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育要想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与现代社会美德,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培养。简单说,未来的社会是“三Q”突显的社会,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三Q”并举的人才,“三Q”即IQ智商、EQ情商、CQ创造力。“三Q”的提升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个现代班主任在管理自己班级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一目标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最高追求。班主任在把握这一主旨后,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营造出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让他们在班级这个小集体当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有才能。

思路决定出路,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一个现代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管理中的“首席”而不是的“终结者”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班主这一身份是多重身份的组合,从行政角度而言,班主任是学校任命的管理者;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一名成员;从教师这个角度而言班主任又是一个教育者。多重的身份就有多重的任务,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将这三重身份的任务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智慧的班主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三者的完美组合呢?

这是一个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问题,不同的定位其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迥异的。王晓春老师,借鉴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将班主任分成九类,即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王老师对这九种班主任都做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下面我将王老师的分析作一简要汇总。

班妈型,一切都围绕“爱”来推动,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

班官型,靠监督、检查、评比、等管理方式来工作,自己是学生的“上级”,缺点是管理压倒一切,管理代替教育,没有深入学生的灵魂,教育效果是表面的。这样的班主任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白班主任不是“管理人的人”。

鼓动家型,靠“煽情”来工作,他们有个人魅力、知识和才能,他们给自己定位做学生喜欢与钦佩的人。但要注意提高工作科学性,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领袖型班主任,

导师型,主要靠思想影响与人格魅力开展工作,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学生的人生指导者。缺点是容易导致迷信、封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科学家型,靠科学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他们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这类班主任热心而少干预,指导而少控制,而且富有智慧。但不一定符合低年级学生。

至于“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三类班主任是应该杜绝的。

从分析当中我们可看出,的确前五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共同之处就是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花费的功夫多,在班风、学风建设方面,问题学生以及教学研究方面欠缺。因为繁琐的班级日常事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较多的插手班级日常事务,就会大大抑制班干部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会打消班集体所有成员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形象地说,就是当诸葛亮还是李世民的问题。

之所以将科学家型班主任单独拿出,是因为我觉得科学型班主任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类型理想类型,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正如网友老菜鸟所言:“我擦亮眼睛,努力照了照:50%‘班妈’,40%‘班官’,10%‘书生’。”但科学家型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成长的理想追求是有积极的意义。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本来就是亦此亦彼的,既然我们一时无法分清彼此,我们何不暂且就按照亦此亦彼的思维来开展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但不管怎样都要师出有名,于是我想到了现代企业管理当中的一个名词“首席”即CEO。作为CEO他既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权限,又要受到董事会与战略决策委员会(各地的称谓不一样)的监督;他既要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又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各股东的最大权益。如果对号入座的话,首席的职责与班主任的职责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我将“首席”这一概念引入了我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开展我的班主任工作。

总之,我个人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为“首席”是既有利于主任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从繁琐的班级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去学习、研究,进而更好的管理班级。在我的班主任工作过程当中,我模拟CEO 领导下的执行班子,组建班级管理机构,班长、副班长相当于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生活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体育委员会、文艺委员会、班级团总支,各委员会的第一负责人相当于各部门经理。经首席批准后各负其职各施其政,各项工作都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样我几乎不用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具体事例讲时根据时间来确定)。大家如果看这我的《班主任真经》就会发现我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是比较轻松的。只需每个星期看一看各部门给的班内事务反馈表,活动计划执行审批即可,但班级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由我来确定。当然这一做法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二、班级管理多一些文化熏陶,少一些说教;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是“水土”?水土即文化。“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化矣。”个人为训,集体为熏。一个学校能否称得上的优秀,不完全在于学校是否有高大的现代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在于学校是

否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相对于一人班级而言是否能称的上优秀,其班级文化是至关重要,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风向标。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尽管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内容内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到班级文化我想重在指精神财富的创造,因为作为一个班级除学校给配备的教学设备再没有其它任何的物质财富,更何况也用不着班级体成员为这个班级创造什么物质财富,充其量也就是要爱护现有的班级物质财富,但这又属于道德范畴的,应该是精神财富。就班级的精神财富而言,似乎又可以化分为静态的精神财富与动态的精神财富两大类。这两大类精神财富是班级全体成员所共享的,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动态系统。这个动态系统能否丰富发展就是一个班级是否具有良好班风的标志,因此作为班主作一定要努力建设自己班级的精神财富。

