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水景中的人文意境

校园水景中的人文意境

校园水景中的人文意境
校园水景中的人文意境

校园水景中的人文意境

【摘要】水景设计具有高生态性、文化性和综合性,特别是在校园水景规划设计中要体现它的文脉特质,彰显学校历史进程中的大学人文。

【关键词】校园水景人文意境校园文化审美

水景设计具有高生态性、文化性和综合性,特别是在校园水景规划设计中要体现它的文脉特质,彰显学校历史进程中的大学人文。大学水景应体现大学之本身,更加注重营造和谐、静谧,具有浓郁大学文化气息的氛围,需要注重国学中的静、透、儒、幽的感觉。

一、校园文化审美

1.1 突出文化主题,体现审美价值

校园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社会文化形态,这就是校园人文,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灵魂所在,没有了文化底蕴的校园将缺乏个性与灵魂,导致空间感雷同。校园水景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的水景应以彰显大学文化之内涵,以校园为依托,尊重于校园的历史文化。如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北大的“未名湖”、复旦大学的“燕园”、武汉大学“珞珈山水”等就充分体现了各自校园的历史文化,塑造了较强的可识别性。在校园水景设计中,美学概念是尤为重要的。俗话说,水美人则近,水岸美则人入之,美的水岸景观会使人们驻足停留。由此可见人文美学在校园水景设计中的重要性。

二、生态环境:

2.1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充分展现人文精神

绿色生态是校园水景必须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校园。

一个具有人文气息、宁静、清新又宜人的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是要良好的校园绿化为基础的,如果校园绿化既体现了学校的自身风格与自身品位,也就对校园中的师生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绿色植物又称之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而绿色可以使长时间从事脑力和视力活动的人群得以休息,同时校园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作用。据相关资料报导,花园式校园、园林式校园已经越来越被校园景观

