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下的发展、表现和影响

在2014年的互联网调查中,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几大思潮中,民粹主义占第八位,在2013年的调查中占据第七位。2012年也是占据第八位。可见民粹主义思潮在我国占据一定的位置。

一、民粹主义

1.民粹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民粹主义起源于法国,命名却在俄国,19世纪中期以后,在俄罗斯知识界盛极一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赫尔岑等是其代表性人物,他们中有人提出“到民间去”口号,主张知识分子走向乡村,发动农民以反抗俄国的资本主义化;有人则提出平民主义要求,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向农民学习,走身份同化的道路,而不是向农民说教,延续了十二月党人的做法,“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当今却是老爷们造反,为的要做鞋匠”。朱学勤先生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批‘要做鞋匠’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法国人说,谁也没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

20世纪初,列宁在与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民粹派进行思想论战的过程中对俄国民粹派的观点体系进行了这样的概括:(1)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西欧病”,竭力反对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2)强调俄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俄国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把农民村社看作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好的东西。(3)把知识分子看作超越阶级利益的自主阶层,能够领导农民避开或者说跳过资本主义,在村社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不仅概括了俄国民粹主义的特征,还揭示出民粹主义的普遍实质是一种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伍者的哀鸣。这种思潮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同对资本主义以前的制度的虚构加以比较,企图凭借他们浪漫化了的小生产的传统来对抗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按照他们“选择”的道路进入“理想社会”。

2.民粹主义以“俄国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1840年以来,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下缓慢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而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加剧了社会转型的痛苦,这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沃土。于是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主观社会主义”,以章太炎、章士钊为代表的国粹主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家,以及工读新村主义、平民教育主义等等。

虽然年轻的毛泽东同志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也曾热心于工读新村主义,但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对民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鉴于当时中国的现实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温床,毛泽东从一开始注重和民粹主义划清界限,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

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毛泽东分析了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并没有认为可以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但是后来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的完成,混淆了毛泽东的视线,认为可以大踏步进入共产主义,发动文化革命。对于毛泽东晚年是否有民粹主义倾向,国外学者是持有一致同意的态度。国内的争论不一,代表是胡绳和沙健孙先生的争论。国内关于民粹主义最大的正义是在于毛泽东是否带有民粹主义倾向。进入新时代以来民粹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发展和表现,既有利也有弊。

二、民粹主义的表现

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以及政治体制民主化转型诞生了大众这样一种现象。西方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照”维度,即持完全否定、砭抑立场,视大众为“群氓”的精英主义大众观,以及高度肯定、极度推崇“大众崇拜”的民粹主义大众观。前者的主要标志性人物有西班牙的“公共型知识分子"奥尔特加·加塞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稍后的犹太裔美国学者阿伦特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社会的剖析与批判等;后者则主要由不满于社会不平等的现状、怀抱强烈社会变革诉求的政治人物和左翼知识分子构成。他们秉持的“民众崇拜"经由俄国、美国、欧洲、拉美以及中国等国丰富的社会政治与艺术实践,最终形成了蕴意丰富、指向多元的民粹主义理论体系。

在精英主义倡导者的理念中,大众是“没有特殊资质的个人集合体”(奥尔特加语)。他们心灵闭锁,智力平庸却又总是盲目自大。“大众的头脑满是一些奇思怪想,但他们却缺乏理论化的能力。对与思想观念得以滋生、存活的珍惜氛围,他们更是一无所知。但又不愿意接受一切观点赖于为基础的前提和条件。”大众介入公共事务往往表现出两种极端的反映:如盲目的排斥与否定,把一切与众不同的、优秀的、个人的全都推翻。对于符合其观点的权威意志,大众又经常地陷入盲目崇拜、麻木服从。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个人进入群体,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心理会产生一种本质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人、社会注意者、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低下的生物。美国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英国当代民粹主义研究者玛格丽特·卡农范(Margaret Canovan)指出:“不可能找到民粹主义的核心价值,他们唯一的共同的主题就是依靠对人民的号召力,和对精英人士的不信任。”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中国的“大众社会”初具雏形。但基于中西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国的“大众"作为一股新近崛起的力量,对公共话语和公共领域介入的途径与模式与西方有显著差异,即中国大众的“威势话语"与巨大的影响力更多地发生在虚拟语境而非现实环境中。

