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除了传统的打电话外,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可以玩游戏,看小说,观电影,逛商城等等。真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所以,有人把喜欢玩手机的人冠上了名号“低头族”。手机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很多的潜在危害,其中之一关乎到我们祖国的幼苗们,他们正在遭受父母的冷暴力。

经常在路上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轻的母亲低着头边走边玩手机,身后两三米远跟着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傍边是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我的脑海里突然有好多种想法,孩子万一被人抱走了怎么办?万一被车子碰着撞着怎么办?

2017年1月3日,在西安打工的肖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到温泉世界玩,肖女士在看管孩子的间隙玩起了手机,不满4岁的儿子却进入了深水池。监控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就在母亲的背后不远处挣扎。可直到孩子彻底沉进水底,母亲还看着手机。

2016年4月,安徽六安的一位妈妈一边带孩子在小区里玩耍,一边玩手机,全然没有注意到孩子走到了一辆正在等人的汽车的右前方(司机的视觉盲区)。司机等到人后没有看到孩子便发动了车子,结果,孩子被碾压致死。

2015年8月2日,浙江金华东阳一个3岁的女孩吃过晚饭后在

家玩耍,原本照看孩子的爸爸只顾着玩手机,直到奶奶洗完碗找孙女,才发现孩子不知何时从3楼窗台摔下,颅骨多处粉碎性骨折、颅内出血重伤。

2014年9月24日中午,深圳宝安区一位年轻妈妈只顾在房间玩手机,却没注意到一岁两个月大的女儿独自跑到厕所玩水,结果意外栽进水桶溺亡。

看到上面四个事故,让人背后一惊,引人思考,我们年轻的妈妈们都怎么了?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7大主要问题,其中一项尤为值得人们关注,就是“年轻父母,失陪不失趣”,其中手机开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中了手机的毒,所以让孩子来买单。然而现实却是,看到这些新闻,很多父母手机还是不离手,一分钟不看,就觉得错过了几个亿。即使已经当了爸妈,依然劣性不改。

当你埋怨孩子在大好日子里猫在家里不出去,游戏一个一个玩的时候,你目不斜视,两眼放光的盯着手机刷刷刷;当孩子快快乐乐的扑向你的时候,叫“爸爸”“妈妈”叫了一声,吓你一跳,你说“吓得我手机都快掉下去了”;“当孩子放学后想和你分享一天学校的事情时,你忙着聊天,发朋友圈、购物,你的回应只是“嗯嗯,啊啊”,完全没有听进去;当孩子在埋头写完作业需要你的签名时,看到对着手机傻笑的你,他欲言又止,偷偷的替你签了你的大名……。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当你闲下来时,请静静的思考:我还有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渴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

自己,孩子们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生命只有一次,孩子也不可能逆生长,你离手机有多近,就离孩子有多远。

希望做父母的能够立即放下手机,陪陪孩子。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的成长你错过,便是一生。别在他长大后才想起要抱抱他,别在他疏远你后才想起要靠近他。

戒掉手机毒,拒绝冷暴力;腾出双手,抱抱孩子。

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反思

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反思 桃江县高桥乡中心学校凌靖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当好孩子的领路人,树立起行为示范的好榜样,多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多多进行表扬和鼓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逐渐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表率、关注、宠爱、拔苗助长、嘲笑、斥责、以偏概全、表扬、鼓励、实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由此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纵观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我觉得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父母没有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如今好多孩子的家长都是80后,这些年轻的家长自己都还是长不大的孩子,其中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如何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呢?因此,这些父母在要求孩子时,小孩还一句:“你做得还不如我好,你自己的事情还经常要爷爷奶奶帮着做呢,凭什么来要求我?”面对这样的话语,我们情何以堪。如果照这样下去,自己当不好榜样,起不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又该拿什么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二、家长过分关注、过度宠爱 现在我们的好多孩子简直被宠上了天,很多家庭都因只有一个小孩,真是捧在掌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就是全家人的中心和关注点,只要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

