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要素构成。

本标准对总体设计要素选用以及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顶层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其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 19487--200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系统体系结构system 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表现为系统的构件、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设计和进化的原理。

3.2构件component

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子系统、硬件部分或软件部分。

4一般要求

4.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确定系统所支撑的政务活动的范畴,明确系统在其所属电子攻务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给出满足系统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4.2系统总体设计开展时机

在进行大中型或综合性(含多种软件和/或硬件成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时,应按照业务应用的要求,在下述时机开展系统总体设计:

a)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进行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b)在批准立项后进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应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其简化为一个过程。

4.3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两方面:

a)系统需求分析要素

1)业务组织结构;

2)系统业务功能;

3)部门业务关系;

4)系统信息资源;

5)安全保密要求;

6)系统性能要求;

7)系统设施与环境要求;

8)系统质量要求;

9)标准与规范要求;

10)系统验收要求。

b)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要素

1)技术体系框架;

2)系统设计策略;

3)系统构成;

4)系统运行模式;

5)构件接口关系;

6)系统部署形式.

4.4与系统总体设计相关的电子政务特点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下述特点,以便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a)整体性: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提出解决方案,系统的建设需遵循整体规划要求,注重整体效能的发挥。

b)协同性;电子致务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跨域运作和资源整合。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时应具有系统的集成能力、信息共享和交换能力、外部接口能力以及对标准规范的支持能力。

c)阶段性:电子攻务工程的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系统总体设计需注重总体目标的实现,并合理规划阶段的建设目标,为后续建设奠定可延续的基础。

d)继承性:电子政务工程应在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为公众提供连续的服务。

e)安全性: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影响到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时应注重信息的保密、完整、可用的需求及实现。

f)服务性: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时应注重服务的能力、服务的方式以及服务的实现原则。

5 系统总体设计要素

5.1需求分析

5.1.1业务组织结构

业务组织结构将标识出系统的使用者,是业务功能的部署单位。对业务系统中所涉及的组织结构的分析应包括组成范围、工作职责及各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

5.1.2系统业黄功能

系统业务功能是系统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用户直接可见的部分,也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础。

系统业务功能要素中包括系统应具有的各项功能要求、业务流程以及系统的处理范围,说明如下:

a)将功能分类,形成功能集合或功能子系统,并逐项整理各项功能,分类方法可以组织结构或功能的关联性为依据;

b)按业务流程表述业务输入的信息、处理的过程、所需的数据、涉及的角色以及输出的结果;

c)通过上述分析,确定系统的处理范围,标识出系统具有的功能以及涉及的外部角色,外部角色可以是外部系统、各种类型用户或外部设备。

5.1.3部门业务关系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明确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关系。部门间的协同关系主要表现为指示与汇报、请求与服务、信息共享与交换。应给出协同业务名称、协同类型、协同发起部门、协同响应部门及协同描述等,说明如下:

a)协同业务名称,标识各协同关系;

b)协同类型,如指示与汇报、请求与服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等;

c)协同发起部门,即服务的请求方、信息的发送或提供方;

d)协同响应部门,即服务的响应方、信息的接收或读取方;

e)协同描述.从业务应用的角度简要描述服务的内容或共享信息的作用。

5.1.4系统信息资源

全面分析系统引入或产生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清单、数据描述、接口要求、数据流程及信息管理要求等,说明如下:

a)信息资源清单,包括信息资源名称、分类、来源及主要用途等;

b)数据描述,对主要数据内容进行简要描述,包括名称、数据类型、格式、单位、范围等,可引用其他文档(如;数据字典、通信协议标准、用户接口标准);

c)接口要求,包括信息传输、WEB页面、API调用等接口方式及限定条件;

d)数据流程,包括系统对引入信息的数据使用过程,以及系统产生信息的数据加工过程;

e)信息管理要求,包括信息的采集、更新,管理的职责、方式和要求。

5.1.5安全保密要求

系统的安全保密遵循电子政务保密标准体系的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系统安全要求;

b)信息安全等级要求;

c)系统容灾备份要求;

d)系统应急使用要求;

e)系统使用限定;

f)效据存储与传输的保密约束。

5.1.6系统性能要求

5.1.

6.1性能指标

系统性能将影响系统使用的效果、系统资源的需求和系统设计的策略,应给出明确的性能指标规定.系统性能包括系统工作效率指标、信息共享能力、信息维护能力、系统使用能力等,说明如下:

a)系统工作效率指标,可包括系统启动时间、各种响应时间、业务周转时间等;

b)信息访问能力,可包括信息访问最大用户数、信息交互用户数等;

c)信息维护能力,可包括信息的准确率、完整率、更新周期、更新及时率等;

d)系统使用能力,可包括可持续使用时间、容量、吞吐量或速率等。

5.1.

