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一、供应链关系的新特点

供应连管理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其定义还要追溯到80年代初。Oliver和Webber(1992)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西欧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管理整合性营销渠道的方法已难以达到效果,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此后,其他学者开始采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及观点,从中可以发现供应链关系的几个特点:

(1)供应链已从单纯的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单一链状结构演变为一种从上游多重供应商的供应商到下游多重客户的客户的复杂网络结构;

(2)在这一复杂的网络结构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已从单纯的两个企业的关系,如供应商——零售商关系,演变为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网络依存关系;

(3)供应链的管理已从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上升为一种企业战略,一种企业哲学,即通过复杂的业务活动和网络关系的整合与管理以创造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因此,鉴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成员关系的复杂性,有关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供应链关系的四个层次

纵观国外学者对于供应链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内部供应链、双边关系、外部供应链和供应链网络。

第一层次——内部供应链,是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的管理,包括内向和外向的物料流和信息流等功能的整合。这一概念是由Oliver和Webber于1982提出的,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其研究限于企业内部的操作层上,主要是研究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但较少涉及企业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双边关系,是与紧密供应商或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双边关系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纵向一体化到纯粹市场关系间的一个中间形态的关系来研究。但这样一种关系仅局限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这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层次——外部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客户的客户等成员在内的企业链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最终客户的企业间的链式结构来管理。这一层次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注意的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成员操作的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原理是工业动力学,或称为佛雷斯特效应。所谓佛雷斯特效应(ForrestEffect)是指对工业活动的信息反馈特性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政策)扩大和(决策和反馈)时间延迟怎样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的成功。它论述在一个公司,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中,信息流、资金流、订单流、物流、人员流和资金设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供应链中的工业动力学研究表明:上游企业比下游企业遭受更大的

变异性与干扰。佛雷斯特效应对订货、预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产生影响,供应链中的长鞭效应就是这一原理的反映。

第四层次——供应链网络,包括为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企业网络的管理,是将上一层次的单一供应商、单一经销商、单一最终用户扩展为多个供应商、多个经销商和多个用户,从而将供应链成员视为组织网络来研究。这一层次的研究更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络连接关系,更强调供应链成员的战略伙伴关系。马丁·克里斯托弗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网络这一观点的,他认为供应链是在给最终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过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上下游相互联系的组织网络。Harland (1996)认为网络层次的研究应从网络中的竞争位置、网络成员的界定、网络结构与网络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

有的学者的研究则跨越了以上三个层次,如Harland(1996)用系统的观点,通过对欧洲汽车市场的双边关系、链状关系和网络关系等不同层次的行为关系的研究,分析了需求的感知与实际绩效间的缺口。

三、供应链关系的研究焦点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内容就是跨越供应链的多重关系的管理,严格地说,供应链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关系,而是多个企业、多重关系的网络,关系研究逐步成为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1.双边关系研究注重关系的紧密程度

从供应链管理的层次上来看,大量研究集中在双边关系,而且关系的紧密程度成为关注的焦点。JameHoyt和FaizulHuq(2000)用交易成本理论、基础资源论和战略结构理论分析和解释了供应链中买方与供应商的关系从关联交易(arms-length)向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演进的发展趋势。MartinHingley(2001)通过对英国保鲜产品市场这一快速发展的食品供应链中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多数产品通过伙伴关系直接供应到多个零售商,双方关系呈现出正式化、紧密化的趋势,供应链的结构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买方在供应链的力量依存关系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但供应的独占性(Exclusivity)使得供应链趋向平衡。

MartinChristopher和UtaJuttner(2000)通过案例研究,认为随着企业在供应链中培育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实践发展,供应链整合使得买方——供应商关系从传统的“蝶形关系”向“钻石关系”转变,组织间具有多重联系,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关系的管理,即伙伴选择与分类、企业边界接触人员的培训、人员关系的协调、外部支持以及关系监控。随后,MartinChristopher和UtaJuttner(2000)提出关系结构已不仅限于上面所述的蝶形和钻石型,又出现了更复杂、界限更模糊的关系结构,并将供应链关系管理的框架发展为六个方面,即确立一组平衡的关系、开发适合的界面结构、跨越系统的合作、通过变化管理人员及监控关系。

