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网融合技术(三种网络结合的时代)

三网融合技术(三种网络结合的时代)

三网融合技术(三种网络结合的时代)
三网融合技术(三种网络结合的时代)

三网融合——一场跨行业资源的博弈与合作

第一章内容初探--理论意义的三网融合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第二章发展趋势--广电、电信部门在三网融合中的“位”与“为”

第一节广电、电信职责定位第二节

第二节广电、电信现阶段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电信运营商可为之处:

第三章传播效应--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的深层互推

第四章行业蓝图--打造运营商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全球,三网融合是业界数十年来的共同追求,它代表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中国,三网融合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内在需求和有效手段。然而,三网融合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作为三网融合推进主体之一的电信运营商相应也面临来自各个层面的机遇与挑战,也与广电进行着跨行业的资源博弈与合作,那么,电信运营商如何拿出切合自身的解决方案推进三网融合,是能否在新一轮全业务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第一章内容初探--理论意义的三网融合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人类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三网融合”后,可以更好的控制网络接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净化网络环境。将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实现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实现无线上网。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根据试点方案,我国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必须满足以下要素:

1、双向进入:电信强广电弱的现实情况,决定我国政府在短期内会采取扶

持广电的有限度进入政策;

2、网络建设改造:从电信网络看,FTTX建设将成为未来3-5年工作重点;从有线网络看,双向改造、全网建设是工作重点;

3、网络信息安全:是我国发展三网融合前提条件,无论电信网络还是有线网络发展,都是在确保信息安全框架内进行;

4、产业监管:我国电信和有线运营商分属工信部和广电总局监管之下,未来监管机构实现融合将加速三网融合进程。

根据方案,三网融合让广电可以运营宽带接入业务、让电信得到IPTV的传输资质。三网融合不是广电和电信双方简单找到目前可“合”的共同点,而是要找到“合”的层次,双方才能契合。

(1)网络融合

目前中国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匀,各有优势。中国有线网络骨干网资源匮乏,数字化和双向化程度低,并且区域分割互不连通;电信网接入带宽不足,且运营商之间网络资源分布不均匀。三网融合通过推进下一代宽带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国家基础网络的建设,有线运营商和电信两张物理网将逐渐走向同质化:架构相似、技术趋同、标准统一,最终实现互联互通。

(2)业务融合

目前,广电以视频业务为主,电信以语音和数据业务为主,且互相不准进入。三网融合简单说就是允许广电经营宽带接入业务,允许电信提供IPTV传输通道。今年我国将在试点探索三网融合的运营体制和监管体制,以实现广电和电信的充分竞争,又避免垄断独大的局面。通过四家全业务运营商的充分竞争,探索新的应用,扩大内需,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3)监管融合

目前,有线网络归广电总局监管,电信网归工信部监管,互联网归工信部、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共同监管。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实行监督职权的时候都会有所倾向本部门利益,不会公平公正的站在全局利益。同时从国外三网融合的运营经验来看,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监管都是归属一个部门。随着未来网络技术和业务经营融合的同时,广电总局和工信部有望按功能监管重新划分,一个侧重内容监管,一个侧重网络监管,逐步实现监管融合。

从技术、运营、内容和监管等方面对三网融合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章发展趋势--广电、电信部门在三网融合中的“位”与“为”

第一节广电、电信职责定位

方案中规定,电信企业可以申请除时政类节目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除广播电视台电台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服务。在每个试点地区,IPTV传输业务原则上由一家电信企业经营,手机电视分发业务由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或电信广电合资企业经营;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原则上由一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或电信广电合资企业经营。

广电企业可以申请的电信业务有:增值电信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和呼叫中心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模拟集群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第二类数据通信业务、用户驻地网业务、网络托管业务),以及基于有线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和数据通信业务、国内IP电话业

务。

试点方案还规定,广电播出机构负责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节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而用户端、计费管理则由广电和电信双方协商确定,而电信企业可以提供EPG(电子节目指南)条目和节目,但需要广电播出机构审查后统一纳入节目源。

第二节广电、电信现阶段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三网融合是一柄双刃剑,电信运营商在政策方面处于下风,在迎来进入广电领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不对等的双向进入。

试点方案虽然实现了双向进入,但却是有限的不太平等的双向进入。电信向广电开放的是宽带接入业务和几乎所有的增值电信这样的“开门”业务,而得到的只是IPTV传输、手机分发这样的“管道”业务,在整个产业链中,电信企业所开放的和所得到的明显不对等。

另外,广电把握着播控平台,试点方案规定电信开展IPTV、手机电视业务需要与广电机构的播控平台进行对接,所以电信必须等待广电播控平台的建立和成熟,电信企业与广电企业的竞争本身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对接关系再加

上广电的“内容监管”将更使电信企业处于被动。

试点方案还规定,广电播出机构负责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节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而用户端、计费管理则由广电和电信双方协商确定,而电信企业可以提供EPG(电子节目指南)条目和节目,但需要广电播出机构审查后统一纳入节目源。

其次,电信视频内容制作资源和经验缺乏。

三网融合,内容为王。根据方案,最有价值的内容(时政新闻、电视剧、体育直播)的播控权均掌握在广电系企业手中。电信希望进入内容领域,特别是IPTV和手机电视的内容制作领域,而广电则希望进入以宽带为主的电信业务,尽管双方可以进入彼此已经存在的业务,但是电信在内容制作上缺乏相当的资源和经验,失去播控平台这扇大门,只能以一道小门介入节目内容市场,所以在内容质量和用户基础上需要下更多的工夫。另一方面,广电在把握舆论导向、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威,电信运营商难以撼动,而且广电的垄断优势从电影、电视、广播到互联网视频内容监管、IPTV播控平台和互联网电视服务,电信难以比拟。在终端层面,广电拥有入户优势,已经先期占领了百姓客厅。电信运营商恐怕只能选择先观望清楚再采取行动。

