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五大”理念,其实质就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涵盖了政法工作全部工作内容,而且是政法工作的规范和标准。这五个理念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性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二、执法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执法为民,对我们执法机关和执法者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护正确政法方向的思想保证。

我们政法干警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具体说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优解难。二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政法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是新时期做好政法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政法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就会耳不聪,目不明,就会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处理;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我们党一直把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权作为革命和建议的重要奋斗目标。

三、公平正义是政法干警肩上的重任和永远追求的目标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和完成,则是我们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在执法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

一是合法合理。公平正义的首要内容便是确保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二是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相当。三是同样情形同样处理。这一方面是法律自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社会公众对公平合理的理解和期望。二是平等对待。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具体方式。平等对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对特权,二是禁止歧视,不允许对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主体有歧视行为。

三是及时高效。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一个旷日持久的官司,可以把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拖垮。因此在保持公平正义同时,必须着力提高时间效率,物质效率和制度的科学性,减少负面作用。

四是程序公正。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更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因而必然也是政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就是保障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其根本要求就是各级政法部门和广大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稳定。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政法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我们做好政法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自觉地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自觉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党的政策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统一起来。

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与法制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不竭的动力。从目前来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司法为民各项措施不断开展,我们正在通过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与会者普遍认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与法制改革价值同向,应当互动促进。有学者提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除了从制度上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新情况和新形势的要求之外,还应当从具体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入手,将依法治国的各项原则落到实处。

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法律必须具有公信力,有学者认为,公众对法律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逻辑发生作用的公信力,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相信法律本身是正义的和相信法律有足够的力量按它自己的逻辑发生作用。而法治公信力的建立进一步要求一个统一、独立的司法体系来保障,并逐步推进违宪审查的司法化。党的十五大以来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制度建设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司法提出的要求,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建设。从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的各种机制入手进行改革,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有针对性地从人、财、物、事等方面为司法机关提供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的保障。有学者探讨了转型社会中的法律秩序问题和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艰巨性和探索性,分析了我国的法治发展战略,认为当前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快速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和法治精神生长缓慢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我国在转型秩序的法律治理方面基本上是成功的。尽管在法律实施效果方面不太理想,但已经普及的法律知识正为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建设注入新的因素,并将在未来将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通过具体的部门法来完成。有学者认为,刑事法治的价值取向应当是民权主义的刑法观,主张刑法应以维护和确保每一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与此相适应,我国现行刑法的疑罪从无原则、死刑复核制度、刑罚制度等具体制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有学者提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中,无罪推定原则、避免双重危险的原则属于需要确立的原则;公、检、法三机关关系原则应当废除。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整体模式上,应推动由国家权力独大的传统型刑事诉讼向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相对平衡的现代型刑事诉讼转换。在具体制度构建方面,应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促进中国刑事司法传统与现代性的融合,并以法治精神贯穿始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司法制度。有学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的背后隐藏着赎刑制度的阴影,这一改革尝试不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刑事和解应当回归法治的基本精神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回归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有学者认为,美国是世界上首创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国家,其判例对该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不发达,发展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不仅需要修订宪法、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还应当修订单行环境立法。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有学者分析了低度法治条件下我国行政权有效制约问题,认为伴随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的改变,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是非之争”变化为“利益之争”。我国法治目前处于低度发展时期,政府成为利益争夺的一方,理想的党政关系尚待形成,社会诚信没有确立、司法状况不太理想,建议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学者分析了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为我国当前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社会公众倾向于选择非诉讼的信访机制来解决纠纷。目前我国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重视纠纷解决机制和制度安排问题。

二、中国法治化的瓶颈及解决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剧烈变革,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变,传统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飞速发展,把人类社会推入了人本主义的崭新时代。面对这一日益加剧的社会历史转变,怎样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呢?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言:“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④实现上述目标并无固定模式可以套用,尤其是在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探索的阶段;但实现上述目标确有客观规律可循,这也恰恰凸显了“实事求是”的价值所在。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发展正处于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只有把握准确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充分整合古今中外法治文明为我所用,才能紧跟世界一体化人本主义大潮,尽快地实现法治,对此,我们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

一百多年前,中国部分志士就在“变法图强”的意念驱使下,开始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惶惑旅程,仔细对每一次变法的初衷进行反思,不难发现都是建立在富国强民这一原点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今天在中国实行法治可追溯的原点仍然是希望实现现代化。我们国家穷得太久了,若得太久了,大家都有种郁闷。但我们反对各种极端立场,固然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我们所要进行的事业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发展的长期绝对化势必会损害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进步,阻碍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史为鉴,我们决不能再把我们的事业搞成第二个“洋务运动”。毋庸讳言,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社会严重失衡和不公问题也浮出了水面——比如经济腐败的肆无忌惮、恬不知耻的教育产业化、公共医疗的崩溃、权力和资本的结合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强势集团对弱势群体的公开剥夺、性病爱滋的广泛传播等等,这就急需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战略性高度和地位,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即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内在必然要求,民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法治本身应有之义,而法治是民主最有力的保障,民主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体,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是从深层次上解决国企改革、反腐倡廉等这种被称为“中国政制中的歌德巴赫猜想”之类难题并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唯一途径。我们国家出台的法律,或由于出台滞后,或由于执法不力,几年来“反贪”、“打黑”总是沸沸扬扬,“扬汤止沸”而总未“釜底抽薪”,法的贯彻,对某些有权的干部也如隔靴搔痒,中央一再要求自律,他却越作越黑,越作越隐蔽,越作越形成网络,朋比为奸,用人民所予手中之权,胡乱妄为。连一些基层干部都可任设规定,装模作样,不义之财如囊中物,任取任予。这些大大小小弄权之“官”(相对于13亿人当然是极少数)不治则民必怨,国必乱;而治则偿民愿。因此,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关键在于治权,在于抑官伸民,或者说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规制老百姓,而在于治官、治权,要使大小官僚皆还其真面目——公仆,笔者深以为是。为此,就要树立起法律的至上权威和公正,以钢铁般的意志厉行法治,真正实现司法独立,根治司法腐败;反之,法大于权、法律至上的观念就不可能树立起来,“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就只能是空谈。强调自律,但也只能实事求是,不能使之成为借口,苟延残喘,使之成为漏网之鱼。已成痈者,则必须及时操刀一割,除恶务尽,否则,养痈为患,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议者有谓这样做势必影响社会之稳定,稳定压倒一切么!笔者认为,非也!!以13亿之众的人民谁不希望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呢?试想,每当挖出那些毒瘤后,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样对社会是稳定还是不稳定呢?如马克思所言:“法律是肯定地、明确的、普遍的规范。”⑤推行法治,依法治官、治权,使人皆知所避就,知所危而不为之,知其利而放心大胆为之,这有什么不稳定呢?反之,民怨鼎沸,窃窃私语,那倒真不稳定。我们需要稳定,但我们需要的绝不是“奴隶社会”的稳定,要真正相信人民,真正依靠人民,这样,民主、法治才有希望,国运才可行矣!

