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课稿】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2)

【说课稿】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2)

【说课稿】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2)
【说课稿】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2)

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分类后的一节习题课,依据教材的编排顺序,首先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有理数中关于绝对值、相反数及倒数的意义来类比出实数中的相反数、绝对值及倒数的意义;接下来安排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例题。例题1是利用近似值比较大小,例题2是关于实数的近似计算。本节课是实数相关知识的延伸,对于后面学习好二次根式的性质与运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及本节课的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会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学会使用计算器求无理数的近似值,进而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经历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类比过程,进行类比学习,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3解决问题:借助于近似值,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4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及变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实数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充,因而有理数中的一些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来探究实数相关知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会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难点:借助于实数的近似值,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及运算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在学生不能解决的时候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有理数中关于绝对值、相反数及倒数意义;

2、创设情景:出示两个计算题

(1)若X≤2,化简︱3︳-︳1︱

(2)化简︱

2-2︳+∣-1︱

设计意图

第一个是有理数中关于绝对值的计算问题(学生都会做的题型)第二个是关于实数中的绝对值的化简问题。

由于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例题1上面部分知识

并求下列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及倒数

,2-,-2,4-,2-3,

探究过程:

(1)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3)学生质疑;(4)教师补充与总结。

教师总结:

实数a的相反数是 ,(这里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

实数的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a的倒数是1 a

思考:如何判断一个无理数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例如 2,7,17-3

设计意图

(1)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力量,集思广益,共同探究;

(2)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探究:

(3)充分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

例1:(1)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

数。

(2)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沿数轴平移7个单位长度,

得到的点表示的数。

设计意图:

有理数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在解决实数问题的过程中同样适用。4实践与应用,提升能力

例2:试估计23+与π的大小关系

练习1 教材 练习

设计意图

使学生体会到借助于计算器求出近似值是解决实数问题的一种方法。

例3:计算π

21-∣2332-∣ (结果精确的0.01)

教师强调:最终必须按题中的要求,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例 4: 若3-<X <5,且X 为整数,则 。

设计意图:

借助于数轴确定X 的值,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5: 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3和-1,若点B 关于点 A 的对称点为点C 求点C 所对应的数x 的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1)求下列实数的相反数及绝对值

25-, 117-, 3-π, 452- (2)若a <13<b,则

(3)比较 2与33的大小

(4)若-5<X <3,且X 为整数,则 。

6、 归纳小结,深化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了什么知识?

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

本节课采用“学导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在学生不能解决的时候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动脑想,动手写,细观察,同讨论,得结论”的参与学习机会,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教学设计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掌握实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引出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运算律、运算性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建立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范围里也成立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在这种数的扩充中所体现的一致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 1、会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会进行实数的加减法运算; 3、会进行实数的近似计算.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中仍适用的这种扩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有理数中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概念 相反数:有理数a的相反数是a -. 绝对值:当a≥0时, a a= ,当a≤0时, a a- = 倒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 2、思考:无理数也有相反数吗?怎么表示?有绝对值吗?怎么表示?有倒数吗?怎么表示? 二、实数的性质:有理数中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概念对实数仍然适用. 三、练一练 1. 3的相反数是,

π的相反数是 , 5-1的相反数是 . 2. -π的绝对值是 , 3-的绝对值 = , 0的绝对值 = , 总结归纳: 1. a 是一个实数,实数a 的相反数为-a. 2、①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③0的绝对值是0. 典例例精析: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14.-π 2、(1)求 327的相反数, (2)已知3a = ,求a. 实数的运算: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又增加了非负数的开平方运算,任意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进行实数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性质等同样适用. 实数的运算顺序: (1)先算乘方和开方; (2)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3)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典例精析: 例3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0,,a a a ??=??-?000.a a a 当时;当时;当时>=<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高中数学《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对数的运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说明八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与对数运算》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数运算的三个性质和换底公式及其应用,是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归纳和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一步加深对指数函数的理解,为对数函数和高等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的概念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此外,本阶段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而且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化简。 (2)掌握换底公式,并能将对数式转化为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归纳和类比、转化和化归、分析和综合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正确应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计算机与计算器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首先在课本例5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和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为背景,结合幻灯片给出的地震时的部分图片,号召学生一起表达对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的深切哀悼:默哀1分钟。然后提出和地震相关的三个问题:(1)地震的震级是怎样度量的呢? (2)震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3)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7.1级和5级地震的多少倍呢?它们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让学生讨论并猜想答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一方面,使学生回想起“举国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数的性质及运算二

