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演变

行政区划就是根据国家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将全国领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设置相应的

行政机构,以行使国家主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各级行政单位。

影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有四:

1、地理因素

行政区划主要是按地域的划分而出现的。它的特点是,在地域上是连续的。一般情况下,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些特征作为行政区划的界线。总的来说,地理因素在行政区划的划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政治因素

国家为了加强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加有效地行使管辖和控制地方的权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相应地增加、削减或变革地方行政区划。如西汉时期虽然继承了秦的郡县制,但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又创立了州制,并在全国设置了13个州级单位。这种州制,后来就演变成为固

定的行政区划。再如,解放前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党政府国防委员会1939年制定的《缩小省区报告书》中说到:“省区过大,治理不便,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往往可以凭借一省的物质作为犯上做

乱的根据地,为了国家久治长安之计,其最有效的处置,莫过于缩小省区。”

3、经济因素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就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变革其行

政区划,以便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的力量。如海南岛建省就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设置的。

4、文化因素

由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同,国家为更有效地行使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就可以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设置切合实际的行政区划。例如,清初在南方设置三藩,在东北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的少数民族

地区设置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也是如此。

上述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是改变不合理行政区划,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的主要因素。行政区划的改变不仅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疆域变化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军事的需要也可以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

一般认为,行政区划出现于奴隶社会,因为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国家。在中国的历史上,夏王朝已经出现了行政区划的萌芽,但那时还算不上什么行政区划,与后来实行的行政区划是有质的区

别的。

第一节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一、分封制的产生

夏王朝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夏王朝的统治范围内,有许多盟国。而远在夏王朝建国以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及氏族部落的分散、扩张,部落

联盟的血缘关系已开始受到破坏。到夏王朝建国后,随着各部落之间的相互交往,彼此之间频繁的迁徙流动,血缘关系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地域关系开始逐渐上升,于是出现了“九州”的概念。

商王朝的统治机构、统治措施都比夏王朝有所发展,并且更加完备。商王朝的中央统治机构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初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体。另外,商王朝还把中央和地方分为畿内和畿外,王朝中央及其附近地区为畿内,又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畿内以外的地区称为畿外。

周王朝的国家机构比商王朝要复杂得多,但当时的官职多是军政合一的,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统治系统。周王朝对下属的统治是通过宗法关系来实现的。宗法制在周王朝已成为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具体体现就是分封制。周初,统治者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把土地及俘虏分给自己的兄弟及亲属贵

族等,并称他们为诸侯。诸侯在其封地内又进行分封,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在其封地内又往下分封,分给属下的士作为食邑。这种层层分封,就形成了按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 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 )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 )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行政区划调整

行政区划调整 一、服务事项 行政区划调整审核审批。 二、服务对象 乡级以上人民政府。 三、服务内容 1.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变更、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2.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3.县、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4.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5.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以及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6.乡(镇、街道办事处)内的村居调整。 四、服务部门 各级民政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权限负责申请、审核、审批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各级民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划调整事项的具体承办工作)。 五、服务依据 1.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 2.《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鲁政发〔1988〕76号)等。 六、服务流程 按照申请→受理→审核→批复→公告的流程办理。 审批权限及申请流程:①国务院审批的事项: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隶属关系的变更及其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县、市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以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和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由省人民政府提出变更方案,请示国务院,并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转经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后报国务院审批。②省政府审批的事项:县、市、市辖区行政区域的部分界线变更,由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市人民政府受理并转经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民政部备案。③省民政厅代省政府审批的事项: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和行政区域界线变更,县、不设区的市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驻地迁移,市辖区涉及乡镇的街道办事处的设立,由乡级或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市人民政府受理并转经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民政厅审批。④市人民政府审批的事项:市辖区的街道办事处的设立(不涉及乡镇)、撤销、更名、驻地迁移,由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由区人民政府受理并转经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民政厅备案。⑤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审批的事项:在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区域内,村(居)的分设、裁并、更名、迁移。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备案。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摘要: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商丘县从帝喾高辛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变革,政区也在不断变更。 关键词:商丘县;政区;沿革 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一)先秦时期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这是关于“商”的最早说法,现在的商丘人一直以“阏伯”为商丘的始祖。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坟墓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所以此处称商丘。原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至今。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据《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都城在今