6.2性能指标详细说明

性能指标的详细说明如下:

a)启动时间,即启动系统或应用所需的时间;

b)响应时间,即系统响应一项规定的操作所需的时间,可包括平均响应时间和最大响应时间;

c)周转时间,即从发出一条指令开始到一组相关的功能完成,所经历的等待时间,可包括平均周转时间和最大周转时间;

d)信息访问最大用户数,即允许对系统同时进行信息访问的最大用户数量;

e)信息交互用户数,即发生信息交互关系的用户数量;

f)信息准确率,即信息正确的项效与信息总项数之比;

g)信息完整率,即信息已采集项数与应采集项数之比;

h)信息更新周期,即需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对其进行修改的时间间隔;

i)信息更新及时率,即在规定的周期内及时更新的项数与需更新总项数之比;

j)可持续使用时间,即保持连续不间断使用的最短时间;

k)容量,如允许用户效、数据存储量、信道容量等;

1)吞吐量或速率,即在给定的时间周期内成功执行的数量。

5.1.7系统设施与环境要求

5.1.7.1系统设施要求

系统设旅要求包括使用或引入蓟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系统设备连接方式要求。对系统设施进行规划的依据是系统业务功能、系统信息资源、安全保密要求及系统性能要求,应指明它们之间的导出关系.

a)系统使用或引入到系统中的硬件要求,包括:

1)计算机与服务器;

2)输入/输出及存储设备;

3)网络与通信设备;

4)自动服务设备;

5)其他所需的设备.

应给出每种设备的类型、数量、特征及能力要求。

b)系统使用或引入到系统中的软件要求,包括:

1)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2)通信及同络软件;

3)实用软件,

4)输入和设备模拟器;

5)测试软件等。

需要时可提出系统物理连接方式要求,包括连接的地理位置、设备配置和网络拓扑结构、网关等。

5.1.7.2系统环境要求

系统运行必须的环境要求包括系统在运输、存储、操作过程中必须经受的环境条件,如:

a)自然环境条件,风、雨、温度、湿度、盐雾等;

b)诱导环境,运动、撞击、噪音、电磁辐射等,

对于车载式、活动式系统或基础设施类系统必须提出系统环境要求。

5.1.8系统质量要求

系统质量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a)适应性要求,系统运行所依赖的数据环境(如现场的位置、数据记录的参数等);

b)可重用性要求,可被多个应用使用的要求;

c)可靠性要求,系统不发生故障及故障发生后的处置要求;

d)维护性要求,发生问题后易于改正的要求;

e)可移植性要求,易于改进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f)易用性要求,易于学习和使用的要求。

5.1.9标准与规范要求

为了使系统符合电子政务整体框架的要求并能有机集成,必须规定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体系,如工程管理、冈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

在规定通用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需规定特殊体系结构的约束(必须采用标准构件、已有构件或用户提供的构件)、特殊设计或实现标准的使用要求。

5.1.10系统验收要求

应规定系统验收时的接收条件和检验方法,确保系统建设的质量.

a) 系统接收条件可包括:

1)通过具有认证资格的第三方测评;

2)通过一定周期的典型用户试用;

3)通过规定周期的系统试运行;

4)通过指定级别的评审或审查。

b)在进行测评、试用、试运行、评审或审查时,可采用以下检验方法:

1)演示:运行依赖于可见的功能操作的系统或部分系统,不需要使用仪器、特殊的测试设备或进行事后分析;

2)检测:使用仪器或其他特殊的检测设备运行系统或系统的组成部分,以便采集数据供事后分析使用;

3)分析:对从其他检验方法中获得的积累数据进行处理,例如测试结果的归纳、解释、推断;

4)审查:对系统构件、文档等进行可视化检查;

5)特殊的检验方法:系统的任何特殊合格性方法,如特殊工具、技术、过程、设施、验收限制及标准样例的使用。

5.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2.1技术体系框架

信息系统涉及网络、通信、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各种相关技术,技术体系框架将从总体上描述不同类型技术构建信息系统的规则和方法,标识出各服务领域及其接口,实现开放系统的分离原则.技术体系框架需要反映以下一些共性内容:

a)服务领域的层次结构;

b)服务领域的主题内容与组成;

c)服务领域之同的相互关系;

d)与外部的接口.

5.2.2系统设计策略

系统设计策略指为达到系统性能、安全保密能力以及为提供所需的可靠性、可重用性、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等质量特性而选择的方法,或关键技术实现及其他影响系统组成成分的设计决策。这些策略是系统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时应首先确定。给出设计策略的同时还需说明设计策略与依据的需求之间的符合性。

系统设计策略一般应包括:

a)性能实现设计策略,

b)安全保密设计策略;

c)可靠性设计策略;

d)质量特性实现设计策略;

e)关键技术设计策略等。

5.2.3系统构成

对系统进行分解,划分为若干子系统或硬件构件和软件构件,并将系统功能、性能等需求逐步落实到每个子系统或构件中,分解后的构件存在着关联关系,确定系统组成时应明确以下内容:

a)子系统或硬件构件和软件构件的构成及其功能;

b)构件间的静态关系、关系的种类及必要说明;

c)系统构件的获取途径,如新开发的构件、重用的构件、集成的构件、采购的构件等。

5.2.4系统运行模式

系统运行模式从技术角度反映目标系统的运转方式.构件之间的运行模式是构件之间的动态关系,如执行控制漉、数据流、动态控镧序列、状态转换、时序关系、中断处理、异常处理、并发执行等。运行模式可包含以下内容。

a)系统初始化模式;

b)系统管理模式;

c)系统维护模式;

d)系统服务模式;

e)关键性业务处理模式.

