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宝强声学研究教授

韩宝强声学研究教授

韩宝强声学研究教授
韩宝强声学研究教授

韩宝强,男,1956年生。1977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1982年师从缪天瑞攻读民族音乐学律学方向硕士学位。1986年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德国埃森大学音乐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和2000年分别在德国Osnabrueck大学音乐系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CCRMA)作高级访问学者。目前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就职,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律学和音乐声学。

此次报告对以下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

乐器声学系统与空间音乐声学

一、乐器声学结构系统

任何乐器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结构的分解。例如可以从演奏、制作工艺、零部件加工、乃至乐器修理等角度进行结构分解,都可以对乐器进行不同结构的分解。

以小提琴为例,演奏者将其分为琴身、琴马、琴弦和琴弓四个结构系统,因为演奏者经常要对这四个部件进行调整。而到了制琴者那里,则会从制作程序的角度对提琴结构进行分解,一般会分为背板、面板、侧板、琴头、指板等。其它部件,如琴弓、琴马、琴弦、弦钮、系弦板等,通常可以通过采购获得,故很少将其列入结构系统。

乐器声学系统(acoustic system of musical instruments),是从声学角度对乐器各部件加以区别的分类体系。

例如,单从演奏角度看,一把二胡可以分为琴弓、琴杆和琴筒三个部分,但从声学结构上却要分为5个系统:

1.振动系统

产生振动的物体,如弦乐器的琴弦、吹管乐器的簧片、空气漩流(就边棱音乐器而言),等等。

2.激励系统

能够激发振动的物体,如弦乐器的琴弓、扬琴的琴键,吹奏者和歌唱者胸腔中的气流等。

3.传导系统

将振动系统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共鸣系统的装置,如京胡、二胡的琴马,筝、瑟的弦柱,琵琶、阮、古琴的弦枕、系弦板等。

4.共鸣系统

能够迅速扩散振动体振动能量的物体,如弦乐器的琴箱、歌唱者的胸腔、口腔等。有些乐器的共鸣体同时还具耦合作用,即对发声体的音高起调节作用,如一些吹管乐器的竹管、木琴和钟琴下面的共鸣管等。

5.调控系统

对乐器的音响和演奏性能加以控制的装置,如扬琴和古筝的调弦装置、吹管乐器的按孔和按键等。

以二胡为例:

琴弦是振动系统。琴弓是激励系统。琴马是传导系统。琴筒是共鸣系统。

琴杆、弦轴、千斤等属于调控系统

在乐器声学系统中,振动系统和激励系统是所有乐器发声的必备条件,即使再简单的乐器也不可缺少这两个结构,否则根本无法发声。此外,其它三个声学系统在一些乐器中并不同时存在,譬如许多打击乐器就没有共鸣系统和传导系统,例如:锣、镲、编钟、编磬等。

大部分管乐器没有传导系统。

有些乐器,单从外形上看并没有调控装置,譬如锣、大鼓等,但是演奏者可以通过演奏技巧来调控声音的强弱、长短、甚至可以调整高低。当然,这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做

到。一件乐器音乐表现力的强弱,除了与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有关,同时与乐器声学构成是否完备有一定关系,有时直接影响演奏技巧的发挥。譬如,没有止音装置的传统扬琴,演奏缓慢的乐曲没有问题,但在演奏音高急速变化的乐曲时,其音响效果会模糊一团,既影响听众的欣赏效果,也导致演奏者听觉混乱。

乐器的声学构成与乐器的形状和大小无关,有的乐器形状看似复杂,体积也很庞大,但其声学构成却很简单。譬如像云锣、大型鎛钟、编磬等,只有振动系统和激励系统。

最简单的乐器发声方式——吹口哨,却具有完备的声学系统:既有激励体——我们胸腔中的气流,振动体——在嘴唇边缘产生的空气漩流,还有共鸣体——我们的口腔,和调控装置——口腔周围的肌肉和舌头。

所有乐音都包含四个要素,即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从乐器声学系统角度来观察乐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乐器的发声机理,找到影响乐音四要素的关键部位。

所有乐音都包含四个要素,即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从乐器声学系统角度来观察乐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乐器的发声机理,找到影响乐音四要素的关键部位。

一般情况下,乐器的音高取决于振动体的尺寸和刚性或张力。例如,琴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钟、磬的体积和刚性,对乐器的发音高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乐器声学系统对乐器声音的影响

二、空间音乐声学

人们常常把有关环境声学的知识称为“室内声学”(room acoustics)、“厅堂声学”(hall acoustics)、或“建筑声学”(architecture acoustics)。但上述名词都不足以涵盖空间环境与音乐声的关系,因为音乐除了在一般性的室内或专门音乐厅里演奏外,也会在完全开放(如广场)和半开放(如有顶体育场)演奏。故笔者建议用“空间音乐声学”(spacial acoustics of music)一词,旨在从多元化角度来理解空间对音乐声的影响。例如,优雅的江南丝竹比较适合在小型的合奏厅来欣赏,而激越的军乐队总是在开阔的空间进行演奏。如果将二者的演奏空间互换,其音响效果必然大相径庭:在合奏厅演奏的军乐会令人震耳欲聋,而在广阔空间欣赏江南丝竹则可能会“只见其影不闻其声”。

乐器声学研究前沿问题

一、声学乐器(acoustic instruments)

二、电子乐器(electronic instruments)

三、新型乐器(new musical instruments)

一、声学乐器

1、注重非欧洲乐器研究

?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didjeridu研究

?斯坦福大学:开展中国贾湖骨笛、日本雅乐乐队音响研究

2、注重生态乐器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与川雅木业:使用低质木材制造钢琴音板。

3、注重音乐装置开发应用森林鸡蛋木琴

4、注重管乐器声音设计与控制

2012年香港国际音乐声学研讨会乐器声学资料

二、电子乐器

1、注重新的算法

A new sinusoidal model for synthesi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2、注重交互性控制

Max等交互软件的开发研制

三、新型乐器

1、新奇性摩擦琴(法国)

2、与大自然相结合石笋琴(美国佛吉尼亚)

关于‘音’的性质的讨论

A Discussion on the Property of Tones

基本乐理,顾名思义是具有基础性的音乐理论,对于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其重要性相当于普通教育中的语文和教学。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势必对日后的音乐专业学习和研究产生不利影响。纵观我国基本乐理教科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讲授乐谱知识,其二是介绍音乐基础知识,后者一般包括音乐声学常识、律学知识、音程、音阶、调式调性概念等,有的还涉及和声学和曲式学基本常识。

