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纤维肌痛综合征18个压痛点PPT课件

纤维肌痛综合征18个压痛点PPT课件

纤维肌痛综合征18个压痛点PPT课件

纤维肌痛综合征18个压痛点PPT课件

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本病属中医痹证、行痹、肌痹、腰腿痛范畴。 目录 1 症状体征 2 用药治疗 3 饮食保健 4 预防护理 5 病理病因 6 疾病诊断 7 检查方法 8 并发症 9 预后 10 发病机制 展开 1 症状体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5~45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下述4组症状。 1.主要症状全身广泛性疼痛和广泛存在的压痛点是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的症状。疼痛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手、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大部分病人将这种疼痛描写为刺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病人常自述关节痛,但细问则答称关节、肌肉甚至皮肤都痛。 另一个所有病人都具有的症状为广泛存在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中,往往呈对称性分布。在压痛点部位,病人与正常人对“按压”的反应不同,但在其他部位则无区别。以测痛计测量,低于正常人的压力,即可引出压痛。 2.特征性症状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50%~90%的病人有疲劳感,约一半病人疲劳症状较严重,晨僵见于76%~91%的病人,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

22.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

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纤维肌痛症的分类标准》[1]及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2010/2011版纤维肌痛症的诊断标准》[2]。 1.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0年关于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 FM)的分类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全身性疼痛,即分布于躯体两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广泛性疼痛。 (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cm2,使得检查者拇指指甲变白,恒定压力几秒钟,同时使用相同方法按压前额中部、前臂中部、手指中节指骨、膝关节内外侧等部位,排除“伪痛”)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部位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的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点处两侧;两侧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7颈椎横突间隙前面的两侧;两侧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的起始部;两侧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两侧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的外上缘;两侧臀部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两侧大转子后方;两侧膝内侧脂肪垫关节皱褶线的内侧。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症。 如继发于各种风湿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诊断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症,否则诊断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症。 2.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6年修订的2010/2011版纤维肌痛

*:不包括在全身疼痛范围内。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肝郁气滞证:肌肉疼痛,焦虑易怒,胸胁胀闷,寐差多梦,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加重,或纳呆嗳气或腹痛腹泻,疲乏无力,便溏,或疼痛夜甚,胸胁刺痛,月经不调,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暗淡,舌苔白或腻,脉弦细。 2.寒湿痹阻证:肌肉酸胀、疼痛、僵硬,四肢萎弱无力,每遇寒肢端发凉变色疼痛,无汗,或面浮肢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或舌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3.痰热内扰证:肌肉疼痛、沉重,头重身困,胸脘痞闷,惊悸不安,口苦心烦,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渴喜冷饮,性情急躁,反复梦魇,腹胀或者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4.肝肾不足证:肌肉疼痛、无力,四肢怠惰,筋缩,手足不遂,畏寒肢冷,或肢体麻木,或面色萎黄,或面色晄白,身体消瘦,失眠健忘,妇女见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吉海旺治疗纤维肌痛症的经验

