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是发展冷藏业的基础设施,也是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货物的建筑群。食品保鲜主要以食品冷藏链为主,将易腐畜禽、水产、果蔬、速冻食品通过预冷、加工、贮存和冷藏运输,有效地保持食品的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食品保质保鲜,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目的,起到调剂淡、旺季市场的需求并减少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经济损耗的作用。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03年已建成千吨级果品气调库9座,千吨以上冷库13座,500~1 000 t冷库35座,100~500 t 冷库59座,50~100 t冷库242座,50 t以下冷库1.7万座;截止到2005年年底仅兰州市就拥有商业冷库经营企业31家,库容达5.2万t。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食品冷藏链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国内冷库行业现状

我国自1955年开始建造第一座贮藏肉制品冷库,1968年建成第一座贮藏水果冷库,1978年建成第一座气调库。1995年由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引进组合式气调库先进工艺,并在山东龙口建造15 000 t气调冷库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型组装式气调冷库的成功先例,用户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又在陕西西安建造了一座10 000 t气调冷库,气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气调冷库已分布在山东、河南、北京、湖南、新疆、陕西、天津、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并获得客户的较好信誉。广东、北京等省市大约先后引进了40 座预制装配式冷藏库,总库容约为7.5 万t。近几年来,我国冷库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基地。据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 多万t,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占50 万t,国有冷库450 多万t,分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 多万t,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我国商业系统拥有果蔬贮藏库面积达200多万m2,仓储能力达130多万t,其中机械冷藏库70多万t,普通库为60多万t。

果品蔬菜保鲜一般采用最低温度为-2 ℃的高温库,水产、肉食类保鲜采用温度在-18℃以下的低温库[3],而我国的贮藏冷库大多数为高温库。大型冷库一般采用以氨为制冷剂的集中式制冷系统,冷却设备多为排管,系统复杂,实现自动化控制难度大。小型冷库一般采用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分散式或集中式制冷系统[4]。在建造方面以土建冷库偏多,自动化控制水平普遍较低。装配式冷库近几年来有所发展。

国内专业生产制冷设备及建造冷库的厂家很多,如开封空分集团制冷工程公司为国内第一家组装式冷库生产厂家,已形成从几立方米库容小型室内库到几万立方米的大型室外库;从高温库、低温库、冻结库到综合库;从全组装式冷库到土建结构内部贴板的混合式冷库;从普通冷库过渡到的多品种、多规格的气调冷库系列产品。此外大连制冷设备厂、天津森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其制冷设备在冷库行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天津森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双面彩钢聚苯乙烯保温板建造的装配式冷库,在国内发展较快。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研制开发的微型节能冷库在国内农村各地已广泛推广。据统计我国生产企业已生产建设大中小型装配库约800 座,室内装配式冷库约2.5 万套(座),仅苏州市2004年全市新建保鲜冷库38座,占江苏省的40%。

2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冷库利用率偏低

2.1.1 空间利用率传统的冷库设计一般高5 m左右,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尤其是无隔架层的冷库利用率低于50%,如物品堆码的高度一旦达到

3.2 m时,外包装为纸箱的食品,因重压变形、吸潮等原因极易出现包装破裂、倒塌等现象[6],导致食品品质降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1.2 周年利用率以兰州市为例:大多数冷库每年5~10月份期间贮藏荷兰豆、西兰花、花椰菜、大白菜、甘蓝、百合等新鲜蔬菜,然后以冷藏车、简易汽运等方式运至广州、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进行销售经营,冷库闲置期长达6个月。兰州肉联厂低温冷库贮藏肉制品、速冻食品、雪糕、冷饮等,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其他冷库中仅有少量冷库在10月至翌年4月份贮藏水果,其余时间基本关闭闲置,周年利用率仅能达到50%。

2.2 部分冷库设计不尽规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国内很多冷库属于无证设计、安装,缺乏统一标准,缺乏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现象较为普遍。操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容积500 m3以上以氨为制冷剂的土建食品冷库,其库址选择、地基处理、制冷设备安装等严重不符合《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的要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冷库名为气调库却达不到气调的目的,部分低温库一建成就面临停用或只能按高温库降级使用的局面。