本文从音乐声学和听觉心理角度并结合音乐实践,对我国乐理教科书中与“乐音”有关的内容加以讨论,旨在廊清音乐底层基本概念,推进我国基本乐理教材的改革。

一、声音从何而来

构成音乐底层的基本物质元素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对于音乐,就像色彩对于美术一样重要。由于我国的音乐院校大多数不开设《音乐声学》课程,基本乐理课,实际上就承担起了普及音乐声学知识的作用,重视乐理教材中有关音乐声学概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而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乐理教科书总是把声音的起源作为开篇语来介绍。

那么声音又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翻开我们国内常见的乐理教课书,一般都将声音定义为“物体振动的结果”。如果追溯其来源,可能皆出自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斯波索宾的《音乐基本理论》表面上看,这个定义准确无误且很好证实。例如我们敲一下鼓,用手轻抚鼓面,就可以感觉到鼓面的振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鼓声。笔者最初的乐理知识也是来自斯氏的教科书,对其理论自然深信不疑。然而随时间的推移,笔者逐渐对“物体振动说”产生了疑问,因为它忽略了听觉在声音中的重要作用。

在南京大学上《现代音响学》课的时候,第一节课讲授的就是声音的起源。授课老师指出: 就像“味道”是嗅觉对空气中分子成份的感知结果、“光线”是视觉对光波的感知结果一样,“声音”是我们听觉对声波的一种感知结果。如果没有听觉参与,尽管自然界有物体在振动,空气中也存在着声波,但我们仍不能将这种振动或者声波称为声音?。查阅其它音乐声学文献,内容也基本相似。如美国著名音乐声学专家罗兴(Thomas D.Rossing?)在其《声音科学》一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把声音归结为两方面因素使然:一是人耳的听觉感知,二是对听感产生作用的、存在于某种媒介中的扰动,二者缺一不可。他还用一个古老谜语来说明其观点:“森林里倒了一个大树,却没有人听见,这算不算有声音?”

艺术与科学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存在本质的差异:前者强调对事物的形象思维,后者注重对事物的客观性的把握。现在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声音的起源问题,习惯形象思维的音乐理论家将其归结为客观物体的振动,并将这种观点写进基本乐理教材中;而以理性思维著称的物理学界却强调声音的存在对主观听觉的依赖性,并将其写入他们的教科书。谁的

观点更令人信服?随着对音乐声学理论的学习和相关实验工作的深入,笔者深切感到:现在应该是把这个问题彻底阐明的时候了,继续浑沌下去既不利于基本乐理教学,更不利于音乐理论和创作的发展。

一般情况而言,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又称振源。如弦是弦乐器的振源,空气柱是管乐器的振源,电子振荡器是电子乐器的振源,等等。振动需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才能传播,振动在介质中的存在称为“波”(wave)。就乐音而言,空气是最常用的介质。然而有了振源和波并不等于就会有声音。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或许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即使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周围也存在着大量传输各种信息的电磁波,虽然同属于波的范畴,但由于频率已超出我们听觉的感知范围,因此我们可以身陷“波海”之中却依然能够安然入睡。这说明:只有当波被人类听觉系统接收、分析、转换为生物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控制声音的相应部分之后,人们才会有“声音”的感觉。

人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和大脑听感神经组成。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产生声音的链路中最后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内耳和大脑。有实例证明,即使外耳、中耳受损,只要内耳和大脑听觉神经尚健全,仍然可以通过助听器或者固体传导来感受声音。例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耳朵失聪以后,通过用牙咬住指挥棒并将另一端直抵钢琴音板上的方式来感受声音,这时,琴弦振动可以通过指挥棒、牙齿、颅骨和耳蜗直接传至内耳神经和大脑,最终完成音乐的听辨过程。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制成电子耳蜗,将其植入到那些失聪者的体内,把声波信号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并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使之恢复声音的感觉。这说明即使内耳受到损伤,只要大脑的听感神经没有受到破坏,就有挽回听觉的可能。

对具有较高音乐修养的人来说,甚至没有振动源和介质这两个条件依然可以有声音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心听觉”。这种能力往往是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基本功,例如作曲家在进行交响乐创作时,作品的音响其实已经在其脑海中跌荡起伏;指挥家在指挥一个新作品时,要凭借内心听觉事先把握住作品的总体音响效果,才能保证在乐队面前指挥若定。一流的演奏家也常利用内心听觉来提高演奏水平,完善演出效果。有些人甚至可以在周围寂静无声的时候利用自己的内心听觉来欣赏音乐作品。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缪天瑞先生曾撰文专论此事?。当然,内心听觉属于一种特殊的听觉记忆,普通人难于拥有,但是它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大脑听觉神经对声音的存在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任何弦管鸣奏只有进入了听觉,被我们的大脑所感受和识别,才变为有意义的音乐之声。假如某一天,有人面对震天锣鼓却充耳不闻,我们自然会将其视为失聪者;但如果有人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你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调用”过去存储的“音响数据”。

古人很早就把声音与听觉联系在一起。根据音乐史学专家冯洁轩先生提供的资料,甲骨文中“声”,其字形似耳朵听编磬的演奏?;“音”的字形为说话的舌头,先作“言”讲,后演化为音à。关于声、音与人听觉之间的关系,儒家的阐述最为精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翻查欧美音乐词典,与“声”、“音”相对的单词是“sound”和“tone”,其含义可以说与儒家理论如出一辙。由上可以看出,古今中外都把“声”、“音”与听觉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然如此,我们的乐理教科书就应当把这种观点反映出来。为此,笔者这里不惴冒昧,试着对“声音”作出一个新的诠释:“声音是人类听觉系统对一定频率范围内振波的感受”。在这个定义中,听觉感受是声音存在的主体,振波是声音存在的客观条件,二者缺一都不能产生“声音”。

二、乐音与噪音之分野

首先申明,这里所谈的乐音和噪音仅限于音乐范围,与环境保护问题无关。

在音乐理论中,经常提及乐音和噪音,但想找到区别二者的明确分野却非易事。这里以我国乐理教科书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例加以分析:/振动规则的,听起来音的高低非常明显的,叫做“乐音”。

如定音鼓、小提琴、二胡、钢琴、笛子、琵琶等乐器都可以发出乐音。振动不规则的,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的,叫做噪音.。如锣、钹、军鼓、木鱼等乐器所发的音,都属于噪音”(李1990:1-2)。

