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谨慎性

谨慎性

谨慎性
谨慎性

新会计准则下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2010-6-4 10:58潘娜朱卫东【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和与国际准则的比较等方面,而对会计目标、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列报等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展示谨慎性原则的发展历程,剖析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实质,并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探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揭示遵循谨慎性原则对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意义。

一、谨慎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在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用来表达“面对不确定性所持有的态度”的词有两个:conservatism和prudence。我国的会计学者一般把它们相应地译为“稳健、谨慎”。尽管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稳健,也称保守,强调对风险的较高预期;谨慎,也称审慎,强调对风险的适度预期),但早期会计文献没有做出详细区分,而都统一为:对待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应持小心、谨慎、倾向于悲观的态度,也即在会计处理时,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不发生的可能性。

据调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前三位因素为,财务会计的专业性、措辞的通俗程度以及使用者的前导知识(陈今池,1998)。由于“谨慎性”和“稳健性”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统一措辞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会计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谨慎性”与“稳健性”的争论开始逐步趋于一致,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从限度分析(孙宝成,1995)和措辞偏好(孙铮,2005)等方面都支持采用“谨慎性”的说法。

对谨慎性概念的界定,Basu (1997)在其实证研究中将其表述为,“会计师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要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高”。所谓谨慎性是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程度的非对称性状态;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的差异性越大,就越谨慎。谨慎性会计处理结果,是对净资产的持续低估。我国学者陈今池(1998)认为:“谨慎性原则是指某项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挑选时,应当选用对业主产权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汤云为(2001)则进一步将谨慎性原则,明确为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强调”应有的谨慎“,即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期,既不夸大也不回避,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这一提法既符合人们对风险预期的认知心理,又规范了会计术语的准确表达。

二、谨慎性原则的发展与应用

(一)国外文献综述方面

谨慎性原则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在19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一些审计人员在企业破产后常受到投资者的起诉,大部分诉讼的原因,是因为审计人员对高估资产和收益的财务报告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一点被美国会计学家谢菲尔德在本世纪初注意到,从而拉开了美国的会计界讨论谨慎性原则的序幕。而对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关注,则是在20 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人们认识到大危机之前粉饰会计报表(主要表现为浮夸利润)的泛滥,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至此谨慎思想的地位得以确立(李军,2006)。

国外文献对谨慎性原则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谨慎性原则发展的推动力量和谨慎性原则存在的支持证据两方面。

1.谨慎性原则发展的推动力量。Sanders, Hatifield 和Moore于1938年发表的《论会计原则》(ASOAP)指出:谨慎性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1)人们的普遍想法:低估比高估带来更少伤害;(2)会计估计中乐观主义将导致更多差错;(3)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损失难以预见,对一些不利的可能事项套用一个更大的模式会合适一些。它认为,基于各种目的的合理储备应该坚持,但并不支持、也不鼓励那种通过采用特定计量方法以实现某种账面利润,进而在对外报告中隐藏一部分利润的实际做法。

2.谨慎性原则存在的支持证据。Watts(2003)通过对相关实证文献的梳理,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资本市场监管者、准则制定机构和学术界在口头上反对谨慎性,但实际会计处理变得越来越谨慎了。他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谨慎性存在的理由。第一,契约主义。由于不同的会计计量会形成不同的绩效结果,这会激励管理当局应用一些存有偏见和噪音的会计计量方式,从而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和管理当局的福利产生影响。而谨慎性原则能抵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第二,股东诉讼。相比较而言,高估公司净资产招致诉讼的可能性要比低估净资产高得多。低估公司净资产还能降低公司的预期诉讼成本。第三,税收节约。损益的非对称确认显然有助于公司减少税收支出及现值,因而能增加公司的价值。第四,监管成本节约。近些年的相关实证研究采用各种测度指标,证明了上述四种解释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为我们呈现了谨慎性原则发展的历史背景,着重指出了谨慎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合理的风险预期,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受欢迎和税收节约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方面

纵观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谨慎性原则的讨论着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之间冲突的解决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适度应用。

