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绪论

1、在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是:《论语》。

2、教育学的三种含义:一、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课程的名称;三、教材的名称。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4、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教育规律。

5、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有《学记》、《大学》、《师说》。

6、西方古代的思想著作:《金言》、《理想国》、《美诺篇》、《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雄辩术原理》

7、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8、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①构成了一个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关注;②形成了概念与范畴的体系;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产生了一批教育学家,出现了教育学著作;⑤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9、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10、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1、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过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12、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3、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96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反映其“自然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家是:卢梭。卢梭把教育划分为:婴儿(0~2岁)、儿童(2~12岁)、少年(12~15岁)、青年(15~20岁)四个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15、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的教育家是:裴斯特洛齐。裴斯特洛齐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把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16、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学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17、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18、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人。

19、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

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1、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以及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2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教育既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是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相结合。

教育学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2、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四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3、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4、原始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5、埃及: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

6、奴隶制社会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分离。

7、在封建社会的官学体系中,“二馆六学”出现于唐朝。其中,“二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国子学只招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

8、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系统包括:官学、私学、书院和社学。

9、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不久,思想家们就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方针。

10、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政仁治的一个重要战略。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11、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启蒙读物是:《千字文》、《女儿经》、《三字经》、《百家姓》。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

12、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著作和文章是《师说》、《进学解》、《颜氏家训》、《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13、古代中国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及专制性。

14、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15、现代教育的特征:①公共性(面向全体人民)②生产性(职业教育得到发展)

③科学性④未来性⑤国际性⑥终身性。

16、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17、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内容。

18、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①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②教育的阶级性产生于奴隶社会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9、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②学校教育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③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20、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是:①教育的目的在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师生关系民主化;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发展。

21、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学第二章

1、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

2、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之前,欧洲还保留着明显的“双轨学制”。美国:单轨学制。

3、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学制。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是1902年的“壬寅学制”。

5、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

6、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于1922年,首次规定中小学采用六三三制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7、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8、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9、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10、学风、校风、校规和校纪等属于学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11、学校校风、人际关系、教育环境、教育观念、历史传统等都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

12、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教科书。

13、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①垄断性(不存在竞争)②非志愿性③公益性

14、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形式。

15、沟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4种:①信息传递②控制③激励④情感交流

16、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信息专递是沟通的直接目的。

17、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三种渠道。

18、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9、学校绩效评估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20、学校绩效评估标准按形式分类,可以分为: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21、学校绩效评估标准按主体分类,可以分为: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

2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4种: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学工作管理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23、课程标准是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我国课程计划具有:统一性、确定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2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

25、在文艺复兴前后,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类从教会中独立出来的,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德国和法国称为文科中学。

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学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7、学校与企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①设置目的不同;②经费来源不同;③与政府关系不同;④产出不同。

28、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实体性、目的性、系统性和程序性。

29、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大致的理论观点有:①目标模式②投入—产出模式③需求满足模式④环境适应模式⑤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30、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的。

31、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

32、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位置,是大学的预科。

33、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正由传统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向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过渡。

34、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古典组织理论、行为分析理论、系统权变理论。系统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霍曼斯、伯恩斯。

35、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

36、中小学教师职务设: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

37、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可以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等级。

38、为了体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特点,我国《教育法》做了如下规定: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39、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不包括:财务流转。

40、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和学术方法。

41、学校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包括: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学第三章

1、我国较早提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2、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和论。

3、遗传决定论: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4、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洛克。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洛克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倾向于环境决定论。“白板说”体现了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说明了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持“教育万能论”观点的人是洛克。

5、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的代表人物是: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

6、皮亚杰的著作:《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7、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8、杜威认为,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

9、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家是杜威。

10、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

11、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1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如下五种规律:

①具有顺序性先头部,后四肢。

②具有不平衡性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③具有阶段性

④具有个别差异性

⑤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不追求面面俱到。

13、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1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15、儿童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内涵是: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6、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②教育教学获得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③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17、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生的认识展开的。

18、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19、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情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

