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代言人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赵树理精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和长篇小说《三里湾》。可以说,这些小说是他的代表作,读了这些就基本能够了解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小说是社会变迁的历史的最忠实的反映。

我读过那么多的小说,从来没有感觉像读赵树理的小说这样体会至深。与其说读他的作品是文学修养,倒不如说是在读中国的历史。如果把历史的长河比作一个无尽长的数轴,那么赵树理的笔是在真实地描绘历史的一个个节点,他通过真实的笔法从容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剧情。对于我们的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只是通过历史课本抽象的介绍和老人们断崖式的述说来了解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形,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生活我们没有亲身感受过,又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比较少的,由于政治的介入影响,一些人又不敢去大胆真实地描绘当时的农村人民的生活。而读了赵树理的文章,恰恰弥补了我对这一段历史的缺憾。

他所写的太行山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仔细的、真实的、深刻的,是他亲身在劳动人民中体会的结果。可以说,小说中的这些人在当时的都是有着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当时的农民思想的真实反映。赵树理好像不是在写小说,他好像是在记载并有序地去整理当时农村发生的一切和人们的真实言行,就那么简单,恰如蒲松龄在树下听人述说后撰写《聊斋志异》。他的文章还原了当时农村的历史,也是中国农村思想解放和改革革命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缩影。看了赵树理所写的这一切,我们就不会对那段历史再产生模糊的认识,对当时农村劳动人民那段苦难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肤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是在用他的笔去描绘真实的历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极左时代他能不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敢于写出“顶风文学”,在中国除了赵树理,再也找不到第二人,这是不容否认的。仅仅因为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赵树理感到骄傲自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文如其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敢于真实的表达农民的苦痛与挣扎,再现真实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树理写作风格朴素,浅显易懂,质朴感强烈。

赵树理写的小说,通篇读过之后,感觉是在和你拉家常,述说农村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人物的语言冲突激烈,没有过多的修饰用语。全篇甚至找不出一处描绘农村风光和景物、天气等衬托事件的段落。他的写作直来直去,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正是他的真实之处,毫无矫揉造作。试想,一个当时大部分农民为文盲的农村群体,

如果用一些好美的词章去描写,合不合适?赵树理的文章不是光写给有文化的人看的,同时也是为着广大的农民群众服务的,甚至他都不想过为谁而看,只想用最为简朴的语言来描绘从当时的那段农村的真实状况,甘愿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他的写作是没有名利观的。恰恰这样,因为质朴,彰显魅力。他的文章,真正是属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通俗易懂。不过虽然这样,他的写作却不单调乏味,反而让人看了一章,继而产生想继续看下一章的急迫心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其实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人们也最为乐于接受,简单而不但单调,直接却不死板,这就是他的高妙之处。农村人多根据其本人的特点拥有个外号,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广大农村也是很普通平常的事情,赵树理就保留了这种风格。刘修德叫“二诸葛”,又叫“不宜栽种”,于福老婆叫“三仙姑”,又叫“米烂了”,李有才叫“气不死”,“小腿疼”、“吃不饱”、“糊涂凃”、“能不够”、“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些外号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虽然短,但特点鲜明,能够最充分的反映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这些作品延续了他写作的一贯朴实的风格,人物的思想变化通过直接的语言对白精确地描绘出来,即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能够最真实的体会他的作品意境,好像亲临其境,在整个脑海自然而然的演绎出当时农村的系列镜像。

我读过余秋雨的作品,大气华美,穿越时空隧道,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议论独到,感觉那是一种阳春白雪的美。而赵树理的文章,则是带有黄土味,语言简洁、精细质朴,有种往炕上一坐,串门拉家常的味道,就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不论是高尚的思想,还是猥亵的行为,都能够给以透明的再现,感觉这是一中下里巴人的美。阳春白雪虽让高档华美,却有种曲高和寡的味道,下里巴人固然普通质朴,但有种自然朴素的美,是广大劳动人民最能够享受的一种美。赵树理的文章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他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非常符合群众的口味。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还不到一千字,而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比起长篇小说历史作品来,也不算长,甚至很短。但是他的这种行文的简练风格,正是文如其人,忠实地体现了他的性格。事实上,拖沓冗长的文章像“老婆娘的小脚—又臭又长”,没有人愿意看,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阅读。叙事说理,贵在语言简练,短小精悍。但是简明扼要,并不代表思想不丰富,文字不优美,反而是一种精炼的写作手法的表现。

