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

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

价值。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三、教学方法: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四、教学素材分析.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

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

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

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

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

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

三天,XX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

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

的大罢工。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

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

罢市。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

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

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

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

态度。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

和科学精神。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

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开端。五、教学建议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

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纳小结。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备注、说明五四运动的起因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词”。情境再现,引起学生共呜;同时了解史实提出问题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1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3山

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4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五四运动的经过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情境再现,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学生活动:按下列历史场境的设置完成学习任务(全班分为两个大组)。

•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注意自己角色的情感定位;所写的信要饱含激情与思考;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字数在150字左右)角色扮演,体验当时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每组抽部分同学的作品朗读,交流学习结果。交流、协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五四运动的影响全班分成8个小组,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培养民族责任感小结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比较能力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情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我与“五四精神”》,字数1000

字内增强学生时代责任感七、反馈小结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2、

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

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八、难点突破: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由于一战间日美加紧侵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等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由于领导力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革命的目标和结果。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五四运动中北京旅游队伍。学生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到东交民巷使馆区示威,在受到外国巡捕的无理阻拦后,转向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宅戒备森严,几个学生撞破围墙上的窗栏,跳入院内,打开大门。学生们在这里意外地抓到章宗祥,揍了他一顿。学生们找不到曹汝霖,便放火烧毁赵家楼曹宅。 思考讨论:五四运动是怎样开展起来的?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新课教学】: 一、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辛亥革命后确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北洋军阀历届政府对外向帝国主义妥协,对内镇压人民革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必须继续进行民主主义革命。 (2)、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为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新的领导力量。 (3)、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青年知识分子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4)、外部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从俄国革命的胜利中受到鼓舞和激励,看到了革命的曙光和前进的方向。 2、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资料: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的要求: 第一,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条希望条件(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 第二,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 第三,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 会议在美、英、法、日、意等国操纵下,他们对中国代表提出的第一、第二两项要求,说这些问题不属于“和会”讨论的范围,拒绝讨论;对第三项要求,由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益,美、英、法、意也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否决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就爆发了五四运动。 ◆课中题课本P49页: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 点拨:解题时应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经济政治状况、国际地位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从“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巴黎和会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来说明处于弱国地位的中国,只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3、五四运动的爆发 资料:1919年5月3日,北京的报纸登出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当晚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集会。进步记者邵飘萍在会上报道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学生们听了悲愤交加,失声痛哭,一个学生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会上决定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举行大示威。第二天,北京大学的队伍准备出发时,军阀政府教育部官员慌忙跑来阻止学生游行。北京大学生代表邓中夏、黄日葵等十几人据理力争,此人无以对答,只好溜走。游行队伍冲出校门,浩浩荡荡奔向天安门广场。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口号及要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 ◆五四运动中哪一口号明显体现了该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讲解:“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这一口号明显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外争国权”是指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反对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课标要求:】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结果;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自主学习】 1.日本加快侵华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______________ 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②1915年,日本公使_________ 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①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②欧美列强做出将____________ 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经过 「______ 年_______ 月 __ 日,从北京开始。 1 .爆发:主力: ___________________ “打倒卖国贼_______________ 地点:北京------- ?上海 2.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主力: 高潮:“ _________ ”斗争 【探究】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3.结果一一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①北京政府罢免了 ____________ 、章宗祥、 ___________ 的职务: ②拒绝在《 _______________ 》上签字。 【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 、意义(五四精神) 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合作探究】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分组讨论一下,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五四精神。

【重难诠释】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①相同点: A .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革命的任务相同一一都是反帝反封建。 ②不同点: A. 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 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B. 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C. 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 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D. 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巩固练习】 2、 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 “废除二^一条” B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C “还我青岛”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对这句话最确切的理解是() A 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B 中国工人阶级的参加改变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1、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一战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激化 C 中国工人阶级的参加促成了五四运动的胜利 D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16课五四运动