无条件满足,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孩子总能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他们做任何事情,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三、普遍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生活富裕了,口袋里的钱也逐渐鼓起来了,就寻思着要如何折腾折腾。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具体情况,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能否接受得了;有的父母提早让孩子学拼音、学写字、学钢琴……而社会上有些私立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将幼儿教育小学化,来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才能”,身边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两岁开始上幼儿园,三岁就能书写很多汉字,父母那个高兴劲哦,四处宣扬孩子如何如何了得,一直到小学二年级,小孩的表现也都还不错,总是能给家长争回一些颜面,其爸爸还被选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领导。可是进入三年级以后,要学的知识越来越难了,应付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孩子逐渐出现了厌学的现象,于是老师没有那么喜欢他了,家长也不再引以为荣了,甚至感觉作为家长委员会的领导也脸上无光了,后来这个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出现了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也不懂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家长也急了,束手无策起来……这就是拔苗助长的后果,虽然我们看上去都懂,可又在无意中犯了这样的错误。 四、爱当众嘲笑、斥责孩子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最近一部家庭教育主题的电影《狗十三》登上大荧幕,并获得了豆瓣电影8.4的高分。 13岁的李玩,父母离异,因为父亲工作忙碌以及有了新家庭,便丢给了爷爷奶奶照顾。 平时,李玩的爸爸从不回来看她,但只要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她爸爸绝对到场,并擅作主张地替她做决定。 影片中爸爸第一次出现,就是直接修改了李玩的选课意向,选择对升学有用的英语,而直接pass掉了她兴趣浓厚的物理。 热爱物理的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它也成为了李玩唯一的玩伴。但好景不长,爱因斯坦不小心被爷爷弄丢了。 爱因斯坦的走失,引发一系列家庭冲突。李玩失心疯似地寻狗,推伤了爷爷。李玩负气喝酒晚归,几年不出门的奶奶在寻她的过程迷路在黑夜中。 这一切胡闹,在李玩爸爸对女儿的一顿暴揍后结束了。事后父亲向她道歉,她也开始向成人世界妥协,完成了大人们眼中从任性到懂事的蜕变。 壹-缺乏沟通和理解,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我也是为你好啊 爸爸也不容易啊,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呢

李玩爸爸的这两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说过。 很多的家庭中,父母都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爱孩子,却从不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当孩子不领情时,还要责怪孩子不懂事。 以过来人的姿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路子走,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过: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不要把权利规则带回家。 不喜欢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不愿意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却希望孩子听话,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其实是混淆了社会和家庭关系的规则。 父亲的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导致亲子间缺少沟通,也是引发孩子成长问题、家庭矛盾的因。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性格的塑造、性别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童年缺乏父爱的孩子,性格会比较软绵,变得胆小敏感,不自信,未来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会有障碍。 贰-孩子叛逆的背后是成长中的心理需求 0~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初期。 而12-18岁则是孩子的叛逆期,表现为独立意识和自我

家庭教育反思爱的困惑

家庭教育反思爱的困惑 女儿学习游泳已经六天了,中间有一天身体不舒服请假了,所以比其他的孩子慢了一节。今天,有很多孩子已经可以到深水区去游泳了,尤其是他的好朋友小白也已经会很好得游了,女儿还在学习换气,只能在浅水区往前游两三米。女儿属于听话型的孩子,按照教练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在练习。过了一会儿,我走上去,本想鼓励一番,看着女儿,发紫的嘴唇,不停地打颤,不免动了恻隐之心,问了一句,你很冷吗?女儿说,你说呢?上来喝点水吧,我就把女儿叫了上来,让她喝点热水暖暖,她很快就上来了,喝水。过了一会儿,又上来了,喝水,上厕所,吃东西,完全没有了刚开始时的专心练习的状态,总是在找借口退缩。我不免有些着急了,怎么回事? 细想来,原因在我,在她遇到挑战时,我给了她退缩的诱惑或者是机会。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到冷的情况,只要坚持下去,不断练习,让自己动起来就可以驱走寒冷的。而我却让她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法,上岸逃避困难。看她的好朋友小白,妈

