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有什么作用?

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

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

“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

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

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

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

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

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

“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

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其次,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再次,对翻译之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

通过对“译何为”和译之“用”的剖析,我们认识到“译何为”是对翻译理想作用的期待,与翻译的目的紧密相连,而译之“用”则是历史翻译在历史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

8.2翻译的历史定位

8.2.1为翻译定位

特贾斯维尼·尼朗贾纳在《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和殖民语境》一书中指出,“在后殖民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点。”尼

朗贾纳明确表示,为翻译定位,对翻译进行研究,“完全不是要去解决什么译者的困境,不是要在理论上再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能够找到一个'缩小'不同文化之间'隔阂'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相反,它是要对这道隔阂、这种差异作彻底的思考,要探讨如何把对翻译的执迷和欲望加以定位,从此来描述翻译符号流通其间的组织体系。”鉴于此,尼朗贾纳试图通过翻译这一人类实践去认识历史,并从中反思翻译在这一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8.2.2翻译的历史定位

翻译活动不能不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加以考察,因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翻译产生了,同时由于翻译的产生,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翻译时应该放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对其进行一个正确的定位,发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翻译所扮演的角色,然后我们才能理性的判断翻译之“用”。引用法国译论家米歇尔,巴拉尔的话说就是“对翻译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还翻译应有的历史位置,让人们清楚的看到翻译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

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包括着翻译的历史。凯利(Louis G Kelly)曾经说过“西欧的文明多亏了翻译家”。从罗马共和国到共同体,多亏了翻译,国际贸易和管理才有了可能。但历史学家们对人类这一重要的活动却很少提及,所以法国译论家米歇尔·巴拉尔认为,“对翻译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还翻译应有的历史位置,让人们清楚地看到翻译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

先来回顾一下奈达对翻译所作的定义。奈达说翻译是“从语义到

语体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个定义揭示出翻译与语言的天然联系和翻译对语言产生影响的必然性。事实上,这种跨语际的人类交流活动,在历史上确实对语言文字,尤其是对译入语在词汇、语法、文体、文学领域的扩大各方面产生过最直接的影响。

唐宋以前,中国曾出现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梁启超在“佛典之翻译”、“翻译文学与佛典”等文章中就着重指出:“(1)由于佛典的翻译,引起了国语实质之扩大(创立新词、引入新概念达35 000多条);(2)语法、文字之变化(归纳出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倒装句法极多等10条);(3)在文学领域,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情趣的发展;认为近代纯文学如小说、歌曲都与佛典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再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学的译介为例。可以看到,翻译小说改变了中国向来的写作技巧。比如说西方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和刻画以及细腻的景色描写,就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放眼世界,西方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受益于翻译。例如在德国,路德翻译5圣经6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德意志语言形成的过程。路德认为翻译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本族语的不足之处。但路德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一门语言,哪怕并不完善,也可以用来进行翻译。在这一认识下,路德的德语翻译既不脱离、背弃这种大众语言,又力图将它提到一定的高度,即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语言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提炼,使其成为规范语言。事实证明,新版圣经确实“扫清了中世纪德意志语言的积秽,成为其后几百年德国语法的典

范”。

到了现代,世界语言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各民族语中外来语的比例提高,而这不能不归功于翻译。据统计,日本人日常使用的人文和社会方面的名词术语,除直接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外,有70%来自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词语的汉译字。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翻译对民族语言,尤其是对译入语产生了具体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发展史。

接下来要将翻译置于更大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因为翻译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书斋中的文字游戏,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彼得·纽马克将文化定义为,专属于一个言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具体可分为(1)生态(动植物,山脉,水域,平原等);(2)物质文化(食物,衣饰,衣食住行等);(3)社会文化(工作与休闲);(4)机构,风俗,观念(政治,社会,法律,宗教艺术);(5)手势,习惯。

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最初的与“五方之民”以译介为媒介的交流开始,汉民族通过翻译,了解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物产资源,其中一些物产资源被引进中原,丰富了汉民族的生态圈。如汉武帝时期,从西域引进了大宛马、核桃、琵琶、苜蓿(生态和物质文化);唐朝以前的佛经翻译不仅对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语言文字),随译经而移植过来的佛教思想,也丰富了中国哲学(宗教)。同时,云岗、龙门、敦煌的石刻,龟兹乐、

胡旋舞,也是随着佛经译介进入中国的艺术形式(艺术)。1840年鸦片战争后,官方倡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后来对西方文学的译界,让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学科,西方的政治法律体系,以及西方文学作品等都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国人接受了有关知识,由西方政治思想催生了政治革命运动,中国人伦理观也变化了,家庭、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革。

在历史上,翻译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沟通世界各民族文化视野方面起到了媒介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保持各国文化独立性为前提,进一步实现了以翻译为媒介的有效的对话,使文化的多元一体化的实现成为可能。例如,在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如能实现以互相译介典籍及最新研究成果为途径的对话,对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不啻为一件益事。

总之,作为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活动,翻译在历史上对语言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翻译史也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在历史上,翻译活动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来自各种文化因素的干扰。作为译者,应该具有这样的认识:他的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历史活动。

