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必然对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IGBPⅡ与IHDP的GLP(Global Land Project)工作的展开,强调与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ject)研究计划的综合,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整合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两大热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时

空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侧重从不同角度关注和探讨生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风险与安全、生态入侵风险、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食品和水安全、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实践。国内的研究主要涉及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安全阈值的确定等方面,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较为典型和脆弱的区域,重点突出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干扰。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生态安全研究日益成熟;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同时兼顾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水生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等单项因子评价;研究区域不断扩展,涉及城市、流域、行政区等不同的尺度;研究方法也不断改进,主要有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GIS叠加法、模糊数学、属性识别、物元模型、投影寻踪、神经网络等;当前RS/GIS技术日新月异,应用日益完善,借助RS/GIS的技术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念,结合非遥感数据,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RS/GIS技术,选取南四湖流域的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分析了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多源数据,提出了“隐患―状态―免疫”(Hazard-State-Immune)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以期揭示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的规律,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济宁市处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山东省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地理坐标介于115o52′E~117o36′E,34o26′N~35o57′N;南北长约167 km,东西宽约158

km,总面积约1.1×104 km2(图1)。研究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50~820 mm;西部有广大的平原,是山东省著名的农业耕作区,中部又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南部南四湖还是重要的水源地和著名的渔业区,因此济宁市兼有资源型城市和农业型城市的特点,其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且地域分异明显,湖东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湖西区是黄河大平原的组成部分,境内南四湖是华北第一大淡水湖。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经济活动对区域环境干扰程度与日俱增,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剧烈变化且有独特的区域特色,生态安全问题凸显,面临着水土流失、农业污染、植被破坏、水环境污染、采煤塌陷、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图1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3. 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数据包括1987年、2000年、2008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轨道号为122/35、122/36)共6景,时相均为植被生长茂盛的6~10月;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译和图像相关波段的计算得出衍生图件,如土地利用图、植被覆盖图、景观格局图等。

非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图形图像数据、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图形图像数据包括研究区30 m精度的DEM数据、电子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等基础地理数据和土壤相关图件、土地利用类型图(2005年)、自然保护区分布图等专题数据。监测数据主要包括1970~2008年研究区及周围2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积温、温度、风速等逐年逐月的气象资料,1987~2008年30个国控及省控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资料。统计资料包括1987~2008年研究区及各县市(具体到乡镇)的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此外,还有来源于济宁市及其各县

市的实地调研收集的资料数据和野外GPS数据。本研究所有的图件均配准到统一的WGS 84坐标基准下。

4. 研究方法

4.1 LUCC分类

在对比各种遥感解译方法优劣的基础上,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分类。先根据GPS先验样本定义分类模板,用最大似然算法进行监督分类,分别是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然后在ArcGIS 9.3中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的修改,得到研究区的1987年、2000年、2008年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分类图,经GPS野外采样点验证,分类结果精度均在80%以上,符合本研究的应用要求。

4.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4.2.1 空间评价单元的选取

目前已开展的生态安全研究多以行政单元为数据载体,以大区域尺度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获取较为方便;但欠缺空间的可视化表达,宏观指导性有余,评价精度不足,理论性有余,实践指导性不足。本研究采用100 m×100 m的栅格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能在较细的粒度上反映出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由于指标数据来源多样、统计单元不甚统一,不便于直接利用多源数据进行栅格水平上的综合评价;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数据源,采用不同的数据量化方式。对于遥感数据、图形图像数据和监测数据,直接进行重采样或采用空间插值的方法,将其统一到100 m×100 m的栅格水平上;对于以行政区为单元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数据从行政单元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统一到100 m×100 m的水平上。

4.2.2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

在系统全面分析和诊断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相关研究,遵循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隐患―状态―免疫”

(Hazard-State-Immune)的生态安全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共分目标层、综合层、要素层、指标层4层(表1)。考虑到单一的赋权方法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利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可以取长补短,相互验证,既体现了数据本身的数理特征,又体现了人的主观意愿,能较好的解决单一赋权方法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

表1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Jining City

目标层综合

层要素层指标层指标来

权重标准值标准值来源

安全值不安全值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U)隐患

(U1)

环境隐患

(U11)

单位面积化肥负荷(U111)

(kg/hm2)

统计数

0.0491040国际公认值

单位面积COD负荷

(U112) (t/km2)

统计数

0.0482********生态省规划

推算

单位面积SO2负荷

(U113) (t/km2)