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20、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得到体现:①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④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学第四章

1、教师的地位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荀子进一步把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3、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三)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②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4、在我国,取得教师资格的先决条件是:中国公民。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6、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化。

7、教师资格认定程序:①提出申请②受理③颁发证书。

8、一般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始于17世纪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9、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0、教师聘任制的特征:①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②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③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④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主要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12、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①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②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③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④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13、教师为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4、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

15、中小学教师培训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其中,非学历教育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

16、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17、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18、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教师职务设在: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技工学校。

20、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

21、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22、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制和聘任制。

23、当前世界上对教师的认定并不统一,英国的教师不是公务员身份。

24、日本政府规定小学或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学士学位。

25、教师申请参加《专业合格证书》的文化专业知识考试,需要参加以下考试:

①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②语文和数学任选一门③其他学科任选。

26、招聘具有:公开、直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27、对于学历尚未达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主要采取《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的过度办法来解决。

2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证。

教育学第五章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2、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的是:教育方针。

3、教育目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论包含:

㈠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代表:夸美纽斯、马里坦、小原国芳)

㈡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使然也”(代表:涂尔干、诺笃尔普、柏拉图)

㈢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代表:卢梭、福禄倍尔、裴斯特洛奇)

㈣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代表:杜威)“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代表:杜威)

5、在众多的教育目的论中,十分重要且对我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素质教育运动。

6、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7、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8、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9、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和客观的需求,具有可能性的前提是:大工

业时代的到来。

10、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②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会受到哲学观念、人性假设观念和理想人格等因素的影响。

12、各法律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①1978年宪法: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②1986年《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③1995年《教育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④1999年《关于深化……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

14、教育目的不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不具有政策的规定性。

15、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教育学第六章

1、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精神两个方面。

2、中小学德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3、社会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4、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有: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5、智育是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

6、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7、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8、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9、中小学智育的内容:㈠传授知识㈡发展技能㈢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0、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11、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有: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12、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

13、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

14、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15、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的是:形式美育。

16、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

17、美育的“超美育”功能是指美育能形成的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追求。

18、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

19、德育活动同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有较密切的联系,因而有其阶级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20、创造性的培养主要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进行。

21、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是为其它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22、我们平时所讲的美育的“超美育”功能指的是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23、道德观不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24、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不可以表述为程序性知识。

25、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和规范,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26、个体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27、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生存功能。

教育学第七章

1、在国内外,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①课程是知识

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课程是活动。

2、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

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发生了关于知识与能力的争论。

3、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的一致。

4、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计划又称为教学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6、教学计划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同时也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7、我国的教科书长期采用国定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8、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9、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10、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分别是:①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②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③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11、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并且创立了二维图表。12、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泰勒是第一人。泰勒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13、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①确立评价目标②确定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

14、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15、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①教育目的②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③课程目标

根据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16、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逐步深入,我国正在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17、完整的课程理论应该能够兼顾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18、建立在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基础上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在每一个单元中,至少必须包括以下三部分:主题、任务和评价标准。

19、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

20、一般说,哲学对课程的影响有两个层次,一是哲学本体论的层次,二是方法论的层次。

21、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是:赫尔巴特。

22、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23、在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

24、根据布卢姆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进行了更为详细、由低到高的区分。

25、在制定自主性探索学习的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到以下两点:评价标准应当突出重点,评价标准应当有一定的弹性。

26、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或两个部分:第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27、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必须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计划,才能使它们产生“累积效应”。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这些准则包括: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28、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教育学第八章

1、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是一种交往活动。

4、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

5、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6、关于教学模式可以分为:

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系统传授知识法)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裴斯特洛奇、乌申斯基)

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设计教学法)

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问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卢梭、福禄贝尔)

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法、范例教学法)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作出结论(布鲁纳)

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解释。(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7、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后经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段教学法。

8、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9、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接知如接枝”,说明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10、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

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1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的趋势有: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1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

每一个学生。

直观性原则要注意:1、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

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启发性原则要注意: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注意:1、按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

入深;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巩固性原则要注意: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