2.链状关系研究中关系治理方面的研究有特色

链状关系的研究要比双边关系的研究复杂,研究成果不够集中,包括关系的承诺以及增值伙伴关系等方面,但从关系治理的角度的研究比较有特色。KennethH.Wathne&JanB.Heide(2004)从供应链关系治理的角度研究供应链成员的关系问题,提出纵向供应链结构包括两重关系,一个是制造商和下游客户的关系,另一个是制造商和上游供应商的关系,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对下游客户

迫切需要将供应链成员关系置于网络组织的理论框架下,来深入探讨这一特殊的网络组织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制定适合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3.关系研究框架尚需重新构建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竞争范式一直占据着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导地位,而到了20世纪末,这种竞争思想遭遇到现实环境的冲击,近20年来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迫使企业必须发展和维护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关系。竞争的一种替代范式是强调合作优势的拓展,企业界是由通过共同利益驱动的战略联盟所发展和培育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所组成,当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然而,这两种范式只是分别解释了部分现实。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同时追求竞争和合作战略。1996年,哈佛大学的AdamBrandenburger 和耶鲁大学的BarryNalebuff合著的《竞合论》(Coopetition),充分意识到竞争的局限性和合作的重要意义,基于博弈论原则提出了一种融合竞争和合作优势的管理新战略,发展了竞合概念,提出了“合作创造价值,竞争分配利益”竞合观点,建立了竞合框架“PARTS”(即:Player、Addedvalues、Rules、Tactics和Scope)和价值网(value-net)概念,两者的结合奠定了竞合的概念基础。与1980年波特竞争模型相比,价值网更加强调互补企业的作用,因而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分析企业间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目前,对供应链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非竞争即合作的理论框架,没有考虑同时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虽然个别文献通过实证分析,说明了供应链成员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同时存在性,但是,从理论上探讨供应链企业基于同时竞争与合作的纵向、横向的相互依存关系,合作如何创造价值、更关键的是合作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机制如何,以保证合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站在学科的前沿推动美术的发展

站在学科的前沿,推动美术的发展——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艺术类项目

一、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机构概况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以下简称“吴作人基金会”)于1989年8月由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吴作人先生及费孝通、王光英、李政道、韩素音等海内外知名人士发起并创建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类基金会。吴作人(1908-1997)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水墨画新风格的创建者。吴作人基金会遵照吴作人先生和发起人的意愿,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和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促进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的研究与交流。吴作人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是致力于组织、奖励和资助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创作和推广,赞助艺术界的展览、研究和交流活动,奖励和资助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和艺术史的研究与出版。通过基金会和托管于基金会的各专项基金为国内外同仁创造共同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机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服务对象是中国愿意投身艺术的学生、艺术爱好者、艺术创作者、艺术从业者、艺术研究与评论者、企业、艺术机构与基金、艺术赞助人。 1. 基金会成立与发展 按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基金会注册程序需要有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和在民政部登记。吴作人设立基金会的设想得到民盟中央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中央统战部欣然同意作基金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在各方努力下,于1989年5月23日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8月30日在民政部注册成功,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组织。 吴作人基金会是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下起步的。吴作人先生将自己的10万元存款捐赠出来,建成了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在吴先生的学生亲自领导及理事会、艺术委员会的通力合作下,本着有限目标、尽力而为的原则,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奖助和交流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基金会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如设立“吴作人艺术奖”是基金会发现和培养有为中青年艺术家的重要项目,在基金会刚成立的1989年即颁发了“青年奖”,1990年又颁发了“美术教育奖”,1991年颁发了“美术史论专业学生论文奖”,1992年颁发“美术学院在校生优秀素描奖”,1997年颁发“美术院校学生优秀速写奖”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美术教育和党的文艺方针的贯彻,在社会尤其在美术界产生了积极地反响。 在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之前的若干年中,吴作人基金会遇到了与其他民间基金会同样的困难:基金会运作的法律环境很差、基金会资金艰难,及理事会成员和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等。 借《基金会管理条例》公布及若干推动基金会发展的政策出台,基金会组建了新一届理事会,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执行团队的组建。在新形势下,基金会不断扩展与艺术界的全面合作,开拓基金会的业务范围,近几年来开展了对中国艺术创作、艺术史研究、中国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中外艺术交流、艺术管理、社会公益事业的全方位艺术资助,多角度支持中国艺术的发展。除常规项目(“吴作人艺术奖”、“萧淑芳艺术奖”、“中国现代艺术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一、供应链关系的新特点 供应连管理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其定义还要追溯到80年代初。Oliver和Webber(1992)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西欧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管理整合性营销渠道的方法已难以达到效果,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此后,其他学者开始采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及观点,从中可以发现供应链关系的几个特点: (1)供应链已从单纯的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单一链状结构演变为一种从上游多重供应商的供应商到下游多重客户的客户的复杂网络结构; (2)在这一复杂的网络结构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已从单纯的两个企业的关系,如供应商——零售商关系,演变为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网络依存关系; (3)供应链的管理已从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上升为一种企业战略,一种企业哲学,即通过复杂的业务活动和网络关系的整合与管理以创造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因此,鉴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成员关系的复杂性,有关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供应链关系的四个层次 纵观国外学者对于供应链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内部供应链、双边关系、外部供应链和供应链网络。 第一层次——内部供应链,是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的管理,包括内向和外向的物料流和信息流等功能的整合。这一概念是由Oliver和Webber于1982提出的,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其研究限于企业内部的操作层上,主要是研究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但较少涉及企业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双边关系,是与紧密供应商或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双边关系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纵向一体化到纯粹市场关系间的一个中间形态的关系来研究。但这样一种关系仅局限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这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层次——外部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客户的客户等成员在内的企业链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最终客户的企业间的链式结构来管理。这一层次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注意的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成员操作的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原理是工业动力学,或称为佛雷斯特效应。所谓佛雷斯特效应(ForrestEffect)是指对工业活动的信息反馈特性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政策)扩大和(决策和反馈)时间延迟怎样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的成功。它论述在一个公司,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中,信息流、资金流、订单流、物流、人员流和资金设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供应链中的工业动力学研究表明:上游企业比下游企业遭受更大的