一个班级从形式结构上的班集体到心理意义上的班集体,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散,第二阶段是联合,第三阶段即为集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当中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班集体。当然这个过程单凭班主任的简单说教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班级文化建设,进而形成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一个班级的精神、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班级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同时这种价值观又会潜移默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为深处影响其终生。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班级的静态精神财富具体要求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班牌、班规、班歌、标语、班徽、创意墙、值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班委会组织机制与职责制度等。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班级的动态文化建设,作好动态文化建设需要围绕“五个中心”开展活动。

第一中心即班风、学风的形成情况,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效活动,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转化。如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

第二个中心即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当然对于传统节日重视不能“坐而论道”,更要身体力行,为此在各传统节日不是简单的放假,而是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活动,如我们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各种传统节日的征文大赛。

第三个中心即为对时代精英的缅怀,英雄是时代的创造者,对他们的缅怀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祖国的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每到各种英雄祭奠日我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祭奠活动。

第四个中心就是对现实生活一些丑恶的现象进行揭露与抵制,每年我们都会配合林业公安局进行禁毒宣传、防艾滋病宣传、反邪教传宣等。让我们的学生真实体会到这些现象的丑恶本质,正本清源,远离假恶丑。

第五个中心就是弘扬传统美德做新时代的高素质建设者。这次当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后,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爱的奉献》赈灾晚会,并举行了募捐活动。全校师生捐款将近七万元,我班学生共50共捐1500多元,最得一提的黄伟同学平常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捐出了他两个星期卖矿泉水赚来的65元生活费。

总之,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舍得花力气进行班级的文化建设,他的作用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所能代替的。

三、班级管理要情商智商并举,偏重情商;

正如人们所说:“智商高情商高,春风得意;智商高情商低,怀才不遇;智商低情商高,尽占便宜;智商低情商低,这辈子没戏。”智商的培养在班主任更在各科任教师,因此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情商。到培养情商方面我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开展工作:第一、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提前,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人士,他的成功都是源于他的情绪调节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我尝试以下三法:

书法调节情绪法,我根据其不同情绪特征令其进行不同书定内容的书法练习。如自卑者,我让其每天将“自信”二字写一百次,连着写一个星期。

情境再现法,让模仿能力较的学生模仿其失态的情境,让其观看,看后再谈感想。一位女现学演课本剧《三块钱国币》中的吴太太。

雕刻鸡蛋法,我让那些情绪容易失控同学雕刻鸡蛋,我根据其失控的程度规定在鸡蛋上雕刻小孔的数量。

第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大凡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是经历挫折最多的人。面对90后的这一代,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因此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他们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实践中我经常采用:

故事熏陶法,通过名人受挫成功的例子对他们进行教育,用到最多的就是林肯的例子,亲让其反复背诵林肯的成功经历。

活动强化法,东北气候比冷一到冬天经常下雪,为了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我们经常清扫校门马路上的雪,我让学生不带手套,拿石头往起砸被汽车碾压过的雪冰。当然班主任的带头。

制造事端法,这一方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给其制造事端,让其在真实的假设情境中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例如我和班会成员合伙偷笔记本,假装考试试卷丢失登错分等。当此必要的时候要征的家长的同意。

冷落法,故意冷落他,提问的时候举手也不提,不举手也不提,叫学生提问绕过他等。

但注意后两法必须有其它的人参与,最好是当事者最要好的朋友,目的是证明班主任的活动目的性,搞不好会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

第三、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一能力的培养随意较大,宗旨是想尽一切办法为社交能力弱的同学创造社交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社会。

四、班级管理要分类培养,一视同仁;

一娘生九子,个个不一样。不管什么样的班级,学生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分类培养的意识。具体到实际工作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如何进行分类培养呢?