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量力性原则要注意: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原则要注意: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

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注意:1、重视理念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

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

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1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课、时

14、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包含: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反馈原则

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包含:①以学生为本②让学生自发地学习③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④给学生安全感

15、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16、罗杰斯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7、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交往过程,这是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交往说。

18、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成一个班级,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9、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0、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21、教学活动发展说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

22、凯洛夫将教学活动中一般讲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其依据是教学任务。

23、美国学者乔伊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加工类、个人类、社会类、行为修正类四类教学模式。其中个人类模式不包含认知发展模式。

24、社会类教学模式包括:课堂会议模式和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和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和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和社会模拟模式。

25、直观教学的具体手段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三种。

26、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27、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8、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包括相倚、自我控制、训练、掌握学习、减轻紧张、脱敏、使教与学相适应等7大模式。

29、教学过程本质实践说的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地位。

30、分层教学又称为分组教学

3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遵循以下要求: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2、赞科夫教学原则体系包含: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3、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与解决问题要靠动机的作用,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活动的激发、活动的维持以及活动的方向。

34、实践说容易产生重教轻学问题。

35、巩固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36、课程设计的方法或模式可以分为:主观法、客观法、经验法、实验法和活动分析法。

教育学第九章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2、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形式

3、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4、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准备工作充分;及时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总结。

6、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学生作业法一般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

7、参观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参观法又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三种。

8、提出发现学习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9、发现学习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10、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11、探究—研讨法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一般是按照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

误的意义顺序进行的。

12、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出示纲要信号图式,把小型“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是: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3、暗示教学法由卢扎诺夫创立。暗示教学法强调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使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用跨学科的观点,按照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14、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变成促进者。非指导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

15、范例的基本特征是: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基本性包括:要素、概念、知识结构和科学规律)

16、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7、上课时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上课的延续。

18、一节好课的标准是:①教学目的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③教学方法得当④教学过程紧凑⑤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19、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0、最早的教学手段包括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等一些人自身的活动,主要通过语言,也包括表情、动作、形体等进行。

21、计算机教育的任务主要应当定位在应用层面上,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一工具。

23、课外辅导主要以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进行。

24、刚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

发现学习法:布鲁纳

教育学第十章

1、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集体教育主要指正式群体教育。

2、建立良好集体应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有:①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②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③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④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3、学生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

4、集体形成的第三阶段,是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

5、在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6、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有利于教育的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7、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生生关系结构。

8、班级组织接受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直线式,(2)职能式,(3)直线职能式。

9、直线式: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

10、职能式:班长(跟团支部与少先队并轨)——各科委员

11、班级组织结构与班级组织机构不同,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

(1)职权结构,(2)角色结构,(3)师生关系结构(4)生生关系结构。

12、共青团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先进性;第二,群众性;第三,实践性。

13、少先队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队会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③游戏④少先队的阵地活动。

14、少先队阵地的活动有:少先队活动室、少先队报、红领巾广播站、中队活动角。

15、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重要性体现在: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级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16、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确定衡量班主任工作质量标准的唯一依据。

17、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18、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19、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立的第一条首要原则。

20、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1、良好的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同时良好的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也有反作用。其一,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其二,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

22、学生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23、班级是由学生构成的,班级文化与学生文化皆是学校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国外学者把学生文化主要归结为三种:学术亚文化、娱乐亚文化、违法亚文化。

24、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立、自主、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25、我国少先队章程规定,少先队员年龄范围是7—14周岁。

26、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人们情投意合、自愿结成的群体是:非正式群体。

教育学第十一章

1、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

2、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

3、帕特森与威廉森出版了《学生指导技术》。

4、学校咨询的任务是多层次的,一般可以分为:

缺陷矫正: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

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例如:学生出现破坏纪律的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帮助,就可能导致他在学生老师当中背

上坏名声,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

问题预防:例如:平时比较容易紧张的学生,当毕业考试临近的时候,可能出现考试焦虑症。

发展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咨询与辅导工作称为发展指导。例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增强行为自控力等。