2.3制冷系统维修措施不力,设施设备老化严重

制冷机的正常维修周期一般为运转8 000~10 000 h即应进行大维修;运转3 000~4 000 h进行中维修;运转1 000 h进行小维修[5]。适时对制冷系统进行维修、保养,可以及早消除事故隐患。因为国内大多数冷库尤其是90年代以前所建冷库,设施设备陈旧、管道严重腐蚀、墙体脱落、地基下陷、压力容器不定期检验。普遍开开停停,带病运营现象十分严重。

2.4 冷库节能措施未引起足够重视

冷库属于耗能大户。有数据表明:蒸发器内油膜增加0.1㎜,会使蒸发温度下降2.5 ℃,电耗增加11%。冷凝器中若存在油膜、水垢,蒸发器外表结霜等均会导致蒸发温度下降,耗电增加。另外,低温库冻结间或速冻装置进货后压缩比小于8时,应先采用单级制冷压缩,当蒸发压力降下来后,其压缩比大于8时再改用双级压缩制冷方式[5],而许多低温冷库一开机就启用双级压缩机,使冷库能耗加大。

2.5 自动化控制程度低迷

国外冷库的制冷装置广泛采用了自动控制技术,大多数冷库只有1~3名操作人员,许多冷库基本实现夜间无人值班[2]。而我国冷库的制冷设备大多采用手动控制,或者仅对某一个制冷部件采用了局部自动控制技术,对整个制冷系统做到完全自动控制的较少,货物进出、装卸等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

2.6商业冷库价格竞争激烈

近几年随着冷库数量的增加,除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自备用于存放食品原料或用于科研试验的冷库外,商业冷库出租转让频繁,行业内低价竞争激烈,加之高温库和低温库比例失衡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存贮肉类及速冻食品的低温库供不应求,大量的高温库闲置待用,导致大多商业冷库经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3 发展趋势

从市场对冷库的需求趋势来看,我国现有的冷库容量还十分不足,今后冷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设规模

果蔬产区应集中建设气调冷库,规模应以大、中、小型相结合,以发展中型为宜。机械气调库的建设应择优推广预制生产,现场装配模式冷库工程化工业产品,果蔬产地适于建单层冷库和中小型冷库;尽快推广塑料薄膜、大棚、大帐、硅窗、塑料薄膜小包装等气调设施是我国近期发展的重点。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发展中型冷库,建立冷冻食品贮藏批发市场。将中小型冷库向社会开放,提供有偿的仓库服务、信息服务、经营后勤服务。

3.2 冷链物流

我国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市场化程度很低,冷冻冷藏企业有条件的可改造成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形成冷冻冷藏企业、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联营经营模式。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都处于标准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与污染。

3.3 制冷设备

制冷设备业应着力开发国际市场先进通用的60 HP 以下各档次分体式或一体化且配有电子技术的自动化机组,将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整个制冷系统的自动控制中,目的是为冷冻冷藏行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降低工程造价。

3.4 整体规划

冷库行业必须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加强整体规划与协调,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同时,要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以保证我国冷冻冷藏行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总之,从冷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果品恒温气调库发展迅速,低温库比例有所增加,适合农户建造使用的微型冷库异军突起,装配式冷库及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分散式制冷系统推广力度正在加大,冷库设计更加趋于优化,自动化控制程度逐步提高,政府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等管理部门对冷库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国内冷库行业正朝着采用发泡聚氨酯或聚苯乙烯板隔热材料的轻便预制装配化、低温大型化、管理及进出库货物装卸自动化、果蔬冷库恒温气调化、冷风机

代替排管和广泛使用氟里昂制冷剂的操作方便、灵活多样、高效安全、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地1501 朱楷2015212504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和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新能源已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引言:本篇文献综述是为了探讨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的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已早早引起中国和国际上的关注,关于此类主题的文献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发表,在未来仍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和产业化计划等,使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的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匹配,上游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上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1] 主体部分 1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1 新能源的发展背景 20 世纪先后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不断上涨,人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以伦敦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也引发了对化石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担心。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由此促成了《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双重压力凸显了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促成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2] 1.2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2.1 日本 自身能源缺乏的日本是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的国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就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也被称为“阳光计划” ), 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 (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 根据2008 年 3 月修订的《京都目标实现计划》,日本新能源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为7 %,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为 4 .3%;到2030 年, 日本的可再 生能源占比大约为11%, 其中, 新能源为7 %, 大约为 3 200 万千升原油当量。[3] 1.2.2 欧美 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美国《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所有电力公司的电力供应中要有15%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4] 欧盟于2007年通过“能源和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2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5] 到2010年,风电已经满足了欧盟 5.3%的电力消费,其中在丹麦,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6] 2 国内新能源发展现状 2.1 国内新能源发展条件及方向 2.1.1 非常规油气资源 (1)油页岩资源丰富 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 X 10 8 t ,预测资源量4520 X 10 8 t , 其