浅析景观设计中水景景观设计

浅析景观设计中水景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8-12-04T17:43:42.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黄博文姜军谭宇 [导读] 水景工程以其独特的特点在现代园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对于园林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园林景观工程离不开水景点缀。 大连都市发展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水景工程以其独特的特点在现代园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对于园林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园林景观工程离不开水景点缀。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园林工程需要对水景进行合理设计,从而使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水景类型及其生态价值与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营造手法,对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原则及其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景观设计;水景景观;类型;生态价值;营造手法;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是适应现代都市人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水景设计在当前园林工程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也是一门艺术,带有巧妙借用之特点,可将自然与设计完美契合在一起。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 1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水景景观类型及其生态价值 1.1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类型。主要有:(1)喷泉:水自下而上喷涌,形成不同形式的水态,在长期的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景,主要有扇形、瀑布以及蒲公英等各式各样的形态。(2)瀑布跌水:瀑布主要是按其跌落方式进行划分类型,有阶梯式、丝带式、滑落式以及幕布式等类型。为确保瀑布能够沿着墙体、山体等结构平稳的滑落,通常会对墙面进行坡面处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因瀑布水量不同,在视觉、听觉效果上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落水口位置的水流量、高度差成为设计的重点。(3)涌泉与溪流:涌泉主要是在模仿自然状态下的承压水形式,与跌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的动态系统,其主要设计构成有管道、泵以及喷嘴等部分。溪流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可涉入式与不可涉入式。其中,可涉人式水深一般在0.3米左右,可有效防范儿童溺水,而且水底还做了防滑保护措施,可供儿童戏水;不可涉入溪流则主要是以水生植物的种养为主,并以此来增加其观赏性与趣味性。 1.2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生态价值。通过相关的优秀园林设计证明,水景景观以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城市水体方面表现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态价值的最好体现。同时,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环境。 2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营造手法 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营造手法主要有:(1)多角度设计。设计师首先应当能够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并有效运用之,同时还要求寻找自然原型,研究对象具有相似的环境、地形地貌等。我们可将原型探寻的范围划定在同一个自然带之内,然后通过地貌等,对原型进行研究,这是营造水景的一种重要手法。(2)顺其理,理其形。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全面掌握与模仿的自然水景意境、特征基础之上,通过营造天然式的水景使人们感受到该水景如同自然天成一般。(2)分要素与造意境。园林水景景观效果是通过分要素与造意境手法表现出来的,首先应当了解水景营造之要素。应当不断地对水景景观整体规划进行整体把握,对上述要素的设计合理性进行考究,从而采用艺术手段将水景营造之意图充分的表现出来。 3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设计原则及其设计要点分析 3.1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设计原则分析。主要有:(1)突出特色原则。在园林工程水景设计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园林整体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水乡气息较为浓重的园林可将水景作为重点予以突出,从而给人灵动之感;对于那些气氛相对厚重的园林可将水景设计当作一种辅助手段,以恢弘基础为基调给人清新之感。()统一协调原则。园林工程水景设计过程中的统一协调原则主要是指水景营造时应与园林中的其他环境和景观品质相衬托、相协调。要全面考虑设计环境的水源、气候等生态条件,即水景风格应当与环境、建筑风格等相一致。(3)形式恰当原则。对于多数的园林水体面积而言,应当以其美观、实用性为标准。通常情况下,园林水景的水池面积以园林总面积的30%为宜,水池中的倒影极具观赏价值。当前最能体现形式恰当设计原则的即为美国的波特兰大市大会堂前的广场水景,堪称美国至今为止最精彩的水景设计作品。 3.2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设计要点分析。景观设计中的水景景观设计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水与人的距离,让人尽可能融入到水景中。具体表现为:(1)驳岸设计要点分析。驳岸主要作用是稳定水岸,是陆向水的过渡,使水岸不会因为水淹或雨水冲刷而破坏。亲水性分析:驳岸引人前往水边,将水与陆地自然过渡,使人们的视野因岸的延伸而开阔、延伸,见到水就很想自然地接近,轻步在驳岸上,不禁使人为之神醉,仿佛置身于龙宫通道之上。设计要点:按形式临水驳岸可分为三类,斜式驳岸、阶梯式驳岸、直式驳岸,常规情况之下,驳岸组成部分主要有墙身、压顶、垫层、基础桩、基础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驳岸顶部压顶,驳岸的主体部分墙身,常见的有用砖、水泥、混凝土、软卵石等砌成,也有一些地方使用临时性墙身,用竹、木板等材料制成的,基础宽度则为高度的0.6~0.8倍,常见厚度为400mm。基础与地基之间用碎石铺成,属于垫层,为了加强驳岸承载力,将木桩或混凝土桩打入土层,属于基础桩。为避免土层沉降不均匀,还常能看见伸缩缝与沉降缝设计,保持驳岸稳定性。(2)步石设计要点分析。步石设计是将零散的叠石按一定间距点缀于窄而浅的水面上,它的设计是便于人们通过的一种步道。又称汀步、跳墩子。亲水性分析:步石的美,主要在于可以有效的缩短人与水之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与水更加亲近,人们漫步汀步上,清可见底的流水在脚边环绕,低头可见游鱼调皮嬉戏悠闲自得,宛如身处凌波境;细细品味,水愈发显得无穷无尽,仿佛置身于汪洋之中,回望来时的小路,若隐若现, “水因断而流远”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设计要点:一般情况下,步石分为面层和基础两部分,面层建议采用预制混凝土步石或表面平整的经防滑处理的块石,面料的材质、颜色、形状相互搭配而不致显得突兀,与周边环境互相协调,表面积至少为40×40cm,至少土中基础长度为上部分土的2倍。以水位最高位作为步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最新 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分析-精品