第2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教学目标】 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 3、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学难点与重点】 1、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2、重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是否都表示有理数?无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 1、课件演示课本第175页探究题;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的圆片在自己画好的数轴上实践体会. 2、你能在数轴上画出坐标是2的点吗?画一画,说说你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练习:学生自己完成课本第178页练习第1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类比在有理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结合数轴,在实数范围内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深入探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吗? 二、比一比 1、问:利用数轴,我们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这个结论在实数范围内也成立。 2、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吗?两个正实数的绝对值较大的值也较大;两个负实数的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里两个数的大小 ,-6;(3)-2,33 (1)2,1.4;(2)5 .1的大小比较; 分析:像例1(1),即可以将2,1.4的大小比较转化为2,96 也可以先求出2的近似值,再通过比较它们近似值(取近似值时,注意精确度要相同)的大小,从而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算一算 问:在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 答: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 接着问:有哪些规定吗?

(完整版)初三数学总复习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运算

初三数学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讲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运算 (一):【知识梳理】 1.实数的有关概念 (1)有理数: 和 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小数叫做无理数。 (3)实数: 和 统称为实数。 (4)实数和 的点一一对应。 (5) 实数的分类 ①按定义分: ②按符号分: 实数( ) ( )0() ()()( )? ???????????????? ; 实数( )( )()0()( )( ) ??????? ?? ?????? (6)相反数: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 。 (7)数轴:规定了 、 和 的直线叫做数轴。 (8)倒数:乘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 (a≠0)的倒数为1a . 。 (9)绝对值: =a 2.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成±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是整数) (2)近似数是指根据精确度取其接近准确数的值。取近似数的原则是“四舍五入”。 (3)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3.实数的运算顺序:在同一个算式里,先 、 ,然后 ,最后 .有括号 时,先算 里面,再算括号外。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进行。 4.实数的大小比较 5.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当a ≠0时a 0 =____;当a ≠0时且n 为整数时,a -n =(a 1 )n 6.三个重要的非负数: 二:【经典考题剖析】 例1 ①a 的相反数是-1 5 ,则a 是_______。(3-2)的倒数是_______,相反数是______. ②.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化简2 () ()|| a a b a b a b -+--. a b ③去年泉州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0200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反思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要阐述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 一、说教材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两者是互逆的关系,而在这一章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指数的理解,又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也为高中数学探索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求解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式方法。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①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及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②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转化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与指数的类比以及对数概念的学习,树立事物发展的辩证发展和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设计意图:由于数学的学习还是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它的历史背景,因此我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是对数的定义,而对数和指数的转化实际上为我们后面学习反函数提供了依据,故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即是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其次,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也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对他们进行了概念性的教学。而在能力和情感方面,希望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转化思想,和逆向思维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 (一)教学教法选择如下: 1.游戏教学法 2.讲练结合法 3.借助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概念的内容有畏惧心理,缺乏主动性,但是高一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活跃的,对游戏活动的参加积极性较高,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是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而通过一些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题型层层深入进行讲练,对进一步理解两种式子的对照和对数定义起很大的作用,使学生能求一些简单的对数,及对a、x、N能知二求一。 注:学法指导:1.参与课堂,多动笔,多交流 2.产生成功感,提高对数学习的兴趣(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6.3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实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 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实数运算时,根据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 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实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实数????????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小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分数整数有理数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实数???? ???????????负无理数负有理数负实数零 负无理数正有理数正实数 2、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自主探索 独立阅读,自习教材. 提出问题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

对值的意义是否完全一样? 总结 (1)、实数的相反数:数a 的相反数是a -。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 反数,0的绝对值是0. (3)、实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非 负实数的开方运算,还有任意实数的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中,交换律、 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性质也适用。 从数系的扩充,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以及实数的运算 的认识与学习。 三、例题精讲,拓展新知 例1: (1)分别写出14.3-6-π,的相反数; (2)指出331,5--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364-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析: (1)因为ππ-=-=14.3)14.3-(6)6(--,,所以14.3-6-π,的相反数分别为π-14.36,。 (2)因为3331)13(,5-)5(--=--=,所以,331,5--分别是13,53-的相 反数。 (3)因为4646433-=-=-,所以44643=-=-。 (4)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23(-+; (2)3233+。