妈要求不准上岸,一切问题水里解决,学不会一个动作,要加练半个小时,直到会为止。这不人家学会了,我们还不会呢。 第一次来的时候,孩子们不下水,教练就让孩子站在池边,一个一个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水池中,有的孩子吓哭了,有的孩子被水呛到了,我当时感觉挺吓人的,万一呢?现在想来,教练这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些是我们永远不可能预见的,就像我们被扔到水中一样,要勇敢独立面对,没有谁会可怜你。 爱总会让人感到温暖,有力量前进,但有时候我们的爱会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障碍,不是吗? 女儿学习游泳已经六天了,中间有一天身体不舒服请假了,所以比其他的孩子慢了一节。今天,有很多孩子已经可以到深水区去游泳了,尤其是他的好朋友小白也已经会很好得游了,女儿还在学习换气,只能在浅水区往前游两三米。女儿属于听话型的孩子,按照教练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在练习。过了一会儿,我走上去,本想鼓励一番,看着女儿,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反思 家长是小朋友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小朋友自身动手组装小书柜的 故事,引导、鼓励小朋友自身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小朋友遇到挫折时,家长的鼓励是小朋友扬起自信的风帆;小朋友做事有顾虑时,家长引导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是小朋友“我能行”的助推器.小朋友上小学五年级了,各方面进步很大,在他一路的生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对他的不时鼓励和协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 长对他的适时引导和鼓励. 看了一本家长必读书之后,在教育子女方面,无论是教育理念,还 是教育方法或教育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原来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树大自然直”,放任小朋友不论;“棍棒底下出孝子”,辱骂喝斥,拳打脚踢等错误理念在学习实践中已“旧貌换新颜”.攀比之风、溺爱之风、奢侈之风等“全职太太”式、“权钱交易”式的角色让家长在品尝“五味”中专岗调职.根据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年龄、年级、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适时引导、点拨、鼓励,从小朋友点点滴滴的进步中留下一个个小小的胜利,将会铸就小朋友人生的胜利.

随着小朋友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趁家长开会那天,小朋友作业少,我想让他自身动手把它组装起来.他放学回家,看到放在他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我的建议很愿意自身动手组装书柜,我给了她工具,(可我有意没有告诉他怎么拼装)他就开始干了. 五点半该吃饭了,我让他放下工具和我一起吃晚饭,他说等装好了再吃.我就一边吃饭一边看他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他开始讲了,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是没注意,要重新返工,他感到自身笨手笨脚.所以他讲:“要是老板雇佣我这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我立即提醒她,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说,要是你叔叔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妈妈每天都会高兴的.大概上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他着急得叫起来:“完了,我把它弄坏了.”我走近一看,没大碍.我鼓励他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就算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大礼物,我再花50元钱给你买一个.等我吃完晚饭,我再一次让他吃饭,他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也随他的意. 散步回来之后,我一到家就去看他的小房间,真是出其不意,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的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他自身的画.顿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家庭教育反思范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除了传统的打电话外,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可以玩游戏,看小说,观电影,逛商城等等。真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所以,有人把喜欢玩手机的人冠上了名号“低头族”。手机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很多的潜在危害,其中之一关乎到我们祖国的幼苗们,他们正在遭受父母的冷暴力。 经常在路上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轻的母亲低着头边走边玩手机,身后两三米远跟着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傍边是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我的脑海里突然有好多种想法,孩子万一被人抱走了怎么办?万一被车子碰着撞着怎么办? 2017年1月3日,在西安打工的肖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到温泉世界玩,肖女士在看管孩子的间隙玩起了手机,不满4岁的儿子却进入了深水池。监控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就在母亲的背后不远处挣扎。可直到孩子彻底沉进水底,母亲还看着手机。 2016年4月,安徽六安的一位妈妈一边带孩子在小区里玩耍,一边玩手机,全然没有注意到孩子走到了一辆正在等人的汽车的右前方(司机的视觉盲区)。司机等到人后没有看到孩子便发动了车子,结果,孩子被碾压致死。 2015年8月2日,浙江金华东阳一个3岁的女孩吃过晚饭后在