心得体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最新)

心得体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最新)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融背景下,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双向融合,成果转化更加灵巧敏捷,转化模式更注重集成创新。为进一步促进X市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X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单向转化”向“多向对接”转变,从“单项成果转化”向“成果群集成转化”升级,不断探索科技成果和高精尖产业高频高效对接机制创新,推动转化重心从产学研对接向专业转化服务迁移。 贯通“三城一区”转化通道是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效能的关键 成果转化是持续将科技创新转化为高精尖产业的关键环节。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化院市合作、鼓励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X“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对接模式更加多元,初步形成了技术转化模式全面开花、多点突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更加丰富。以“三城一区”定期协商机制为抓手,初步形成涵盖基础研究、产学研联合攻关、联合实验空间、孵化器、中试车间等全创新

链体系,跨境孵化、创业金融、创客孵化等新兴孵化模式不断涌现,众创空间、创新工场、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新载体不断丰富。怀柔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和X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建设,完善了科技创新转化链的闭环,涌现出中关村智造大街、亦庄生物医药中试线等垂直领域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以X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联合转化模式、以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龙头带动模式、以智能电力产学研联盟为代表的战略联盟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中枢功能不断增强。X加快推进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信息枢纽、资金枢纽、人才枢纽、产品枢纽的创新要素聚合效应不断增强。相继涌现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X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展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WISE互联网创业峰会、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等一批全球性创新赛事、项目路演、技术博览活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能力不断增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带动资本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等多项基金,有力推动了科技企业发展,先后培育出高成长、高价值的科技领军企业70家,成为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科技领军企业最密集区域。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西方供应链关系研究前沿与评述 一、供应链关系的新特点 供应连管理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其定义还要追溯到80年代初。Oliver和Webber(1992)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西欧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管理整合性营销渠道的方法已难以达到效果,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此后,其他学者开始采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及观点,从中可以发现供应链关系的几个特点: (1)供应链已从单纯的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单一链状结构演变为一种从上游多重供应商的供应商到下游多重客户的客户的复杂网络结构; (2)在这一复杂的网络结构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已从单纯的两个企业的关系,如供应商——零售商关系,演变为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网络依存关系; (3)供应链的管理已从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上升为一种企业战略,一种企业哲学,即通过复杂的业务活动和网络关系的整合与管理以创造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因此,鉴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成员关系的复杂性,有关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供应链关系的四个层次 纵观国外学者对于供应链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内部供应链、双边关系、外部供应链和供应链网络。 第一层次——内部供应链,是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的管理,包括内向和外向的物料流和信息流等功能的整合。这一概念是由Oliver和Webber于1982提出的,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其研究限于企业内部的操作层上,主要是研究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但较少涉及企业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双边关系,是与紧密供应商或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双边关系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纵向一体化到纯粹市场关系间的一个中间形态的关系来研究。但这样一种关系仅局限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这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层次——外部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客户的客户等成员在内的企业链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最终客户的企业间的链式结构来管理。这一层次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注意的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成员操作的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原理是工业动力学,或称为佛雷斯特效应。所谓佛雷斯特效应(ForrestEffect)是指对工业活动的信息反馈特性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政策)扩大和(决策和反馈)时间延迟怎样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的成功。它论述在一个公司,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中,信息流、资金流、订单流、物流、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 (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西方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 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忽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

