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体规划说明书

总体规划说明书

总体规划说明书
总体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篇总则篇 (2)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2)

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3)

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4)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4)

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6)

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7)

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7)

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8)

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9)

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9)

第八章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1)

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3)

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14)

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15)

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15)

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16)

第一章集镇现状 (16)

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16)

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 17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18)

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19)

第六章集镇地块划分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1)

第七章集镇四线规划 (22)

第八章景观风貌规划 (22)

第九章集镇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24)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24)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5)

第十三章规划管理与实施 (26)

第一篇总则篇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2007年6月国务院确定重庆市成为“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将“一圈两翼”作为全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201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成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科学发展理念。为了将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方针及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县域全境建设成世界级大公园的宏伟战略落实到实处,尽快扭转全县现状旅游产业布局东重西轻的失调局面,使铁矿乡的山更绿,村民早日致富,并指导铁矿乡乡村建设有序协调发展,特编制《XXXX县XXXX乡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

法律、法规;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

(四)《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试行)》2009版;

(五)《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0);

(六)《重庆市小集镇消防规划规范》(DBJ50-051-2006);

(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八)《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九)《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

(十)《XXXX县XXXX乡乡规划(2010-2025)》;

(十一)《铁矿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3)》;

(十二)《重庆市XXXX县XXXX乡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十三)《重庆市XXXX县XX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十四)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法规。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四、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科学配置城乡资源,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科学布局城乡空间,完善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分级配置,完善集镇和集中居民点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3.产业导向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铁矿乡现有资源,以产业布局引导乡域空间布局,以空间布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

4.塑造特色原则

加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既要满足规划的规范要求,又要重视个性塑造,突出优质生态环境特色。

5.远近结合原则

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近期力

求实施可行性,远期留有适度弹性。

五、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2013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

六、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乡域规划区和集镇建设区:

乡域规划区:即铁矿乡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集镇、3个行政村(幸福村、百胜村、红宝村),总面积62.72平方公里。

集镇建设区:即依托现状建成区进行拓展,北至传家坪,南至泥鳅塘水库,东至生基坪,西至邓家屋基,规划区范围面积74.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4.58公顷。

七、适用范围

本规划是铁矿乡行政辖区范围内村庄和集镇建设及规划管理的依据,凡在本规划区从事各项与本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八、规划重点

本次规划加强对铁矿乡在XX西南部区域的资源、环境和交通分析的论证,从周边乡镇的辐射影响等相关的区域来分析其生态环境、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着重体现三乡规划对本乡的影响。明确空间管制的分区及色线控制等强制内容,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强调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科学合理。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现状概况

1.概况

铁矿乡位于XX县西南部,集镇位于全乡中北部,直距XX县城70公里。产业以农产品种植和旅游业为主导,现已发展乡级油茶生态产业示范片1个,打造烤烟、生猪、土蜂等村级产业示范点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功能结构由集镇和行政村组成,各村之间联系较弱,经济辐射能力有限,产业结构雷同、规模效益差。

2012年全乡总人口4039人,城镇化水平14.8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比去年增加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2元,比上年增加1266元,增长率达21%。完成财政总收入629

万元,完成入库税金59.2万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22万元,增长率达3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二、地理位置

铁矿乡位于XX县境西南,东以硝厂沟、北以大洞河为界,分别与长坝镇东山、白云乡相望;西和南与南川县、贵州省接壤;东南与赵家乡为邻,幅员面积62.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海拔1010米,距县城70余公里。

三、行政区划

全乡辖幸福、红宝、百胜等三个行政村19个农业社。幸福村包括茶园堡、双龙、田湾、沙凼、杨家坝、鱼泉、梯子坎等7个农业社,总人口2143人,是政府所在地;红宝村包括长兴、双河、老房子、大田湾、铜鼓、白岩等6个农业社,总人口1288人;百胜村包括向家坝、石梯子、春树坪、二台、三土坪、李子茶园等6个农业社,总人口1289人。但因"6.5"搬迁和大佛岩搬迁涉及8个农业社(长兴、双河、李子茶园、二台、三土坪、向家坝、石梯子、春树坪),其中双河、李子茶园、二台三个农业社整体搬迁,共计搬迁户数241户,714人。

四、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娄山余脉盘旋于全境,南高北低,沟谷峭壁,奇山异石到处可见。最高峰猫鼻梁海拔1839.1米,最低处海拔在600米左右,土壤主要为二迭系、三迭系灰岩发育形成的矿子黄泥。铁矿乡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常因暴雨诱发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全乡有地质灾害点15个。

全乡共有耕地面积6263亩,其中旱地2609亩,占42%,4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土,人均耕地1.45亩,林地1.43亩,草地1.34亩,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红苕、洋芋、杂粮、花生等,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356亩,粮食播种面积6263亩,粮食总产量实现2614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

(二)气候资源

属典型的山区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2.4℃,日照少,雨雾多。

(三)水资源

铁矿乡境内水力资源较缺乏,境内主要的河流有大洞河、水库主要有泥鳅塘水库、赵云山水库,水塘主要有六池水塘、塘垭口水塘。

其中,大洞河水资源丰富,现已建成大洞河水力发电站。

(四)植被

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地面积68500亩。境内林地主要以松、衫、竹为主。

五、交通概况

铁矿乡现状道路规模初具形成,但功能不清,缺乏静态交通设施,尤其是缺乏停车场,现状停车一般是靠路边就近停车,加上道路等级低、路幅窄,在道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等,影响了铁矿乡场镇交通的畅通。且现状没有汽车客运站,进场镇车辆停靠路边,影响场镇的交通通畅。