(一)民粹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表现

近年来不少轰动一时的事件,如“抵制家乐福”“杭州飙车案”“最牛钉子户事件”“邓玉娇案”等,背后都闪现出民粹主义的身影。如果对这些事件的网络话语着重分析,不难发现,民粹主义作为较为激越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众多网民正在践行的社会思潮。

互联网的出现给民粹主义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互联网与生俱来就带有民粹主义倾向。从技术发展角度看,电脑和因特网的发展是一个关注个体、以个体为中心的聚集过程,它培育或强化了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文化。与一般的民粹主义

相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强调平民性,理所当然地非议或者批判与之相对立的权威。当代的权威主要来自知识、权力和财富。于是,作为权威代表的专家、官员和富豪,便成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对象。网民采取有力而非常的手段。第一,群起而攻之。网民对权威的批判,往往借助于人多势众的力量。网民数量的巨大优势,压倒了权威的话语优势。尤其是在网络能够自由发言的领域,诸如网络论坛、博客等,那些社会生活的权势者由于繁忙或者碍于身份等,网民则把持了这些草根言论领域,双方的数量对比更是悬殊。第二,两类话语权。在传统媒体上,专家权威掌握着话语权,普遍民众根本没有机会与之对抗。然而在网络上,表达方式则有所不同。官方的言论,并不能受到网民的欢迎和认可。在网络的领域中,大众处于优势地位。面对权威有时采取非正常的途径予以挑战。诸如网络恶搞。

网络的发展为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的非中心性,削弱了中心对外围的操控,网民可以根据的兴趣、职业等形成小群体。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身份,等级,财富的外在障碍被消除。网络的交互性,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世界是平的”,网络更是平的。网络还可以聚集各种各样的人群,它具有聚集性。

“民粹主义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必然的关系,任何民粹主义的生成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第一,社会断裂,差距悬殊,是滋生网络民粹主义的温床。从网络中爆发的一系列时间中可以看出,网民情绪的引爆点,多事住房、医疗、教育等备受关注的领域。改革开发的成就不能社会各阶层均享,导致社会结构日益断裂,人心也日益分化。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现状没有得到缓解,贫富差距的拉大同时还伴随着官民对立,许多官商背景的网络事件应运而生。我们处在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的转型期,腐败、炫富等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状态下,处于对现实的不满、正义的渴望,网民通过民粹主义的语言及思维争取自身权益的尝试并不难理解。

(二)民粹主义在电视文化领域的表现

“粹藏于民”、“由民生粹”,民粹主义这一思想潮流贯穿于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建构。民粹主义(populism)的概念原本是一个舶来品,尽管其存在派别、代表人物、表现形态、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差异,但作为一种同质性的思想,必然有共同的因素,即其共通的核心在于崇“民”。中国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但是直到1980年代末,其一直受制于政治话语的控制。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政策的逐渐调整,电视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再现媒介,强力重组着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和认知范式。市场经济以及消费观念的发展逐渐导致电视文化话语权由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发生位移,而电视节目生产也开始注重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从“超女”、“快男”、“选秀”、“恶搞”,“快女”到郭德刚相声乃至“百家讲坛”,这些带有“民粹主义”集体狂欢的个性节目形态频繁出现在荧屏上,于是“草根英雄”、“草根偶像”、“草根艺术”、“草根的狂欢”等等词语也逐渐使用和传播起来。

民粹主义者认为,中下层大众是社会主体,他们在数量上的力量是惊人的,他们的立场直接决定了任何一种的合法性。电视文化中的民粹主义现象体现了一种草根参与的过程。2004年5月,电视选秀节目5超级女声6经过湖南卫视重新包装后首次推向全国。《超级女声》被主办方宣称“不拘年龄,不拘长相,不拘唱法”,“凡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均可免费报名参加”。“超女”终于让中国人嗅到了文化民粹主义的气息,它是一股潜藏已久的暗流,在当前的大众传媒中渐成

汹涌波涛。/民众之所以热爱,因为站在舞台上的不是帝王将相明星大腕,而是普通的平民;民众之所以表白,因为‘超级女声’是一场从头到尾由‘庶民’参与的狂欢。”可以说,零门槛的平民路线、评判