城南。《史记》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1] 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商丘县。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2]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瓜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一直延续至秦统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齐,全国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这是商丘建县的开始。 秦代,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此时商丘属于县级,即睢阳县,位于今城南一公里处,即周代的宋国都城。但早已叠压在西汉睢阳城下。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梁王刘恢(高帝子),十一年(前196年)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3]迄两汉未变。 这是商丘第二次成为分封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河南属魏地。魏文帝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商丘称睢阳县,但隶属梁郡,而不是梁国。 这是商丘作为郡治治所的开端。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彤为梁王,都睢阳。传六

日本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日本政府自1947年根据《地方自治法》将全国分成47个一级行政区,称为「都道府县」,分别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 地理区划 日本整体可划分为八大地域,分别为北海道、东北地方、关东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又称关西地方)、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和九州地方。这些地域并无官方行政地位,不过是把日本划分为数大区域的常见方法,常见於地理书籍分册、交通安排、民间习惯及商业机构等。 北海道地方 北海道位于日本列岛最北端,南隔津轻海峡与本州相对。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日本的22%。人口近563万,只占日本的4.4%。北海道旧名虾夷,原住民族为爱努族,当地的很多地名也来自爱努语。北海道的牧业与渔业非常发达,森林面积占全道的四分之三,木材生产量占全日本的两成。最大都市为札幌市,此外有旭川市、函馆市、钏路市等重要都市。东北地方 东北地方位于本州岛北部,古为陆奥、出羽两国,故又称奥羽地方。东北地方包括了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秋田县和山形县六县。面积66,889.4平方公里,占全日本近两成,本州三成左右。总人口约有964万。东北地方的主要产业为农业,青森苹果,福岛的桃、梨和山形的葡萄产量都是日本前列。主要的城市多分布于太平洋和日本海沿岸,最大都市为仙台市 关东地方 关东地方是日本的核心地带,首都东京的所在地。包括了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茨城、栃木、群马一都六县。关东地方面积只有32,423.90平方公里,不足全日本的一成,人口却高达4104万,占全日本近三成。人口密度是日本平均值的三倍。全日本的大工商企业总部、交通枢纽、媒体出版业据点、顶尖学校都集中在关东地方。主要的都市有东京23区、横滨市、川崎市、埼玉市、千叶市等。 中部地方 中部地方位于本州岛中部,包括了爱知、静冈、岐阜、长野、山梨、福井、石川、富山、新泻、三重十县。又可再细分为东海地方、甲信越地方和北陆地方。面积72,572.3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2343万。中部地方自然经过多姿多彩,既有大片的平原,也有连绵的山地。日本最高峰富士山就位于该地。中部地方经济发达,中京工业地域是日本货物产出额最大的工

地理教案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地理教案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史上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 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通过学习国界、领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点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世界的13个分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相互配合。 教学用具《世界政区地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工业总产值对比的扇形统计图》(挂图)

《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图》(挂图)。 教学提纲 一、世界政区地图 1.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国家及其划分 ①国界 ②未定国界 ③国界的划分依据 3.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分布 2.差异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 1.划分依据 2.13个地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世界划分为哪几大洲?每一洲说出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称?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中国、埃及、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极洲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0℃以下。)

内蒙古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内蒙古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篇一: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 政;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具体方案是设立 1 都、 5 郡、37省、5自治区、2特;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 2、力求使新的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区共50个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即在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增设16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50个。

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 衡,区域版图完整紧凑 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辽宁、陕西等省区,人口较多,有几个大省的人口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现将其进行拆分。按此方案调整后,各省份除江苏(5265万人)外人 口都保持在5000万人以下。现行行政区划中,新疆、内蒙古、甘肃三个省区面积过大或过于狭长,建议进行拆分。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现行区划也不尽合理,也应做出适度调整。按此方案进行调整后,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版图更加完整紧凑,各省级行政区域的长宽比例均不超过 3 :1。 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状排列,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区内各市县到省会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就可以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中最接近这种模型结构的是法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非大区级行政区划),我国由于幅员面积较大,各地自然及人文条件相差悬殊,不可能在全国应用这种区划模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仅在中原地区能够体现出这种模型结构(图见附件二)。 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也力求接近这种理想