1.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财务信息具有很多种质量特征,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公允、有用是总括性的核心质量特征,其它质量特征构成它的重要支撑,主要质量特征及构成要素之间的此消彼涨是不可避免的理论结果和现实结论(孙铮,2005)。侯树强(2003)指出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相冲突:如研究和开发费用。配比原则要求将其资本化,在受益各期进行分摊;而谨慎性原则将其费用化,冲减当期损益。这两种方法各有道理,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会计准则存在不统一性。另外,由于对谨慎性原则的贯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导致可比性的缺乏(李榕芳,2000)。

对于如何协调并解决各个原则之间的冲突,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孟凡利指出:各个原则之间的权衡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当追求资本维护时,谨慎原则将得到充分运用,其它原则与之相冲突时都让位于谨慎原则,所以应关注”实质重于形式“和成本效益的比较,保证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陈东海(1996)认为谨慎性原则运用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大了企业财务和会计处理的灵活性,加大了主观判断,与其它原则相矛盾,解决的方法是给定优先顺序,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披露。陈炜(1995)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其结果耐人寻味,只有22.73%的人认为谨慎原则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而大部分人认为,谨慎原则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但可以容忍。由此看来,谨慎性原则应服务于财务会计目标,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指导思想,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适度应用。陈炜(1995)指出,提倡谨慎性时,一个适度应用谨慎原则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另外,费伦苏(2006)认为在遇有不确定性情形时,会计人员应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会计确认与计量应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之上。但何谓”适度“、”稳妥合理“显然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

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企业保持适当的谨慎是完全必要的。但在超出不确定性范围的滥用谨慎性或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时的误用谨慎性都将损害信息的有用性。范宏浩(2001)提到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明确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目的,使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树立正确的谨慎观;(2)对其应用进行严格、具体的规定,提高其可操作性;(3)对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相关信息应予以恰当披露。为避免信息过多造成信息使用者困扰,可对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尽量予以初步的量化,如分成基本确定、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未必可能发生等几个类别,并分别在:a.相关的报表内予以确认;b.表外附注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c.不必作任何反映。(4)以适应中国国情为基本标准,适度运用谨慎原则的同时,应适当兼顾前瞻性与现实性。如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规范的情况下,超前地引入”公价价值“追求与国际协调是不稳妥的。盛碧荷(2004)认为应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对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有所限制,如将现行的会计制度相关内容”柔性化“改为”刚性化“以提高会计行为选择的科学性。费伦苏(2006)也认为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应配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对可以预计的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应适当预计,对可以预计的利润,也应考虑予以适当披露,这样才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真正可靠的会计信息。”预计所有的预期损失,但不预计所有的预期收益“的做法并不是谨慎的处理方法,它是过度的谨慎。谨慎原则更多地是从谨慎程度的把握上来测度可靠性的,如果谨慎程度超过了财务信息公允、有用所必需的程度,这种谨慎不仅不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反还会损害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汤云为、钱逢胜,2001)。

谨慎性原则的实务应用表明,在风险面前,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受欢迎,合理的估计是必需,但要尽可能合乎客观实际。它的恰当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定性判断:发生、不发生;其次是定量估计,得出其发生的概率分布。

3.国内法规。据调查,谨慎性的成文规定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它明确企业应遵循谨慎原则,其运用突出表现在折旧、坏账准备和存货三项。在此之前,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企业按指令办事无风险意识,谨慎原则没有应用的迫切需要(李玉萍、冀祥,2001)。但,谨慎性是客观存在的,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的资产重估计价和可能损益计量就是谨慎性的一种表现。又如,在会计核算中,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在多数情况下是一次性结转到损益,而不是分期摊销,也包含对试制成功与否的谨慎反应,只是运用程度和范围极其有限,且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承认(李榕芳,2000)。

改革开放后,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竞争加剧,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谨慎性考虑成为必要。财政部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计提”四项准备金“,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加快了我国遵循谨慎原则的步伐,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利润水平更加稳健。同时,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从1998年起在年度财务报告的”主要财务数据“中,单独披露”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从而采用谨慎的投资策略。

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六大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体现了谨慎性思想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关于谨慎性的要求,最核心部分是资产价值确认方面的创新,并将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扩大到八项,还规定债务重组和非货币资产交换等的会计处理不再使用公允价值,严格控制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虚增利润。