者的平民化、大众是“超女”事件中的主角,“超女”这种具有民粹主义个性思路正是取得成功的保证。2006年以来,各地方电视台开始了自办栏目剧的比拼,事实上这种取材百姓生活,启用业余演员的栏目剧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电视文化中的民粹主义体现了平民的关怀。自1980年代末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愈加成熟的消费机制,上层建筑受到了冲击,脱离大众的文艺得不到大众的青睐,也就失去了市场。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发展危机和困扰也同样导致了一部分人产生挫败感和对改变社会现状的“无力感”。“深怀不满的团体主要是那些受过教育、但感觉无法施展其才华的人,也包括面临社会地位有所降低的传统团体。”这种略带悲情的“空虚感”与“无力感”助长了其“对工农大众的热情向往甚至激情想象”。

三、民粹主义的影响

民粹主义思潮不过是弱势群体和知识精英(或阴谋政客)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利用而产生的集体意识或情绪。民粹主义思潮既有社会下层的真实抱怨,又有其它阶层的想象建构;既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又有被操纵引发无政府主义的潜能;既有公正、公平的真切追求,又有平均主义的心理驱动;既有良知的片刻苏醒,又有感性情绪的任意发泄。在民粹主义者看来,国民的大多数就是主权或公意,主权至高无上意味多数人的意见永远确,多数即代表美德。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社区层面,民粹主义者都流露对精英政治的不信任,代议制和权力制衡被渲染成属于少数派的政治精英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实施的程序化的阴谋与欺骗,是大多数民众处于水深火热的总根源。

在网络上和电视上,民粹主义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思潮,而且大有蔓延之势,这是中国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它也仅是一股思潮,而非主流意识邢态。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绝非洪水猛兽。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意的走向,有助于弱势群体表达自己的声音。网络、电视、文学拓宽了普通民众的表达渠道。也使得民众的话语权得以提升。第二,尤其是网络民粹主义聚集的问题多指向社会不公平及主要矛盾。以次为契机,若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失为一种推动社会公平的方式。第三,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表达,也是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

同时民粹主义也有很大的消极方面。第一,在电视节目和网络中,促进了平民大众的参与,但是有些不过是媒介市场化炒作的手段,它其实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从社会思潮角度看,民粹主义一方面强调民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肯定民众的首创精神,把民众的愿望、需要、情绪当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从重视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角度看,当然具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民粹主义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化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价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粹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会加剧社会群体对立、对抗。第二,民粹主义确实表达了一部分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情绪、意愿,但并非是“广大群众”的一致意见。它不代表真理。共产党政府应当密切联系群众,代表广大群众利益,脱离群众是危险的,但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跟着一部分网民亦步亦趋,当群众的尾巴,同样危险。“唯民是举”的民粹主义,并非就是“以人为本”

民粹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很深远,20 世纪80 年代拉美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90 年代的增长也乏善可陈。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国内基本以总结新自由主义的教训为主。但事实上,对拉美影响深远且至今仍充满活力的却是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拉美经历了1950-1980年代的较快增长,其间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就,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企业比重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经历颇多相似之处。拉美为民粹主义困扰长达四分之三世纪。拉美的民粹主义福利赶超与当前中国的问题有很大的关联: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时下讨论的焦点.而以关注民生特别是底层百姓为其宣传亮点的民粹主义自然成为很多人手中的理论武器,现在国内的一些政策建议即与民粹主义主张有契合之处(尽管没有用这样的提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粹主义福利赶超往往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最终即走向了愿望的反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贫富差距扩大等,这是拉美发展的最大的教训。我国应吸取拉美的经验教训,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民粹主义思潮包含的正当要求,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平民的要求,又要防止民粹主义思潮对现实社会造成的破坏。要适当的引导,在保证大众利益表达的前提下,对网络、电视的不和谐声音加以引导、控制,不能任由民粹主义占领市场。必须开拓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如果人民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会加深民粹情绪。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第28卷第3期 2007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 V o.l28N o.3 Jun.2007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张志雄 (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 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民粹主义的基本意义就是极端的平民化