铁矿乡与长坝镇的乡道是铁矿乡现有的对外交通,路福宽度为7米。转弯半径较小,坡度较大。

六、历史沿革

该乡原为永顺乡(现长坝镇)的十九、二十、二十一保,于一九五二年民主建政时析置。一九五三年曾析境内红宝、矿山两村建和平乡,一年后撤并。原名共和公社,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改同名公社时,因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铁矿和从解放前至今都在开采铁矿而更名铁矿公社,一九八三年建乡时为铁矿乡。二○○一年六月,由于受南面鸡尾山危岩威胁,铁匠沟属于滑坡险区,迁至幸福村茶园堡。

传说很久前,在原乡政府驻地铁匠沟曾设厂土法采矿炼铁。一九三七年官僚资本家孔祥熙在此设“中国兴业公司涪陵铁矿”开采铁矿,抗日战争胜利后停采。解放后涪陵铁矿仍在此建矿开采,后更名为涪陵三联公司共和采矿厂,二○○一年因采矿地鸡尾山形成危岩,而停止采矿生产。

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一、《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中的铁矿乡发展策略

2012年,XX县组织编制了《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按照规划围绕“XX天乡”的品牌,将铁矿乡定位为“高山山乡”。进一步明确了铁矿乡作为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小乡镇。同时明确了铁矿乡的功能定位:药材种植、生态观光、山地度假、乡村体验。

二、国家和重庆市的宏观背景提出新的要求

从我国的现阶段情况来看,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在为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的宏伟目标,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结构调整将是今后五到十年内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正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政策,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

从重庆市来看,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应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铁矿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根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年)》的要求,未来重庆市将在城乡空间布局

上,规划明确五大城乡统筹发展区:核心发展区、合川—铜梁—潼南发展区、永川—XX—荣昌—大足—双桥发展区、涪陵—长寿发展区和万盛—南川—綦江发展区。同时,规划至203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300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中心体系。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就要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移民城市)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少数民族)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的“两翼”,构成“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下,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区的发展目标,通过编制乡规划,认真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教训,调整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使建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已成为铁矿乡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乡域发展条件SWOT分析

(一)优势条件(S)

1.良好的区位优势

XX县地处重庆“一圈”和“渝东南翼的战略交汇处”铁矿乡位于XX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2.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1297亩,其中旱地占42%,人均耕地1.45亩,林地1.43亩,草地1.34亩。

(2)水利资源:全乡水利资源以大洞河为主,已利用该处水资源建成大洞河水力发电站。全乡境内有水库3个;山坪塘多口。

(3)林木资源:全乡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48500亩亩,森林履盖率较高。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桉树、茶叶、油茶、青杨、慈竹等。

(4)旅游资源与众不同:铁矿乡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上,属于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形崎岖,以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为主。其中旅游资源以大洞河峡谷、赵云山河谷、大梁子山脉、大佛岩、鸡尾山垮塌遗址、六尺湖等极具开发价值。

(二)弱势条件(W)

XXXX县XXXX乡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尚处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占86.2%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占13.8比去年增加108万元。

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排列,且第一产业占了86%以上,说明铁矿乡目前还是一个农业乡,尚处于农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

2.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落后

2012年XXXX县XXXX乡的城镇化水平为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在重庆市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其中重要原因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的作用仅维持在农业社会的农村集镇水平上,不仅与国内发达地区无法相比,与市内和区内的一般乡镇也无法相比。

3.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铁矿乡域目前没有形成本地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础,管理、研究和开发人才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没有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文化建设方面,尚未培育出一定成熟的产业文化,也没有形成格调高尚、兼收并蓄的城镇和社区文化,以吸引和聚集外来人才。

4.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地质灾害

沿河养殖区占用沿河岸线发展,影响河流水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部分山地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建设的原因,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大。

(三)发展机遇(O)

1.宏观机遇

受宏观政策的影响,随着“中国XX公园”项目的提出和XX三乡乡村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铁矿乡生态环境、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突显。特别是旅游业和养老养身行业的兴起,对铁矿乡这样一个有着优厚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的乡镇带来了极大的宏观机遇。

2.后发动力

铁矿作为农业小乡,农业生产基础教好。经过多年的积累,农业资本具有一定规模。虽然农业产业化品种结构较单调、龙头骨干企业、工业发展缓慢、饭店、旅馆等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总产值、年人均收入等指标都处于全区后几位,但正是这样的“落后”使得铁故乡有着后发的优势机遇,在正确选择发展方向之后,其动力十足,事实证明近几年增长速度加快,增长幅度增大。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比去年增加108万元。这一切都预示着今后铁矿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四)外部挑战(T)

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众所周之的,对于这一块市场,全国各地都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使得竞争十分激烈。而就在重庆市内与铁矿乡有着同等的区位和自然优势的区县也不少,因此在市场竞争方面如果处理不恰当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局面,对铁矿乡以及其他乡镇的发展都是一个很不利的威胁。

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一)城镇化战略

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大集镇建设力度,快速增大集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强化集镇对全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统领作用。

(二)产业调整战略

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模式,全力实施“富民强乡、生态兴乡、和谐稳乡”战略,坚持以开发乡村旅游为主线,将铁矿乡打造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XX西部高山山乡天然生态公园。

(三)生态品牌战略

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乡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凸现铁矿乡“清凉世界、XX天乡”精美品牌。

三、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集镇化进程,以城带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

四、社会发展目标

到2030年,全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值翻两番,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均年收入达两万元。

五、产业布局目标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传统经营模式,结合当地情况,以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全面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以市场为导向,同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把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

和订单农业,实施规模化生产,以规模化形成品牌,形成产业,提高种植业效益。

六、生态环境目标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优先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山体、水体保护,使全乡的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

七、科技文化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坚持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确保各类规划科技文化教育用地的实施建设,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八、基本农田保护

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至2030年,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占。