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第18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作为指导思想在基本准则中强调,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对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决策有效性和正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居于指导思想的地位。本文将从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展开,主要探讨:金融工具列报、公允价值运用和资产减值处理。

(一)会计确认方面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对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重新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从而使金融资产不再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而是单列项目反映。

根据IASC会计确认的基本理论,金融工具是可以而且应该在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因操纵衍生金融工具而导致严重亏损的事例举不胜举,如1994年美国的加州橙县事件、1995年日本的往友商社事件、1995年英国的巴林银行事件等。冯淑萍(1999)指出:”巴林银行的倒闭,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客观地说,会计因未能及时披露衍生金融交易所潜在的巨大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

正是出于防范不确定风险的需要、规避重大的潜在损失,新会计准则从金融工具的定义入手,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是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客观要求,也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定期(资产负债表日,季末,月末,甚至每天营业中止时)反映金融工具的损益变动,进行全程监控从而有效地杜绝因金融失败引起的企业经营恶化甚至破产,将收益(或损失)清楚地列入损益表(或是股东权益变动表)进行核算,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的明细科目反映,可以防止盲目乐观,使企业保持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改变了金融工具长期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的尴尬局面,使金融风险的控制有了依托,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或是投机获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二)会计计量方面

会计计量包括两方面,即计量属性和计量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且得到广泛运用,而《资产减值准则》为如何进行资产计价提供了规范、务实的指导。

1.公允价值的引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无疑是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之一,从禁止到回归,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部分人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有利于利润操纵,对公允价值能否”公允“表示怀疑。也有学者提出公允价值作为一项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可以用来扭曲会计信息,而这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公允价值计量和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牛成喆、苏正建,2006)。在会计环境复杂多变、行业和社会监管普遍缺失、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被当作”利润调节器“是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等的相继建立并完善,世界性竞争要求企业和个人不断修炼”

专业、诚信“的美德,”品牌第一、顾客至上“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二选择,由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保障。与国际会计的趋同,增加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充分披露金融风险也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需要。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准则,均要求对要素确认和计量过程采用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市场不够成熟的具体情况,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较为谨慎。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交换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企业能证明该项交易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新准则强调,如果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证明该项交易能以公允价值计量,即要求只有在证据充分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王淑霞,2006)。谨慎性的考虑还有很多,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需同时满足:(1)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是否能够可靠计量,成为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前提,也界定了它的使用范围。至于何为”可靠“,怎样去测度和评价,针对不同的交易有不同的判别标准。如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划分为三个级次:活跃市场、相似市场和技术性估值。如果对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自由度不加限制,将很可能使会计核算过程变得随意,是对一致性和可比性的违背,会扩大企业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空间(宋献忠2005),也将损害其谨慎性。

2.资产减值的处理。资产减值具体准则明确,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该准则还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认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准则提出,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会计国际趋同的客观需要,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应降低会计国际化的转化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出于谨慎性的考虑,防范窗饰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真正为决策有用服务。因谨慎性本身带有的主观倾向性决定了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减值迹象认定的无法客观量化和标准化,减值计提的时间、数量也无法有效控制,为企业留下了利润操纵的空间。但,减值损失计提后不允许转回的规定使得企业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以往盛行的”亏损企业巨额计提、扭亏企业冲回计提、盈利企业加速计提(任海峙,2006)“的法则不再适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实貌。正如《孙子兵法》提到的”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草率的计提将付出代价(直接表现为利益的丧失),为实现利润平滑化而导致强势市场形象的被怀疑甚至被否认只能是得不偿失。

通过有意识地选取新会计准则中的焦点问题进行论述,本文展现了谨慎性在会计处理上的显著影响。如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是对预期风险可能影响损益的谨慎考虑;资产减值的不予转回,是谨慎性”刚性化“的体现,增强其可操作性;而公允价值的回归,考虑了我国国情,限定了其运用的范围,也是基于谨慎性的思想。

