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博客上复制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博客上复制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博客上复制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博客上复制2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

二、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日益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时间上/从内容上/从性质上/影响因素/有规律可循

(二)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初中阶段(1(一)12~14、15岁)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思维主导,形象思维作支持。

(二)青年初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生理心理上接近成人,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美国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成长受人生理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即“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二)关键期

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果我们能抓住关键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奥地利洛伦兹:鹅的认母行为)印刻现象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几个重要概念:同化、顺应、平衡和图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出现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一11岁):获得守恒概念\分类\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创立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被公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的先驱。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心理发展是借助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认为学习能促进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2、关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自觉性、持久性、精确度不断增强

2、观察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时转折点

3、能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中学生意义识记超过机械识记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中学生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

2、初二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有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极其教育措施

1、喜欢争论:应避免强加于人,开展平等讨论,耐心等待其思考

2、理想主义:爱批评,有代沟,别压制,需引导避免其走极端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品

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认为应用“教学支架”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期与社会》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①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岁);②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3岁);③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④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⑤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⑥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岁);⑦成年期: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岁);⑧老年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死亡);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根据寄望和反应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

②学校教育:教师人格与行为+班级环境+活动

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又是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化发展提供了

社会模式或榜样

(三)健康人格的构建

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角色混乱

1、人格统合内容自我内部的统合:形成自我内在一致的感觉

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获得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

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获得活动效能感

①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形式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内容上: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自我观念上: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儿童(二)3岁开始出现自我评价,小学后加速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突变时期,易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

●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内容:①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②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③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④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成员的意识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特点:从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对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

方法:正反人物对比分析+活动表现评价+自我小结与日记+谈心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方法:尊重独立性建立自尊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方法:通过实践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

(二)认知能力差异:1、智力及其测量2、智力的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性格的特征差异

(二)类型差异1、机能类型说:英国培因(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向性说:瑞士荣格(内向型和外向型)

.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阿德勒(独立型,顺从型)

(三)性格的性别差异:美国麦考比《性别差异心理学》

(四)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形象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生的速度与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广义的学习

1、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这个定义说明了实质有三方面:学习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变化时习得的\变化是持久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1、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以语言为中介\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掌握社会历史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为了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它们分别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系统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学习的实质与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获得与消退

(二)刺激泛化与分化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二)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2、逃避条件作用

3、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

5、惩罚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环境→感受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发生器

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

(二)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是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教学设计应使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相吻合。

8个阶段:①动机阶段②了解阶段③获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

六、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1、普雷马克原理:(祖母规则)低期望+高期望活动

2、行为塑造也称连续接近化,注意强化的及时性

(二)消除不良行为

1、餍足:让学生持续某一行为,直到厌倦

2、代价

3、结合消退和强化(上课讲话老师批评)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格式塔的顿悟学习(德国心理学派理论,德语“完形”译音,其理论也称完形心理学)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一)经典实验: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研究

(二)主要观点:1、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60s,布鲁纳在美国嫌弃课程改革运动,他主张,通过发现学习,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由此,她的理论被称之为认知----发现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生有学习心向②材料的逻辑性③适当的原有观念

(三)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1、接受学习实质: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先行组织者技术: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

四、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对事物关系的理解,把握事物本质

(二)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顿悟的实质即新结构的发现和新关系的建立

(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配合使用,提倡有意义的学习,避免机械学习。

五、建构主义学习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果斯基的思想传入美国后,极大地推动了建构主义的发展。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理论要点:只是和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于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构建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与理解。

(二)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3、学生观: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三)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研究性学习

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

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关键在于小组成员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3、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教学对话包括“教学”和“对话”两部分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动机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最根本的动力,是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成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期待是静态的,内驱力和诱因是动态的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二)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三)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一方面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另一方面学习结果能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

2、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个性不同而不同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斯金纳提出强化能起动机作用

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其中又可分为两类

缺失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基本观点: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渐上升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指导地位。

三、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归究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海德在研究人际关系时指出,寻求理解是人们的基本归因

海纳对行为结果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并发现人们常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坏境