8.3在文化视角之下的翻译之用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从人类开始翻译实践直到十九世纪,中西方的的翻译理论研究仅限于对翻译操作经验的总结。从二十世纪开始部分翻译理论家把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列入艺术范畴,用美学理论加以研

究。在我们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翻译的互动关系中,我们出现了“文化翻译”的概念,可见翻译在全世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8.3.1翻译之“用”与文化的差异性

自20世纪后半叶起,翻译从技术层面逐渐转向了学术方面。随着受到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的关注,翻译的话题不再仅仅是翻译家们的事。更多的学者认为,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求真的过程。而翻译也绝不仅仅是应该字面层次的语言转换,而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一种语言代表这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在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从广义的角度去探索翻译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化因素不仅仅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取向和翻译的具体方式发挥着制约和调节作用,也对翻译的接受和传播构成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延续了文化以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河流,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④季羡林.我看翻译[a].许钧.翻译思考录[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什么是文化?据国外有些学者估计,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学术界所下的定义不下二百个。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有的定义则偏重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

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

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总之,文化是一定社会中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基本信仰、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体系,同时包括由这些思想和行为而生成的结果。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才突破了传统美学和语言学模式而趋于多元化,上升为一种对文化的反思。八十年代以来,

其特点是:

1、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文化研究,而非语言转换;

2、翻译的性质和原理是原作的改写和处理,是跨文化转换,而非语符转换;

3、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是译作功能,而非对原作的描述。评价译作的标准,重点是在译入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别于传统的纯文学标准。(赵家进.当代翻译学派研究[j].中国翻译,1996,(五).)

劳伦斯·韦努蒂在《翻译文化身份的塑造》中这样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以“交流”为目的,但只有异域文化不再是天书般的外异,而是能够在鲜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时,交流的目的才能达到。也就是她说的“翻译的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每一个工程,一方面要打上本土特定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影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因此翻译的双向性必然决定着它将对影响它的所有因素产生反作用。因此,翻译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对文化身份的

塑造”。而在对文化身份的塑造中的最基本问题是差异性问题。韦努蒂认为这一问题的理解涉及到三方面的重要因素:一,翻译以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对异域形象的制造,使异域文本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主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语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者爱国主义之上的尊重或蔑视,甚至仇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活动凸现的文化与政治间的紧密关系的同时,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又无法避免的摆在我们面前。对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的不同态度与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所起的作用。

文化差异是实现翻译的障碍。如果能成功地处理文化差异,那么就能极大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翻译研究就是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对待文化问题、如何处理具体的文化形态表现、如何转换具体的文化信息的一门次学科。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原文容载或含蕴的文化信息,是解读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而孟华以一个比较文学学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翻译的重大作用,在于通过“归化”的策略,将相异性因素植入目的语文化体系中,使之被认同,以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性”来激活“相异性”,从而达到更新目的语文化传统、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

8.3.2从文化的高度把握翻译的作用

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不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地域性或者人

文性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化间需要翻译来进行沟通,不同的语言文化需要不同的载体来进行沟通。可以说,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源泉,而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是绝对离不开文化的。

在《文化翻译与百年文化精神谱系》中,杨义说过这样一句话,“翻译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双眼睛,同时又随之借得一双异样的眼睛看世界。”这一形象的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作用:一方面,通过文化,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与文学,另一方面,在与“异”的冲突与内华中,我们找到了另一个视角,另一种视野来反映本族的文化与文学。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上去看中国翻译史的一些翻译现象,我们就会有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会再以“直译”与“意译”的无谓争论对鲁迅的“硬译”主张作反面的理解;不会以“忠实”的唯一标准对任何翻译作品做主观的否认。在这一角度上,人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构建,在《翻译与中华民族文化之构建》一文中(费小平,贵州民族研究,2003,第三期),费小平这样认为:翻译与中华民族的构建方面的粘连体现在几个方面:

(1)翻译可为本民族催生一场新的文化——文学运动(闻一多,从人手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J]1942,371)中国五四运动前后

对于易卜生的翻译和介绍都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

6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译的《易卜生主义》,此后又相继出

现了罗家,陶履恭等人所译的易卜生的作品。他们通过易氏的

译介来达到批判社会、废置旧剧、倡导纪实文学、提倡妇女解

放的目的。而这些,无一例外的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2)翻译有助于支持雄心勃勃的民族文化建设。(闻一多,从人手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J]1942,372)。中国从晚清开始至“五四”

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译界情况就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佐证。当

时的很多作家就译了大量的作品来冲击原本封闭的本土文化,

以便建立新的文学系统。

(3)翻译可以为中华民族文化带来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某种价值观念、信仰。(曹顺庆,比教文学论[M]2002)上世纪初,出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需要,我国的一批学者翻译了大量马列

注意的著作,一直持续至今,并且不断地被引用,论证,构成

了我国民族文化构架中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话语,成为国人的

观念,信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文化的高度来说,翻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融合与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也能够吸收和异化不同文化中不同点。在中国,翻译这种跨语际的实践已经远远超过了忠实,顺畅这些层面,而是深入的和其他语言进行碰撞和交融。