2001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2001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2001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北京市: 1.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以原大兴县的行政区域为大兴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村镇。(国务院2001年1月9日批准国函[2001]4号) 2.撤销怀柔县,设立怀柔区,以原怀柔县的行政区域为怀柔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国务院2001年12月30日批准国函[2001]175号) 3.撤销平谷县,设立平谷区,以原平谷县的行政区域为平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国务院2001年12月30日批准国函[2001]176号) 天津市: 撤销宝坻县,设立宝坻区。以原宝坻县的行政区域为宝坻区

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国务院2001年3月22日批准国函[2001]29号) 河北省: (1)撤销石家庄市郊区,设立石家庄市裕华区。将正定县的留村乡、二十里铺镇,栾城县方村镇的方村、南焦、南王、赵卜口、宋村、东荆壁、西荆壁、贾村、台上、位同、南栗、南位12个村和长安区的裕东、裕华路、东大街3个街道以及原郊区的槐底街道、孙村街道的孙村、塔冢2个村划归裕华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体育南大街。(2)将原郊区留营乡和振头、建国路2个街道以及西里街道的城角庄、北社、西三教3个村划归桥西区管辖,西三庄乡、杜北乡、大郭镇、赵陵铺镇的赵一街、赵二街、赵三街、前太保、后太保、党角庄6个村和天苑、五七路2个街道以及西里街道的北焦、高柱、柏林庄3个村划归新华区管辖,南高营镇的桃园、庄窠、柳家庄、柳林铺、前进、红旗6个村和赵陵铺镇的陈章、柳董庄、肖家营3个村以及孙村街道的塔谈、留村2个村划归桥东区管辖。(3)将正定县的西兆通、南村2个镇和原郊区的谈固乡的谈固、南翟营、北翟营、土贤庄、白佛、白佛口6个村以及南高营镇的南高营、北高营、东古城、西古城4个村划归长安区管辖。(国务院2001年1月22日批准国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资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 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

陆丰政区沿革变化报告

古代陆丰政区及东海镇与碣石镇历史变化 摘要:“安陆”是陆丰县以前的旧称,该县位于今广东省陆丰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其建置析合不定,至雍正九年始建置县,保持稳定。并以《陆丰县志》为根基,基本厘清县历史沿革及东海镇和碣石镇历史,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丰,东海,碣石,置县,沿革 本文选取陆丰县及其两个重要的城镇来进行对古代陆丰地区行政区划沿革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加强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认识。 一、陆丰县历史变化 (一)陆丰地理位置 陆丰县地处广东沿海,陆丰地形依山面海。北部多为山地,中部和南部沿海以丘陵台地居多,螺河和乌坎河的中下游沿岸多为冲积平原低洼地。整个地势走向除南部西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 陆丰县地理位置险要。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故《陆丰县志》称其为“滨海要区,惠(州)、潮(州)孔道也”。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中记载这一地区:“府(惠州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自秦至清,陆丰县地域名称和所辖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其历史地位也沉浮不定,然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终不容忽视。 (二)魏晋南北朝以前时期情况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在陆丰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在沿海一带渔猎,繁衍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大禹分天下九州,即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时陆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加强地方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36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下设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等四县,陆丰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陆丰仍属博罗县地。 西汉南越平定后,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在辽阔疆域基础上,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岭南地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中宿县。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东晋成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陆丰地则属海丰县。 (三)隋唐时期安陆县的“置”与“废” 隋文帝时期,为加强地方控制,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裁减了大量的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东官郡为循州(州治今惠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但隋炀帝将州改为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陆丰县。 隋末农民起义,李渊乘时而起,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初唐,为加强对各地的