实践意义:1、有助于了解个体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结果来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由于归因是学生对自己成败原因的主观解释和推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这就为教育提供了机会。

四、成就机动理论

成就机动是人类独有的,后天获得的社会性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它影响着个体选择任务难度的倾向,并影响其坚持性。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都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迁移

【评价目标】

(一)了解迁移及其分类。

(二)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3、结合实例分析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二)顺向和逆向迁移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三、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官能心理学友德国沃尔夫创立。

该学说认为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由各种官能组成,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得到“形式训练”增强的官能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他主张学校应把难记的古典语法、深奥的数学及自然科学中的难题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不必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1903 形状直觉试验武德沃斯

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武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因为他认为两种情景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产生迁移,迁移时非常具体的并且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三)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认为共同因素的存在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学习者自身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产生的关键。水下打靶实验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做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四)关系转换理论苛勒1919 小鸡觅食实验

强调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他更重视学习情境中对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伯尔

观点:1、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实践意义: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的迁移。

(二)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涉及到认知技能的迁移

主要观点:认为两任务间产生式的相似或重叠是迁移产生的条件,所谓产生式(C-A)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C=condition A=action

例:安德森应用计算机模拟实验,if···then

实践意义:教学应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学习,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

(三)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主要观点:1、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一种情境中去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2、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即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也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例:户外扩展训练英语情境性教学

实践意义: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学习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1、相应的背景水平

2、原经验的组织性

3、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三)学习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种典型例证

二、为迁移而教

(一)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五)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概念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知识‖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知识,一般仅指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后获得的

信息及其组织。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P99

(二)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概念原理技能策略)

(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

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如果目标是要整顿课堂秩序

有哪位学生再在课堂上捣乱

则我就批评他(她)

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的形式表征的。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汉字单词、图像图表,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

3.命题学习-----如三角形大角对大边

(二)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如哺乳动物与鲸/相关类属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学过◇,△面积后学多边形面积

3.并列结合学习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等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P101

在这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

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

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

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

物的具体的、感性的、特殊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二)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p104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直觉概括\是直观基础上的低级概括

2.理性概括揭示事物一般和本质特特思维水平的概括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用好正、反例证P105正例鸟燕子反例-蝙蝠

2. 正确运用变式

3. 科学地进行比较

4. 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概括

三、错误观念

(一)错误观念及其性质

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二)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由波斯纳提出概念转变模型

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GDP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三)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附资料:GDP的正确观念是什么?

《环球时报》2009年7月份邀请我国号称是战略精英的60多人开会,他们发言,我国的GDP 今年已经是世界第三,到年底很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他们说再忍10年就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GDP大国,到这个时候,我们中国说话就算数,我们就可以扬眉吐气了。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氛围瞬

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视觉0.25—2秒听觉4秒又称感觉记忆

(二)短时记忆5秒到1分钟

(三)长时记忆直接记忆7±2 和工作记忆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111页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111页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 桑代克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奥苏伯尔

4.动机说弗洛伊德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一)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P112 笔记/举例/相互提问/讨论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说P112 如GAS煤所/河马hippo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P112 如―教育心理学‖

(四)适当过度学习150%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模拟考试复习---选择题

?1.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p111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内部抑制D.外部抑制

?2.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p99)。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3.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p112)。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5.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p110)

?A.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C.感觉记忆D.短时记忆

?6.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p109 )。

?A.0.25~2秒B.0.2~0.5秒C.2秒到l分钟D.5秒到2分钟

?7.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p109 )。

?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工作记忆

?8.存储时间至少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为( p109)。

?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工作记忆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 p111)的关系。

?A.学习程度B.记忆方法C.记忆材料D.时间

?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p102 )。

?A.模象直观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想象直观

?12.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

感知规律是(p104 )。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3.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

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p100)。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14.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

?于(p100 )。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是上位学习,也叫_____学习。p101

?2.感性知识分为感知和_____ 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_____两种形式。p99

?3.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____学习。p100

?4.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和_____ 两个亚类。p100

?5.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_____、保持和_____。p101

?6.在学习在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_____。这种学习达到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P113