8.4翻译价值面面观

8.4.1翻译的社会价值

翻译的社会价值,是由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考察翻译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不能不从源头开始。在廖七一等编著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一书引论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论述:

翻译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几乎与语言同时诞生。从原始部落的亲善交往,文艺复兴时代古代典籍的发现和传播,直至今天世界各国之间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的频繁交流与往来,维护世界的稳定和持久和平,翻译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廖七一等,2001:1)

以这样一段结论性的论述,来作为《当代英国翻译理论》一书的开篇,在我们看来,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翻译活动历史之悠久,领域之广泛,形式之丰富,无疑为翻译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客观的基础。从源头上讲,翻译所起的最为本质的作用之一,便是其基于交际的人类心灵的沟通。翻译因人类的交际需要而生。在克服阻碍交流的语言差异的同时,翻译为交流打开了通道。多亏翻译,人类社会从相互阻隔走向相互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借助翻译,人类社会不断交流其创造的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彼此促进。应该说,没有旨在沟通人类心灵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即我们所说的翻译活动,人类社会便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邹振环所著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可以为我们在此探讨的论点提供具体的例证,从中可以看到翻译是如何以及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对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邹振环以译本的社会影响为标准,选择了一百种译作。他认为,这些译作“使近代中国人超越了本民族、本世纪、本文化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见闻、激动、感悟、灵智与启迪,使他们开始了从狭窄的地域史走向辽阔的世界史的心路历程”(邹振环,1996:Ⅴ)。邹振环的这段论述与我们在上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

翻译之于社会的推动力,首先在于其交际性,翻译开启心灵,打

开思想的疆界,交流是理解的基础,而理解是世界各民族“从狭窄的地域史走向辽阔的心路历程”的原动力之一。

翻译对社会的推动力,还在于对民族精神和国人思维的影响。鲁迅的翻译实践和追求可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某种答案。王彬彬在《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一文中谈道:“启蒙,是鲁迅毕生的事业;而启蒙的重要方式,便是把异域的新的思想观念,把异域的精神生活,介绍到中国来。在20世纪的中国,可以说鲁迅是对翻译事业最重要者之一。而且,在翻译上,他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注意介绍弱小民族的精神生活,思想行动。与只把眼睛盯着西方强国者不同,鲁迅早年在日本时,便留心搜求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并把它们译介给中国读者。因为他觉得弱小民族、被压迫民族与中国境遇相同,因而对中国读者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更能促使中华民族反省和觉醒,更能激发中华民族的血性、热情和斗志。另一方面,是他希望通过翻译,改造汉语,从而最终改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王彬彬,《为批评正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46)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的这两点评价,应该说翻译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王彬彬所说的鲁迅的两个独特的方面而言,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是互为一体的。一是翻译对于精神塑造的作用,二是翻译对于改造语言最终达到改造国人思维方式的作用,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思维的改造与精神的塑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而翻译对于这两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

翻译之于社会的推动力,还在于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的直接影响。且不谈在整体上翻译对于近代社会的变革所起的先锋作

用,就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部小小的剧本为例,便可清楚地看到这部书的翻译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力。邹振环对这部戏剧的翻译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茅盾认为易卜生和“新文化运动”“有一种非同等闲的关系”。萧乾认为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是西方人难以想象的,起自黄帝时代的社会习俗受到了挑战,个人开始维护他们独立思考与行动的权力,中国,这个在亘古未变的山谷中沉睡着的巨人突然从一个使人苦闷的梦魇中惊醒了。”邹振环认为“娜拉在‘娜拉热’中也演变成一种符号,即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革命之天使’、‘社会之警钟’、‘将来社会之先导’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257--263)这个符号所揭示的《玩偶之家》的思想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一斑,而该剧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全面的影响力为翻译的作用作了有力的诠释。

8.4.2翻译的文化价值

翻译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丰富与文明的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在上文中探讨翻译之于社会的作用时,实际上已经涉及了翻译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就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而言,近30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与理解也不断深入与提高。当翻译界渐渐达成共识,以“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来对翻译进行定义时,这也就意识到我们应该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

译,去理解翻译。季羡林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季羡林,1997:1)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说,翻译是因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求思想沟通,促进文化交流,便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之所在。如果说翻译以克服语言的障碍、变更语言的形式为手段,以传达意义、达到理解、促进交流为目的,那么把翻译理解为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这一定位出发,我们便不难理解翻译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了。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的作用时,曾以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例,作了如下精辟的阐述:“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问题是,既然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我想,这里面是因为翻译在起作用。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若拿河流来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1998:210)季羡林的这段话,对我们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与评价翻译的作用,无疑具有理

论的指导意义。在他的这一观点的启迪之下,笔者在《绕不过去的翻译问题》一文中,曾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雅各布森对翻译活动的类型区分,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创造、不断积累的结果。而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在不断促进文化的积累与创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不能没有传统,而不同时代对传统的阐释与理解,会赋予传统新的意义与内涵。想一想不同时代对《四书》、《五经》的不断‘翻译’,不断阐释,我们便可理解,语内翻译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丰富;是民族文化得以在时间上不断延续的一种保证”,而“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任何一个民族想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的自我,不管你的文化有多么辉煌,多么伟大,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在不断碰撞中,甚至冲突中,渐渐相互理解,相互交融。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又是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一种拓展,在内涵上的一种丰富”。