依法治国是迄今为止治理国家的最佳治国方略,对此,历史已做出了最好的说明。不论古今中外,人治、党治都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当代,对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党治。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党代政、党政部分,实行以党治国,其结果都是付出了重大代价的。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是以德意志法西斯发动二战,陷全世界于灭顶之灾为证;在社会主义国家那是以苏、东毁灭共产党、葬送社会主义为证;在中国则是以“文革”劫难为证。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任何形式的党治都要不得!我们要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是同坚持党的高屋建瓴的正确领导相一致的,但这绝不等于党治(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恰恰相反,党必须在带头守法(宪法和法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然而,当前我国还大量地存在着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问题,并成为社会腐败的根源所在,这与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是相互矛盾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并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任何回避、退缩都只会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由此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聚越大,一旦爆发了,就是

大动荡。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依法治国首要的是要依法治党、依法治政,此乃法治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法治化建设中的瓶颈和难点所在。“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事无有不正。”(朱熹《己酉拟上封事》),所以,“应尽快制定一部政党法律,明确地确定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它的‘主攻方向’以及其他一些重要问题,以在党内和社会内部实行这样一种机制,它可以防止错误,即使过去那一类让国家倒退了数十年的重大错误,真正创造出人民的权力,并为此给予可靠的保证”。⑥如此才能实现依法治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总之,现在我们实行法治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后进优势,我们完全能够在“实事求是”思想体系的导引下,批判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法治文明为我所用,构建合乎国情的最先进、高效的可以操作的法治理论新体系,再加上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完全可以在全国上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党员干部中深入进行法治大宣传、大教育、大辩论,使法治的、理性的思想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彻底克服那些人治的、务虚的不适于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从而为法治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的民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如此,我们的法治化瓶颈才能顺利突破,我们的法治化目标才能能真正实现。

三、村民自治、依法治村是实现法治化的基础

中国现阶段有近8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2/3, 2030年以16亿人口计,按现在的城市化速度推算,到那时即使达到50%的城市化率,仍会有8亿农村人口。所以说,从长期看,农民、农村问题仍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中国法治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在于民主,在于人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试想,如果没有民主,怎么可能有实质意义上的良法,而所谓的“法治”也只可能是专制。而中国能否生长出民主的关键在于农村,在于基层民主的真正落实,没有农村的民主就不会有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民主。根据制定于19 98年11月4日的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委会的性质和基本原则决定了在农村建立村委会,推行村民自治、依法治村是实现整个农村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的根本途径,这也同时成为我们依法治国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途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民主、法治精神的事物,最终都会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村民自治、依法治村即是如此。

(一)政治因素:国家权力大厦的存在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在农村的落脚点是村委会,分散在全国的60多万个村委会共同托起了共和国在农村的权力大厦,村委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它的存在是以村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普遍支持为前提的,它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攻克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的难点,从相对容易的以村委会为主的基层组织的民主、法治活动抓起,不仅可以减轻大规模

的社会动荡,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基层组织的民主、法治建设,为国家上层政权体制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把农村中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理顺,那么必定为我们辩证地、理性地处理好党政关系提供无数生动的、成功的经验。邓小平同志说过,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早晚会实行全面的直接的选举和竞选的,而目前农村村委会选举中的海选无疑为我们将来直接选举提供经验,所以,村民自治、依法治村是有着蓬勃生命力与强劲发展势头的。

(二)经济因素:实行民主、法治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的,而村委会的民主与法治实践的经济成本比较低,农村的海选简直就是一所免费的民主、法治培训学校,是提高农民素质,创造更高民主、法治文明的有效途径,而它与现阶段的国力也是相适应的。

(三)历史因素:众所周知,我们革命和改革成功的经验都是“农村包围城市”,今天我们要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当然要吸取革命和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

当然,目前村委会的民主法治实践还是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的,但是,随着民主法治实践的推进、民智的觉醒和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必定会迅速提高,农民将由独立的经济人转变为成熟的政治人,再加之上层孜孜不倦的积极支持和引导,现存的问题很快都会迎刃而解。

法的尊严来源于人的尊严,从根本上讲,一个社会、国家如果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自由和价值,就不可能树立起法的尊严,这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所以紧紧与民主相维系的缘由。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恰恰是为了尊重人而创设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的尊严的体现,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国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人都是法律规定的存在。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最下层,他们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几千年的官僚文化传统都把农民看作一群牛羊,要求他们温顺、安定、不闹事,并且还要拔点羊毛、牛毛或放一点羊血牛血。而如今的村委会民主法治实践将对农村社会进行一次意识整合,彻底清除这种至今仍遗留在很多“公仆”脑子里的官僚毒素,农民也是人,应尊重农民的自由、农民的价值,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农村民主意识淡薄,如果还只是简单地利用村委会来“维持社会秩序”,日积月累,将导致农民使用非法律手段,来加以反抗,农民将为了争取民主而被迫蜕变为“原始暴民”,而政府最终也只能走上专制的道路,从而导致社会全体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我们要实行法治,首要的是要尊重人,在中国尤其是要尊重农民,尊重农民的自由和价值。

要相信农民,更要依靠农民,万万“不可看低了中国农民的能力”⑦,不仅眼中而且心中要有农民,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真正走大众化路线,这样,法治方能实现。

浅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以司法实践为视角

作者:刘永旭

“法治”是指依据法律开展的治理活动,它明确了法律在社会主义生活中的权威性,显示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体现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理念”则可理解为“理性的观念”。法治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或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体现它浓厚的阶级意志。从“纯法”的层面理解,法治理念是法背后的生命与精神,是人们关于法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是一种带有基本倾向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指引,与社会秩序的规则体系之间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对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法律政策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源自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命题,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志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通俗地讲,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法律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它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它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审判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首先,每一种审判制度都蕴含着一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通过审判制度得以具体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都会按自己的理念即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去行事。再次,法治理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法律意识的强弱、浓淡,从而关系到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进程,以及一直以来人民法院审判改革的成败。

法治理念是司法活动的灵魂,决定着司法行为与效果。人民法院和法官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法治建设事业中重要的主体力量,是法律的忠实守望者和捍卫者。当前在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精神,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和更新司法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推进审判制度改革,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野下司法实践的缺欠

鉴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传承和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碍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尤其在司法层面,司法不公、司法不文明、司法不严格、司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可以从深层次理念方面找到原因。当前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在价值观念上,重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尤其是被告人人权的功能。错误地认为打击是第一位的,保护是第二位的;保障人权会对犯罪“打击不力”;为了打击犯罪,损害犯罪被告人的利益是一种“必要的代价”。习惯有罪推定,先入为主,重口供,轻其他证据。在案件有罪无罪证据并存或“一对一”时,对被告人定罪牵强却仍按疑罪从有、疑罪从“挂”处理。重从重从严,忽视按照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从宽从缓处理。

2、重实体,轻程序。有些法官受程序“工具主义”、“虚无主义”思想影响较深,审判实践中程序不当、程序被违反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认为,只要查清实体问题,案件没有搞错,就是依法办案,程序违法不算违法。有的办案手续不全,文书不规范;有的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有的对证据不经开庭质证就随意处置。还有一些审判执行人员习惯按老一套办案,认为按法律程序办案太罗嗦,太死板。此外,当前在审判活动中不少人仍然“用此不疲”的内部请示,已然使二审终审制度成为摆设。从近年来处理的涉诉上访问题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问题都出在程序不完善和不严格遵守程序上。