供应链管理学习心得精选4篇

供应链管理学习心得精选4篇 供应链管理学习心得精选4篇 供应链管理学习心得篇一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增值流和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物流管理则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物流是基础,没有物流和对物流活动的管理,供应链企业就无法正常的进行采购和生产,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供应链是由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客户等各种实体构成的复杂网络,网络上流动着物流、工作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些尸体包括一些管理公司、制造企业、中转仓库、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物流公司、配送中心、零售批发商和终端客户。 随着物流管理的全球发展,传统的制造业的竞争法宝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都渐渐退出了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舞台,许多传统的企业竞争手段如价格、市场推广、销售渠道都在逐渐被合理的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巨大的利润空间所替代。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其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的合适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企业中的物流可以外包给其他合适的企业。我国制造业为了更好的实施供应链管理,大多数都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采用信息控制的管理系统,但是由于信息系统没有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有些地区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运作供应链管理,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明知道今天中国仍有许多手工操作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供应链的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活动仍是社会物流活动的主体,专业优化专业的服务已初见端倪,虽然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供应链以其

供应链绩效研究综述

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综述 本文对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绩效(衡量)研究的现状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关于绩效与供应链绩效问题 理论界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绩效的研究侧重于以非财务绩效研究为主,但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绩效”的研究重点的认识并不一致。张涛和文新三(2002)认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而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阶段。赵红(2004)认为,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指标衡量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是以财务指标衡量为主的阶段。马璐(2004)则认为,14世纪的复式记账法可以被认为是绩效的观察阶段,19世纪以后,可以被认为是成本绩效衡量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是财务绩效衡量的阶段。 然而,关于“绩效研究”的考察,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绩效研究带来衡量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即:“传统绩效似乎就是从财务报表可计算出来的利润,如此定义绩效会使我们的思维走入死胡同。正如杜拉克认为,“我们必须树立企业绩效的新观念,要发展新绩效的方式,比如绩效能以非财务来衡量”(冯侠圣,汪光武,2004)。二是,自从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以后,SCP范式使绩效研究已经涉及到各个产业及其所有问题,如产业绩效研究,企业绩效研究,组织绩效研究,甚至有政府机构的绩效研究等。这些研究大都是从组织行为角度来研究绩效问题,Walker and Ruekert(1987)从组织的角度将绩效分为:效能(指产品与程序之成功表现程度)、效率(指资源投入与产出比值)、适应性(指企业的反应能力)三个维度;John B. Matchette和Hans von Lewinski(2005)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链组织是不是能够有效率,从而能够使供应链节点企业有增长和核心绩效。目前,还有研究人员从绩效角度来研究绩效对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如Tim Breene 和Robert J. Thomas (2004)在核心绩效(High Performance)应用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元素:领导与战略、人力开发、IT能力、绩效衡量和创新在组织中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_文化转向_以来的流派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 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 王兴中,刘永刚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061) THEPROGRESSOFTHERESEARCH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NDTHESCHOOLSSINCE"CULTURALTURN" WANGXing-zhong,LIUYong-gang (InstituteofHumangeography,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heEuropeanandAmericandevelopedcountrieshavewelladvancedamodernsystemonhumangeographyresearchmethodology.Basedontheoverseasliteratureandfamousgeographyscholars'arguments,andreferringtothemodernhumangeographyphilosophicalthoughtsandtheirderivativemethodology,firstly,theauthorexploresthedynamicrelationshipbetweenthemethodology,togetherwithitsderivativeresearchmethods,anditsexpandingareasofresearch,wethinkthatthespatialdynamicessenceof'culturalturn'isthemicrocosmicmotilesystemofculture-constructingspace:humanbehavioristhedynamicsourceofconstructingspace;theforceofhumanculture(cohesion)ischangingthespace.Secondly,theauthortracesbacktosumuptheforefrontresearchanditsthreadofdifferentschoolsandthinkthatthespacein'culturalturn'researchis'existentialspace'with'time-culture'structure.Thetheoryofplaceisthebasictheoryofthedeconstructionof'existentialspace'.Therearethreenewaspectsofresearch:newideasofepistemology;newideasofresearchmethodologyandakindofsyntheticalschoolwithaimofexplainingtheculture-spacestructure.Thirdly,thederivativeconcreteresearchcontentsfromdifferentschoolsandtheresearchofsociety-lifespatialstructureandthetheoryofplacearethecurrentforefrontofhumangeography.Keywords:researchmethodology;schools;culturaltur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01-06 提要:欧美发达国家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已成系统。