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教学重点】

1.教育目的及类型。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

1.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

第二节现代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学重点】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2.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教学难点】

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1.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与特点。2.明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4.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5.领会师生关系的意义。6.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学重点】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教学难点】

1.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与途径。2.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第六章课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识记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2.能用自己的语言就每种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做出述评。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类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教学重点】

1.课程类型。2.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教学难点】

1.课程即学习经验。2.经验主义课程论。3.存在主义课程论。

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2.了解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线索。3.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说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

1.现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4.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1.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模式。2.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生活世界及学生生活概念。

2.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3.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4.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三、学生生活与学习压力

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是知识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三、生活经验四、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教学重点】

1.学生生活环境2.学生心理失范3.学生行为失范4.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知识2.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

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特点及功能。

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5.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二、班级组织的发育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四、班级活动的管理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1.使学习者认识到班级组织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1.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第十章学生评价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3.能结合学科编制有效的测验。4.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四、学生评价的功能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教学重点】

1.学生评价的类型。2.学生评价的功能。

【教学难点】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2.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4.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二、如何进行观察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教学重点】

1.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2.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二、二战后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二、初等教育三、中等教育四、高等教育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二、教育民主化三、教育信息化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五、教育的个性化

【教学重点】

1.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2.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

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2.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五、考试形式及要求

1.考试方式: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闭卷笔试。

2.考试次数:平时考核15次,阶段考核1次,结课考试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的计分方式是百分制。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20%+阶段考核成绩30%+结课考核成绩50%

六、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徐辉主编:《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普通教育学》课程考试方案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

总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专业

一、课程描述: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师范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课程的目的及科学性:

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教育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教育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创新思想,成为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理论,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实践

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明确教育的价值,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

础。

3.培养学生运用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知识于中小学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

4.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核成绩达不到40分,期末课程总评成绩记为不及格,成绩不予登录。补考或重修时,平时考核成绩和阶段考核成绩予以承认。

三、考核形式及要求:

1.考核方式: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闭卷笔试

2.考试次数:平时10次、阶段1次、结课1次

3.计分方式:百分制

四、教材及参考用书:

1.《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幼儿教育学基础试题

10.“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说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A.颜色 ? B.环境? C.遗传 ? D.物质 11.国外研究表明,3岁儿童如果接受过钢琴训练或合唱练习,那么他们在拼七巧板时,就会比没经过这方面培训的儿童动作更加准确、快捷,这表明()。 A.音乐教育决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B.儿童的智力水平依赖于音乐教育的情况? C.美育影响体育 D.美育影响智育 12.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教育者的主导性??? 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的方法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4分) 1.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意愿来安 排教育活动。() 2.保教结合就是教师要与保育员沟通、相互帮助。() 3.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 4.所谓智育就是要通过教学促进幼 儿的智力发展。() 5.陈鹤琴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6.我国最早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 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 7.幼儿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道德认识。()? 8.我国最早的幼教机构基本上是抄 袭日本的。()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幼儿美育不仅仅指艺术教育。() 11.智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2.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者。()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幼儿教育的主要意义。 2.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3.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有何特 点? 4.简述幼儿园全面发展的涵义。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汽车系统动力学》— 教学大纲

《汽车系统动力学》— 教学大纲 by喻凡 课程名称:汽车系统动力学 课程代码:ME 6019 学分/学时:2-3学分/36学时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控制理论基础、机械振动等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所谓车辆动力学的内容实际上基本为原“汽车理论”(国外通常称“车辆动力学”),尽管路面车辆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单车、铰接车、轿车,客车, 货车,专用车等,但本课程主要偏重于讲述单胎橡胶轮胎的单轴四轮汽车(如轿车), 以此为例讲授车辆的驱动与制动、行驶和操纵动力学理论和车辆控制系统及其设计, 以使学生掌握车辆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车辆的使用性能、相关的试验和法规, 如何运用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方法指导车辆设计。《汽车系统动力学》可作为本科生 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课程和机械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目标:主要讲述车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介绍车辆的各种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分析车辆的结构和设计参数对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讲述车辆使用性能预测的方法和车辆性 能的仿真及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和相关实验,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术语和法规,掌握 车辆的设计思想、特性及要求,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汽车设计。目标是培养 学生成为的汽车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通过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性能分析,培养对 汽车性能的分析能力、评价和设计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可能的博士生课程《高等车 辆动力学及其控制》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系统介绍车辆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即驱动与制动动力学、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及其相关控制系统;运用多体建模方法和先进的控制理论进行汽车动力学仿真及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六大模块: 1.车辆动力学简史和发展、设计思想、特性及要求、术语及法规; 2.驱动与制动动力学及其控制,如ABS、TCS与ESP(VSC )等;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育学基础》试题 (单选)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 1-5 ABBAC 6-10 CCCCC 11-15 BDBDB 16-20 DACDB 21-25 ACACC ACB 1.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A)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育论》 D. 《教育论》 2.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B ) A. 《康德论教育》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漫画》 D. 《爱弥儿》 3.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B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培根 4. 柏拉图的名著是( A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伦理学》 D. 《爱弥儿》 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学记》 D. 《劝学》 6.“洞穴中的囚徒”隐喻来自( C ) A. 《法律篇》 B. 《爱弥儿》 C. 《理想国》 D. 《教育漫话》 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 )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8. 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中庸》 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C ) A. 《论语》 B. 《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 《劝学篇》 10. 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 C )