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一、全乡人口现状

据《XX统计年鉴2012》记载,2011年铁矿乡总人口为4039人,其中总户数1328户,农业户数912户,户平均人口3.0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4人,农业人口2777人,占总人口的68.75%,非农业人口1262人,占总人口的31.25%。铁矿乡集镇现状人口约600人,幸福村1200人,百胜村1060人,红宝村1186人。

二、综合增长率预测

城镇人口的增长可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大类,其中自然增长是指城镇现有人口的再生产过程,在当前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下,我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保持低速、稳定的发展趋势,由此引起的城镇人口规模增长并不显著,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机械增长引起的。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目前XX县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左右逐步回落到近5

年来的3‰左右,全区人口整体发展已避过生育高峰期,但是由于人口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以25年为一周期),因此在规划期限内人口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略有上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规划期末人口=现状人口×(1+人口自然增长率)n

(二)机械增长率

XXXX县XXXX乡今后城镇人口的增长将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规划应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全乡人口的增长情况准确预测人口的增长。

但是,铁矿乡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也比较多,人口同时有外迁的因素。这些务工人员可能迁往发达沿海地区,或者是重庆主城区、XX甚至周边较大的城镇,与此同时,随着铁矿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吸引部分外来人口。

考虑到机械增长率受大环境和周边区域发展的影响,规划期内铁矿乡总人口从总体上讲将成上升趋势。

(三)乡域人口

铁矿乡近期至2015年,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铁矿乡因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和旅游优势,将会吸引一批新兴的产业来铁矿乡投资建设,从而会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到远期人口逐步得到稳定,集镇人口逐步增大,农村人口逐步下降。

根据铁矿乡近5年人口统计数据以及机械增长率得出铁矿乡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为

1.11‰。人口的增长可以根据下述公式计算:Pn=Po(1+自然增长率)n+机械增长,可以预测:

到2015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51万人,其中机械增长1000人(集镇机械增长500人)。

到2030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94万人,其中机械增长5000人(集镇机械增长3000人)。

三、集镇人口规模

随着集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大,且集镇位于幸福村行政辖区内,其发展壮大必定会将大量原幸福村的人口纳入集镇范围中来。

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由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组成。常住人口包括满足一定时限要求的

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根据人口学范畴定义取值为半年;流动人口包括农村劳动转移人口、学生等,纳入基准年人口规模同样要求居住时限半年以上。规划根据采集到的“非农人口”数据,结合公安和计生部门为校核的依据和参考,确定铁矿乡预测基准年(2012年)人口规模为593人。

集镇人口规模预测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Vt=Vo(1+r)n+A+B

其中:

V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V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取593人;

r——集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5.0‰;

n——预测年限,至2015年为3年,至2030年为15年;

A——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近期2015年取900人,远期2030年取2400人;

B——机械增长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取500人,远期2030年取3000人;

经计算,规划集镇人口为:V2015≈2000人(2004),V2030≈6000人(6052)。

因此,规划确定,至2015年,集镇人口规模达到2000人;2030年,集镇人口规模达到6000人。

四、集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乡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和集镇人口规模预测,规划近期2015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51万人,集镇人口规模为2000人,城镇化率约为39%;远期2030年铁矿乡总人口为0.94万人,城镇总人口数为6000人,城镇化率为64%(以上计算均含机械增长人口)。

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一、乡村体系现状及问题

铁矿乡现辖3个行政村19个农业社,基本形成“集镇-村庄”的乡村体系结构。集镇现状用地规模5.97公顷,人口规模593人,人口集中度过低。除幸福村外,其余集中村落发育程度较低,农村人口仍然以散居为主,分布区域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完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

二、乡村体系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基础,完善交通干线,逐步形成以集镇为核心,行政村为主体的级次分明、结构合理、互动并进的现代化乡村体系。

规划至2030年,形成1个集镇,3个基层村的等级结构。表6.2-1。

表6.2-1铁矿乡乡村体系结构一览表

三、乡村规模结构

规划铁矿乡乡域规模分为两个层次即:集镇、基层村。

第一层次:集镇,远期规划区建设用地面积为64.48公顷,规划人口为6000人。

第二层次:基层村,包括:幸福、红宝、百胜三个村,远期规划人口各为1000-1200人。(含集中居民点人口和散居人口)

四、乡村等级与职能结构

第一级:集镇,即乡政府所在地,全乡的行政、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为全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

第二级:基层村,包括幸福村、百胜村和红宝村,为本村村民生产、生活服务。

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一、空间管制规划

本次规划在对铁矿乡乡域山水格局解读、土地利用特色解读的基础上,确定铁矿乡的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制定空间管制策略。

二、空间管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基本农田及其保护区。按照“适度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引导散居村民向新型农村社区聚集,调整使用宅基地,保持乡村生态环境优良。

三、空间管制区划分

乡域用地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四、适宜建设区

是指集镇建设区、各村居民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75.26公顷。其中,集镇建设用地64.58公顷;各村庄建设用地106.21公顷。集镇建设区内应按照重庆市和XX县城乡规划管理要求进行开发控制,应集约用地,注意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五、限建区

是指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零星分布于各村。应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居民有序向农村居民点转移,逐步成为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六、禁建区

禁止建设区主要指乡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林地、水域、地下采空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高压电力走廊、饮用水源保护区用地。禁建区总面积为1219.86公顷,其中林地面积为3450.5公顷,各村域均有分布;耕地面积为1079.15公顷,牧草地面积为300.12公顷,水域面积为49.65公顷,广泛分布于全乡境内。

禁建区内应推进基本农田保护以及生态林保护和复建,严格禁止破坏区内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开发行为。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乡域土地利用规划表

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一、选址原则

尽量选择在交通与市政设施条件相对好的区域、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对适中的区域;注意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荒地、薄地,不占和少占良田、好土和林地;应避开山洪、风灾、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历史文化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区;避让基础设施用地和廊道;优先选择向阳、通风、排水条件较好的用地。