家玩耍,原本照看孩子的爸爸只顾着玩手机,直到奶奶洗完碗找孙女,才发现孩子不知何时从3楼窗台摔下,颅骨多处粉碎性骨折、颅内出血重伤。 2014年9月24日中午,深圳宝安区一位年轻妈妈只顾在房间玩手机,却没注意到一岁两个月大的女儿独自跑到厕所玩水,结果意外栽进水桶溺亡。 看到上面四个事故,让人背后一惊,引人思考,我们年轻的妈妈们都怎么了?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7大主要问题,其中一项尤为值得人们关注,就是“年轻父母,失陪不失趣”,其中手机开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中了手机的毒,所以让孩子来买单。然而现实却是,看到这些新闻,很多父母手机还是不离手,一分钟不看,就觉得错过了几个亿。即使已经当了爸妈,依然劣性不改。 当你埋怨孩子在大好日子里猫在家里不出去,游戏一个一个玩的时候,你目不斜视,两眼放光的盯着手机刷刷刷;当孩子快快乐乐的扑向你的时候,叫“爸爸”“妈妈”叫了一声,吓你一跳,你说“吓得我手机都快掉下去了”;“当孩子放学后想和你分享一天学校的事情时,你忙着聊天,发朋友圈、购物,你的回应只是“嗯嗯,啊啊”,完全没有听进去;当孩子在埋头写完作业需要你的签名时,看到对着手机傻笑的你,他欲言又止,偷偷的替你签了你的大名……。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缺少陪伴孩子的时间,当你闲下来时,请静静的思考:我还有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渴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对孩子教育的体会 吉首市第五小学罗春菊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即学校教育。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也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我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严”字当头,绝对不能走向“宠爱”、“溺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多了。以上现象均容易导致对孩子的“错爱”、“宠爱”、“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而要求爷爷奶奶代办。例如,在我所教的一、二、三年级学生中均出现过父母给孩子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犯错。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同时也严格要求孩子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我要求我我孩子不要以大欺小,对人要很有礼貌。对待孩子我严格而不专制。专制是强迫孩们从育,严格管教一定要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在对我孩子的教育上,正确的观点我尊重他,不伤害他,在不伤他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他讲某些他能理解的道理。 二、时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奖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会认真仔细地让他向我倾诉烦恼的原因,然后总有一句话:“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姑姑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励、夸奖。“夸”不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孩子不公平。孩子都会以自己所特有的手段来回应,他们或者哭闹,或者任性,或者干一些“坏”事来加以回报。“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一般或差时,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三、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分为学习习惯和各种行为习惯。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引起学习较差。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特别可怕的是有的孩子从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们现在学习非常好,到以后的学习都非常麻烦。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做完,当然还要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孩子很容易出现因学习时间较长,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学习而厌学的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一件物品,她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复杂的人,如果你从小就不能了解透她,不能与之交流,只是依靠父母所

家庭教育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家庭教育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家庭教育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家庭教育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庭教育个人心得体会1 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了一个略懂人事的孩子,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开朗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从我们父母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注意自己平常的言行起做,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给孩子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努力给孩子创造慈爱而不宠爱、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宽松的环境绝不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之举。 二、学会倾听,与子女平等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做父母的和孩子之间总会有代沟,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个中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过分的自以为是。做父母的,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坐下来,面对面的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期盼,但不能简单的从一个方面要求,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就像有时候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要帮助孩子找原因、定方法、定目标,少责怪,多引导,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 三、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树立“吃苦”的精神 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艰辛,从小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吃苦”精神,还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家长越保护越代替,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心中的最大隐患。所以,要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经历风雨后的人生显得更加灿烂。 四、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是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懂得人不能是一个简单的自然人的道理,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生在世不能仅为自己而活,还要成就社会,做一个

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我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反思

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我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反思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当时条件很艰苦,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是农民,农活很重,不仅母亲整天忙碌,而且让我从小劳动。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太苦,决心让我的孩子不再吃苦,从小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健健康康。于是,从女儿出生我就衣食住行,样样满足她的要求,家务杂事从没让她沾过手…。我小心呵护,以为她会快乐,长大了会心存感激,会更听话,更孝顺。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女儿今年已十七,不但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极差,而且性格还孤僻古怪。很少见她有笑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一种习惯,稍有怠慢便大发雷霆,或赌气绝食,郁郁寡欢。我担忧:女儿离开我们将怎么独立生活,怎么适应社会?我懊悔:我对孩子的疼爱却害了孩子。我反思:我对孩子缺乏劳动教育才导致孩子的现状。 据了解,像我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许多家长,度。为使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是不抓家庭劳动教育。只管身体,对孩子只抓成绩,把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全部包揽下来。不少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心甘情愿地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有报纸报道,一些城市寄宿中学,乃至高校,每年秋季开学新生报到之际,许多学生都是在父母双双护驾下来到学校,由父母拎着行李送到寝室,为其铺好床,挂好蚊帐。