潍坊滨海国际中学2013级历史必修一复习第16课设计:审核:2015.5.2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 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经过和历史意义,加深对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然性的认识 3、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自主复习 【知识梳理,微观聚焦】 1、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社会危机:①民族危机: ②阶级矛盾: (2)条件:①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思想基础: (3)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口号、高潮、初步胜利及原因分别是?五四运动的哪些口号得到了实现? ①口号: ②高潮: ③初步胜利: 原因: ④口号得到实现 4、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 ②沉重打击了 ③历史地位:原因是 ④五四精神: ⑤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5、运动中社会各阶层的作用? 工人阶级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五四运动的地位及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张太雷文集》 (1)椐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2)椐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的成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的成立 【学习目标】五四爱国运动(∨∨) 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原因(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宣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3、口号:他们要求“,内除国贼”、取消“”、反对在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人、“誓死力争,”。 4、过程:1919年月初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中心转移到。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5、结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上签字。 6、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和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的开始。(原因是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后转移到)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大会。 2、中共一大内容:(1)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实现。(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3)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为中央局书记。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面貌就了。(四个“新”:指导思想、代表利益、革命前途、革命道路)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取消“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与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联系最密切的是下列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

第16课 五四运动

第16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时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案,初步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和线索。 2.通过材料分析,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着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3.通过材料阅读,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弄懂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联系。 【课前预习案】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 1.背景: (1)必然性:日本提出“”,民族危机加深;政府统治反动,社会矛盾尖锐。(2)条件:民族工业发展,队伍壮大;十月革命发生,传入。(3)导火线(直接原因):。 2.过程: (1)口号:“外争,内惩”;“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运动中心、主力:由北京转到;由学生到。 (3)斗争形式:逐步发展成为“”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4)结果:取得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意义:(1)是一场彻底的的爱国运动;(2)宣传了民主科学思想和;(3)促进了人们的;(4)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5)是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思想基础:的传播;阶级基础: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共产党的建立;外部条件: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 (1)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2)中共成立的意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型政党的领导,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3.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大会将党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建立。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在这个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1920年胡适、蒋梦麟《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请回答:依据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4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通过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联想和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历史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通过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以学生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历史。 (4)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难点 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

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讲解:一战期间,日本和美国趁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在华利益之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图独霸中国。主要体现在它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 设问:通过教材第二三段小字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 设问:袁世凯对于日本提出这样的“二十一条”作何反应? 提示:1915年5月9日这天,称帝心切的袁世凯除了对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其余内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国耻纪念日,称作“五九国耻”。通过“二十一条”,日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总结: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又大大加深了,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国内方面: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讲解: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3.阶级基础 过渡: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来给同学们补充一下运动发生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讲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试题: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_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A “巴黎决议”是巴黎和会的决议,“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 合成了一个整体”指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 的五四运动,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 (2017 ?山东青岛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 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 “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3. (2017 ?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 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 ...... 在道理 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 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 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 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 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

2019届高三文综历史一轮复习导学稿 岳麓版必修一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轮教师版)-精选教学文档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请阅读课本细读P64-P66,并用20分钟完成知识存盘。课堂解决【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及时完成。 课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课)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①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②五四精神;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已学知识巩固】 1.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 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 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 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 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1.【答案】B 【解析】【分析】注意理解题干,所给出的情境的时间是民国二年,那时清王朝已被 推翻,但农村还出现这种感激皇恩为内容的春联,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尤其是对农村的影响不大,A项表述违背史实。C项根本无法考证。联系史实,袁世凯在1915年才称帝,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为B。【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把题干描述现象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中分析。 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吾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此老农根本不了解辛亥革命为何事,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未对广大农村带来多大影响,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中也无体现。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 ③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3.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兴中会 B. 同盟会 C. 强学会 D. 保国会 3.【答案】B 【解析】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D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成立的团体;均可排除。故选B。 第 1 页

第四单元 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 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 价值。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三、教学方法: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四、教学素材分析.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 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和美课堂“一三五”模式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人、口号、结果、意义各是什么?中共一大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2、五四爱国运动是什么?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3、记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练习检测 1、教师用媒体展示检测题。(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抽测上一课自主探究和达标检测 中学生错得多的题) 2、每组抽取一名下等成绩的学生上黑板测试,其他学生在检测上测试。 3、学生互相阅卷,各组组长统计结果。 二、自学探究: (一)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五四运动分哪两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4、五四运动的结果?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与辛亥革命相比,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五四精神”指什么?作为学生怎样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2、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代表?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是什么? 3、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三、合作互学: 对学:师徒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徒弟就不懂的问题询问师傅,师傅帮助解决。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学情调查,找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引导纠错。 群学:小组探究学习 学生活动: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一起解答问题,并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板书到黑板 上。请其他小组解答。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学情调查,适时点拨,多鼓励学生,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2.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D“打倒卖国贼曹章陆” 3.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等,这体现了: A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B民族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精神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性质 B领导阶级 C革命任务 D革命前途 5.1919年6月初,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这是因为: A北京学生南下上海宣传 B北京学生运动遭镇压 C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D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6.(2009·天津高考)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够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7.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课堂探究案 29.(2009·山东高考文综)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4分)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广东省化州市第七中学黄小红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起因; 熟悉运动的经过(时间、口号、中心、主力、结果);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多元互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1)通过启发探究法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起因; (2)课堂上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创设情境和填写表格等方法,使学生重回到历史场景中,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运动的分析,使学生领会“五四精神”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九十一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五四运动,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青年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感悟五四精神。

