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针对湖北省存在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调控措施。在认知层面要加强民众土地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治理层面将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作为基本目标;利用层面要朝土地集约化方向发展;保障层面要注重发挥多种保障机制的作用。

标签: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对策

1湖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1.1土地数量层面——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据统计,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大约640万公顷(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32%,中度流失面积占55%,轻度流失面积占13%),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4%。此外,随著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之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导致耕地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2003年间,全省耕地净减少394.5万亩,年均净减少耕地78.9万亩,人均耕地1.1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了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湖北省不仅不能外调粮食,而且还需要调入粮食的局面,这样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1.2土地质量层面——土壤污染持续蔓延

工业“三废”排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而相配套的治理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农业方面长期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过度使用致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地结构不良,质量下降。有数据显示,湖北省省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比1983年下降了20%左右,土地质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土壤一旦被污染,在短时间是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土壤污染继续蔓延下去,那将会给土地生态安全,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预知的后果。

1.3土地利用层面——粗放浪费现象突出

湖北省的城镇建设用地人均245平方米,比全国人均182平方米高出34.6%;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70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际上限;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4,低于全国0.51的平均水平。鉴于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征多用,多征少用,早征迟用,征而不用”的现象,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制定《关于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的实施方案》,于2014年5月-12月对全省城镇范围内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清查处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土地闲置与浪费问题。