四、结论与展望

谨慎性的开端源于中世纪受托责任的解脱,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过后才引起重视。今天,它作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进准则,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其重要性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谨慎性发展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了”谨慎性“的经济实质,试图展现给广大研究人员一个谨慎性发展的清晰路径,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对新旧会计准则变化中谨慎性运用的主要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意义有两点:其一,为谨慎性在当前会计环境中的正确应用提供指导;其二,从谨慎的视角解读公允价值,使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更好地为”真实、公允“的会计目标服务。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一)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一) 摘要]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指出,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设备。它属于会计核算的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避免虚增资产和浮夸利润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色彩,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为粉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本文从会计的定义和职能的角度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并对其正确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关键词]谨慎性原则盈余管理利益相关者会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披露。因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更加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然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其如何正确运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的思想萌生历史悠久。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费尔德在其《会计思想史》中称谨慎性原则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上千份芝诺纸草会计档案中。后来,在中世纪的庄园会计中,英国最大庄园的账目每年均要经庄园主和他的家族议会检查,而且常常是由选定的审计官员进行的。会计账目的记录使审计人员和管家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对立,这种会计代理产生受托责任,并为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那时“谨慎性原则的学说来自面临审计的庄园管家进行自保的对策”。那时的谨慎性原则就是要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进入19世纪,股份公司异军突起,受托责任盛行。英国接连发生了几起银行破产和公司舞弊事件,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处理中的不确定事项增多,会计风险加大,会计人员出于谨慎,在会计处理中往往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费用。“为了避免法律风险,防止从资本中分配红利,会计师们倾向于采用另一个极端的办法,即故意低估资产价值和利润,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更加受到尊重”,此时的谨慎性原则是为了抵制高估资产价值和低估负债。进入20世纪,谨慎性原则更加盛行,但对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关注是在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反思中人们认为,在大危机之前虚夸利润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谨慎性原则得以重用,其地位得到最终确立。 具体地说,谨慎性原则(Prudence)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性原则是在保守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保守主义。因为保守主义的信条是: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算足可能的损失,无视可能的收益。其极端是一贯地、蓄意地、一概地多计费用和损失,少计资产和利润。甚至建立秘密准备,人为操纵利润。造成信息误导。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依据有二:1.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2.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活动有

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在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确定因素代表着风险性,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防范某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将要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做出合理的预计,对一些经济事项、会计业务尽量使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办法。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运用,能为企业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稳妥和安全。 【关键词】会计;工作;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操作上做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护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增强企业的防御能力。会计制度及新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有效地挤去了企业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遏制了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谨慎性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稳健、可靠并反映经营风险,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预防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充分提高了企

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矛盾 (1)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的矛盾。可靠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谨慎性原则却强调预计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具有主观随意性,两者明显相矛盾。 (2)谨慎性原则与配比性原则的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当期确认可能将要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在当期没有相应的成本和收入与之配比,两者客观存在冲突。 (3)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保持一致,一经采用不得任意变更,并应一贯予以使用。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口径和处理方法没有要求,允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变化,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失去可比性,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分歧。 二、谨慎性原则的完善和提高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市场风险,这些不确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但是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

浅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因而,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原则的修正,对减少企业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大意。 (二)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使用公允价值应遵循谨慎性原则

使用公允价值应遵循谨 慎性原则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应遵循谨慎性原则 上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应遵循谨慎性原则 ———专访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朱锦余 “从已披露的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可以看出,重大遗漏、大股东占用资金、虚假陈述仍然为主要财务舞弊手段,大股东占用资金问题尤其突出。”近日,云南财经大学朱锦余教授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2009年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数量相比2008年明显减少,但公允价值的应用在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条件下会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稳定性。因此,朱锦余建议上市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时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 公允价值增强报表信息的相关性 《中国会计报》: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实施3年后,对上市公司财报有何影响如何看待公允价值的运用朱锦余:新准则在财务报告的格式和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取消了利润分配表,并调整了报表具体列示项目,使得财务报表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合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得以重新确立,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观念,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强化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且新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的原则,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内涵和外延大大延伸。 新准则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使得会计信息兼具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大大降低了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损益的可能性。 新准则中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将“全面收益表”和“利润分配表”合二为一,将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和内部结转情况单独列示,使得投资者能够全面地掌握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公允价值的运用有很多的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得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更加相关和可靠,计价模式也更加一致,从而增强了报表信息的相关性。 ?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可能再次成为会计造假工具,进而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例如,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在过去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而新准则中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 建议外部监管机构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审查,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应用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同时,上市公司在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时也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保持财报的稳定性。 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增加从长远看未必是利好 《中国会计报》:如何看待2009年保险公司业绩大增朱锦余:保险公司2009年财务报表相继出炉,报表显示出的业绩均有大幅上涨(见表1)。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日期: ?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浅谈会计谨慎性原则 回顾中专短短两年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也因此我选择了续读大专,在中专期间本会计专业主要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等一系列关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学科。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对日常经济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而会计信息核算的谨慎更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企业会计制度》从资产、负债及收益角度上全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要求,作为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可见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正确判断的重要性,否则虚增资产、过大的夸大利润将给企业、国家带来重大的危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的晴雨表,市场的多变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经营风险增大,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充分的考虑了市场带给企业的各种风险,遵循谨慎性原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中,也对谨慎性原则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所谓的会计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也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披露,因此,谨慎性原则的遵循是必然的。可靠谨慎的会计信息对内部使用者来说,给予企业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然,在会计行业中强调谨慎性原则是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保护会计目标能够做到充分实现。 从会计人员角度分析,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譬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还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该接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而如何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的破坏了会计信息真实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所以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会计活动中每个核算环节的影响都是十分之大的。没有了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

