深,大约800米,有一条较大断层从中间穿过。

金桥煤矿的压煤区和塌陷区的南部界线是北环路,即北环路以北的地区将不可能进行城市建设。花园煤矿的压煤区更是基本上全部在县城的下面。

5、城镇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驻地规模普遍偏小,城市功能还不配套,难以起到区域中心的带动作用。目前的城镇发展水平与区域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6、交通:县乡之间交通不便

首先,金乡县与济宁以及山东省其他城市的联系道路少,没有高等级道路与济宁市等重要城市相连接。目前,105国道作为金乡县的对外主要联系道路,一旦出现交通拥堵,将使金乡县丧失大量的发展机会;

其次,联系县城和各乡镇之间以及各乡镇之间的道路年久失修,加之收购大蒜等农产品的大型货车对路面的破坏,致使路面破碎严重;

第三,金乡县城内部道路断头路多,道路路面较窄。

三、发展的机遇

1、区域经济整合为金乡县带来了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机遇,济宁市正在力争成为淮海经济区的领头羊。

淮海经济区位于鲁苏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由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包括鲁西南的济宁、莱芜、泰安、日照、菏泽、临沂、枣庄,苏北的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豫东的开封、商丘、周口,皖北的准北、毫州、宿州、蚌埠、阜阳。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户籍总人口12530万人,人口密度为704人/平方公里,GDP为10163亿元;人均GDP为8111元。淮海经济区居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是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新亚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争夺淮海经济区龙头的竞争主要是在济宁市和徐州市之间展开。

济宁市和徐州市在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相比较:2004年济宁市GDP达到110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4亿元。徐州市2004年GDP为1095.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0.2亿元,其中,一般预收入为2.7亿元。就产业结构看,济宁市有兖矿集团、山推集团、鲁抗集团、如意集团等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物医药、机械等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徐州市,有徐工集团、徐烟集团等大型企业,形成了机械、乳口、烟草、能源为主的产业群,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济宁市与徐州市相比,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济宁市和徐州市从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方面相比较:济宁市城市人口为近50万人,全市人口为802万人,在淮海经济区的排位是第7位;徐州市城市人口110万人左右,全市人口为917万,在淮海经济区的排位是第4位。从济宁市与徐州市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看,济宁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至2020年,济宁市形成以济宁—曲阜都市区为核心,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为特色,开放度高,竞争力强,承东联西、融南汇北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别是建设“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战略,更是明确的提出了济宁市在未来大的区域格局中要承担的职能,即淮海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为此,济宁市和徐州市将为淮海经济区龙头产生激烈的竞争。

作为济宁市下辖的金乡县,既要依托济宁市的发展,使金乡县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用自身的优势,为济宁市的发展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2、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机遇。

金乡位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区,又处于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的发展阶段。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加快新农村、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对金乡的城镇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山东省贯彻“促强扶弱、开发西部”思想的机遇。

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全省经济布局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十五”山东省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山东省对西部菏泽市县发展的重视必将为金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外来投资日益活跃、产业和资金转移逐步扩展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外来资金和国内资金的投资热点及产业空间转移方向开始发生改变,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势头已经出现。济宁地处沿海地区的西部,并且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这对于吸引外来产业和投资、促进地方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5、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战略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菏徐高速和济徐高速的即将开工,山东“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路网框架的形成,对缓解鲁南地区的交通压力,加快金乡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商贸流通、开发旅游资源等诸方面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济徐高速公路将淮海经济区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城市:济宁市和徐州市联系起来,并将极大的带动山东和和江苏的经贸联系。

四、面临的挑战

1、主导产业——大蒜产销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由于中国人有食蒜习惯,农民种蒜极为普遍,产地遍布全国。同时,大蒜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出口商品,受到年份、产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当今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大蒜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对大蒜主产区(山东、河南、江苏)的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但由于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一体化,我国大蒜种植将面临四个问题:

第一,产销失衡。特别是2002年放开管理后,大量以前未经营过大蒜的企业收购出口大蒜,造成虚假的供求关系。大蒜出口虚假繁荣,刺激了山东等地进一步扩大大蒜种植面积,使得大蒜产量猛增,出口供大于求,出口企业低价竞销,企业利润连年下降。

第二,出口无序竞争情况严重,限制了我大蒜出口市场开拓空间。多年来,我国大蒜出口存在的无序竞争、低价竞销等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使得大蒜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价格却不断下滑,造成了美国、加拿人、巴西、南非先后对我大蒜实施反倾;韩国严格限制我对韩出门数量;欧盟、印度和泰国对我实行进口配额限制。这些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大蒜市场空间,加大了我国主销市场的出口压力和国际市场开拓难度。

第三,大蒜出口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2004年,我大蒜出口企业数已经达到585家,85%以上是中小企业,年出口额不到100万美元。这些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面对大蒜出口市场化、国际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暴露出规模小、效率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难以和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大蒜经销商进行竞争,在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壁垒方面也处于不利地位。

第四,大蒜加工品种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经营观念和模式陈旧,品牌意识不强。目前,我国大蒜出口还是主要集中在保鲜大蒜和干燥大蒜上,深加工和高科技的产品比例很小。这些原因一方面使得我大蒜出口市场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市场稍有波动就难以承受;另一方面也使得在现有市场上,我大蒜产品竞争力有限,效益低,回报少。

2、区域地位的弱化

《济宁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济宁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采取“中心突破、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网络发展”的战略。在轴线辐射战略中提出三级发展轴线的概念,其中一级轴线两条,第一条沿日菏铁路、日菏高速公路和327国道,连接泗水和嘉祥,形成全市最为重要的工业走廊;第二条沿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连接曲阜、邹城。二级轴线一条,沿京杭大运河—南四湖。三级轴线则沿一些次要干道和重要县乡路,把重要建制镇与各等级城市连接起来。在《济宁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的城镇体系规