以上是用物理和心理两个判别标准来定义乐音和噪音,即“振动是否规则”是属于物理标准,而“听起来音的高低是否明确”则属于听觉心理标准。用两个学科标准来定义一种较为复杂的现象,借以提高定义的完整性是非常必要的。但上面定义并没有将这两个条件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阐述清楚,因而总体上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二者之间到底是“与”的关系,还是“或”的关系,抑或是“递进”的关系呢?如果是“与”的关系,那么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振动规则的,且听起来音的高低非常明显的,叫做-乐音.”;如果是后两者的关系,定义中的“且”字应相应改为“或”和“因而”。表面上看是一字之差,但由此引发的对乐音和噪音性质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因为这里存在一个对乐音性质的本质以及乐音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问题。

首先探讨定义中的听觉作用。应当明确,无论乐音或噪音都属于声音的范畴,根据笔者在前面讨论中有关声音的定义(即“声音是人类听觉系统对一定频率范围内振波的感受”),那么就可以认定在乐音和噪音的定义中,听觉的作用必不可少。基于此,定义中“听起来音的高低非常明显的”这一判断语句是判定乐音和噪音的关键条件,应当予以保留。因为除了听觉以外,其它事物,譬如仪器都不具备界定乐音和噪音的基本条件,有些仪器貌似能够显示乐音或噪音的测量结果,其实也是我们的科学家根据人的感觉(不是个别人的感觉,而是对大多数人听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事先为其设定了一个阈值而已,其基础也是来自我们人类的听觉判断。

再来看听觉与振动之间的关系。按通常理解,振动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定义中振动的规则性当指振动在频率和频谱上的变化,因为只有这两个因素才会对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问题是,如果频率和频谱保持稳定,我们是否就一定能够听到一个“高低非常明显”的乐音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举白噪声(white noise)的例子来说明。白噪声是人工噪声的一种,取其“白”是借用光谱学中“白色”的含义,即在这种噪声中包含了人耳可听频域(20-20K H2)内全部声音、能量大致相当且稳定。这种噪声具有“振动规则”的一切性质,听起来恒定不变。但是我们听这种白噪声不仅产生不了明显音高的感觉,甚至连音区的感觉都没有。由此可见,规则振动的声音未必给人以明确的音高感觉,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判断乐音的条件。既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判别条件,就应当从定义中去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振动的物理特性与听觉感知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作深入相关研究,还是能够勾勒出乐音和噪音在物理属性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

下面例举三个有代表性的声音频谱)小提琴、中音锣、白噪声来说明。图例中,水平方向表示的是音的振动频率(与音高有关),纵向表示的是音的振动幅度(与音强有关),每一根峰尖代表一个泛音,峰尖上方的数值,标定了该泛音的音高(频律和音分值)和音强(分贝数)。

比较来看,三种频谱之间有如下区别:

1)小提琴频谱中,基音(图形中左起第一根峰尖)与其主要泛音(基音右面的其它几个峰尖) 在振动频率上构成整数倍的关系(1:2:3:4,),而锣和白噪声的泛音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因而小提琴可以发出有明确音高的声音,即乐音,而锣和白噪声则不能;

2)小提琴和锣的泛音之间呈开放排列,白噪声的泛音呈密集排列;

3)小提琴和锣的泛音强度自基音开始总体呈递降趋势,白噪声的泛音强度基本均等;

4)锣和白噪声的泛音虽都不呈整数倍关系,但锣的泛音呈开放排列,因而某些强度较高的泛音仍能对人的听觉产生影响而产生一种大致的音区的感觉,因此也有学者称这种有音区感觉的噪声为“乐音性噪音(缪1979:198)”,以区别那些根本没有音区感觉的纯噪声。而白噪声由于泛音呈密集排列且强度平均,故不能对人的听觉产生任何明确音高的刺激。

归纳乐音和噪音在客观方面的一些差异,主要是体现在泛音之间的频率关系、强度关系和排列的疏密程度这三个方面。由此可知: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为整数关系、总体强度自基音递减且呈开放排列,则可视为乐音;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不是整数关系,但泛音呈开放排列,听起来则没有明确的音高,但可能会有一定的音区归属感;如果泛音之间频率比既不是整数关系,泛音也不呈开放排列,则听起来既没有明确的音高,也没有音区归属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噪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对乐音和噪音作如下定义:“能够给听觉以明确高度的音,叫做-乐音.;没有明确音高、但有音区归属感的音,叫做-乐音性噪音.;既没有明确音高、也没有音区归属感的音,叫做-噪音.”。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音乐实践中所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乐音或乐音性噪音,极少噪音。噪音在音乐音响中虽“份额”极少,但份量很重。以下简单提及这些极少的噪音的来源以及它们的作用。

从微观角度讲,任何振动物体,包括乐器,无论其发声过程多么短暂都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保持阶段和衰减阶段。起始阶段即振动体受到外力作用,其振动幅度从零达到峰值的过程,对于乐器来说,就是从无声到发声的瞬间;保持阶段是振动体保持振动的过程,此时振动频率和频谱保持相对稳定;衰减过程是作用于振动体的外力停止以后,振动体的振幅从峰值回到零的过程。通过仪器的测量显示可以发现,所有乐器在起始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噪音性质,譬如弦乐器琴弓触弦的瞬间,弹拨乐器手指拨弦的一刹那,以及所有管乐器在吹响之前的短暂过程等,无一例外都属于噪音的范畴,这些噪音是我们分辨乐器音色的重要依据。此外,适度的噪声还可以增加音乐的感染力和真切感。譬如,吹奏长笛时吐气的噪声,声乐演员在歌唱中间换气的噪声,都已经成为增强音乐艺术感染力的因素,没有它们的存在,我们就会感觉音乐不真实。此外,噪音常常成为演奏者或演唱者表演风格的特征,这一点在流行音乐中最为明显。噪音还可以增强音乐音响的张力,

例如在演奏弦乐器的高把位时,随着噪声的增多,紧张度也会随之加强。有时音乐中的噪音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例如聆听阿炳时代二胡的音色、早期音乐唱片中的摩擦噪声和模拟型磁带录音机发出的沙沙的本底噪声,都可以马上把我们带回到当时的年代。由此看,在时代特征的识别方面,噪音的作用甚至要强于乐音。

三、乐音四要素的心理属性

乐音有四种基本性质:音高(pitch)、音色(timbre)、音强(volume)和音长(duration),并称“乐音四要素”。对于四要素的属性,教科书有两种基本提法:一种将四要素定义为物理属性(或物理性质),另一种则比较模糊,既不定义为物理属性,也不言其心理属性。其实,根据我们前面对“音”的定义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音的四要素是一种心理属性,绝不是物理属性。

所谓音的高低、明暗、强弱和长短其实都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心理量,从来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这四种心理感觉量与客观物理量之间是有联系的。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所对应的客观物理刺激量分别为频率(frequency)或波长(wave length)、频谱(spectrum)和波形(wave shape)、声压(soundpressure)以及时间(time)。二者之间的连带关系可以从下表体现出来。