干预和矫治的主要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通讯咨询。

5、咨询活动能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因素是来访学生的信任与参与。

6、鼓励表达、深入共感和身体放松属于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7、系统脱敏、行为契约和模仿学习属于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8、目前在学校咨询中,常用的咨询和辅导模式有:指导、治疗和发展三种模式。

9、若来访的学生由于存在不合理的认识而导致情绪困扰,咨询者应该着重采用:

改变认知的方法。

10、咨询者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

11、咨询会谈过程一般包括以下阶段:建立咨访关系、澄清和评估问题、确定改变的目标、促成改变的实现、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

12、会谈是澄清问题的主要途径。

13、不合理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绝对化要求、过度泛化和夸大后果。

14、由沃尔普提出的系统脱敏技术,首先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的治疗。

15、咨询者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危机。

教育学第十二章

1、教育测验与评价的功能有: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区分和选拔功能、评定功能。

2、测验的类型有以下四种:①按测验目的可以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②按测验内容可以分成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③按规范程度可以分成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④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可以分成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3、安置性测验: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4、形成性测验:根本目的是调控教学,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设计。

5、诊断性测验: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

6、总结性测验:课程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7、标准化测验:对试题的编制、施测、评分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

8、教师自编测验:针对教师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9、成就测验

10、学能测验

11、常模参照性测验:“这个学生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或“他考了第一名”这种测验。

12、标准参照性测验:自学考试、驾驶证等考试的测验

13、早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

14、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15、最早的有组织的教育评价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科举考试。

16、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是:建立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样本、收集评价信

息和报告评价结果。

17、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18、良好测验的标准有:实用性、可信度、有效性、难度和区分度。

19、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

20、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有:①从评价的严格程度上考虑,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②从解释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③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1、课堂测验的题型有客观题和论文题两种。

22、计分方法有等级分和百分制两种。

23、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24、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和课程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活动。

25、提高测验信度的一般方法是:题量不能太少、成绩要拉开档次、多出客观题、

26、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评分要认真。

27、可信度又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

28、对同样的答卷组织两次评分,评分结果相差悬殊,这表明测验的可信度很低。

29、难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难度直接影响区分度。

30、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高。选拔性考试难度以中等为宜。

31、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教育学第十三章

1、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立法》

2、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3年颁布《教师法》

3、1995年颁布《教育法》

4、1996年颁布《职业教育法》

5、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

6、在我国的教育法体系中,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

7、位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第一个层次的是教育法。

8、位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第二个层次的是部门教育法。

9、义务教育法属于部门教育法。

10、位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第三个层次的是教育行政法规。

11、位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第四个层次的是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

12、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

13、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的是所有权关系、邻里权关系和合同关系。

14、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15、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其行政性质而言,是一种管理关系。

16、1996年联合国通过文件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专业性职业。

17、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法律责任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18、行政违法行为的免责条件:①行为人无责任能力②超过时效③情节显著轻微

④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19、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0、教师申诉制度的特点:①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②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③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是:《教师法》

21学校及教育机构的社会关系分为: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和以财产关系的教育民事关系。

22、1993年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3、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政处分,另外一种方式是行政处罚。

24、法律责任的承担形式一般有: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和补救性法律责任。

25、学校事故就其产生而言,可以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

学校事故就其性质而言,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26、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①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②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③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27、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和公平原则所组成的体系。

28、在教育领域内,还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他们分别是:教师申诉和学生申诉制度。

29、属于行政处分的是:警告、降级、开除。

30、属于民事裁决形式的是: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非法所得和拘留。

31、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

心理学第一章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构造主义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

精神分析学派研究无意识想象

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发表了《心理学原理》,阐述了他的意识流思想。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5、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华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6、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考夫卡、柯勒。含义是:整体或者完型的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7、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8、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有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9、美国心理学家奈瑟于1967年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知心理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10、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和法律与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1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有: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的心理学,其性质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实验法又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1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14、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5、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16、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想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17、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工作上。结构主义心理学强调的研究方法是:现场实验。