星期天,孩子将脏衣服送回家,由由于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父母代劳。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会叠被子,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都做不好。扫地怕灰尘,抹桌椅门窗怕弄脏了衣服的大有人在。过着衣来伸手,现今有许多学生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事实上, 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她)们怕苦、怕累、怕脏。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比如:上海某着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 %,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

相关家庭教育的案例和反思

相关家庭教育的案例和反思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元素,社会的和谐、时代的发展、文明的传播、人才的教育、传统的承接、创新的开拓都必须经过家庭这个平台来完成,家庭教育则在这个平台上起着决定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则会推动社会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则防碍社会的道德。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理想的,才是尽人如意的。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碰到了无数与家庭相关的问题,产生了很多困惑,持续的反思,今天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借鉴。 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大学,四年后因每门课都挂,未能毕业,在北京漂泊,为了能生活,给家长撒谎在学校考研究生,家长如期给寄钱,又二年以后,家长实在感到情况不妙,到学校去找,知道实情,当时就昏倒在校园之中。 案例调查:王某的父亲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尊奉“棒打出孝子”的规则,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心切,在家中虽有电视但不安闭路,用根铁丝充当天线,偶尔孩子上学期间自己看看电视,孩子几乎不能看电视,家中更无电脑。以前王某上小学时,因回来迟,他父亲去找,发现在网吧,他父亲将他的鞋脱掉,光着脚板,走一步屁股踢一脚,一直踢回家,从此王某除在学校上微机课,再不敢摸电脑。在王某的心中,他除了是学习的机器,几乎没有接触外来世界的任何信息,在学校中因成绩好,成了老师与学生吹捧的对象,当他到大学以后,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他茫然不知所措,他感到中学他在学习上用的时间太多了,他已经讨厌书

本,当他接触到网络以后,更一发不可收拾,再没有精力学习,更不想回家。家长找回来以后,认为儿子以前是自己的骄傲,而现在却脸面无光,整天郁郁寡欢,很少外出见人,更怕见熟人,称病在家不上班,儿子回来以后,更是整天在外喝酒混社会,整个小镇把这件事当话题,家庭矛盾日益加深,本来是令人羡慕的幸福一家现在却变成了别人提起来摇头叹息的一家。 反思:(1)王某的父亲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即父即父,子即子,无交流,绝对服从,从而使王某从心里的深处压抑,甚至痛恨这个家庭,别人的孩子有自由,而自己除学习外,别无自由,他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有一天摆脱家庭,获得自由,一旦上了大学,心灵的防线就像决堤的洪水彻底崩溃,拿着家长给的生活费混日子,欺骗家长,好在这种家庭的教育也使王某有最后一道防线,没有偷、抢,去深层次的危机社会,但已经使一个家庭崩溃。 (2)传统的教育方式步步为营,什么都是家长设计好的,一般以孩子最终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的稳定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一般抑制孩子的个性,把孩子打磨的过于平整,留下的只有自卑、怯懦、服从,无从突出个性特点。 (3)很多“正统”的家长都正是六十、七十年代生人,把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补偿自己从前未了的心愿,便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孩子身上,期待儿女为他实现人生理想,名曰为“好孩子”,给孩子定下了过高的目标,一味逼孩子往自己以为的准确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过度注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综合

家庭教育问题总结

家庭教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工作反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

工作反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 问题 一、家校之间相互理解的缺失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活动。一般而言,家庭和学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共同责任主体。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赖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同互动。教育的责任也理应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家长对教育政策和育人策略缺乏正确的理解,使家长把更多的教育责任不恰当地推向学校,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淡化甚至退化,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同时,由于近期校园事故的的发生以及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给本来就沟通不足的家校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不信任,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使学校开展工作有了更多的顾虑,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二、家校之间相互沟通的滞后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之间经常的恰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学校所不能观察到的他们在家中的表现及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家长也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如果这两边能够得到良好的沟通,进而相互配合,可以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有学生出现

了一些非正常的如学习上的大起大落或犯错等现象时,才想到家校联系的作用,错失了防范于未然的良机。 三、家校沟通缺乏学生主体的参与 家庭和学校正是为共同培育青少年才走到了一起,学生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然而,家校之间的交流中往往没有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家校交流中,教师大多是扮演着“起诉人”的角色,家长则扮演着“执行人”或“打手”的角色,学生被动地成了“受审”的对象,每一次家访或家长会意味着对学生的又一次批判。这种交流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抵触,其产生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四、家庭教育的学习化倾向 许多教师和家长片面地认为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应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家长往往认为教育问题上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于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指导,全心全意地给老师当“助教”,于是出现了“学校减负,家庭增压”的现象,使学生在学校的压力在家中不但得不到释放,反而又进一步加强。