+:表示相关性很小; ++:表示相关性中等; +++:表示相关性很大

总体上讲,人耳对音高和音强的感觉大致符合德国物理学家的费希纳(G. T. Fechner, 1801-1887)提出的客观刺激量与主观感觉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S:KlogR(S表示主观感觉量,K 表示一个常数,R表示客观刺激量)。即二者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但后人通过大量的主客观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又发现,对于音乐来说,费希纳定律只适合于中庸音区,而在极高或极低音区,二者的对数关系会发生一定偏离。以音高感觉与振动频率的对应关系为例,在中音区,人们的音高感觉与频率构成比较严格的对数关系,但在两个极端音区,对数关系出现偏移:在低音区,客观量要偏低一些才符合主观音准要求,在高音区则相反。按对数关系标定的客观量,横坐标是按自然数关系标定的主观量。注意曲线在两端的偏移情况,以低音区最为明显。

音乐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钢琴的调律曲线。钢琴调音一般都是基于十二平均律,但是研究者对钢琴调音师调定好的钢琴进行测量后发现,钢琴两端音区的音高实际上已经偏离十二平均律,其走势如右上图呈示的关系曲线相当,也是高音区偏高,低音区偏低。

钢琴实测结果,实线是对实测数据的平均化结果),两个极端音区在音高上已经偏移出30多音分,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半音。这个例子说明:主观音高感觉与乐器的振动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严格的对数关系。

在音强感觉方面,主观感受与物体振动强度也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基本规律是:在500-7000Hz(相当于b1-a5)音区范围内,听觉反应最为敏锐,在低音和高音区,感知力大大明显下降。科学家根据听觉实验制定出人耳等响曲线图(见右图)。举例讲,依此曲线所示,要想让低音区的一个音(譬如大字组C)与中音区的一个音(譬如小字一组c1)听起来一样响,这个音的实际强度就要提高15分贝。这意味着,用高、低音两种乐器用同样的力度演奏,人耳会感觉前者的音量较大。在一个大型交响乐队中,人们很容易听到长笛或小提琴独奏而很难分辨大提琴或低音提琴的声音,道理即在于此。

在音色和音长方面,主观感觉与客观刺激量之间也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对应关系。尤其对音色而言,同样一件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不一致源自生理、心理、地域、民族、文化圈的差别。同样是唢呐的音色,我国民间艺人给出的评价是“亮”(明亮的意思),美国音乐家的感觉却是“尖锐”(sharp),由此可以感觉二者之间在审美认同上的差异。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音色描述体系,但没有一种能够得到世界公认,原因就在于此。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时间、环境和心境发生了变化,其音色感觉也会随之改变,这正是主观听觉与客观测量数据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易变的、多重性的标准,而后者却是恒定的、唯一的标准。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乐理教科书没有把这一最基本的道理告诉学生,以致给他们带来一系列认识上的模糊。

以音准问题为例。音高准确性由人们的音准感所控制,既然人与人之间的音高感觉不会完全一致,那么在音准感方面必然也存有差异。当一个人听到不符合自己音准感的音高时,就会产生“音不准”的感觉,此时他是以自己的音准感作为衡量的尺度作出的判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受过专业院校视唱练耳训练的学生,当听到一些民间音乐后,首先的反应就是“音不准”。当这种感觉掺杂了“专业人士”的自负之后,往往还会转变为对民间音乐的一种歧视。显然,此时学生已经把自己的听觉感受等同于客观标准,以为凡不符合自己音准感的音高就是错的,就要纠正。暂且不论这里存在一个对民族音乐学基本常识的了解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乐音四要素的心理属性提早告诉学生,相信会有助于学生以科学、包容的态度去认知世界民族音乐的价值。为此,我认为乐理教科书在“音的性质”方面至少应当阐明以下三点:

1.音高、音强、音色和音长是乐音的四种“心理属性”,不是“物理属性”。

2.乐音的四种心理属性与客观物体振动所产生的物理属性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但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

3.对于乐音的四种心理属性,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恒定不变的评价标准,任何一种标准体系都具有地域、民族和文化上的特征。

四、泛音列与谐音列之差异

对泛音列的介绍,大多数乐理教科书都存在着含混不清或者不完整的问题,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许多与之相关课程的理论。

从基本原理上讲,泛音是振动体作分段、或局部振动时产生的声音,泛音列则是指所有泛音的集合。科学家发现泛音列体现着振动体的本质特征,不同振动体的泛音列并不完全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泛音之间的频率关系上。例如,弦振动、棒振动、膜振动、板振动几种振动体之间的泛音关系都不相同。如体现在弦振动的泛音列上,各个泛音之间是一种整数比的关系,

即1:2:3:4,等等;而膜振动产生的泛音列之间就不构成整数比的关系,而是一种非整数比,具体为1:1.59:2.14:2.30,等等:板振动产生的泛音列之间也不构成整数比的关系。由于呈整数比关系的泛音列听起来更具有明确的音高感和协和感,人们就习惯称这种泛音列为“谐音列”(harmonic series)。

谐音列是各种泛音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征就是各个泛音之间在频率上呈整数比关系。然而谐音列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泛音列形式,世上的乐器也并非都能产生谐音列,板振动类乐器,如编钟、编磬、木琴,膜振动类乐器,如定音鼓、排鼓、大鼓,以及各种其它打击乐器,都不属于谐音列乐器。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是由各种形式的泛音列交织而成的。

但是在我们目前大部分的乐理教科书中,凡讲到泛音列时,只讲谐音列,同时省略了对谐音列中各个泛音之间能量关系的描述,从而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自然界只有一种泛音列,那就是泛音之间呈整数比关系、且能量相等的谐音列,似乎世上乐器都可以产生谐音列。这种误解也影响到其它学科,如和声学、对位法,律学理论中的生律法,甚至音乐创作。

以编钟音乐作品为例,现代音乐作品常常把编钟作为我国古代乐器的典范加以运用,但从实际音响角度看鲜有精彩乐章出现,原因就在于不了解编钟的发声特点。从原理上讲,编钟属于板振动乐器,在不调音的情况下,其泛音排列关系属于非整数比范畴,声音听起来并不和谐。但我国古代钟匠利用特殊的锉磨技术,可以做到突出板的基音,抑制不协和的泛音,从而让编钟发出比较悦耳的声响,并可以让一个钟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乐音。但这种技术只是在一定的频率内有效,据我们的测量分析,大约在lOOHz(约为大字组G)以上,对低于lOOHz的编钟来说,由于存在体积庞大,振动模态复杂等因素,即使再好的调钟者也无法对板振动本身存在的不协和泛音成份加以抑制,因此低音钟的音响总是比较浑浊的。加之低音编钟余音较长,且没有止音装置,一旦敲响便一发而不可收,可以想像,在这种本身充满不谐音列的乐器上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谐音列观念进行创作,必然出现大量不协和、甚至刺耳的音响成份,实际效果出乎作曲家意料之外也就不足为奇。