?7.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也叫_____。P99

?8.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_____记忆两种成分。

?9.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要对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_____和____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P105知识的直观和知识的概括

?10._____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p104

?11.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知识结构_____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p112

?14.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_____、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P111

?15.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P107

历届考题分析

?2004年:5+10分

?简答题:37、教学中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P103

?论述题:43、试论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12

?2005年:4分

?9.在知识学习中,写作方法的学习属于【BP100】

?A、陈述性知识的学习B、心智技能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D、感性知识的学习

?10.学习某个材料30分钟刚好成诵,如果要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最佳的过度学习应再增加

?A、15分钟B、20分钟C、25分钟D、30分钟

?【】

?填空题:26.瞬时记忆又称之为。P109

?2007年

?选择题:

?8·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9·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A、过度学习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D、及时复习[]P112

?25.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知识直观方式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

?29.在知识学习中,正例通常包含了事物的特征。

?简答题39、简述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方式。P108

?举一反三:简述教学中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简述错误观念的性质?

?问答:在教学中,谈谈如何结合实际组织促进学生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P 109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学习要点:

?1、了解技能及其分类。

?2、理解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基本特点,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其培训要求。

?3、掌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并据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形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识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三、技能的作用

二、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1、分类:连续性-非连续性/ 封闭型-开放性/精细-粗大

2、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观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每个动作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活动方式。阅读技能、

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种类:一般心智技能-专门心理智能

加涅分为,

智慧技能: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如谈判技能

认知策略:运用规则对内调控的能力。如自我暗示

2、特点:

第一,对象具有观念性。

第二,执行具有内潜性。

第三,结构具有简缩性。

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特点比较

三、技能的作用

(-)调节和控制作用如开车–赛车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三)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如脾气急噪者学习太极拳后变得更沉稳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p12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操作的定向

1、操作定向的含义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如前滚翻

2、存在活动的定向映象

(二)操作的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了稳定性和准确性

(2)动作结构---各动作要素间协调性差、错误多

(3)动作控制---内部语言起重要调节作用,动觉

控制水平低,主要靠视觉反馈来调控。

(4)动作效能---个体易紧张、疲劳、完成动作慢

(三)操作的整合

1、操作整合的含义

存在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2、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了稳定性和精确性灵活性,但易受外影响

(2)动作结构---动作各成分趋于精确,整体动作协调、错误减少

(3)动作控制---肌肉运动感觉清晰明确,动觉控制增强,知觉范围扩大

(4)动作效能---紧张感、疲劳感降低

(四)操作的熟练

1、操作熟练的含义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2、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P123

(1)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灵活、稳定和准确性

(2)动作结构成为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3)动作控制由动觉反馈控制,视觉注意范围扩大

(4)动作效能动作具轻快感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P124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P125

整体-局部练习集中-分散练习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练习曲线的三种状况: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和练习进步前后一致

高原现象成因:原方法与结构需要调整/兴趣下降疲劳/基础不牢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一般学习初期靠外部反馈,后期强调内部反馈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训练做法:

1、减少对动觉的依赖李小龙蒙眼粘手

2、分解动作逐一体验

3、使用辅助手段或器械如中国体操队的气垫和蹦床

4、将动觉训练和其它训练结合如艺术体操与音乐节奏

第三节心智的形成

一、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

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物质活动即实物教学:如初中生用开关和电池学画电子线路图

物质化即应用模像教学:如小学生用木棍算加减法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如九九乘法表的学习和应用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

它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的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定向阶段‖

原型操作------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原型内化----相当于加里培林后面三个阶段的综合

(一)原型定向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二)原型操作

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三)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注意的几点