【说课稿】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3)

实数的性质及其运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分类后的一节习题课,依据教材的编排顺序,首先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有理数中关于绝对值、相反数及倒数的意义来类比出实数中的相反数、绝对值及倒数的意义;接下来安排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例题。例题1是利用近似值比较大小,例题2是关于实数的近似计算。本节课是实数相关知识的延伸,对于后面学习好二次根式的性质与运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及本节课的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会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学会使用计算器求无理数的近似值,进而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经历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类比过程,进行类比学习,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3解决问题:借助于近似值,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4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及变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实数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充,因而有理数中的一些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来探究实数相关知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会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难点:借助于实数的近似值,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及运算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在学生不能解决的时候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有理数中关于绝对值、相反数及倒数意义; 2、创设情景:出示两个计算题 (1)若X≤2,化简︱3︳-︳1︱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贺燕 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对数的概念是在之前指数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学习基础之上展开学习的,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是由指数式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两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log”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和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既掌握了推导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这点要特别予以关注。 学情分析:对数运算符号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之前学生学习过的加减乘除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的运算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困难。 本节重点是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和指数式的互化。难点是对数求值。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更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数的概念”这一知识更好的理解,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六部分:问题引入,概念深化,应用举例,巩固训练,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 本节讲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对数函数,对数概念与 =,指数概念有关,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在一般对数定义log a N b >≠之后,给出两个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这样既为a a a (0,1) 学生以后读有关的科技书给出了初步知识,也使教材大大简化,只保留到学习对数函数知识够用即可。

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第一章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考试大纲内容精要解析】 第一节“条件充分性判断”——解题策略与应试技巧 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中,数学部分有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两大题型。内容涉及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整式和分式,方程和不等式,数列,排列组合与概率论初步,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初步等数学基础知识。从大纲要求上看,条件充分性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题干中陈述的结论可否由条件(1)或(2)推出。因而考生在备考时应对于充分条件的有关概念、联考题型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以及解题策略和应试技巧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以下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并结合联考真题进行分析: 一、充分条件的有关概念 1、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原命题互逆逆命题 若p则q若q则p 互互 互为为互 否否 逆逆 否否 否命题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互逆若非q则非p 【注】:互为逆否的两组命题等价(即同真同假) 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p,则q(即p q 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必要条件:有之未必然,无之则必不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具体判断时:注意两点:(1)分清条件与结论——抓“主语” (2)推导方向 对于具体问题可以有以下情况:(1)充分不必要 (2) 必要不充分 (3)充分而且必要(充要)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MBA 联考中,只要求判定“充分性”——有之则必然 (1)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也说:p 具备了使q 成立的充分性; (2)若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即 p q ?,也即:p 不具备使q 成立的充分性。 由于在MBA 联考中,只要求对条件充分性进行判断,故实际上只需考虑“p q ?”与“p q ?”两种类型的命题真假。 解题关键——“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不然”,重点在前一句。 例1:x,y 是实数,︱x ︱+︱y ︱=︱x -y ∣ (1)x >0, y <0 (2) x <0, y >0 【解题分析】:(1)“有之” x >0,y <0 “则” ︱x ︱+︱y ︱=x -y ︱x -y ∣= x -y (∵x -y >0) “必然”︱x ︱+︱y ︱=︱x -y ∣ 故条件(1)充分 (2)“有之” x <0,y >0 “则” ︱x ︱+︱y ︱=﹣x +y ︱x -y ∣=﹣x +y (∵x -y <0) “必然”︱x ︱+︱y ︱=︱x -y ∣ 故条件(2)也充分 注:对“无之未必不然”可以这样理解。如上例中条件(1)为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但若无条件(1)(即“无之” ),结论未必不成立(“未必不然”)。如上述的条件(2)仍然使结论成立。这说明充分条件不一定唯一。 4、从集合的角度分析 若从集合的观点对条件充分性问题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条件充分性问题实质上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蕴含关系。 对于命题:“若A ,则B ”,实质上是指A 蕴含B 。回顾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若A ?B (即A 是B 的子集),指“对任意的x ∈A,有x ∈B ”。这正是关系“A B ?”。因而我们有:若能够判断出A ?B ,即A 是B 的子集,则A 就是B 的充分条件。 MBA 中的很多问题,可以用集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例2:关于x 的不等式x ≤1. (1) x <1 (2)x =1 解题分析:设B ={x ∣x ≤1},A 1={x|x <1},A 2={x ∣x =1} 虽然有A 1?B ,A 2?B 故条件(1)充分,条件(2)也充分。 注: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与B ,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有: (ⅰ) (ⅱ) (ⅲ) (ⅳ) (ⅴ) MBA 联考中的“条件充分性判断”问题,由于只考虑充分性,如判断A 是否为B 的充分条件,则只有图(ⅲ)、(v) 满足A ?B 。 即A 是B 的充分条件,其它关系下,A 都不是B A B A B B A A B A (B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实数的运算