5.2.5构件接口关系

构件接口关系确定构件为其他构件提供的服务是构件静态关系的具体化,重点描述技术体系框架中各层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同层业务中交互的信息及交互方式。应明确接口的信息内容、信息流向、信息用途、接口实体、接口类型、接口特性及遵循的标准或协议,说明如下:

a)接口关系,可按照信息种类或接口类型分类整理;

b)信息种类,可按业务类型或载体形式进行区分;

c)信息内容,包括名称/标识符、类型、格式、单位、范围等,可引用其他文档(如:数据字典、通信协议标准、用户接口标准);

d)信息流向,表明信息的发送者/产生者和接收者/使用者;

e)接口实体,即交换信息的实体,包括外部系统、各种类型用户或组成构件;

f)接口类塑,如消息传递、数据传输、查询服务、WEB页面、中间件等;

g)接口特性,包括优先级别、时序、频率、容量、序列及其他约束条件,如:是否能更新、是否应用业务规则。

5.2.6系统部署形式

系统部署是确定其组成部分的物理位置及连接关系,包括硬件部署和软件部署.系统部署与业务组织结构和应用模式密切相关.

硬件部署是对系统所涉及到的硬件设备进行物理布局的规划,并给出网络拓扑结构.软件部署是对系统所涉及蓟的各类软件构件进行物理配置的规划.

6系统总体设计实施方法

6.1 系统总体设计过程

为了确定系统总体设计要素-需开展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构成了系统总体设计过程.本标准的附录A给出了电子敢务系统总体设计中推荐使用的过程。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选用。

6.2系统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

在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各相关要素的分析可使用多种方法。本标准的附录B给出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推荐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并给出了重点要素的描述模型。

描述模型只规定了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和演变.

6.3系统总体设计要素选用

对于不同类奎的电子致务系统以及不同阶段的总体设计,其涵盏的要素可不同.系统总体设计要素选用的推荐方法参见附录C.

6.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结果应形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文档,其内容要求参见附录D.系统需求的描述应全面、完整和准确.体系结构设计应描述目标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实现方法,充分体现与需求的符合性.设计结构应合理,实现方法应可行,并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系统总体设计过程

系统总体设计过程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过程,本标准中推荐以下三种过程:

a)完整过程,包括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两个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过程包含在其中,此过程适合于大中型、综合性或复杂系统;

b)单步过程,只进行一次总体设计,此过程适合于小型的、简单的或需求明确、实现方案确定的系统;

c)分步过程,包括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两个组成部分,需求分析过程作为独立的过程开展,此过程适合于大中型、综合性或复杂系统。

上述三种系统总体设计过程所包含的活动见表A.1。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过程。

过程中各项活动可以是顺序的,也允许局部反复或循环反复。

表A.1中.“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未详细展开,其过程可参见“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部分。

衰A.1 系统总体设计过程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系统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

B.1概述

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各相关要素的分析可采用多种方法,如GB/T 19487--2004、UML、IDEFO中的描述模型均适用。本附录将给出重点要素的分析方法和描述模型,使用时可对描述模型中的图形表现进行演变,对于这些描述模型可选择相应的支持工具。重点要素包括业务组织结构、系统业务功能、

部门业务关系、系统信息资源、技术体系框架、系统构成、系统运行模式、构件接口关系和系统部署。

B.2业务组织结构

B.2.1分析方法

组织具有名称标识、工作职责和关系属性。根据目标系统拟采用的组织形式,寻找出所有可能涉及的部门,确定每个组织部门的岗位及其工作职责,梳理这些部门间的关系。部门间的关系可以为从属关系、协同关系或其他特定关系.

各组织部门的岗位在功能描述中应作为系统的外部角色或内部角色出现,所具有的工作职责应反映在与之接口的对象中,在系统部署中应作为其组成单元的部署实体。

B.2.2描述模型

业务组织结构的组成和关系可通过组织结构图直观地描述,工作职责和关系以配属文字进行说明。

组织结构图模板见图B1.

图中:

·方框表示组织部门;

·方框同的连线表示组织同的关系,可使用不同颜色或线型表示不同的关系类型

图B.1组织结构图模板

B.3系统业务功能

B.3.1 分析方法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时,需确定系统应具有的业务功能和处理范围,同时还需对系统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系统业务功能是系统实现特定业务目的的能力。功能是可分解的,为了不同目的所描述的粒度和角度也不同.功能具有名称标识、内容描述和关系等属性.需求分析过程中,从用户使用角度描述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一般可将功能分解为2~3个层次,功能与部门和角色直接关联。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功能间的关系无需定义类型,只表示存在关系,在后续的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中再确定关系的类型.

系统业务功能的全集构成系统的业务功能范围.

系统业务流程指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具有名称标识、输入、处理、传递数据、参与角色和输出等属性。系统业务流程体现对于一种输入进行处理并产生输出的过程。对于系统的所有外部输入都需给出业务流程,但可对输入进行分类,处理过程相同的归纳为一类进行描述。业务流程中的处理能力应包含在系统功能中。

B.3.2 系统业务功能描述模型

系统业务功能可通过功能分解图直观地描述,并以文本的方式分类描述功能的内容。功能分解图模板见图B.2。

图中:

·方框表示功能;

·方框问的连线表示功能的分解关系,一次分解形成一个层次.