首先培养目标可以划分为特长培养与全面培养。实际上特长培养与全面培养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已简化为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与文化课考试生的培养。当然文化课考试生培养还应该分一下层次,每个班级应该划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三级培养机制”如我现在带一个生加强班(好班),我各科任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态度把班级的学生分为三组类,第一类为名牌大学,第二类为二本名专业大学;第三类为,二本、三本。当然作为一个加班班我没有划分高职高专这一类,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存在的。之所以没有划分这一等级,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性。为此我还在高一时把我班的一个课前口号拟定为“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全部都是211”.也有可能有的老师会担心,这样的划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水平估量还是很理智的。更何况不管那个层次学生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

其次,学习训练的分类进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是不一样的,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是不同。因此我与各班任教师商量,实行“三三一”作业制度,所谓的“三三一”就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与练习的时候,要分三类,难题、中等难度题、容易题。在实际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第一类学生在完成难题的同时要完成中等难度题的三分之一;第二类学生在完成中等难度题的同时要完成容易题的三分之一;第三类学生,在完成全部容易题的同时完成中等难度题三分之一。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与高效学习。

再次,课堂提问的分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设置难、中、易三类不同的问题,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进行提问。更要倾向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只要举手示意,不客什么样的题都可让其来回答。

最后,考试的不同要求。考试的时候我们实行普通班与加强异卷,同时还设置必答题与选做题,第一类学生要答卷面上的所有试题。第二类学生在答完必答题的时候要选做一道选做题,第三类学生只答必做题。分数汇总的时候,我们将第三类学生分值时行换算再进行全班摆榜。第一类与第三类学生按卷面上实得分数算,第三类学生按照卷面所得分乘以卷面所有分与第三类学生必答分的比值进行计算,同时还要加上奖励分,即凡是低一等级的学生答对选做题后,不但要加该题分值,还要加上该题的二分之一分值作为奖励分。这是一个模糊数学分榜。最主要的目的最可能不挫伤每一个人的进取心。

五、既要重视评比,又要淡化评比

尽管我们对考核评比深恶痛绝,正如王晓春老师所言:“教育界,一个孩子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评比是反常的、病态的,评比很少才是正常的、健康的。”但不管我们怎样痛恨,考核评比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当前情况而言,我们还无法找到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来替代。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以一个正确的

态度对待考核评比--既要重视评比,又要淡化评比。因为你不“重视”评比,你的工作就得不到学校的任可,时间长常了你还会给人们造成一种独行特立的感觉,从而你会失去很多工作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影响一个班主任的发展。考核评比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就目前情况而言,只有那些在各种评比中的佼佼者,才能赢得学校社会的认可。教育界的考核评比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只要应试教育存在考核评比就会存在。正所谓,只有将应试教育搞好,才能搞好素质教育。所谓“重视”,就是指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各项考核评比,不要唯“比”是从。只要有利于学生学识增长、身心健康的评比,班主任一定要认真组织,但要适可而至。比如为一次班板评比能拿第一,就涂料就用一百多元,班报组成员六七人用了四五天的时间才完成,这样的评比,其功利色彩早已超越了其实际价值,这种评比是得不偿失的。还有为了达到学校评比要求,班主任搞一刀切,不分清红皂白,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甚至将学校的考核评比移用到班级学生的身上,这样的班主任是不合格的。学生不是士兵,更不是囚犯。要做到“淡化”,就是指班主任要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些以人为本的理念。考核往往和班主任的津贴业绩相挂钩的,这就要求班主任有些时候要将钱看的淡一点,扣就扣点吧,为了孩子们。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有用的。

六、以表扬为主,兼用惩罚

《犹太法典》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虚荣海里游泳的鱼”。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一种投入小收获多的投资,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多使用赞美。当然赞美他人时还需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赞美要有据可依,否则就成了恭维;赞美要恰发其分,否则就成了不怀好意;赞美要因人因事而异,否会适得其反。关于赞美的使用,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我就不再啰嗦啦。我要说的是惩罚,惩罚一词在当下教育中不太受欢迎。但是在我看来,在教

育中采取适当的处罚是必须的。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那么怎的惩罚是适当的。

第一、惩罚要点到为止,以毖后为目的。

惩罚是有目的,他的目的是为了毖后,因此班主任在惩罚学生的时候要把握好分寸。有些老师也经常惩罚学生,但越惩罚学生对他越尊敬;而有的老师一惩罚学生,学生就反教,原因在哪呢?前者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自身的缺点,是学生自愿的,而后者是为了泄私愤。如罚抄作业这一事,你如果只罚到学生学会了为止,学生会很乐意的接受,如果你罚抄十遍或者更多,你得到的肯定是反抗,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让学生明白沟通的目的不在“惩前”而在“毖后”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孩子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更何况是班主任呢?”“孩子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除非他不是人。”前几天在我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打扑克。