家庭教育的现状反思

家庭教育的现状反思 家庭教育的现状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人们在日渐公平的竞争中,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浅溥,后劲不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叹都化为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感情倾注在下一代身上。这时,父母们培养孩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预期或多或少都带有在下一代身上重塑自我的色彩。 但此时,家庭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更新大大滞后于家长们永无止尽的感情和物质投入。事实上,家长们大都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经验对于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某种传统经验往往与科学的家教方式背道而驰,诱使家庭教育走入如下误区: (1)以"神童"教育替代早期开发。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习惯于应用成人化方式教育少儿,以高于实际年龄的年龄档次要求来衡量少儿是否成才。对于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再次成为教育热点。由于这种严重违背少儿身、心、智、品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远远超出了少儿的承受能力,因而往往面对的是"10岁神童、15才子、20凡人"的尴尬局面。 科学的少儿教育应该是对包括智力开发,创造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和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素质全面开发,更应该是建立在少儿正常

的身心发育基础之上的合理开发。 (2)以知识教育替代智力开发。 在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和"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其实,早教优教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专注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在内的智力的全面开发,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大脑的`性能,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更为良好的基础,开辟一个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3)以智力开发替代素质教育。 早教优教、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但并非是全部内容。而在实施早教优教的家长中,经抽样调查,有60%的家长认为"智力教育就是天才教育"。因而,中国的少儿教育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关注中国教育的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出现了这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便后冲洗","人走关灯","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 (4)以传统的礼规教育代替现代文明素质教育。 在目前一些家教甚严的家庭中,往往看不到民主、宽松、和睦的

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

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 对于孩子而言,其实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是相同的。即便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个问题。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远远大于灌输型教育,然而在培养孩子主观能动性这个方面,大部分学校是没有专门针对这一方面的课程的,也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培养主观能动性的重任基本上落到了家长肩上。 当然,这里我没有要谴责教育理念的意思,因为在大部分教育相关的书籍中,对于孩子心理的培养都是着重说明的,特别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方面。或者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些老师阅读过那么多教育类书籍,通过层层考试,这个道理他们不懂吗?学校领导、教育家、等等决策人物就不能将培养能动性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来培养吗? 其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国情对于很多行业的限制往往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么简单,这里我不做评论,针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性远远大于讨论国情。 大部分家长自己受教育程度有限,然而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求非常严苛,当然,这远远好过放任不管,可是就如我上述说的,有一些问题的根源在家长,只是作为家长而言,我们不愿承认。 问题一:作为家长的我们,在面对学习方面的心理与孩子相同。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考虑,但是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上了一天班了,在单位累很累,不仅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还要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终于下班了,我难道就不能休息休息,看一会儿电视,玩一会儿手机吗?” 这个想法反映到孩子心中就是“我上了一天课,很累很累,你可以玩手机看电视,难道我们就不行吗?” 这是一个互相攀比的过程,作为家长的我们,能量远远大于孩子,我们可以上班摸鱼划水,难道孩子们就不想吗?大多数时候我们为自己的摸鱼划水可以堂而皇之的找个理由,而对于在学校上学的孩子而言,没有好好学习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如何给自己辩解呢? 理解了这一点,是互相理解的第一步。一单互相理解,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你总是为自己的种种“罪行”找理由开脱,为什么孩子们就不可以呢?我们站在高高在上的立场去评判他们的同时,又有谁在比我们更高的位置去评判我们呢?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的互相理解,是正确家庭教育的种子,只有你真正能够发现这点,才能正确树立家庭教育的观念。 问题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比孩子高尚吗? 有人说了,在日常生活中,教育问题不能上升到高尚与卑贱的层面。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一个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反问,自己的错误避而不谈,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和孩子讲一些看似顺理成章的大道理,希望以此来影响孩子。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它管用吗?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实际性作用。 对于孩子而言,特别是叛逆期的孩子,对家长的顺从往往是屈于淫威,而他们的真实想法埋藏的越久,爆发出来的危险性就越大。在对少儿心理问题案列的实际调查中,大部分问题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正确认识是在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爆发之后,在此之前,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出来这样的事情,或者是自残;或者是故意伤害等。 正视孩子们提出来的反问,是解决这个问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有经验、有道理”的层面去说教孩子,两个成年人之间还会互相不理解,因为一个现象反映出多种意识,更何况要让一个孩子完全能够和我们一样,站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一个问题呢?我们并不比孩子高尚,所以一定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们向我们提出来的反问。 问题三: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应该侧重于学校吗?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反映一个问题:“老师总是把孩子的问题抛给家长处理,老师是