中国冷库现状分析

我国冷藏库建设的现状 我国每年易腐食品的生产量高达10亿吨,其中相当部分必须依靠冷链物流保存,以保持其新鲜度和质量,因而作为冷链物流的主要环节——冷藏库,历年来都有发展。全国已从解放初的约3万吨库容量发展至今为900多万吨,但人均占有冷藏库容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每年腐败损耗量十分惊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在加入WTO后,我国冷藏库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我国冷藏库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现代物流的要求,以确保食品安全为准则,重视节能和环保,以使我国的冷藏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冷藏库建设的现状 二、1、容量和规模 (1)容量: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各地冷藏库容量增长较快,至2002年底,全国冷藏库总容量已突破700万吨/次,其中畜肉类冷库容量为400万吨/次(中国肉类协会统计)、水产冷库为162万吨/次(2002年中国水产年鉴)、全国供销系统的果蔬冷库为90万吨。此外,外贸、轻工系统及外资、港台商和民营企业也各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类冷库。至2006年,我国冷藏库容量约为880万吨(中国制冷学会资料),折成库容积约为3800万立方米,其中冷却物冷藏库约160万吨。 冷藏库容量较大的地区为:A、环渤海经济区(山东、河北、辽宁和北京、天津):其中山东省已达到100万吨以上,北京约为30万吨。B、东部沿海地区(浙江、江苏、福建和上海市):其中浙江也已达100万吨以上,江苏约40万吨,上海约为42万吨。C、广东(约62万吨)、广西。D、中西部的湖北、四川、陕西。 上海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1815万人(2006 年)、流动人口300万人的国际大都市,日平均消费农副食品近2万吨,其中相当部分要进入冷莲物流系统。据统计,至2007年3月,上海冷藏库企业共125家,冷藏库137座,总库容量已达41.81万吨,其中冻结物冷藏库为31.46万吨,冷却物冷藏库为9.61万吨、冰库为0.74万吨。全国人均占有冷藏库容积为29升/人,而上海人均占有冷藏库容积为99升/人,位居全国之首,更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8升/人(IIR资料)的水平。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2016年中国冷库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308240791.html,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2016年中国冷库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国内冷库发展现状1955年,我国开始建造第一座冷库,总容量4万吨,1968年开始,北京建造第一座水果机械冷库,1978年又建造第一座气调库,截至1991年底,我国已建冷库413.5万吨。1995年由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引进组合式气调库先进工艺。 国内冷库发展现状1955年,我国开始建造第一座冷库,总容量4万吨,1968年开始,北京建造第一座水果机械冷库,1978年又建造第一座气调库,截至1991年底,我国已建冷库413.5万吨。1995年由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引进组合式气调库先进工艺,并在山东龙口建造15000t 气调冷库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型组装式气调冷库的成功先例。1997年又在陕西西安建造了一座10000吨气调冷库,气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冷库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基地。据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多万吨,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占50万吨,国有冷库450多万吨,分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多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我国商业系统拥有果蔬贮藏库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仓储能力达130多万吨,其中机械冷藏库70多万吨,普通库为60多万吨。 国内冷库存在的问题我国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冷库的发展还是明显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利用率低,表现在一是空间利用率低,二是周年利用率低; (2)部分冷库设计不尽规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3)设备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制冷方式落后; (4)冷库节能措施未引起足够重视; (5)冷却设备能耗大,自动化控制程度低下; (6)我国冷库中的除霜周期和除霜时间一般都有很长;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冷库市场的四大进程趋势

