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渡舟总结的伤寒论方歌

刘渡舟总结的伤寒论方歌

刘渡舟总结的伤寒论方歌
刘渡舟总结的伤寒论方歌

刘渡舟总结的伤寒论方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刘渡舟总结的伤寒论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融合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慌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慌阴邪重,咳嗽短气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痛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浩浩。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茶饭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结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诧异。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协调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双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扣除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杰出。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裈散: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温病常用方歌括

风温常用方歌括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咳加杏仁渴花粉,胸膈郁闷郁金藿,项肿咽痛马勃玄,热渐入里地冬酌,衄血应将芥豉去,茅根侧柏栀子确。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在气喘粗燥热甚,加入膏知渴花粉,在营暮热舌绛红,须添犀角与玄参,在血除去苇根荷,丹地麦冬玉竹进。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加味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伤寒方,再入蒌杏苇根帮,轻清宣展气机法,透邪达表效验彰。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服之消。 白虎汤人参加白虎汤 白虎知母米甘膏,阳明大渴汗滔滔,加参益气生津液,热逼亢阳此为高。 调胃承气汤 调谓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偿。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偿,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 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连子心。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闷心包功效良,脉实银翘虚参下,每服一分心宫安,飞尺五痫卒中恶,痉厥属热总右餐,若是温毒昏谵语,必将此方用在先。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滋膏,丁沉水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奇妙,芩芍鸡子取黄调,心烦健眠脉细绝,坎离交媾在中爻。 加减复脉汤 加减复脉炙甘草,麻仁芍麦地黄胶,虚热入下伤肝肾,滋阴养液去超超。 二(三)甲复脉汤 二甲汤本复脉法,再加牡蛎与鳖甲,若加龟板二甲内,滋阴潜力更佳。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息风是妙方。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至阴来仔细看,夜热朝凉无汗出,养阴透邪服之安。 春温常用方歌括 黄芩汤黄芩汤方芍枣草,清热和中止痢方。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必备熟读《黄帝内经》并背诵经典条文段落 背诵:《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 《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甩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 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恃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5、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6、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7、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8、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9、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11、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12、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13、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 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18、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20、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2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方歌括(伤寒,金匮)

长沙方歌括 1.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长沙方歌括-整理

长沙方歌括-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优质严制)

1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15.小柴胡汤F80 11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22.甘草干姜汤 S95 23.甘草附子汤L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4.四逆散方84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5.四逆汤 S241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 27.白虎汤 F92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 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 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0.白通汤W 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 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2009-11-21 18:18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是清代陈修园所著,他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113方的方剂组成、功能生活、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用歌诀的形式编写出来,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并阐发了有关辩证论治的要旨,颇为实用,便于记诵,是学习记诵《伤寒论》经方的一本上好读物,深受历代中医及广大中医爱好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于原书用诗歌韵语写成,虽易诵易记,但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为方便现代读者学习、掌握、应用经方,我们编写出版了《长沙方歌括白话解》一书。本书内容丰富,临床实用,文字通俗,易学易懂。读者学习本书,既可了解《伤寒论》原方的面貌,又可掌握经方的现代用量用法及适应证;既可学到历代名医应用经方之精妙处,又可掌握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及科研成果。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

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

伤寒论中妇中内方歌

《伤寒论》 赤石脂禹余粮汤附子汤 瓜蒂散 抵当丸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下焦滑脱利难禁,少阴阳弱湿寒侵瓜蒂散中赤小豆抵当丸中蛭虫桃一枚附子胜灵丹 赤石余粮汤可寻真武去姜再益参豆豉汁调酸苦凑大黄泻热逐瘀妙甘芍平行三两看 温理中焦泄不止证见背寒身体痛逐邪涌吐功最捷下焦蓄血病势缓汗后恶寒虚故也 须知固下义精深脉沉肢厥此方钦胸脘痰食服之疗峻药缓图功效好经方秘旨孰能攒 白通汤 白通汤加猪胆汁抵当汤 芍药甘草汤 四逆加人参汤 少阴下利白通汤白通汤加猪胆汁重用水蛭抵挡汤芍药甘草功效良四逆汤用附草姜 面赤脉微四末凉