第二、惩罚要适时,有效。

惩罚学生必须要适进有效,不能搞秋后算帐。比如就一个迟到问题,有些同学喜欢磨蹭,一磨蹭就迟到。第一次迟到班主任只需提醒,第二次迟到可以让他在教室外站一会儿,但以不耽误上课为前提。第三次迟到时,班主任就没有必要再让他站了。你可以让他直接进班,这样的效果绝对会比再让他站要好的多。

第三、惩罚范围一定要小,切不可“连坐”。

法不责众,这是班主任一定要注意的一个理念。当你没有把事情弄清楚,没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惩罚,如果实在无法将事情弄清楚,你可以将其放过。真相总有一天会大明于天下的,

到时你再找主谋谈这一事情。当然这时候你就没有必要再惩罚他了。但你要告诉他,以后注意不准再犯类似的错误。

连坐会引起众怒,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第四、惩罚必须以尊重人格为前提。

每个人的尊严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受惩罚的学生只有犯了错,并非犯了罪,更何况罪犯也都是有人格尊严的。因此在惩罚学生的时候语言上不要使用讽刺挖苦,动作上不要动用暴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长人不说短话,千万不要揭学生的短散布学生的隐私。

至于惩罚的方式王晓春老师已作了深入的分析,我赞同他的分析。希望各老师能够艺术性的使用那些惩罚的办法。但切忌点到为止,不可过头。

总之,对学生的惩罚永远是善意的,惩罚的目的为了“毖后".同时还需要注意一种意识那就“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有了这种理念惩罚的时候,你就会变得理智了很多,切忌冲动,冲动是魔鬼。同时你的惩罚也会变成一种艺术。

七、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个班级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为班主任一定开辟多种渠道,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能力,尽最大可能实现学生自治这一理念。

第二、应该应该学生做的,班主任坚决不能代替。事实证明班干部可以做好班级内的任何一件事情。举个例子,我们学校隔周都要举行一次心理班会,学校要求每个班主任必须写教案,讲心理课。我却将这一任务下放给班长、副班长以及各管理委员会的第一负责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结合班内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题目,自主搜集材料。心理班会由班干部成员讲授,既深化了他们对这个心理问的理解,又切合了学生的实际,还锻炼了他们写作能力,效果真可谓一

石多鸟。更有意思的是我的心理班会教案,在学校举行的心理班会教案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同进在进行班级事务决策的时候,大事施行管理委员会投票的方式来确定,小事由各负责人自主处理。

第三、坚决不能培养暗探。很多老师愿意在班级培养自己的心腹,以期了解班内的一切动向。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可取得。这不利于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更不利于心腹学生的成长,容易将心腹培养成两面人,最终造成分裂人格。这是可怕的。

第四、努力做到班集体所有成员有法可依。一个班级的班规,就是这个班集体的法规,任何人必须遵守,包括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也是班集体的一名成员。所以当一个新班级组织时,班主任必须组织全班学生起草代表民意的班规。以法治代替人治。事例站军姿。

第四、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一个班集体,他是所有成员的集合体,一个良性的集体需要倾听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声音也需要调动每一人成员的极积性。为此我们应该在广开言路的前提下,让尽可能多人员参与到管理中,尽可能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这样既可以提升每位学生管理能力,又可以增强集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可为学生自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我班级情况而言,全班54人,从班长到小组长一共30位是班委会成员,这样既可以减轻班干部成员的工作压力,又可以调动每个人极积参与班级管理的极积性。当然也可以采用班干部轮换制,班长星期制等。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个琐碎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班主任既要有抓重放轻,抓主放次的能力,还要有宏观调与微观点拔的能力。总之,班主任工作就是做“人”

的工作,只要用对待“人”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学生,你就能在班主任任工作中游刃有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_练琪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6期 SUN Y ATSEN U N IVERSITY FORU M,V o l125N o1620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导向* 练琪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与正确导向。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 类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 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结合;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792(2005)06-0447-03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高职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高职院校定位不清。按照现实情况来说,真正掌握应用技术的大学生应该比纯掌握学术理论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大量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就业岗位,出现供需矛盾,关键还是高职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生产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二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导向不明确。高职学生是面向就业还是面向升学(专升本),是面向生产服务一线还是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面向大城市还是面向广大乡镇和农村,是面向企业还是面向自谋职业,这些都是确实需要办学者和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6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0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专科教育等同。前者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后者属于科研类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高职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 *收稿日期:2005-09-10 作者简介:练琪(1974-),女,广东新兴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1.专业名称:工艺美术(142000) 2.专门化方向:紫砂陶艺、红木雕刻、玉雕、水晶雕刻。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1.入学要求: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基本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掌握工艺美术品设计与制作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综合素质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3.具备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文艺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所需知识。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