2总体调控措施

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并且在顶层设计上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发展思路,但需要落实各个具体的环节的配套措施,本研究着重立足于土地生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必然对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IGBPⅡ与IHDP的GLP(Global Land Project)工作的展开,强调与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ject)研究计划的综合,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整合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两大热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时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作者:俞孔坚王思思马强 经历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面临这一系列资源环境制约,国土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水资源严重短缺,河湖调蓄能力明显下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节约性和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建成区“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绿色空间尚没有形成有机系统等[1-3]。如何从空间上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双赢,已经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提出的规划重点之一便是构建首都生态空间保护体系。此次规划修编中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规划中,与传统的生态区划式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的构建不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强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健康与完整。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被认为是实现区域或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4-9]。 1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生态安全格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各种生态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谁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局有关建议以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生态安全格局[10-11]。生态安全格局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历史文化过程、游憩过程等的安全与健康的问题。针对北京是生态问题,重点研究综合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并将他们整合为总体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北京市国土生态保护和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2.1 综合水安全格局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水文过程的根本改变: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不透水铺装面积的增加知识内涝频发;雨水资源大量流失,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地下水采补失衡,引起湿地萎缩;工程化措施对水文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城市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完整与健康已成为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已恢复天然水文过程和维护城市雨洪安全为目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洪水、地表径流等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构建洪水安全格局和雨水安全格局,并考虑地表和地下水源保护以及地下水补给,叠加形成综合水安全格局。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_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_俞孔坚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 * ———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 俞孔坚 乔 青 **  李迪华 袁 弘 王思思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 要 借助较为成熟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根据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分析,可判 断和规划对某种生态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即维护某种生态过程的最小生态用地(包括格局和面积).本研究从土地的地表属性和空间属性2个方面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维护关键生态过程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土地单元)及其空间部位.以北京东三乡为例,分析了基于雨洪管理和生物保护需求的生态用地,得出该区低、中、高3种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4%、31.1%和48.6%.结果表明,基于关键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是生态用地定量研究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 生态用地 景观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东三乡文章编号 1001-9332(2009)08-1932-08 中图分类号 Q 149 文献标识码 A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i n t h r e e t o w n s o f 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Ac a s e s t u d y b a s e d o n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n a l y s i s .Y UK o n g -j i a n ,Q I A OQ i n g ,L I D i -h u a ,Y U A NH o n g ,W A N GS i -s i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C h i n .J .A p p l .E c o l .,2009,20(8):1932-1939.A 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w e l l -d e v e l o p e dt h e o r y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o f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n d b y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n a t u r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p r o c e s s e s ,i t 's p o s s i b l e t o j u d g e a n d p l a n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o f d e f i n i t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i .e .,t o m a i n t a i n t h e m i n i m u m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o f t h i s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b o t h i np a t t e r n a n d i n a r e a ,w h i c h i s o f 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a g e a n d s p a t i a l q u a l i t y ,t h i s p a p e r d e f i n e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a s t h e e c o s y s t e m(l a n d u n i t )a n d i t s s p a t i a l p o s i t i o n t h a t 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s a f e g u a r d i n g c r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p r o v i d i n gc r i t i c a l 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 .T a k i n g t h r e et o w n s i n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a s a ne x a m p l e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b a s e do ns t o r m w a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w a s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a t l o w ,m e d i u m ,a n d h i g h s e -c u r i t y l e v e l s o c c u p i e d 20.4%,31.1%,a n d 48.6%o f t h e t o t a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a p p r o a c h b a s e d o n c r i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w a s a n e f f e c t i v e t o o l i n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u s e ,h a v i n g i 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v a l u e f o r u r b a n a n d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u s e ;l a n d s c a p es e c u r i t y p a t t e r n ;l a n du s ep l a n n i n g ;t h r e et o w n s i n e a s t e r n B e i j i n g C i t y .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朝阳分局委托项目(北京市东三乡土地利用规 划)资助. **通讯作者.E -m a i l :q i a o 1979@126.c o m 2009-01-13收稿,2009-06-10接受.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维持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自然生态 系统服务具有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生产功能和审美启智功能等[3-4] ,但长时间以来,生态系统功能 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面临着严重损害.在此背景下,一个很中国化的概念———“生态用地”被提出(在国际学术语境中,“生态用地”一词本身并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8月 第20卷 第8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 ,A u g .2009,20(8):1932-1939 DOI :10.13287/j .1001-9332.2009.0306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23T11:39:24.