【最新推荐】会计谨慎性原则有哪些要求-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会计谨慎性原则有哪些要求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有哪些要求?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1、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 3、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4、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否则,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在资产方面: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1]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浅谈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班级:会本1102班 学号:11501740226 姓名:谭彬田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较早的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分析。 Summary: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ud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ecognized earlier n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ased on a better job in accounting principle of prudence, to avoid weaknesses, play to their maximum effect. In this pape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应用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二)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辽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学生:王美玲 年级:12级 专业:会计本科 指导教师:付艳 2014年3月26日

摘要 伴随着我国近十余年的会计制度改革,谨慎性原则在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会计实务态度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它具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虽然能够解决企业虚增利润等问题,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项会计原则,它在运用中也具有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来解决这些不足。本文论述了我国新会计制度下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表现形式及运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重要性;表现形式及运用;问题;思考及建议。

目录 摘要 (2) 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7) 1.1权责发生制制度原则中包含谨慎性原则 (7) 1.2实现原则中包含谨慎原则 (8)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表现形式及实际运用情况 (9) 2.1谨慎性原则的表现形式 (9) 2.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情况 (12) 3、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14) 3.1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14) 3.2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15) 3.3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16) 4、关于谨慎性原则正确运用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17) 4.1存在的问题 (17) 4.2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更好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就做好以下几点: (19) 参考文献 (26)

谨慎性原则浅析

谨慎性原则浅析——原理及应用

研究目的 通过对会计工作的谨慎性原则的历史起源、具体内涵和实际应用的了解,加深我们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事务中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利弊的认识。进而以学习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契机,郑重承诺: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诚实做人、诚信做事! 一、谨慎性原则的原理及发展 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从中世纪开始的受托观的谨慎性原则是由于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

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定义是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由规范研究逐渐向实证研究转移,大量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文献涌现出来。作为谨慎性原则的研究也逐渐转向实证研究为主,要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实证分析就必须有相应的定义来界定它、量化它,因此从实证研究中涌现出谨慎性的大量定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Feltham和Ohl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指出:如果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在时点π+1的期望值与企业股权在时点π+1的账面价值之差在π趋于无穷大时的情况下大于0,则认为企业会计是谨慎的;另一个是Basu在1997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好消息(利得)的确认比对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 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抓住了谨慎性的实质,前者反映的是谨慎性低估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特征,可以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后者反映的是谨

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是什么

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是什么 一、绪论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会计领域的地位勿庸质疑,本文将从其概念、运用、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在我国会计发展中的正确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肯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无法替代。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1、提取坏帐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行为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起的一部份应收帐款无法收回在所难免,客观存在的,于是形成了坏账。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销法。另一种是备抵法,虽然考虑应收帐款中可能的坏帐损失风险,通过计损坏帐准备,防止了利润虚增,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根据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按千分之3~5的比率提取坏帐准备,由于准备额过低,坏帐准备金额明显不足,未能达到谨慎核算的目的。因此,新制度规定应收帐款按备抵法取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公司自行确定,同时规定对期末应收票据、预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等