第四节电信运营商可为之处:

来自易观国际的田铮,针对三网融合整体的机会,总结了三个词:泛媒体、多终端和大运营。泛媒体是和媒体业务相关的各种媒体业务;多终端实际上就是PC、IPTV、手机电视等;大运营,电信与广电的竞争中,要涉及“一是管理平台的建设,二是运营支撑系统的建设”。

在这种泛媒体、多终端和大运营的三网融合环境中,电信应在诸多领域通过自身强力发展和通力合作迎接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挑战。

(1)IPTV业务-与广电交锋第一枪

从2004年开始,国内IPTV用户数迅速增长,截止2009年底市场规模已达460万,其中中国电信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广电用户规模不足30%。三网融合背景下,传统电信服务正在逐步向信息服务领域转移和扩张,IPTV作为可承载视频、语音等广电与电信业务的典型的三网融合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向信息服务转型的良好时机。而数字电视业务是广电企业的核心

业务,是现阶段广电企业的核心收入来源之一。电信运营商大力发展IPTV业务将给广电运营商带来巨大冲击。所谓时移、回看、互动,在如今的互动产业领域,已经不是电信独有的优势,广电也能做,特别是获得互联网接入业务后。因此,在业务同质化的情况下,电信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在业务和用户体验上拉开和广电的差距,广泛挖掘IPTV增值业务,整合更多的应用,拓宽业务范围,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用户在面临选择时,当然选择更简单、更方便、更有用的产品。所以,电信运营商必须从现在注重终端价格的误区中走出来,引领IPTV从现有的低端市场走向高端领域,通过高端机顶盒的功能,将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从而保持对用户的竞争力。另外,作为基础,必须进一步提升宽带基础建设,为IPTV提供业务保障。电信企业应该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通过统一标准和终端集采,为IPTV高端机顶盒的入市提供更好的条件。电信企业在加强自身制作节目内容的同时,应充分发挥业务合作伙伴的能力,与广电及内容提供商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其高超的运营能力来提升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2)手机电视业务-前景无限广阔的“蓝海领域”

据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2009-2012年中国互联网增值业务发展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手机电视是最有潜力的增值业务,预计到2012年我国手机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而与此相关的产业链包括数据传输、内容制作和维护、运营以及终端等企业都有望得到更大的发展。面对这么一个大的业务市场,以前电信企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随着试点的启动,电信企业终于可以“合法”进入了。虽然目前手机电视内容集成播控权不在电信企业手里,但运营商可以选择节目源进行合作,并可以开发增值电信业务。而且像手机电视业务,用户和终端都掌握在电信企业手中,电信完全可以发挥集成分发平台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会。手机电视作为蓝海领域,也将在某些方面与广电积极合作推进。

以上两项业务如果充分发展,就能使电信运营商摆脱过去单纯的“通道”角色,往价值链的上游走,从“通信专家”转变为“信息专家”。

(3)网络升级-传统优势迎来新契机

试点方案强调,广电总局牵头组建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的同时,要让试点城市的有线电视接入网2012年实现下行带宽超过2GB/S,而窄播下行带宽超过1GB/S,

而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MB/S。而电信宽带到2012年在试点城市要下行能力要超过1GB/S,入户能力要实现100MB/S,有条件的小区等实现光纤入户,电信一旦完成规模性的光线到户,辅以IPTV、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真正全业务激励竞争的时代就要到来。广电和电信的网络升级,双方的宽带升级战将不可避免。无线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是未来的一个重点,构筑在无线之上的有线宽带应用也必然会极好地融合起来,而这是电信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当牢牢把握住。三网融合给了电信运营商一个很好的机会。

(4)雄厚财力支持-推动项目建设的基础保障

2009年广电有线业务的收入为370亿元,而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在一起是8424.3亿,为前者的22倍多,实力相差悬殊,电信占据绝对优势。而对广电系统而言,由于在NGB的发展中,前期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一个难点。在各项支撑平台建设上,电信则有充裕的资金支持。

(5)广泛的客户群-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要素

用户基础在三网融合进程中是首要的,谁能更快一步、更先一步受到用户的认可,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将拥有更多的优势和资源。在这方面,电信行业的用户基础显然要好于广电系统。电信业早在10多年前就实现了政企分开,通过海外上市以及经营机制的不断优化,培育了三个强大的市场化网络集团。电信有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多元的业务提供、服务支撑能力,对用户消费习惯与需求的把握要远胜于广电。而且,电信行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3G的快速发展,如果无线网络的发展速度可观的话,在争夺用户的竞争中无疑又占得一定先机,尤其是当3G捆绑数字业务之后,这种融合能力将更强。

第三章传播效应——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的深层互推

三网融合前,广电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等具备权威信息发布权的媒体资源,而电信运营商拥有黄页、语音、视频、互联网及手机媒体等立体化的媒体资源。电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将立体化的媒体资源重新整合,发挥优势,打造全新的多媒体产业链条。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第一时间有效获取、过滤、处理信息的能力强于传统媒体,使人们可得到的信息和可接受信息的比例迅速扩大,加之其交互传播、开放自由等特点,在舆论宣传领域已经初步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成为主