著名作曲家谭盾为香港回归创作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就使用了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但是在香港演出的实况录音中,我们几乎听不到编钟的声响,据当时转播的音响师介绍,主要原因是一些低音编钟的音响过于嘈杂,与管弦乐队的音响极不相融。作曲者在不得已情况下让编钟演奏者“虚敲”,以尽量降低噪音成份,保证总体音响的和谐。出现这种结局,原因在作曲者,根源却在我们的乐理教科书:因为它没有将泛音列具有多样性这样一个客观规律“如实”告诉大家。

对泛音列的狭隘认识在律学研究领域也存在。律学界有一种思维定势,总是把谐音列作为探寻人类音乐中各种音程的源头。笔者也曾认同这种观点,把我国西北民间音乐中出现的一些中立音现象视为对谐音列音程的“变通”。其实这也是一种无视泛音列多样化的思维结果。作为理论抽象,谐音列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任何形式的音程。但是在现实音响环境中,能够真正影响我们音高感觉的通常只是居泛音列前列的几个泛音而已。作为听觉实验,在极为安静的听音室内,耳聪者也不过勉强听到第7号泛音。但今天要找寻印尼爪哇岛的甘美兰乐队的音律、波斯人喜爱的中立音,我国西北秦腔中的“苦音”等丰富多彩的音律体系的根源,如果还要从排在谐音列第11位以后的泛音中去找理论依据,恐怕完全脱离了我们人类听觉的实际能力。因为相对于基音和前几个泛音而言,这些泛音的能量已经极其、极其微弱,尚没有实验证明如此微弱的音响还能对我们的听觉产生实质的影响。

如果抛开谐音列,把目光转向那些基于各种打击或敲击类乐器的泛音列,我们在其泛音列前几个能量很强的泛音中或许就能发现那些带有“异国情调”的音程。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讲,人类在早期的音乐实践中,最先使用的乐器大多数应是较为简单的打击和敲击类乐器,这类乐器只能产生非谐音列,而能够产生谐音列的空气柱振动类和弦振动类乐器,由于需要较为复杂的工艺,因而出现得要晚一些。可以想像,那些非谐音列乐器中的音程必然给我们祖先的听觉

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人们对这些音程习以为常、形成听觉习惯的时候,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音高体系。因为这种主观音准体系本不是源自谐音列,所以当我们试图以谐音列解释它们的时候便会发生一些问题,即使自圆其说,也很难给予人们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对于那些至今仍以非谐音列的打击/敲击类乐器为主奏乐器的音体系(譬如说甘美兰乐队)来说,坚持以谐音列作为立论基础的作法则更显牵强。

综上,“谐音列”与“泛音列”虽一字之差,但性质迥然,其背后的理论连带效应更不容忽视,因此,建议我们的乐理教科书在介绍泛音列知识时务必将二者加以区分,即“泛音列是物体振动时其总体和局部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按音高顺序的排列:谐音列是泛音列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泛音之间的频率(或波长)关系皆为整数比。”

作为学习音乐的一块“基石”,看似普通的一本基本乐理教科书应当承载全人类音乐发展史中的精髓。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国乐理教科书中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基础理论的表述上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二是“欧洲中心”的色彩过于浓厚。这两个根本问题如得不到解决,中国的音乐教育欲求突破实无可能。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乐理教科书中四个涉及乐音的基本问题加以讨论。

2016年中科院声学所研究生招生咨询问答

2016年中科院声学所研究生招生咨询问 答 研究生招生计划 硕士生招生计划:90名左右,免推生占一半左右。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声学15名,信号与信息处理35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5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电子与通信工程32名,地质工程3名; 博士生招生计划70名左右,硕转博和直博生共占85%左右,统考生占15%左右,声学:20名信号与信息处理:50名。 奖助体系 统招统分研究生在学期间奖助金主要构成:普通奖助金+研究所奖学金+学业奖学金+ 三助奖酬金+补贴(医疗、餐补等),平均收入硕士约2500元/月、博士约4000元/月。招生FAQ Q:研究生招生的时间大致安排是什么? A:硕士免推生及直博生招生安排:2015年6月起可在国科大网上统一报名,7月、9 月、10月我所组织多批次复试。硕士统招生参照国家日程安排。博士统招生报名时间一 般为每年1月份,考试时间为3月份。 具体关注我所正式发布的招生简章。 Q:如果不确定获得母校保研名额,可以提出参加贵所"推荐免试生复试"吗? A:可以。因各校进度不统一,学校开具的保研资格证明不是必须的,但需按要求提交成绩单等通知要求的可以证明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的其他材料。 Q:研究生复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A:复试分为业务素质复试、思想品德审核、体检三部分。业务素质复试包括业务能 力面试、综合素质考核、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以及实践环节考核等内容。 Q:攻读研究生需要交学费吗?标准是多少? A:需要。2014年入学学生按照硕士8000元/年、博士10000元/年收取。具体请以 国科大当年规定为准。 Q:统考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比例和复试录取比例一般为多少?

主要研究方向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主要研究方向 1、“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校在学习洋思中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市“导悟式”模块式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色彩,都有自己的符号。“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模式,是翠绿的,积极、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它的色彩,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交互对话活动是它的符号,其核心个性是让课堂教学走向对话与合作,以学论教,先学精教,执著坚守“三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自学能会的不教,学生间能教会的不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灵动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本、生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对话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真正提高英语素养,塑造高雅完善人格。 “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尝试,它坚守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旨在营造民主、宽松、和谐、互助的气氛,凭借多边交互对话,让课堂流动生变,充满生命活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归属欲,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能改变每个学生的生存状态,唤醒每个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高效互动中激发起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2、《初中英语愉快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我申报的十二五课题,把研究愉快教学是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愉快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没有师生间的爱,就没有愉快教育。教师爱学生所形成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所产生的良好效应,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基础。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天真活泼、爱唱好模仿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让老师乐教、会教、善教。 二、今后发展方向 以研究为切入点,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和谐、师生和谐、师师和谐、生生和谐、自我和谐、天人和谐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绿色通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轻松氛围的形成,只有感到轻松,才能做到轻松。从而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愉快教学真谛。