3、重就案办案,轻服务大局。在审判中,有的法官存在单纯办案思想,就案办案,机械执法,简单地对号入座,偏离法治轨道,忽视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没有很好在考虑群众的诉求,服务大局的观念比较淡薄,导致办案社会效果不佳。有的法官重打击轻教育预防,重判决轻调解,重办案环节本身,忽视向前、向后、向外延伸,不能综合运用司法手段和职能化解矛盾纠纷。有的法官不讲究方式方法,缺乏文明作风和人文关怀精神,导致案件当事人滋生怨恨情绪,引发新的矛盾,引起涉诉上访,不能做到案结事了。

4、宗旨意识不强。少数法官以管人者自居,“官”味浓,“以法治民”思想严重,高高在上。有的法官群众观念不强,对待当事人不是满腔热情,而是态度冷漠,不是和蔼可亲,而是生硬蛮横,不是及时理事,而是推诿扯皮,影响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在群众中的形象。还有的法官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下,案件迟迟不能审结,使当事人陷入诉累,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护。

5、审判质量不高。审判实践中,有的法官业务素质不高,认定事实不准,适用法律不当;有的法官不能独立审判,在各种疑难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无法把握;有的自律意识差,对当事人索、拿、卡、要,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金钱案,循私舞弊,枉法裁判;有的借口工作繁忙,案子压头,不注重学习,不善于调查研究,专业素质较差,导致案件时常出现差错;有的受工作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观”,过于注重办案数量,从而忽视了办案质量。

三、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司法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司法实践、推动审判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和每一位法官应牢固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1、树立公正审判理念。在审判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国家法律,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坚决抵制和克服本位主义、狭隘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在刑事审判中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严格遵守实体法的规定,也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做到惩处与保护并重,充分体现罪刑相适、宽严相济的刑事审判政策。在民事审判中要树立法律平等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位案件当事人,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应当平等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处理案件做到当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在行政审判中要坚持“官”民平等,一视同仁,既支持、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坚决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注重行政和解工作。

2、树立司法高效理念。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审判效率低,办案周期长。有的官司虽然打赢了,但由于拖的时间太长,当事人诉讼成本增加,遭受的损失难以弥补,从而造成“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后果。因此,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审判工作亟待高度重视的一环。要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速的审判运行机制;建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各人民法院结合本院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做到审判工作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序;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法定审限大前提下,各地法院规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流程管理期限,既能发挥激励促进作用,又能强化审限跟踪管理。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

3、树立司法权威理念。公民权利的最后救济渠道是司法,司法救济中的问题最终只能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司法具有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维护司法权威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义务,尤其是每一位法官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有一项工作容不得忽视,就是——释明。通俗地讲就是法官通过恰当的方式对当事人的疑问进行解释说明。通过释明,要让人民群众知道“诉讼风险”,使他们懂得打官司有败诉的风险,也有胜诉后的执行兑现风险。要让他们知道法定诉讼权利是一种“过时不候”的时效性权利,使他们懂得及时行使。要让他们知道司法审判权是一种终局性权力,人民法院生效的

裁定和判决就是“最高指示”,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使他们懂得如果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得不到执行,我们这个社会就失去秩序,失去理性,人民的整体利益就得不到维护。要让他们知道司法权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司法活动不受任何个人、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干扰,使他们懂得案子一到法院就忙着找人找关系只能是白费力气的道理。

4、树立司法公开理念。大力推行阳光立案、阳光裁判、阳光执行,让人民群众从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和人民法官的司法行为中,了解法院,了解法官,了解审判工作,以增进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心和信任,提升司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审判事务公开,公开立案的条件、诉讼规则、收费标准等,详细告知当事人如何参与诉讼、如何举证等。对委托鉴定、评估、拍卖和财产查封、扣押、执行等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依法进行公开、公正、透明地操作,对执行标的产生异议的,依法进行公开听证。通过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努力使社会公众了解、看到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全过程,感受到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是公平、公正、可信的。

5、树立司法为民理念。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克服和纠正审判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参与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积极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尽量在立案、开庭、诉讼救助、诉讼收费退费等各个环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真正做到“人民司法,司法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主体地位。

6、树立司法廉洁理念。“公生明,廉生威”。法官始终注意并恪守职业道德,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让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要勇于承受社会压力,以正确的态度、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对待社会上少数人的误解或指责,尽力以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司法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回报社会的期望,决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和感情行事,滥用手中的权力;要做到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深居简出,不涉及商业交易,即使在尽可能少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也应注意严守职业操守,以维护法官的清明、中立和公正形象;要耐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确保裁判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法律本意。

7、树立服务大局理念。于国家而言,改革开放是大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局。于地方而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大局。因此,法官必须真正熟悉民情,了解社会,掌握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法律的精神实质,并自觉运用到审判司法活动中;要做到法官所办案件经得起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评价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的检验;要摒弃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避免就案办案,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事息人宁。

四、关于社会法治理念体系中的和谐司法

和谐司法是社会主义中国法治实践的产物,它追求的是个案诉讼与整体司法运作的和谐,是一个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以构建新型诉讼形态为目的的多层次的体系,包括司法理念、诉讼模式、司法技能等问题,涉及到诉讼制度、裁判方法以及法官与诉讼参与人,等等。司法和谐要求法官将司法的社会意义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分析,以实现司法和社会的良好互动,让法律协调地走入社会生活。2007年1月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提出了“和谐司法”的理念,强调司法要以人为本,“把依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处理每一起案件中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说,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工作中的特别体现。

构建和谐司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于法院工作的全部。从审判司法活动过程而言,它应当包括:(1)要保持当事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都要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向法院真实地陈述案件事实,全面客观地提供诉讼证据,履行诉讼义务,形成相对的相互合作关系。(2)要实现当事人与代理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代理人要以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向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当事人要积极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如实向代理人反映有关情况,双方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诉讼活动。(3)要维护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法官和当事人要共同查明案件事实,共同促进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让纠纷得到妥善化解。法官要按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着力维护和谐的诉讼秩序。(4)要注重程序法和实体法适用上的和谐。程序法和实体法各有各的独立价值,它们都是正确解决民事纠纷的依据。因此,它们之间在应用过程中不能相互矛盾、相互脱

节,而是应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5)要实现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和谐。要妥善解决民事诉讼与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各个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法院内部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司法观为统领,以提高审判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信力为目标,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强化班子和队伍的文化、廉政建设为着力点,最大化地平衡法院内部利益关系,努力实现法院内部个人和谐相处,诚信友爱,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高效运转,朝着和谐法院目标迈进。一要确保队伍的和谐。法院和其他工作人员忠诚于法律,忠诚于本职,有共同的追求和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公正、廉洁、文明、高效。二要做到管理上的和谐。机制运行有效,制度完善健全,刚性和柔性相辅相成,被管理者既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能感觉到工作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保持法院各内设机构之间的和谐。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各个环节之间、民事刑事行政各审判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综合行政事务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制约又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享和谐。