划中将金乡县弱化为第三级发展轴线,而在上版《济宁市总体规划(1998~2010)》中,金乡县还处于二级发展轴上,使金乡县在济宁市区域的地位有所下降。

五、发展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名县、物流大县、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金乡,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①“工业强县”发展战略

金乡县经济欠发达主要是工业经济落后。金乡县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实现三产比例为34.91:33.13:31.96,三次产业比重中二产首次超过三产,实现了农业经济发达期到工业经济初期的转变。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金乡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在规划期内,以聚焦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做强骨干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大企业。

②“生态名县”发展战略

以创建生态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科技项目带动,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

一是加大对知识的宣传,使绿色、有机、生态等意识深入人心,教育、引导农民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化进行葱蒜生产。二是广泛推行大蒜生产的有机化栽培,绿色化生产。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行秸杆还田、过腹还田,施用有机肥、生态肥、改善土壤结构,逐步消除农药、化肥残留,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③“物流大县”发展战略

全县拥有恒温库800余座,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拥有大蒜、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能力35万吨以上。全县有46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海关、商检、动植物检疫部门在金乡设立了“三检”驻金办事处。应着力延伸优势产业链和构建现代商贸物流大平台,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培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服务业。服务业作为先导性、支撑性、带动性强的重要产业,其发达程度以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社会经济现代水平的重要标志。金乡位于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之间,200公里半径之内有徐州、济宁、临沂3个飞机场;距郑州、日照、济南、连云港等大中城市都在400公里范围内,是建设物流业的理想场所。

④“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高农业。土地和劳动是农业生产两大要素,“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城乡互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从而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城镇边缘区劳动力与土地向城区过渡、演化,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经济发生质的变化,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逐步扩大,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城镇的发展。金乡县重点发展县城和有选择的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的关键。

⑤“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内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其基本要求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

金乡现有生态环境良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规划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提高资源(土地、水、能源)的利用效率,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也就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坚决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1、城镇化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策略:建立济宁市西南部的中心城市

从济宁市城镇体系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在济宁市的西南部,也就是与徐州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并没有一个中心城市以带动济宁市的西南部与菏泽、徐州等市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确定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来实现这一城市职能。

金乡县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对济宁市西南的其他县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并且这一带动作用已经延伸到了菏泽市的成武县、单县、巨野县和徐州的丰县,因此,金乡县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将有可能成为济宁市西南部的中心城市。

金乡县委、县政府应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将金乡县由县设立为县级市,以进一步增强在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空间发展策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

a)金乡县城:均衡发展、强化职能

县城作为金乡县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以县城为重点发展地区,并全面强化县城的城市职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金乡县的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大蒜产业为起点建立起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农副产品物流、商贸、加工产业,并将这一产业优势逐步辐射到区域周边各乡镇中,利用县城的发展来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产生人口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全县的城市化进程。

b)各乡镇:突出重点、整合乡镇

为了加快要素集聚,形成极核发展、重点推进的格局,规划建议实施顺应各城镇经济区内在关联的行政区划调整,实行城镇数量的重组,划定经济片区。

为了提高整个农业种植主产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兴利除弊,不再发展有污染的工业,对于象王丕镇造纸厂这样的污染企业应关停并转。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干路和机耕路的维修,改变羊山镇、化雨乡、兴隆乡交通闭塞的现状,建设参与市场流通的硬件设施。建设农业科学示范区,建立示范区—农业产业经营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农业组织体制,引导农民步入产业化和商品化方向。选准大蒜和蔬菜作为主导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经营公司既可实行股份制,又可独资、合资或私营,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的组织,鼓励发展龙头企业。

2、产业发展战略

1) 总体战略

近期建立以大蒜为龙头的大蒜经贸区;远期建立农业品牌经贸区。

利用大蒜种植、贸易的优势,以及对周边各县的辐射和吸引,建立以大蒜为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齐河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 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 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 36°24′~37°00′、东经 116°23′~117°03′之间。西南 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 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 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 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 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贺胜桥作为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和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至、、、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载体能够很好地把和城市圈部的二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发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城市圈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 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一、区位 肥西县地处江淮之间,位于省会合肥市的西南部,紧邻中心城区,巢湖西岸。南接庐江县、舒城县,西接六安市,北临寿县。 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派镇,距合肥17公里,是合肥市的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117°9′,北纬31°42′~31°43′。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一)规划范围 1、县域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县城 规划范围:西南组团内肥西县域部分的范围,包括上派镇及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严店乡等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3、规划区 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9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三、县域人口预测和城市化水平 2015年和2030年肥西县总人口规模分别为130万人和200万人。2030年,肥西县城镇化水平最高将达到70%,而城镇人口将达到140万人。 四、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合肥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肥西县现状城镇特点及发展条件,依据肥西县的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确立肥西县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带、两轴”。 两带:在合肥市城镇密集区内,沿城市外环高速的三河、严店、紫蓬、小庙和高刘,形成城市外圈的重点城镇带;在肥西县西部,以山南镇为中心,形成沿高店、官亭、铭传、山南和柿树岗一线的生态城镇带。 二轴:以合六叶公路为西向发展轴,联动六安发展;向南以合安公路为南向发展轴,打造合铜安产业走廊。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本次规划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规划期末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将肥西县县域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肥西县城,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 (2)二级城镇:桃花、严店、高刘,人口规模10-35万; (3)三级城镇:三河、紫蓬、小庙、山南,人口规模为3-10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