实数的运算 一、目标: 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性质和顺序并能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实数运算;会利用平方根意义化简根式. 二、 重点、难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及用实数的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预学 1.复习 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及顺序. 2.讨论 232,323,232?++以上算式有什么特征?计算的结果是什么? 学习单 1.不用计算器,计算: ;646362)1(-+ ;522225)2(÷?÷ ;)5 25(5) 3(- ;125)13()5)(4(322+-

2.不用计算器,计算: (1))63)(63(-+; (2)2 )223(+; (3);)32()2(2 3?+ (4) ;)10()4 1 (22+-- (5)205)1 31(1?+--; (6) 02)12()23(-+-; (7) 22)15()15(--+ (8)2 222)5()3()3()6(-----+;

实数的运算巩固练习 班级 姓名 评价 1、不用计算器,计算:(5.5分?16=88分) (1)22272523--+ (2)32 5 341345323++- (3)1523356?- (4)3102310÷÷? (5)( )1515265÷-? (6)()( ) 2 2 5210?+ (7)( ) 2 12+ (8) ( )( ) 2 2 1313-- + (9)36001.010*******++-- (10)33233410101010---+-

(11)5353 ???? ? ?? (12)( ) () 322122 ++- (13)40×10 (14)5125÷ (15)()( ) 2 2 315315+- (16) ()( ) 2 5252-+- 2、如图,在一个边长为()232+的正方形内部,挖去一个长为( )15+,宽为 ( ) 15-的长方形,求剩 余部分的面积。(10分) 3、请你思考下列计算过程,因为,121112=所以11121=;因为,123211112 =所以11112321=, 由此猜想:____________76543211234567898=(2分)

实数的概念与运算1

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1)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 _______ 一:学习目标:了解实数的定义与分类,会进行实数的有关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实数的有关概念 (1)相反数:只有 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 。 (2)数轴:规定了 、 和 的直线叫做数轴。 (3)倒数:乘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 (a ≠0)的倒数为1a .则 。 (4)绝对值: (5)实数和 的点一一对应。 2.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是整数) (2)近似数是指根据精确度取其接近准确数的值。取近似数的原则是“四舍五入”。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 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3.实数的运算顺序:在同一个算式里,先 、 ,然后 ,最后 . 有括号时,先算 里面,再算括号外。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进行。 4.实数的大小比较 (1)差值比较法: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 b (2)商值比较法: 若a b 、为两正数,则a b >1a ?>b ;1;a a b b =?=a b <1a ?<b (3)绝对值比较法: 若a b 、为两负数,则a >b a ?<b a b a b a =?=;;<b a ?>b 5.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20,a ≥=若则(a) ;③ab = (0,0)a b ≥≥ ②2() ()a a a a ?==?-?;④(0,0)a a a b b b =≥ 二:【经典考题剖析】 1.下列各数中:-1,0,169,2π ,1.1010016.0, ,12-, 45cos ,- 60cos , 722,2,π-722. 有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 …}; 整数集合 { …}; 自然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 无理数集合{ …}; 2. 已知(x-2)2 +|y-4|+6z -=0,求xyz 的值.. 课海拾贝/ 反思纠错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函数》.对于这个课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教法设计 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对数函数》是人教B版必修1第三章内容.主要学习(1)对数函数的定义(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利用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进行初步应用. 对数函数是继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后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学习对数函数既是对前面所学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学习其他函数奠定良好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学过指对互化原理,已经树立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而经过对一、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研究后,学生对函数研究思路有了更加理性的思维.但是对数是一个新出现的代数形式,学生在对数的四则运算方面掌握的并不好.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借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地位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对数函数的定义;通过探究例1会利用对数函数定义求相关函数的定义域; 2、会画出具体的对数函数图像; 3、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定点等); 4、通过探究例2学会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已知真数大小,比较两个对数值大小;已知对数值大小,比较真数大小;已知对数值、真数大小判定底数范围。)获得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下面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从本节课的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数》这节内容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幂的底数,次数和幂值各方面的认识,加强底数,次数和幂之间的换算和转化,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18学前教育4班。本班四十五个学生,全是女生,数学基础较差,尤其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缺乏,数据处理能力的薄弱。教学中多半采用形象直观,在教师慢慢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以及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因此,指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 3、掌握利用函数计算器求对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 2、会应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求对数值。 3、培养计算器工具使用技能。 (3)情感目标 1、体验计算器带来了便利,享受成功的快乐。 2、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养成科学,严谨,认真,规范,注意细节的习惯。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抽象的对对数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结合指数式和对数式的关系进行引导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攻克难点。 二、教法分析。 通过指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学习指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引导法。3、动手实践。 三、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进行思维转换,去体验对数的概念和意义,同时进行动手做题,同位互对、相互交流,再次体验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转化。通过这两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第2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1.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重点) 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能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小明家有一正方形厨房ABCD 和一正方形卧室CEFG ,其中正方形厨房ABCD 的面积为10平方米,正方形卧室CEFG 的面积为15平方米,小明想知道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BG 的长是多少米,你能帮他计算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实数的性质 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3-64; (2)225; (3)11. 解析:根据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定义写出相应结果.注意(1)(2)中的两个数要先化简为整数. 解:(1)∵3-64=-4,∴3-64的相反数是4,倒数是-14 ,绝对值是4; (2)∵225=15,∴225的相反数是-15,倒数是115 ,绝对值是15; (3)11的相反数是-11,倒数是111 ,绝对值是11. 方法总结: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完全相同. 探究点二:实数的运算 【类型一】 利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3-55-(3-55); (2)|3-2|+|1-2|+|2-3|. 解析:按照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解:(1)23-55-(3-55) =23-55-3+5 5 =(23-3)+(55-55) =3;