图B.2功能分解图模板

B.3.3业务功能范围描述模型

系统处理范围使用功能组成图直观地描述,其中的功能可使用功能分解图中的第2或3层功能,在描述时需使用同一层次的分解功能。功能组成图模板参见图B.3。

图中:

·椭圆框表示系统功能;

·方框表示系统处理边界;

·椭圆框问的连线表示功能间的关系;

·小人图形表示系统角色;

·圆角方框表示外部单位;

·小人图形与椭圆框间的连线表示操作使用关系;

·圆角方框与椭圆框向的连线表示信息交互或共享关系.

图B.3功能组成图模板

B.3.4 系统业务流程描述模型

系统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图直观描述,表示出流程的开始事件及后续的连贯事件,明确事件的触发者、处置者及处置活动,并标明事件携带的业务信息.业务流程还应以文字形式进行说明。业务流程图模板见图B.4。

图中:

·小人图形表示事件的触发者或处置者,是外部单位或系统角色; ·箭头表示事件,需绘出顺序号,事件名称及传送的业务信息;·竖条表示处置活动,需给出顺序号、活动名称及涉及的业务信息.

图B.4业务流程图模板

B.4部门业务关系

B.4.1分析方法

部门业务关系表现为部门间的指示与汇报、请求与服务、信息共事与交换等协同关系。

对部门业务关系的分析是对部门开展业务活动时所涉及的领导部f 1、下属部门、合作部门以及协同的业务,协同方式等进行梳理,并给出明确的分类与定义。

B.4.2描述模型

部门业务关系可使用业务关系描述图进行直观地展现,表示出部门间所有的协同业务并进行标识,明确协同业务发起部门和响应部门.并标明协同类型。部门业务关系的协同业务名称、协同类型、协同发起部门、协同响应部门及协同描述等属性可使用业务关系描述表的形式给出详细说明。业务关系描述图模板见图B.5,业务关系描述表模板见表B.1。

妨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因素分析

妨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因素分析 妨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因素分析 作者:陆俊严耕 如果一个大众化的政府没有大众化的信息或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它不过是一出闹剧或一出悲剧的序幕或二者皆是。 [美]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① 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最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97%以上的地区和部门已建成了办公业务网,辽宁、上海、重庆等75%的地区建立了联接所辖各厅局和各地(市)、县的计算机网络系统,43%的国务院部门分别建立了覆盖本系统的办公业务资源网,85%以上的地区和部门建设了政府公众信息网。[1]但另一方面,政府网站的总体状况却不那么令人满意,离电子政务的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2002年下半年,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计世资讯完成了《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根据我国国情,其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为3 大类一级指标(网站内容服务指标、网站功能服务指标和网站建设质量指标)、10类二级指标和28类三级指标。其中网站功能服务指标权重最大。而网站内容指标中,政务公开权重最大。而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如所评估的36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总平均分仅为5 分,属较差,不及格。10个城市的成绩在及格以上,占总数的27%,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市达到了良好,占总数8%。没有政府网站的城市只有3个,也占8%,有网站的城市最低为2.4分。有学者据此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认为“总体情况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不平衡,拉低了总平均分。”[2] 我们认为,尽管网站功能服务指标权重最大(36个城市网站总平均分仅为3.6),但其中许多功能的发挥,如网上办公、网上监督和公众反馈等是与政务信息公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没有相关政务信息的公开,是无法体现电子政府的很大一部分功能的。因此,我们考察中国电子政务现状,就不能不把视点和关注的焦点放在电子政务信息的公开性上。 一、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公开与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所有信息,并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收听、观看、下载等形式充分利用政府所掌握的信息的行为与制度。也就是说,政府信息公开包括行为和制度两个层面,行为以制度为依据。”②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指出:“电子政务不是现有政府的电子化,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它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更有效,更精简;2、更公开,更透明;3、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4、重新构造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使之比以前更协调,使企业和居民能更好地参与政府的管理。”[3]因此,我们在分析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主要的参照系就是上述标准和要求,与此对照,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着下述各种问题。 1.信息公开程度不高。有数据表明,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还是“死库”。[4](28) 而所谓“死库”(有人

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 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安全资格考核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安全生产培训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务院23 号、40 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强化安全培训考试考核工作,依法严格考核”。《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规定,安全培训考核“应当坚持教考分离、统一标准、统一题库、分级负责的原则,分步推行有远程视频监视的计算机考试” 。为加快推进安全培训教考分离,促进我省安全培训质量的有效提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 一、组织领导省安监局成立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组成员、巡视员刘振田同志任组长,成员有:吴孝洪、乔勇、马成荣、张昕、赵宝华、褚福银、严建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培训处,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建设工作。 二、基本框架及职责分工全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建设总体分为三个层面:省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审批中心、市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安全培训考试点。 省考核审批中心是省安监局组织、指导全省安全培训考试考核的工作机构,负责全省安全培训考试考核管理工作,监督、指导各市考试