二、布局模式、用地指标及规模

(一)布局模式

改变传统从“单家独户——自然村落——镇集镇”的链状粗放型村镇模式,通过“居民点——农村村庄(在镇集镇和在10户以上农村聚居点基础上发展而成)——小城镇”共同构成网络状的城镇空间布局方式。近期仍散居的村民居住点,可保留,如需改造、新建住房的村民则应集中到镇区、村庄或农村集中居民点。

(二)用地指标

1.根据《重庆市村规划技术导则(2009年试行)》的规定,建设用地比例为:居住建

筑用地50-70%,公共建筑用地6-12%,道路广场用地9-10%,公共绿地2-4%。四

类用地之和为65-85%。

2.新建农村集中居住点:新建农村集中居民点以人均规划集体建设用地指标80平方

米为标准。

(三)用地规模

规划至2030年,铁矿乡总共布局集中居民点4处,分别为幸福村的大洞河中心居民点、红宝村的白家屋基中心居民点、核桃坪中心居民点和百胜村的春天坪中心居民点,总用地规模14.5公顷,容纳农村人口1810人,农村人口集中度达到50.56%。

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一、产业现状

2012年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3798万元,占总产值的86.2%比去年增加669万元,工业产值为608万元,占总产值的13.8%,比去年增加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2元,比上年增加1266元,增长率达21%。完成财政总收入629万元,完成入库税金59.2万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22万元,增长率达3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0万元。

铁矿乡国民经济统计表

(注:本数据来源于2013年铁矿乡政府工作报告)

铁矿乡现状产业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工业为辅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二、产业发展策略

(一)继续抓好以粮食为主的基础农业,科学种植,稳产高产,达到稳农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高山自然景观和生态农副产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度假避暑品牌,提高第三产业收入比重,使农民早日致富。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以农副产品粗加工为重点,立足乡村,面向都市,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布局规划

将铁矿乡打造成“一心、、两轴、三片区、多基地”的发展格局。

一心:即集镇,商贸旅游度假服务中心。

两轴:以白南路沿线(白马镇—南川)形成南北经济发展主轴,以赵南路沿线(赵家

乡—南川)为经济发展次轴。

三片区:即东北部烤烟、药材、方竹笋主产区,西部综合经济发展区,南部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

多基地:大洞河、小鱼泉、白家屋基、牧羊沟、向家坝为主要旅游度假示范基地。

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一、乡域交通现状

铁矿乡是XX县西南的小乡镇,现状公路主要是白南路(白马-南川)里程18公里,路福宽度为7米,水泥路面。路面状况较好,公路等级较低。

大洞河现有一座桥梁,即铁矿一桥,是铁矿对外交通的要道。铁矿乡现状道路功能不清,人车混流,缺乏静态交通设施,尤其是缺乏停车场,现状停车一般是靠路边就近停车,加上道路等级低、路幅窄,在道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等,影响了铁矿乡场镇交通的畅通。且现状没有汽车站,进场镇车辆停靠路边,影响场镇的交通通畅。

集镇内的主要道路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硬化建设,目前形成了“一纵一横”的交通骨干网络。

全乡机动车与前几年相比大量增加,三轮农用车相对减少。

二、乡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一)协调好XXXX县XXXX乡与周边区域交通的衔接关系;

(二)保证三个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集镇之间的联系;

(三)突出解决交通的薄弱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加强主要旅游接待基地与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四)在保持公路交通网络顺畅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公路的级别,规划的重点从保证“村村通公路”到提高“村村通公路”的质量上来。

(五)以公路交通为主,同时考虑到观光旅游的水上运输能力

三、乡域交通结构

至2030年乡域以“一横一纵两环”为道路主骨架,串连村社道路和便民步道,形成便

捷的对外交通和覆盖乡域的交通网络系统。为开发旅游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一)横向赵南路(赵家乡—铁矿乡—南川):东西横贯乡域南部,规划改建后达到三级路标准,路基宽度7.5米,自边沟外缘向两侧各留2米防护距离。

(二)纵向白南路(白马镇—铁矿乡—南川):规划改建后达三级路标准,路基宽为7.5米,自边沟外缘向两侧各留2米防护距离。

(三)两环:乡域南北两片区分别由三、四级公路形成的两条环状交通。

村道: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宽4.5米。

四、实施途径

整合对外交通系统、集镇交通系统、乡村交通系统。构建和完善以集镇为中心,基层村为重点的路网体系。接驳XX交通系统,实现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一是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和完善以集镇为中心、基层村为重点的路网体系。对公路进行景观营造和提档升级,完善标志、标牌、标线、信号灯、路灯等交通配套设施。大力建设乡村公路网络、客货运站场、步行道等交通设施,实现基层村乡村公路建设通油(水泥、泥结)路的目标。

二是以站点建设为重点,全力推动公交化上新台阶。规划客运中心枢纽站和乡级站,新开村际公交线路。规划农村各级交通枢纽,逐步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农村的交通可达性,降低农村居民交通出行成本,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服务水平。

五、公路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改造白南路,部分路段进行切弯取直,达到三级路标准;

提高现有村级公路等级,达到四级路标准,对路面逐步实施硬化处理,改变“晴通雨不通”的状况,保证全天候畅通。注重公路两侧绿化,加强边沟排水,并保持路基稳固。

六、便民步道规划

在乡域内应结合村庄布局建设多条便民步道,路面宽度为1-2米,方便村民出行和农耕生产。七、交通设施

规划在集镇设置一汽车客运站,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乡域内设置多个客运招呼站,主要位于集中居民点处布置。

近期乡域道路规划一栏表

第八章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目前,铁矿乡各村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部分设施利用效率较低。全乡目前共有小学2所、分别位于幸福村和红宝村,入学率达到100%,卫生室3所,村民活动中心3处,图书阅览室三所,具体情况见下表:

全乡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一览表

二、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村级规划导则(试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庄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六个类别,其中具体设施包括村庄管理用房、小学、卫生室、五保家园、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放心店,配置要求详见下表。

三、 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以城乡共享社会资源为目标,结合铁矿乡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规范,制定确定

村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在乡域各村配置相应的教育、文体、商业和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一)规划在百胜村和红宝村配置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五保家园、文化活动室、放心店;

(二)幸福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宜另建,共享集镇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注:■为应配置项目,□为可配置项目,-为不需配置项目。

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集中居民点给水规划

(一)现状评价

铁矿乡现有已成水利工程数量较少。其中:小型水库3座,山坪塘多处,较大河流一处,沟渠多处,基本能满足全乡防洪、抗旱的需要。

铁矿乡现无自来水厂,居民日常用水取自山泉水和井水,规划在集镇南侧的唐垭口处新建一给水厂。

(二)用水量预测

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及结合本规划区实际情况,用水量预测如下:用水量预测按人均综合用水量200L/人·日-350L/人·日计。本次规划用水量预测取人均250L/人.日。规划乡域人口为0.96万人,乡域内四个集中居民点总用水量为2400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取1.5,供水普及率100%。

(三)供水规划

百胜村居民点应建蓄水设施,容量不小于1000立方米,就近取达标山泉水为集中供水水源。红宝村和幸福村的居民点均以赵云山水库作为集中供水水源,并与集镇供水系统共网。

集镇内和村内给水管网采用给水铸铁管或给水塑料管。供水主次干管沿主要街道呈环状布置,局部辅之以枝状管网,使供水管网覆盖城镇和村的各个角落。规划区消防供水与集镇供水共用一套管网,集镇道路上设置室外消火栓(全部为地上型),消火栓距离不大于120米。

(四)水源保护

为保障规划的水源地原水水质不受威胁,根据国家有关水源保护规范、地面水及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对水源地提出以下保护要求:

1.建立水库水源保护区,保护取水流域范围内的植被,大量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库流

域范围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沿岸不得堆放垃圾。沿岸农田不得施用持久和剧毒性农药。

2.协调城镇供水与农业灌溉的用水矛盾,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集中居民点排水规划

(一)现状评价

现状无对居民点的排水收集处理体系,处于散排状态,对环境污染严重。

(二)集中居民点排水规划

集中居民点排水体系宜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溪流水体;污水应集中收集后,因地制宜经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池、沼气池、生化池等处理后排放,再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排放。用地充足的集中居民点可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实施污水处理,也可采用厌氧法、臭氧法进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三)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应选在集中居民点的下方,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采用重力流方式排放。

三、村社供电设施规划

(一)现状评价

铁矿乡全乡用电均由长坝镇35KV变电站经10KV输电线引入。变压器布点少,大部分属于长距离低压传输。

(二)用电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重庆市电力公司XX县“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2010)》及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区用电量预测按人均综合用电量2000千瓦时/人·年,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按4500小时计,则本规划区用电量为1916万千瓦时,用电负荷为0.43万千瓦。

(三)规划原则

坚持电源、电网、负荷同步,按照“短半径、小容量、密布点”的规划原则,加快乡域的配电设施建设,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四)规划变电线路

乡域电源由长坝镇35KV变电站经10KV线路引入,根据用户服务半径经多台变压器变压后以380V—220V线路供用户。

四、村社通讯、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一)现状概况

幸福村现状有电视500户,电话655户,百胜村现状有电视190户,电话250户,红宝村现状有电视250户,电话315户。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各一所。

各村电视、电话用户统计表

(二)电信电视规划

铁矿乡有线电视由长坝引入光纤,通讯设施建设规划以电信、网络建设为重点,按光纤化、数字化、安全化的传输体系要求建设,电信线路、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乡域,宽带互联网通村达社;数字化有限广播电视网络进户入室。

规划至2030年全乡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5线/百人。五、集中居民点生活能源规划

(一)现状概况

铁矿乡现状生活能源以沼气、煤炭、柴草为主,使用煤炭、柴草作为生活能源,不仅不方便,而且严重污染空气质量。

(二)能源规划

农村居民点应逐步改变柴草、薪炭、燃煤等生活能源结构,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和秸秆制气工程。规划远期在铁矿乡普及使用沼气作为生活能源。用气量按1.5立方米/户·日计算。

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现状评价

根据《XXXX县XXXX乡级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铁矿乡环境空气质量普遍较好,各村社大部分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国家Ⅰ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划;周围地表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标准,除个别施工地区外,区内昼夜噪声值均未超过标准值,声学环境质量较好。

二、规划目标

2030年乡域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0%;农村集中饮用水达标率达90%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7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 dB,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8dB;危险废弃物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集镇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70%以上,粪便排放管道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水资源保护

(一)水污染防治

大洞河地表水执行Ⅲ类水域标准,按三级进行保护;地下水应达到国家地下水Ⅲ类标准;废水排放应达到一级标准。

生活污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禁止在集镇上风向、河流上游、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布置污染企业。

控制主要河流集镇地段的开发建设,严格控制上游的污染物排放,特别要防止污染企业进入上游地段。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必须达标后排放,提高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能力。禁止在集镇上风向、河流上游、饮用水源地、居民点等环境敏感区建设有污染的企业。

(二)加强对饮用水源水体的保护

赵云山水库是铁矿乡的饮用水源,按照《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试行)》(渝府发[2002]83号)要求,做好饮用水源水库及引水渠保护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饮用水源区水质监测与管理;控制面源污染,强化农业、养殖业及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

