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

二、表现主义文学

三、存在主义文学

四、意识流小说

五、新小说派

六、荒诞派

七、魔幻现实主义

八、黑色幽默

九、超现实主义

十、后现实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

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

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极力表现心理上永不安宁的灾难感与恐惧感。表现主义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不可相信,人生无真实可言,真实的惟有“自我',“本质”即自己的灵魂。作家只有从主观自我的出发,才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来。表现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自由、异化、孤独以及人的各种境遇等等。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 — 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卡夫卡由1912 年开始创作,成名作为《变形记》,由此到1922 年,他持续不断地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写作了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1912 — 1914)、《诉讼》(1914 一1918)和《城堡》(1922)。

《城堡》写于1920 至1922 年间,作品不仅表现出“卡夫卡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卡夫卡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探索的总结。“城堡”这个象征物就是他一生所感到的那种与人敌对、压抑着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社会超验的力量的象征。这种存在既有“至高无上”的强迫性,又有“不可捉摸”的隐匿性。它实际上是折磨人、摧残人的社会机器,它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挤压人、虐待人。它随时随地无端地强迫人出示自己的生存许可证,为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作外在说明。《城堡》所反映的绝望凄凉的人生境遇,既是卡夫卡的个人的,也是犹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因此,它具有惊人的普遍性和强大的艺术力量。卡夫卡是以他的全部痛苦、孤独、绝望和磨难来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的。

《城堡》与卡夫卡其他作品一样,人物、故事、主题都深奥难懂,作为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卡夫卡无意在此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大团圆式的故事,而是想透过作品的表层结构表达深刻的主题意蕴。

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类寻找上帝;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用表现主义创作方法来处理这一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剧本《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它描写死后禁闭在地狱里三个阴魂加尔撒、伊内丝、艾丝黛尔。加尔撒是个胆小鬼,伊内丝是个搞同性恋的女人,艾丝黛尔是个追逐男性的色情狂。这二女一男各自掩盖自己生前的罪过,但他们又互相追逐。他们当中每两人在一起时,外一人

总要从旁破坏,于是发生了无穷无尽的冲突。最后他们分别供出了被禁闭在这地狱的原因:加尔撒原是和平主义文人,因在战场上胆怯逃跑被枪毙后来到地狱;伊内丝因把丈夫情妇赶走致使丈夫自杀,因此自己也被打入这座地狱;艾丝黛尔因爱慕金钱,与一个老头结婚,又与一个情人来往,并把私生婴儿溺死,触犯了法律而来到这里。作品借此表达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每个人都在至死不变地追求自己的自由:但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剧本有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既集中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又鲜明地表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所以,这个剧本曾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存在主义戏剧的“经典”著作。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国文坛上,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通过依附于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 — 1922),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代表作《我弥留之际》(1930)、《喧哗与骚动》(1929)。

意识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文学后继者乐于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不容低估。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主要以客观世界中人的活动为内容的框架,把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作为描写对象,并视之为文学表现的最高真实。

《追忆似水年华》共分七部分:《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

作品以文学的形式对“内心时间”加以再现,是以“寻找失去的时间”作为全部作品的主题而写成的一部巨著。

它是一部“时间小说”,表现了西方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感悟与矛盾心情,是当代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真实写照。该作以主人公意识活动为出发点,以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为唤醒已逝岁月的契机,用回忆和印象带动起主人公奔腾不

息的意识流程,从而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在叙述上大量采用“复合型叙事”的手法,即对一件事情重复进行若干次的反复叙述。作品融外部观察与内心探测于一体,构成一部大型交响乐似的伟大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绮丽多姿,风格别致

新小说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它是继存在主义之后,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作为一个现代文学流派,“新小说”作家的写作活动,是在创作和理论探索两个方面进行的。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新小说作家开始大量登上文坛,从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新小说“走运时期”。他们的创作反映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底蕴,表现了20世纪法国独特现实下作家们对人认识的新发展以及在艺术上的新的观念。

新小说关心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追求完全的主观性,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

代表作家及作品:阿兰·罗伯—戈里耶《嫉妒》,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玛格丽特·杜拉丝《琴声如诉》。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