民粹主义的基本意义就是极端的平民化,强调“全体人民”、“全体群众”是所有民粹主义的共同出发点。在政治上,这种民粹主义表现为倡导直接民主,普遍的群众参政,广泛的政治动员;反对专家治国,反对阶级政治,反对政府权力的扩张。 民粹主义把民主的理想绝对化,把民主主义推向极端,最终的结果不但可能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而且可能走到民主主义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反民主主义,而与权威主义的独裁政治相联系。民粹主义 诉诸直接民主,强调全体群众的普遍参与,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实行一种广泛的政治动员,把全体平民无一例外地纳入统一的政治过程之中。这是推行民粹主义政治实践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正是这一前提条件的实现过程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过程,稍有不慎,民粹主义就会流变为权威主义(权威主义,此处指介于民主政治与极权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政治形态。它从不放弃民主,但想方设法限制民主)。其一,长时间的全民总动员在正常制度框架内往往很难做到,而必须借助于某些非常的手段,如蛊惑人心的宣传鼓动,强制性的舆论一律等,这些非常手段极可能是非民主甚至反民主的;其二,普通大众在特定的情况下通常会形成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共识,盲目顺从这种非理性的大众意识,不仅可能有损其长远利益,而且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使大众被这些政客所操纵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分析 。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下的发展、表现和影响 在2014年的互联网调查中,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几大思潮中,民粹主义占第八位,在2013年的调查中占据第七位。2012年也是占据第八位。可见民粹主义思潮在我国占据一定的位置。 一、民粹主义 1.民粹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民粹主义起源于法国,命名却在俄国,19世纪中期以后,在俄罗斯知识界盛极一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赫尔岑等是其代表性人物,他们中有人提出“到民间去”口号,主张知识分子走向乡村,发动农民以反抗俄国的资本主义化;有人则提出平民主义要求,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向农民学习,走身份同化的道路,而不是向农民说教,延续了十二月党人的做法,“从来都是鞋匠们造反,要做老爷;当今却是老爷们造反,为的要做鞋匠”。朱学勤先生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民粹主义的始作俑者是卢梭,不是俄国那批‘要做鞋匠’的青年军官和平民知识分子。法国人说,谁也没有像卢梭那样,给穷人辩护得那样出色。” 20世纪初,列宁在与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民粹派进行思想论战的过程中对俄国民粹派的观点体系进行了这样的概括:(1)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西欧病”,竭力反对俄国走资本主义道路。(2)强调俄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俄国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把农民村社看作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好的东西。(3)把知识分子看作超越阶级利益的自主阶层,能够领导农民避开或者说跳过资本主义,在村社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列宁不仅概括了俄国民粹主义的特征,还揭示出民粹主义的普遍实质是一种在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小农、小手工业者的破产情绪和落伍者的哀鸣。这种思潮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病,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同对资本主义以前的制度的虚构加以比较,企图凭借他们浪漫化了的小生产的传统来对抗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按照他们“选择”的道路进入“理想社会”。 2.民粹主义以“俄国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不可避免的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1840年以来,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下缓慢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而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加剧了社会转型的痛苦,这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沃土。于是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主观社会主义”,以章太炎、章士钊为代表的国粹主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家,以及工读新村主义、平民教育主义等等。 虽然年轻的毛泽东同志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也曾热心于工读新村主义,但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对民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鉴于当时中国的现实为民粹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温床,毛泽东从一开始注重和民粹主义划清界限,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

民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民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学者在完成这种从现象到概念的理论提炼时,就有着迥异的结果。总的来说,“民粹主义”的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粹主义指的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人民的“崇拜”。在广义上的民粹主义者看来,“人民”一词象征着某种高尚的群体道德,而民粹主义也有一种鲜明的特征,即对人民、民众的极大推崇,“人民崇拜”成为了民粹主义的一个重要标签。其次,很多时候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现代化危机的反映,因而民粹主义中包含了很多对现存政治体制的反抗,这种批判性和反抗性赋予了民粹主义很大的动力。再次,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体现出一种以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为主要形式的特征。并且,在平民直接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滋生出大众非理性的狂热情绪,甚至产生了某种破坏性和反智主义倾向。 受政治实践的具体情况差异决定,民粹主义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歧义性,因此民粹主义常常成为不同的政治阶层重建其政治秩序的重要资源,所谓的“民粹”和“民主”常常成为某一特定阶层的意志体现。这就是所谓的“民粹即我粹”。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之中,民粹主义来源于俄国民粹派的政治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精英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到人民中去”的运动,从那以后,民粹主义以及民粹派的术语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同广义上的民粹主义思想不同的是,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主张着重强调了在以村社农业为主体的俄国,存在一种绕过资本主义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这也就与美国的人民党运动等民粹主义政治实践有着很大不同。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都针对这个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有过专门的论述,特别是列宁,对这种结合了俄国具体国情的民粹主义思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经历了一个从批判到肯定其中积极因素的过程,也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探讨民粹主义提供了理论框架。 马克思本人对于民粹主义的研究虽然在著作中少有提及,但其晚年正值俄国民粹派实践的高潮,其对民粹主义的思考当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的。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统一性概念的“人民”是不存在的,因为历史是由各阶级间的斗争推动的,并且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是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事实上,在晚年对俄国村社制度和民粹派实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后,马克思本人的态度变得谨慎,马克思甚至一度不再否定俄国村社具备向社会主义形态过渡的可能性,这体现在马克思对米海洛夫斯基对其质疑的某些回应,以及后来回复查苏利奇的信之中。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基本上明确了《资本论》是针对西欧各国,而俄国的情况并不能片面套用,并且承认俄国的村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在先进性。遗憾的是马克思对经济落后国家政治发展不同路径的