1.一般职业能力: ①基本的汉语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初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③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2.行业通用能力: ①基础绘画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素描、色彩、装饰图案、速写、制图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设计表达能力,能识读并初步绘制相关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制作图和设计效果图。 ②使用工具能力:能够识别、挑选和使用工艺品制作的常用工具,能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制作一些实用工具,能使用常见的仪器和设备,排除一般仪器和设备故障的能力。 ③造型制作能力:熟悉相关工艺美术产品生产技术与设计的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美术造型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能根据相关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图初步制作产品实样或设计模型; ④包装营销能力:具有一定的装饰设计知识与装饰造型能力;了解工艺品营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工艺品包装设计对工艺品营销的作用。 ⑤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手工操作工艺品制作能力的同时熟悉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软件,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 ⑥正确的艺术审美和工艺美术鉴赏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①紫砂陶艺方向:了解古今紫砂茗壶造型资料,熟悉不同壶体的成型方法,能够运用不同的泥料对紫砂壶的各部件制作;能够使用工具进行紫砂壶整体制作,熟悉不同产品的半成品的干燥过程和烧成方式,能够对不同产品进行烧成;具有陶瓷装饰的基本知识以及陶瓷装饰的一般规律,掌握雕刻、彩绘装饰的表现方法和工艺流程;具有对陶瓷装饰的一般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 ②红木雕刻方向:熟悉各地红木家具的产地,能够甄别家具的材料;熟知家具的各类知识,了解家具设计、制作的过程和工艺要求,能够熟练操作家具加工机械和辅助工具;掌握传统家具和现代家具加工工艺的特点,了解各类家具的艺术风格;熟知各类家具的造型题材和寓意;掌握各类家具的休整技术和上色技术;具备各类家具的一般应用能力。 ③玉雕方向:熟悉各地的玉石产地,能够鉴别玉石材料;熟知玉器的各类知识,了解玉器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能够熟练操作玉器加工的机器和工具;掌握玉器制作过程的传统加工工艺特点,了解各种玉料质地材料,掌握玉器加工的抛光技