中科院声学所秀学生评选实施细则

中科院声学所优秀学生评选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培养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鼓励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优秀学生,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条例依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评选条例(试行)》制定,适用于声学所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录取的、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学生。 第二章评选条件 第三条“三好学生”评选条件 (一)政治思想方面: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 积极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积极参加党、团活动,表现突出。 3.模范遵纪守法,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维护社会公德, 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学习生活习惯良好。 (二)学习方面: 1.学风端正,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学习目的明确,勤奋、刻苦。 2.学习成绩优良,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

3.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勇于探索求真,科研成绩显著。 4.认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无迟到、早退、无故缺席情况。 (三)文体活动方面: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良好。 2.积极参加学生会群众性文体活动,表现突出。 3.积极参加学生会、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组织各项文体活动,有 文体特长的优先考虑。 第四条“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条件 (一)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品德端正,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模范遵纪守法,敢于同不良现象和违纪行为做斗争。 (二)担任学生干部满一学年,积极从事健康有益的社会工作,积极组织学生有关活动,热心为同学服务;组织观念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善于团结同学,有较高的威信,受到同学拥护,工作成绩突出。 (三)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良。 (四)优秀学生干部在三好学生侯选人中产生。 第五条“三好学生标兵”的评选条件为: (一)从“三好学生”候选人中推选; (二)在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得到公认好评; (三)学习成绩优异或在科技创新中有出色表现,至少在国际级刊物发表一篇文章。

全国研究院所和高校15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问题解答

全国研究院所和高校15所联合培养研 究生问题解答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校所、校企合作”。2008年两家招生单位招收30名计划生,到2013年,已有15家联合单位招收194名硕士计划生。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新发展呢?记者采访了首家获得硕士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简称电子六所)和校所联合培养项目最多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联合培养最早是针对在职研究生。”电子六所研究生招生办主管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所里培养的硕士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型硕士(即工程硕士),一种是学术型硕士(即工学硕士)。工程硕士作为专业硕士,最早有一批人为了提高能力被送到高校培养。同时,所里也有自己培养的工学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但专家多学生少,难以形成科研需求对人才需要相应的招生规模。教育部校所联合培养的文件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科研需求专业人才的缺口和紧迫性,同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先例,2007年,电子六所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开始实现工学学术硕士的联合培养,成为第一家校所联合培养工学硕士的试点。“第一年教育部下达了10个指标,第二年下达了20个指标。”电子六所研究生部主任蒋国印说这是教育改革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发展结果。 “除了扩大招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教结合,促进双方进行高起点、宽领域、多方位的科学技术研究合作与学科发展实践,这是校所联合培养的意义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招办副主任冉盈志说。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联合培养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以专项计划形式下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有关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中单列,专门用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2013年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下达博士招生数为300名,通过相关高校下达招生计划为172名,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的研究所有32个,普通高校有24所。 2013年还有一批高等学校与工程院所联合培养的600多名博士专硕招生计划,“可以看出这是教育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推进改革的试点项目,这必将成为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发挥示范作用的有益探索。”蒋国印告诉记者。 “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也更丰富更强大。”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校所合作,不仅有利于联合培养硕士生,而且也有利于所里的研究生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课,以自己的专业为主。”同时,即使是学术硕士,也采用“双导师制”,高校的导师主管教学,所里的老师主管科研。“这充分体现在教学的正规化程度高,学术氛围浓厚,科研项目来源广,工程技术实战性强等多结合点,也正是校所联合陪养人才的明显体现。”蒋国印告诉记者。 冉盈志介绍,以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为例,在选课方面,既突出系统性,体现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又强调交叉性,整合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师资方面,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方遴选出若干名学术造诣深厚的学术骨干组成培养导师组,作为招生、培养的责任主体。一方确定其中一人为第一主管导师,另一方确定一人为第二主管导师,其中第一主管导师对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负主要责任,其他导师协助主管导师负有指导责任。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招生介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招生 介绍 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始建于1960年,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在上海的一个研究分支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全站共5个研究室、1个信息处理与优化控制研究中心。在全站100余名职工中,科技人员占85%,拥有研究员10余名、副研究员和高、中级工程师60余名。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有:水声物理与海洋声学、水声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水声导航与水下定位技术、非线性声学、海底声学、超声应用和宽带多媒体数字通信。 东海研究站内建有两个实验水池,在浙江千岛湖配备有双体实验船及其他辅助用船的水库实验场一个。东海研究站是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分会挂靠单位,上海市声学学会的创建单位之一。 主办期刊《声学技术》,该刊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 建站以来,东海研究站承担了大量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中科院重大科研项目、地方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自1978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成果进步奖6项,获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进步奖30余项,获第37届布鲁赛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1项。经上海市统计,东海研究站曾被列为上海地区所有科研院、所中人均成果获奖率最高的单位。 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3名。2014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数10名(包含免试推荐生)。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设置为: 全日制学术型学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 1.理学:声学学制三年。 2.工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制三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 1.电子与通信工程学制三年。 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科目: 序号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考试科目 1070206 声学 01 声学001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④806普通物理(乙)或901声学 基础 2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1信号处理001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④859信号与系统 或866计算机原理 3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01信号处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 ③301数学(一)④859信号与系统 或866计算机原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几经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大学排名

(一)ARWU的指标体系和权重 (1)获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Alumni)10% (2)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Award)20% (3) 各学科领域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Hici)20% (4)在<自然>及<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N&S)20% (5)被科学引文索引(SCI 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PUB)20% (6)上述五项得分的师均值(PCP)10% 其中HiCi资料来自Thomson公布的20年来21个学科内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 N&S是过去5年在上述两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 而PUB只限过去一年被SCIE及SSCI收录的论文数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个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 (1)国际化,所有的指标都是国际化认同的学术成果 (2)数量化,所有的指标都是量化的,客观的,没有定性的,同行评议的指标 (3)顶级化,所列的不术成果,都是顶级的,特别强调大学内取得顶级学术成果的教师 因此按此指标体系排名,处在前面的大学肯定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按照上海交通大学生的说明,排在前20名的大学是世界顶级水平的大学,处在前100位的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大陆的大学无一进入前200名 该指标体系有些缺陷,主要是: (1)被SCIE及SSCI收录的论文数,已无顶级水平的意义,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已不在于这个数,中国大陆的大学,不少所这个数目已和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但在引用数上差别很大 (2)该指标体系对规模大的大学是有利的,因为它考虑师均值占的比例太小了,只有最后一项占10% (3)指标体系中强调顶级水平的教师数过于狭窄,这样的话,人数过少,排斥了一些与顶级水平相当的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城市政府管理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系,以公共组织的整合力与回应力为目的,以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城市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和规律。具体包括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治理结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领导战略、政府组织管理模式比较、行政机制改革等。 2、公共政策 本研究方向是政策科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分析及运筹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领域。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系统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规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 3、组织行为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着重对公共部门(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公务员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胜任力等人事行政管理的评估指标与对策,同时针对公共管理团队与组织建设展开实证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4、社会保障 本研究方向运用社会保障及相关理论,在中国二元结构背景下,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探索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方式和运作规律,研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建立一元化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出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非营利组织管理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后被剥离出来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开展研究。主要运用公共科技、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现代大学发展与管理、教育与经济、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学与科学计量、非政府组织与和谐文化建设、非政府组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女性非政府组织团体的发展等。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智网杯”网络新媒体创新挑战赛活动 实施细则 为落实中科院“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要求,为声学所新入学研究生创造课余时间参与科研创新的机会,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声学所的科研学习活动中,特举办“中科智网杯”网络新媒体创新挑战赛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0年9月启动,每年举办一届(试行三年) 二、主办单位 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生部 四、承办单位 声学所研究生会学术部 声学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研究中心团支部 四、赞助单位 北京中科智网科技有限公司 五、组织机构 “中科智网杯”网络新媒体创新挑战赛活动(以下简称挑战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

