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04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04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04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

——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王梅胡民锋 Zeya Quid Richard Garber 杨昔乔亮亮周丽

摘要:本文从生态、乡村地区和实施性规划三个层面深度剖析,以武汉市远郊农村涨渡湖农场为例,从乡村特点、乡村与城镇地区差异等角度切入探索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和特点。本文认为乡村实施性规划内容应实现从过去只关注建设用地的个体式点规划向乡村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全覆盖进行转型;规划体系应涵盖控规和修规两个层次,其中控规应实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统一深度一张图规划,修规包括农村居住区设计和农用地开发整理设计。本文同时在乡村规划编制特点上探索创新,提出通过城乡统筹政策、利用乡村生态特质和三规合一的编制手段等,以符合乡村特点的产业规划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农民居住社区设计指导建设,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农用地开发整理政策推动乡村规划实施等方式促进乡域经济发展。本文对现行乡村规划编制侧重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思路有一定的突破,同时从内生资源出发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为村庄发展找到更多的活力与动力,探索出了一套能应用并推广的生态新村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地区生态城乡统筹实施性规划

城镇和乡村作为两种社会形态的差异长期存在,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规划而言,现行规划体系也具有明显的二元化特征,长期以来规划主要以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规划和管理相对成熟,而乡村研究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现有研究仅限于对乡村规划一般性技术和理论的探讨,尚未涉及乡村规划的深层问题,对乡村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基本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因此,本文拟以武汉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从生态、乡村地区和实施性规划层面,研究乡村地区实施性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和特点等,以乡村视角推动城镇化和城乡规划转型。

1 乡村的特点

乡村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空间形态相对简单。该区域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具有特色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质,从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地区不同,条件差异巨大。

1.1 乡村地区共性特点

1.1.1 村庄分布零散

乡村地区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主,含部分镇区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总体分布零散,存在大量散点农村居民点,以武汉市为例,乡村范围内农村地区村湾数17543个,每个农村居民点面积3公顷左右。见图1。

1.1.2 拥有大尺度生态要素

乡村地区产业单一,建设量小,受建设驱动力小,相对城镇而言,生态环境原生性保持良好,拥有大尺度的生态要素,以武汉市为例,范围内海拔100米以上的山体95%位于乡村地区,规模以上的湖泊70%位于乡村地区。见图2。

1.1.3 邻里关系特殊

乡村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血缘和地缘关系。乡村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在区域间接触较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呈现出一种“熟人社会”的态势,有较大的封闭性、稳定性和传统的承继性。

图1 武汉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图2 武汉市山体分高层和水体分布

1.2 乡村与城镇地区差异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地区一直处在一种被动、弱势的地位,始终扮演着支持者和依附者的角色,城镇地区正是通过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瓦解,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因此,乡村地区与城镇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配备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在土地承担的功能、空间形态和结构组织机制上也存在不同。

1.2.1 扩张方式不同

乡村地区是人口不断流出区域,面临的是萎缩问题;城镇地区则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剧烈的区域,面临的是扩张问题。

1.2.2 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度不同

乡村地区规模小,分布散、密度低、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人与土地自然性联系紧密。村庄是乡村地区生活组织基本单元。城镇地区建设密集,规模大,人与土地经济性联系紧密。

1.2.3 社会脉络差异

乡村地区社会结构稳定,流动性低,具有同质性和强烈的社会归属感,社会关系以亲缘、

地缘关系为主,业缘关系为辅。城镇人口流动性高,以亲缘、业缘关系为主。见图3和图4。

疏疏

图3 乡村地区人脉关系网络图4 城镇地区人脉关系网络乡村地区是人与自然关联密切区域,也面临着人口萎缩和空间迁移等问题。不同乡村具有个性的发展特征,情况相似的乡村社区无法套用同一种规划模式。同时,以家庭和地缘关系维系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以自然为依托形成的空间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决定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不能以城市发展思路照搬照抄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应基于乡村发展条件来选择合适发展路径。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更好的利用乡村地区共性的生产要素(如生态等)进行内生化发展,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保持原有的乡村社会关系和邻里特色,成为乡村规划编制的重点。

2 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特点

2.1 城乡统筹

新型城镇化道路转型探索需要重新审视乡村发展在城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传统规划无法对城乡建设的用地关系、建设和非建设用地之间的控制协调进行有效的引导,难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因此,乡村规划转型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应注重并探索城乡统筹发展。2.1.1 规划范围上实现城乡统筹