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建构中作用的关键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融合。传统媒体的舆论具有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可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教上发挥作用,而新媒体可以在草根表达和情绪疏导上发挥舆论作用。所以,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联动融合才能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互联网分发传输视频能力快速提高。目前2Mb/s 以上的宽带用户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收看直播和点播的720P甚至1080P的高清视频节目和3D电影视频。各大门户网站也都设置了涵盖视频直播点播和视频共享两大功能的视频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和央视网在内的主流媒体网站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不仅有文字图片还包括了音视频内容,并已经成为网络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总局已经颁发了三百多张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视听业务许可证。我国虽然有4亿网民,但与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网络新媒体的覆盖能力还是有限的。如果能够使电视机和手机成为互联网终端,就能使网络新媒体进入客厅、进入用户口袋,会用电视和手机的用户就可以上网,享受宽带、网络新媒体以及各种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发展互联网电视还将促进高清平板电视的发展,从而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互联网电视除具有IPTV特点外,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的覆盖能力,国家网络电视台将由以国内为主向国内国际并重转变;二是便于与互联网上的Web2.0网络新媒体融合,开展三屏联动,构建跨媒体的舆论阵地。所谓三屏联动,就是指需要由一个团队按照同一主题统一策划制作适合在不同媒体和不同终端上播放的内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按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态去分工,分设不同结构制作内容。三屏联动就是要做到在策划制作电视内容的同时策划制作互联网上的Web2.0业务和手机业务内容。

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推动三网融合,广电、电信、互联网将在多个层面展开融合,原来独立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这种情况必将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多商机。电信运营商应凭借其强大的终端掌控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为终端服务提供商,而同时也可以借助其拥有互联网这一资源,延伸其服务项目,借助网络的海量信息及先进的搜索技术,积极打造资源整合新平台。另外,由于内容制作权利的限制,电信运营商可以制作除时政等之外的个性化节目,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特殊需求的多媒体信息服务。

第四章行业蓝图——打造运营商的核心竞争优势

如何以三网融合为契机,重构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优势?笔者认为,需要对三网融合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

第一,业务融合模式的创新。业务融合是现阶段三网融合的核心内容,三网融合为业务融合奠定了基础。随着3G的运营与发展,流媒体等与广电内容相关的业务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由于带宽增加、终端不断创新,内容应用服务将更加丰富,3G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另一方面,3G时代的全业务运营将促进统一广告、统一套餐、统一账号和统一号码等经营的实现,并不断推进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3G将为我国三网融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提出新的融合要求。

第二,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创新。三网融合后,势必打破原有利益链的束缚和部门利益的冲突,通过将广电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业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资源实现系统整合,破除各行业利益壁垒,再造产业链。其中,内容提供商主要完成对信息内容的编辑、制作和生产,通过市场渠道将生产的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给内容集成商;内容集成商则根据市场的需求,将信息内容重新组合,并允许对重组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和叠加,内容集成商集成后的产品可与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业务集成,将多家内容集成商的产品及相关通信业务集成,然后再通过网络运营商传送给最终用户。这与传统产业链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网络与内容可以完全分开;二是融合后的产业链核心是业务提供商,业务提供商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网络运营商合为一体,还可以与内容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商合为一体。

第三,商业模式的创新。从长远来看,电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合作提供IPTV、手机电视业务将是一种主流模式。在产业融合之前,广电和电信在各自的地盘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两大产业都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只是谁也不愿意先放掉手中的既得利益。因此,融合性业务在全球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业务。争取产业的主导权实质上就是在产业链上争取利益的分配权,电信运营商和广电部门都想控制IPTV、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战略性主导权,因为谁拥有产业链的主导权,谁就有更大的机会拿到未来的潜在利益。作为融合性业务产业链的领导者,运营商必须创造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实现产

业双赢,让包括内容开发商和提供商在内的各方均有利可图,共同做大做强融合性业务。

第四,进一步创新市场需求。首先,数字化城市建设为三网融合提供了市场需求。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展多年,目前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架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数字化城市”逐步成为现实,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明确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在依据国家总体规划,全面、务实地确立各自城市的建设规划,而电信企业作为信息网络和服务的提供者,无论是在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还是在电子社区的构建方面,都将成为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必将为我国的三网融合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为运营商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奠定雄厚的市场基础。其次,电子化社区建设为三网融合创新了市场需求。电子化社区作为我国社会信息化的重点发展领域,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电子化社区建设的要求来看,必将为我国三网融合创造巨大市场空间。最后,信息化家庭建设为三网融合创新了市场需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家庭信息化提出更多的需求。运营商应以家庭信息化为契机,利用全业务运营带来的全服务功能,通过提供个性化业务应用服务、差异性的营销方案,实施业务捆绑策略,最终实现对家庭客户市场和个人的掌控,以进一步提升和巩固运营商的竞争优势。

在这场已经徐徐拉开序幕的博弈与合作中,无论电信运营商将应对一个强大或是羸弱的竞争对手,互联网、广电、电信——三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正在展开的这一轮深层碰撞和融合,都必将引领广大用户进入一个更加充满想象力的数字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判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 判的思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批判的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社会信息高度透明,不再向过去一般人们由于交通地理的原因,信息相对闭塞。无疑网络为我们传递了信息,人们获取到了在近期可能都是千里之外的事件或人物的有关信息,当获取到这一信息自然会产生看法,当把的看法放置到互联网这个平台,自然而然便成为了让别人知晓的评价,当有无数这样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此事或此人的看法的人,这时无数的评价便形成了网络批判。 我们的舆论力量通过了网络增强,这种网络批判不像传统媒体一般受到太多时间空间技术的限制,它是相对自由的。自由会产生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批判中,有无数闪动着思想光辉的评价在跳动。好的积极的评论会引导社会积极向善的价值观,将正能量传递,有助于培育和谐的社会氛围。但同时的,当自由得不到束缚会产生破坏。网络的相对私密化,网络匿名让部分人当作了释放自己消极情绪的场所,他们可能不了解事情的原委,但他们却有着无比的优越感,可以肆意批判侮辱他人,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煽动群众,编造事实。这便是“喷子”。 网络批判的存在我认为更应该是网络评价,而不是太过激进带着刀光剑影的评判。我们不能随意的评判攻击其他人。网络时代的批判可以将一个人伤害的体无完肤,真正的在整个社