位、赞助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挑战赛组织领导工作及参赛项目的评审。组委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挑战赛的日常事务。 六、参赛说明 1、参赛选手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或中国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正式注册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参赛对象必须在保证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有兴趣、有能力进行网络新媒体项目相关的科研,并得到研究生导师的同意。 2、参赛团队由两人至三人组成,采取自愿组合、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队,申报人为该项目负责人,其他成员作为项目组成员。申请项目需有指导教师(可以是研究生的导师,也可自行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每个研究生限报一个参赛项目。 3、参赛项目可以是一项创新技术的实现、一项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一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具体来源有: (1)组委会命题项目:由组委会提供项目命题。 (2)自命题项目:申请学生提出与新媒体相关的科学研究命题。 5、参赛项目执行周期为1-2年,每年9月进行参赛项目的申报工作和已完成项目的表彰工作,每年8月举办决赛。 6、挑战赛所获成果的相关知识产权归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中科智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所有,知识产权申报工作由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相关管理制度统一组织,相关的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要求署名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培训及实验场地:

各学院(中心、研究院、所)

各学院(中心、研究院、所): 根据《江苏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江大校〔2014〕204号、《江苏大学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励实施细则》规定,为做好2018级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申请、评定、发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工作 2018级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将采用学生申请、学院(中心、研究院、所,下同)审核、研究生院评定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的申请对象为我校录取的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指全脱产学习,入学时档案、人事关系全部转入我校,并且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研究生)。 (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其中申请一、二等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前须取得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且获得学士学位。奖励标准及对象为: 1.一等奖,30000元。奖励对象为来源于原“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或被录取为我校博士点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的硕士点学科(药学、生物学)及ESI排名前1%主要贡献学科(化学)的推荐免试生。 2.二等奖,16000元。奖励对象为被录取为我校其它硕士点学科的推荐免试生,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毕业生: (1)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8《中国大学评价》前100强高校(附件三); (2)研究生入学总成绩排名专业前10%。 3.三等奖,6000元。奖励对象为被录取的其他研究生。 (二)博士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设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个等级,奖励比例100%。奖励标准为: 1.一等奖,30000元。奖励对象为以硕博连读招收方式录取的研究生。 2.二等奖,12000元。奖励对象为被录取的其他研究生。 二、评定工作 请符合申请条件的研究生填写申请表(附件一),连同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及时交至所在学院。

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

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 2011年度工作计划 一、发展规划处工作 1.做好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5月底以前完成学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结、《“十二五”教育是发展规划》的编制;年底前完成对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修订;修订学校《校园建设规划》或编制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暂名)》;汇编学校的各类规划。 2.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构建学校教育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分批建立各单位统计台帐,开展统计队伍的培训,继续研发学校统计数据库。积极开展统计分析工作,探索编制《中央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年度发展报告》。 3.积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的组织协调、有关材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调研、设计,编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考资料》、《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简报》。 4.继续开展大学排名及学院评价工作。 5.探索编制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高教研究所工作 1.根据胡树祥书记来我处、所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开展“财经特色”、“财经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问题”、“学校中心工作专题”、“校史研究”等常规研究。 2.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

3.继续开展“中央财经大学章程”、“中央财经大学董事会”等研究工作;承接教育部、北京市等有关课题。 4.开展我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等研究工作,编辑出版学校领导教育文集。 5.做好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的筹建工作。 6.组织开展全校高等教育研究活动,建立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完成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工作。 7.编辑发行《高教动态》20期,建设《高教研究网》,试办《高等教育研究文摘(暂名)》。 8.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信息资料建设工作,建设好机关高等教育图书阅览室。 2011年1月10日

杨向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

杨向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研究室 主任,环境催化材料研究组组长,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 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 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催化学报》、《石油 化工》、《应用化学》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1996年获第四届吉林省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电话:+86-431-85262228;传真:+86-431-85262228 邮编:130022;电子邮件:xgyang@https://www.doczj.com/doc/347433031.html,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合作研究 2002 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合作研究 1999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7 -1998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Brain Pool Researcher 1991-199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博士 1987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硕士 1984 吉林大学,学士 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环境催化组研究组主要从事环境催化领域内的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工作。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调变催化剂结构、氧化还原性能改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重点考虑电子、电荷转移对催化过程的影响。力争通过控制催化材料合成技术,控制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酸碱性以及表面的亲/疏水性,达到控制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目的,以及将研究进展转化成相关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有(1)以NO消除为基础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和电厂脱硝催化剂;(2)固体酸催化剂;(3)温和条件下的选择催化氧化;(4)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

CHENGNAN COLLEGE OF CSUST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假如我是建筑学研究生,我以后可以从 事的的研究方向。 学生姓名:倪非 学号:201389250118 班级: 建筑1301 专业:建筑专业 指导教师:陈伟 201 年月