中国冷库市场的四大进程趋势 国内的制冷市场非常庞大,涉及领域也非常广,大到尖端、国防、化工生产、畜牧水产渔业、肉类加工、食品、果蔬加工,小到菜篮子及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冷行业的发展,未来冷库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从单一冷库模式到组合冷库模式 从市场对冷库的需求趋势来看,我国现有的冷库容量还十分不足。我国的各类冷藏库,不论规模大小或功能如何,以往均按土建工程的模式建造,到目前这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这种建筑结构不合理,不适用现代冷链运作模式,必须进行冷库资源的整合改建与新冷库的建设。关于中国冷库未来的发展,可以参照和借鉴国外冷库的现有运作模式以及发展路径。在国外有很多公共冷库,使用者采用租赁的形式,冷库建设的规模扩大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所以大的综合型冷库是中国冷库设备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从中小型发展到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技术持续更新,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深加工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应的冷冻冷藏市场也水涨船高。 如上海、江浙以及湖北、河南等地,冷库市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重要的运输港口的冷库需求量也呈现出较大增长趋势。尤其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藏中,新的冷库模式的应用也在逐年增长。未来大型区域性低温物流冷库将成为主流,逐步替代那些规模小、能耗高、管理差、效率低的小型冷库。 我国冷库建设与农产品发展息息相关,未来农场化、集团化作业方式备受期待,势必促进冷库朝向规模化进程。如果冷库前端未来发展平衡,那么冷库利润肯定会有所下滑。所以冷库的设计和建设要符合冷库的功能和定位。 三、从“冷冻仓储”到“冷链物流配送” 目前,我国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市场化程度较低,冷冻冷藏企业有条件的可改造成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形成冷冻冷藏企业、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联营经营模式。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都处于标准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与污染。同时,按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调整现有冷藏库布局,构建各地区新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今后在城市建造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都将离开市中心城区,并按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和道路网络,建在有便利、快捷的运输设施地区。 四、从普通耗能冷库人为管理到节能安全冷库远程智能管理 由于冷库引发的火灾、氨气泄漏等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人们对冷藏行业布局以及安全隐患问题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关注高度,要想使企业短期内改变安全状况,政府必须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扶持,应把冷库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快速推进企业的改制工作,企业自身也要适应当下市场要求,推进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此外,国家推行节能环保政策,人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对于“节能”、“绿色”等的观念日渐重视,市场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产品备受青睐,氨改氟的企业数量猛增。早改造,早安全;早生产,早收益! 冷库的建设要注意节能性,采用节能化设计,采用节能性高的制冷设备,在冷库运行中要实行节能化管理。高端冷库,可以采用制冷设备的远程智能管理系统进行节能降耗和管理,效果比较明显。 和顺制冷作为冷库行业的知名品牌,一直专注于制冷领域。凭借在制冷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成熟技术,在行业迅速崛起。希望与业界各方一起努力,为中国的冷库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精编

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精编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冷冻冷藏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成为食品流 通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畜牧业生产、出口创汇及繁荣市场等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了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现状 (一)冷冻冷藏能力 据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 多万吨,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 50 万吨,国有冷库450 多万吨,大都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 多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国有企业从业人员达70 多万人,日冻结加工能力约9 万吨,日制冰能力约7 万吨,日贮冰能力约16 万吨。 (二)冷藏库的形式 我国冷藏库的单库规模,大型的每座容量万吨以上,小的为百吨左右。建筑形式大、中型冷藏库以多层建筑为主;小型冷藏库均为单层建筑。我国的各类冷藏库,不论规模大小或功能如何,以往均按土建工程的模式建造,到目前这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就以予制装配式冷藏库取代了其他方式建造的冷藏库。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冷藏库是外贸系统于1973 年首先整座引进的,截止1985 年广东、北京等省市共约引进了40 座,总库容约为万吨装配冷库。近几年来我国聚氨脂和聚苯乙烯隔热板生产已形成规模产业,部分中小型冷库,特别是小型冷库都倾向采用装配式的,其优点是施工周期短,安装调试方便。 (三)制冷设备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精)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308240791.html,2011年12月12日09:52电源在线网 导读: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表1 2009年~2013年我国GDP的增长情况(数据来源:ICTresearch,2011.08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