A. 《孟子》 B. 《学记》 C. 《说文解字》 D. 《论语》 11.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B )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中庸》 12.“出自造物主之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名言出自( D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13.“教育要先行”出自( B ) A.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 《学会生存》 C. 《大教学论》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14. 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 D) A. 陶行知 B. 胡适 C. 胡克勤 D. 察元培 15.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B ) A. 生物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关系起源说 16.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大约是在( D ) A. 公元前 B. 18世纪 C. 19世纪中叶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 ? A. 勒图尔诺 B. 孟禄 C. 高尔顿 D. 达尔文 18. 主张“天命”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C)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赫尔巴特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C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系统动力学模型 (1)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概念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提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着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 自从1980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系统动力学人才的培养,主要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第5章》).doc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一第5章) 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3、世界上第一个教师: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4、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教育成了统治工具, 其工具开始有所显示。 5、第一本现代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教育的功能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 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正向功能和社会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 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从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等。 7、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 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现实特征的过程。 8、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 媒、职业组织、社区等。 9、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0、学校教育主耍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教 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 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教育功能释放的场域:社会,环节: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 的社会利用。

1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5、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 动有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有评价功能。 1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対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 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 教育活动,它是以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的以构建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体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 20、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 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二、政治,教育是人类

系统动力学课程论文

基于系统动力学对企业效率与员工之间关系的研究 摘要;企业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员工报酬不合理、工作量的多少、考核制度不规范、员工工作上的应付心理、企业成员之间间目标的不一致等。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要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鼓励工作效果,兼顾工作过程;让员工了解工作的全部;进行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实现福利和薪酬;提高员工的精神激励,使工作效率在员工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企业效率;薪资变化;企业与员工;工作意识 1.研究背景。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就是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既定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员工实际的工作效率不足他们能达到的 50%,只是干满他们的工作时间,而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去高效工作企业员工身上有很大的潜能可挖,员工能够比他们现在做得更好。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高效率地工作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已成为每一个企业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些的理论基础和经济背景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思想或基本假设:员工的劳动效率与工资水平呈正向关系,生产率高的员工会得到高工资。工资依赖于员工的生产率,员工的生产率也依赖于工资,工资的高低可以影响企业员工的人数、辞职率、工作士气和对企业的忠诚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存在很强的愿望去按生产率来选择效率员工。怎样把员工薪资与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出新思路和新建议,为提高企业效率,提升员工绩效管理水平提供思路和建议。 2.建立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2.1确定流位流率系 在研究整个系统的的基础上,更具系统动力学级控制原理,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将主要影响因素将系统分为人口变化量、员工薪资、产工作量、企业效率、企业福利。并设计五个流位流率如下(其中,Li(t)(i=1、2…5)表示流位变量,Rj(t)(j=1、2…..5)表示留联系变量)。 人口数子系统:L1(t)、R1(t)人口数及其改变量 员工薪资子系统:L2(t)、R2(t)员工薪资及其改变量 工作量子系统:L3(t)、R3(t)工作量及其改变量 企业效率子系统:L4(t)、R14(t)企业效率及其改变量 企业福利子系统:L5(t)、R5(t)企业福利及其改变量 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流位流率系: { [L1(t),R1(t)],[L2(t),R2(t)],[L3(t),R3(t)],[L4(t),R4(t)],[L5(t),R5(t)。 2.2 建立二部分图及建立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在对系统中所有流位和流率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流位变量控制流率变量的建模思想,得到流位控制流率的定性分析二部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