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及抗震性能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振动控制、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及建筑结构可靠度理论等研究方向。 1.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及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结构工程抗震理论及工程应用是结构工程学科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因为大地震是一种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一次突发性的大地震可令一座繁荣、美丽的城市在数十秒钟内变成一片废墟,成片房屋破坏倒塌,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中断,并可能引发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人员大量伤亡,城市瘫痪,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上破坏性的强地震平均每年约18次。本世纪以来,地震引起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导致约126万人死亡和近千万人严重伤残。因此,进行工程结构的抗与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是多维地震反应的理论研究。多年来,学科组成人员使该理论在实际工程结构的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试验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是结构工程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我国混凝土用量9亿吨/年,钢筋用量2千万吨/年。当前,我国的工程结构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多年来,我国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课题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结构计算理论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为了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质量,尚须针对混凝土结构领域量大面广的技术关键问题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攻关。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方面,将继续开展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方法、钢筋混凝土极限分析、混凝土断裂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高强混凝土性能以及新型结构体系和构件等方向的研究。在试验研究方向,继续开展钢筋砼结构构件的静力试验、疲劳试验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性能试验研究。 3.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主要优点是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所以在国内外很多国家已得到广泛采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已有不少工程采用了这种结构。目前对这种结构的研究比较少,主要包括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外包钢混凝土结构等五大类。我们结合我国的情况:钢材供不应求,钢材的价格比较高,超高层建筑毕竟是少数,大量的超高层建筑在25层以下,因此,根据中国的国情,研究中国特色的组合结构体系是我国科技

中科院所有研究所

北京市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华大教育中心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信息工程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筹)天津市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河北省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山西省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辽宁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吉林省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上海市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

黎洁 姓名黎洁 职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政策;旅游经济学;农户生计与环境保护 联系方式jieli@https://www.doczj.com/doc/347433031.html, 黎洁,42岁,管理学博士,2010年2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课题1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海外课题1项,参加教学研究课题1项;发表中文论文35篇,英文会议论文3篇;撰写教材及著作5部;获得教学奖励2项,学术奖励2项。曾分别于1994年11月-1995年4月,2002年6月-9月,2005年1月-9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美国乔治敦大学进行进修与访问。 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1.《公共经济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周2学时,3届,150人; 2.《公共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必修课,周4学时,4届,200人; 3.《公共经济学》,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必修课,周3学时,5届,300人; 4.《管理经济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必修课,周3学时,5届,42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8人,; 2.指导MBA学生学位论文24人,指导MPA学生学位论文22人,指导计划内硕士生17 人; 3.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 教学研究课题: 1.2008-2010,“陕西省精品课程《公共经济学》建设”, 主要参加人。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专业英语”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个人奖,1998年10月;

2.“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完成人,1999年5月。 主编的教材: 1.黎洁著,《旅游环境管理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张思锋,黎洁,雍岚编著,《公共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副主编; 3.黎洁著,《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制度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 4.江苏省旅游局,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著,《江苏旅游卫星账户(JSTSA-2002)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江苏省旅游局,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著,《地区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指南(200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主持的学术研究课题: 1.《脆弱性视角下西部农户生计模式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94),2008.1-2010.12,在研; 2.Household Dynamics, Rural Livelihood Choic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An Explor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rea, Standford Univerisity, TNC, WWF,(19626340),2007.1-2009.12,中方执行负责人,在研; 3.《基于旅游卫星账户及相关扩展分析方法的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JY124),2008.8-2010.7, 已完成,结题之中; 4.《旅游卫星账户的发展与旅游活动对地区经济贡献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6JA790089),2007.1-2009.12,已完成,结题之中; 5.《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旅游统计分类与统计指标的国际通行规则研究》,2009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2009LZ013),2010-2011,已完成,结题之中; 6.《西安市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06X22),2006-2008,已完成; 7.2007-2009, “旅游业固定资本形成研究”,国家旅游局项目(国家旅游局旅发[2006]25号),已完成,结题之中; 8.《江苏旅游卫星帐户(JSTSA-2002)研究》,国家旅游局项目,2003-2004,已完成; 9.《地区旅游卫星帐户编制指南》,国家旅游局项目,2004-2005,已完成;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制度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制度 1 2020年6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制度 ( ) 一、工作时间 1、每周工作五天(星期一至星期五) 2、每天工作8小时(8:00-17:30)(午餐时间:12:00-13:30) 二、各类假期规定 1、法定节假日: 按国家、北京市规定执行; 2、带基本工资年休假: 执行国家规定的带薪年休假制度, 在国家规定的各种休假期间, 声学所为职工支付基本工资(不包括创新岗贴及绩效津贴)。国家规定的假期如下: 2 2020年6月23日

注: 上述假期均包含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 三、建立请、销假登记制度 1、职工本人事假、病假、产假、婚假、丧假、探亲假以及因私出境都应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2、职工事假、病假三天以内应向部门(研究部、处、室)负责人请、销假, 四天以上者由部门负责人向所人事教育处请、销假; 3、职工产假、探亲假、婚丧假以及因私出境应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向人事教育处请、销假; 4、人事教育处将根据规定办理工资、福利及其它手 3 2020年6月23日

续; 5、不请假者按旷工处理。 四、考勤制度 1、凡在规定上班时间未到达工作岗位者, 按迟到处理; 凡在规定下班时间(上午12:00, 下午17:30) 以前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者,按早退处理。每月迟到、早退累计三次计旷工一次; 2、机关与技术支撑岗位严格执行, 由办公室负责考勤。各研究部根据工作性质与需要参照制定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五、职工休假制度 参照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科学院职工采取轮流休假方式的通知”(科办〔1999〕031号)文件中规定执行。 (一)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不再享受休假 1、在本年度内, 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 造成经济损失达二千元以上者; 2、在本年度内, 受过行政或党内纪律处分者; 3、在本年度内, 累计事假超过二十天; 病假四十天以 4 2020年6月23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院校与教职员工 【发文字号】教高会厅[2004]1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4.04.21 【实施日期】2004.04.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教高会厅[2004]1号2004年4月21日) 我国地方和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为高等教育的决策和决策实施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在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资料,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研究和管理人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就使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

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在教育决策、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不太注重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对高教研究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些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任务不明确,致使研究人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条件比较差,研究人员的职称、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用的发挥,甚至造成人才流失;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有些研究课题存在低水平重复、与实际脱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亟待改变。 为了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更好地发挥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研究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

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建中),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主要研究机构: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 新金属结构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结构金属间化合物、块体非晶及亚稳材料。 新金属功能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光电薄膜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材料。 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微米纳米复相钢、连铸连轧工艺控制技术、塑性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板成形理论与技术;第四代单晶高温合金、新一代钴基高温合金、金属材料的各向异性、金属及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和加工过程中组织性能精确控制技术;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中关键工艺参数与材料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工艺过程的模拟与实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1.喷射成形制备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材料开发2. 冷喷沉积成形技术应用基础研究3. 高性能纳米晶材料与纳米涂层制备技术研究4. 金属燃烧现象及耐热耐蚀材料研究5. 铝、镁合金的先进制备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 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凝固过程计算模拟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传热、传质以及组织演化规律;材料与工艺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显微组织及其演变过程的定量表征、建模与控制;高性能钢铁材料、粉末高温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侧重于研究碳钢和有色金属热连轧电气控制系统,棒线材、型钢生产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