18、认知发展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19、古希腊时期的大思想家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

心理学第二章

1、意识状态可以分为: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和睡眠状态。

佛洛伊德将心理层面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2、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指自身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工作。

3、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例如:你骑自行车既要注意车的平衡又要兼顾过往的行人。

4、白日梦状态:可以理解为走神。白日梦不是真正的做梦,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的状态。

5、人的睡眠是一种意识并未完全停止的状态。

6、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状态是:注意。7、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8、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9、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

10、注意的种类:分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1、不随意注意:例如,我们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视线指向他。

1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由于要掌握文化知识的目的,我们便自觉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教师所讲的内容。

13、随意后注意:比如,自己原本不喜欢弹钢琴,但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学习钢琴,最后喜欢弹钢琴。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14、人的生物节律: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

15、在四种典型的生物节律中,对人们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是:日周期。

16、周期性变化=节律

17、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的脑电波阶段为:β波(频率:12~24)。

18、睡眠过程的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α波(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θ波(大约持续10~25分钟,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δ波(振幅极大)

第五阶段为过渡期: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和心跳不规则,并且难唤醒)19、脑电波的第三和第四阶段是沉睡期,以δ波为主,梦游、梦魇和尿床等多在此出现。

20、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快速眼动睡眠。

21、失眠分为: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和药物性失眠。

22、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

23、情境性失眠:如亲人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24、假性失眠:老年人睡眠。

25、失律性失眠:飞行时差。

26、药物性失眠:咖啡、茶或可乐之类的。

27、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

28、按照其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为: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种。

29、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等。

30、迷幻剂最常见的是:LSD和墨斯卡灵等。

31、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催眠”一词。

32、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①感觉麻痹②感觉扭曲和幻觉③解除抑制④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心理学第三章

1、远距离感在各种感觉中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

近距离感觉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

2、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物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3、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有三个环节:收集信息、转换和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

转换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

4、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阀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阀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阀限和差别感觉阀限。

5、费希纳指出: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对数关系。

6、绝对感觉阀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7、绝对阀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8、差别感觉阀限:指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例如:喷漆工在粉刷墙壁时,需要仔细观察两次调出的颜色是否存在差异。

9、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

10、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50毫微米之间。

11、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12、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椎体细胞可以反应光的波长,在光亮条件下,椎体细胞使人能够细微地分辨颜色,在人类视觉中最为活跃,而在光线微弱时就不起作用了。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20—20000赫兹。

13、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椎体细胞,他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

14、直觉的特性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其中,知觉的恒常性又分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双关图”是知觉选择性的现象。

15、复杂的知觉包括:深度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

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重要线索。

16、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像的过程。

17、信息的整合过程中的三种效应: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②晕轮效应③社会刻板效应。

18、晕轮效应的特征: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等。

19、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20、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21、形成知觉整体性的主要规律有: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和良好图形。

22、电影的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正后像,使快速呈现的一组断续的图像被看成了连续的动景。

位置学说不能解释: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23、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

24、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

25、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

26、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男声、女声、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11)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 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 教育者——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四、教育的起源(12)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 特征: (1)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其他国家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中国 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 2.夏——“序”和“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教 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就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 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 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与方法 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 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七、自我意识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生学习的内容 1、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发展 3、道德品质与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行为 B.自然 C.社会 D.边缘 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A【解析】考查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3.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过程 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 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 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 D.能力、气质和性格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答案 A 是认知过程,答案 C 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答案 D 是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称之为()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 A【解析】略。 9.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A.认识 B.情感 C.能力 D.意识 D【解析】人类才有意识现象,动物没有。 10.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意识 B.信念 C.性格 D.理想 C【解析】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选 C。11.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五种要素和三种 活动过程。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TX)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具有指导地位,这一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了解学生学习动机)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指导教学)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后来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有三部分: 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归纳出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 究、社会文化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至死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25)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考编