会无立锥之地,我们应该知道,道德的评价永远不要是带着鲜血的,给这个社会中即使罪大恶极的人,我们都要给他留有人的尊严。至于对他的惩罚,自有法律的武器去对他进行惩戒。我们有着言论的自由,但请知道我们没有鞭挞别人的权力。我们需要评论,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事情原委后,发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评论。当无数评论出现,不带着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我相信这会激荡起思想的波浪,推动着这个社会发展。

集团云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详细规划设计

集团云数据中心基础网络详细规划设计

目录 1前言 (2) 1.1背景 (2) 1.2文档目的 (2) 1.3适用范围 (2) 1.4参考文档 (2) 2设计综述 (3) 2.1设计原则 (3) 2.2设计思路 (5) 2.3建设目标 (7) 3集团云计算规划 (8) 3.1整体架构规划 (8) 3.2网络架构规划 (8) 3.2.1基础网络 (9) 3.2.2云网络 (70)

1前言 1.1背景 集团信息中心中心引入日趋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建设面向全院及国网相关单位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电力科研云,支撑全院各个单位的资源供给、数据共享、技术创新等需求。实现云计算中心资源的统一管理及云计算服务统一提供;完成云计算中心的模块化设计,逐渐完善云运营、云管理、云运维及云安全等模块的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的建设;是本次咨询规划的主要考虑。 1.2文档目的 本文档为集团云计算咨询项目的咨询设计方案,将作为集团信息中心云计算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 1.3适用范围 本文档资料主要面向负责集团信息中心云计算建设的负责人、项目经理、设计人员、维护人员、工程师等,以便通过参考本文档资料指导集团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具体建设。 1.4参考文档 《集团云计算咨询项目访谈纪要》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 《OpenStack Administrator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288480042.html,/) 《OpenStack High Availability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288480042.html,/) 《OpenStack Operations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288480042.html,/) 《OpenStack Architecture Design Guide》(https://www.doczj.com/doc/288480042.html,/)

数据中心技术指针

中国数据中心技术指针 前言 第一章数据中心概述 本章节简介 随着世界向更加智能化、物联化、感知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正在以爆炸性的方式增长,大数据的出现正迫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以数据中心为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正不断为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并正在改变传统数据中心的模式。因此,企业需要关注优化IT和基础设施,应用灵活设计与自动化工具以及制定规划保证数据中心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推动企业数据中心从为业务提供基础应用支持向提供战略性支持转变。数据中心(data center)通常是指对电子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和服务的物理空间。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通常被认为是数据中心的关键IT设备。关键IT设备安全运行所需要的物理支持,如供配电、制冷、机柜、消防、监控等系统通常被认为是数据中心关键物理基础设施。 本章节结构 1.1 数据中心功能的演进 1.2数据中心的建设基本内容 1. 3 数据中心建设原则与目标 1.4 参考法规 第二章数据中心分级与总体要求 本章节简介 数据中心是为数据信息提供传递、处理、存储服务的,因此必须非常可靠和安全,并可适应不断的增长与变化的要求。数据中心满足正常运行的要求与多个因素有关:地点、电源保证、网络连接、周边产业情况等,这些均与可靠性相关。可靠性是数据中心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了满足企业高效运作对于正常运行时间的要求,通信、电源、冷却、线缆与安全都是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完整的、符合现在及将来要求的高标准数据中心,应满足需要一个满足进行数据计算、数据存储和安全联网设备安装的地方,并为所有设备运转提供所需的保障电力;在满足设备技术参数要求下,为设备运转提供一个温度受控的环境,并为所有数据中心内部和外部的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同时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危害,并具有足够坚固的安全防范设施和防灾设施。 本章节结构 2.1 概述 2.2 数据中心的组成、分类和分级 2.3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特点及要求 2.4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特点及环境要求 2.5 数据中心的其他相关要求 2.6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设计方法论

三网融合心得体会.doc

三网融合心得体会 篇一:对三网融合的看法 一、对三网融合的理解 答: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层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更主要的是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是所说的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三网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现代生活! 一、使用无线网络的心得