(三)生态走廊建设

大洞河的生态保育应维持既有河道的天然蜿蜒度,做好溪流的护岸,沿河及河岸两侧缓冲带创造多层次的植被景观,营造多变的水流状态。

四、大气污染防治

乡域环境控制质量执行二级标准。2030年乡域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80%。

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控制车用燃油、燃气质量,提高排气达标率。解决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

加强绿化,防治裸露地面的扬尘污染。加强对生活垃圾和渣土临时堆放点的管理,采取覆盖、围挡等措施,防止扬尘和异味污染。

五、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噪声控制功能区划按照《城市区域噪声环境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90-1994)的标准,完善集镇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对车辆噪声的控制。集镇内各类用地按照城市5类环境噪声分类标准分别执行,乡村居住按1类环境噪声标准执行。

将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纳入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范围,集镇道路采用沥青路面替代水泥路面。在集镇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噪声敏感区域设置汽车禁鸣区、汽车减速横带等。加强道路两旁绿化,设置噪声防护林带,选择吸声效果好的树种(小叶榕、女贞等)进行乔、灌、草综合防护。六、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农村生活垃圾量少、堆放分散,应开展生活垃圾分片收集,建立垃圾收集点。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

加强村庄环卫设施建设,对生活、生产污染加以控制,集镇设置垃圾中转站,乡域村庄垃圾集中收置,铁矿乡将收集的垃圾全部运送至XX县统一规划处理场集中处理。

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增加环保投入,增强集镇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的整体实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环保工作的参与水平。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环境问题。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

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一、现状评价

2009年6月5日重庆市XXXX县XXXX乡鸡尾山发生危岩垮塌事故,造成80人失踪,现已作为地质灾害遗址进行保护。就铁矿乡全乡域,主要是以农林地为主,人口密度小,地质灾害发生不频繁,主要是以人为工程建设所造成切坡、危岩等为主。

二、防地质灾害规划

在各灾害点组成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严禁进行任何工程建设。

在实施各项建设活动时,应避免深开挖、高切坡和不合理推填,严禁诱发新的危岩滑坡。

集中居民点的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必须单独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地质不良地段,应严格实行工程管理和治理。建立完善的预报、预警监测系统,一旦出现灾害情况,应立即组织居民疏散。以省道、乡道、村道和集镇主次干道为主要救灾防灾疏散通道。

乡域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相应的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建设。

三、防洪规划

结合居民点选址原则,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做到兴利除害。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要求,大洞河河堤工程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其中规划集中居民点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加强大洞河河段两岸的河堤绿化,定期进行疏浚清淤。确保堤岸防洪安全,注意防山洪。

四、消防规划

乡域内集中居民点应设置消防水池,幸福村可设置消防室,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应配备相应消防通讯设施和灭火器材,注重森林火险的防范。具体措施如下:

(一)区域交通网络组织,居民点便于消防车辆通达。

(二)以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计算机通讯相结合的消防通讯网络。

五、抗震防灾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铁矿乡属于中强震区,乡域范围内所有建筑按六度设防,重要建筑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

六、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铁矿乡气象灾害防治应依托XX县气象部门进行,在条件成熟时可设置气象观测站(台),并与区级有关部门进行信息联网,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对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应在车站、码头、户外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设置社会公众预警标识,及时进行预报。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气象电话专线等传播媒体和通讯手段及时发布,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乡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建设项目,应当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技术标准安装相应的防雷装置。防雷装置的安装设计、施工应当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技术规范,并接受气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防雷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测。易燃、易爆、危险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一、规划思路和策略

结合铁矿乡的自然山体、水体等自然资源建设适应铁矿乡经济发展的景观风貌,建设体现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的风貌。结合现状条件和自然地形,修复开山等人为因素破坏的自然地貌。保护并合理开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将人工景观与大地景观融合。充分体现乡村功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保护乡村空间的整体格局。充分挖掘乡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特点,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创造适合本地的风貌特色。农业、林业适度集中成片经营。

二、景观风貌分区

全乡域景观风貌主要为山地自然生态农业区、农村居民点风貌区两部分。

三、分区控制引导

(一)山地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区

坡度大于25度的地区退耕还林,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和农作物,充分利用现有的山地景观,维护自然风貌,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塑造山地自然景观区。展现农业生态景观,进行规模化现代农业建设,整体发展,成片经营。形成极具特色的大地景观。

(二)农村居民点风貌区

以传统巴渝民居形式为主,新建建筑均按巴渝民居风格建造。采用穿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坡屋顶使用传统小青瓦,建筑色彩以白、褐色等色调为主。建议按照传统民居采用低密度、低层、小体量的手法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改造白南路铁矿乡段,部分路段截弯取直,使其达到三级路标准。对现有部分村级公路应提高等级,达到四级路标准,对路面逐步实施硬化处理,完成大洞河、白家屋基中心居民点2处招呼站建设。

建设大洞河、小鱼泉、白家屋基、牧羊沟、向家坝居民点,并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第一章集镇现状

集镇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集中布置在迎宾路两旁,拥有相对独立的建设用地,建筑质量较好,布局相对合理,以多层建筑为主,配套设施较完善。集镇北侧有大量的私人住宅,以平房和低层建筑为主,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大多为石砌建筑,且布局无规划,分散零乱不紧凑,居住环境不理想,实际居住水平不高。规划建议在集镇现状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商业保护性开发的模式,实现对旧城区的改造与扩建。现状集镇建设用地5.97公顷,主要为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

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一、集镇规划区范围

集镇规划区范围为依托现状建成区进行拓展,北至传家坪,南至泥鳅塘水库,东至生基坪,西至邓家屋基,规划区范围面积74.5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4.48公顷。

二、集镇规模

规划确定铁矿乡集镇规模为:近期2015年,集镇人口规模2000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500人,旅游度假及外来置业务工人口500人);集镇建设用地规模22.7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13.49平方米;远期2030年,集镇人口规模6000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000人,旅游度假及外来置业务工人口3000人),集镇建设用地规模64.4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7.47平方米。