长期以来,规划侧重于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编制,而镇区范围外的广大农业地区成为了规划的真空地带。对乡村地区而言,因为该区域是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为辅,规划对象和重点已不仅仅是建设用地规划,而是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类用地规划。因此,乡村规划应实现内容上的延伸,通过个体式的点规划走向乡村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全覆盖规划。

2.1.1 规划实施手段上实现城乡统筹

农村地区空间分散的现状决定了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不是如城市公共设施配套以统一的标准能够解决的。规划手段上可以通过现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农村

居民点进行适当的空间集聚,进而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推动城乡统筹。

2.2 三规合一

传统规划侧重于乡村建设规划,过度关注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等空间布局,而忽视乡村产业发展,对乡村规划实施引导并不强。乡村规划转型应在实施规划层面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三规合一,以产业规划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农民居住社区设计指导建设,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农用地开发整理政策推动乡村规划实施。

从规划布局上来看,以区域现状和发展需求确定功能分区,根据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农民居住社区和产业用地规模边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细化各类用地布局。同时对规模边界外的农林用地进行功能细分,构建乡村建设和非建区域一体化规划;从规划设计上来看,分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两个层次,分别开展农民居住社区设计和农用地开发整理设计。并且将土地整治的“田、水、路、林”与交通市政体系和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增减挂钩农村建新区与村庄平面设计相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景观保护相结合;从实施管理上来看,以工程化和项目化为抓手,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资金测算和近期建设安排,将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等多部门联合捆绑,共同推进,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3 生态特色

传统乡村规划前篇一律,有的甚至照搬照抄城市发展模式和空间规划,缺乏当地特色,乡村规划转型应充分利用地区间不同特色和生态要素,走和城镇差异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农居、生态景观等“四位一体”的生态乡村,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 乡村实施性规划体系及主要内容

图5 乡村实施性规划体系

在导控性规划(乡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乡村域用地规划用于指导农民居住社区建设和农用地开发整理,形成真正服务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乡村实施性规划一张图。乡村实施性规划体系主要涵盖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次。见图5。

3.1 控制性详细规划

紧紧围绕农民生产(农民农业用地、生态产业用地)和生活(农村居住社区),编制覆盖全域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规合一乡村域用地规划,深化乡镇总体规划,指导详细设计。

3.2 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农民居住社区设计和农用地整理设计。其中农民居住社区设计主要是侧重人的规划。通过调查农民搬迁意愿和户数、人口等双登资料,从便利于农民生活和生产的角度,同时保持农民与自然环境高度联系,设计农民社区规划平面图,指导施工图设计。农用地整理设计主要侧重于地的规划。综合对土地平整和田水路林的整理,形成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农村生产道路、干支斗农四级灌排体系等,分别纳入交通和市政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试点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实践

4.1 试点乡村概况及特点

涨渡湖农场位于武汉市东部新洲区,与黄冈市团风县交界,与武汉市中心城区距离约55km,始建于1953年,属于国有制农场,面积33km2,下辖四个分场和一个社区(沐家径社区)。涨渡湖农场主要以蔬菜、粮棉油种植为主,有部分水产养殖和初级农产品加工和包装产业,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00万元,其中一产6400万元,二产2800万元,三产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68元,仅次于阳逻街。见图6和图7。

图6 试点乡村位置和影像图图7 试点乡村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涨渡湖农场居民点分散,农场范围内零散分布村湾个数26个,平均每1.3 km2分布一个村庄,平均每个村庄面积5公顷;农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域约占总面积比例接近30%;农场范围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武汉蔬菜生产基地;农场属于国有农场,农工比例高达50%,各村湾间保持较好的邻里关系;近十年镇区建设用地总量保持50公顷左右。用地无增长,镇区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见图8;土地流转量大面广,范围内已进驻五家规模农业合作企业,主要开展大面积蔬菜种植,流转土地约500公顷(7510亩),占可流转土地比例约30%。

图8 镇区建设用地的变迁(1996、2002、2005、2009、2012年)综上,该区域是具有一定的生态资源,以农业种植为主,同时经济不活跃发展面临衰败的典型乡村地区。