心,消除其不良情绪,舒畅情志,从而使得患者气机调畅,气畅则郁舒,湿、瘀、痰等病理因素自消。这也是谈师治疗不孕的一个宝贵经验。 5 总 结 中医药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对盆腔炎性不孕症的治疗,顺应了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改善盆腔气血阴阳的失衡,提高了机体免疫力及自身修复功能,并且以调周法结合辨证,加入清利化瘀、解毒之品,既可清除余邪,又有利于气血阴阳平衡的恢复,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湿热瘀结为盆腔炎性不孕主要病因病机,中药保留灌肠针对其病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通过局部用药直达病灶,改善局部疼痛与炎症症状,又经长时间保留,药物可充分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因而疗效较好[13]。 谈师充分把握盆腔炎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特点及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以补肾为基础,根据女性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灵活用药,此法能改善女性生殖内分泌环境,同时结合中药外治灌肠,为盆腔炎性不孕症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罗 欣,漆洪波.盆腔炎性疾病与不孕不育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256‐257.[2] 狄 文,叶 婧.盆腔炎性疾病与不孕不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沦坛版),2009,30(8):20‐21. [3] 曹凤莲,郑丽霞,思 琼.腹腔注射配合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7):913‐914. [4] 李玉珍.口服皂刺通管汤配合通液法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46例[J].陕西中医,2010,31(7):874‐875. [5] 刘沈林,马明深.江苏省中医院中医临床家[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96. [6] 池 雷,夏桂成.夏桂成教授调周疗法治疗月经病述要[J].实用医技杂志,2008(33):4914. [7] 许家莹,莫 蕙.补肾调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78‐479. [8] 张 昱,任青玲.夏桂成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经验撷菁[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268. [9] 钱秀红.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42‐243. [10] 王海娜,胡超峰,蒋优芬.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92‐2493. [11] 李春娣,伍朝霞.慢盆汤内服配合灌肠方灌肠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0,32(4):504‐506. [12] 姜 茜,韩兴军,宋洪玉,等.不孕与情志关系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8):531‐534. [13] 闫京宁,王玉荣.补肾调周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8):18‐19. (收稿2014‐01‐03;修回2014‐02‐11) 礂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710068)吉海旺治疗纤维肌痛症的经验 杨 方 董巧云礂 指导 衣 蕾礂 陕西中医学院2012级研究生(咸阳712046)  摘 要 目的:总结吉海旺治疗纤维肌痛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临床辨证分型、用药原则、合方配伍方面总结阐述吉海旺教授的治疗经验。结论: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主要与体质、情绪、气候 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密切相关,吉海旺教授将纤维肌痛症分为“肝郁脾虚、寒湿痹阻型” 和“肾虚督寒、脉络闭阻型”两种证型进行论治,取得理想疗效。  主题词 纤维肌痛/中医药疗法 中医师 @吉海旺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4.05.041 吉海旺教授是陕西省首届名中医,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师承教育指导老师,本人有幸跟随老师学习,仅就其辨治纤维肌痛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软组织疾病。与损伤、组织退变、炎症期组织粘连有关,临床上以颈、腰、肩和骨盆等处多见,常成对称性,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增厚、疼痛、压痛,甚至可形成条索状硬结,与情绪、气候变化有关。本病的病因目前不明确,可能由外伤史、病灶感染、慢性劳损、感受风寒与潮湿等混合因素所引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1 吉老师对纤维肌痛症的病因病机见解 从传统医学讲该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中痛痹、肌痹范围,多见于中年女性,此时肾气渐衰,天癸枯竭,冲任二脉虚衰,精血不足,致阴阳失去平衡;肾阴亏损,阳不潜藏,经脉失于濡养,脏腑气血不相协调,故而引发诸多疾病[1]。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体质、情绪、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密切相关。