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一戏剧流派对西方剧坛的影响是深远的。

《等待戈多》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胡乱地交谈,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狄狄和戈戈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一个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第二幕的内容仍然是狄狄和戈戈等待戈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场景的变化只是那棵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

他们继续等待戈多,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作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候,波卓和幸运儿又出现了,只是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最后又等来了那个男孩,他告诉狄狄和戈戈,今天戈多不会来了,但他明天准来。

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没有目的生活无休止的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内容(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 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 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六七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

“现实”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徒生·因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

古巴作家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

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长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

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短篇小说《雨》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

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和

“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使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令世人耳目一新的崭新文学流派,出现在世界文坛上。它创造了一个政治经济落后于文明的步伐而其文学成就却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奇迹。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聂鲁达语),它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又译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以及小镇马孔多(又译马贡多)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过程。它反映了19 世纪初到20 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百年孤独》最重要的艺术特征莫过于小说情节的魔幻性。作品中许多故事情节神奇怪诞、奇妙无比,令人叹为观止。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艺术手法,各种各样的象征喻体在作品中俯拾即是。但和其他许多文学流派不同的是,这种象征手法更多地带有着“魔幻”的色彩。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因当代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在1965年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相呼应,因此也叫“荒诞小说”。

“黑色幽默”的特点是中包含着阴沉,大笑后品味出绝望。常给人一种挖苦取乐,玩世不恭的感觉,这也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最大特征。“黑色幽默”作品所引发的笑声充满了失望与恐惧,它插科打诨式的幽默语言始终未脱悲观主义的精神实质并把人们引向绝望的深渊。

“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库特·冯尼格、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詹姆斯·珀迪以及法国的维昂。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三部作品是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以及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这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一本正经而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机会。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求得在检阅中获胜。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从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米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约赛连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

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装病,想在医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未能如愿。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约赛连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充满了这一流派共同的特征,如带刺的幽默、绝望的嬉笑和漫画式的人物描写等以及全景式、画廊式的人物展示的艺术手法。“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的涵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来小说的范围,它已成了人类难以规避,无法摆脱的被玩弄、受摧残的一种异己力量的代名词而正式进入美国的日常语言。

超现实主义文学

产生2于0世纪20年代法国,是继象征主义之后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又一重要的现代文学思潮。强调表现超现实、非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以纯精神和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领袖人物和理论家是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者理想的新世界,只是一个具有充分心理自由,内在自由的世界而已,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使他们深入人的潜意识及梦幻世界,他们把非理性意识的解放作为人类精神的解放,而人的自由正是在于人的精神自由。他们在否定传统方面颇见成效,在精神解放及文艺探索方面有所突破与进展。他们的思维革命、精神解放推动了美学观念、艺术表现手法的革命与创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新天地,推动了现代西方艺术的新发展。

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的理论领袖,他发表于1928年的中篇小说《娜嘉》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为数甚少的小说中的佳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讲述女主人公娜嘉的故事,是“自动写作法”的试验成果。全书最后一句话:“美可能是痉挛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经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模棱两可的特征。

《娜嘉》完成于1928年,作者安德烈·布勒东从与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爱到分手的经历中,提取大量事件,对现实、真实、美、疯狂等概念进行探索,彻底颠覆了19世纪传统的文学观念。该书一般被视为小说。然而,许多证据都证明,书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虚构,而且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同时,作品又体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传倾向。全书扑朔迷离,充满偶然、随机、巧合和梦境,作者的主观思想交叉出现在事件的客观叙述过程中,图像与文字交相辉映,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名篇,极大影响了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与艺术流程。

后现实主义文学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20世纪后期,又出现了许多崭新的特点,与20世纪前期出现的所有现实主义文学都有重要区别。这一阶段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强调文学介入现实,认为凡是促进人类主体从思想上和物质上掌握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以发展和完善自我为己任的一切文学都可以看成是现实主义文学。

索尔·贝娄和《洪堡的礼物》:《洪堡的礼物》是索尔·贝娄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被评论界视为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们认为“贝娄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当代作家,其地位主要是由《洪堡的礼物》所奠定的”。小说以两代作家的思想与命运为中心线索,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上表现从3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性和情操,并折射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其变化。作品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艺术和艺术家在美国社会的价值和出路。