葱白干姜与附子桃仁虻虫及大黄阴液不足筋失养回阳救逆功效良 葱白附姜三味药阳脱阴竭拒热药少腹硬满人如狂酸甘化阴兼柔筋恶寒脉微气血弱 通阳回厥是奇方破阴回阳功效奇蓄血重症效立当方中药物各四两再加人参共为方 半夏散及汤 牡蛎泽泻散 附子泻心汤 白虎汤 白头翁汤 半夏散及用桂枝牡蛎泽泻散七味附子泻心用三黄白虎膏知甘草粳白头翁汤治热痢 缓急止痛加甘草漆泽葶苈陆楼根减量加附不煎汤气分大热此方清黄连黄柏与秦皮 通阳散寒治咽痛水泛多见虚类证阳明太阴合成病热渴汗出脉洪大味苦性寒能凉血 除痰开结功效佳肾虚引起多适用解痞可要细端详

加入人参气津生 解毒坚阴功效奇 半夏泻心汤 当归四逆汤 竹叶石膏汤 吴茱萸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当归四逆桂芍枣 竹叶石膏汤人参 吴茱萸汤人参枣 生姜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细辛甘草与通草 麦冬半夏甘草临 重用生姜温胃好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 血虚肝寒手足冷 再加粳米同煎服 阳明寒呕少阴利 再加半夏与大枣 法在降阳而和阴 煎服此方乐陶陶 清热益气养阴津 厥阴头痛皆能保 水热互结证可去 白虎加人参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阳明热炽用白虎 膏知粳甘共为汤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清热保津有奇效

伤寒论方歌诀

伤寒论方歌诀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十五、桂枝加桂汤:代-伐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伐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阴-服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刘渡舟伤寒方歌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 水氵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引用报告回复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学经方必背的《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烁,苦甘相济即时伸。 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芩连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刘渡舟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3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一、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二、1、这是伤寒表实、经输不利之证。 2、要与太阳中风、经输不利相区分:即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权加葛根汤主之”。 三、关于葛根 1、葛根性凉,味甘、辛;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消渴,麻疹不透。 2、本方中葛根既能升阳解肌发表,又能生津液、濡筋脉。 三、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既是伤寒表实,应可用麻黄汤发汗。但由于下原因,不可用之: 1、本证既要发汗散寒,又要滋濡经脉。 2、麻黄汤与葛根均能发汗,但麻黄汤发汗力强。如用麻黄汤加葛根,巩怕汗出太多。 3、如汗出太多,则达不到滋濡经脉、缓和筋脉拘挛的目的。 4、用葛根汤(其实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葛根),既可以发汗散寒,又不致大汗伤津,且能缓和筋脉之急。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4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第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因为重在太阳经证,故用麻黄汤。 一、此三条为太阳经表证与阳明经表证的合证。 1、太阳经表证即太阳病的特证,前已述,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 2、阳明经表证的特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3、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有两种情况:重在阳明和重在太阳。 (1)重在阳明:第33条、第34条 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会出现三种情况:或下利;或呕吐;或吐利并见。 由于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呕利系表里不和所致,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止。 注: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现在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2)重在太阳:第37条 喘:太阳邪盛,表气闭郁,肺失宣降,故见喘。 胸满: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见胸满。 也可见大便不下,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影响大便的排泄。便不能用下法,因只见胸满而非腹满,并非里实。 二、此三条同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但病变重心不同,遣方用药不同,不可混淆: 1、重在太阳经表,以喘为主,用麻黄汤。如第37条: 本证主要病机是太阳之气被郁,由肺失宣降而喘致胸满,喘是主要原因。因此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启闭则可取效。 2、重在阳明经表,以呕利为主,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如第3 3、34条:

长沙方歌括 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茯苓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