三、集镇性质

本规划确定铁矿乡集镇性质为:全乡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以旅带商,重点打造以避暑度假为主的高山风情小镇。

四、总体布局原则

(一)从区域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规划体系。

(二)以问题为导向,客观地分析目前集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注重对原规划的评价、论证,使规划更具针对性与连续性。

(三)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注重规划操作实施的综合性、协调性、秩序性。(四)通过集镇发展历史线索的拼接,强调集镇自然发展态势与开发的协调关系,充分考虑集镇建设的发展和集镇自然发展态势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求集镇发展与自然演进的时空过程的互适性平衡,力图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环境经济兼顾,局部和整体共生,眼前和长远并重的三赢模式。

五、总体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两心、两带、三片区”的集镇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指纵贯集镇南北对外交通沿线的城镇发展轴;

“一核”指集镇行政管理及商业服务核心;

“两心”指集镇西部和南部两个公园绿心;

“两带”指福中路、幸福路沿线两条横向城镇景观带;

“三片区”指集镇中部综合服务片区、东北部旅游度假接待片区和西部旅游度假接待片区。

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一、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规模11.1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5%,人均用地37.30平方米。

规划区内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主要分布于集镇中、西部的五个自然组团内,其中福中路西部为一类居住用地,面积为4.06公顷;其余为二类居住用地,面积为7.10公顷,并保留幸福路现状街区的部分带店住宅。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布置在幸福路、福安路和福中路东部街区沿线,总用地为7.86公顷(不含旅游度假设施用地),占总用地的10.54%,人均用地13.13平方米。

(一)公共管理用地包括行政公办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为2.85公顷,占总用地的3.82%。

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现状乡政府用地,将派出所、银行分别迁至幸福路西部南

侧的用地,并将福安路南部的部分管理部门迁入政府用地内,形成行政管理中心。规划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0.52公顷。

2.文化设施用地:规划文化设施用地布置于行政办公用地的西侧,用地为0.45公顷,

兼容青少年活动设施。

3.教育用地:规划保留集镇小学用地,并向东、北部适当扩大用地范围,用地为1.15

公顷。

4.体育设施用地:规划集镇体育活动设施用地布置与文化设施用地西侧相邻,用地为

0.37公顷。

5.医疗卫生用地:规划保留原乡卫生院用地,改作妇幼保健设施用地,规划新卫生院

用地位于福中路与福北路交叉口东北侧,医疗卫生总用地为0.47公顷。

6.集镇敬老院用地:规划将集镇敬老院迁至幸福村谢家坝,占地0.2公顷,纳入集镇规

划用地管理。

(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商业、服务业、金融、旅游接待、酒店,市场、加油站用地,总面积为4.96公顷,占总用地的6.65%,人均用地16.54平方米。

1.保留、整合幸福路现状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在福中路东段街区布置特色商业街,

另在福安路、福北路和福西路配置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2.规划在福东路中部西侧布置综合市场用地。

3.规划旅游接待中心和星级酒店分别布置在幸福路西部南侧和福中路。

4.汽车加油站用地布置在福东路北段西侧。

(三)旅游度假设施用地布置于集镇规划区东北部和西部,总面积为26.14公顷,占总用地的35.05%。

三、交通枢纽用地规划

集镇的交通枢纽用地主为要规划区内的公路长途客运站用地,位于幸福路与福西路交叉口西侧,规划面积为0.39公顷,占总用地的0.53%。

四、市政设施规划

集镇市政工程设施用地主要为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总面积按0.8公顷控制,自来水厂布置在幸福村西南部的塘垭口,污水处理厂(远期)布置在幸福村北部的传家坪,用地均纳入集镇规划区管理。

五、绿地规划

集镇绿化用地主要包括公园绿地7.54公顷、防护绿地4.32公顷、广场用地0.49公顷,总面积为12.35公顷,占总用地的16.55%,其中人均公园绿地为12.57公顷,达到生态城市标准。

六、社区服务设施

规划在集镇新区北部的福北路和西部的福西路适当位置兼容布置社区服务室两处,每

处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集镇规划区应建幼儿园两所,每所各为3个班,建筑面积不得小于300平方米,布置于集镇中部和南部二类居住用地内,建筑的底层必须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活动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

七、社区其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集镇社区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社区居委会、警务室、文化活动设施、居工健身场地等强制性配套设施均参照《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2008)》执行。

八、土地利用平衡表

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一、道路交通现状及问题

(一)对外交通现状

铁矿集镇现有的道路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为二级结构:对外交通为白南路(白马—南川),路福宽7米,东西向的集镇商业大道为次要干道,向东连接白南公路,向西延伸分至集镇内部。

(二)存在的问题

1.道路网系统不完善,道路多为尽端路,相互之间缺乏便捷畅通的联系,交通量被迫

集中;

2.道路构成不合理,个别道路路幅过小,道路利用率较低,另外还有个别道路线型不

畅,造成行车困难;

3.静态交通设施不足,缺乏社会停车场地,临街建筑后退红线不足,未来可能造成商

业及办公地区停车困难;

4.城镇道路人行道相对较窄,以街为市,目前集镇交通逢赶集时人行与车行交通并行

情况严重。

5.由于城镇规模小,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二轮摩托随意停靠的现象严重。

二、集镇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福东路为对外交通公路,红线宽度为8-14米,其中福东路中、南段兼有城镇道路职能,红线宽度为14米(3.5+7+3.5),北段红线宽度为8米。

规划在幸福路西部交叉口东侧新建汽车客运站,用地面积0.39公顷,兼容社会停车场。

三、集镇道路交通结构

规划区道路交通系统采用自由式布置形式,形成两横、两纵、多支的道路网络结构。

四、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集镇道路分为干道、支道两级,其中干道红线宽度14-20米,支道红线宽度12-14米。