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贾晓燕 [导读]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衡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土地本身的特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国家为了保护土地,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是政府指导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利用规划;应用 前言 土地利用和规划是指对区域土地功能、应用方式、应用面积进行划分,在统筹管理基础上,实现土地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就目前而言,土地利用涉及内容包括林木土地、建筑土地、农业土地、交通土地等,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土地利用规划,需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土地利用效果提供科学理念指导。 1生态理论的概述 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只是在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将自然土地生态系统转变为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打破,很容易使土地利用产生系列的生态问题。所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土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治理,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相“脱钩”、生态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引导型”转变。 2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主要原则 2.1坚持全域统筹,安全优先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考虑到城乡土地和区域土地的区别,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合理安排土地保护、开发和政治工作,从而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还要注重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切实提升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坚持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的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节约土地资源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规范各类土地利用行为,确保国土利用能够用到实处,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发展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切忌乱砍滥伐,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3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地资源的合理把控是利民的重要手段,土地和人们的利益分不开的,所以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们生活、生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完善人地挂钩机制,协调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从而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和人们生活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3.1生态土地规划内涵 将生态理念应用带到土地规划中,需要明确生态规划的定义。在土地利用以及规划工作中,应用生态理念是指计算土地的承载能力。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计算土地最终的承载能力。此外,在生态规划基础上,切忌出现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要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目标,在落实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开发、应用,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与生态保护价值。生态理念应用基于社会发展现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专家以及学者对生态土地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理论,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基于生态评价结果,构建土地利用模型,对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破坏后果、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分析,保障土地空间利用的协调性、稳定性。二是在考虑生态评价结果同时,可以结合土地的供求能力、建设要求,将土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借此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 3.2生态目标制定方法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生态理念、规划原则之外,还需从综合性角度分析,重视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在规划以及利用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目标,并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制定阶段化的发展目标。就现阶段而言,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规划工作,在目标上可以分为公平目标、效益目标、管理目标3种。基于公平目标分析,土地规划需要坚持区际目标、代际目标、代内目标,是指在不损害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科学利用。基于效益目标分析,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效益目标制定过程中,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社会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关键,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管理目标是指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制定用途管理目标、调控目标、计划目标,并将生态安全作为土地利用目标制定的核心。 3.3明确土地规划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经济社会背景下,政策、市场均是影响土地规划的关键。基于内容明确的土地规划应用,可在生态理念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的价值性。就现阶段而言,土地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研究、土地评价、利用预测、区分应用、总体规划、规划效果评价。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相关部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土地的应用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土地的利用程度、土地结构、土地布局、土地效益、生态安全等。基于战略目标角度的生态环境分析,主要明确土地的利用方向,了解土地利用价值。对土地承载能力、土地适应性、经济性等特点进行分析,是土地评价的关键内容。基于土地预测分析,是在考虑土地开发的基础上,对土地可能带动的人口,土地的供给需求量进行分析,了解土地的利用结构。基于土地用途的分析,是指将土地规划分为管制分区、用途分区。基于总体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将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等进行合理划分,实现生态建设目标。 3.4严格落实开发程序 土地规划以及利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在生态理念指导下,需严格落实土地规划利用程序。从环节角度分析,土地规划利用需做好前期资料搜集工作、土地评价工作、方案规划工作、建设实施工作等,每一个环节均要坚持规范性原则。例如,基于生态理念指导的准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1]。尤其在我国,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共同影响,我国出现冰川后移、冻土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3]、沙漠化[4]、洪涝灾害加剧[5]、生物多样性下降[6]和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7,8],生态安全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 我国学者针对生态安全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生态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9-14],但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与调控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提出的景观安全格局[14,15]、区域生态安全格局[16]理论与实践为抽象的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可实施的空间规划之间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并开展了部分探索性的研究[17-22]。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我国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基础上相继开展的生态区划[23]、生态功能区划[24]和主体功能区划[25]等工作都对国土与区域尺度空间格局调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出台的《城乡规划法》[26]和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7]也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在当前生态要素分部门进行管理的行政体制下,如何构建一个在操作层面上能与生态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相衔接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和工具成为科研和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国土尺度的保护规划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15-1916年由景观规划师曼宁(Manning W.H.)开展的国土规划(National Plan)旨在制定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战略,并提出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分类思想[28]。从1950年代逐渐兴起的以绿色廊道(Greenway)运动为代表的生态网络规划建设逐渐成为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的新热点[29],如美国绿色廊道体系全面实施后将会提供220,000 km 的绿色廊道和大约5亿hm2受保护的绿色空间[30]。欧洲也出现绿色廊道、生态网络、生境网络、洪水缓冲区等概念[31,32]。亚洲的新加坡等国也陆续开展绿色廊道规划研究[33]。我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可看作为国土尺度的绿色廊道网络[34]。19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逐渐兴起的生态(绿色)基础设施概念[35-37]正日益成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空间规划领域广泛认可的新 工具,并在美国马里兰、明尼苏达、伊利诺斯、佛罗里达、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南卡罗莱纳、田纳西、肯塔基等州相继开展相关规划研究[36]。我国也在浙江台州[38]、山东威海[39]、菏泽[40]等地进行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探索研究。这些研究为各种尺度上开展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案例。 本文从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出发,旨在初步探讨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构架,从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在对单一生态过程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进行叠加与综合,初步构建保障生命支持系统健康与安全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框架。