家庭教育的反思

家庭教育的反思 读过本期的家教材料,感觉就像一声响鞭,抽打在我的思想里,尽管有些痛,同时也似一道闪电,划破我固守观念的脑海。 自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作为母亲,我拿出了全部的爱来面对他。生活上的无微不至,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而渐渐转变为以爱的名义的控制。遇到事情,总是以我认为对的与错,来让孩子怎么做,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关于尊重的问题。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在家庭中的权力,包括行动权和话语权。父母要认真听取孩子的表达,孩子在家庭中享有民主的权利,长大后才会在社会中敢于面对各种挑战。每个孩子终归都要长大成人,去独立生存于世上,都会最终离开父母,就象文中说的:“孩子是家庭的过客。”孩子给家庭还来了欢笑和凝聚力,是父母的天使,但他们终究会离开。作为父母,要怎么样来爱他们呢?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替孩子包办一切事情。孩子如果能够自己做,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使孩子在独立自主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在他未来的岁月中,有勇气和能力去迎接任何的挑战。

二、不要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在聆听中来感觉孩子的思想动态,切实体会孩子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加强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重于教育。 三、修炼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质,用良好的习惯来感染孩子。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形象都会象镜子一样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父母在做事时,都要认真想想,这么做会怎样来影响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成长的环境,影响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成长为优秀的人才,那么做父母的就从现在开始来提高自己的品格和素质吧。 作为合格的母亲,我还远远不够,这期的家教资料,要经常的拿出来学习,时刻警醒自己,同时还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不断修缮自己,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家长教育孩子的反思

家长教育孩子的反思 家长教育孩子的反思反思一:是孩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从收到放的过程。 我儿子今年22岁,回顾他10多年的成长历程,我曾经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甚至很苛刻,是孩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个从收到放的过程。其间,有两件事让我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教育观念。第一件事发生在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冬天,当时,他还不足8岁。那天,外面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雪景很美。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写一篇《下雪了》的日记,就把他领到阳台上,让他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景色讲出来,我再帮助他补充一些。然后,我引导孩子说:“雪景这么美,咱们写一篇下雪的日记吧?”可孩子却坚决不同意,说:“老师没有布置,我不写。”我好言相劝,他还是坚持回答两个字:“不写”。我权威受挫,非常恼火。一把把他拉到客厅,扬起手照他的屁股上连打数下,每打一下,追问一句:“写不?”越打越气,和孩子较上了劲,几乎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无论我怎么打,他只有一个回答:“不写!就不写!”我打得越重,他越不屈服。最后,还是我不得不先停了手,选择了妥协。因为我发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已经黔驴技穷,无法左右孩子的意志。 意外的是,孩子挨打后,一言不发地走到书桌前坐下,边哭边写。这篇日记,没有写下雪,而是对我做法的“声讨”。孩子年

龄还小,很多字还不会写,这篇拼音夹杂着汉字的“声讨书”的开头是:很多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父母打骂孩子是为孩子好,但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爱”!如果爸爸妈妈分开,我选择跟爸爸,不跟妈妈!看到这些,我很震惊。一方面,我惊讶一个不到8岁的孩子内心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意识到,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觉地重复我母亲的方式,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会让孩子重复我当年经受的痛苦。 反思二: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养方式,这些因素对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影响难以估量。 说一点我的成长经历,你就会明白我的担忧了。我兄妹3个,我是最大的。小时候,我的母亲很爱我,但她教育我的方式是非打即骂,打得很重,骂得很凶,这种教育方式给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我甚至为此离家出走过,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多年之后,仍对母亲充满怨恨,无法释怀,更无法与母亲有身体的亲近。我用了很多年,通过各种途径去修复这段创伤,修复与母亲的关系,但过程非常艰辛。和儿子的冲突让我意识到,我如果再继续重复和母亲一样的“爱”的模式,带给儿子的,同样将会是痛苦和伤害。 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从原生家庭学得的。可以说,父母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有缺陷的教养方式,就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用一个心理学术语,就是“强迫性重复”。我们在家庭中经历的痛苦与快乐,都可以构成“强迫性重复”,但痛苦给我们的印记更深。后来,我做心理咨询