我国铝工业现状分析

我国铝工业现状分析 我国铝工业现状分析铝工业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社会贡献率最高的产业之一,最近两年总资产贡献率均在10%以上,不但高于全国工业9%的平均水平,而且大大高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7%~8%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铝工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 进入2003年以来,在我国不断增长的铝消费需求的诱惑下,我国铝工业出现了火爆的投资热潮。中国铝业市场的战略格局正在重新分化,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战略格局已经被打破,民营资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大举进入铝工业领域,抢市场.争原料.拼投资.上规模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对此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出现的铝工业空前的投资热是市场拉动和利益驱动的结果,它不仅是国内市场因素在推动,而且还是全球市场力量在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原有的氧化铝厂.铝冶炼厂.甚至铝加工企业均在大张旗鼓地开始一场新的战略投资.重组和规模扩张,而且一些新建的氧化铝厂.铝冶炼厂等也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开工建设,从而孕育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铝业投资和竞争恶战。对此我们有必要就目前我国铝工业所面临的战略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一.民营资本异军突起,巨额投资撼动国内铝业2002年初,在经过长期酝酿和市场考察后,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东方希望集团毅然宣布,集团已选定铝电复合体产业为集团的第二主业。该

集团突然决定大规模进入我国铝生产工业,这一举动不仅在我国铝行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在国内外市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一个中国国有企业群龙争霸的重工业领域中,一个与铝工业毫不相关的民营企业也想在这个投资大.市场大.产业大的行业中一争高低,并且要作为第二主业进行资本扩张的决策让人惊叹。应当说,这是一个令我国铝行业震惊的举动。 从2002年上半年至今,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该集团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大步迈入了我国铝工业领域,并走出了坚实的三大步。 首先,该集团于2002年4月15日宣布进入铝行业后,斥资6亿元与山东茌平信发铝电集团共同组建山东信发希望铝业有限公司,该企业将具有14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并辅以深加工及配套的供热机组等项目。这个项目已于2002年9月8日开工,目前,第二期电解铝项目即将投产运行。此举被看成其投资铝工业的一个序幕。 同时在其投资山东信发铝业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一个惊人之举在中国的西部内蒙包头发生。2002年10月,该集团在包头迅速成立了稀土铝业公司,这是其在包头投资建设的大型铝业一体化项目,注册资本人民币3亿元。据了解,该集团铝电项目计划从2002年至xx年分四期建设运营。一期工程已投资10亿元,有望在2003年年底竣工并投产,初期将形成25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为解电解铝生产用电问题,该企业还建设自备火力发电厂。

中国铝业现状分析

中国铝业现状分析 一、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解铝工业50 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国第一家电解铝厂-抚顺铝厂1952年4月开工建设到70年代末期,可以认为是中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初期。1952年当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其设计产能仅为年产1.5万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铝被定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金属材料。从此,国家开始对铝工业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中国铝电解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这一时期,贵州铝厂、兰州铝厂、包头铝厂、青铜峡铝厂、连城铝厂、郑州铝厂电解分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八大铝厂的生产格局。电解技术基本是以旁插和上插自焙阳极铝电解梢工艺和设备为主,产量达到了36万吨。50-60年代中国电解自焙槽主要缺点是电流效率低、能耗高、劳动生产力低,特别是电解槽密闭性能差,电解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沥青挥发物,对生产操作和环境污染影响极大。70年代中后期,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了135 KA中间下料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系列。在1979年贵州铝厂扩建过程中,引进了日本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160 KA中间下料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从此,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阶段从80年代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常规发展时期。1982年在国家“优先发展铝”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建于60-70年代的铝厂开始纷纷进行改扩建,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如贵州铝厂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了186 KA大容量、高效能预焙槽;包头铝厂兴建了135 KA预焙槽系列;青海铝厂在吸收消化贵州铝厂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了20万吨电解铝厂等。这一系列项目的相继建成,预示着中国铝工业开始向规模化大生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具有电力优势和铝土矿优势的地区也纷纷投资兴建了一批小型60KA白焙槽电解铝厂。这段时期,全国电解铝的产员由70年代末的36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109万吨,使中国电解铝生产首次突破厂100万吨大关。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跨入新世纪,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世界铝工业生产大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发展速度跃居世界前列。仅用10年时间,中国电解铝产量就从1992年的109万吨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342.46万吨,形成了

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现状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