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原因剖析

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原因剖析 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和美国大选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引发了对第三波民粹主义浪潮的讨论。政治现象的出现背后往往蕴藏着经济动因,这构成个体行动的共同历史条件。当前一个历史条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其影响包括三个层面:在全球层面,经济全球化陷入困境;在地区层面,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遭遇挫折;在国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不平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增长低迷而日趋严峻。由此看来,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原因可以分为国内、地区和全球三个层次。 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的国内经济原因 从国内经济层次来分析西方民粹主义兴起,美国表现的最为明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曾做过这样的统计:2016年美国全职男性雇员的收入中位数低于42年前的水平,对于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找到一份能拿到足额工资的全职工作也越来越难。位处收入分配底部群体的实际工资,依然停留在约60年前的水平。美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在过去60年中表现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6倍,但是在大规模减税政策之下,这些增长成果落到了位于收入金字塔顶端的一批人手里。其结果,从1971年以来,中产阶层失去了在美国社会中所占的多数,至2014年,中产阶层在整个社会所占的比例是49.4%。反观之,0.1%的最为富有的家庭却拥有了90%的财富。这种财富格局,一方面导致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西方发达社会那种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蜕变为拉长的“水滴型”社会结构,少数人握有大量财富,占据了财富版图的金字塔顶。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转变带来社会多数民众对政府政策的不满:不满精英统治,改变国家治理现状,改变少数人垄断国家权力资源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呼声。 美国财富版图的这种转变究其根源,还在于财富的产生方式。概括来讲,资本和劳动是产生财富的两种方式。但在信息化的今天,这两种财富产生方式创造财富的边界并不一样。就个体劳动者而言,大到极致每天只能劳动24小时,且不可持续,因而劳动产生财富的边界是有限的。但是,资本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随意流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眠不休地产生财富。如此一来,劳动和资本两种产生财富方式导致了“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的财富积累分化。几十年来美国政府的减税政策更增加了资本产生财富的规模,加剧了财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产生更为悬殊的两极分化结构。华尔街因为精英治理的放纵而成为民众反对精英统治的最大靶子,其根本的原因也在这里。 客观地讲,美国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并非始自今日,但今天的经济环境却加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这对于任何外向型经济体而言,都以为将国内财富分配蛋糕做大的难度加剧了。由此就看到,一方面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用来分配的财富增长速度严重低于了两极分化增长的速度,其结果是固有的两极分化在这个时间节点被空前 1

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

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 作者:孙婷班级:环境1502 学号:41501340 精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由来已久,表现形式也有漫长的沿革。在古时候,统治权由国王和贵族把持,这种贵族(精英)统治平民(公众)的形式便是精英主义在早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狭隘的“君权神授”已不能适应,精英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诸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带来的官僚政治;在近代,开始与民主思潮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形式——西方的民主代议制。 民主代议制仍然继承了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少数精英由于在智性,眼界,品格,能力上的优势,可以保证执政的高效正确,因此相比平庸的大多数人更适合执政。但同时也承认由于精英主义的天然缺陷其走向极权和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引入了选举这一过程,让公众可以用选举行政首长的方式去限制精英阶层的权力。选举不光保证了精英阶层难以超越自身权力界限去做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同时也保证了公众与决策的相对分离,公众手中的选票选的是行政首长而不是政策,决策仍然是由少数精英做出的。在这样一种机制下,既保证了精英决策的充分理性,也相对避免了精英阶层的腐化极权。达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微妙平衡,因此这也是当今世界上的主流政治形式。 与之相对的是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认为,公众作为政策执行的直接相关方,受到决策的直接影响,那么公众自然对决策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民粹主义者否认少数精英决策的合法性,认为只有多数人的意见才应当是决策的唯一准绳。同时认为精英阶层是腐化堕落的,只有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国家才能从疾病中复原。 但是民粹主义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空心化。民粹主义本身生发于社会底层对于社会资源(权力,财富,教育,医疗等)分配不均的不满,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其朴素性质导致其缺乏可以为之献身的核心价值,所以民粹主义本质上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同时寄希望于魅力型人物的出现。这就令民粹主义虽然名义上是对精英主义的背反,但现实中大部分情况下却沦为精英阶层互相讨伐的工具。(比如常有执政者或党派宣传自己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自己的敌人都是人民的敌人,这就是一种典型利用民粹主义讨伐异己的手段)从这个方面看,民粹主义反而又更像精英主义的附庸,而非其对立。令人担忧的是民粹主