帕斯捷尔纳克和《日瓦戈医生》

帕斯捷尔纳克(1890 - 1960),苏联作家、诗人。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他因小说《日瓦戈医生》受到严厉谴责,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小说梗概: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

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

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

来的。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候,就会把他踩死。

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日瓦格医生》的核心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作家在小说中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为依托,把对众多问题的思考统统熔铸在了命运遭际之中。小说是诗人那个善感的心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变革时代人生存境况的真实领略。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作业_A 一单选题 1. 整风运动中,王实味因强调( )而受到批评。 文艺远离现实 文艺暴露黑暗 文艺高于现实 民间文艺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文艺高于现实 标准答案:文艺暴露黑暗 2. 1940年,陈铨,林同济等被称为( ) 战国策派 野玫瑰派 自由人 国粹派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10.0 用户解答:战国策派 标准答案:战国策派 3. 普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 )。 虚无主义 革命的浪漫蒂克 公式化与教条 反对革命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虚无主义 标准答案:革命的浪漫蒂克 4. 左联时期曾进行( )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三 四 二 五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10.0 用户解答:三 标准答案:三 5. 《未央》、《喀尔美萝姑娘》等小说带有明显的_______色彩。 表现主义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浪漫主义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10.0 用户解答:表现主义 标准答案:表现主义 二多选题 1.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篇小说。 《上帝的梦》 《猫》 《灵感》 《纪念》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上帝的梦》| 《猫》| 《灵感》| 《纪念》 标准答案:《上帝的梦》| 《猫》| 《灵感》| 《纪念》 2. 《中国农村的故事》是一首长诗,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部。 《饥饿》 《扬子江上》 《去》 《向远方》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饥饿》| 《扬子江上》| 《去》| 《向远方》 标准答案:《饥饿》| 《扬子江上》| 《去》 3.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_______和_______。 湘西人性世界 知识分子世界

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1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 形成标志: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2 唯意志主义 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20年代,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

西方现代建筑流派

最近在论坛里发现爱好历史的盆友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流派的问题。一时兴起,计划以各流派特征,带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层次,做一个对西方建筑史各时期更替的提要。一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二来,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大家交流学习。 总之,一点拙见,请多多指教。 下面是正文。 新古典主义: 19世纪的建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形式的因袭。这在政治上,反应出了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场。但是将其称呼为古典主义复兴,又有些过于简单化。 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新真实”热潮,相对于——本质上仍然是贵族的个人主义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者歌颂自然、自由哈追寻源头。这一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法国理论家洛吉尔,将建筑起源追溯到“茅屋”;另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说法认为,建筑本质上是梁柱结构,它的原型便是基督教里的所罗门神庙。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是通过对简化至几何图形、重视比例等方式,尝试与长期对立的自然和解。而古希腊建筑理想,不过是这一愿望的得力工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古斯都·普金:英国哥特复兴的旗手,哥特建筑的理性被认为能够精华巴洛克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束垄断建筑和艺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代表作有英国国会大楼。 ·辛格尔:1826年以使者的身份游历英国,辛格尔吸收了其哥特复兴的成果。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辛格尔建造了大量体现现代自由国家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建筑。代表作有柏林建筑学院大楼、柏林新帕克霍夫库房、国家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结构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巴洛克繁复的装饰,热情冷却。因而转向自然。人们的兴趣在于,于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的天赋才能。这一时期,学院派里涌起一股追随建筑本质的思潮,建筑设计首先将要素整合后,再以几何的古典建筑美学原则组合。 但这时,工程学院的设计师们对抽象的几形态并不感兴趣,他们坚持着建筑的结构逻辑。另一方面,迪郎编辑了历史建筑的图示,制作出了建筑要素的原型。这为将建筑设计的方法快速的教授给工程师们,提供了方便。虽然这种类型学,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结构理性主义突出工程技术,和对建筑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理念,表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迪郎的主要贡献是其理论著作,如《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另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最新现代西方哲学考试要点.优选