他的文章人物对白内容较多,可以说,再多的铺陈也不如人物出场的一句话最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事情的变化方向。赵树理正是既把当时农村的情景给读者写的明白,再配以人物鲜活生动的语言使得文章通篇读来俗而不媚,透着一股阳刚正气,内容反应的正能量始终和反能量做着勇敢斗争,终以邪不胜正收场,《李家庄的变迁》中铁锁从一个贫穷的外来没落户通过一步步地争取自身解放,勇敢地融入到反对地主恶霸的大无畏斗争中去,坚强地成长为为区长的经历,充分的反映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觉醒。他的媳妇儿二妞也成为农村的主任,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胜利,是最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劳动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农村劳动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过,这难道不正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足迹吗?

赵树理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孟祥英翻身》《田寡妇看瓜》,其中最具有典型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小二黑结婚》。就情节而言,《小二黑结婚》主要写的是小二黑与小芹为了爱情,为了婚姻的自由同老一辈的顽固派作斗争。他们打败了二诸葛,打败了三仙姑,打败了旧封建的传统婚姻恋爱观,奔向了幸福和自由。《小二黑结婚》与《登记》的社会意义差不多。《登记》表现的是对婚姻,对自由的争取。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他们与媒婆,与办事处主任,与王助理员作斗争,同一切封建的,传统的,不自由的强势力作斗争。《邪不压正》写的是下河村王聚财的闺女软英与旧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虽然名字为软英,但志气不软,魄力不软。反而是他爹王聚财胆小怕事,总是“看看再说”,怕得罪这,怕得罪那,就是不同意女儿和小宝在一起。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该说理的地方。软英勇敢地站起来了,为自由而战,邪不压正,那些地主刘锡恩和八面玲珑的小旦,在党的好政策下,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赵树理的作品充满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特征。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是反应了解放区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的作品真实的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我上网查过,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鼻祖,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主要特色是在语言风格和特有的现实主义特征上。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他那民族形式的朴素,群众语言的活泼生动,用一种农村生活再现的方式,真实而有信服力。

在我看来,纵观全局,赵树理的作品都是写的建国初期下层农民对自由和权利的不懈抗争。其内容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语言平实易懂,通常是以第三者叙述人的身份写着一件件农民生活中的看似小而又不小的事件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识,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结构完整、趣味性强。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政治问题小说文学大师《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李有才板话》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

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邪不压正》发表后却又受到严厉批判,最后这个只着眼于农村题材的作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只是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农村的面貌以及出现的问题,却忽而誉满天下忽而谤满天下。 一、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方向 (一)政治方向下的创作 赵树理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号召文化界学习,之后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也是备受推崇的佳作。但在1948年创作的《邪不压正》却受到了批判,而后的《三里湾》虽为赵树理赢回了一些声誉,但是《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却再一次为他的写作生涯带来厄运,直至文革被迫害,赵树理几乎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成名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1943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工农兵方向”要做到“文艺为大众服务”。《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5月,描写了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表现了民主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这正好与《讲话》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赵树理被党的文艺干部周扬积极宣传,树立为了“方向作家”是《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二)文学创作的褒贬 因为赵树理的小说是搭上了“政治方向”这趟顺风车,所以在一

胡适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及个人简介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