此外,从法院外部看,人民法院尤其应当注重四个方面的和谐。一是法院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和谐。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当在法院的诉讼活动中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不能出现以司法权代替立法权,或者任意曲解法律文本的现象。在司法活动中,人民法院应当积极接受各级人大机关的法律监督,实现“以监督促发展”。二是法院与检察院之间的和谐。在诉讼活动中,法院既要接受检察机关的依法监督,也要积极推进与检察院之间关系的协调,保证审判权与检察权相互协调运作,共同完成国家赋予的法律职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司法公正。三是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和谐。一方面,人民法院的人、财、物管理与使用基本上靠行政机关统筹与安排,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又是促进依法行政,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协调好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四是法院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和谐。法院要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布司法活动的有关情况,让社会知悉法院工作的有关内容,以及司法机关在重大司法政策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并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司法问题向公众进行解释和说明。新闻媒体在报道有关司法活动的内容时,应当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绝对不能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以便使司法活动和新闻宣传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中国将集中清理“法律白条” 完善执行长效机制

11月中旬到明年6月,集中清理法院执行积案活动将在全国展开。2008年岁末的这次执行“清积”,不再是法院一家“单打独斗”。按照中央政法委的要求,在8个月的时间里,各级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将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集中时间,集中清理,彻底清理执行积案。

入选理由:执行难是法院不能承受之痛,单靠法院难以解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是一项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民心工程;是增强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迫切需要。

第六个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涉及的“法治理念”和“法制”,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法治理念更着重于法制的执行和遵守,是执法守法的法律价值观,法律指导思想。法制,从广义讲,包括法律制度,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从狭义讲,是法律制度,首先是立法。我们仅就法律价值观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任何一种法律文化现象,法律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有其基本规律,它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从法律学分析,二者都会反映法律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说,法律关系,法律的权利义务,法律的基本制度,包括非诉讼和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法律作为一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综合学科,又不可避免的是不同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不同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的法律观,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这里,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加以分析。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法律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也不是人的思想理念凭空杜撰出来的,法律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既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又受到上层建筑其他部门的影响,包括受上层建筑文化的影响,同时对经济基础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但是法律作为一种制度,首先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为特定社会制度服务的,为这个社会制度中,上层建筑的其他制度服务的,为这个社会制度中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服务的。从来没有脱离某一具体社会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纯粹的法律制度。因此,法律和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法律和政治活动,政党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法律和国家治理、社会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再具体讲,有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一,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关系是皮和毛的关系。法律是政治活动的法制化,是社会活动的法制化,是经济活动的法制化,是文化活动的法制化。法律,首先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

文化制度。因此就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而言,法律制度是毛,社会制度是皮,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脱离这个社会的制度而孤立存在,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不是为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服务的。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基本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法律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二,法律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前述,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经济基础服务,也为上层建筑其他制度服务。法律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其存在,也受到上层建筑其他部门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五大原则,依法治国,讲的是法律为国家治理活动服务;执法为民,讲的是法律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大局,讲的是法律服务的局部与全局关系,讲的是法律的服务重点,讲的是法律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重要工作和全局工作;法律不是孤立的,独立存在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理念。这里讲的又是法律活动的目的是要实现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法制建设的整体构架中,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法律执行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要追求公平正义,首先就要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追求社会资源占有的公正、追求社会发展机会的公正、追求法律权利义务的公正。我们讲的公正,不是讲平均,而是讲均衡,均衡指的是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局部和全局问题上的最佳的“度”,最佳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在法律权利义务方面,尤其要注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对处于劣势地位的诉讼主体的保护问题,在实践中,既包括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各种纠纷,也包括私权利和公权力各种利益协调和冲突,包括在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民群众利益保护问题。

三,关于法律的四大功能。当我们讲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法律存在的决定性和上层建筑各部分发展的影响时,我们进而需要探讨法律的功能。我认为,法律有四大功能,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各个功能的作用也不同。在我国法制思想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曾经过于强调法律的政治功能,法律仅仅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法学知识,法律制度和法学理念,法学理论的优秀内容时,又出现了一种偏向,就是容易全盘西化,简单的采取拿来主义和生吞活剥,致使我们过于强调法律的社会管理功能,进而认为法律和政治没有很多联系,它主要体现了一种社会管理职能。而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社会管理的时候,都要运用法律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因此,法律具有中立和独立的性质。这种认识,我个人有不同看法,是需要商榷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又比较重视法律的经济功能,法律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功能,法律对于建立正常经济秩序的功能,进而把法律功能定位于经济功能。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探讨,又使我们意识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际上同时又是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法律和文化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即使像民主自由人权这样一些法律价值理念,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文化发展道路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文化发展道路上形成的价值追求,又因各国法律文化的不同以及国情的不同,在其内涵上既有其共同特征,又有其不同特征。我们对于民主自由人权这样一种在西方法律价值观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理念,要充分吸收其积极的价值,同时又要和我国的法律文化结合起来,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和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而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拿,照用。

由此我认为,我们对法律的功能,应该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从上层建筑各个部门的辩证关系,来加以综合考虑。我认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基本功能,例如政治功能,或者是经济功能,或者是社会管理功能。法律有四种基本功能,这就是,第一,法律的政治功能。例如,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他的许多规定,既是政治原则也是法律原则,是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的统一,它既体现了党的政策,也体现了人民意志,是共产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例如,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保护和尊重人权;我国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我国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些基本原则,既是政治原则也是法治原则。第二,法律的经济功能。直接表现在法律为市场

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服务;中国这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语)的国家,或者说黄土文化国家,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公权力,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法律的经济功能,也体现得比较明显;第三,法律的社会功能。既表现在法律的社会管理功能,也表现在法律将比较成熟的社会建设民主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通过法律固定为我国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例如,法律应当研究和形成制度的,关于公权力,社会权力和私权利三种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民主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的建设。第四,法律的文化功能。就是要研究文化对法律的影响,法律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联系区别的辩证关系,法律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法律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在法律文化中,尤其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价值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比较。通过前述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法律制度的反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指导下的对法学,法律制度,法律活动,法学理论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应当坚持五大基本原则。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但是法律作为人类进步文明的一种制度,思想,文化活动,又有其共同点和联系。世界各国人民在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社会民主,追求社会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理念,又是相通的,也是需要我们充分学习和吸收的。比如说,关于民主理念,一方面,国家的重大决策要反映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国家的决策要由最大多数人来决定,这就是我们的民主决策理念。民主决策,除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原则,还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协商原则,民主集中原则;另一方面,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公权力既发挥着主导作用,又要受到制约和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这就是我们民主的基本内容。