从文化交流与建设的这个角度再去审视,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翻译现象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会再以“忠实”的惟一尺度去对林纾的小说翻译加以根本的否认;也不会以“直译”与“意译”的无谓争论,对鲁迅的“硬译”主张作反面的理解。正是站在文化交流与建设这个高度,人们便有可能更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翻译与民族的交往共生,与文化的互动同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接受史。从佛经北传到西风东渐,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翻译既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启蒙,也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造。”

从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翻译之于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从近20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各国翻译界和文化界已经开始从翻译的性质、翻译选择、文化立场、翻译影响、价值重构等各个角度切入,对翻译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和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审视,探讨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翻译的互动关系,出现了“文化翻译”的概念。像美国的安德烈·勒菲弗尔,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德国的弗美尔,奥地利的玛丽·斯内尔、霍恩比、以色列的吉迪恩·图里等翻译理论家的“研究表明,翻译在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钧,2002:219-226)。在国内,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开山之作,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内重要学者对翻译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有助于认识“翻译对于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它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以及文化对于翻译的制约,特别是在通过翻译摄取外域文化精华时,翻译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发生什么样的变异”。王克非在强调与论述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时,一连提出的三个“什么样”,既为我们认识翻译的文化价值提供了研究路径,又为我们全面把握翻译目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之间的关系开拓了批评的疆界。王克非认为,“翻译文化”,应该是21世纪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发掘翻译的文化意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解释译品等工作有待今后开展”。可以说,随着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翻译的文化价值将得到全面深刻的展现,我们对翻译的认识将不断提高。

8.4.3翻译的语言价值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很少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应该树立一定的翻译语言价值观,而翻译语言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认识翻译活动对语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就形式而言,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语言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语言,还包括雅各布林的符际翻译的符号系统。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翻译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符号转换活动。如果说雅各布森所区分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三种翻译类型涵盖了人类一切翻译活动,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任何翻译活动的完成都要经过符号的转换这个过程。符号的转换性由此而成为了翻译活动的特性之一。而我们讨论翻译的语言价值,必然要涉及到符号转换活动所带来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了使我们的讨论更为集中,我们暂且把目光投向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看一看不同语言的转换,到底会给语言本身带来何种影响,产生何种作用?