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分析 一、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问题 (一)缺乏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目前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主要以高校为主,尽管高校的科研人员有将学术成果转化成产品的愿望,但由于高校自身缺乏成果转化的资金实力,而且也不具备开拓市场的优势,加上高校的评价体制也没有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开展协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而以高校为主的协同创新模式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协同发展的又一重要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由于高新技术创新需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因而在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和勇气开展科研创新,再加上我国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企业主动开展协同创新的意识与动力不足。因此,当前高校与产业集群中各类主体普遍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急需解决协同创新动力机制问题[2]。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当前,协同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的梯度、层次及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难以培养出行业需要的各种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集群人才支撑力度孱弱。另外,由于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不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客观上存在产学脱离的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尽管高校与产业集群都认为需要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互动共赢,但目前的合作还处于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较低层面,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够根据双方的投入程度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影响了双方共同合作的积极性。这是导致协同合作难以持续开展的重要原因。 (四)缺乏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由于国人重情感轻制度的传统习俗,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缺乏科学、详细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习惯了被动服从,产学研合作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迈入深度合作和发展阶段的时候,还会涉及风险投资、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问题,这方面的体制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五)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高校与产业集群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二者合作的目标、层次、效果及收益都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科学评价,没有科学的评价,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激励,协同合作的持续和深入开展便存在诸多潜在的问题。 (六)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的介入是协同创新顺利开展的重要维度,是影响自组织系统运动发展的重要序参量,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是提高高校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能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两极化现象严重,要么管得过死,使各类机构都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意愿开展自由合作;要么疏于管理,不能及时有效地协调和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由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

归纳最全古代诗歌意象完整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 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 美女的容颜牡丹: 高贵、富贵 扬花: 飘零、离散 柳树: 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园林景观水景的作用

园林景观水景的作用 目录 关键词 (1) 目录 (2) 1水的形态 (3) 1.1静水 (3) 1.2动水 (3) 2水景的种类 (3) 2.1静水 (3) 2.2流水 (3) 2.3落水 (4) 2.4喷水 (4) 3水景设计的基本原则 (4) 3.1宜“活”不宜“死”的原则 (4) 3.2宜“弯”不宜“直”的原则 (4) 3.3虚实结合的原则 (4) 4水景设计的手法 (5) 4.1形-静态水面划分 (5) 4.2光影因借 (5) 4.2.1倒影成双 (5) 4.2.2借景虚幻 (5) 4.2.3动静相随 (5)

5水在园林中的作用 (5) 5.1背景作用 (5) 5.2纽带作用 (6) 5.3焦点作用 (6) 6水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6) 6.1水景景观雷同 (6) 6.2缺乏个特色性 (6) 概述 水体景观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大量的水景设计观察,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水景设计形态和理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总结出当代城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的3大原则,并着重强调了水景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城市应用水景,应重点注意节水问题。为此,各个城市要根据本地区的缺水现状和气候条件进行水景观设计,节约用水,做合理到位的水景。

水景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水景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水的固有的特性,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所以说,分析水景的特性,明确水景的作用,了解水景的设计形式,利用水景和各种景观元素的关系,以表达设计的意图,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1水的形态 1.1静水 宁静、轻松而平和,常见于湖泊、水池和水塘中。园林中常用宁静水面形成具凝聚力的空间,映射天空和周围景物。 1.2动水 激越,如流动的溪流、水道、水涧、瀑布、水帘、壁泉以及喷涌的喷泉等。水的一般流动规律是由动到静,即从喷涌的源头到流动的溪流河段,最后汇集起来而趁于平静。 2水景的种类 现代景观设计中 ,水景按建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天然水景和人工水景。天然水景是以江河湖海等自然水资源为背景的人文环境,人工水景则是以水为主体的人工构筑物。天然水景讲求借景 ,以观赏为主。构思中借助自然地形,顺应环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云技术深入发展的科技背景,主要以高校视角探讨目前协同创新存有的问题,并研究云服务环境下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对于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优势,形成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从而为实现多方深度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云服务;高校;协同创新 1引言