日本行政区划分

日本国内的行政划分是怎样的? 日本全国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 截止2006年3月31日,都道府县下设777个市、846个町、198个村,共1821个市町村。另外东京都下设23个特别区,北海道下有14个支厅,为特别地方政府。 部份市因人口较多,在当地影响较大,而被指定为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都道府县下的行政区划为市町村,此外还有郡、支厅、区、特别区等行政单位。 以下是43县: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土奇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新泻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山梨县、长野县、歧阜县、静冈县、爱知县、三重县、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鹿儿岛县、冲绳县 日本的都、道、府、县是平行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下设市、町、村。其办事机构称为“厅”,即“都厅”、“道厅”、“府厅”、“县厅”,行政长官称为“知事”。每个都、道、府、县下设若干个市、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其办事机构称“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长官称为“市长”、“町长”、“村长”。日本被划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1都,1 道,2府,43县。 北海道 (1) - 北海道 本州岛 (34) 东北 - 青森县 - 岩手县 - 宫城县 - 秋田县 - 山形县 - 福岛县 关东 - 茨城县 - 栃木县 - 群马县 - 埼玉县 - 千叶县 - 东京都 - 神奈川县 甲信越 - 山梨县 - 长野县 - 新潟县 北陆 - 富山县 - 石川县 - 福井县 东海 - 岐阜县 - 爱知县 - 静冈县 近畿 -三重县 - 滋贺县 - 京都府 - 大阪府 - 兵库县 - 奈良县 - 和歌山县 四国 (4) - 徳岛县 - 香川县 - 爱媛县 - 高知县 九州岛 (8) - 福冈县 - 佐贺县 - 长崎县 -熊本县 - 大分县 - 宫崎县 - 鹿儿岛县 冲绳 - 冲绳县(二战末期美国为实现其遏制战略,将钓鱼岛置于美国的行政管理之下。1971年6月,美国又将钓鱼岛随同冲绳一起归还给日本。而日本正是依据这个协定,于次年接管了钓鱼岛。)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现行的地级行政区域的边界为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6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6个民族自治省和44个省等58个省级行政单位。省级-----县级-----乡镇。 (一)全国设58个省、民族自治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直辖市、省、民族自治省下辖县、民族自治县,个数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报中央批准,原则不超过25个; (三)县、民族自治县下辖乡、镇、民族自治乡,个数由县、民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报省、民族自治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备案,原则不超过10个; (四)原来的乡镇体制撤消,执行乡村自治:乡、镇、民族自治乡只设“XX县驻XX乡镇联合工作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四名,分别分管党政人武及农村选举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该小组的组长即为该乡镇的负责人;成立乡镇实业集团,组长为集团董事长兼集团党委书记,分管纪检的副组长为集团监事会主席兼党委纪委书记,集团总经理必须向社会引进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现在乡镇所具有的七站八所等机构一律对口垂直管理! (五)乡辖若干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镇辖若干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 注: 1、全国行政区划的名称不得出现“省、民族自治省、直辖市、县、民族自治县、乡、民族自治乡、镇”以外的任何名称。 2、联合工作小组的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县委县政府的公务员,在县委县政府里享受俸禄;实业集团的中层干部以下(含中层干部)的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在集团享受俸禄。联合工作小组和实业集团的人员不得交叉任职!组长和纪检副组长除外! 3、撤消原来的街道体制! 4、改革后地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保留。 详细的省级单位名称如下: 华北地区(8个): 北京市(原北京市、天津市、廊坊市组成) 河北省(原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组成) 燕山省(原承德市、张家口市组成)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1专属经济区 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 与教育 □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 211200)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鄙一县、五赞阝一鄙、四里一赞阝、五邻一里、五家一邻。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遂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集权要求、成为地方割据 ? 3 2 ?  中国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网络信息★★ 石嘴山市确定“十五”环保目标 今后石嘴山市将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着力点,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等突出问题。在全市实施“蓝天”、 “清水”、 “绿色”三大环境保护工程,共98个子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使城市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用10年时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政区沿革

概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括州辖括苍、松阳县。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