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

赵树理小说读后感

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有感 于乐源11级建筑学20115570 问题:小说中人物软英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描写文字。并且进一步思考软英为什么这么变?赵树理通过软英形象的变化表达了什么? 软英作为主要形象贯穿了整篇小说。其变化是:软弱,无力争取幸福,等待封建制度中命运的宰割→开始想为自己争取幸福但是缺乏理智→有心计地为自己争取幸福→爆发,痛斥小旦,争取到了幸福 P225:“妗妗!你快坐下!你看我长了十七岁了,落了个什么结果?” P227:“马上撅了撅嘴嘟噜着说:‘没甚就没甚吧!我爷爷不是逃荒来的?’” P233:“小宝问软英要说什么,软英说……唱着唱着,眼泪骨碌碌就流下来了。”这些表明软英对命运的安排是十分不满的,但是她还是个十七岁的姑娘,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智慧,只能对这桩婚事愤怒和喟叹。所有对话的前提是软英无奈地接受了这次的安排。在这里,软英是软弱无能,任命宰割的。 P239:“软英说:‘捶死就捶死吧!反正总要死一回啦!捶死总比嫁给刘忠强!’”P241:“二姨劝软英:‘软英!……’……软英说完了,二姨觉得这话越发句句有理。” 在这一阶段软英仍背负着封建残余强加给自己的枷锁,但是她有了主见,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虽有哭哭啼啼,却是为争取而哭号,而不是为无奈而哭号。自己开始为自己争取幸福,并且理直气壮。但是由于智慧的欠缺,软英只能用强攻,对父亲采取哭闹的方式争取。 P251:“软英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闺女,于是已经有点拿得稳了,……接着把自己那套注意告诉小宝,并且告他说:‘你到外面,要故意骂我丧良心才好!’”P258“小宝站起来说:‘我说!’软英跟着也站起来说:‘我说!’” 第一段对软英的语言,动作,心理都有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她在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内心变得成熟稳重,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幸福,会用计谋拖住敌人,自己慢慢运筹帷幄,甚至安排小宝为自己放下口风。这里是软英变化的结点,是软英爆发的铺垫。 第二段一个“跟着”表明了软英的迫不及待和准备充分,是爆发的前奏。 P258“软英站起来说:‘高工作员在这里唱给我们讲……’……小旦叔,不!小旦!我再不叫他叔叔了!……他小旦天天哄人啦,也上我一回当吧!” P261“大家正站起来要走,软英说:‘慢点!婚姻问题究竟算能自主不能?’……别人干涉不着” 软英爆发了。她慷慨陈词一通,痛斥小旦,陈述了自己不嫁给小贵的理由和自己对付小旦、小昌的计谋,整个是激昂但是条理的。说明软英有力量和智慧抗衡强加给自己的不公平了。她不是那个无奈的小姑娘了,也不是那个只会用哭闹的方

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

50年代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 ——重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 作者:陈思和 赵树理的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又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①,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②,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的时代里看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间文化传统也应该风云际会,获得复兴③。所以他始终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 ④,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了这种意思。他所说的“起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他说,他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必须了解赵树理特殊的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创作的美学意义。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50、60年代作家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大约不会超过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不识字人”,应该说是很少见的。所以用新文学传统的审美眼光,用一般知识分子理性的眼光,都无法从审美感情上认同和理解赵树理的小说,甚至很难走进赵树理艺术世界之门。赵树理所要表达的,不是概念形态的农民,也不是艺术形态的农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山西农村口常生活当中的活人的具体感情、没有一点儿的虚伪。他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虽然也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那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 《小二黑结婚》写农民的自由恋爱,却先写三仙姑,一个因为爱情得不到满足而装神弄鬼的女巫,接着是农村流氓窃取村政权为非作歹,压制育年农民的自由恋爱……把一个藏垢纳污的民间社会文化历历在日地展现了出来。同样是写土地改革运动,别的作家都是按土改政策文件铺展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情节,而《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却土头土脑地描述了农民在土改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遭遇的尴尬事件。他总是紧紧盯着这块十地上蠕动着的那些小人小事不放。如果按“阶级斗争”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衡量,如果用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赵树理的小说怎么也谈不上“深刻”和“魅力”,但是,如果我们暂且放弃一下“五四”以来政治与艺术逐渐结合而成的一系列新文学批评标准,如“深刻性”、“典型性”、“史诗”等等,换一副农民的眼光,就不难理解赵树理笔下所展示的魅力。 首先,赵树理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本能地发现,在农村,对农民最大的危害,正是农村“基层干部是混入了党内的坏分子”(周扬语),如金旺那样的地痞流氓,小元那样的旧势力跟屁虫,小旦那样随风转的地头蛇,以及小昌那样“轮

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华)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12年了,让人越来越感到这世纪与上个世纪的不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已由个别国家(美国、法国等)奉行的真理,发展成为普世的真理,人类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回看历史人物,也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生于19世纪末,成名于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对于他俩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阳刚硬气,而对于胡适先生的软弱和“中庸”看的也更清楚了。本文只谈对胡适先生的新认识。胡适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1892年),4岁丧父,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他母亲加倍付费给这私塾先生,精心培养灌输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他19岁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从此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旧与新两种文化教育深刻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使他的精神游荡在这两者之间。 胡适先生26岁(1917)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开始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发表《文学革命》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继而提出“整理国故”,将满怀热情、渴望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人,引到传统