统计数

0.022 2.38生态省规划

推算

采煤塌陷区缓冲区(U114)遥感调

0.068评分后赋值

人文社会隐患

(U12)

人口密度(U121)(人/ km2)统计数

0.044200800全国领先值

人均GDP(U122)(104元/人)统计数

0.019101全国领先值

人口自然增长率(U123)(‰)统计数

0.0230.75全国领先值

土地利用程度(U124)遥感数

0.047评分后赋值

居民地缓冲区分级(U125)基础数

0.026评分后赋值

交通线缓冲区分级(U126)基础数

0.028评分后赋值

状态

(U2)

地形条件

(U21)

海拔(U211)DEM0.012极差标准化

坡度(U212)DEM0.021极差标准化气候条件

(U22)

年降水量(U221)(mm)监测数

0.032极差标准化

年降水距平百分比(U222)(%)监测数

0.041极差标准化

≥10℃积温(U223)监测数

0.029极差标准化

水文条件(U23)水网密度(U231)DEM0.028极差标准化水质指数(U232)监测数

0.060Ⅰ类水Ⅴ类水国家标准

土壤条件(U24)

土壤有机质含量(U241)专题数

0.031极差标准化

土壤质地(U242)专题数

0.026评分后赋值

土壤侵蚀模数(U243) [t/

(hm2·a)]

遥感调

0.0455002500国家标准

土壤盐渍化缓冲区(U244)遥感调

0.035评分后赋值

植被条件(U25)植被覆盖度(U251)遥感数

0.029极差标准化

景观结构(U26)景观多样性(U261)遥感数

0.021极差标准化

景观破碎度(U262)遥感数

0.039极差标准化

景观形状指数(U263)遥感数

0.033极差标准化

生态服务功能

(U27)生态服务功能(U271)统计数

0.039极差标准化

免疫(U3)污染治理保障

(U31)

三废处理率(U311)%统计数

0.04310070国际标准

环保投资保障

(U32)

环保投资GDP(U321)%统计数

0.03830.5生态省规划

生态建设保障

(U33)

自然保护区缓冲区(U331)专题数

0.025评分后赋值

4.2.3 指标阈值与标准化

指标阈值与标准化也是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价必须在统一的量纲和标准下进行。来源于社会统计数据的指标有较为成熟的评价标准,参照国际公认值、国家标准、国内领先值、生态省建设规划中的标准进行极差标准化;其他来源的指标缺乏不同区域之间

可以比较的数据,或者缺乏不同区域可以对比分析数据的有效方法,则直接进行极差标准化和专家分级标准化。

4.2.4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TOPSIS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多目标决策定量评价方法,通过逼近理想解来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针对传统TOPSIS法的缺点,构建了基于垂直距离的TOPSIS模型,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加权矩阵构建。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后,得到标准化矩阵:X=(x ij)m×n,式中有m个参评对象,n个评价指标;进而得到加权矩阵:R=(r ij) m×n,式中r ij=x ij w j,i=1,2…m; j=1,2…n,w j 为各指标权重。

2)理想解及负理想解的确定。

理想解:

K + ={max i (r ij )|i=1,2?m}={k j + }=(k 1 + ,k 2 + ?k n + ) (1)

负理想解:

K ? ={min i (r ij )|i=1,2?m}={k j ? }=(k 1 ? ,k 2 ??k n ? ) (2)

式中,k j+, k j-分别为第j个指标下各评价对象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距离的计算。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

H=∑ j=1 n z j 2 ????????√ (3)

第i个评价对象与负理想解之间的垂直距离:

D ? i =∑ j=1 n (z j ×t ij ) H / (4)

式中,z j=k j+-k j-, t ij=r ij-k j-。

4)贴近度计算。

第i个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贴近程度,即为其生态安全指数(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ESI):

ESI i=C i=D i-/H (5)

C i越大,表明第i个评价对象的生态安全状况越接近最优水平;显然贴近度C i的值是介于0到1之间的。

在GIS数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数据代入模型,利用栅格叠加运算,对济宁市1987年、2000年和2008年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借鉴已有的成果和研究区实际情况,将ESI由高到低分为5级(表2);最终评价结果为3个时相的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

表2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Table 2 Standard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Jining City

ESI状态指标含义

Ⅰ0~0.3重警(差)生态系统结构极不完整,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且经常演变成生

态灾害,亟需恢复提高。

Ⅱ0.3~0.45中警

(较差)生态系统结构破坏较大,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受干扰较难恢复,生态环境问题较大,生态灾害较多,需要恢复提高。