土地生态安全概念

摘要: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耕地、林地面积的不断减小,使土地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和土地安全问题略有不同,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内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更强调土地质量方面。本文从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的概念出发,介绍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最后分析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广州市 一,土地生态安全概念 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来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安全”的研究。从概念内涵看,土地生态安全(有的称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或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土地资源安全(有的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义是有较大区别的,前者着重于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安全性及其为人类所提供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而土地资源安全的着眼点是保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数量稳定、质量良好,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强调土地作为资源的本质属性。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区域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内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该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状态。这个概念有以下几点需要明晰: 首先,土地生态安全是强调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高桂芹、韩美,刘勇,郭凤芝等指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没有或少受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且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是土地生态安全的核心基础,即没有土地的自然生态安全,土地所处的整个系统环境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强调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稳定的生态服务或保障能力,即在确保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条件下强调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梁留科、毛良祥、王楠君等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定义均阐释出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土地生态环境系统既能保障人类社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状态与变化态势不被损害的状态。 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看,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是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注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扰动环境敏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加强脆弱类型土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调控,是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从不同程度、从不同层面构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内容和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的初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反馈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受到众多学者与研究组织的关注。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改变着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能力。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归纳出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于土地管理实践的三大瓶颈,分别是:①数据的可靠性低、评估方法统一性差;②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落后;③研究的深入性不够。最后,对该方面研究进行展望:①亟需提出可靠的理论框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使得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具有广泛一致性和可比性;②加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的互馈机制研究,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深入研究。③加强与3S技术的结合应用,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程度。 1 背景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的及所维持的能够支持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1-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理解逐渐加深,众多研究者在生态系统服务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管理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人类福祉的相关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其中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学者的青睐[4-16]。 由于人类等活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然后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而影响人类福扯。而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着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互相的反馈调节机制,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领域,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服务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17]。反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效应,进而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18-19]。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发重视且已经收获众多关于多种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 钟玉梅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钟玉梅 发表时间:2019-12-31T15:00:55.230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19年14期作者:钟玉梅1 张叶生2 [导读] 在传统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内容冲突、空间重叠等问题,导致空间管理效率低下、国土开发秩序混乱。 钟玉梅1 张叶生2 1.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酉阳 409800; 2.长江建投集团(武汉)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 430010 摘要:在传统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内容冲突、空间重叠等问题,导致空间管理效率低下、国土开发秩序混乱。为此,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空间规划权限统一集中到了自然资源部,随后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要求也逐步明确。在此背景下,需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与自然资源部主管的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探寻新的空间规划体制下环境保护参与空间规划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同时强调应当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我国不再是简单地注重开发空间,而是逐步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空间管理转变,需要充分考虑国土空间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基于生态保护、文明建设对空间进行规划与管理。 1当前国土规划给环境保护带来的问题 1.1陈旧的规划思想限制生态保护工作 现阶段,我国土地规划方面有很多问题,例如过度规划土地、规划方式过于公式化、对地区规划缺少变通等。目前的土地规划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相关指导,一般根据行政指示以及资源上的分配进行划分,由于其中一些老旧的规划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土地规划条约并不完善,因此导致土地规划不能满足现代环境保护需求。 1.2国土规划中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有许多土地划分依旧是根据行政区划分,这种土地规划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不被重视,土地资源配置分布不均,忽视两者之间关联性,规划人员为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制定具体的规划策略时,很多员工只关注短期经济发展,忽略了长期环境问题,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2.1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 一是在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中,要牢固“生态系统”思维和“生命共同体”意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修复,增强各项治理措施的协同性和关联性,不断提升和改善生态修复治理效果。二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依据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区域。综合生态调查评估结果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考虑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土地植被等自然环境,确定以流域为范围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布设片区。结合重点区域,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山体损害修复、湿地再造、含水层保护、水土环境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内容,提出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布局,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整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 2.2结合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提高科技防灾水平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受到显著影响,突出表现为河流、湖泊、湿地、冰川、冻土、高寒草甸等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引发的融冻泥流和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等都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有效保护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阻断因灾致贫可能,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一是针对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时与自然资源部沟通,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将我省高寒冻土区地质灾害治理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治理范围。二是全面提高科技防灾水平,充分利用高分遥感、无人机航测、InS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冻融泥流等的分布和对生态环境破坏及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做好监测预警工作。三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遵循“顺应自然、利用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将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让等措施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相结合,源头预防、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2.3全面落实国土生态保护工作 其一,加大国家基础生态用地保护力度。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代表自然生态文明的国家基础生态用地需要重点保护,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均在其列,这些区域维持着生态系统平衡,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应当明确规定不得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其二,设置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随着陆地污染治理与陆地空间保护的深入,海洋逐渐成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所重点关注的区域。当前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尚未完全成型,需要设置保护红线来确定底线,从而确定相应地用海空间、岸线和海域资源利用区域、海陆污染控制空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空间等,为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三,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了有效防范沙尘暴、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有必要设置生态安全屏障,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从而有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其中,东北森林湿地、青藏高原、三峡库区、东部沿海防护林等均是我国生态防护功能极强的生态安全屏障。 2.4凸显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功能 一是可以针对城镇空间、农业空间提出生态建设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方案或路径,进而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规划提供指引;二是在与“三区三线”协调对接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重点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是应将大气、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管控单元的空间管制作为重点,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有益补充;三是要重点编制好城镇空间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包括城镇规划区(城镇开发边界)、工业园区、重点矿区等,这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这类单元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多、资源环境问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