因此,学习该课后,学生须准确无误地复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经过,体会中华民族为维护民族利益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爱国精神,感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分析教材内容在新课程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意义 本课属于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中的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最后一课。 本课内容有三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精神,三目之间是因果、递进关系。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序幕,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此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分析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课程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过程,内容较浅显。 高中课程专题讲述五四运动起因、经过和历史意义,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将本课重点定为: 五四运动爆发的起因,“五四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概述、分析、归纳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 (2)难点:“五四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五四运动,而且介绍五四运动的各种社会传媒及书籍也是异常丰富,因此,在本课历史事实教学中,重点不在于学生掌握五四运动历史事实的广度上,而在于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深度上做文章。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学生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

第16课 五四运动

第16课五四运动 【课标】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背景: 1.国际:日本侵华,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出卖中国主权(民族危机严重)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新方向) 2.国内: (1)政治上: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专制、卖国、混战)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根本原因) (2)阶级力量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使思想解放, 并且马克思开始在中国传播,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4)外交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二).过程 (1)学生:先锋作用 (2)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由此,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3)商人:同盟军 (4)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作用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各个阶层之间团结精神、斗争精神、爱国精神,体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理解“初步胜利” 角度一:回答初步胜利的表现 角度二:回答没有彻底胜利,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有改变半殖半封建社会。 (四)、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绝? (1)角度一: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角度二:中国代表团的斗争 (五)、概括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六)、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6)、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七)、新旧民主革命比较

16课五四运动 学案

第16课《五四运动》学案 编制:魏晓艳审核:历史组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阅读并梳理教材知识,填写以下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二十一条”: (1)背景:一战爆发后,列强无睱东顾,趁机加快侵华步伐。 (2)时间: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向政府递交。 (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 2、巴黎和会 (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召开和会。 (2)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3)欧美列强决定将在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1、导火线:中国在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示威。 3、高潮: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 4、结果:(1)北京政府罢免、章宗祥、的职务。 (2)中国代表拒绝在《》上签字。 三、五四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 (1)它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2)体现出强烈的和牺牲精神。 (3)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的转折点。 2、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它是一场广泛传播和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追求、勇于的精神。 4、、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预习自测】 1.20世纪初,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2.“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一对联庆贺的是()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3.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B.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C.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得到国际工人阶级的支援 4.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的口号初步实现了的有: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与科学精神 C.勇于解放精神 D.追求真理精神 【课堂提升案】 【知识整合】 【合作探究】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岳麓版教案)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班级姓名学号编号:15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过程; 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 (C级) 1.(2008上海)“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2007山东烟台高三期末考试,16)下图所示纪念章和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共产党成立 (3、B 级;4、C 级) 3. (08广东单科)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 .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4. 下图为某班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对学生运动的声援 【课堂小结】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课标) 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⑵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2、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3、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16课五四运动学案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初三备课组 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1.五四运动的原因、意义、五四精神。2.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 【自主梳理】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国内因素: 1. 政治:腐朽统治,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导致了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2. 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力量壮大。——阶级基础。 3. 思想: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国际因素 1. 列强侵华加剧,尤其是日本的“”,加深了民族危机,也使民族意识觉醒。 2.俄国,指引了新的方向。 导火线: 巴黎和会欧美列强做出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进程和结果: 1、进程: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主力是。学生打出、、等口号。 第二阶段: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主力是,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上海的将运动推向高潮。 2、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①在的压力下,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了、、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是中国从的转折点。 2、是广泛传播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 3、是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 4、、、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中学习案 一、过程与方法 1、预习部分自主落实,通过同桌、小组成员互查和老师抽查的方式检查落实。 2、重点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惑和难点,增强课堂的有效性。通过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体会五四运动“新”在何处。通过五四运动学习,体会其中爱国主义情感。 二、导引式问题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全部内容。这就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实际上是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从此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中国历史》 材料二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材料三 材料四 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由1913年的60万人上升到1919年200万人。为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 材料五 五四运动爆发前的三四年间,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新这场运动的领袖之一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与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结合以上四段材料归纳总结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第16课 五四运动