中 国 的 民 主 主 义 和 民 粹 主 义

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 (1912年7月15日〔28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一篇文章(我们是从布鲁塞尔的社会主义报纸《人民报》上转载来的)使我们俄国人非常感兴趣。 俗话说:旁观者清。孙中山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旁观”者,因为他虽然是个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但是显然完全不了解俄国。可是这位受过欧洲教育的人,这位代表已经争得了共和制度的、战斗的和胜利的中国民主派的人,在完全不管俄国、不管俄国经验和俄国文献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纯粹俄国的问题。这位先进的中国民主主义者简直象一个俄国人那样发表议论。他同俄国民粹主义者十分相似,以至基本思想和许多说法都完全相同。 旁观者清。伟大的中国民主派的纲领(孙中山的文章正是这样的纲领),迫使我们,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方便的机会再一次根据新的世界事态来研究亚洲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这是俄国在从1905年开始的俄国革命时期所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纲

领中,特别是把这个纲领同俄国、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事态的发展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不仅俄国面临这个问题,整个亚洲也面临这个问题。俄国在许多重要方面无疑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是一个最野蛮的、中世纪式的、丢人地落后的亚洲国家。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从它的早期的单枪匹马的先驱者贵族赫尔岑起到它的群众性的代表——1905年农民协会会员和1906—1912年的头三届杜马中的劳动派代表止,都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现在我们看到,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具有完全同样的民粹主义色彩。这里我们试就孙中山的例子来考察一下,目前已经完全卷入全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潮流的几万万人的深刻革命运动所产生的思想的“社会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 孙中山的纲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问题,或者说,丝毫没有轻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

关于民粹主义的相关问题

关于民粹主义的相关问题 什么民粹主义?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的原文涵义是个中性的单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没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质的恶,否则极可能会误解民粹的意涵。民粹是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往往认为精英阶级所代表的统治团体,既腐化又堕落,因此宁愿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愿相信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质就是对政府的怨怼。 民粹主义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它被用来指涉的政治现象既广且杂,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对于这些民粹主义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仍未有确切的定论。学术界有关民粹的讨论甚多,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学术概念来处理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义呈现的样貌过于丰富,难以捉摸。 但是,我们可以有效地区分出使用这一术语的四种主要含义。 第一,民粹主义是指19世纪最后20年期间向北美南部和西部农业地区出现的激进运动。它主要表达了美国乡村中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农场主(他们并不是农民)的要求,反映了他们对经济权力特别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集中以及大的土地投机商和铁路公司集中的怀疑。他们还关心财政政策特别是货币改革的问题,要求有铸造银币的自由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 第二,是俄国的民粹主义,它是这里所要谈的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争论密切相关。文图利在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见“参考书目”⑥)中,把冠以民粹主义标题的运动都包括了进去,其范围比后来的权威著作(见“参考书目”⑦)所要列入的要广泛。俄国的民粹派运动受到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的启发,其策略则来自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的思想。这些首先充分反映在“到民间去”的运动中,后来又反映在19世纪70年代的争取“土地和自由”的运动中,据文图利看来,19世纪80年代的“民意党”运动的(精英统治论)恐怖主义则使它们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普列汉诺夫和追随他的最近的一些权威(比如瓦利斯基)则认为,民意党是对民粹主义本质的否定。俄国民粹主义所以仍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一种广泛的思潮——一种内部就有区别,既对革命的个人和运动又是对非革命的个人和运动有影响的思潮。它的中心思想是实现非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俄国可以而且应当越过资本主义阶段而依靠农民公社和小商品生产的力量去建设社会主义的、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