文化的垃圾去寻找“国粹”。这标志着他放弃文化革命,成为文化改良主义者。他逝世的时候,蒋介石送挽联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简而言之,说他是优秀的“中庸”人物。 在政治方面,胡适先生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实行宪政。1922年,他曾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16位名人连署发表。1932年,他创办《独立评论》,发表保障人权文章。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宪政理想和独立见解,形成第三种力量,与专制独裁者采取不合作。却一直依附于当政的军事强人,甘做花瓶装饰品。1945年,在美国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启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良好时机。胡适先生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没把中国宪政放在心上。国共重开战,他袖手旁观,仍无所作为。 1948年,蒋介石军事频频失利,危难之时,想让胡适竞选总统,当选后,再任命自己为行政院阁揆,掌握实权。他与胡适商量,胡竟然表示同意。由此看出,他的骨头是多么软。 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要胡适留任北大校长,胡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却留下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1954年,这儿子被迫与他

评赵树理《登记》

评赵树理《登记》 中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登记》作者赵树理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给我们讲述了艾艾和小晚及燕燕和小进这两对小情侣由开始因为自由恋爱而被同村的人们所忌讳,村民事主任不给开介绍信,区上也不予登记,结婚显得遥遥无期,最终因为党的好政策而顺利走到一起的曲折的婚姻故事。然而本文不光给我们讲了一个曲折的故事,更通过故事告诉了我们更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在故事的叙述上,《登记》采用了我国民间的说书的叙事技巧与叙事语言。文中第一小节“罗汉钱”一开始就有:“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故事``````”,以及后边的“照我这么说,性急的朋友们或者要说我不在行”等都是民间说书常用的口头语,给人一种犹如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说书人眼前听故事一样的真实感与厚重感。赵树理的这种写作风格与同时代的深受西方小说风格影响的作家的写作风格风格迥异,具有自己的特色,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其次,《登记》在写作特色上,带有明显的写实主义风格,整个故事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乡土的气息,给我们展现了当地人们的风土人情,无论是在人物的名字,人物的语言,还是在人物的处事态度,都有所体现。“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媳妇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个女儿叫“艾艾”……,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无论是张木匠,小飞蛾,艾艾,还是小晚,每当我们读到这些名字时,都会有一种亲切感,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就是那朴实的乡村人。当小飞蛾发现了艾艾口袋调出来的罗汉钱时,心里想道:“这闺女,几时把我的罗汉钱偷到手?”后又自言自语说:“憨闺女,你怎么也会干这个了?说不定也是戒指换的吧?”。当艾艾见到小晚时,因丢了罗汉钱而自责的说“气得我连饭都吃不下去!”,当小晚问到“是不是你爹你妈跟东院五奶奶去给你找住去了?”时,艾艾又抱怨的说:“咱那里知道那老不死的为什么老爱管闲事?”在文中,诸如此类的语言都具有当地的方言特色,透露出方言的独特语言风味。在故事中,小飞蛾屡次回忆到自己刚过门那会儿,张木匠因为知道了自己曾与保安相好过,并在他妈的教唆下,用据梁痛痛把自己打了一顿。与小飞蛾命运相同的还有小飞蛾她婆婆。其实在张家庄,但凡出嫁前谈过恋爱的,出嫁到了婆家,都会被痛打一顿。因为这就是当地的一种习俗,一种植根于人们意识中的观念。再次,《登记》在人物塑造上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各具特色,主要集中表现了三类人物:封建旧思想的捍卫者,旧思想的叛逆者和新思想的发扬者,及缺乏思考的教条主义的工作者。封建旧思想的捍卫者主要以五奶奶为代表的庄里的乡亲们,他们已经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春风里,却还不愿脱去封建旧思想的破棉袄。当人们已步入自由婚姻的殿堂时,他们却把一对对自由恋人视为另类,说他们品德出现了问题。正如故事里的艾艾与小晚以及燕燕与小进,他们就是自由恋人,以五奶奶为代表的庄里人因为他们在一起而说他们品德有问题,然而却又千方百计的给艾艾和燕燕说媒。当我们细细思索时,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不再困惑,一切都是他们的思想在作怪。在他们的意识中,那种封建的认为“一切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自由恋爱都是天方夜谭,都是胡闹,都是让道德沦丧的行为”的思想已根深蒂固。