第16课五四运动 [引入]有一段日子,它永远不会被尘封;有一件往事,它鲜活了多少华夏青年的心灵。那就是五四! 五四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和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 五四是一种精神,中国青年开始重新寻找方向,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救赎自我的道路。 新生,从五四,那一天开始 板书:五四运动 如果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五四运动的“具体印象”,难保不“一年比一年更趋淡忘了”。越来越难让人们深刻记忆。所以今天就先让我们先回到1919年5月4日与细节面对。 在上课之前,已经给同学们分为4组布置了调研任务,大家完成得都很认真,还搜集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简单地整理了一下,这样,如果我展示的图片是你搜集的,就有请你为大家讲解一下,当然如果你在调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第一组●天安门前作动员 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天安门人物:学生 ①北大的法科大礼堂 这场集会是前一天晚上才筹备的。 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在报上发表了。 让久积在青年学生胸中的怒火爆发。5月3日晚,北大、高师、工专、法政等校学生聚集在北大的法科大礼堂,决定第二天即五月四日早晨全体游行示威。谢绍敏 ②五四游行的13所学校三千余名学生概览图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 从中午开始,一些年轻人开始陆陆续续向天安门广场汇集。到了下午1点半的时候,广场上的人已经超过3000多个。这些人是北平十三个学院和大学的代表。 这个表格告诉我们5月4日当天,运动的主力军是谁呀?学生。 ③油画五四运动 下午2点整,游行示威正式开始。学生们手执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废除21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标语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会场散发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呼声:“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④补充:当学生们正在天安门集会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步军统领和警察总监带着一批军警闻讯赶来,企图以“大总统”的命令解散学生队伍。学生们愤怒极了,高呼“打倒卖国贼”,他们见势不妙,只好低头溜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 五四运动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五四运动 第 16 课五四爱国运动一、教材分析 1.特点、地位: 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先锋、先进知识分子为领导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把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中国引向了一条新径,开创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即无产阶级开始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重任。 从近代文明史的发展着眼,五四运动把思想领域内的资产阶级文明进程,推进到无产阶级思想指导的新文明进程。 故这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的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远因和近因、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和影响、精神等基本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升华认识。 本着构建主义原理和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教师引领、解疑;师生交流参与;学生主动探寻;讲练整理结合;评价贯穿始终;识、智、情、质并重;学习、领悟并举。 过程充盈,学有成效。 五四运动的育人意义,应体现为: 第一,育情感。 青年学生为民族、为公理执着斗争的爱国之情。 第二,育情操。 1 / 9

工人、学生等为捍卫真理,拯救中华,探求解放的价值观念。 第三,育史观。 论从史出,利用图视文等多重手段提供资料,分析中得出相应结论,训练学生科学解读历史的史学观。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鉴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广泛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对学生学习已不是困难,但理性地深入认识五四运动原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区别五四运动的领导和主力是学生们把握有困难的概念;五四运动也是一次未改变社会性质上的运动,但它具有彻底性、伟大性,对五四运动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等内容的全面认识是重点、也是难点。 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基本方法: 第一,穿越历史隧道,翻阅历史卡片。 从二十一条、日本侵华所得,认识五九国耻的来历;从一战中日本独占中国之恶行和中国在一战中角色,认识中国代表团的要求;从《我的1919》视频片断看巴黎和会中国利益遭践踏;从师生共同探究中,突破五四寻源之难。 第二,区别并正确认识五四运动中各种力量的地位。 由于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对运动局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确定领导力量时,有被误解的可能。 可用身边人或事进行议辩,从而说明主力和领导的不同。 (领导是具有用其思想、智慧、合作力量对事件起到引领、导向、组织等作用的力量)第三,用资料作载体,用事实为依托,采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