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其价值核心是 知识增值,是以协调融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 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随着云技术的 出现与发展,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的优势平台和应用服务,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产学研领域也是势在必行。 基于云服务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可以提供加速资源汇聚、提炼创新要素 的高效整合平台,进而突破协同创新多主体间的原有壁垒,充分激发 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潜能与活力,实现多方的有益深度合作。因此,随着基础实施环境发生的根本改变,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内容 延展性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协同创新中高校作为协 作主体所存有的问题,探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协同创新给高校参与方 所带来的机遇与优势,并就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形式与内容 展开研究。 2研究现状 在美国,SIMtone特意推出了“通用云计算服务”,专业面向教 育领域,学生通过瘦客户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可以接入云服务,计算资源和硬件设施维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Google公司从经 济性出发,为学生提供软件定制SaaS服务,部分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学生可免费使用1。在国内,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是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热点。鲁若愚、朱卫杰对云服务环境下 的协同创新形式进行了界定及比较,总结了基于云技术的创新模式特点:依靠云创新环境,整合云创新资源和产生云创新成果2。叶伟巍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产学研的协同静态机制和动态演进机制,并研究 相对应的政策激励效果3。陈劲提出基于整合维度、互动强度探索构建

归纳古代诗歌意象完整版

归纳古代诗歌意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论文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 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

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24091545.html,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田雪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提高高校竞 争力与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也彰显着高校的发展生机。高校是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基础,更是各个领域创新成果的产生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用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让技术转变成为生产力,为社会进步而服务。 【关键词】高校创新力科技现状发展 一、引言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高校师生的整体创造力。积极利用高校内的各项教育资源创造新的技术与成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的重任。我国大部分科技研究人员都工作于高校,产生于高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明确高校的创新优势,认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前景,才能让高校的教育作用呈现出来。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创新性论文还是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果不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一)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优 目前,社会上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两大问题,两大问题同时出现证明高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有问题。高端人才的流失,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发展的高端人才数量更少。高校中缺少关于创新的高端科技人才,会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质量。除了人力资源,我国高校的科技研究设备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条件的改善,让大部分高校都有充足且先进的科学仪器,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使用科技创新仪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在传统科研理念的影响下,SCI核心论文是评价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过于重视短期科研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写出核心论文,以此获得个人级别调整与工资待遇提高的福利,也就是说,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

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王燕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执行的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灵魂,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很多高校并不能承担此重任,未能发挥协同创新的核心作用,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协同创新环境氛围以及缺乏有效的创新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普通存在的影响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多年来,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创新来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的转型升级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已变得越来越紧迫。 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来自创新。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围绕着创新目标,在多主体和多种创新资源的相互补充、协作配合下共同完成既定创新目标的一种协作方式。这种组织模式是以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科技平台和中介机构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一体的动态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辅助要素间的资源整合和深入合作,形成系统的效用叠加。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容及意义 1.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机制体制障碍,我国的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各成体系,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创新效率极低,为推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整合,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探索促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97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紫金山街小学三届阅读文化节方案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文明、高雅;优秀的传统文化意味着健康、和谐。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书香人文校园,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保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养成文明礼仪”;“争当礼仪标兵,构建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读”、“诵”、“唱”、“讲”、“画”、“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开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新的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石。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创新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潜能

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有重要意义。在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设备、全新的知识和高新技术的高等学校,对新世纪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

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热点思考 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李素矿《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0日 14 版) 资料图片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功能特性,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必须在协同创新中有所担当。高校要科学把握协同创新的四个维度,积极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和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 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于高校内涵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融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大科学时代特征,决定了协同创新必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也是创新型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是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高校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在于大力彰显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紧紧依靠并牢牢抓住两个“主体”,注重发挥自身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大科学、大工程、大项目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 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走之路。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重要 举措,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是化工专业 的学生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 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的,可以看出,大学拥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大学生作为大学主体的一部分具备着良好的条件和优势从事创新活动,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实现中的可能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1、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