《登记》中艾艾,小晚,燕燕及小进正是旧思想的反叛者核心思想的发扬者。他们乘着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不顾乡亲们的闲言碎语,自由恋爱,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正体现了新社会所反映的新思想。艾艾见五奶奶吆喝爸妈去给自己找人家,便说她是老不死的,而燕燕则不顾自己的幸福,千方百计的帮助艾艾和小进与五奶奶及村民室主任作斗争,追寻那份真挚的感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封建旧思想的猛烈抨击。村民事主任和王助理员在《登记》中扮演的是缺乏思考和死脑筋的教条主义者。村民事主任挂羊头卖狗肉,高举提倡自由恋爱的旗帜却走着反自由恋爱的道路,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都是真心相恋,他却不给写推荐信,并把所谓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代言人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从《登记》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从《登记》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949年七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的文艺运动确立了总的方向。而《登记》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婚姻法颁布之初的情况下创作出炉的,可以作为我国婚姻法颁布的历史鉴证,具有相当的历史影响和极高的现实意义。《登记》响应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但准确的说,是赵树理创作风格无意识无直接目的的延续,它秉承了赵树理一贯的创作理念。 我认为,十七年文坛,如果说孙犁追求诗意,峻青力求悲怆,而赵树理则朴实,朴实到大俗大雅。 从内容上讲,他取材重点多是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坚持为农民群众而创作,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有意识的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他的取材,更主要的体现在真实性的原则。《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是他父亲的缩影,兴旺、金旺则是他工作地区的旧渣滓;《李家庄变迁》中被逼的破了产的六老爷,正是他的叔父……他的生活经历就是他写作材料的来源。他的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写所见所闻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农民农村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而出于对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的深刻认识,赵树理对农村中的封建落后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针对“假眉三道的老封建老规矩”、“自愿”、“因为他能劳动”、“村里既然有报告,等调查调查再说吧”,《登记》批判了封建家长制、父母包办婚姻、官僚主义等落后思想,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面貌。赵树理重视对农村社会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思想与落后、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同时,小飞娥,艾艾,燕燕的婚姻历程,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改造农民落后的思想意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多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登记》中着力塑造了父母辈的小飞娥、张木匠、五婶、民事主任、王助理员,年轻一辈的艾艾、燕燕、小晚、小进。老一辈的代表了封建残余思想的顽固性,用千百年来的天经地义和流言蜚语来扼杀年轻人的自由思想。青年人义无反顾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并发出“我们结婚有什么坏处?”这样“力量很强大,谁也回答不出道理来”的质疑和抗议声。两种力量凸显了农村中新旧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并且肯定新观念的必胜。 在语言风格上,直接通俗,具有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娥’。小飞娥生了个女儿叫‘艾艾’……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这样通俗大众的叙述方法,读来就像黄昏时分,老农叼着旱烟袋,慢吞吞的聊着今年的粮食收成,不仅不让人觉得枯涩,反而韵味悠长,朴实干净。张木匠的母亲建议张木匠“快打吧!如今打还打的过来!要打就打她个够受!轻来轻去不抵事!”并且建议用锯梁子。原来里面有个故事,张木匠的母亲年轻时候也有过小飞娥跟保安那些事,后来是被老木匠用这家具打过来的。这段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总之,赵树理以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农村生命体验,将其融入