都应列入风险管理中,这样使企业更加谨慎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限制估计坏帐损失的方法,让其象成本核算那样自行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固定下来,按提取比例提取,超支者报批或督促企业加强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坏帐的发生。 2、加速折旧 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等等。因此,允许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3、低估存货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领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4、收入确认与谨慎性原则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摘要]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2.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另外,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 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noprofitsbutanticipatealllosses)”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与充分的考虑。”稳健型的这一定义只指明需要“审慎反映”没有说明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 1983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尊案)》。其中提出了稳健原则,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第五号部长会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础准则》。在一般原则的第十八条中表述: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稳健性原则得到重视并在会计实践中也得到更多的应用,如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1993年到现在,在这段时间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发布。在这些准则中继续重视了稳健性原则,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会计制度由国际接轨转向国际趋同。到现在为止,财政部共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被描述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突破。 二、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信息质量原则的辩证关系 稳健性原则是一种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与其他信息质量特征统一于

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1-05T15:33:59.250Z 来源:《今日财富》2009年11月供稿作者:徐芹 [导读]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徐芹(江苏泗阳县行政审批中心招商局,江苏泗阳 22370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主义、审慎原则、保守主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试图用“稳健主义”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它将稳健主义表述为:“稳健主义是对不肯定因素所作出的审慎反应,试图保证充分地顾及企业经营中所固有的风险和不肯定因素”。《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 二、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度谨慎性;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的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昀终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 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三、改进谨慎性原则的思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昀大限度的发挥,将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昀小范围内。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另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这种职业判断能力不仅要实践锻炼来提高,还要通过加强教育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谨慎性要求在或有事项会计处理中的体现

天津工业大学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 题目:谨慎性要求在或有事项中的体现 姓名:肖鸿 班级:会计1305 学号:131063022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面临的诸如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票据贴现、债务担保等“或有事项”越来越多,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该准则在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或有事项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该准则在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谨慎原则”。本文拟对“谨慎原则”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或有事项谨慎性确认计量披露 一、或有事项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事项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①或有事项是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②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③或有事项的结果须由未来事项决定。 二、谨慎性原则 会计谨慎性原则,也称审慎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只有在会计环境中遵守谨慎性原则,才能保证即使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只要针对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就可以有效的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最好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如此可以保证会计报表上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以便于报表更好的被使用。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披露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确认中的应用 在相关的准则中有规定,若和或有事项有关系的义务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就可以把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 ①如果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换句话说就是,这项义务需要企业进行承担的现时义务,不是企业承担的潜在义务。例如某公司的一个驾驶员由于违章造成了交通事故,那该公司就需要承担必要的赔偿,这就是现时义务; ②该义务的履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它是指在履行或有事项的现时义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这种可能性至少会有一半的发生几率,但也并不是就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③应该可靠地计量确认为负债的或有事项的金额。这是指被确认为负债的或有事项的金额应该进行合理的估计,因为或有事项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或有事项中产生的现时义务的金额也很难进行准确的估计。 但是如果没有对现时义务的金额进行合理可靠的计量,就不能把其确认为负债、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在会计报表项目中进行确认。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现时义务是与或有事项对应的,它可能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并且流出的金额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义务金额不能被完全的确定下来,只能是估计数。必须指出的是,义务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和合理估计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此外,同样出于谨慎性方面考虑,如果在或有事项的计量方面,一部分或

试论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试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学习中心:石油管道学习中心 年级专业:函授11 会计学 学生姓名:万宝芳学号:11323322010 指导教师:陈茉职称:工程师 导师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13 年01月30 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发给学员万宝芳1.设计(论文)题目:试述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2012 年9 月20 日至2013 年2 月 1 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 1、论文的撰写要严格按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及写作格式进行。 2、论文主题要符合一般的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论文应该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3、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论证论点。 4、尽可能多的搜集资料,可登陆中国会计天空、中华财会网校等网站进行资料搜集,亦可查阅会计研究、财会研究、审计研究等杂志。 5、论文要求条理清楚、文笔流畅、表达准确。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 5.文献查阅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参考文献的书写按照论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6.发出日期:2012 年9 月日 7.学员完成日期:2013 年 2 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陈茉 学生签名:万宝芳

摘要 谨慎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为此,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局限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