本文以国外文献与著名人文地理学者论点为依据,以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与衍生的研究方法论为基础,探讨了方法论与衍生的研究方法与其拓展的研究领域及其动力关系,追索并总结出前沿研究与研究流派脉络,以及探讨不同流派不断延伸的具体研究内容。 关键词:研究方法论;流派;文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K90.06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文地理学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借鉴国外多种方法论对前沿内容的研究发展很快,但是有目的地探讨本论文内容尚无系统先例。 中国以往的“理论地理学”尚不重视引领前沿领域创新的(哲学)思维指导与可借鉴的探索手段。探讨(国外)现代人文地理学尤其是“文化转向”以来的研究方法论及其流 派,对指引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接轨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潮及其方法已趋体系化。国际著名人文地理学思想家大师约翰斯顿(Johnston)2006年4月25日再次撰文重议[1]战后人文地理学经历了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与结构主义思潮,它们之间呈现为互有批判、互有推进与承上演替的四个阶段。在以上多元思潮引领下,1960年以来,(中外学者都认为)形成了顺次推进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并独有系统的12个体现“思潮”的研究方法[2],即经验主义方法[3];(实践构建现实的)实用主义方法[4-5];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与批判理性实证)方法[6];行为主义(客观整体分析行为与微观个性人本行为)方法[7-8];(理解空间意义的)现象学方法[9-12];(支配空间价值的)存在主义方法[13];(思想构建空间的)理想主义方法[14,15];(强调社会对空间约束的)马克思主义方法[16];(关注社会关系的空间结构与扩散的)唯物主义(或新现实主义)方法[17,18];(重视所有社会构建空间不同特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也称反现代主义方法)[19-21];(重视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1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如何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 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现代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发展趋势

现代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与环境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功能更强的信息技术开始走向商业化,给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管理规范化与管理效率,打破了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地域限制,增加了企业海外市场的可拓展性和外部资源的可利用性,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生产技术指标也趋于国际化。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由于全球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取得竞争优势,上下游企业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各种虚拟组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全球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节奏加快,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面临严重的挑战。 (四)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传统利润源的枯竭,经济组织寻找新的利润源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新的制造技术和战略(如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的产生,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竞争优势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新的制造技术和战略在当时成为企业的重要利润源泉。于是,企业纷纷将大量的资源投资于实施这些战略。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企业己经尽可能地降低了制造成本。这一传统的利润源泉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逐渐枯竭。这一现象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人们认识到企业要想进一步增加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寻找新的利润源。 (五)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也不能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因此,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最核心的业务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其他业务都可以外包出去,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 长期以来,企业一般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多元化经营。然而,“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规模过大,管理效率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 供应链管理模式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来的,是在美国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竞争动力从“产品制造推动”转向“客户需求拉动”,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销售,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活动都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国内外科技创新前沿技术成果与最新发现