梁启超是对翻译问题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之一,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文中,他从词语的吸收与创造、语法、文化之变化等方面,讨论了佛经翻译文学对汉语的直接影响,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初期译家,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抽象语多袭旧名。吾命之曰‘支谦流’之用字法。盖对于所谓术语者,未甚经意,此在启蒙草创时,固应然也。及所研治日益深入,则觉旧语与新义,断不能适相吻合,而袭用之必不免于笼统失真。于是共努力从事于新语之创造。”(梁启超,1984:63)梁启超在此所论,涉及到语言转换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问题:出发语中表达新事物、新观念的名词,若目的语中不存在相应的词语,译家有可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袭用旧名,二是创造新语。而袭用旧名,有可能笼统失真,旧语与新义不相吻合,起不到翻译之用,于是创造新语便成了译家努力之方向。正是靠了翻译,汉语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据梁启超介绍,当时日本人编了一部《佛教大辞典》,其中收录“三万五千余语”,而“此诸语者非他,实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创造,加入吾国语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也。夫语也者所以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梁启超,1984:63)梁启超提出的这一问号,在我们看来有“惊叹号”之用。暂不论“三万五千语”是否完全进入汉语系统,但就词语带来的新观念而言,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汉语实质的扩大,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这种直接与间接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关注的。梁启超还以唐玄奘重译苻秦译过的《阿毗昙八犍度论》中的一些译例为分析对象,指出了翻译的特殊功用:“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印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佛学既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的创造。创造之途既开,则益为分析的进化。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梁启超,1984:64)梁启超在此指出了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即以旧语译新观念,新观念必变质,而在对佛经的翻译中,面对大量的新观念,新事物,若固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摘要:文学翻译不只是“译味”,还要“译意”,要“味”“意”兼顾。为达到此目的,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加注是有必要的。加注不但不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反而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张祥麟先生的《sol—diets’Home》中译本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张先生在翻译这部作品时适当对原文加注,使读者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此短篇小说的震撼力量。这是众多译本中的独到之处。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要时加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加注;必要性;《soldiem’Home》 翻译界一致认为文学翻译难。作品愈是富于文学性,翻译起来,也就愈是困难。一直以来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把“译意”与“译味”作为区别科技翻泽和文学翻译的准则。可见人们认为“译意”比“译味”容易,或者说“译味”比“译意”难。文学翻译就是要“译味”,科技翻译就是要“译意”。事实上,文学翻译不光要“译味”,还要“译意”。要二者兼顾。为了能译好文学作品,加注有时是非常必要的。张祥麟教授在他的《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恰当运用加注的方式使得译文意味兼顾。《soldier8’Hone》是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这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于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中的海明威自传式短篇小说。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Soldiers’Home》描述了主人公退伍兵克莱勃斯(KrebB)返乡后得不到家乡人们和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因而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仍阴魂不散,他仍坚守着“战争情结”,不能及时地调适自己来适应家乡的新生活,倍感生活百无聊赖,所以他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该小说从而揭示了战争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医治战争心理创伤的良药这一主题。短篇小说《soldiers’Home》自出版以来,以独特的魅力,不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还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而且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可谓各有千秋。张祥麟教授在他的译本中适当加注,使得他的译文显得更加出色。 一、张样麟教授的译本中加注的体现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翻译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在我国百年前,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之后,又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瞿秋自的“不增不减”,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等说法的提出。小说的翻译要求遵循“四化”原则:形象化、通俗化、个性化和风格化。这些标准及原则皆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语言剖析的准确性和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才能达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也即既译了意,又译了味。在《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张祥麟教授在必要之处用到了加注,起到了预料之外的好处。在这里一一举例来分析: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翻译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翻译 引言 不论是商品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广告的创作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声电学、文学、语言学等于一身。这门艺术中的文案写作比其它形式的写作都更需要技巧。它要利用推销原理写出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文字,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因此广告文案中文学语言运用精当会使得广告语言的内涵与影响远远超出广告本身。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段是广告创作常用的技巧。双关,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双关语具有简洁凝练,风趣幽默,新颖别致等修辞效果,能够突出广告的特点,因而在广告中得到大量应用。 1.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1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2 译文: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sun-son, air-heir这两对谐音字,使广告语言不仅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颇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2)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3 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但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许多广告都在商品品牌的名称上做文章。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不仅能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使品牌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于记忆,增加宣传攻势力度,以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大多采用谐音的方法。 (3) WEAR-EVER introduces a new concept in glass oven ware: CLEANABILITY. 译文:“恒久”玻璃炉具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概念:洁净。 这里生产商利用其商标WEAR-EVER一词多义的特点,大力推销其产品:一方面WEAR-EVER为其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该词又另有含义:既为wear forever(体现产品结实耐用),又为wherever(说明到处受人欢迎)。该广告从多角度推销其产品,能够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劝说作用。 1.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这种双关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它与谐音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4)The label of achievements. Black Label commands more respects. 译文:酒是功成名就的标志。黑色标志使您更显尊贵。 语义双关也多见于品牌名称中。这是一则威士忌酒的广告,Label有两层含义,一为“标志”,一为酒的牌子—Black Label。该广告通过双关手段的运用,使人联想到功成名就时就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of cross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cannot serve without contex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because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and semantics. That is, the basis of the right translation lies in knowing context wel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context at home and abroad, demonstrates separately through how each part of context affects translation and how to grasp thes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at’s mor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in det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o matter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r translation practices, content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When translat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words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texts. Translation should reproduce the content of original text. Key words:Context; Translation; Importance; Relationship 摘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脱离语境。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对于理解篇幅,语义具有重大作用。因而正确翻译的基础应在于准确地把握语境。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对语境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与翻译关系密切的语境内容,接着通过大量例子分别论证了语境的各部分内容如何影响翻译及翻译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影响,对语境和翻译的关系进行了详尽阐释,进一步说明了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揭示出不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在翻译实践中,语境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翻译中,要注意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要注重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翻译应再现原文情境。 关键词:语境;翻译;重要性;关系 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个信息系统;它的传输和接受总是发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这是真正的环境,社会交际的人使用的语言在社会的每一个的时间是在一个特