4.2 上位规划要求及发展定位

涨渡湖农场紧邻涨渡湖湿地保护区,为《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立的29个一般镇之一,属于需要培育的一批旅游休闲服务型特色小城镇,为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分区中确定的调整完善区;在《新洲区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中涨渡湖为一般镇,职能为旅游型,以水产养殖、旅游服务业为主。将涨渡湖打造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次级旅游配套服务中心,就近服务重点旅游区;在《涨渡湖街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涨渡湖农场定位为都市田园化的旅游乡镇,确立了一镇一村两个居住社区,分别位于镇区沐家径和四道沟。

因此,涨渡湖发展定位应以农业种植、旅游休闲等生态产业为主,打造生态宜居、生态景观、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涨渡湖,成为中部地区宜居、宜业的远郊生态示范乡村。

4.3 产业规划及人口预测

4.3.1 产业规划

依托涨渡湖规模农业种植、农产品初级加工等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市、区等层面产业发展宏观趋势,以“生态农业”为主题打造第一产业,以“绿色工业”为主题打造第二

产业,以“休闲产业”为主题打造第三产业。见图9。

第一产业:依托规模农业种植养殖优势,引进大型的科研企业(市农科所、林科所),整合大型农业企业(广地、超大、如意等)的科技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精细化、产业化、科技化,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优质种业、生态特种种养技术开发应用等。

第二产业:结合涨渡湖现有优势农业基础,对现有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和提档升级,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加工和农产品物流。

第三产业:依托现有农业观光,进一步向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农业科技服务、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展示、农产品销售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同时寻求差异化发展,承接城镇人口养老转移,重点发展朝阳产业等服务业。

图9 产业体系规划

4.3.2 人口预测

按照自然增长率5.5‰进行测算,规划期内,涨渡湖农场自然和机械增长人口为392人;按照综合配套法测算从业人口(每单位用地面积所容纳的就业人口),打工回流人口约2115人,镇域人口总数将达到10171人。随着涨渡湖城乡一体化发展,涨渡湖规模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将进入快速建设和发展期,入驻企业不断增加,将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随之会吸引部分人口流入镇区,镇区常住人口总数将达到7232人。

4.4 乡村域用地规划

4.4.1 农村居民点集并

该区域拥有良好的土地流转基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大型农业企业打工,自留田人均1亩,农民不需要大规模耕作,因此具有条件利用现有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充分征求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方便生活、有利生产,联系合理、交通便捷、节约用地、规模经济为原则,对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当集并。

该区域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考虑在南北各设置1个还建小区,耕作

半径约3公里,位置靠近主要公路沿线较为合适,因此选取了刘大公路沿线的存量村湾四道沟和沐家径新建两个农民社区,用于安置搬迁还建村民。经前期问卷调查,农民愿意搬迁至两个农民社区比例60%,不愿意搬迁40%。不愿意搬迁人中过半的农民因为搬迁政策不明朗,通过后期宣传,这部分农民会认同搬迁。见图10。

图10 农村居民点集并意向图图11 镇域用地结构图

4.4.2 乡村域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两心、两轴、六区”的用地空间结构格局。其中“两心”:为两个农民居住新社

区,为生态居住和行政、商贸、旅游

服务中心;“两轴”:沿刘大公路的“交

通发展轴”和沿长江支流举水河的

“生态景观轴”;“六区”:围绕生态资

源发展的生态产业,分别为“林果苗

木示范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现

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体验园”、

“特种作物种植区”、“生态湿地保护

区”。见图11。

乡村域用地规划实现由建设用

地规划转型为真正意义上覆盖全部

用地的全域规划。全域主要有两种用

地类型,分别为镇区建设用地和农业

图12 镇域用地规划图用地,其中镇区和居住社区主要服务于农民生活,广大农业用地主要服务于农民生产。对镇区建设用地可依据镇规划用地标准进行规划,对农业用地可参照镇区用地结合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特点进行更为细化规划。对农业用地按照用地种类和产出产品细化分为农用地、菜地、苗圃、人工草地、坑塘等多种类型;对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村级公路和产道路等农村道路纳入镇域路网体系(二级、三级、农村道路等);对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干支斗农沟渠与服务于农民生活的泵站、排水系统和管网布置相结合布置,将农用地整治规划的“田、水、路、林”设计与交通市政体系规划中的道路、泵站、排水系统和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将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景观保护相结合,形成全域一体化的道路、排灌水系统。见图12。

4.5 农民居住区设计

农民居住区设计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前提,采用细胞式组团结构,选择低容积率+高绿化+小高层与多层相结合方式进行设计。居民区面积26.70公顷,容积率1.2,绿化率高达40%。