吉老师认为本病以阳虚肝郁为主,肝属木,主疏泄,在体合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纤维肌痛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以广泛性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且伴有精神症状的特发性疾病。国外统计资料表明,FS患病率约为2%[1],多见于育龄妇女,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影响较大。因其病理生理机制不明,目前西医治疗本病有其局限性。中医对本病在减轻躯体疼痛、缓解抑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笔者综合分析相关文献,从中医学角度探讨FS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进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1 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认识 传统中医无FS病名。大多数学者按照其临床发病原因及症状而定义,如依据FS伴有全身多处疼痛这一重要特征,将该病归属于中医学“痹证”之“周痹”、“肌痹”或“行痹”、“痛证”等范畴,较全面反映了FS的中医疾病本质;也有学者认为,FS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痹阻经络而发病,与情志相关,将其归为“郁证”范畴[2-3];唐氏等[4]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等观点,认为FS没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支持,应属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疾病,即中医理论中的“气病”、“气痹”范畴。笔者认为,《灵枢·周痹》有“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之论断,从临床表现上与FS相比,即有全身范围的疼痛,又有固定不移、“不能左右”的压痛点,当属中医学“周痹”范畴。 2 病因病机 痹证发病不仅是感受外邪所致,内伤七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致病因素。《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最为良矣。”《内经博议》云:“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临床上,多数FS患者有广泛压痛,并伴有烦躁不安,约90%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50%~90%的患者有疲劳感;76%~91%的患者出现晨僵,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异常也比较常见[5],二者常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故现代医学对FS精神、心理因素的认识与中医内伤七情不谋而合。 目前学术界对于本病的病机认识尚未趋同,大多从正虚邪实角度辨治本病。唐氏等[4]认为,气滞血瘀、气机不利、阳气虚损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高氏[6]认为,本病内外因交织为患,肝、筋表里同病,筋脉痹阻、肝脉不畅、筋肌失养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疗效观察 目的纤维肌痛综合症病患多,症状重,一般疗效差。据其病机选择性使用传统及现代治疗方法并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方法以中医医家保留下来的治疗经验为核心,结合现代药物及物理治疗方法。结果收治有效病48例,经治疼痛缓解至视觉模拟(V AS)评分在2分以下达到43例,占89.6%,疼痛完全消失37例,占77.0%,无效2例,占4.1%。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结果。结论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近期与远期疗效。 标签:纤维肌痛综合症;中西医治疗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62例纤维肌痛症综合征患者,其中有48例获得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后3个月随访。其中男性5例,女性43例,男女性之比:1:8.6,年龄18~56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22年,平均5.2年,继发性12例(继发于OA8例,AS3例,风湿热1例),余为原发性。 1.2臨床表现43例患者中均有弥漫性肌肉骨骼疼痛,有睡眠障碍者32例,晨僵38例,有慢性疲劳23例,抑郁和焦虑11例,自觉肿胀麻木9例,肠激惹综合症5例。压痛点多呈对称分布。 1.3辅助检查8例合并OA患者中有5例有轻度骨质增生,3例AS患者有2例骶髂关节骨密度增高,1例风湿热患者抗O阴性,血沉增高至60mm/h以上,原发病例的X光片检查及CT、类风湿因子、IgG、IgA、IgM正常。C反应蛋白全部为阳性。 1.4方法 1.4.1中医治疗方法本病患者主症:全身及关节疼痛、疲劳头身困重、情志不畅等。辨证:邪居少阳寒热错杂立法:清热和解主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1],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桂枝、茯苓、龙骨、牡蛎、制大黄、大枣、生姜、甘草。加祛风湿利肢节之桑枝、防已、独活、羌活、桑寄生、秦艽。颈项强痛者加葛根,失眠甚者加酸枣仁,大便秘结者增加大黄量,大便溏者减大黄,腹胀、咽部不适、异物感者加半夏厚朴汤,舌红心烦明显者加栀子厚朴汤,舌质暗或有瘀者加桂枝茯苓丸,舌苔黄腻伴恶心欲吐者加温胆汤。热重寒轻,嗳气叹息,夜不能寐,不思饮食纤维肌痛合剂,药物组成为当归、鸡血藤、柴胡、郁金、黄芪、薏苡仁、合欢皮等。郁郁不安,胸胁刺痛加柴胡疏肝散,基本方:柴胡、枳壳、白芍、赤芍、当归、川芎、丹参、制乳香。头晕,目干涩,腰膝酸软,加景岳大造丸加减。用法:1剂/d,水煎早晚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1~2个疗程。服药期间忌辛辣性食物。 1.4.2西医风湿免疫科一般方法①抗抑郁药: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首选