浅谈英语中双关语的应用及翻译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an .2010V o.l 29N o .1 收稿日期:2009-11-06 作者简介:代晓丽(1981-),女,黑龙江伊春人,助教。 浅谈英语中双关语的应用及翻译 代晓丽 (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伊春153000) 摘 要:双关语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双关语在不同语境当中有不同的应用,应在考虑双关语双重含义的基础上从意译法、拆译法、侧重译法、套译法,翻译加注释等方面对其翻译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双关语;修辞;翻译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65-02 一、双关语的定义及作用 PUN (双关)运用一个词语来暗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或不同的联想,或者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异义或近音异义的词语。它巧妙地使词语和句子有了两种不同的含义,能收到滑稽幽默、冷嘲热讽甚至是悲剧的效果。 二、双关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及修辞效果 (一)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R om eo .N o t I ,be li eve m e :you have danci ng shoes w ith n i m b l e so l es :I have a sou l of lead .So stakes m e to t he ground I cannot m ove . (W llia m Shakespeare R o m eo and Juli e t ) 译文:罗密欧,我实在不能跳动。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我只有一个铅一样重的灵魂,我的身体紧紧地钉在地上,使我的脚步不能移动。 (选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巧用了这对音异义词,生动地刻画出 罗密欧当时心头烦恼,无心跳舞的心境。 (二)双关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1 C li m bers H o l d Su mm it T a l ks 登山运动员会师峰顶(Su mm it T a l ks 原义是 首脑会议 )。这一则新闻报道了有关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运动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情况。在此处所用的一语双关,增加了新闻标题的趣味性。 2 Egg T a l ks :A gr i cultural A dv isersM eet 蛋类谈判:农业顾问聚首。这则新闻究竟是要表达 蛋类谈判 ,还是 就蛋类进行谈判 ,关键在于 T a l k 。这则新闻标题巧妙地运用 T alk 的一词多义,实现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三)双关语在商品广告中的应用。1 I #m mo re satisfied .A sk for M ore . 这是摩尔香烟在广告语中树立的两个双关典范。它们巧妙地使用m ore 一词的双重意义:mo re 是一个副词,表示 更加,更多 ;大写之后,变成了品牌名称。译文为: 摩尔香烟,我更满意 ; 再来一支,还吸摩尔 。寥寥数语就使人们轻松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同时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该产品优于同类产品,能使消费者满意。 2 Fresh up w ith 7-up . 译文:君饮七喜,提神醒脑。 这是美国七喜汽水的广告。 7 在西方国家是个吉祥的数字,赌博时掷色子的 7 者为赢。U p 指 co m e up w ith (突然想到)也有 活泼向上,使人清醒 的意思,同时7-up 又是饮料的商标,整个广告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性,且 具感召力让人一目了然。因此,代表积极向上的7-up 的饮料在西方市场极为畅销。 (四)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 D o you ever draw p ict ure i n the nude ? ? N o ,I usuall y w ear a jacket . 对话中,提问的人是想问 你有没有画过裸体画 ,而回答的人却理解为 你曾经光着身子画过画吗? 这则对话中双关产生的原因是对i nthe nude 在句中不同功能的理解,即作定语或作状语,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2 这是一个男孩子为了追求一个在银行窗口工作的女孩子在递交存折的同时附上了一张小纸条。 D earM: I have been SAV I NG t h is question i n t he hope t hat I m i ght ga i n so m e I NTETRST.If free F r i day ,wou l d you ca re to DE PO S T yourse lf beside m e at a m ov ie ?I have taken i nto AC COUNT t hat you m ay be prev i ous l y engaged ;if so I w illW I TH DRAW m y offer on Sa t urday .A t any RATE ,your co m pany w ou l d much enjoy ,and I hope you w ill no t A SSESS th i s as t oo for w ard .Check you late . ? 165?