考核中心和考试点的工作;负责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平台、考试题库的开 发、管理和维护;负责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的执法资格、考官考核员的培训和管理;负责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和中央企业在省行政区域内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审批及各市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发证的备案受理;负责全省特种作业人员的审核、审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远程视频巡考等;负责全省安全培训数据的统计分析。省考核审批中心的办公地点设在省安全生产宣教中心,由其承担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省辖市安监局成立市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负责辖区内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的组织管理,监督、指导辖区内各安全培训考试点的建设和运行,具体承担受理考试申请、组织考试、试题组卷、派遣考官考核员、组织监考巡考,以及考试成绩审核上报等考务工作,负责特种作业人员验印资料的初审、制发资格证书、以及考试考核档案的管理;负责市行政区域内除中央企业、省属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发证,并向省考 核审批中心备案;负责辖区内安全培训数据 的统计分析和上报 各省辖市安监局根据所辖县(市)地域范围和实际考核工作量,在部分县(市、区)设立安全生产培训考试点。除个别距离主城区较远的辖区外,市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另设考试点。安全生产培训考试点受市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考核中心委托,负责现场考务管理和考试考核设施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为加快我县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效能建设、改进为民服务、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推行网上为民办事和普及党政机关文档电子化,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及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改善招商环境,扩大吸引外资,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政府主导;统一平台,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工作目标。 以《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到XX年,全县电子政务系统框架基本形成。通过统一的电子

政务网络交换平台,推进政府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实现政务工作全面信息化。建成连接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政府电子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建立政府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系统,提高政府决策和应变能力;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政务服务。 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划 电子政务网络包括对外服务的政务外网、党政内部办公的政务内网,在政务内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网络拓扑图见附件)。 政务外网: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共行政部门统一的门户网站,为各公共行政部门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对外宣传交流提供平台。政务内网:建立党政职能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先进的数据交换、共享、采集、发布手段,使得各部门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业务。通过政务内网为党政机关日常电子化办公提供服务,实现包括公文收发、会议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政务活动电子化。 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进行隔离,保证政务数据资源及应用的安全性。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水

电子政务网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网建设 技术建议书 目录

1前言 政府及事业单位一直是中国信息化的先行者,政府网络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变化明显,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受重视程度继续加强;而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受重视程度显着加强。 按照政府网络管理的要求,必须保障含有国家机密信息的“内网”不但要求的绝对安全。但随着电子政务、网上政府、政府自身的信息化业务系统等的发展,政府与自身各分支机构、外界相关单位信息交互的“外网”安全和互连互通就变得更为必要。此外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显得尤为重要。 2网络平台需求分析 随着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逐渐从“分离的专网”向“统一网络平台”转化,成为主流的建网思路。其基本思想都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为各种业务系统提供传输通道,以及方便地实现流程整合。 统一网络平台解决了业务专网建设思路存在的问题,其优势如下:

利于网络扩展:当增加新的业务系统时不需要建设新的专网,而是由网络平台统一分配网络资源;当业务专网扩容时不需要单独扩容,首先通过统一网络平台扩展其容量,当统一网络平台容量不足时再考虑对整个平台进行扩容。 管理成本低:统一网络平台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维护,不需要每个业务部门都设置网络管理员及网管,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网络资源利用率高:由于各业务系统对网络资源(如带宽)的需求由统一网络平台来满足,可以根据各业务系统实际的流量动态调整带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利于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由于各业务系统采用统一的网络平台,相互之间很容易实现互访,为在将来进行信息共享及业务横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为充分满足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统一网络平台还需要满足以下的关键业务需求: 部门系统之间的安全隔离:不同部门系统之间需要提供安全隔离,避免非法访问。 电子政务系统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访:部分业务系统,如领导决策公文下发数据、政策公布、业务数据上报业务等之间有相互访问的需求,随着业务纵向整合的开展各单位系统之间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平台必须满足各单位系统互访的要求及安全性。 不同业务系统的差别服务(COS):不同业务系统,需要网络平台提供

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

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加速社会信息化,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战略方向之一。同时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产生强劲的示范辐射作用, 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全盘信息化,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共同构成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实施,对所有政府机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本精神,今后基本上要做到“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这就意味着,不仅政府要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而且公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主动要求政府公开一些需要知道的信息。对政府部门来说,不但要按照“基本内容公开,法定例外的不公开”的原则尽快向社会公开各种政府信息,而且要经常对已经公开的信息进行清理,剔除其中的虚假和错误信息,及时补充新信息和遗漏信息。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及加入WTO之后的全球化趋势,公众的知情权被提得越来越多。2003年SARS来了以后,由于刚开始没有及时公开信息,公众议论纷纷,谣言满天飞,能够听到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在这样的危机事件面前,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主动公开了信息。后来的事态发展说明,这样的信息越公开,越有利于防止其后的恐慌情绪,越有利于恢复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经历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考验,政府信息公开真正走进普通公众的视野。2003年1月1日起,广州市政府开始实施《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4年5月1日,《上海市信息公开规定》、《成都市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实施,接着,好多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在电子政务建设的一系列文件方面,都指出要将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更好的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如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指出:“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

电子政务云平台设计指南

(一)“信息孤岛”的形成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和互联。“数据王国”仍然存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五、设计内容及重点 (一)需求设计 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指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资源和条件,统一建设并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紧紧围绕各级政务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的迫切需要,为各部门实现政务、业务目标提供公共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有效支持政务部门灵活、快速部署业务应用,满足业务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4.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应用条块结合的需要。 5.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大量数据访问、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需要。 6.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QWB_2014智慧城市圈子专注产业链的概念普及、报告分析及趋势等的行业分享,致力于搭建IT大佬、政界、商界、学界的跨界智力及项目对接平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