大学校园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必要性

大学校园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必要性—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习心得大学校园是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承担重任的国家栋梁的阵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 文化的熏陶、情操的陶冶、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的活跃、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促使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他人、对客观世界产生深入思考,势必导致大学生乐于贡献、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势必加深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的深刻了解和热爱,势必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大学校园文化,应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其精髓主要包括: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有理想的、有民族气节的人;培育积极进取、乐观旷达、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知耻慎行等美德;宣扬舍生取义的忠贞气节;强调修身养性等等。 一、重视道德修养,利国利民 儒家把道德修养摆在重要的地位,并把它当作至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孔子创立了“仁”的道德境界,他认为,一个具备“仁”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深厚道德修养的人。他还把道德人格以君子、小人来体现,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提倡为了道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儒家的“仁”的道德观念,熔铸成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演变成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正气与操守,有如文天祥、岳飞、黄继光、董存瑞等。在当今,我们仍需要在民众以及大学生中倡导“浩然之气”,仍需要为国家的强盛而奋斗不息的人。道家则以“抱朴守真”视作道德养成的核心及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还认为世俗的卑贱尊贵不足介怀,每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精神“家园”急需耕耘的当今社会,道家的“抱朴守真”的观念启示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每个人应发自内心地去体验道德情感,培养纯真、诚实、俭朴的道德品质;个体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自我个性的拥有和发展,应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顺性而为,量力而行;坦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应从追名逐利、虚伪狡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无疑地,道家的“抱朴守真”观念,有助于道德培养与健康心理培养,并能有效地实现道德调节与心理调节的结合。 二、奉行知耻慎行,维持社会公共道德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社会特别提倡“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有羞耻之心。羞耻心就是符合社会

水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水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水景在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本身具有了灵活以及巧与因借等特点,能够很好的组织空间和协调水景观变化的作用,能起到更好的确定游览线路以及给人的方向感很明确。全面的掌握和理解他的一些特性,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的表达设计和意图。 前言 水遇到风,可以凉风袭人,给人凉爽的感觉;遇到光可 以光芒四射,给人带来活泼、热情的感觉。所以适当的做一 些水景设计,能够使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生态环境中, 水是最活跃和动感的因素,对于流动的水可以使人的情绪更 加激昂。但对于大片平静的水,有安抚人们心灵的作用。大 面积的水还能够把空气中的微尘给吸收掉,可以对空气起到 净化的作用,而且也能够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人居住起 来更加的舒适,这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起到很好的效果。 1.水景设计的概况 在各种风格不同的景观设计中,水景都有不可以替代的作用。水是景观设计中不可以缺少的、很有魅力的一种元素。有一些设计师们把水景设计称作是一颗大树:它的根部具有中国古园林文化的艺术特色;它的源泉来自于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它的枝干就是表现不同姿态的水景,比如垂落、喷涌、静态和流变的水景;它的叶子是那些用水为重要元素的景观,例如亭榭、动植物、船桥和其他同样性质形象的景

观。 中国园林具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所以可以知道水在景观里的重要性。但是,如今的一些水景状况让人很堪忧。城市里随处都可以看见的大喷泉但是都不喷水,到处都是污染了的小溪、河流,更有一些早已干了的水池,这在水景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人们虽然都有亲水的本性,而且设计师也在想办法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现在水资源的缺乏,要怎么去营造一个能够满足大家认可的水景呢,这成了现在设计师们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水的特性及水景的设计形式 2.1.人的亲水性 人们大多都喜欢水,当距离水很近的时候我们可以接触到水,用我们的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感受水所带来的亲切感,而水的温度、气味水雾刺激着我们,可以让我们感到兴奋。当距离水很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视觉来感受水的存在,被水吸引过去,然后达到近距离接触;如果水景设置的隐蔽,可以用水所发出的声音来吸引人们。 通过人们的亲水性,可以通过缩短人们与水面的距离,在比较安全的情况可以让人们可以融入到水景当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喜好跟水接触,小孩子喜欢在比较浅的水里玩耍,到水中尽情玩乐。 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也可以潜进水里,身临其境更好的欣赏水下环境的魅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