P51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理论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把只是当做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只是是依靠理性思维获得的,这样理性就被认为是万能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支配者。人的直觉和本能却被忽略、甚至被完全否定了。 尼采认为这意味着苏格拉底侧地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着,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想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们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概念。 你才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任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他把酒神同日神当做艺术的象征,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他认为狄俄尼索斯精神比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P196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在詹姆士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做了一个与整体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 五个特征: 1、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史无法证明的。就各个个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总是连成一气;但就各人之间说,他们的意识是不相通的。你的思想只属于你,我的思想只属于我。詹姆士据此反对那种把思想、意识当做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的观点,这无疑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各个个人的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都是对存在的反应,从而存在共同之处,是可以相通的。 2、思想永远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 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 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 麻老师: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禅外说禅。(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 入门类似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 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道可道,非常道。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辩倒其余宗派,使得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后禅宗在中国又分成“五家七派”(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杨岐),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口头禅”也流弊甚广。禅外禅说,胡说八道公案,甚至大妄语,自认为已经得道。所以近代第一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号常惭愧僧,痛斥“狂禅”。 在当时印祖所处的时代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是抗日战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印祖应劫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度化世人往生净土。 印祖极为反对当时所谓参禅人不务实,只是口头功夫的做法,而且由于真正的禅门善知识非常少,所谓参禅者多是禅外说禅,所说之禅并非真禅,乃是狂禅、伪禅、口头禅,如果普通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 二、表现主义文学 三、存在主义文学 四、意识流小说 五、新小说派 六、荒诞派 七、魔幻现实主义 八、黑色幽默 九、超现实主义 十、后现实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 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北语20春《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1答案

20春《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75 分) 1.《马凡陀的山歌》的作者是 A.臧克家 B.袁水拍 C.李季 D.阮章竞 答案:B 2.曹禺《原野》的故事内容是 A.热情歌颂爱国志士 B.反抗封建婚姻 C.非理性的复仇 D.揭露封建地主家庭的最恶 答案:C 3.塑造“零余者”的形象,侧重于从性的苦闷来抚惜自我精神伤痛的作品是 A.《沉沦》 B.《原野》 C.《寒夜》 D.《日出》 答案:A 4.对郭沫若青年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A.泛神论 B.无政府主义 C.进化论 D.社会主义 答案:A 5.“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种创作的审美理想属于 A.沈从文 B.徐志摩 C.丁玲 D.梁实秋 答案:A 6.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属于下列那个文学团体? A.湖畔诗社 B.沉钟社 C.末名社 D.创造社 答案:A

7.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水》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答案:B 8.左联的成立时间是 A.1930年3月 B.1929年3月 C.1931年2月 D.1932年2月 答案:A 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主义诗人是 A.戴望舒 B.李金发 C.冯乃超 D.穆木天 答案:B 10.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答案:D 11.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和嘲讽的小说是 A.《绅士的太太》 B.《柏子》 C.《萧萧》 D.《三三》 答案:A 12.闻一多以新格律体的模范实践,为新诗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的诗集是 A.《红烛》 B.《死水》 C.《落叶》 D.《洗衣歌》 答案:B 13.《十四行集》的作者是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西方哲学史复习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先列个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吧~ 1、希腊罗马古典哲学 ???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 ???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 ??? 爱利亚派(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 ??? 苏格拉底(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 ??? 柏拉图(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

??? 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等,最全面的早期哲学) ???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 ??? 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 ??? 犬儒学派(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 ??? 斯多亚派(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 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 奥古斯丁(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 (经院哲学)??? ???? 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

???? 意志主义(司各脱)(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 奥康主义(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奥康的剃刀”,等) 4楼 3、近代西方哲学 ?? 早期自然哲学(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 哲学理论家)(主张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 然的理论) ??唯理论(理性主义) ????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 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 ????? (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 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 ????? (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 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 ?? 经验论(经验主义) ????? (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 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 ?????? (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 都是知觉的产物) ??????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 知则是上帝) (德国古典哲学)?? ?? 先验唯心论(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物自 体”,经过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因果性的主观规范,才 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 ?? 绝对唯心论