在线学习考试系统设计方案

医院在线学习系统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述 1.1 总体目标 设计一套集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在线交流、学习信息管理、学习档案管理等功能的系统平台,使某某的广大医护职工、官兵战士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在线学习充电,作为在职培训的有效补充。实现89医院在学习培训形式、容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突破。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最大限度的解决工学矛盾,满足广大职工、官兵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1)依托“在线学习中心”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优质培训资源优势,加快医院培训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推动医院培训网络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构建以实体培训为基础,网络培训为重要手段的职工终身学习体系。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建立新的培训模式,在管理、辅导、考核等方面不断变化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职工学习方法的创新,使广大职工、官兵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主体。 (3)帮助医院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和改革意识,使广大职工、官兵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理论、学科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医护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系统优势及特点 功能强大、模块齐全、性能稳定,实现培训课程发布、在线学习、教

学交流、状态跟踪、用户管理、课程管理、考试考核、角色权限、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涵盖教育培训的方方面面。 ●采用目前流行的.net编程语言,可以承载万人同时在线,多媒体课 件开发技术、Excel快速导入,全面的综合统计分析工具,让用户使用简单、管理方便、功能强大。 ●基于B/S方式,学员学习随时随地,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可 以访问网络,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学习,不用安装客户端。 ●可管理的课程学习体系:功能最多:课件、练习、考试、反馈、答疑、 案例等几大功能,学习目标全:允许设定课时、毕业成绩、平时成绩等多个考核目标;跟踪最细:学员登录次数、学习课时、课件进度、成绩、排名等全面跟踪;互动性好:允许案例分析、在线答疑、调查反馈等。 ●优秀的在线考试引擎:优化的性能设计;安全性好,灵活组卷技术, 出卷策略功能最强;考试防舞弊技术,控制考试页面、打乱题目顺序。 ●功能强大的批量导入功能,可以上万题同时导入,同时支持图片、声 像等多媒体文件。 2.1 对培训管理者的价值 减轻培训管理者的工作负担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提供培训的跟踪管理机制 扩大受众围,增加学习机会 可实现因人、因专业、因岗位而设置课程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统一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方案

目录 1、基础系统平台 (13) 1.1 系统后台 (13) 1.1.1. 工作流管理 (13) 1.1.2. 可视化流程编辑器 (13) 1.1.2.1. 工作原理 (15) 1.1.2.2. 设计定义 (16) 1.1.2.3. 流程节点角色化 (16) 1.1.2.4. 数据库、文件两种保存方式 (17) 1.1.3. 流程分类管理 (17) 1.1.3.1. 部流程管理 (18) 1.1.3.2. 并联流程管理 (18) 1.1.4. 电子表单管理 (19) 1.1.4.1. 可视化表单编辑器 (20) 1.1.4.2. 表单管理 (22) 1.1.4.3. 表单共享管理 (23) 1.1.4.4. 表单打印 (24) 1.1.4.5. 表单存档 (25) 1.1.5. 文书模板管理 (25) 1.1.5.1. 可视化文书编辑器 (26) 1.1.5.2. 支持多种文书 (26) 1.1.5.3. 支持预览打印 (26) 1.1.5.4. 文书模板管理 (27) 1.1.5.5. 文书管理 (27) 1.1.6. 信任授权管理 (27) 1.1.6.1. 用户管理 (27) 1.1.6.2. 区划管理 (30) 1.1.6.3. 机构管理 (30) 1.1.6.4. 角色管理 (31) 1.1.6.5. 岗位管理 (31) 1.1.6.6. 应用管理 (32) 1.1.6.7. 权限管理 (32) 1.1.7. 单点登录管理 (32) 1.1.8. 统一日志 (34) 1.1.8.1. 普通日志管理 (36) 1.1.8.2. 失败日志管理 (36) 1.2 行政权力事项管理 (37) 1.2.1 配置管理 (37) 1.2.2 事项动态管理 (38) 1.2.3 事项库管理 (40)

电子政务暨信息公开工作会讲话稿

电子政务暨信息公开工作会讲话稿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是县政府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阳光透明政府,努力打造"数字富顺"的具体行动。前面,罗思远同志就加快我县电子政务建设和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县正处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时期,处于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关键阶段,电子政务作为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先导工程,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效能,实现社会信息资源享,增强行政透明度,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和勤政廉政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直接,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转变执政理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制度基础。 总之,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突出重点,确保进度 (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一是要规范网络建设。要本着建享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发挥好公网络平台的效率,推进网络资源的享,避免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网站建设。在XX 月底前,依托电信网络,各镇乡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建立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门户网站)。三是要确保网络安全。各镇乡、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必须确保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接入电子政务外网(政府专网)的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等公众网络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专网专用。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要抓好政府公开信息的梳理。各镇乡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全县规范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重梳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涉及政府部门职能、业务事项的信息。二是要抓好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各镇乡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信息的填报工作,按照"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审核把关。三是加快政府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各镇乡政府要按照省、市、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将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平台,依托政府网站建设好信息发布平台。 三、强化措施,加强领导 (一)要高度重视。县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县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将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确定专人负责,落实责任,尽快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要素构成。本标准对总体设计要素选用以及总体设计中使用的方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顶层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其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7 —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 19487--2004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系统体系结构system architecture 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表现为系统的构件、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件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及设计和进化的原理。 3.2构件component 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子系统、硬件部分或软件部分。 4一般要求 4.1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确定系统所支撑的政务活动的范畴,明确系统在 其所属电子攻务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给出满足系统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4.2系统总体设计开展时机 在进行大中型或综合性(含多种软件和/或硬件成分)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时,应按 照业务应用的要求,在下述时机开展系统总体设计: a)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进行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b)在批准立项后进行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 立项阶段系统总体设计与实施阶段系统总体设计应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根据实际情况,可将其简化为一个过程。 4.3系统总体设计范围 系统总体设计范围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两方面: a)系统需求分析要素 1)业务组织结构; 2)系统业务功能; 3)部门业务关系; 4)系统信息资源; 5)安全保密要求; 6)系统性能要求; 7)系统设施与环境要求; 8)系统质量要求; 9)标准与规范要求; 10)系统验收要求。 b)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要素 1)技术体系框架; 2)系统设计策略; 3)系统构成; 4)系统运行模式; 5)构件接口关系; 6)系统部署形式. 4.4与系统总体设计相关的电子政务特点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下述特点,以便在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a)整体性:电子政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提出解决方案,系统的建设需遵循整体规划要求,注重整体效能的发挥。 b)协同性;电子致务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跨域运作和资源整合。进行系统总体设