答: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通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线电技术能实现远距离的通信,即使在室内或相距咫尺的地方,无线电也可发挥巨大作用。于是无线网络技术随之应运而生,它克服了传统网络技术的不足,真正体现了5w的要求。由于网络一般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即因特网)两种,但本文将着重对局域网部分进行阐述。无线网络技术主要包括IEEE802.11、https://www.doczj.com/doc/288480042.html,N2、HomeRf、蓝牙等。它使人们彻底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在整个区域内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线连接。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网络都仍旧是有线的架构,但是近年来无线网络的应用却日渐增加。在学术界、医疗界、制造业、仓储业等,无线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无线网络技术与Internet相结合时,其迸发出的能力是所有人都无法估计的。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无线网络。从概念上理解,红外线传输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只不过红外线只能进行数据传输,而不能组网罢了。此外,射频无线鼠标、wAP手机上网等都具有无线网络的特征。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最终需要在应用层面上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时至今日,无线传输标准可谓百家争鸣,除了最容易想到的无线局域网,用户也将能在不同的领域应用这些新技术,包括硬件设备与应用软件两方面。目前,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红外线无线传输利用红外线波段的电磁波来传送数据,通讯距离较短,传输速率最快可达16mbps。目前广泛使用的电视机或Vcd机等家电遥控器几乎都采用红外线传输技术,只不过此时是窄带红外技术。蓝牙有着全球开放的自由频段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从传统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从应用的绝对人口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接触时间成为最大的变化。其次,表现在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 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是在前面几个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称得上时代,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支撑,而统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入的数在上一个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用10年增长了10倍,、系统平台、应用服务都在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的地点和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到互联网。都说互联网无国界,移动互联网更是做到了无地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超过81%,达到4.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手机网民的剧增,乃至桌面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反作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消费者得到便利,行业得到发展,这是双赢的发展前景。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呢,又有何影响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就是因为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使用随时随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随时切换的,移动终端让人们接触的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到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这种扩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同时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之前人们只能在公司、住宅等固定场所才能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而现在走在路上、商场里、交通工具上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碎片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电梯、餐厅、地铁里看到人们拿着手机上网、玩游戏、使用各种。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起来,而它们正是基于设备的移动化,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本地化服务 依托基于运营商基站及GPS定位带来的本地化服务,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身边所需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依据相同位置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这样一个本地化的趋势很自然就形成了,而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在一个地方购物之余想了解一下周边的哪一家餐厅的食物好吃、你在开车时想找到最近的购物中心或者停车场的入口,这一切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帮您实现了。而人们天生有一种被认可被采纳的需求,即社交的需求,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也有提及。因此各种应用如果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得到他人的肯定,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那一定也会蓬勃发展。2013年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有全面超越微博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朋友圈具备

课课家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与设计视频课程

课课家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与设计视频课程 分几大模块对数据中心网络进行讲解,同时附存储/虚拟化等方面视频,让大家对云数据中心有全面的认识。 「初识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大话网络虚拟化」「云数据中心网络设计」「华为数据中心网络技术简介」「华为HCIE DC 培训视频」 先分解数据中心网络技术,让大家熟悉常见的虚拟化、大二层、VxLAN等主流技术,再解释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思路,并配上实际案例,让大家了解小型数据中心(100台服务器以下)、中型数据中心(500台服务器以下)、大型数据中心(500台规模以上)分别怎么进行设计,和相关网络/安全产品选型要点。 重点讲技术历史/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案,不会敲配置 A. 15-25 分钟讲解每个小技术,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B. 华为官方视频,每个技术大概15分钟 C. 详尽辅助学习材料 【配置手册】华为官方配置手册CE12800等 14000页+ 【辅助视频】CCIE DC / HCIE DC(官方+培训机构视频)20G+ CCIE DC / HCIE DC(全套培训胶片) 【书籍】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技术.PDF H3C Roy

数据中心网络技术_红宝书.PDF 华为官方目录 章节1 课程简介 第1节 数据中心网络课程简介 章节2 初识云计算与数据中心 第1节 什么是云计算 第2节 云计算核心技术虚拟化 第3节 数据中心发展简史 第4节 数据中心分级与发展趋势 00:16:14 第5节 数据中心网络概况

00:15:14 章节3 大话网络虚拟化 第1节 网络虚拟化概述 00:15:35 第2节 控制平面多虚一(CSS_iStack_IRF_VSS等)00:24:08 第3节 数据层面多虚一 00:06:36 第4节 一虚多技术简介 00:06:40 章节4 数据中心大二层技术 第1节 数据中心大二层概述 00:14:15

技术术语-数据中心及网络设计

·POD (Point of delivery) POD作为数据中心基本物理设计单元,通常包含服务器机柜、接入网络机柜、汇聚网络柜、以及相应的空调、UPS等弱电配套设施。 灵活易扩展,提高投资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应于计算虚拟化需求。 基于POD模块化设计的IDC物理布局。 汇聚区域(POD):由多个重复的POD组成。每个POD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完成一种戒者多种业务。 核心区域:连接多个POD,包括核心交换机,出口路由器等设备。 ·IGP设计 内部网关协议 用于自治系统中的一种路由协议。最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包括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协议(IS-IS)。 ·ToR接入 架顶模式 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布线的方式。采用TOR方式布线时,每个服务器机柜的上端部署1~2台接入交换机,服务器直接接入机柜内的交换机上,交换机上行端口通过网线、光纤、铜缆接入到网络机柜中的汇聚交换机上。当采用是TOR方式布线时,汇聚交换机又被称为机架交换机。 ·EoR接入 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柜布线的方式。采用EOR布线方式时,每排或每两排机柜的最边端摆放2个网络机柜,其他机柜作为服务器机柜安装配线架,配线架上的网线、光纤、铜缆延伸到最边端的网络机柜上,网络机柜中安装接入交换机。服务器在服务器机柜中,服务器网卡通过跳线连接机柜中的配线架。当采用是EOR布线方式时,汇聚交换机又被称为行间交换机。 ·MOR ·OSPF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在Internet团体中作为RIP(路由选择信息协议)的后继者而提议的链路状态分层IGP(内部网关协议)路由选择算法。OSPF具有最低代价路由选择、多路径路由选择和负载平衡等特点。OSPF是从IS-IS协议的早期版本演变而来的。另参见IS-IS。 ·OSPF动态协议 ·OSPF区域(Area0,1,2…N) ·BGP BGP是一种用于域间的动态路由协议。当BGP运行于同一自治系统内部时,被称为IBGP;当BGP运行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时,称为EBGP。