纤维肌痛综合征诊疗指南

纤维肌痛综合征诊疗指南 【概述】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广泛性疼痛以及明显躯体不适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FM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为特发性,不合并任何器质性疾病;而后者继发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种风湿性疾病,也可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非风湿性疾病。 FMS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好发于女性,多见于20~70岁人群。在美国,人群中FMS患病率为2%,其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5%和3.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风湿科门诊中该病所占比率高达15.17%,仅次于骨关节炎。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FMS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疼痛全身广泛存在的疼痛是FMS的主要特征。一般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不能准确回忆起疼痛开始的时间。也有部分患者疼痛出现于外伤之后,并由局部逐渐扩展到其他部位。FMS的疼痛呈弥散性,一般很难准确定位,常遍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肩部、脊柱和髋部最常见。疼痛性质多样,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休息常不能缓解,不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可使症状加重。劳累、应激、精神压力以及寒冷、阴雨气候等均可加重病情。 (2)压痛FMS唯一可靠的体征即全身对称分布的压痛点。在压痛点部位,患者对“按压”反应异常敏感,出现痛苦的表情或拒压、后退等防卫性反应。这些压痛点弥散分布于全身,常位于骨突起部位或肌腱、韧带附着点等处,仔细检查这些部位均无局部红肿、皮温升高等客观改变。大多数FMS患者压痛点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已确定的9对(18个)解剖位点为:枕骨下肌肉附着点两侧、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前面的两侧、两侧斜方肌上缘中点、两侧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的起始部、两侧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的外上缘、两侧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两侧臀部外上象限的臀肌前皱襞处、两侧大转子的后方、两侧膝脂肪垫关节褶皱线内侧。 (3)疲劳及睡眠障碍约90%以上的患者主诉易疲劳,约15%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下降,甚至无法从事普通家务劳动。患者常诉即使在清晨醒后也有明显疲倦感。90%~98%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多梦、易醒、甚至失眠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气候变化等均可加重上述症状。

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指南

纤维肌痛综合征治疗指南(美国疼痛学会发布) 普通人群中约10%~12%的人报告患有不能明确特殊结构性或炎症性原因的慢性全身性肌肉骨骼疼痛。这种广泛范围的特发性疼痛最符合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分类标准。FMS的诊断基于限于双侧上身、下身和脊柱的广泛疼痛病史,以及18个特定肌腱部位有11个在压迫时有极度压痛。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有关纤维肌痛诊断分类标准,区分FMS与其他慢性骨骼肌疼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约为85%。使用这一标准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FMS的患病率为2%。纤维肌痛是风湿病医师接诊的第2种最常见疾病(仅次于骨关节炎)。但美国当前风湿病医师接诊的病人数不到纤维肌痛病人的20%。 有关FMS的最佳治疗尚不清楚,也未报告综合性证据指南。为了提供FMS最佳治疗的最新循证指南,在美国疼痛学会(APS)的主持下,以美国波士顿Tufts大学医学院内科Goldenberg为首的由不同疼痛治疗学科的13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多学科委员会。该委员会对1966年~2004年的505篇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上,FMS的医学文献存在很大局限性,许多治疗研究都由短疗程和缺乏隐蔽性的研究组成。尚无任何药物治疗方法针对性地得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FMS。当前证据提示,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心血管运动锻炼、认知行为治疗和病人教育有效。许多FMS中常用的其他治疗方法如触发点注射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该指南的疗效证据级别分为3级:强证据,荟萃分析的结果阳性或1项以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结果一致为阳性;中证据,1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阳性或多项RCT的结果主要为阳性或多项非RCT研究的结果一致为阳性;弱证据,描述性研究和病例研究的结果阳性,RCT结果不一致,或同时两者。 该指南的全文发表在2004年11月出版的JAMA(2004,292∶2388)上。 慢性疼痛综合征如FMS,根据主观症状和缺乏独特病理生理学特征来定义。在FMS、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或慢性肌肉性头痛等综合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另外,这些疾病都并发情绪障碍。在定义如FMS的疼痛综合征时,头痛或后背痛提供了研究临床和生理特征的共同框架。 过去10年中的研究证实,FMS与相关慢性疼痛综合征具有相似的异常疼痛。FMS病人的机械性痛阈和热力性痛阈降低,对有害刺激因素的疼痛分级水平升高,对疼痛刺激的时间蓄积发生改变。大脑影像学检查证实了FMS中疼痛发生改变的生理学证据,另外,在病人的脑脊液中,P物质的浓度比健康对照者高3倍。 家族性聚集发病以及FMS、肠激惹综合征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经常并发情绪障碍的情况也提示,神经内分泌和应激反应的异常也起重要作用。5-羟色胺转运蛋白酶基因的特殊多态性以及灭活儿茶酚胺的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与FMS相关。多种神经内分泌轴基本活动和刺激活动模式的改变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也已得到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对FMS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起很大作用。 转归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