七天背完教育学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师编事业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整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五)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 案(十五) 典型真题分析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2008年4月) A.特级教师B.教学熟手C.优秀班主任D.专家型教师 【评析】答案为D。专家一新手比较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专门领域的知识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所以教师成长的最高目标应为专家型教师。 2.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_____和关注_____等三个阶段。(2007年) 【评析】情境学生此题旨在考查教师成长的历程。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B.敬业精神C.热心和同情心D.重义气讲交情2.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 A.存在正相关B.关系不明显C.存在负相关D.有利有弊 3.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有( )。

A.系统性B.结构性C.预见性D.实效性 4.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 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 5.教师的(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A.权威B.威信C.角色D.社会地位 6.从本质上讲,教师的威信是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 )的反映。A.教学水平B.科研成果C.学历和才能D.人际关系 7.假如一个教师非常关心如“学生喜欢我吗?”这样的问题,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那么他处于教师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生存阶段D.关注发展阶段 8.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9.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10.教师被人们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扮演了什么角色?( ) 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C.“学生楷模” D.“心理调节者”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大家对于这个名词肯定不陌生,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是必考的两个科目,但也只是被当做两个科目来对待,这里所说的教育学心理学显然只是狭义上的,从广义上来讲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包扌舌更多的内容和更风度的研究对象,以至于可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甚至延伸至科学的范畴。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欢迎阅读!1、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杰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早20多年。 5、维果斯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发分支研究,提岀,〃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岀“最近发展区〃。 6、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的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7、20年代初,廖世承借鉴因果的教育心理学,2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8、1926年,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9、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持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均性;差异性。 10、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明发展;精准性提 高;概括性更强。 11>皮亚杰,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详尽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皮亚杰提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均过程这四个因素对个体发展有影响。 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25、维果斯基区分了: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16、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学习信任阶段;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发展主动性阶段; 变得勤劳的阶段;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 显示充足感的阶段; 达到完善的阶段。17、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19、奥苏贝尔对认知领域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0、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而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桑代克,第一个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22、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100个《教育心理 学》名词解释汇总 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

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案(共175题)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 案(共175题)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D )刺激—反应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A.心理生理学 B.认知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行为学派 2、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和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或向着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这是哪一个学派的基本理论(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D ) A.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B.行为和情感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C.所有的行为和情感都是学习得来的 D.“冰山”下潜意识决定一切行为 4、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分为(D)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以上都是 5、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 D ) A.反映 B.刺激 C.联结 D.强化 6、精神分析理论中,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称为( C )

A.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都不对 7、“以人为中心”理论是属于哪个理论流派( B )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8、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过天安门之后,至今在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 C ) A.运动表象 B.一般表象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9、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A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 B 第二天 C 第三天 D 第二周 10、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D ) A.魏太默 B.冯特 C.马斯洛 D.斯金纳 11、梦属于哪种想象(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12、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是(A)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3、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是(B) 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4、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是(C )

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天津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 践。 13、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知识顺口溜 《教育心理学》: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那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布鲁那:“我发现!”奥苏泊尔:“我接受!”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建构主义者:“你和我建构的不一样!” 正文: 裴斯论教学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学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学,首部以教心学命名。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心奠基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复演理论,发生认知皮亚杰,认知发展维果斯。 认知风格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差异威特金;辐合型与发散型,三维智力吉尔福。 认知学习理论:格式顿悟完形说,托尔认知目的论,信息加工论加涅,海德韦纳归因论。现代认知布鲁纳,有意义学习奥苏泊。 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多,形成训练沃尔夫,相同要素桑代克,经验类比有贾德,关系转化格式塔,认知结构奥苏泊。 遗忘的理论:痕迹衰退遗忘论,里士多德桑代克;同化遗忘奥苏泊,动机压抑弗洛伊。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统脱敏沃尔帕,理性情绪治疗法,艾里斯步骤ABCDE。 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马洛斯,成就动机阿特金,成败归因是韦纳,自我效能班杜拉。教师领导方式类,行动研究属勒温。教师成长三阶段,都源自福勒布朗。波斯教师成长式,特韦尔训练教学,巴奇教学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阶段。 《教育学》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 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 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 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 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 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 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