(2)因为3-2>0,1-2<0,2-3>0, 所以|3-2|+|1-2|+|2-3| =(3-2)-(1-2)+(2-3) =3-2-1+2+2- 3 =(3-3)+(2-2)+(2-1) =1. 方法总结:进行实数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以及正确运用运算律. 【类型二】 利用实数的性质结合数轴进行化简 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化简:a 2-|b -a |-(b + c )2. 解析:由于a 2=|a |, (b +c )2=|b +c |,所以解题时应先确定a ,b -a ,b +c 的符号,再根据绝对 值的意义化简. 解:由图可知a <0,b -a >0,b +c <0. 所以,原式=|a |-|b -a |-|b +c |=-a -(b -a )+(b +c )=-a -b +a +b +c =c . 方法总结:根据实数的绝对值的意义正确去绝对值符号是解题的关键:|a |=?????a (a >0),0(a =0),-a (a <0). 三、板书设计 实数????? 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 由实际问题引入实数的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并强调这些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运算(包含无理数的运算)感知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涉及用计算器求近似值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精确度

著名机构七年级数学春季班讲义1实数的概念(学生)

实数的概念 课时目标 1. 理解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概念,并会按要求对实数进行分类; 2. 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会表示任意非负数的平方根; 3. 理解开平方运算的概念,以及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的关系. 知识精要 1. 无理数的定义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无理数可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2. 实数的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 实数的分类 ???????????????? ?????????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负有理数实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4. 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即 2x a =,那么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5. 平方根的性质与表示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就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2)正数a 的两个平方根可以用 “ a 的正平方根,叫做 a 的正平方根,也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a 的负平方根. 6. 开平方的定义: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7. 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关系.