-阅读中翻译的重要性

阅读中翻译的重要性 上一次的文章中提到了在阅读中,如果想要高效的成绩,“同义替换”这个规律就不能忘记。并且不仅不能忘记,还要在替换时表现的非常好。有可能是逻辑上的一点小偏差,也有可能是细节上的一点小误差都有可能造成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那么我们碰到的问题总是要去克服的。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明白,唯独多多练习才是上上之策。但是如果能够有一些方法的引导,想必就会效果更佳吧。 在此,我觉得能承担起此项任务的也就只有不断的翻译练习了。基础阶段也有很多的同学想尝试翻译,但估计也是苦于其翻译的任务量之大,目的不明确性也早早地将这个想法夭折了。所以在这里,如果想练习翻译的同学,尤其是想通过翻译对阅读起到比较大作用的学生来讲,有一些翻译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性原则,简单叙述下,方便大家参考。很多备战考研的小伙伴都对英语翻译十分的头疼,本文就为大家简单讲解翻译常用且实用的八大技巧,希望对小伙伴们复习考研英语有所帮助。 首先,在英语转化成汉语的时候一定要忠于英语的原意,还要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原则一: 英语重视长句,从句的嵌套,而汉语重短句,所以在做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英语的长句进行拆分处理成多个短句,这样既可以从意思上便于理解,还能够符合汉语的语法逻辑,从而达到真正的到位。那么在划分句子的时候就要有一些参考的东西: 比如: 主句与从句相分离 非谓语修饰结构相分离 介词短语相分离 并列结构相分离 都是可行的方法。 2000年真题中:Declaring that he was opposed to using this unusual animal husbandry technique to clone humans, he ordered that federal funds not be used for such an experiment--- although no one had proposed to do so---and asked and independent panel of experts chaired by Princeton President Harold Shapiro to report back to the White House in 90 day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a national policy on human cloning. 这个句子很长,但是不可能一句话就说完,所以它需要进行断句,并且是断好几次。 原则二: 英语多重被动语态,汉语则重视主动语态 所以这就意味在做翻译的时候更多情况下要将英语中的被动翻译成汉语中的主动。Scientist should not be distracted by the necessity of keeping one eye on the cash register while the other eye is on the microscope.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英语句型结构在翻译成汉语时有其固定的模式,比如说形式主语,需要在前面加入泛指概念的主语,然后依次按顺序翻译就可以。 It is asserte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well known that… It will be said that…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Ξ 谢 梦1 涂 靖2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 摘 要: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有三大作用,即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完整性──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有效性──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译作,时代背景赋予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使各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目的性———文化预设使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三大作用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文化;文化预设;文学翻译;作用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107-03 1 文化与文化预设 1.1 文化的界定 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英国学者泰勒(T yler, 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侧重研究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2 文化预设的内涵 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可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很大。因文化差异,译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传递源语文化,诠释作品的文化因素。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关注。奈达(Nida,1981:14)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文化预设可理解为文学作品在孕育、诞生过程中的文化大背景,包含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等。例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a)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第一卷第90页) (1b)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霍克斯译第一卷第152页) 两个译本对“天”的不同处理表明杨与霍持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对同一词“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生命。此例表明,文化预设直接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目的语自身传情达意 和遣词造句的方式应能折射源语民族的表层文化信息,而对目的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运用应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民族的价值判断、社会观念等深层文化信息的了解。且看例(2): (2)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a huge old w oman with the small,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G one with the Wind P29) (2a)(傅东华译)嬷嬷从穿堂里出来了。她是一个魁梧的老太婆,一双眼睛却是细巧而又乖巧,很像是象眼。 (2b)(何碧译)黑妈妈从堂屋里走出来,她是个老婆子,身材高大,那双眼睛像大象的一样细小而机敏。 Mammy一词的本义是:Negro w oman in charge of children”,即“照顾小孩的黑人保姆”。上文指郝思嘉的黑人保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受到大家尊重的老保姆。从文化价值来说,“嬷嬷”是褒义词,传达源语作者对“Mammy”这位人物的尊敬与喜爱,因而傅译本“嬷嬷”较为恰当。而何碧的译文“黑妈妈”,将“Mammy”与“黑妈妈”等同起来,是对二者文化预设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后面“a huge old w oman”的译文“老婆子”处理不当,影响全句的感情色彩。由倍受尊敬的“嬷嬷”到带有贬义的“黑妈妈”,二者差距甚大。 2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等。文化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渐形成的生活准则与习惯。它用来规约人们的生活行为、生存方式。文化习俗是文化预设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使译者有时难以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预设留给读者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读者可体验到的文化习俗通常是原作者认定的文化预设,译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文学作品方能取得较佳效果。如: 第20卷 第1期2006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V ol.20 N o.1 Jan.2006 Ξ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简介:谢梦(198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修辞语用学。涂靖(196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比较文学、修辞语用学。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第9卷第1期2008年3月 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JOU RNA L OF JIA NGSU POL YT ECHNIC U NIV ERSIT Y V ol.9N o.1 M ar.2008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王春燕 (江苏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 要: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关键词:英语广告;双关语;翻译;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48(2008)01-0106-03 广告语言是一种精炼、含蓄、富有表现力和鼓动性的语言。“英美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的作用在于:Info rmation(提供信息)、Per suasion(争取顾客)、Maintenance of Demand(保持需求)、Creating M ain Mar kets(扩大市场)以及Quality(确保质量)”。[1]当今的广告是市场激烈竞争与设计者独具匠心、精雕细琢的产物。为增强语言的感召力(Appeal),广告英语着重修辞,双关语就是广告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双关语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即表面上是一种意思,实际上又是一种意思,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双关语可以使语言简洁凝练、幽默含蓄、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因此这一修辞手法在广告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双关语是语言修辞的一种常见形式:巧妙地利用同音译异义或同形异义现象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两种不同的含意,不直接表露,显得含蓄委婉,而又十分幽默新奇。[2]英语双关一般可分语音双关(homo phone)和语义双关(homog raph)。 语音双关即指谐音双关,是将两个拼写语义不同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同音或近音异形异义词)天衣无缝地安排在句子中而产生的双关。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感染力,给广告受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M or 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3]139这是一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其目的是吸引度假者全家老少都到海滨浴场来,制作者巧妙运用了同音异义词,即sun和son,air和heir这两对谐音词,说起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极易打动父母的爱子之心。 语义双关是利用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的特点(同形异义或一词多义),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语义双关是言在此而义在彼,造成一种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意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从而产生购买欲望。这种双关在广告中运用得也非常广泛,它与谐音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双关语的特殊性,它经常被用来引起幽默的效果,在广告、笑话、谜语和一些需要回避话锋的场合通常会较多地使用双关语以使人加深印象或化解尴尬。例:Spoil yourself and no t your figure。[4]这是Weight-Watcher减肥冰淇淋的广告。标题中“spoil”为双关所在。“spoil oneself”意为“尽兴”;“spo il one's fig ure”则为“破坏体形”。这则广告一语双关,使减肥者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乐于接受该广告并产生购买欲望。 二、双关语的可译性 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无可译性?可译度有多大等?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翻译时如果追求绝对地等值,双关语显然是不可译论者的首选例子。然而,由于每 收稿日期:2007-10-03 作者简介:王春燕(1972-),女,甘肃民勤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1)

英语知识 一、引言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广告形式千姿百态,广告创意千变万化。广告语言是广告的语言文字要素,是实现广告目的的主要手段。它要利用推销原理写出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文字,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能在瞬间引起读者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双关语这一修辞手段是广告创作常用的技巧。双关,顾名思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双关语具有简洁凝练,风趣幽默,新颖别致等修辞效果,能够突出广告的特点,因而在广告中得到大量应用。 二、广告双关语的类型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语在广告中比较常用,它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在广告中,广告制作者为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挖空心思地追求新的创意,使得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技巧更加纷繁复杂。巧妙的双关能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较为常见的如下: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双关,因为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Goodbuy Winter! 100%Cotton Knitwear $40 这是一则冬季服装削价出售的广告。从字面上看,是指物美价廉的一桩划算的好买卖。但当读者把Goodbuy 与winter 连起来读的时候,才懂得该广告暗藏玄机,妙语双关。它似乎