Ⅲ0.45~0.6预警

(一般)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生态服务功能已出现退化,尚能维持基本维持,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环境问题显著,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具有较低的抵抗能力。

Ⅳ0.6~0.75较安全

(良好)生态系统结构较完整,生态服务功能较完善,较少受人类干扰,恢复能力较强,受干扰后可恢复,生态环境问题较少,生态灾害不大,具有一般抵抗能力。

Ⅴ0.75~1安全

(理想)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态服务功能完善,基本未受人类干扰,恢复能力强,生态环境问题不显著,无生态灾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5. 结果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图2、表3给出了研究区1987年、2000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以耕地为主,占市域总面积的近70%;水域面积比重较大,地表水资源丰富,

约占全市面积的10%左右,是山东省水域面积比重最大的地区;其余依次是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均较小。

图2济宁市土地利用格局

Fig.2 Land use patterns of Jining City

表3济宁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Table 3 Land use change of Jining City

林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

1987年面积(hm2)169065190891749565541155612869

比例(%) 1.52 4.6782.560.5910.400.26

2000年面积(hm2)162539591488068262731102021969

比例(%) 1.468.6379.250.569.920.18

2008年面积(hm2)1593917257377274057841429321087

比例(%) 1.4315.5369.540.5212.860.10

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明显。林地、草地总体上所占面积比例较少,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的山区丘陵地带,呈相间分布,以泗水县、邹城市及曲阜市的林地面积最大;建设用地

集中分布在济宁市的市辖区,以及邹城市、兖州市和曲阜市的中心城区等地,并具有较快的增长趋势;耕地在各县市均有广泛的分布,并以邹城市的分布面积最大,微山县的面积最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水域集中分布在南四湖地区,以微山县的面积最大,占该县总面积的最大比例达到69.97%;未利用地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邹城市南部、泗水县北部,以及嘉祥县西部等地的岩石裸露地。

1987~2008年,研究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由917 495 hm2、16 906 hm2、6 554 hm2、2 869 hm2分别下降到了772 740 hm2、15 939 hm2、5 784 hm2和1 087 hm2,其主要的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急剧扩张,面积由1987年的51 908 hm2增加到172 573 hm2,快速城市化是其主要驱动力;水域面积先降后升,1987~2000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南四湖的围垦和降水量减少造成的,2000年后升高是由于降水量增多、煤矿塌陷地积水以及南四湖区的退耕还湿造成的。

3.2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体上,1987~2008年,济宁市的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由预警―中警―预警状态先恶化后改善的“V”字形变化,与“先破坏后治理”状况的相一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博弈是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因素,评价结果如图3、表4所示。1987年,研究区的ESI为0.457,处于预警状态,生态安全状况不甚乐观,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已经初步显现;2000年,ESI降至最低点,仅为0.411,呈中警状态,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逐渐增多,土地利用程度日益加大,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况遭受巨大挑战,生态系统结构破坏较大,服务功能退化严重;2000年后,ESI开始反弹,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日趋改善,现状年(2008年)生态安全指数为0.528,升为预警状态,超过了1987年的水平;主要是由于生态建设和采煤塌陷区治理投入加大,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同时注重了各种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的处理,特别是南水北调的建设给济宁市的生态安全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现状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生态服务功能仍有退化,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较低,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恶化。

图3 研究区生态安全空间分异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ynthetical eco-security of Jining City

表4 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

Table 4 Results of synthetical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Jining City 等级

得分区间 面积(hm 2) 面积百分比(%)