数据中心虚拟化为何离不开大二层网络技术

数据中心虚拟化为何离不开大二层网络技术? 一.为什么需要大二层? 1. 虚拟化对数据中心提出的挑战 传统的三层数据中心架构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应付服务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纵贯式大流量,同时使网络管理员能够对流量流进行管理。工程师在这些架构中采用生成树协议(STP)来优化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路径和支持连接冗余。 虚拟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需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虚拟化引入了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从而要求网络支持大范围的二层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三层网络统治数据中心网络的局面。 2. 虚拟机迁移与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变化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区网络设计中,通常将二层网络的范围限制在网络接入层以下,避免出现大范围的二层广播域。 如图1所示,由于传统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利用率太低,平均只有10%~15%,浪费了大量的电力能源和机房资源。虚拟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客户的运维成本,所以虚拟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虚拟化给数据中心带来的不仅是服务器利用率的提高,还有网络架构的变化。具体的来说,虚拟化技术的一项伴生技术—虚拟机动态迁移(如VMware的VMotion)在数据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单来说,虚拟机迁移技术可以使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得到灵活的调配,进一步提高虚拟机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虚拟机迁移要求虚拟机迁移前后的IP和MAC地址不变,这就需要虚拟机迁移前后的网络处于同一个二层域内部。由于客户要求虚拟机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机房之间的迁移,所以使得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大二层网络这一新领域专题。 3. 传统网络的二层为什么大不起来? 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区域”对应VLAN的划分。相同VLAN内的终端属于同一广播域,具有一致的VLAN-ID,二层连通;不同VLAN内的终端需要通过网关互相访问,二层隔离,三层连通。传统的数据中心设计,区域和VLAN的划分粒度是比较细的,这主要取决于“需求”和“网络规模”。 传统的数据中心主要是依据功能进行区域划分,例如WEB、APP、DB,办公区、业务区、内联区、外联区等等。不同区域之间通过网关和安全设备互访,保证不同区域的可靠性、安全性。同时,不同区域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相互访问数据时,只要终端之间能够通信即可,并不一定要求通信双方处于同一VLAN或二层网络。 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技术, STP是二层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协议。用户构建网络时,为了保证可靠性,通常会采用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环路。而二层网

三网融合技术(三种网络结合的时代)

三网融合——一场跨行业资源的博弈与合作 第一章内容初探--理论意义的三网融合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第二章发展趋势--广电、电信部门在三网融合中的“位”与“为” 第一节广电、电信职责定位第二节 第二节广电、电信现阶段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电信运营商可为之处: 第三章传播效应--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的深层互推 第四章行业蓝图--打造运营商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全球,三网融合是业界数十年来的共同追求,它代表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中国,三网融合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内在需求和有效手段。然而,三网融合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作为三网融合推进主体之一的电信运营商相应也面临来自各个层面的机遇与挑战,也与广电进行着跨行业的资源博弈与合作,那么,电信运营商如何拿出切合自身的解决方案推进三网融合,是能否在新一轮全业务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第一章内容初探--理论意义的三网融合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人类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三网融合”后,可以更好的控制网络接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净化网络环境。将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实现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实现无线上网。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根据试点方案,我国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必须满足以下要素: 1、双向进入:电信强广电弱的现实情况,决定我国政府在短期内会采取扶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得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这两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不时的冒出一段一段的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语言,从早期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凤姐”“小月月”等等,他们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时的说出一句来显示我们是潮人。然而我们也要想到,在这些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的着他。他的出现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把关人网络传播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把关人就是通过信息的删选人。其在大众传媒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把“把关人”是三种人,即信息的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他贯穿着传播的始终,首先把关人必须是对信息的接受,他总是先于其他的人读到看到相关的作品,如对于一个报刊编辑来说,他就是新闻稿件和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读者。这时“把关人”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作品,同时他又是一个守门者,他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要认真的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最后他又是个传播者,他将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传播出去,就像古代时候的那些编纂史书或文献的人,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成文在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的今天,不乏有很多的网络把关人在管理着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在汲取着网络的资源,同时他们又在通过自己的权限来控制的着网络资源的流通,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们的思想。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做“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把关人”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权利运用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强调要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有要限制一些违反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安全。而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把关人”通过自己的相关手段所展现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从09年到现在一段时间来,国