冷链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品质,使其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冷链主要应用在食品、农产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其中食品、农产品冷链占比最大。相较普通物流,冷链优势突出。 成熟冷链物流涵盖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成熟冷链流程是对整个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过程都进行冷链处理,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源头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二是在贮藏阶段采用自动冷库技术;三是冷藏运输采用冷藏车、铁路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果蔬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农产品冷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 精准温控是冷链核心。易腐食物对温度敏感度高,全程温度需保持在一定范围。成熟的冷链体系有严格的温度带标准,以日本为例,按照《日本冷库法》规定,分为7 等级温度带。 日本冷库存储商品的7 等级温度带的划分 一、中国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1、我国冷链物流近年来不断发展。非冷链运输耗费严重且运送货品安全性差,伴随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我国冷链迅速发展。我国2008-2014 年冷库储存容量复合增长率为35%,2015 年冷链市场规模达1583 亿元,预计到2020 年冷链将达到3479 亿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7.1%。目前食品和农产品在冷链中占大部分,医药化工占比较小。 2014 年冷库仓储容量复合增长率

2014 年我国冷链运输市场分类 商业模式逐渐显现,市场格局初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国内冷链服务提供商主要有6 种商业模式,分别是运输型、仓储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交易型和供应链型。目前该市场的竞争者可分为四类,分别为由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生产商自建自营的冷链部门,专业冷链服务商,国外冷链巨头联手国内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 中国冷链物流主要商业模式 2、我国冷链腐损率较高,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冷链水平仍较较低,体系不完善,造成较高腐损。2015 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0%,50%和65%左右,腐损率为15%,8%和10%左右,相比发达国家5%水平仍较高。

中国氧化铝行业研究报告

2010年中国氧化铝行业 研究报告 版权声明:该报告的所有图片、表格以及文字内容的版权归北京水清木华科技有限公司(水清木华研究中心)所有。其中,部分图表在标注有其他方面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版权归属原数据所有公司。水清木华研究中心获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市场调查、公开资料和第三方购买,如果有涉及版权纠纷问题,请及时联络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氧化铝俗称矾土,是从铝土矿中提取而成,主要用于生产铝(电解铝)。中国铝土矿较为丰富,2009年基础储量为8.39亿吨,集中分布在广西(26.9%)、河南(26.0%)、贵州(24.3%)、山西(13.7%)等地区,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氧化铝的生产布局。2009年,中国累计生产氧化铝2383万吨,其中河南、山东、广西、山西、贵州5省就占到总量的99.0%。 与此同时,中国氧化铝的发展也与电解铝息息相关,其主要表现在供需和价格两个方面。1、从供需来看,电解铝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氧化铝市场状况。 一般情况下,生产1吨电解铝大约需要1.98吨氧化铝,因此电解铝生产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氧化铝需求量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电解铝产能不断扩大,致使氧化铝市场需求激增,从而引起氧化铝产能的过快增长。2006年,中国氧化铝产能不到2000吨,2007年达到2653万吨,2008年突破3000万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氧化铝产能增速同比下滑25.3个百分点,至3479万吨。2010年,随着国内电解铝产能的重启,氧化铝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年内确认投产的新增产能已达到790万吨。 图:2006-2010年中国电解铝和氧化铝产能(单位:百万吨) 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2、从价格走势来看,氧化铝的价格随着铝价上下波动。 中国铝冶炼厂多以长单采购为主,长协价格的确立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三月期铝价格的16%-17%为依据。这就造成氧化铝的价格与其供需基本面和成本脱离,而与铝价挂钩。2009年,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铝价逐渐走高,从而拉动了氧化铝价格的增长;进入2010年,铝价先降后升,氧化铝虽然需求旺盛,但受制于铝价,也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 图:2008-2010年上交所期铝收盘价(连三)和氧化铝现货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来源:WIND;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2010年氧化铝行业研究报告》立足于全球,从上下游出发,重点分析了氧化铝的市场供需、进出口以及市场价格等。最后深入研究了中国铝业、南山铝业、信发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冷库是发展冷藏业的基础设施,也是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货物的建筑群。食品保鲜主要以食品冷藏链为主,将易腐畜禽、水产、果蔬、速冻食品通过预冷、加工、贮存和冷藏运输,有效地保持食品的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食品保质保鲜,延长食品保存期的目的,起到调剂淡、旺季市场的需求并减少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经济损耗的作用。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03年已建成千吨级果品气调库9座,千吨以上冷库13座,500~1 000 t冷库35座,100~500 t 冷库59座,50~100 t冷库242座,50 t以下冷库1.7万座;截止到2005年年底仅兰州市就拥有商业冷库经营企业31家,库容达5.2万t。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食品冷藏链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国内冷库行业现状 我国自1955年开始建造第一座贮藏肉制品冷库,1968年建成第一座贮藏水果冷库,1978年建成第一座气调库。1995年由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引进组合式气调库先进工艺,并在山东龙口建造15 000 t气调冷库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型组装式气调冷库的成功先例,用户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又在陕西西安建造了一座10 000 t气调冷库,气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气调冷库已分布在山东、河南、北京、湖南、新疆、陕西、天津、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并获得客户的较好信誉。广东、北京等省市大约先后引进了40 座预制装配式冷藏库,总库容约为7.5 万t。近几年来,我国冷库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基地。据统计,全国现有冷冻冷藏能力已达500 多万t,其中外资、中外合资和私营冷库约占50 万t,国有冷库450 多万t,分属于内贸、农业、外贸和轻工系统,其中内贸系统冷库容量达300 多万t,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我国商业系统拥有果蔬贮藏库面积达200多万m2,仓储能力达130多万t,其中机械冷藏库70多万t,普通库为60多万t。 果品蔬菜保鲜一般采用最低温度为-2 ℃的高温库,水产、肉食类保鲜采用温度在-18℃以下的低温库[3],而我国的贮藏冷库大多数为高温库。大型冷库一般采用以氨为制冷剂的集中式制冷系统,冷却设备多为排管,系统复杂,实现自动化控制难度大。小型冷库一般采用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分散式或集中式制冷系统[4]。在建造方面以土建冷库偏多,自动化控制水平普遍较低。装配式冷库近几年来有所发展。