浅谈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反思 马新

浅谈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反思马新 发表时间:2017-12-14T15:20:24.4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作者:马新[导读] 放任自流,特别是村一级的家庭基本是一个盲区,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处于尴尬境地,最终促成众多“问题学生”的生成。现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呈示如下: 马新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73610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当今社会,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更是受着经济浪潮的冲击:家长把孩子或者交给爷爷奶奶,或者请来保姆……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了一个空白。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甚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特别是村一级的家庭基本是一个盲区,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处于尴尬境地,最终促成众多“问题学生”的生成。现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呈示如下: 一、教师与家长联系缺失,家庭教育接近“空白” 当孩子的学习或思想出现问题,欲与家长联系,渴求得到家长的通力配合,可是打电话无人接,家访至家中无父母,最后问左邻右舍,才知道该父母要么是都出去打工了,学生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要么是家长之间感情破裂,对孩子无心管教,听之任之。此时此刻,单凭老师单凭学校的教育又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呢?能让存在的“问题”消失吗? 二、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与教师配合 场景一:开学的第一天,家长来到学校给孩子报名。见到老师,报名完毕,对老师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如果以后不好好学习,你就放心收拾他,只要不给我弄出毛病即可……”就这样一个人就交给了你,并且给了教师一个大大的权利——“只要不出问题,放心收拾”。 场景二: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屡次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教师想找家长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于是打电话与家长联系。电话中家长称其很忙,有时间了再说。结果,时间成了一个未知数。家访到家中,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客气点的家长脸堆笑容对教师说:“不做作业,你就收拾他,罚他。”不客气的家长板着脸说:“让我们管孩子作业,还要你们老师干嘛。”孩子有问题,家长并没有很重视,他们认为他们的责任不在于此。 三、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反方向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1.盲目进行素质教育。在许多家长看来,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会,所以不惜精力、财力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在选班的时候,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致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兴趣。 2.对孩子溺爱。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科学的爱,而是溺爱。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随孩子的意。小孩子不懂事,家长应该有所分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可而止。如果孩子的要求家长认为不能满足,就是孩子哭闹也不能勉强满足,不过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溺爱的另一种表现是,许多家长认为,放手会让孩子“受伤”。据教育专家说,从婴儿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家长往往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因为太危险。这一切确实避免了大人们的麻烦,却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探索世界的兴趣被削弱了,个性渐渐被束缚。根据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的特点,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进行挫折教育,包括游戏训练、劳动教育等。家长不要太过于担心孩子受伤。 3.粗暴式教育。一些家长对孩子不满意,不是打就是骂,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请家长记住,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与孩子应该平等相处,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长期采取粗暴式教育,容易使孩子具有攻击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粗暴式教育主要与家长的素质有关,从这个角度说,家长也应该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4.家庭教育不一致。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经常意见不一致,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爸爸在批评孩子时妈妈却护着孩子。有时是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这样会影响教育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如果爷爷、奶奶发现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5.不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家长的正确言行会使幼儿学到正确的处事要领;相反,则会使幼儿是非不清,甚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目前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多是“情感式+经验式”。虽然城市里有些学校、社区开办了家长学校,但是对于大多数城市和广大农村而言,对家长的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 以上所述虽不能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去说明问题,但是也不容忽视。细心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错误、教育意识的淡漠、教育方法的错误直接生成了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对其做人都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此,我们老师想对每一位家长说: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多元的、不规则的工作。成功的教育只靠学校、只靠老师是不行的,一个“真善美”的灵魂的塑造不单需要一个有责任心、有能力的老师,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家庭,更需要父母良好的影响、正确的教导;不单要求老师要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更需要做家长的尽自己所能多学习,也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了我们的学生您的孩子,请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些认识,让家庭这个教育阵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