(1)执行顺序不能颠倒

(2)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题(二)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考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价,称为() A动机 B内驱力 C抱负水平 D诱因 2将学业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内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4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自发获得呈()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因果关系 5抗拒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何种品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程序教学的倡导者是() A布鲁纳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加涅 7强调学习准备与学习层次,重视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加涅 8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指的是()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学派 D认知学派 9属于无强化的消退程序的实例是() A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 B违章汽车遇到警察时主动交纳罚金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10按照布鲁姆等人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对所学材料加以说明或概述,属于__一级的认知学习目标。 A认知 B领会 C运用 D综合 二、多项选择题 11绝对评价的评价标准有() A合格与不合格 B百分等级 C三级标准 D五级标准 12以下各项活动中,属于教学的微观设计的有() A确定教学目标 B制定教学计划 C编选教材 D选择教学模式 13利用非言语线索矫正问题行为的方法有() A目光接触 B室外罚站 C动作提示 D 留校察看 14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了"爱国运动"的观念,再学习"保护能源"的观念时,则发生() A归总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 并列结合学习 15相关研究的特点有() A人为创设各种情绪 B让变量处于自然状态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末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 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奥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答案:1-5:DCCBD 6-10:ABCBA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 (举例说明)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 )。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末 C 、18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 B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5、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8、 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 1867~1869 年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A 、《大教学论》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大纲》 10、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的( ) 1 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 A 、卡普杰列夫 B 、乌申斯基 C 、维果斯基 D 、布隆斯基 11、 (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 、教学环境 B 、教学过程 C 、教学媒体 D 、教学手段 12、 ( )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 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A 、布鲁纳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 了心理学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是前苏联著名 的心理学 家( )。 A 、维果斯基 B 、布隆斯基 C 、鲁宾斯坦 D 、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前苏联 著名的 教育心理学家( )。 A 、鲁宾斯坦 B 、维果斯基 C 、布隆斯基 D 、列昂节夫 15、 在教育心理学中, (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 要 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6、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7、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C 、学生 D 、教学环境 18、 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 、教师 B 、教学环境 C 、学生 D 、学校领导 19、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姆 D 、詹姆士 20、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22、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D 、管理过程 E 、互动过程 23、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A 、如何教 B 、如何评价 C 、如何学 D 、如何管理 E 、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C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 D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 世纪 80 年代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6、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7、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华生 D 、布鲁纳 )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 、华生 D 、桑代克 )。 ,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2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之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迁移 2、掌握了心理这个概念,再学习思维这个概念,这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符号学习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概念水平分类,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 A、顺向迁移 B、正迁移 C、垂直迁移 D、负迁移 4、图片、幻灯、影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属于() A、实物直观 B、语言直观 C、言语直观 D、模象直观 5、认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是遗忘主要原因的学说称之为() A、干扰说 B、动机说 C、压抑说 D、痕迹消退说 6、短时记忆的单位是() A、语词 B、概念 C、符号 D、组块 7、技能属于() A、活动方式 B、知识经验 C、心理特征 D、心理状态 8、词汇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原理学习 9、心智技能又称之为() A、动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智力技能 D、操作技能 10、对认知的认知称之为() A、元认知策略 B、元认知 C、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 11、复述策略属于()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计划策略 12、操作技能形成后,动作控制主要依赖于() A、视觉 B、听觉 C、动觉 D、肤觉

13、最先发现遗忘先快后慢之规律的是() A、艾宾浩斯 B、冯特 C、桑代克 D、斯金纳 14、原理的迁移属于() A、水平迁移 B、特殊迁移 C、具体迁移 D、一般迁移 15、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是() A、程序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心智技能 D、认知策略 16、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A、发展心理官能 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C、经验的概括化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17、学习程度多少,记忆效果最佳() A、50% B、100% C、150% D、200% 18、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A、简缩性 B、展开性 C、观念性 D、内隐性 19、由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要() A、及时复习 B、集中复习 C、分散复习 D、复习方式多样化 20、由先前的活动而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称之为() A、正迁移 B、元认知 C、认知策略 D、定势 二、选择题(多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2、早期迁移理论包括() A、共同要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认知结构说 D、关系转换说 3、操作技能的三个特点是() A、客观性 B、简缩性 C、外显性 D、展开性 4、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 A、感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理性知识 5、知识直观的方式有() A、语言直观 B、言语直观 C、实物直观 D、模象直观 6、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外化 7、元认知策略包括() A、组织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8、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 B、顺向迁移 C、逆向迁移 D、负迁移 9、认知结构的哪些特性影响到学习迁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