数据中心网络高可用技术

dstandardizati onofsafetyproducti on,a ndstrivetoachieve"intri nsicallysafe".Ninethpit safetysecti ona ndisaunitofsecurityofficersre sponsi bleformine safetydutie sandsupervisetheimpl ementationofthefoll ow-upt o,andimpleme ntationofthesystem,prose cuti on.PartImanagementsystems...Y ouca nusebrazi erswhe n,2--3metersfromthegrounda ndputt hefireout beforethew ork,confirmthe nofirebeforetheyca nleave;Highway11non-staffinthemarginw ithin50m,radi usofthe excavationw ork,a ndw orkingwit hin6metresofthee dgeandstayundert heum brellaheadi ng;12,blasti ngintot hepit personnelmustfoll owthe shooti ngguar d'scommand,hi detosafety;13non-miningve hicles(includingbicycle s,a nimal-drawnvehicle,m otorvehicles,etc)will beba nne dfromenteri ngthe pitsandot herpr oductionarea onpainofheavyfines,resulti ngina cci dentst obei nvestigatedforresponsi bility;14shooti ngthefoll owi ngmechanicalsafetydistancesa sfollow s:categ orynameme cha nical cannonsshall owholesa ndpopshooti ngexpose dblasti ngunits:metersdiggin gmachinerigcargunpowder othere qui pment-pitequipme nt,especi allyanel ectrica lswitchandavarietyofsafetydevi ces,i nadditiont ospecifyingt heuseofresponsi blepersonnel,ba nanytouching ofother personnel;16foundthat powerli nesorca blesbreakinggr oundbeforewithouta scertai ningw hethert hecharged,prohi bitsa nyonefromtouching,andshouldleave5metersaway,andimmediatelynotifytheper sonchecki ng;17withoutthel eadership'sconsent,are notall owedt otakethestrippedtr uck s,watertankers,oilta nkers,asare sultoftheca 数据中心网络高可用技术 高可用性,金融数据中心建设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高可用性设计是个系统 工程,其内容涉及构成数据中心的四个组成要素(网络、计算、存储、机房基 础设施)的多方面内容,本文聚焦网络系统,阐述了多种网络高可用技术在数 据中心的部署最佳实践。 一、高可用性的定义 系统可用性(Availability)的定义公式为: Availability =MTBF / ( MTBF + MTTR ) ×100%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即平均无故障时间,是描述整个系统可靠性(reliability)的指标。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MTBF是指整个网络的各组件(链路、节点)不间断无故障连续运行的平均时间。 MTTR(Mean Time to Repair),即系统平均恢复时间,是描述整个系统容错能力(fault-tolerant capability)的指标。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MTTR是指当网络中的组件出 现故障时,网络从故障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所需的平均时间。 从公式可看出,提高MTBF或降低MTTR都能提高网络可用性。造成数据中心网络不可用 的因素包括:设备软硬件故障、设备间链路故障、维护升级、用户误操作、网络拥塞等事 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措施,如提高软硬件质量、减少链路故障、避免网络拥塞丢包、避 免用户误操作等,使网络尽量不出故障、提高网络MTBF指标,也就提升了整网的可用性 水平。然而,网络中的故障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设计和部署从故障中快速回复的技术、 缩小MTTR指标,同样是提升网络可用性水平的手段。 在网络出现故障时,确保网络能快速回复的容错技术均可以归入高可用技术。常用的网络 高可用技术可归为以下几类: 单设备的硬件冗余: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双主控、板卡支持热插拔; 物理链路捆绑:以太网链路聚合,基于IRF的跨设备以太网链路聚合; 二层冗余路径:STP、MSTP、SmartLink; 三层冗余路径:VRRP、ECMP、动态路由协议多路径; 故障检测:NQA、BFD、OAM、DLDP; 不间断转发:GR、热补丁升级; L4-L7多路径:状态热备、非对称路径转发。 在进行高可用数据中心网络规划时,不能只将上述技术进行简单叠加和无限制的冗余,否 则,一方面会增加网络建设整体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增加管理维护的复杂度,反而给网络 引入了潜在的故障隐患。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应该根据网络结构、网络类型和网络层次, 分析网络业务模型,确定数据中心基础网络拓扑,明确对网络可用性最佳的关键节点和链 路,合理规划和部署各种网络高可用技术。 二、数据中心网络高可用部署方案

三网融合技术应用探究

三网融合技术应用探究 一、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人类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用户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可以更好的控制网络接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净化网络环境。将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实现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实现无线上网。 二、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我国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必须满足以下要素: 1、双向进入:电信强,广电弱的现实情况,决定我国政府在短期内会采取扶持广电的有限度进入政策; 2、网络建设改造:从电信网络看,FTTX(光纤接入)建设将成为未来3-5年工作重点;从有线网络看,双向改造、全网建设是工作重点; 3、网络信息安全:是我国发展三网融合前提条件,无论电信网络还是有线网络发展,都是在确保信息安全框架内进行; 4、产业监管:我国电信和有线运营商分属工信部和广电总局监管之下,未

卫星通信与地面网络融合的技术发展分析

卫星通信与地面网络融合的技术发展分析 摘要:地面网络3G系统和IP技术的高速发展,无处不在的多媒体应用需求给卫星通信提出新的技术挑战。本文对未来卫星通信与地面融合中的QoS保障机制、资源管理和跨层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1 前言 卫星通信发展至今,全球相继有GEO、MEO、LEO等高中低轨道各个层次上运行的中继转发和信号处理卫星。随着地面系统3G和IP 技术的发展,对通信的无缝连接要求使得卫星通信将与地面高速发展的网络进行融合,以IP多媒体子系统(IMS)作为网络融合的基础平台,将是未来核心网的发展方向,业务也将向多媒体、多元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1]。 90年代已建成并投入应用的卫星通信系统:铱( Iridium)系统、Globalstar 系统、ORBCOMM 系统等为全球提供包括话音、数据通信、位置信息服务,通过星际交链、地面信关站与地面网络、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等联成一体,达到覆盖全球的目的[2]。 因此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也将考虑与地面通信系统的兼容性,网系的融合将对系统的通信容量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从卫星QoS、资源管理、跨层设计几方面来探讨与地面系统融合给卫星通信带来的技术挑战。 2 卫星IP通信 在4G系统中,向全球信息网络的方向发展,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系统将作为地面系统的补充来提供无处不在的多媒体和高速数据应用。其系统设计可以是LEO、MEO、GEO,或者他们之间的结合,这取决于覆盖范围、费用、用户服务和业务的需求。卫星与地面网络的融合将表现出不同的资源可用性和开销,需要通过有效的系统设计来保障无缝连接。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技术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研究 1.引言 数控机床具有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生产率高等诸多特点,但其结构和运行工况也很复杂,一旦机床发生故障,引起故障的因素众多,有机械方面的,有电气方面的,同时同一种故障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症状又常常是几种故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各故障之间的复杂联系构成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重点和难点。每个传感器都有一定的功能和测量范围,单个传感器的数据从某个侧面反应被测对象或系统的情况,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单一传感器的特征提取和诊断分析将无法成功完成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任务。因此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克服传感器使用的局限性和传感器信息的不准确性,充分地、综合地、更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信息,减少信息的模糊性,增加决策可信度,提高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重要的传感器信息处理方法,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解决目标识别与跟踪、状态与身份估计、态势和威胁估计等技术问题。它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得到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估计和决策。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有多种算法,其中,D-S证据理论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然后利用某一论文中的数控机床的测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2.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如图1所示。