4.5.1 从维持社会关系设计

从强化居民关系、邻里单元关系、社区内外部关系等角度充分考虑,设计4+17的细胞大小单元,以硬质车行道路为界,划分4个细胞大单元,对应原有拆旧居住区的四个生产队,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大细胞单元面积约4公顷,每个容纳人口1800人。在4个大细胞单元基础上,以步行道为界,划分出17个细胞小单元,每个细胞单元面积约1公顷,容纳人口约420人,单元内部保持很好的围合,形成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又能维持原有亲邻的社会关系。见图13和图14。

图13 细胞及道路硬质单元设计图14 农民居住区设计平面图单细胞内采用高低错落的围合结构(见图15第二种细胞结构),每个细胞内有4-5栋11、13和17层三种小高层组成,高层与高层之间由3和5层多层的建筑相连,形成错落有

致的建筑形态。多层建筑主要为单细胞内居民公共设施,如小型超市、医药店、娱乐室等,形成了非传统意义上的院落结构。

图15 单细胞设计图

4.5.2 从生态理念运用设计

使用人工污水处理手段如修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昂贵,在农村当前的情况下不具有操作性。本次设计通过前处理和人工湿地等两个环节替代单纯通过人工污水处理手段,将单细胞内污水湿地沉淀,通过暗埋式的污水处理设施,如双层沉淀池、稳定塘等,对污水进行一定的前处理,去除颗粒和降低有机负荷然后排入人工湿地中。见图16和图17。

图16 小区绿化及外围绿化设计图17 人工湿地示意图

4.6 农用地整理设计

农用地整理设计主要是对农用地范围内的田、水、路、林等四网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见图20。

4.3.1 范围选取及现状

整治范围东至举水河,西抵行政边界,与涨渡湖湖区相邻,南至沐家径大港,北抵抵行政边界与邾城街相接。土地整治面积1544.91公顷。整治范围位于平原湖区,范围内坑塘星罗棋布,提供水源,承担承泄功能。以西为涨渡湖湖区,西侧分布一条30m宽干沟,内部15~20m宽支沟,将水排至主港,通过沐家泾闸排至举水河。范围内刘大公路、河堤路等两条纵向分布道路为主要干道。四道沟还建点到各生产区域的生产半径适中。

4.3.2 田网

以规划道路为骨架,规划38个区域田块,规模在200~400亩;154个生产田块,规模在50~100亩,同时河流、坑塘边保留和规整出2~3m的洼地作为农田边界,保护自然界天然的湿地环境。构成富有肌理的“田网”。

4.3.3 水网

对灌溉用水,选择方便取水的区域,修复和新建泵站,计算泵站可服务半径,新建和修复斗渠,引水至各区域田块。对排水,根据“田网”布局形成的生产田块和田块间高程情况,新修和修复排水农沟,将生产田块余水汇集,向上级排水系统排放。见图18。

4.3.4 路网

农业道路主要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层级。其中规划田间道以东西向为主,将刘大公路与河堤路连接,间隔600~700m,刘大公路与河堤路间距较大区域补充田间道,增加路网密度。田间道之间形成互通。根据现状地形,由田间道延伸设计生产路,间隔200~300m,形成三级道路系统,增加项目区路网密度,为项目区形成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奠定基础。见图19。

图18 水网分布图图19 路网分布图图20 用地整理设计平面图4.3.5 林网

合理布局绿植,形成点状(还建社区附属绿地)+块状(社区公共绿地)+线状(在河流、道路两侧以乔木、灌木搭配的方式植栽农田防护林)+楔形(湖汊防护景观林)的综合绿化景观“林网”。

4.3.6 单体设计

渠道采用天然工料设计,天然工料较适合生物的栖息。渠道边壁设计成螺纹形状或相隔1km在沟渠中铺设一块生态板,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境,使得青蛙等小型动物能自由通行。见图21和图23。

混凝土沟对于水中生物栖息与繁殖有不良影响,较难发挥水中生物对水体的自净功能。排水沟采用生态排水沟设计,对排水沟进行网格式硬化。排水沟采用缓坡设计,能使水位高低变化幅度减小,能降低对排水沟推移所带来的生态冲击。排水沟设计成凹凸多变的形状,多变的排水沟可造成变化多样的水流,并充分扰动水流,以稳定水温,为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沟底栖息环境,使底槽的生物永久生存。见图22和24。