智慧政务信息系统介绍

智慧政务信息系统介绍 根据国家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颁布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通常意义下的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由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和公众服务层组成,信息安全与管理贯穿于各个层面中。我们提出了电子政务平台的总体框架,采用分层的思想对电子政务建设任务进行分解,以明确接口定义,并发建设,易于整合资源,缩短整体建设周期。 如图所示为电子政务平台的分层逻辑模型,整个逻辑结构按照功能可以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设施层 应用支撑层 应用层 同时,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运行监控和维护贯穿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各个层次。

基础设施层是为电子政务平台提供政务信息及其它运行管理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平台,牵涉到互联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三个部分。其中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实现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网络交换管理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配套的基础软件和数据库等。 应用支撑层主要是针对电子政务平台的一些公共应用服务单元或特点进行归纳和抽象,建立相应的服务元素,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基础的模块化构件或服务,有效地简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有助于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优化设计。应用支撑层的内容主要包括多样化接入服务、统一的WEB公众门户服务平台、通用的电子政务构件、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工作流程管理、应用集成模块、统一的用户管理等。 应用层是整个电子政务体系面向最终用户的层面,主要包括面向公众服务的公众服务系统、面向政府决策支持的内部办公系统和内部业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主要是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的通用安全服务,包括各个层次的安全措施,和一个智能化的提供认证和授权的平台。 另外,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过程必须在国家相关电子政务的标准、政策、法规指导下进行。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在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6方案应用框架描述 结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并针对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实际情况,规划出城市电子政务系统与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接口及数据交换模型。旨在深化政务关键业务重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政务公开,改进管理体制,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及更好的便民服务,实现高效、廉洁、公正、严明的政府行政体系。 针对一站式办公平台与业务协同信息模型图,其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结构总体设计如下:

电子政务题库参考答案

《电子政务》试题库 (五)、名词解释 1、信息: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出的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 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2、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重组行政组织结构,改善公共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办 公自动化、政府业务流程信息化,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广泛、高效和个性化服务的一个过程。 3、政府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管理电子化等方面。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 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政府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4、办公自动化是指在办公室的职能中应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进行包括语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信息系统。 办公自动化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实现办公活动的科学化,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改进办公质量,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辅助决策,减少或避免各种差错和弊端。办公自动化系统分为事务型、管理型、决策型三类。 通常,办公信息包括数据、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等,那么办公自动化系统需要处理的就是以上这些信息。 5、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6、政府创新:政府创新指的是各级政府为适应公共管理与行政环境需求,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与职能,探索新的行政方法与途径, 形成新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行政规范,全面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责的实践过程。 7、政务流程:政务流程是一组相关的、结构化活动的集合,或者说是一系列事件的链条。这些活动集合或链条为特定的公众提供 特定的服务或产品,这个流程是有目的的,并且有始有终。 8、政府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是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和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品质,不是简单 的组织精简和结构重组。 9、政府内网:政务内网主要是一定级别的政务部门的办公网,它与该级别以下的政务部门办公网实行物理隔离。内网中运行国家 涉密信息、高度敏感内容、核心办公业务数据等。主要解决一定级别部门的内部办公问题,同时还负责这些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管理,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等。政务内网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运行的是以核心和涉密业务为主体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效用和效率。 10、政府外网:政府外网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网络运行不涉及国家机密的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所需的、与专业性服务相关的政务业务 网。该网与因特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并通过政府因特网的门户网站为社会直接提供服务。 11、政府信息:政府信息是指由或为政府而生产、收集、处理、传播或处置的信息。 12、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部门、派出机构以及其它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按照规定的标准、 程序和时限,将本单位办理政务和社会事务活动事项,利用信息载体予以公开,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并接受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一种制度。 13、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分散在不同层次和机构的政府信息资 源进行有机的集成,实现相互渗透、高度协同和有效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的过程。 14、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就是通过部门精简和数据整合,将分属政府不同部门的业务受理网点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政务平台 上,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包括咨询、申报、交费、注册、审批、报关、投诉在内的一整套服务项目。 15、数字鸿沟:指的是由于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导致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产 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业已存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差距。 16、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指的是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 的窃取、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17、数字签名:数字签名可以证明某则信息的确是有某个人发出来的,并且可以保证该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没有受到修改。在进行数 字签名时,先由一个hash算法从要发送的信息中得到一个定长的字符串,称为“信息摘要”, 然后对这个“摘要”用私有密钥进行加密以作为数字签名同时发送,从而保证信息是来自该发送者的。 18、数字证书:数字身份认证是基于国际PKI标准的网上身份认证系统,数字证书相当于网上的身份证,它以数字签名的方式通过 第三方权威认证有效地进行网上身份认证,帮助各个实体识别对方身份和表明自身的身份,具有真实性和防抵赖功能。 19、网上交易:网上交易主要包括网上谈判、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等方面。 20、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 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21、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目的是保护网络不被他人侵扰。 2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监视网线的数据包并试图是否有黑客/骇客试图进入系统(或者进行拒绝服务攻击DoS)的一种系统工具。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要点