《小二黑结婚》赏析

《小二黑结婚》欣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一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

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

胡适先生读后感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 作者:朝清加入日期:07-07-23 我看“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的作者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不管所谓“阳春白雪”之文学观的人如何鄙夷“下里巴人”的。我认为好的小说情节重在的发展变化,人物重在真实可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信手拈来的调恺笔调,于诙谐中见真、善、美,读来欣喜。由于时代的因素,对于《小二黑结婚》的书评,大抵不能摆脱批判农村的封建和土霸权势力,具有普及婚姻自由,人人平等的教化作用。但我认为,好的小说除了可以担当一定的社会功能以外,它本身也必定是丰富饱满,值得回味的。 故事非常简单: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可是遭到了多方的反对。一是小二黑那个学道算卦,看着黄历过日子的爹,因为算出了两个年轻人八字不合,命相不对,所以极力反对;二是小芹那个从来就有点小风流的娘,也借着跳大神来以不投姻缘为由大肆反对;三就是那对一直垂涎于小芹美貌的村里的恶霸——金旺兴旺两兄弟,他们甚至借着手里的小权,把两个处于热恋的年轻人捆到了村公所去。到此开始了故事的高潮,村公所里的区长于法于理上给小二黑他冥顽不灵的爹上了一堂婚姻自主的课;小芹她那个偏爱老来俏的娘却因为城里人“异样”的眼光和讥笑改变了初衷;最畅快人心的当然是揭发了金旺兴旺两兄弟的恶行,除去了他们在村里的权力。于是最后小二黑和小芹借着自由之风之先河,有了大团圆结局——结婚! 故事虽然写的是小二黑和小芹,但是最出彩的部分却是小二黑的爹——二诸葛和小芹的娘——三仙姑。比如头篇标题就是“神仙的忌讳”已经大大嘲讽了一番。二诸葛看黄历结果误了栽种,可见神仙的神机妙算也不灵;三仙姑边跳大神边还能边算计着锅里的米煮烂了,可见神仙自己应该也知道自己不是神仙。而后又大加笔墨描写了三仙姑跳大神的来历,原来是因为年轻时太漂亮又耐不了寂寞,所以靠了跳大神来增加和别他年轻小伙子说说玩笑话的机会,可见那个什么牛鬼蛇神都是假的了,隐藏在装神弄鬼背后的是人性的本质。而三仙姑教小芹回骂那些占了她口头便宜的男人,可见她也不是真风流,无非是喜欢和年轻小伙子们打情骂诮罢了。而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她年纪大了也如此,甚至还艳羡上了自己的女儿,觉得她妨碍了自己出风头。作者几次写到爱老俏的三仙姑虽然年纪大了,“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读来令人喷饭,所以女子爱美跟长相无关,跟年龄无关,跟时代更无关了。现在看来,觉得三仙姑除了逼嫁小芹那件事外,应该称得上是个很懂得生活的、可爱的女人,完全和悲剧性无关,处处体现出了隐忍在农村那个旧思想里的人性之美。而后当她去村公所见区长初时那种宜然自得多少体现出来的却是她那个整天没有言语的庄稼汉丈夫不能拿出来的风度,不管是从大戏里看来的也好,从乡间弄巷传闻里自学的也罢,你说可笑是可笑吧,但是跳了多年大神,多少上得了点台面。和三仙姑借着大神出风头相比,靠算卦看相的二诸葛可算是真迷信,缩躲在怪力乱神背后既不宜载种,又命相不对,见了乌鸦怕三分,见了寡妇心就凉,怕那个子虚乌有的也就罢了,偏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恶霸也畏首畏尾,弄得生活中似乎除了自己的窝就没有安全的地方,连去个村公所也要抖一抖。由此可想而知所谓出世之学的渊源。 作者赋于小二黑和小芹的个性都是很有勇气为自己的谋求幸福的,他们的时代也是可以谋求幸福的。所以哪怕多方反对,小二黑也说“不怕。”小芹甚至嗔怪母亲“谁要嫁谁嫁去”,村里

赵树理读后感

知道赵树理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老师要我们写一些读书的读后感,赵树理作品读后感。期中之一就是推荐些赵树理的作品读后感。通过阅读他的个人简历和作品知道赵树理是一个生于农民之家,长于农村,是中国最熟悉农民,终生写农民,写东西给农民看的作家。他为了给农民看,他的小说坚持用通俗的生活语言;他为了给农民看,一次次将小说改短;他为了给农民看,将小说送给小出版社,以求售价低廉(可自己的稿费因此而减少)的一个好作家。 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小二黑是一个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学道算卦,整天看着黄历过上日子的人。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了,但小二黑的父亲说他俩八字不合,命相不对所以极力反对他俩的婚事。而小芹的母亲则是一个一生风骚的老女人,整天穿的花里胡哨的。借着跳大神来以不投姻缘大力反对他们的婚事。不仅如此,村里的恶霸金旺和兴旺两兄弟由于看上了小芹的美貌,借着手里有点权力,竟然把两个处于热恋的年轻人捆到了村公所去。到此开始了故事的高潮。村公所里的区长也于法于理的给小二黑的爹上了一堂婚姻自由课。而且小芹的娘由于穿着遭到城里人的另类眼光而改变了初衷。当然最大快人心的就是金旺和兴旺两兄弟遭到了村里人的揭发而被罢官。最后小二黑和小芹接着自由恋爱之风最后顺利结婚,故事完美结局! 好的文章重在能有真,善,美的表达。整篇文章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正如现实生活中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一个个缩影,使文章有了一个新的高度。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那个年代的封建体制还是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还是没有得到解放,所以才会有婚姻自古有父母决定之说。才会有小二黑和小琴的一开始的挣扎。正是有着像赵树理这样的一个个作家的文章才会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能想开以前想不开的事。我觉得赵树理,鲁迅等许多作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他们的笔杆子来解放人们的旧思想。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才会有向小二黑这样的人的幸福生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他们一样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文章正是有了那个年代的背景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才会有那么多人去读它们的文章。如果是现在也许他们的文章不会有那么出名,读后感《赵树理作品读后感》。正是那个年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造就了那个年代。 读的第二篇文章是《李家庄的变迁》。主人公铁索是一个外来户,一开始备受村里老牌地主恶霸的压迫,乃至于自己加建的厕所不但被别人霸占走还赔上了自己的大半个家业以致破产,流落太原,又受到军阀欺凌。在共产党员小常的帮助下,他提高了觉悟,团结群众,与地主展开正面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走向了武装斗争的道路。村里的大多数人在他的带领下也走向了与地主恶霸斗争的道路。虽然他们几次惨遭地主恶霸的反扑乃至于有家不能回,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建立了一个夜不闭户,人人有发言权的李家庄,在这个新的李家庄里,每个人都是它的主人,每个人都为这个李家庄付出了巨大的汗水,血水!在这个新的李家庄里没有了恶霸,没有了不和谐的事情发生,没有了地主土豪的生活环境,他们会相当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虽然最后文章说有传言那些以前的恶霸有可能