比如说,关于自由的理念,则更多的反映了个人和全体,个人和国家,个人和社会,个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既有政治的内涵,更有文化的内涵。个人的自由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民族对自由的理解,以及不同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对自由理念的不同理解。但是给个人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尊重个人隐私,尊重个人尊严,尊重个人活动空间,尊重不同诉求表达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是社会民主进程的一个趋势。具体到中国现阶段,我们不能脱离国家集体利益,抽象的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我们也要注意个人自由权利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比如说,关于人权问题,既是人类文明进步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和不同国家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对人权理念的不同反映。人权理念,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理论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系统性,变动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特征相结合的理论,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纯粹的个人活动。同时,世界各国人民对人权保护的一些基本标准,比如说,公民言论自由,比如说,公民经济权利,民主权利的保障,人格尊严的保护,隐私权的保护,法律赋予的各种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权理念的基本内容,保护人权的基本内容。当然,讲到人权问题,我们更要看到人权保护问题,是和很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密不可分,我国很多经济权利,民主权利的保障,最终要取决于我国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正常化。在这里,我们最终要涉及到,如何向西方发达国家法律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学习的问题,我们既要坚决大胆的向西方学习,又要善于科学的向西方学习,既要反对闭关自锁,拒绝西方一切优秀的内容,又要反对全盘西化的倾向,反对脱离中国国情的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九个问题:针对社会现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如何在司法活动中贯彻?

我觉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大原则,在司法活动中贯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整个司法活动是在不断进步过程中,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我觉得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

衡量,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

一,法律共同体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律共同体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共同指导原则。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到整体改革阶段。我在此之前,曾经在很多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国家的司法体制改革,开始总是由某一个行业最先启动。例如律师行业,最先开始了体制改革,并且完成了律师事务所合伙制模式改革和律师行业两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但是随着某一行业改革的深化,就会涉及到整个司法体制的方方面面。没有司法体制内各个行业的配套改革,某一行业的深化改革就会遇到阻滞,必然,整个司法体制的整体改革就提到了议事日程,而整体改革又必须加强各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要有一个各行业之间的共同指导理念,共同思想基础。由此,学界提出了建立法律共同体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我们当前正在形成的法律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思想基础。

二,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司法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均衡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司法民主化问题。司法民主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而司法民主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司法公权力和私权利的相互制约和均衡化。司法公权力过于强势,和私权利过于弱小,就不会实现均衡化,就不会实现和谐发展,也就直接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这一观点,司法公权力机关的很多朋友是不承认的,一些朋友认为,公平正义是依靠公权力的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实现的,和律师没有关系。这种思想,还是把律师行业排斥在司法共同体之外,认为律师制度是“舶来品”,是异己力量的潜意识有关。我认为,这一思想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改变。否则,我们的司法共同体建设,就会受到阻碍。改变这一认识,就要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

律师行业的职责是私权利的代表。因此,在司法改革民主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律师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私权利的地位提高,和与公权力实现均衡化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论述,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决定了在司法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中,必须发挥律师的作用和提高律师的地位。

三,律师执业权利的充分保障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重要条件。这和第二个问题实际上紧密相连。公平正义的四大基础之一,就是权力义务的均衡化。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处于劣势地位的诉讼主体的保护问题,而律师作为私权利的代表,在涉及到和公权力诉讼利益冲突的时候,保障律师的调查权和程序权利,对实现公平正义就显得至关重要。司法机关在实现审判制度改革,由究问式向抗辩式转化的过程中,目前已经暴露出,由于律师执业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的调查权过于弱小,程序权利经常被变相剥夺,而导致司法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严重失衡。由此也直接影响了司法审判改革的进展。所以第三个问题,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充分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

四,审判机关制作法律文书“五大要素”的规范化。通过司法程序寻求公平正义的最终结果,要经过审判机关的法律文书来加以体现。如果说,在司法活动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问题,所有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活动的结果,则表现为审判机关法律文书的不规范。现在审判机关的法律文书,主要是判决书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水平问题,第二个是指导思想问题,或者说是不正之风问题;但我觉得不正之风是主要原因。根据我多年作为商务诉讼律师的执业实践,我认为一份判决书有“五大要素”必须规范,这就是“基本事实,证据采信,争议焦点,适用法律,判决说理”。如果这五大要素基本规范了,法律文书的质量就能得到很大提高,不正之风也能得到有效遏制。比如说,凡司法腐败,凡不正之风,必然要在法律文书上做手脚,以掩盖自己的腐败行为。这种手脚,通常表现在基本事实叙述不清楚,证据质证过程和采信理由论述模糊,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观点,在判决书中不能得到反映或全部得到反映,适用法律不明确,判决说理含混其词,过于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一份不公正的判决书的产生,不规范的判决书产生,背后躲藏着司法腐败的阴影。

第十二个问题:社会主义法制的黑幕和应对之策?

社会主义法制的黑幕,这样一个提法,我觉得似有不妥。我理解这位同仁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分析看待我

国目前的贪污腐败和司法腐败问题,以及我们遏制司法腐败,贪污腐败的应对之策。而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遏制铲除各种“黑幕”,即腐败。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前面说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同时在改革深化的后三十年,我们面临着六大特征,就是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我提出还有三个特征,即腐败高发期,改革选型期和政治改革闯关期。详细理由我在《绪论》中已经做了阐述。我讲一下腐败高发期。实际上腐败的发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有现象,也不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独有现象,即便在民主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腐败依然存在,例如“政治黑金”现象,就和西方的政党竞选制度盘根纠葛。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则更不待言。我们专门讲一下民主法治与遏制腐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贪污腐败,司法腐败,是民主法治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什么叫腐败?我们先将腐败定性为“权利和金钱的结合”。以金钱换取权力和以权力换取金钱。你叫权力的寻租也好,叫权力的收买也好,其实就是钱和权的交易,才能产生腐败。西方法制发达国家,两党竞选,政治黑金的丑闻频频曝光。实际上政治黑金和两党竞选制度,已经成为难兄难弟,孪生兄弟,你要制止政治黑金,你就要改变当前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两党竞选制度。实际上,如果坚持竞选制度和两党制度,那么就只能把政治黑金的腐败现象,控制在一定的程度,而无法使其根绝。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社会转轨变形过程中,腐败的高发也具有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一方面,政府要推动经济发展,协调经济发展,干预经济发展,政府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场经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保持高度权威的政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另外一个方面,政府组织经济,影响经济,协调经济,干预经济发展,就使政府掌握了各种社会资源,生产资源,成为权力和企业之间相互交易的条件,政府某些职能部门,主要是掌握资源审批和资源配置的官员,将资源违法违规交给某一个企业,而企业必然给予一定经济上的回报,这就形成了权力寻租和权力购买以及金钱交换。所以,只要我们还没有形成“小政府大社会”这样一种社会民主格局,我们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以强有力的手段来协调组织推动和干预经济的发展,只要政府手中掌握着生产资源,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那么权力寻租,权力收买和权钱交易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而这种情况,为什么在转轨变形期,形成了腐败的高发期,就在于转轨变形期,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使对权力的制约,对资源配置的决策,有时不能在相对完善的民主条件下进行。而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信息公开制度,在没有民主制约和民主决策的领域,信息必然不公开,这就为钱权交易的黑幕提供了条件。我们要遏制钱权交易,遏制贪污腐败和司法腐败,从根本上说,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信息的公开化,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而这些,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来的重要任务。