电子政务方案设计

前言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五个应用领域中的首要应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前提,电子政务是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点要素之一。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改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流程再造,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水平,构建“电子化政府“,是各级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目标。 实现“电子化政府”,必须分步走:首先是“政务公开”,即“电子政务”,将政府的决策和工作情况在网上公布,人民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政府在干什么,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实现政府内部各项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第三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政府”。 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以实现电子政务为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化的办公系统,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企业、社会公众等服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围绕这三类主体展开。

前言 ---------------------------------------------------------------------------------------------------------------- - 1 -一、项目建设的任务及目标----------------------------------------------------------------------------------- - 5 - (一)电子政务的背景和意义-------------------------------------------------------------------------------- -5-(二)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6-(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 -7-(四)该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 -8-(五)项目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分析 ------------------------------------------------------------------------- -9-(六)、现有基础条件----------------------------------------------------------------------------------------- -9- 1、承担单位----------------------------------------------------------------------------------------------- - 9 - 2、协作单位----------------------------------------------------------------------------------------------- - 9 - 二、资金安排 --------------------------------------------------------------------------------------------------- - 10 - 三、项目计划进度 --------------------------------------------------------------------------------------------- - 10 - (一)技术方案论述 ------------------------------------------------------------------------------------------- -10-(二)进度安排 ------------------------------------------------------------------------------------------------- -11-四、技术方案 --------------------------------------------------------------------------------------------------- - 11 -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11- 1、网络通信平台 ---------------------------------------------------------------------------------------- - 12 -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 -12- 1、网络技术---------------------------------------------------------------------------------------------- - 12 - (2)网络产品的选择 ---------------------------------------------------------------------------------- - 15 -(3)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 ---------------------------------------------------------------------------- - 15 -(三)网络详细设计方案------------------------------------------------------------------------------------- -15- 1 、内网设计方案 -------------------------------------------------------------------------------------- - 15 - 2、主要设备介绍 -------------------------------------------------------------------------------------- - 17 - (四)、网络安全技术---------------------------------------------------------------------------------------- -26-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问题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问题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已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行为诉求, 成为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路径选择, 力求塑造一个开放、透明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参与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到来,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一种新的政务方式逐渐建 立起来。可以说,电子政务系统是公民与政府的联系中介,政府信息是电子政务活动的血液。 1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在促进政府工作中的优势 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内在需求。政务信息公开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 不但可以解决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来源和更新问题,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而且也将推动政府部门的观念变革、管理方式变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变革。 ②是促进政府透明化的重要机制。政务信息公开是将政府的行为公开于社会监督之中,政 府由封闭型转变为透明型会明显抑制政府滥用职权的行为,提升官员的自我约束力,有效改 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是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前提的。意向集中的 公开信息是公众参与意愿能够达成的前提,由此才有进一步的公共事务参与双方实质性的贡 献能够实现的可能。 2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我国已于去年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但由于《条例》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导致政 府在具体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很难精确把握《条例》中指出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等 问题,政府部门往往会基于稳妥性的考虑,普遍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做法,即人为地扩大保 密的范围,这就使一些本应公开的信息也被列入保密的范围,从而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②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质量存在问题。一方面,虚假信息过多。由于网络自由和匿名 的特点,导致虚假信息在政府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发送中无处不在,直接影响了信息的真 实有效与准确度。另一方面,适用信息不多,针对性不强。当前,许多政府网站还处于介绍 政府部门、公布政府法规法令的水平上,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未有动态的反映,缺乏与公民 交流沟通,距离“为公民办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③人本服务型政务理念未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本就是通过信息公开 的方式,不断与公众就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对话,在民主协商中逐渐形成 合作、共赢、和谐的公共精神,进而真正体现出人本服务型的政府施治理念。然而,由于政 府和公民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加之政府有关工作人员总是以“行政权力中心”的思想指导自 身行为,由此形成的特权观念和利益集团阻碍着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 3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路径选择 ①明确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原则,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首先,进一步细化《电子 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突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新的信息管理原则,正确处理、 把握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完善《公务员法》,加强公务人员观念更新,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政府及工作人员应当 是政务信息公开的实际执行者,其与公民的接触是直接而频繁的,所以其执法水平高低与工 作业务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