1987年 Ⅰ 0~0.3 48787 4.42

Ⅱ 0.3~0.45 613864 55.57

Ⅲ 0.45~0.6 311565 28.20

Ⅳ 0.6~0.75 108907 9.86

Ⅴ 0.75~1 21544 1.95

合计 1108261 100

2000年 Ⅰ 0~0.3 93486 8.44

Ⅱ 0.3~0.45 603715 54.47

Ⅲ 0.45~0.6 341928 30.85

Ⅳ 0.6~0.75 68048 6.14

Ⅴ 0.75~1 1084 0.01

合计 1108261 100

2008年 Ⅰ 0~0.3 32774

2.96

Ⅱ0.3~0.4527859725.14

Ⅲ0.45~0.648763943.99

Ⅳ0.6~0.7525832123.31

Ⅴ0.75~150993 4.60

合计1108261100

具体来看,1987年,研究区以中警级别的面积最大,占市域总面积的55.57%,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中部地区;预警级别的面积次之,占市域总面积的28.20%,主要分布在金乡县、泗水县、汶上县大部和微山县东部;较安全和安全状态,主要分布在泗水县的森林、水库区域和微山县的南四湖,共占市域总面积的11.81%;重警状态面积零星分布在市域,尚未连片。2000年,各级别的面积的比例排序没有变化,中警和预警的土地面积基本变化不大,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54.47%和30.85%;但不安全状态的面积大幅上升,占全市面积的8.44%,是1987年的2倍,其集中分布于市域的中部工矿区和微山县东部,已经成片分布,在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较安全和安全的面积均下降,近乎不存在安全状态的土地;可见2000年比198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明显变差的趋势。2008年,预警级别所占的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43.99%;中警状态占25.14%,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梁山县和中部地区;安全和较安全状态主要分布在微山县南四湖、泗水县和邹城市东部;不安全面积明显减少,仅占2.96%;生态安全状况比2000年有明显的好转。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以后,梁山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汶上县的南部,生态安全指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今后应高度警惕,防止生态安全状况进一步恶化。

6. 结论与讨论

1) 20 a来,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先降后升。总体上,济宁市的生态安全整体状况经历了由预警-中警-预警状态的“V”字形变化,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

发展过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是2000年后生态安全状况好转的主要驱动力。

2)济宁市的生态安全空间分异明显。生态安全指数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泗水县、邹城市东部和南四湖区,对济宁市生态安全整体水平的正效应贡献大,成为维持济宁市生态安全的主要生态屏障。生态安全较低水平主要分布在济宁市中部的市辖区、兖州市和邹城市西部、微山县西部,以及济宁市西北部的梁山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济宁市乃至山东省最重要的煤炭产区,提高其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西平原大部分地区均处在预警状态,以大面积的农业生产为主,缺乏生态屏障,土地的次生盐渍化和单一的生态系统是其主要的生态安全隐患。

3)本文建立了生态安全的“隐患―状态―免疫”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有助于解决生态安全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尝试以栅格评价单元进行生态安全的空间可视化表达,有较高的空间精度,实践指导性较强,可为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和区域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本文针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特色,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所遴选的指标均是可比性的指标,其实用性、科学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本文收集的资料的尺度不甚统一,有以点为单位的(气象数据),有栅格的(遥感影像、DEM),还有行政区为单位(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在统一到100 m×100 m栅格评价尺度时,可能存在尺度转换上的误差,对评价结果有一定影响。

本文所使用的耕地空间百分比数据、地形数据、高程数据、土壤数据均来源于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并通过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1613600657.html,)发布的数据产品。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xx市国土资源局2012年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重点 xx市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xx 市2012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要求有力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重点报告如下: 一、紧扣目标,统筹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 《xx市2012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目标管理任务,统筹部署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深入开展土地市场和矿业秩序整顿为重点,以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为目标,以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宗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2012年上半年,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土地管理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得当,成效明显。 二、宣传教育与执法监管并重,着力打击私挖滥采和违 法占地行为,有效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一)以狠抓矿山监管工作为重点,着力规范矿产资源 -1-管理。一是狠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多次合法矿山安全生产检查,及时通报存在安全隐患并会同安全监管部门查处。二是狠抓采矿权和探矿权年检和年报工作。共年检采矿权101个、探矿权25个。三是认真做好到期矿山的延续登记和变更登记等发证工作。共办理到期采矿权延续登记4个、变更登记8个,新 第 2 页共 6 页

立挂牌出让1个。四是认真做好新建矿山矿业权审批和采矿权有偿出让工作。共审批出让新建矿山1个,收取采矿权价款7.9万元。五是全面完成了矿业权前期调查工作,实地踏勘采矿权54个,探矿权6个。 (二)狠抓宣传教育工作,着力增强群众守法意识。一是广泛开展宣传。以12.4法制宣传日、4.22地球日、5.12防防灾减灾日、6.5环境宣传日和六月安全生产宣传月为契机,积极开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8600多份。二是精心组织培训。共召开专项会议13场,参会人员445人;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17场,参会人员356人。通过扎实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培训工作,有力夯实了群众基础,群众自觉遵纪守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以动态巡查为抓手,着力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和违法用地行为。一是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力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行为。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统筹部署下,专门成 -2-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各部委办局为成员的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工作领导小组。今年2月至5月,工作领导小组深入xx镇、xx乡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打击私挖滥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私挖滥采行为。二是打私工作严格坚持六不原则,即:不走过场、不留盲区、不留井洞、不留设备、不留矿产品、不留人员,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行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山区重点产煤乡镇的重点区域开展了拉网式动态巡查,炸封非法煤硐192个,拆除运煤管道2750米,没收无烟煤365吨,查获非法运煤车50辆,捣毁工棚15个,拆除煤仓20个;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75份,警告处理当事人56人,办理盗采矿产资源刑事案件4件,涉案人员6人;收 第 3 页共 6 页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多篇范文)