图21 渠道设计剖面图图22 排水沟设计剖面图

图23 渠道生态版示意图图24 网格式半硬化排水沟

5 思考及结论

在新的城镇化转型发展和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当前的城乡关系,特别是一直被忽视的乡村地区规划和发展问题,转变城市规划体系二元划分的偏向,在乡村地区建立与城镇规划平行互补的关系尤为重要。

本试点案例是对农民进行的高密度集并,对于广大乡村地区而言,并不具有普适性,究竟何种意义上的集中,才能达到既能改善农民生活,又能推进城乡统筹,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三赢,要根据乡村经济发展阶段和农民集并意愿综合决定。

从城乡统筹角度看,乡村地区是规划弱化区域。城乡统筹不仅仅需要关注镇区建设发展,还需要关注常常被公众忽视的农村居民点和农业生产用地,将两者应纳入同一深度层次进行统一考量,同时利用城乡增减挂钩和农用地规模化整理政策,在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集中。

从三规合一角度看,乡村是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为辅的区域,涉及多种用地类型,内容广泛,单纯的一类规划无法全面指导乡村的发展,乡村实施性规划应融合多规,以产业规划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农民居住社区设计指导建设,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农用地开发整理政策推动乡村规划实施。

从生态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方针中的重要内容,规划和设计中须融入生态要素已成为乡村规划不可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6):19-25.

[2]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2010(3):148-155.

[3] 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二).城市规划学刊,2013(4):6-9.

[4] 雷诚,赵民.“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如何落实《城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J].城市规划,2009(5):5-14.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梅,高级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胡民锋,助理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Zeya Quid,教授,新泽西理工学院科学与人文艺术学院;

Richard Garber,教授,新泽西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

杨昔,副总工程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乔亮亮,助理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周丽,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六大主线布局新型城镇化概念(附股)

六大主线布局新型城镇化概念(附股) 六大主线布局新型城镇化概念(附股) 2012-12-15 10:17 编者按:继“美丽中国”概念后,新型城镇化成为二级市场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今年以来的多次发言均把城镇化作为强调对象。可以预期的是,城镇化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源泉,后市建材水泥、建工机械、房地产、中小城镇商业股、汽车、环保等将成为年末A股一道靓丽风景。 基金调仓瞄准城镇化主题六大主线布局概念股 近期基金重仓股的频频暴跌,导致基金净值大幅缩水,不过这背后也隐现着基金调仓的身影。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A股在四季度出现重挫,但在许多基金经理的眼中,个股的深度调整或成为明年行情布局的好机会,而出于对明年热点板块的预期,部分基金已经开始进行结构性调仓,“城镇化”毫无悬念地成为基金经理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今年最后一个月的A股走势,多数基金经理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但在A股击穿2000点后在明年会上演一波强势反

弹行情,他们却有着良好的预期。 天治财富增长(350001,基金吧)基金经理周雪军表示,对中小市值股票解禁减持、年底资金链、明年经济和企业盈利的担忧,将继续主导着股市走向,大盘总体疲弱。但在大盘跌到目前水平后,短期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和速度都不大;一些业绩有望持续增长、估值不高的个股开始出现吸引力,从布局2013年的角度可以逐步配置。 不过,周雪军还表示,更为显着的机会目前还看不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期待,注重结构、关注节奏、积小胜为大胜,始终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操作重点。 光大保德信则指出,在众多不确定性背景下,弱势的市场往往会选择更加谨慎,但大盘并非没有机会,因为短期来看,经济确实有阶段性企稳的迹象,如11月的PMI数据进一步回升,及刚公布的工业、企业的盈利也出现好转。 而从长期经济来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日前表示,他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并指出,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改革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据此,光大保德信认为,虽然市场难以找出较醒目的上涨动力,但对市场仍然有信心。 城镇化成新主线 在对A股明年行情预期乐观的同时,基金经理们也在寻找着能在明年大放异彩的投资主线,而政府力倡的“城镇化”毫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标准答案完整版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1、填空题(20 分) 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2分) 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2分) 考生答案:以人为本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2分) 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2分) 考生答案:以GDP为纲 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2分) 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 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2分) 考生答案:60% 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2分)

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 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是城镇化的原动力。(2分) 考生答案:发动机 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2分) 考生答案:非农产业 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2分) 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 2、判断题(10 分) 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分) 考生答案:×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1分) 考生答案:√ 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1分) 考生答案:√ 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1分)