我必须强调,在改革的社会转轨变型期,如果我们不能从制度上解决贪污腐败和司法腐败问题,就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化改革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纵观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到人均收入1000到3000美元,也就是我国目前这样一个水平时,经济发展的方向,市场发展的方向,社会结构的发展方向,就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比较好的形成了欧美模式,而相对差的就是亚洲模式,再次之就是拉美模式,再次之就是非洲模式。我们要坚决吸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历史教训,充分学习和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优秀内容,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实际上,马上要解决的,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在我们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时,如何能够坚定不移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保证我们的改革不改变方向,,保证我们的社会转型能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逐步解决贪污腐败,司法腐败这样的问题。

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或走入歧途。主要原因,不在于经济改革措施是否得当,而在于政治改革措施,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得当。真正能够改变中国发展方向的,不是经济发展的快慢,而是能否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能否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政治改革。这“三个坚持”,也是我们从机制上铲除贪污腐败和司法腐败土壤的根本保证。

关于我国的政治清明状况,我是“深为忧虑”的。政治清明问题解决不好,会成为我国第二个三十年改革

开放的“深沟和陷阱”。在这方面,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例如,《改革开放的八大风险和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依法治国的五大瓶颈》,《今后三十年中国应该改变的三十个传统观念--论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等等。在这些文章中,我对我国目前的贪污腐败和司法腐败问题,总体上深感忧虑。我有以下分析:我国政治清明的状态,总体上看,是清明廉洁和贪污腐败交缠并存,以清明廉洁为主流。看不到主流,我们就会一叶障目,失去信心。具体分析,第一,中央政府是清正廉明的中流砥柱。第二,地方政府以清正廉明为主。第三,基层乡镇政权,清正廉明和贪污腐败交缠并存,正处于天人交战,此消彼长的关键时期。在少数基层乡镇,贪污腐败已经占有优势。第四,令我十分忧虑的,不是个别腐败公职人员的存在,个别腐败现象的存在,而是腐败机制,腐败文化和腐败潜规则,已经开始形成气候。如果我们对社会的政治的贪污腐败和司法的腐败问题,不能够给予高度重视,而是任其发展的话,则迟早会影响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甚至最终会影响我们深化改革的方向,将中国导入歧途,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丧失贻尽,前功尽弃。所以我们遏制贪污腐败,司法腐败的关键,是在“三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化,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坚持决策科学化程序。

第十四个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必须要进行哪些政治改革?

这个问题比较深了,但和我们律师也息息相关。我只能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个国家进入良性发展状态,会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第二,法制建设和精神建设基本适应。我们国家目前在社会转轨变型期间,突出的矛盾,就是两个不适应,第一个不适应,叫做法律体系基本健全,司法腐败日益严重,道德信仰基本缺失。第二个不适应,叫做经济体制改革成绩巨大,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够坚决的有序的渐进的而又积极的推进,那么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不能持久,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也不能长久。

但是,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初级阶段。

国内大局,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讲过有六大特征,发展黄金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二次转型期、改革闯关期、腐败高发期。国际大局,则是在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和文化格局各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总体强势状态和总体遏制中国崛起的状态。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原来分散的各种敌对势力,开始出现了联合的明显趋向。在遏制中国崛起的总体战略中,有两个迹象值得警惕。第一个迹象,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敌对势力,抓紧利用文化领域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当前突出特点,是抓住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时机,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理念,并且,加紧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妖魔化中国的宣传。另一个迹象,就是国际各种敌对势力有日趋结成统一战线的趋势。国际大局的第二个特点,如果我们的眼光再放宽阔一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处于和平稳定和相对成熟期,在各方面都处于强势地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处在自身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中国争取和平崛起和遏制中国崛起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改变;并且会利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时机,抓紧宣扬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理念,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法律文化领域,抓紧对中国的渗透。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将巩固政权,防范和平演变放在第一位。

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上述态势下,在中国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和在社会发展历史阶段,长期处于社会形态发展弱势地位的总体态势下,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进行政治改革,第一,要注意巩固政权和防范政治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政权风险。如果我们的政权不存在了,不仅政治改革会失败,而且任何改革成果,都将荡然无存。巩固政权的第一要务,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现阶段,尤其要注意社会稳定和关注民生。社会稳定是政权巩固,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而关注民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正处在政治改革应当加快进度,政治改革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和防范和平演变的特殊发展阶段。

政治改革的风险和经济改革的风险不同。我在《绪论》中说,经济改革发生了失误,我们可以重新来过,而政治改革发生了失误,则会直接威胁到我们国家基石和政权稳定。历史经验说明,政治改革的失误几乎没有补救的可能。

刚才一些律师同行提到,亚洲四小龙在威权政治体制下实现了经济腾飞,但经济腾飞之后,则由一党执政变成了两党多党轮流执政的状态,特别是韩国和台湾。对于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

我是这样看。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的方略,第一就是要谨慎,像烹炸小鲜一样,小鱼小虾一样,用力稍大,小鱼就要翻烂了。四小龙有些经验包括教训,是值得我们在政治改革中吸取的,但是作为十三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政治体制改革比四小龙的情况远为复杂得多,因此基本上不具有可比性。以台湾由国民党执政变为两党和多党制,来推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同样会向着两党或多党制的的方向发展,是没有考虑到中国大国改革和区域性改革的不同,更没有考虑到中国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平稳有序渐进积极地进行。

第三点,我觉得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远较经济体制改革为大,而我们的阻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执政党自身某些利益集团的反对。我觉得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做好吏治这篇大文章,则很难进行。当前我国的吏治有两大问题。一大问题是吏治腐败问题;第二大问题是吏治取得即得利益,对中央政策贯彻不力问题。我在《绪论》中说过,党中央的政策非常好,广大群众真心拥护。但是我们政府的某些职能部门,主要是基层政府的某些部门和个别公务人员,出于自身既得利益和特殊利益,并不积极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人形象的称之为“肠梗阻”。

吏治腐败和吏治懈怠,将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牵一发动全身,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小步都可能同时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多个方面,所以党中央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问题。在思想观念上,实际上可以预见到。我们还面临着第二次思想解放问题。我常想,为什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有些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在某一方面可以说,这些社会矛盾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导致矛盾的集中爆发。为什么这些矛盾,在萌芽时期,在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时机,我们没有能够解决。这和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过于注重GDP 指标,在指导思想上过于注重GDP指标,忽视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忽视了对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保护,忽视了经济发展,根本要靠内需提高,从而在指导思想上有所偏差,不能没有关系。

但是我们很客观的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在认识上有些落后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二百年的道路,我们不可能在认识上完全预见和认清改革的规律。因此我们很多认识还没有跟上改革实践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对过去三十年和追溯更久远年代的某些传统观念进行梳理,要进行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我在《绪论》中讲,第二次思想解放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延续和深化发展,我们同样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但同时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深化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用我们的理性指导实践。很坦率的说,我认为我国理论界、思想界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我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今后三十年应当改变的三十个传统观念,论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各位同仁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其中提到,我国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五段论”,按顺序发展,而是海洋文化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黄土文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两条道路,两条历史发展主线,多元化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中提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循环圈中的老路,而应当通过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形成大陆型经济和大陆型经济的经济循环圈,与世界经济循环圈相互契合,互相滚动,相互借力,共同发展的双循环经济圈发展模