国土资源局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xx年来,按照《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报送xx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我局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的目标和任务,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教“三项行动”,狠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第三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安监局的正确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矿山安全生产日常监督工作,强化目标管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安全形式稳定。现将xx安全生产工作情況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实机构,强化安全意识 局党组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充实组织机构,常抓不懈,成立了局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时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学习会,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送安全信息。定期组织本单位人员和矿山业主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学习,从而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身安全防范能力。 (二)立足建立长效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着力強化安全工作制度建设

一是坚持会议制度。局领导小组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要求乡镇所每月不少于一次分析、研究、总结和部署各个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根据我县各个矿山的安全侧重点,组织开展矿山自查和重点抽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日常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并督促隐患整改。二是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在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全天24小时安排值班,在安排值班的同时,落实领导带班,确保信息畅通。 (三)强化安全意识,细化工作措施 我局与各国土所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对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确定了目标,并督促所有矿山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注重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化矿业权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防范能力。 (四)强化宣传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活动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及“安全生产宣传”月等时机通过发传单、设立咨询台等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300多份。 (五)加强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土地生态安全概念

摘要:近年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耕地、林地面积的不断减小,使土地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和土地安全问题略有不同,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内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互关系的总和,更强调土地质量方面。本文从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的概念出发,介绍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最后分析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广州市 一,土地生态安全概念 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来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安全”的研究。从概念内涵看,土地生态安全(有的称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或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土地资源安全(有的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义是有较大区别的,前者着重于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安全性及其为人类所提供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而土地资源安全的着眼点是保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数量稳定、质量良好,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强调土地作为资源的本质属性。 土地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区域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内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该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状态。这个概念有以下几点需要明晰: 首先,土地生态安全是强调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高桂芹、韩美,刘勇,郭凤芝等指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没有或少受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且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是土地生态安全的核心基础,即没有土地的自然生态安全,土地所处的整个系统环境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强调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稳定的生态服务或保障能力,即在确保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条件下强调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梁留科、毛良祥、王楠君等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定义均阐释出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土地生态环境系统既能保障人类社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状态与变化态势不被损害的状态。 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看,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是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注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扰动环境敏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加强脆弱类型土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调控,是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从不同程度、从不同层面构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内容和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的初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影响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南四湖流域典型市域——济宁市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揭示了研究区1987~2008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进一步构建“隐患-状态-免疫”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改进TOPSIS模型实现了100 m×100 m栅格水平上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其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水域面积则先降后升;20 a来,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大是2000年后研究区生态安全好转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生态安全状态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四湖区最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最差,其余区域基本处在预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建设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主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必然对地球系统的气候、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IGBPⅡ与IHDP的GLP(Global Land Project)工作的展开,强调与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ject)研究计划的综合,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整合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两大热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时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40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2021)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

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口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口粮安全问题也离不开耕地资源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粗粮,1974年FAO 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现代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广义的粮食安全还包括食品安全(FoodSafety),后者强调食物中药物残留、病原物超标、添加物超标等质量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2004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三类,谷物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口粮指的是稻米和小麦,特指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主要粮食,我国口粮呈现“南稻北麦”格局。口粮安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②保证口粮质量健康; ③最大限度地稳定口粮供应;④确保人们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口粮。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鉴于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未来我国应把口粮安全放在重点位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进口油脂、油料、大豆等作物,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粮食安全、口粮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表面是简单的生产和流通关系,实质上粮食生产受到社会、市场、制度、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口粮安全的有效途径。同时,耕地质量、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直接影响到口粮产量、质量的高低。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中的重点和核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13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12%,只有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样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是否在改善,核心指标有两个: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粮食进口能力。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已连续实现粮食产量十年增,中原等地主产区粮食产量十一年增长。但同时,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净进口达到1900万吨,截至2013年7月,三大主粮进口量达1143.9万吨,这一趋势可能仍将持续。可见,未来我国口粮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