“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新分类规定

《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试行)》全文 表1 武汉市规划居住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注:1、居住用地(R)兼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的各项用地总和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30%。 2、居住用地兼容零售商业用地(B11)的,应结合方案严格控制沿街底层商业建筑,原则上临主、次干道一侧不得布局底层商业建筑。

表2 武汉市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 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仓储用地(W)的各项用地总和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20%。

表3 武汉市规划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园区的工业用地,兼容科研用地(A35)和文化设施用地(A2)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30%。 2、物流仓储用地(W)兼容绿地与广场用地(G)不得超过总用地规模的20%;属于物流园区的仓储用地,兼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的各项用地总和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30%。

表4 武汉市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注:1、绿地与广场用地(G)兼容其他性质用地只可安排于绿地与广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面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规模不得减少。 2、社会停车场用地(S42)可参照绿地与广场用地兼容性规定执行。

补充规定: 一、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在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开展的规划 论证和规划管理。 二、关于适用规模的规定 兼容后各类用地规模均不得小于最小开发单元,否则不允许兼容。 三、不可兼容其他类别的用地 1、非建设用地(E); 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特殊用地(H4)、采矿用地(H5); 3、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中的以下用地: (1)政府控制以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服务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A2)、中小学用地(A33)和幼托用地、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社会福利用地(A6); (2)红线、黄线、紫线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文物古迹用地(A7); (3)外事用地(A8)、宗教用地(A9)、三类物流仓储用地(W3)。 四、关于兼容性的界定 1、部分兼容

武汉市政府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文件武政规〔2017〕8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 武政规〔2017〕8号 日期:2017年03月27日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窗口〗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6〕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展目标 (一)房屋建筑。到2017年底,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2018年—2020年,上述比例力争逐年递增10%,到2020年底,力争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 下列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的民用建筑以及建设项目的附属设施除外)在土地供应时应当明确按照装配式方式进行建造: 1.自2017年4月1日起,二环线以内的民用建筑,二环线以外的重点功能区(含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生态新城、汉阳区四新会展商务区、青山区滨江商务区、洪山区杨春湖商务区)的民用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公共建筑,独立成栋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2.自2018年1月1日起,各中心城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含汉南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工区范围内的民用建筑; 3.自2019年1月1日起,新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都市发展区、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民用建筑。 (二)市政基础设施(含城市道路桥梁、综合管廊等)。自2017年4月1日起,开展装配式建设试点,并逐步完善相关建设标准;自2018年1月1日起,凡符合装配式建造条件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按照装配式建造标准进行建设。 二、政策措施 (一)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在办理规划审批时,其外墙装配式部分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的3%)不计入成交地块的容积率核算。(责任部门:市国土规划局) (二)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建设的商品房项目,其预售资金监管比例按照15%执行;小高层及以上建筑结构主体施工达到总层数三分之一以上,且已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的,即可办理预售许可证。(责任部门:市住房保障房管局) (三)按照装配式建造方式开发建设的项目,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可即征即退;符合新型墙体材料要求的技术研发项目,可按照相关规定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中给予技术研发资金补助。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视同新型墙体材料,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企业为开发建筑产业现代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除可以在税前列支外,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8-10-31T13:30:22.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林粉英 [导读]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 山东营特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在改造城中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以及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城中村是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产物。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位于城市边缘变成被城市包围,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大量减少。城中村虽名为“村”,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然而,受其本身历史因素的影响,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周边城市建成区不一样的区域。城中村一般以村委会为管理主体,沿袭村集体管理体制与经济组织形式,村民虽居住于城市内部,但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市居民也不同。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治安混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亦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困难重重但又不可回避的环节。 1 “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乡村”。“城中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有人曾这样描述“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许多房屋建设挺豪华,但往往华堂与陋室并存,杂乱无章的建筑挤成一片,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街。楼与楼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合理的间距。道路狭窄甚至脏水乱流。这里没有农村的清新,也没有城市的整洁。‘城中村’内部看不到多少城市功能的痕迹,缺少下水管道和排污管道,缺少公共垃圾堆放与处理,偶尔还可以看到鸡或猪在村里散步。农村的气息在这里窒息了,城市的气息在这里全然不见。“城中村”问题由来已经,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2 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 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考虑人和自然的持续化发展。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考虑居住环境的整体、经济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2.1经济性。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需要从节省材料、节省能源、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将“绿色”经济作为建设的基础,建设出绿色环保、经济性良好的居住体系。 2.2整体性。在进行居住规划设计时,整体性是规划建设的核心。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居住区的个性和环境特色进行确定,从整体的角度对居住区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结构设计等进行构思。 2.3时代性和地方性。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时代性和地方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等开展设计。建筑设计要可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 3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 3.1生活卫生方面的要求。安置房要具有良好的通风行,保证日照的充足,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和噪声干扰。要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靠近工业污染区。 3.2美观性要求。安置房的建设标准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协调,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保证环境的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明朗的居住环境。 3.3安全性要求。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因设施不完善或者盗贼因素影响居住安全,另外,还要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等级。 4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 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时,对用户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人口组成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按照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了新型城镇背景下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方法。 4.1安置房楼层结构的设计 当前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因为没有设计电梯、补偿的标准也比较低、居住舒适性差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要求。而采用剪力墙结构的高层楼座和小高层楼座逐渐被村民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和我国当前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相吻合。而超高层楼层的设计,对楼层日照、消防等要求也随之提升,为了满足安置房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得不增加工程造价,不符合安置房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此外,虽然超高层住宅安装了电梯,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居民觉得超高层住宅不舒适,所以,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可以全部规划为高层住宅,而对于控规中限高为多层的区域,可以设计带有电梯的剪力墙结构,不仅可以达到规划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4.2确定安置房户数组合形式 小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可以使用一梯三户或一梯两户的设计单元,保证住宅的采光性。对于高层住宅可以使用板式一梯四户两两单元进行拼接,相较于一梯四户通风性和采光性更好,外墙面积相对来说更少,可以提高住宅的保温性能。相较于一梯三户单元,公摊面积更少,具有良好的经济行,而且可以提升电梯的使用效率。 4.3户型拼接设计 由于在进行安置房户型设计时,村民还没有进行选房,房型的比例和房型的数量还无法确定。所以需要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原则进行各个单元楼电梯核心筒的设计。统一各套型进深尺寸和开间尺寸,从而可以灵活的对各户型进行合理的拼接和组合,尽可能满足安置需求。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目录 1、总则 (2)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编制内容 (4) 3、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编制内容 (6) 4、附件 (11)