读 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作品的语言风格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三是口语化,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在艺术与通俗性结合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的,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如写老秦怕老婆说出地押给了谁,赶忙向老婆喝道:?你这老不死,不知道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一方面是责骂、恐吓老婆,制止她再吐露实情;另一方面暗示老杨,意思是她的话是因为老糊涂了一时胡乱说出来的,她再不记得什么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了老秦胆小怕事的性格。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在赵树理的小说文本中,农民读者听到了自己钟爱的纯正的"乡音",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带着浑厚的土腥味儿。 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1、异常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愚蠢可笑,他还善于描写人物的蠢话、假话。?传家宝?中落后守旧婆婆李成娘蠢话边篇,还自以为是,真是可笑至极。她笑媳妇走路不像女人家,力气太大,使水费,使油费……当面撒谎,更使人感到荒谬绝伦:三仙姑装神弄鬼,口吐谎言说神非叫于福(小芹爹)?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李有才话》中描写得贵跟着恒元屁股转时引起发李有才的段快板:?……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恒元说的是谎话、假话,得贵则谎上加谎,深刻地揭示了张得贵丧失贫农立于场,与坏人互通鼻息的劣根性。《小二黑结婚》中写二诸葛见儿子小二黑被抓后自己心中恐慌的一段话,搞笑至极:?二诸葛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了“美”。其实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是指:“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如果能将它与其它各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中学生素质将发挥出独一无二的功能。 那么,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鉴赏作品中的美呢?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为例,从主题、人物、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握这篇小说的审美特点。 主题之美 主题是文学作品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表 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美的载体之一,因而文章的主题具有美的外在和内涵。一般可以通过深入地研究事件和人来进行,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也有着不同的主题之美。 《荷花淀》的主题的美是独具一格的。在这篇小说中,战争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即使是较为清晰的那一场伏击战,作者也只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不着意展示战争中本应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作者精细的笔墨更多地用在展现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身上 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上了。正是这群优秀的冀中儿女身上迷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压制住了残酷战争,从而向我们昭示了本文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难怪孙犁也说:“我最喜欢我写新的抗日小说,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人物之美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部小说有无令人不忍释卷的魅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至关重要。因此,所塑造的人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整部小说具有美的特性的点睛之笔。 孙犁的《荷花淀》是美的典范。说它是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犁在这篇小说中独创了集人美、人情美为一身的以水生嫂主要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小说一开篇,便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由皎洁的月光、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

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 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 辑、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 务理事、人教版中小 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 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多种荣誉称号。他的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 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 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 散文,特别是历史伟 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 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 《人杰鬼雄》、《当代 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 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 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 《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次沙场浴血方得写成,而一个诗人的成名,往往比一武夫更受 时势的折磨与煎熬。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诗人加武将的辛弃疾,又 一次走入作家笔下, 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梁衡没有把笔力下在赏析辛氏一首 首名篇佳句上,是 从中看出沙场剑气,看出义胆秋霜。在慨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的拳拳爱国情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