西方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10分)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开始从人的现实生活考察人的精神活动,提出了()。 A.人格结构理论B.精神结构理论C.自我意识结构理论D.生命结构理论2.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哈贝马斯继承了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关于()理论,成为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A.晚期资本主义B.早期资本主义C.中期资本主义D.中后期资本主义 3.()可以说是杜威实用主义的方法论。A.实践主义 B.实验主义 C.工具主义D.实证主义 4.海德格尔认为,()才是通向真正存在的入口处。A.烦恼 B.畏惧 C.死亡D.游戏 5.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最真实的本性是()。A.理性 B.自由 C.物质性D.生命冲动 6.近代欧洲哲学的主题是()。A.人 B.自由 C.理性D.非理性 7.尼采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是“未定型”的动物B.生产劳动C.思维D.道德 8.最早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是()。A.尼采B.柏拉图C.海德格尔D.康德 9.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著的()一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A.《社会哲学研究》B.《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C.《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D.《启蒙辩证法》 10.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是)。A逻各斯中心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D人本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10分)(每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的部分相关理论。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卢卡奇D.狄尔泰E.叔本华 2.弗洛姆对非创造性性格的划分种类包括()。A.接受型B.剥削型C.囤积型D.买卖型E.尸恋型 3.叔本华认为真正摆脱痛苦的途径是 A.从事哲学研究B.自杀C.从事艺术创造D.信仰宗教E.沉思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作业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总体评价:“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如是说。 积极方面:。①五四文学革命的最大功劳是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文学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和白话形式的新文学,从而确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 。②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革命,成为反帝反封建阵线的一支生力军。 。③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中国文学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文学革命”,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文学革命(或改良)大都局限于文体、语言形式的革新、改良,对整个封建文学的殿堂无有丝毫的动摇。五四文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对旧文学的前所未有的批判,使得新文学与旧文学彻底划开了界线。 消极方面:五四文学革命由于受到时代和历史的限制,明显存在二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其一,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尚未获得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表现出复杂的思想倾向。可以从前述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文学革命主张中看到,他们在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时有形而上学的,唯心的认识问题的态度。 其二,作为一场运动,主要还是集中于大中城市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范围里,尚未普及到广大工农群众中。这种现象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不是很明显。 2、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简述。

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後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还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3)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 (4)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创造社: (1)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2)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第二章鲁迅(上) 作业题: 1、鲁迅小说中如何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农民形象?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题(升级版)

现代西方哲学作业题 综述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教育哲学观? 综述现代西方哲学”生命哲学”主题特征? 1.萨特“存在论”核心内容的逻辑内涵? 萨特“存在论”的核心内容为: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为他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 (1)基本规定:存在存在着。存在是自在。存在就是它所是的。也就如标题所说“存在是自在”自在的存在就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具体分析为: a.存在存在着:这种自在的存在既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被动的;既不是创造出来,也不被创造出来的,也不创造任何东西。 b.存在是自在:因为这种存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也不能归并到必然。其没有意识状态,即是说:①自在是自足的;②自在不与自身也不与别的不是它的东西发生关系;③自在没有内外之分,是一个整体。所以:自在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让人恶心但无法避免。 c.存在是其所是:它既不是肯定的,又不是否定的,只能是自身的固有。 (2)结论:本质先于存在。(自在的存在由于都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它们的性质也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它们总是先有本质而后才存在,它们的本质先于存在。) 举例:裁纸刀的例子。比如裁纸刀,它在制作者制造出来以前,就早以观念的形式(本质)存在于制造者的头脑之中了,因此,就裁纸刀而言,可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 2.自为的存在 (1)基本规定:自为的存在就是作为意识的人,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自为通过虚无从自在中产生出来。 (2)理解:自为的存在的特征是主动性和不确定性,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留于现状,它们不断地展示着自己,同时维系着他物。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3)核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因为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 ①存在先于本质:人原来是个无,通过自己的选择,成为他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人具有可能性,可以造就自己;并且人的自由依赖人的选择;而且必须选择,且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 ((理解:对人而言,没有任何决定论,也没有既定的人性,每个人自己的本质既非由上帝来安排,也不是由他人来决定,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创造的,是人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为的存在不是某种已经给予了的、完成了的实在,它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想象成未来的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乃是后来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 ②人是自由的:人生而自由,这是人的本性,这是萨特自由观的第一要义。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无根据的。正如人不能不存在一样,他不能不是自由的。理由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