中国铝行业基本现状(免财富可打印版)

三、中国铝工业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解铝工业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国第一家电解铝厂-抚顺铝厂1952年4月开工建设到70年代末期,可以认为是中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初期。1952年当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其设计产能仅为年产1.5万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铝被定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金属材料。从此,国家开始对铝工业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中国铝电解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这一时期,贵州铝厂、兰州铝厂、包头铝厂、青铜峡铝厂、连城铝厂 、郑州铝厂电解分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八大铝厂的生产格局。电解技术基本是以旁插和上插自焙阳极铝电解梢工艺和设备为主,产量达到了36万吨。50一60年代中国电解自焙槽主要缺点是电流效率低、能耗高、劳动生产力低,特别是电解槽密闭性能差,电解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沥青挥发物,对生产操作和环境污染影响极大。70年代中后期,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了135 KA中间下料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系列。在1979年贵州铝厂扩建过程中,引进了日本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160 KA中间下料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从此,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阶段从80年代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常规发展时期。1982年在国家“优先发展铝”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建于60一70年代的铝厂开始纷纷进行改扩建,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如贵州铝厂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了186 KA大容量、高效能预焙槽;包头铝厂兴建了135 KA 预焙槽系列;青海铝厂在吸收消化贵州铝厂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了20万吨电解铝厂等。这一系列项目的相继建成,预示着中国铝工业开始向规模化大生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具有电力优势和铝土矿优势的地区也纷纷投资兴建了一批小型60KA白焙槽电解铝厂。这段时期,全国电解铝的产员由70年代末的36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109万吨,使中国电解铝生产首次突破厂100万吨大关。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跨入新世纪,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世界铝工业生产大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发展速度跃居世界前列。仅用10年时间,中国电解铝产量就从1992年的109万吨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342.46万吨,形成了中国铝业公司、青铜峡铝业公司、兰州铝业公司、山东铝业公司、包头铝业公司、山西关铝公司、焦作万方铝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铝生产企业。全球排名从1991年的第六位跃居为2001年第一,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并首次由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二是技术趋于先进。近几年中国新建和改扩建的电解铝工程都采用200 KA以上的大型预焙槽,230KA、280 KA、300 KA预焙槽型、干法净化、氧化铝自动下料和浓相输送、电解槽智能化控制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2001年160 KA 以上电解槽产量超过150万吨,占全部产量的45%左右,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三是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