行政区划变更报批程序

行政区划变报批程序 行政区划变更主要包括行政区域单位的设立、撤销、更名,行政区行政机关驻地迁移、隶属关系的变更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报批权限,行政区划变更报批程序为: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撤销、更名,由国务院牵头,有关部委参加,在反复调查研究,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择优选择,拟定最佳方案,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提出议案,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以及自治州和地区(盟)的设立,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变更方案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三、自治州、地级市和地区(盟)的撤销、更名及其人民政府(行政公署)驻地迁移,以及自治州和地区(盟)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地级市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由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和地区(盟)行政公署制定变更方案报请所在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四、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县、自治县、县级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及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县级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由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制定变更方案报请所在的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同意后转呈所在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五、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由所在的县、自治县、县级市人民政府制定变更方案报请所在的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同意后转呈所在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六、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由所在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制定方案报请所在的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同意后上报所在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民政部备案。 七、乡、民族乡、镇、区公所的设立、撤销、更名及其人民政府(区公所)驻地的迁移,乡、民族乡、镇的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由所在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区公所制定变更方案报请所在的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同意后转呈所在的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自治州、地级市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同意后上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八、街道办事处的设立,由所在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变更方案,街道办事处的撤销、更名及其驻地的迁移,由街道办事处制定变更方案,设区的市报请市人民政府审批,不设区的市报请所在的省、自治区或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凉州,今称武威,或雍凉之都,属古九州之雍州,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祁连山脉和西宁,北临银川、内蒙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从青海东北部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1]。武威因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刺史[2],凉州因其“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而得名[3],武威郡归属凉州刺史部。这即是凉州、武威之名的由来。 古凉州非今凉州,今凉州特指武威市所辖的凉州区,古凉州的辖区在历史上时大时小。最大时包括大半个甘肃,还扩延到周围几省,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一、秦汉时期及其以前 夏商时期,雍凉地区为游牧民族犬戎所占据,西周东周前期为北羌、马羌、西戎所占据,后期乌孙与月氏在此间游牧。春秋战国时期,月氏部落逐渐强大,到秦朝时,月氏破乌孙国,乌孙部众逃至匈奴,月氏王再此修建盖臧城。 汉朝时,自高祖元年至前元六年(前202-前174年),汉朝一直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前元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大败月氏,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休屠王修建了姑臧城(凉州),和休屠城(凉州城郊)。汉武帝时期,汉朝先后多次向匈奴用兵,最终占领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由凉州刺史府领之。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原王朝巩固其统治的战略要地[1, 4],尤其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汉代有“凉州之畜为 天下饶”的说法,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5]。 悠悠历史长河,兴衰荣辱若一一赘述起来必定相当冗长,也很乏味,故在这里选取汉之后若干相对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时期或事件来反映凉州历史变迁。 二、魏晋十六国时期

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特征与影响

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特征与影响 张莉李伟 摘要:通过对我国1997年以来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类型分为地改市、撤县(市)设区、区县调整和市辖区内部调整等类型,总结了各类行政区域调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规模分布特征,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和城市行政地域范围的影响。研究表明:1997年到2004年我国各类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之后大幅减少,2011年以来又呈增多趋势。1997年以来撤地设市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和沿海落后地区,东部地区各等级规模的城市通过合并、拆分和重组等手段进行了较多的市辖区内部调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超大城市进行了大量的撤县(市)设区,扩大了市辖区规模。中部地区城市市辖区扩张动力不足,进行区县调整的次数多于比撤县设区的次数。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我国城市市区人口规模和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使得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但在发达地区行政区划手段无法在区域层面上解决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急需创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协调机制。 关键词: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1引言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进行了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市镇设置标准几经改变,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城市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行政区划与城市化的关系、全国行政区划变更趋势以及单个城市的区划调整研究等进行了全面研究[1][2][3][4],但是对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形式及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拟从全国层面上研究各类行政区划调整时间、空间及所在城市的规模特征,分析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完善目前的行政区划调整思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文中各行政单元的数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3)》,城市的人口、经济、面积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201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98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中国 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2、力求使新的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区共50个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即在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增设16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50个。 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衡,区域版图完整紧凑。

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辽宁、陕西等省区,人口较多,有几个大省的人口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现将其进行拆分。按此方案调整后,各省份除江苏(5265万人)外人口都保持在5000万人以下。现行行政区划中,新疆、内蒙古、甘肃三个省区面积过大或过于狭长,建议进行拆分。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现行区划也不尽合理,也应做出适度调整。按此方案进行调整后,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版图更加完整紧凑,各省级行政区域的长宽比例均不超过3∶1。 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状排列,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区内各市县到省会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就可以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中最接近这种模型结构的是法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非大区级行政区划),我国由于幅员面积较大,各地自然及人文条件相差悬殊,不可能在全国应用这种区划模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仅在中原地区能够体现出这种模型结构(图见附件二)。 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也力求接近这种理想的蜂窝状区划结构。从建议方案地图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各省(黄河长江下游及南部沿海地区)基本呈蜂窝状排列,而且都能以一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高度结合的综合经济地域(图见附件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