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1.你认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业”导向还是“就业”导向?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本科人才培养以学业为导向还是以就业为导向要针对学校的性质确定。如果是以科研为主的院校,那在本科培养上应注意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而以服务地方,为地方建设提供人才为导向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必须注意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为重要。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重形势下,与其花大力气培养一个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本科生,不如转向培养社会急缺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就要求大学开展就业导向课,增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不管是以“学业”为导向还是以“就业”为导向,都应该奠定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说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应该是相同的。但是,专业课教学设计应该略有区别,以“学业”为导向的,理论的深度要大一些;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的广度要大一些,同学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 2.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应当具有区别性的课程“教学设计”——强调理论性还是应用性还是实践性? 在确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之后,教学整体设计也应配套出台:研究导向的大学在教学中应以理论性为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辅以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而立足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大学,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不宜过难,过深入,应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学校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关于精品课程建设 1.根据你的教学经验,一门课程要建成“精品课”,应当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诸多方面的共同协力。胡教授的讲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精品课建设思路,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建设精品课程的要点: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包括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教材的建设,教学辅助材料和网络资源等。同时,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起一个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最后,还要有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学改革、创新的机制作后盾。 2.如何理解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的关系? 理论课程是主体,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适当的安排实验和实习实训。实验和实训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首先,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面临有限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地位。本文从高职教育大众化、技术理性思想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希望可以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标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是由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对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学校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思考和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1.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寄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精英的厚望,然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与人才精英的教育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面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之所以要做出这种转变,是基于以下原因。 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学生的成长动机和成才基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原来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目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精英教育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分流的产物,还不具备作为学生选择性成才的一种渠道,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上是精英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属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盲点区域。要想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技能型精英人才,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 2.技术理性思想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理性是指对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推崇,它注重操作、功能、工作效率,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的渗透虽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效率,但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混淆了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技术这种从属于手段和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教育的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都需要达到的。各类各级教育又有它特定范围的培养目标,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工程型人才,中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各类各级学校的各专业又有其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如护理专业培养护士,会计专业培养会计。本章是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讨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和规定。如产业革命以前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能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文化也必定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目标也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它属性的具体化,是它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高职培养目标既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开端。所以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因而,高职培养目标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对世界各国的高职培养目标进行比较研究,然后结合国情再探讨我国的高职培养目标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职学历教育分两个层次,一个是2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另一个为4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美国《国防教育法》在谈到初级学院与技术学院时指出,这类学校属于“主要提供一项2年的教学计划而办理的高等学校”,“这项教育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来在需要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或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工程、科学或其他的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例如,美国俄亥俄州欧文斯技术学院(Owens TechnicalCollege)规定的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使学生达到生产、研制、仪器使用、试验、安装及维修等技术人员水平,既具有专业工程师,也具有熟练技工的某些知识和技能”。 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学习工程领域内常用的机械和机械材料,保证学生适应技术人员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有关知识,受到设计、制造、试验和生产机械(装置)及其维护操作等训练,以便协助工程师工作”。美国高职4年学制,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2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果要继续深造,那么再续读2年,获学士学位。2年学制毕业生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4年学制毕业生担任技术师工作。例如美国普渡大学的机械工艺专业副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工艺术程序、机器安装、维护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等方面的产品制造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如实验室技术员、工程师助手、工厂维修人员、产品设计助手和工艺人员工作。随着经验的增加,可能提升到诸如工业生产管理者、工艺设备设计者、技术采购员、生产调度员和成本预算员的位置”。“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将自动取得学习机械技术学士学位的入学资格”。“机械技术专业的副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工程技术员的证书”。普渡大学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2年制机械技术计划的毕业生,有资格进人下2年的‘补充’课程计划学习,以取得学士学位。本计划旨在满足工业生产的进一步需要。所选择的实践和应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的管理与交际技能,以及提高技术训练水平、扩大专业知识范围”。“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技术师证书”。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人才类型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人才培养类型调整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关系上,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战略目标。教育结构调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面向未来的大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结构包括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和类型结构等。笔者仅就人才类型结构调整作一探讨。 1、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器求的问题。 伴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总规模已增加到2009年的2700万人。在笔者看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规模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质景、规格和结构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原本社会需求大、专业热闹、企业急需的一些专业毕业生也出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对高等教育自身提出了挑战。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会发生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取向推进“五化”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数量、结构、质量方面大力度的高速和转变。 2、在专业结构与社会器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应对市场的的适应性,首先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找准专业的对应性。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探索自设专业方向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和自设专业。专业面拓宽和新专业的设立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所学专业向跨学科、跨专业发展。学生入学后进入相关的专业院系学习.但专业归属并不是意味着‘’一锤定终身“锁定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发展方向.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课题设置和学分规定上加大了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并认学分的举措。还有些高校探索给予学生入学后一次“转专业”选择的机会。一般高校和职业类院校更是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有差异的人才培养定位.由“专业型转向通用型和适应型“。这些多路径的探索试验为人才培养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了新的内涵。从需求角度看.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付诸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及开展开创性工作的能力。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的出现即使对所学专业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和根据工作实际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而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主要路径是自身的再学习能力,即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再学习的能力。 1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以下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培养对象:符合中职教育条件的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毕业生 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学前教育 汽车制造与检修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应用 化工机械与设备 建筑施工与预算 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

一、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将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进行技能的训练,最终体现就是专业能力。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是成为合格毕业生的基础条件。 二、社会适应能力 1、掌握以职业道德为主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行为指南。 2、心理健康 3、公关或人际交往能力 4、法制观念 因专业的不同,对胜任工作所需要的身体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中职学生将通过训练具有相应的胜任某项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 除以上各项条件外,生存于社会所需的其他各项基本条件如适宜的恋爱观、家庭观,自然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巧,防止不法侵害的能力,敬老爱幼观念等等,也将成为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1、对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实际,通过对收

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向有所预测。 2、自我提高能力 中职毕业生应当不断进行提高,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的 1不断前进发展。中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本行业深入钻研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潜力,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3、创新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事物的能力。 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