(一)干道

1.福中路:道路红线宽度20米(5+10+5)

2.现状幸福路:道路红线宽度14米(

3.5-+7+3.5)

(二)支道

1.福北路、福西路:道路红线宽度14米(3.5+7+3.5);

2.福东路中、南段(具有城镇和对外交通双重职能):道路红线宽度14米(

3.5+7+3.5);

3.福安路、福居路及其余道路12米(3+6+3)。

五、集镇交通设施规划

集镇社会停车场共布置两处,分别兼容于综合市场负一、二层和汽车站内。在旅游度假设施、居住、公共建筑等用地中应按规范要求配置停车场。集镇各类停车场总计约为4000个车位。

六、集镇道路规划指标

(一)干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不小于100米,最小路缘石半径不小于8米,最大坡度3.20%。(二)支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不小于8米(福东路现状改造路段),最小路缘石半径不小于4.5米(福东路现状改造路段),最大坡度7.76%。

(三)福安路、福居路位于集镇中心区,路窄坡陡,应根据车流量考虑采取单向行驶等安全措施。

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一、集镇给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现状

铁矿乡集镇现状采用自然山泉水和井水作为水源,无法满足需水量的增长,处理工艺落后,无法保证供水水质。

(二)用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重庆市城乡规划给水工程导则》及2009年宜居重庆专项规划之《市政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用水情况,用水量预测按人均近期按250L/人·日计,远期按300L/人·日计。则规划区内用水量近期为750立方米/日,远期为1800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取1.4,近远期给水普及率均按100%考虑。(三)给水规划

水厂设置于集镇规划区外西南面的塘垭口处用地按3000平方米控制,蓄水规模不小于3000立方米,水源引自红宝村赵云山水库。

规划主供水管沿集镇干道敷设,管径为DN200,联系管和支管分别为DN150,构成环路。(四)消防给水规划

近邻规划区泥鳅永塘的其它水体均作为消防备用、补充水源。各用地组团内的景观水体可兼作消防水源,每个消防水池容量不得小于50立方米。常用消防给水系统与集镇供水系统共网,采用低压制。备用消防系统建立日常巡查制度,确保随时处于可用状态,根据消防规范,在规划区输水管网上每隔120米设室外地上式消火栓。

二、集镇排水工程规划

(一)排水现状

铁矿乡集镇现有在建污水处理厂一处,以往污水直接排入农田。雨水均为散排,排入农地,林地和天然水体。

(二)规划原则

集镇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地形,经雨水管收集就近分散排入集镇周边沟渠水体;污水由建筑生化池作无害化简易处理后经管网重力流汇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三)雨水工程规划

规划区内雨水规划设计量计算采用的公式为:

ψ

?

?

=q

F

Q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键入公司名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User [选取日期]

1.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1) 1.2.历史沿革 (2)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 (2) 1.4.镇区基本概况 (3) 2.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背景 (4) 2.2.规划的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 (3)《镇规划标准》 (5) (5)《兰州市总体规划》 (5) 2.3.规划指导思想 (5) 2.4.规划原则 (5) 2.5.规划期限 (6) 3.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3.1.发展条件分析 (6) 3.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 4.第四章村镇总体规划 (9) 4.1.总人口预测 (9) 4.2.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4.3.村镇体系规划 (11) 4.4.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4.5.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3) 5.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 (14) 5.1.城镇性质 (14) 5.2.城镇规模 (14) (2)流动人口预测 (15)

5.3.规划范围 (15)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 (16) 6.1.城镇总体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6) 6.2.城镇结构和功能分区 (16) 6.3.城镇各项用地规划 (22) 6.4.绿地系统规划 (23) (1)、公园 (23) (2)、街头绿地 (24) (2)防护绿地 (24) 6.5.景观系统规划 (24) (2)存在问题 (24) (2)宏观控制原则 (25) (3)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25) (1)山体景观 (25) (2)景观道路 (25) (3)景观节点 (25) ①广场 (25) ②出入口 (25) 7.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26) 7.1.道路交通规划 (26) 7.2.给水工程规划 (29) (2)工业用水量 (29) (3)其它用水量 (29) (4)消防用水 (29) (5)城镇总用水量预测 (29) 7.3.排水工程规划 (30) 7.4.电力工程规划 (30)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 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贺胜桥作为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和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至、、、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载体能够很好地把和城市圈部的二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发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城市圈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 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2008-2020年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8-2020年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24p 上传时间:2011-04-08 1.82MB 下载量(31) 收藏次数(0) 推荐次数(0)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目的 第二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原则 第三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依据和规划期限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发展思路和措施 第三节城乡协调发展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第四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规划 第三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规模 第三节城区用地布局和组织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五节城区景观风貌和绿地规划 第六节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节城区供水工程规划 第八节城区排水工程规划 第九节城区供电工程规划 第十节城区通信工程规划 第十一节城区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二节城区供热工程规划 第十三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十四节城区防灾工程规划 第十五节城区环境保护和环卫工程规划 第十六节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 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规划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节远景规划 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六章附则 附表1市域国、省干道公路规划表

附表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4北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5北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6西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7西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8老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9老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10南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11 南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12 中心城市各级道路功能及规划要求表 附表13 中心城区各层次公共交通网络功能划分及规划要求附表14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场站每标车建筑及建设用地指标附表15中心城区用水量预测表 附表16 中心城区水厂规划表 附表17 中心城区各分区污水量预测表 附表18 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表 附表19城区各层次中水系统功能及管理表 附表20 中心城区远期(2020年)通信业务量预测表 附表21 中心城区燃气量预测表 附表22全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附表23 老城区城市道路现状表 附表24北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5老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6西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7南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8 承德市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平衡表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