谈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1、谈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的一项社会主义重要政治任务。通过近期的学习,我深刻领会到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我们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中心,在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为为基础来规范自己,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依法治国”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国家的基本政策。 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地头脑,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地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地政治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了依法治国,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法律是为我们每一位公民而设立的,我们都要遵守法律。做到依法治国,特别是我们得检察部门更应该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只有坚持了依法治国才能执法为民,为人民办事也要依据法律,不应该讲情面、讲关系等。只有做到执法为民、一视同仁才能真正的做到公平正义,我们围绕着这基本内容结合实际的做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切实地做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家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服务大局。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理论前沿,着眼新的实践,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经验,顺应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讲法治与讲政治统一的高度,深化检察改革,切实地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然会推动检察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工作也起着举足轻重和开拓创新的积极作用! 2、联系我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实际,请你谈谈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党委、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宣传我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治国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服务大局的理念和党的领导的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项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项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主要内容为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其中,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手段和支撑,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核心和关键,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归宿、目的和最终落脚点。 我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 7、特别行政区的法 8、国际条约。 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机关 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由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颁布。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前者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后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使用武器后的处置程序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应当将使用武器的情况如实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并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应当将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的伤亡情况,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不得使用武器:(一)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二)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 停止使用武器:(一)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二)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继续盘问的条件: 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当场盘问、检查后,不能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继续盘问:(一)被害人、证人控告或者指认其有犯罪行为的;(二)有正在实施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行为嫌疑的;(三)有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嫌疑且身份不明的;(四)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的赃物的。 治安调解的规定: (1)调解适用范围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并具备下列情形: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容易化解矛盾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2)哪些案件不适用调解:一是雇凶伤害他人的;二是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三是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四是当事人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又挑起事端的;五是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处理的;六是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 (3)调解的法律后果: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治安案件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的情节: (一)情节特别轻微的;(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三)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四)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五)有立功表现的。从重处罚:(一)有较严重后果的;(二)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三)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四)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 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由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暂缓执行。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的担保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与本案无牵连;(2)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3)在当地有常住户口和固定住所;(4)有能力履行担保义务。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三)七十周岁以上的;(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我国刑法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罪行大小与刑事责任的大小刑罚轻重应当相称,重罪重判,轻罪轻判。 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 立案、侦查、侦查终结、破案、移送起诉、审判、执行;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行政案件证据的种类? 答:(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电子证据(四)被侵害人陈述和其他证人证言;(五)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六)鉴定意见;(七)检测结论(八)勘验、检查笔录、现场笔录 证据的种类 (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 刑事案件立案的条件 答: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控告、检举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根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将案件交付侦查的诉讼活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有犯罪事实;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3、属于自己管辖的。 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的婴儿的妇女;(4)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5)提起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的,需要复议、复核的;(6)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不得取保候审的情形:(1)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2)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3)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的犯罪嫌疑人;(4)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 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处置 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未经执行机关即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如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上述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首先没收保证金,然后根据不同情形,分别给予处理。对于违法情节较轻,不需逮捕,允许再次取保候审的,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或者提出保证人;对于违反规定情节严重,不允许再取保候审的,应当采取监视居住或者予以逮捕。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将保证金退还本人。 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犯罪构成概念及要件?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以及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要件 机动车驾驶证有效期分为哪三种?六年、十年和长期 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哪些车辆?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和轮式自行机械车。 在暂住地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的,可以申请哪些准驾车型驾驶证?可以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轻便摩托车的机动车驾驶证。 什么情况下不得申请增加大型客车、牵引车、中型客车准驾车型?(一)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承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二)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三)在本记分周期和申请前最近连续三个记分周期内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四)在本记分周期和申请前最近连续三个记分周期内有驾驶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以上行为,机动车驾驶证未被吊销的。 持军队、武装警察部队机动车驾驶证的人申请机动车驾驶证,在填写《机动车驾驶证申请表》后,应提交哪些证明、凭证?(一)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属于复员、转业、退伍的人员,还应当提交军队、武装警察部队核发的复员、转业、退伍证明;(二)县级或者部队团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三)军队、武装警察部队机动车驾驶证。 持境外机动车驾驶证的人申请机动车驾驶证,在填写《机动车驾驶证申请表》后,应提交哪些证明、凭证?(一)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三)所持机动车驾驶证。属于非中文表述的,还应当出具中文翻译文本。机动车驾驶证有效期满申请换证,应提交哪些证明、凭证?(一)机动车驾驶人的身份证明;(二)机动车驾驶证;(三)县级或者部队团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属于申请驾驶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的,应当提交经省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专门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 机动车驾驶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理机动车驾驶证哪些业务?换证、补证、提交身体条件证明、延期办理和注销业务。 机动车驾驶人有哪些情形,不予换发机动车驾驶证?(一)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未处理完毕的;(二)身体条件不符合驾驶许可条件的;(三)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未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教育、考试的。 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可以办理本行政辖区内哪些车辆登记业务?摩托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登记业务。 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作出处罚决定的处罚种类有哪些?警告、罚款或者暂扣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登记分为哪5种?分为注册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和注销登记。 申请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哪些证明、凭证?(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二)购车发票等机动车来历证明;(三)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五)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注册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什么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登记?(一)改变车身颜色的;(二)更换发动机的;(三)更换车身或者车架的;(四)因质量问题更换整车的;(五)营运机动车改为非营运机动车或者非营运机动车改为营运机动车等使用性质改变的;(六)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迁出或者迁入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的。 申请抵押登记的,需提交哪些证明、凭证?(一)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的身份证明;(二)机动车登记证书;(三)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依法订立的主合同和抵押合同。 申请办理机动车质押备案的,需提交哪些证明、凭证?(一)机动车所有人和典当行的身份证明;(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机动车登记证书灭失、丢失,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补领,需提交哪些证明、凭证?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身份证明,交验机动车。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被盗抢,车辆管理所应当如何处理?《机动车登记规定》第三十九条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被盗抢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根据刑侦部门提供的情况,在计算机登记系统内记录,停止办理该车的各项登记和业务。被盗抢机动车发还后,车辆管理所应

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的心得体会

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的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基本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按照这些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作为人民法院要贯彻好,落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如何司法等重大思想和认识问题的理论基础,也是法院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法院巩固自身地位,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必要条件。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引法院工作,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求我们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把审判工作臵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之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科学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有极高的政治敏锐性,具有准确把握党的工作大局的能力,能够迅速把握新的变化,并能正确的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历史趋势,从而对法院工作作出及时的调整。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找准法院的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的结合点,真正做到部署工作、处理问题、审理案件、都臵于大局中去思考,都要从有利于大局来把握,使司法审判工作与党委工作大局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使法院因公正司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二、树立司法为民意识,以和谐司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人民性是司法的核心和根本。这一切决定了司法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决定了司法工作必须坚持群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试题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试题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试题 ?一、单选题(14题) ?1、()是政法干警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群众路线 ?C、坚持依法办事 ?D、坚持实事求是 ?答案: A ?2、()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有法可依 ?B、执法为民 ?C、依法治国 ?D、违法必纠 ?答案: C ?3、( )是防止执法腐败、促进执法公正的一剂良药。 ?A、秉公执法 ?B、一切依靠人民 ?C、程序公正 ?D、执法公开 ?答案: D ?4、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A、本质特征 ?B、核心内容 ?C、本质要求 ?D、价值追求 ?答案: C ?5、勤政守法,执法为民,当前最紧迫的是要() ?A、坚决杜绝乱作为,有效防止不作为 ?B、坚决杜绝本本主义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答案: A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载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 ?A、民法 ?B、刑法 ?C、宪法 ?D、行政法 ?答案: C ?7、()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A、依法治国 ?B、执法必严 ?C、党的领导

?