8. 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π型:如π,π+2,…; ; 第三类:小数型:如0.1010010001…. 9. 立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记做3a ,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 10. 开立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1. 立方根的性质:任何实数都有唯一确定的立方根.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3)0的立方根是0. 12. 开立方与立方的关系: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 13. n 次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n 次方(n 是大于1的整数)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n 次方根,当n 为奇数时,这个数为a 的奇次方根;当n 为偶数时,这个数为a 的偶次方根.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n 叫做根指数. 14. 开n 次方的定义:求一个数a 的n 次方根的运算,叫做开n 次方. 15. 开n 次方与n 次方的关系:开n 次方与n 次方互为逆运算关系. 16. n 次方根的性质 (1)实数a 的奇次方根有且只有一个,用“n a ”表示; (2)正数a 的偶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正n 次方根用“n a ”表示; 负n 次方根用“-n a ”表示(a >0,n 是正偶数); (3)负数的偶次方根不存在; (4)0的n 次方根等于0,表示为“00 n ”. 热身练习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3.2.1 对数及其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B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的内容.上节课所学内容是指数函数,是本节课学习对数及其运算的基础.而本节课所学内容又是学习下节课对数函数的一个重要铺垫.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个重要的运算.指数与对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刻画同一关系,表示为当0>a 且1≠a 时,b N N a a b =?=log . 二、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通过对上节课指数运算性质的学习,以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对数进行运算,也可以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在教师设计合理的引导过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地完成对数运算性质的发现,推导,证明,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相转化.2.利用对数表和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3.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4.能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进行对数的化简与运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得到对数的定义.2.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以及指数的运算性质,引导学生得到相应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

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与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利用对数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进行对数的化简与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进行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从实际问题入手,诠释对数学习的需要;将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五、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问题导入)在上节课,我们研究细胞分裂得到,第x 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为x y 2=.给定分裂次数x ,可求出细胞个数y .在实际问题中,需要由细胞分裂若干次后的个数y ,计算分裂次数x .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对数. (引入概念)一般地,对于指数式N a b =,我们把“以a 为底N 的对数b ”记作N a log ,即N b a log =(0>a ,且1≠a ).其中,数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读作“b 等于以a 为底N 的对数”. 注:指数式N a b =与对数式N b a log =的相互转化. 根据对数的定义,得到对数N a log (0>a ,且1≠a )具有的性质: (1)N a N a =log .

6.3 第2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3)

第六章 实数 6.3 实数 2课时 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 . . . .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是 ,一个负实数的绝对是 ,0的绝对,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实数的绝对 . ) - ) 13 D.13 -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一、要点探究 探究点1:实数的性质 问题1:如果a 表示一个正实数,那么 就表示一个负实数,则a 与-a 互为 ,0的相反数是 ,是 ,-的相反数是 ,π的相反数是 . 问题2:______(0)=______(0)______(0) a a a a ì>?? =í?

4; =() 的绝对值是-() (3)- () 2.下列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A.3 与1 3 B.2与(-2)2 D.5与|-5| 32 --( ) A.5 B.-1 C.5- 5 4.比较大小:(1 (2) 是的相反数;π-3.14的相反数是 . 6.计算: (1) ; (2 ; (3) 温馨提示:配套课件及全册导学案WORD版见光盘或网站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2f17618087.html,(无须注册,直接下载) += +- 21

初中数学复习实数的概念及运算(含答案)知识讲解

第1讲实数概念与运算 一、知识梳理 实数的概念 1、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概念。 (1)_____________叫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无理数;______________叫做实数。 (2)相反数:①定义:只有_____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②性质:若a+b=0 则a与b互为______, 反之,若a与b 互为相反数,则a+b= _______ (3)倒数: ①定义:1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个数的倒数。 ②a 的倒数是________(a≠0) (4)绝对值:①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_______, 叫数a的绝对值。 ② 2、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1)平方根:一般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数叫a的平方根,a的平方根表示为_________.(a≥0) (2)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____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数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为_____(a≥0) (3)立方根:一般地,如果_________,这个数叫a的立方根,数a的立方根表示为______。 注意:负数_________平方根。 实数的运算 1、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从一个数的_____边第一个_____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一个数M 可表示为a ?10n 或a ?10-n 形式,其中1//10a ≤∠,n 为正整数,当/M/≥10时,可表示为__________形式,当/M/<1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形式。 2、实数的运算: (1)运算顺序: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先算______,再算_______,在最后算_________;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 (2)零指数:0a =__________(a≠0),负指数:p a -=________(a≠0,p 是正整数)。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二、题型、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 1、5-的相反数是( ) A .5 B .5- C .55- D .55 2、如果 2()13?-=,则“”内应填的实数是( ) A . 32 B . 23 C .23- D .32 - 3、在实数π、13 、2、sin30°,无理数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技巧归纳: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一定要同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考点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4、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32x -和56x +,则这个数是 . 技巧归纳: 一个数的平方根互为相反数,相加等于0 考点三:实数的运算 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0.0000025 m 的颗粒物.将0.000002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