1、总则 1.1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及远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域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1.3 为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合理衔接规划管理工作,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分级编制、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分级调整”的原则,以《武汉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定的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层地域划分为载体,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控规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以下简称控规细则)两级规划控制体系。 控规导则是以落实武汉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目标,以控规编制单元为载体,对区域功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市、区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作出进一步规划控制、直接指导控规细则的编制;控规细则以落实控规导则为目标,以控制管理单元为载体,对单元内主导属性、整体控制指标、居住区级各类设施进行控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满足规划管理的要求。 1.4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合理解决规划刚性和弹性,控规导则和控规细则的控制内容均分为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两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刚性内容,审批、调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内容;指导性内容是弹性内容,必须经过进一步规划论证才能指导规划管理,调整必须符合规划合理性的内容。 1.5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采取实线控制和虚线控制的方式进行用地控制。 实线控制是指进行实线控制的用地,在法定文件附图中用实线划定,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均不得作出更改。 虚线控制是指进行虚线控制的用地,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和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高一下学期地理3月月考试卷A卷

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高一下学期地理3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40分) 1. (6分) (2016高二上·桂林期中)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1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甲市可能是() A . 西宁 B . 延安 C . 上海 D . 广州 (2) 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 (4分) (2017高一下·濮阳月考)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在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人口潜力指数=某一地区的相对合理人口密度/该地区的现实人口密度。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结合材料和表格内容,下列省区人口潜力特征最适度的是() A . 河南 B . 上海 C . 四川 D . 山东 (2) 新疆人口潜力指数高的直接原因是该区() A . 资源丰富 B . 人口容量大 C . 人口稀少 D . 拥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3. (6分)(2017·衡阳模拟) 读“某区域人口相关数据坐标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有关该区域人口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 . 人口机械增长超过自然增长 B . 人口变化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C . 影响该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政策 D . 人口总数与劳动力总数同时达到最大值 (2) 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A . 2041年与1981年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相似 B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一致 C . 2026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主要与1966年前后人口自然增长有关 D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完全呈正相关 4. (2分) (2017高一下·广东期末) 读“浙江省某地的地形剖面图”与“人口、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