在向人们昭示: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明媚的春天就要到来(Goodbye winter!)。本公司在进行换季大甩卖,提醒人们这是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作者利用Goodbuy 和Goodbye 谐音这一特点,使同一发音暗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划算的好买卖;二是向(寒冷的冬天)道别。一箭双雕,旨意深远,耐人寻味。 (2)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了该产品已经接受了众多消费者的考验,但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许多广告都在商品品牌的名称上做文章。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不仅能增加广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使品牌名称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于记忆,增加宣传攻势力度,以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品牌名称中的双关语大多采用谐音的方法。(3)WEAR-EVER introduces a new concept in glass oven ware: CLEANABILITY. 译文:“恒久”玻璃炉具带给你一个全新概念:洁净。 这里生产商利用其商标WEAR-EVER一词多义的特点,大力推销其产品:一方面WEAR-EVER为其品牌名称,另一方面该词又另有含义:既为wear forever(体现产品结实耐用),又为wherever(说明到处受人欢迎)。该广告从多角度推销其产品,能够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具有一定的劝说作用。 2.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有什么作用?

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 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 “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 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 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 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 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 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

“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 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其次,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再次,对翻译之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 通过对“译何为”和译之“用”的剖析,我们认识到“译何为”是对翻译理想作用的期待,与翻译的目的紧密相连,而译之“用”则是历史翻译在历史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 8.2翻译的历史定位 8.2.1为翻译定位 特贾斯维尼·尼朗贾纳在《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和殖民语境》一书中指出,“在后殖民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点。”尼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 0 引文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 “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流利、自然,

文学作品论文双关语的翻译论文:浅谈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翻译

文学作品论文双关语的翻译论文:浅谈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 翻译 摘要:英语双关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不仅美化了语言还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它可以分为谐音双关语,同形异义双关语,发音和含义双关语。只有对两种语言都有精确深入的理解才能翻译得出双关语。本文讲述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双关语翻译双关语,直译法,释义法和加注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双关语翻译语言 双关语(pun),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是:利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或同音异义现象产生出的诙谐用法。仅仅看定义似乎感觉很深奥,其实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和运用中,我们已经接触到很多双关语了,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加以归纳整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英语双关语的三种分类以及它们是怎样使作品锦上添花的。 (一)谐音双关语。 它是指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发音,但是不同的拼写和词义的两个单词。这类词也常被称为语音双关语。语音双关语是英语双关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方式。 (二)同形异义双关语。 这类双关语巧妙地利用了单词同音异义的语言功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绝佳效果。请看下边的例子:

a: some boys think i am pretty and some boys think i am ugly. what do you think? b: a bit of both. a: what do you mean? b: pretty ugly. 作为一个形容词,pretty意思是“漂亮的,可爱的”。因此b的最后回答可以理解为“又漂亮又丑”。但是如果把pretty看做是副词的话,它的意思是“相当,非常”于是b 的回答就完全变了味道,成为“她非常的丑”。可见同形异义双关语pretty在本例子里创造了关键的幽默效果。 (三)发音和含义双关语。 这一类型双关语常常被用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里。当作者或者编剧在描述一个人物时,主人公常被冠以一个发音和含义双关语的名字,以烘托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行为或者命运。 例如,美剧heros里主人公之一的hiro化解了一次次世界危机,穿越时空解救了许多人,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他的名字与剧名hero (英雄) 发音很相似,于是这个人物的命运使观众产生了联想,认为他就是英雄。 还有,莎士比亚名著《亨利八世》里的人物sir john falstatff,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他表面上友好善良,聪明勇敢,具有绅士风度。其实,他是一个心肠歹毒,自私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 "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按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 "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 (吕俊,1997) 诸如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 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 (2)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讯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 (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

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是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英语论文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Pragmatic Function and Translation of Pu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 t Abstract: Advertising Englis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riginality, flexibility of language usage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forms.Apart from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t lexical and syntactic levels, rhetorical vehicles, as decorative devices of language,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advertising English. Punning, a concise way to express humor and wit, is particularly favored by advertisers to enhance the appeal of language. Drawing on existing studies in the field,the author offers five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dvertisement, i.e. preservation, creation, compensation, explication and omission.The author argues that each of the five strategies is not always applied on its own, and sometimes two or more stratrgies are jointly employed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Advertisement; Pun; Pragmatic Function; Translation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摘要: 广告英语的独特性在于其新颖、灵活的语及其形式多样化,除了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别具一格外,修辞手法也被广泛地运用来润色广告语言。双关,一种集幽默与智慧于一身的语言表达形式,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倍受广告商的青睐。结合大量的实例分析,本文详细地探讨了双关语在英文广告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分类。通过分析与归纳,作者提出了广告双关语翻译的五种策略:保留、再造、补偿、解释说明以及省略不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策略以达到译文的最佳关联。 关键词:广告;双关语;语用功能;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