?C、第十五次 ?D、第十六次 ?答案: C ?二、多选题(12题) ?1、依法治国理念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是()。 ?A、提高法律素养 ?B、坚持严格执法 ?C、模范遵守法律 ?D、自觉接受监督 ?答案: ABCD ?2、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业务领导 ?C、思想领导 ?D、组织领导 ?答案: ACD ?3、政法干警坚持执法为民,就是要(),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 ?A、领导群众 ?B、相信群众 ?C、依靠群众 ?D、尊重群众 ?答案: BCD ?4、在我国,党的政策与法律本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A、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B、都是党制定的 ?C、体现着人民的意志和要求 ?D、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答案: ACD ?5、树立公平正义理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 ?A、合法合理 ?B、平等对待 ?C、及时高效 ?D、程序公正 ?答案: ABCD ?6、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A、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B、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C、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 ?D、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答案: ABCD ?7、政法干警在执法活动中要做到() ?A、出于公心,维护利益 ?B、摒弃邪恶,弘扬正气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张家坝小学刘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的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

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万能模板

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万能模板 【题口】 材料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或者“二个统一”的内容,结合胡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的重要精神,加上热门事件,如《刑法修l巨案(八)》或者《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要求你从某个(如A)角度,来谈一卜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或者“二个统一”的认识。 【问题】联系材料,从A的角度,简述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统一)的认识。 【定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力一而组成,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政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力一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说联系]A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A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A有指导作用。同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A有独立的反作用,A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促进作用。因此,A的水平的好坏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的好坏。他们犹如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 【抄材料】联系材料,……(附上材料内容) 【喊口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力一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试题考查角度是权利(或者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冲突和平衡问题。合法性一般体现是秩序的价值,合理性一般体现是正义和自由的价值,合法不一定合理,故法律要在合法性和合理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标题】法治乃合法性与合理性之平衡器 【定事实】在材料中,XXX(主体)做户··…(行为),产生户··…(影响),引发了" XXX”这个法律难题。 【站立场】我们认为,“权利”(权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本案中就产生丁相应的冲突,最后泞致权利(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要求相关主体在行使权利(权力)的同时注意共他的权利(权力),防止权利(权力)突破合法和合理的边界。 【说理由一】首先,权利(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合法性原则。对于权力主体,合法性原则要求权力行使的主体和权力行使的范围以及种类等预先山法律来规定。因此,对权利的限制上,“法无授权即禁止”。而对于个人而言则是“法不禁止即自山”。结合材料,……(联系材料,说明主体的行为是否合法。) [说理由二]其次,权利(权力)的行使应当坚持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就是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具体可以概括为口的正当、手段合理以及结果均衡。任何权利(权力)的行使,都必须有正当的口的,必须借助合理的手段,必须实现均衡的结果。结合本材料,……(联系材料,说明主体的行为是否合理) [说理由三]最后,法治的理想就是实现合法和合理的平衡,否则“无合理性的合法性会变为僵化,无合法性的合理性则沦为患意”。每种权利(权力)空间是有限的,界限就在于其他的权利。法律已经为每个人设定丁边界,则任何人都不得超越该界限,否则即为违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五大”理念,其实质就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涵盖了政法工作全部工作内容,而且是政法工作的规范和标准。这五个理念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性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二、执法为民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执法为民,对我们执法机关和执法者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把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护正确政法方向的思想保证。 我们政法干警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具体说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优解难。二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政法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是新时期做好政法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政法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就会耳不聪,目不明,就会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处理;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我们党一直把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权作为革命和建议的重要奋斗目标。 三、公平正义是政法干警肩上的重任和永远追求的目标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和完成,则是我们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在执法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 一是合法合理。公平正义的首要内容便是确保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二是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相当。三是同样情形同样处理。这一方面是法律自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社会公众对公平合理的理解和期望。二是平等对待。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具体方式。平等对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对特权,二是禁止歧视,不允许对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主体有歧视行为。 三是及时高效。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一个旷日持久的官司,可以把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拖垮。因此在保持公平正义同时,必须着力提高时间效率,物质效率和制度的科学性,减少负面作用。 四是程序公正。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更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因而必然也是政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就是保障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其根本要求就是各级政法部门和广大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稳定。 五、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政法工作的根本保证

谈谈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doc

结合实际,谈一下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途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 “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本质特征之一。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抓好“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大 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实行政府公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提高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二、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 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努力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 工作队伍,切实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和谐社 区建设工作,使社区氛围更加融洽。 三、坚持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推动行政执法机制不断创新,也 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民众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树立 较强的法律意识。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国家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各项制度和方针、政策能够符合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根本条件。实行依法治国,能够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实行法治的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必然要求,在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法治理念,法治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构成,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法”应当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的“法”,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组织保障。 (二)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法治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1)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制保障。(2)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4)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论文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浅思 理念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在中国的历史上,居于指导思想的往往是一种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很少在精神层面上思考问题。由于欠缺高远的理念指导,在制度建构和改革过程中,往往显得理念准备不足、甚至完全没有经过理念上的论证。纵观中国的法律,历代法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立法技巧、编纂体例、实施方法等经验实用性领域,而无法朝着法的价值的高层次发展。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只有制度层面的法律,而没有精神理念层面上的法律,这样的法律必然是残缺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后,法律权威的缺失却构成了目前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发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动法治进步的一种内在的、隐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动力。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于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逐步养成的法治理念。

如今我国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实质上就是对司法理念进行变革。理念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及以后将要进行的司法工作的效果和成败,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或支配,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或推进。树立法治理念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检察干警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中的司法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运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行为。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呢?笔者认为:首先,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准确把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内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不懈的向往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与西方国家公平正义不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不是法治的全部,法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实施,在执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只有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在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都是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

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三、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迅速增长。但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够维护公平、彰显正义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如果漠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对各种社会不公听之任之,不去努力改善和消除,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政法工作是各类社会关系、矛盾、纠纷冲突的调节器,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窗口,也是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通过执法活动实现、维护公平正义寄予厚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相比,政法队伍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公正执法,理念先行。必须大力加强公平正义理念教育,引导和促使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