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现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土地、园林绿化、消防、人防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实施工作。 第四条建设用地规划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城市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第五条建筑工程规划应当彰显滨江、滨湖特点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创造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特色鲜明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第六条交通和市政工程规划应当综合协同,合理布局,保证功能,适度超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和市政设施先行,发挥基础和保障作用。 为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凡符合《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范围表》(附表1-1)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交通影响评价报告。

第七条在风景名胜区、旧城风貌区等城市特殊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报建。城市重要地段、重点区域、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单位在报建时应当提交两个或两个以上具备相应资质的不同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方案;其他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总平面设计。 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后,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核准的设计图纸施工,确需变更建(构)筑物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等的,应当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九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对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实行放线和验线管理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04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探索 ——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例 王梅胡民锋 Zeya Quid Richard Garber 杨昔乔亮亮周丽 摘要:本文从生态、乡村地区和实施性规划三个层面深度剖析,以武汉市远郊农村涨渡湖农场为例,从乡村特点、乡村与城镇地区差异等角度切入探索乡村实施性规划编制内容、体系和特点。本文认为乡村实施性规划内容应实现从过去只关注建设用地的个体式点规划向乡村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全覆盖进行转型;规划体系应涵盖控规和修规两个层次,其中控规应实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统一深度一张图规划,修规包括农村居住区设计和农用地开发整理设计。本文同时在乡村规划编制特点上探索创新,提出通过城乡统筹政策、利用乡村生态特质和三规合一的编制手段等,以符合乡村特点的产业规划加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农民居住社区设计指导建设,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农用地开发整理政策推动乡村规划实施等方式促进乡域经济发展。本文对现行乡村规划编制侧重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思路有一定的突破,同时从内生资源出发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为村庄发展找到更多的活力与动力,探索出了一套能应用并推广的生态新村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地区生态城乡统筹实施性规划 城镇和乡村作为两种社会形态的差异长期存在,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规划而言,现行规划体系也具有明显的二元化特征,长期以来规划主要以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规划和管理相对成熟,而乡村研究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现有研究仅限于对乡村规划一般性技术和理论的探讨,尚未涉及乡村规划的深层问题,对乡村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基本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因此,本文拟以武汉新洲区涨渡湖农场为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从生态、乡村地区和实施性规划层面,研究乡村地区实施性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和特点等,以乡村视角推动城镇化和城乡规划转型。 1 乡村的特点 乡村地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空间形态相对简单。该区域是中国传统文化根,具有特色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质,从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地区不同,条件差异巨大。 1.1 乡村地区共性特点 1.1.1 村庄分布零散 乡村地区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主,含部分镇区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总体分布零散,存在大量散点农村居民点,以武汉市为例,乡村范围内农村地区村湾数17543个,每个农村居民点面积3公顷左右。见图1。 1.1.2 拥有大尺度生态要素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2008]116号附表-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制图规范要点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制图规范 (试行)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2008年11月

目录 1、设计标准 (4) 2、软硬件要求 (4) 3、制图精度 (4) 4、坐标系 (4) 5、地形图 (4) 6、图层一般性规定 (4) 7、法定文件制图规定 (5) 7.1图层命名规则 (5) 7.2 “五线”控制线型制图要求 (6) 7.3 图面制图要求 (9) 7.4 法定文件示例 (12) 8、指导文件制图规定 (12) 8.1图层命名规则 (12) 8.2 相关制图要求 (13) 8.3 规划地块控制一览表 (14) 8.4 指导文件示例 (15) 8.5 图层填充色块规定 (15) 9、城市规划用地汇总表格式 (17) 10、文字标注 (17)

11、图纸版式 (18) 12、出图设置 (18)

1、设计标准 在进行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时,应遵循下列法律与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08年4月)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程》 2、软硬件要求 硬件要求:Pentium 500及以上等价处理器;内存128M以上; 软件要求:Windows 98及以上操作系统;AutoCAD 2002及以上制图软件;Microsoft Office 2000及其以上。 3、制图精度 以米为单位,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4、坐标系 采用武汉市地方坐标; 禁止对坐标系和成果数据进行旋转、平移、缩放。 5、地形图 地形图比例尺:1/10000、1/2000或其它地形图; 同一图纸内引用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颜色采用8号色。 6、图层一般性规定 (1)0层作为基准层,不得存放任何数据;不得使用块的多重嵌套,除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