云数据中心运维问题解析

云数据中心运维问题 解析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您认为,数据中心运维工作发生了哪些改变云计算是当下的技术热点,云数据中心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是传统数据中心的升级。 无论是传统的数据中心,还是云数据中心,从他们的生命周期来看,运维管理都是整个生命周期中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 云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对待。从开源云计算社区openstack发布的模块来看,截止2014年11月,社区共有项目模块450个左右,模块数量前三的类型是“运维”、“易用性”、“上层服务”,其中运维模块数量第一,占到了153个。可见云计算的技术动向基本上围绕“如何运维”和“如何使用”。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先来说一说云数据中心运维的变化。说到云数据中心运维工作的变化,就要分析云的特点。云时代数据中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虚拟化技术的大量应用,这使得运维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一、云数据中心运维对象数量激增。虚拟化技术将1台物理服务器虚拟为多台虚拟服务器,如果数据中心支撑业务需求规模不变的话,所需要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将会减少,这与很多人认为的运维服务器数量激增是不符的,那么这个“激增”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这样分析,由于虚拟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中心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大幅提高了业务需求响应能力,所以多个传统数据中心合并为一个云数据中心在技术上成为了可能。很多跨国企业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中心10:1到20:1的合并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原来在全

球建设1000个数据中心,那么现在可以由50到100个云数据中心实现对业务的支撑,在一个合并后的云数据中心内,所要运维的服务器数量绝对可以称得上“激增”,这里所说的服务器既包括物理服务器也包括虚拟服务器。与此同时,运维岗位也就是运维人员虽然也进行了调整,但是人员增加的幅度远低于设备的增涨幅度,也就是人均运维设备数量增加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借助工具、系统,很难完成运维工作。 二、在传统数据中心中,设备都是物理的、真实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对业务系统来讲,交换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对象之间关联也是比较固定的,管理起来相对直观。在云数据中心,虚拟化带来了资源的池化,使得一切管理对象变成虚拟的、可灵活迁移的逻辑存在。虚拟资源可以随时创建、删除,再加上高可用需求、性能优化需求带来的虚拟资源迁移,虚拟资源所在的位置变得不固定了,虚拟资源与物理资源的关系也被解耦了,原来很多能说得清、找得到的资源现在不借助工具就再也无法说得清、找得到了。 三、在传统数据中心中,设备监控主要是采集故障、性能数据,容量一般来讲还不是运维层面的问题,而是规划的问题,当然这也带来了业务系统竖井、数据中心竖井的问题,以及业务资源申请周期长的问题。在云数据中心中,容量不仅是规划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运维问题。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随时采集资源池容量数据,不仅要看资源池的总容量,还要看容量在各个物理宿主机上分布情况,以便满足高可用和迁移的需要。 四、云数据中心在管理虚拟设备时,接口的标准化问题。在传统数据中心内,物理设备已经形成了接口标准,提供运维数据,如snmp、netflow等。而对虚拟化设备,还没有形成国标或行标,对虚拟设备的运维还需要采用厂家标

基于SDN的未来数据中心网络定稿版

基于S D N的未来数据中心网络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基于S D N的未来数据中心网络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也迅速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应用处理集中到云端,促使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规模急剧增长。Google、微软、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新建的云数据中心规模都超过10万台物理服务器。未来的互联网流量将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网络。 数据中心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云计算的部署,在网络的管理、业务的支撑、绿色节能等方面对数据中心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集中高效的网络管理要求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普遍具有数万台物理服务器和数十万台虚拟机。如此大规模的服务器群需要数千台的物理网络设备、数万台的vSwitch进行连接和承载。这样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网络需要集中统一管理,以提高维护效率;需要快速的故障定位和排除,以提高网络的可用性。●高效灵活的组网需求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规模大,组网复杂,在网络设计时,为了保障网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需要设计冗余链路,保护链路,部署相应的保护机制。在现有数据中心组网中大量采用的VRRP、双链路上联、SPT等技术,存在着网路利用率低、容易出现故障,且仅能实现局部保护的问题。●虚拟机的部署和迁移需求云计算数据中心部署了大量的虚拟机,并且虚拟机需要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迁移。这就需要数据中心网络能够识别虚拟机,根据虚拟机的部署和迁移灵活配合部署相应的网络策略。●虚拟多租户业务支撑要求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为用户提供虚拟私有云租用服务,租户需要可以配置自己的子网、虚拟机IP地址、ACL,管理自己的网络资源。需要数据中心网络支持虚拟多租户能力,支持大量的租户部署,实现租户的隔离和安全保障等。●全面的数据中心IaaS要求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中,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虚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8480042.html,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作者:曾静 来源:《科技传播》2011年第21期 摘要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各学术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经典新闻传播理论里媒体对广大受 众的深远影响力。然而,在网络诞生之后的网络时代下,网络传媒打断了传统媒体在传媒机构的垄断地位。新闻传播的直接参与者从相关业界人士变成了每一个网民,在此种现状下,各路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的地位受到影响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几种主要新闻理论的体系模式进行介绍,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当今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并且探析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进程,以及预测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