科技视点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ew 国内外科技创新前沿技术 成果与最新发现 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实现20个超导量子全局纠缠 日前,中国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再次创造世界纪录!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以及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 成功实现对其操控及全局纠缠。这一重磅成果刊登在了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这“璀 璨”的187纳秒,见证了人类在量子计算的研究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量子计算的 成功依赖于纠缠大规模系统的能力。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其中以超 导量子比特和捕获原子为基础的架构是最先进的。在这样的量子系统上证明纠缠 的可控生成和检测是大规模量子处理器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完全可控和可 扩展的量子平台上生成和验证多比特量子纠缠态仍然是一个突出的挑战。本研究 报告了在一个量子处理器上生成18比特的全局纠缠的GHZ态,以及20比特的薛 定谔猫态。通过设计单轴扭曲哈密顿量,量子比特系统一旦初始化,就会连贯地演化 为多分量原子薛定谔猫态-即原子相干态的叠加,包括 GHZ 态在预期的特定时间间隔的叠 加。研究人员表示,多粒子纠缠的操纵作为量子计算的技术制高点,一直是国际角逐的焦点。操控这些量子比 特生成全局纠缠态,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能够真正调动起这些量子比特。 我科学家领衔实现高性能单光子源 单光子源是光学量子信息技术的核心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和中山大学余思 远小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小组及德国、丹麦学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椭圆微腔耦合实现确定性偏振 单光子的理论方案,并在窄带和宽带两种微腔上成功实验实现了确定性偏振、高纯度、高 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单光子源,为光学量子计算特别是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霸权” 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论文近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 在线发表。审稿人评价该工作“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一个完美的单光子 源需要同时满足确定性偏振、高纯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等严苛条件。要实现完 美的单光子源存在着两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一是量子点会随机发射两种偏振的光 子,二是共振激发需要消除背景激光。解决上述两个关键问题需要理论和实验的 同步创新。在理论上,中国科大研究组提出采用椭圆微腔打破对称性的方案,使腔 模劈裂成两个非简并的垂直偏振的模式,从而选择性地增强单一偏振的单光子。在实 验上,研究组发展了垂直偏振无损消光技术,从而同时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难题。在此基础上, 研究组分别在窄带微柱和宽带靶眼微腔中,实验制备同时满足确定性偏振、高纯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单光 76 2019.09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前沿新材料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新材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重大应用前景。结合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省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包括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先进研发、制备和检测、验证服务等领域。 (一)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接近5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一是支撑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带动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布局、建设,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正在形成,促进一大批院士、顶尖科学家和各类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起点开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新型半导体、超导、非晶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新型科研体制和孕育世界级科技成果的创新链条渐具雏形。二是创新活跃,新技术发展迅猛。我省在石墨烯、超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单晶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超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印刷显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专精特新”“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涌现,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为核心,清远、惠州、韶关、江门、汕尾等地市快速发展,区域化聚集初步呈现;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显示、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四是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前沿新材料对高科技产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支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高质发展。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一是材料创新系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分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大力投资并创办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其中,西欧和北欧国家是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最早, 也最为典型的地区, 被誉为包揽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 形成于战后初期, 六七十年代, 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然而,随着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导致经济危机,财政收入减少。高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负担,全面福利政策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逐步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开支。虽然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后来的施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说公共医疗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 一、福利国家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弄清福利国家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福利国家”这个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俾斯麦实行的警察国家政策,1870年德国的历史学家描述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是在创造一个“福利国家”后来英国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词汇。“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造成福利国家的主要有两种方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二章

第二章19C末20C初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1.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许多国家将社会民主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2.社会主义运动分裂 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理论(伯恩施坦,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预言的修正,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明确的社会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原则,其核心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各阶层的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3.社会民主主义的形成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人更多的接受了修正主义思想,形成了包含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潮。 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思想核心,优先考虑个人价值,希望通过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2.民主主义思想—民主制度是实行人道主义的唯一政体 民主即所有人在政治上都有同等的发言权。 民主本身就具有价值,民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民主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最适合的制度 民主可以保证改革的步骤符合有关人的意愿 3.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 自由对所有的人都是重要的,是个人的权利。 自由意味着摆脱低人一等的依附地位。意味着个人权利不受他人侵犯。 真正实现自由必须由社会提供提供必要的平等条件,自由意味着人人平等的拥有权利。 平等同时包括通过实行累进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式减少贫富差距。 团结互助既是对自由的节制,同时也是给自由以实质内容。 4.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修正” 5.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推进福利思想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推进了政治民主化。 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 在推动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如最低工资法、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德国历史学派 一、19世纪的德国与德国历史学派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