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考试重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重点

1古代报纸的形式官方邸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

2 官方邸报,朝廷管饱,最早产生于唐代,叫做报状,两种性质,一个是朝廷公报的官报一种是地方驻京机构情报性质的官报。在北宋后期兴起。前面两种性质合二为一,概称朝报。在明清相当发达,叫做邸报或者邸抄。

3非法民报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是社会矛盾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新旧党矛盾激化的结果人们需要了解政治动向。内容丰富可读性高失效强传播快打破信息封锁表达民情,以谋利为目的。

4 合法民爆产生于明中期,盛行于清代。《京报》,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宣达皇命。民间报行自主经营。

5 古代没有新闻事业

一.传教士办报

1815-1840年办的中文报刊有:1815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宣传教义(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郭士立在广州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为商业服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征服国人排外心理,为帝国主义入侵提供政策服务。

1840年以后亚历山大在上海办的《六合丛谈》宗教宣传和政府中国人排外心理为帝国主义入侵提供政策服务。1868年林乐知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非宗教侧重传播时事政治介绍西学。在上海办的《益闻录》为了扩大社会影响。

为什么是上海?鸦战后开放通商口岸,1842《南京条约》上开阜中外贸易地位上升。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船只可以在长江航行货物运往上海。60年洋务派在上海兴办近代工业经济繁荣。560年代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传教士人数猛增,抢占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发大财有钱办报。

二.商人办报

1.外国商人办报:1815-1840年在澳门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

《澳门钞报》和《澳门邮报》为在华经商的外国人服务。在广州的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中国丛报》等1840年以后在香港和上海办外文报纸和中文报纸(多)。比如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反映在华商人要求服务帝国主义。1872年美查在上海的《申报》目的是营利,有前期改革比如白话文报,最早的号外和战时通讯员,用电讯传新闻,画报出现等。(在华外商中

文报纸也开始了新阶段: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

2.中国商人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国人自

办近代第一家报纸),1874年王涛在香港办《循环日报》目的是立言,首创论证问题,议论朝政宣传维新派政治主张

●国人办报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第一批先进分子认为报纸

是救国的国之利器办报不是为了牟利而是立言宣传政治主张捍卫民族尊严。但是由于政治软弱经济薄弱国人办报道路坎坷,政治上清廷压迫无出版自由,寻求官方庇护与官方拉关系找官员做政治后台或者由官员直接创办,挂洋旗在租借找洋人名义办报躲避清廷压迫,根据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租界办报。19世纪60年代后民族工商业微弱不能为报刊提供生存条件

●早期外报在中国的历史作用:

1.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列强思想政府,入侵中

国的文器。鸦战前为英国倾销鸦片辩护鼓吹对中国的武装侵略鸦战后又为新扩张行为制造舆论,加速中国殖民化。

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如采煤修路电话轮船蒸汽机等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出版自由议会政治等知识。

3.外报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一改古代的宫门钞形式形成了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解开了近代新闻史序幕。

第一次报业高潮:维新运动

1896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启迪民智,宣传变法思想抨击封建顽固势力动员更多人支持变法。创时务体:解放桐城派文言文体无拘无束,文风自由,文字通俗易懂比喻深入浅出引用俚语和外国词汇,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情感充沛煽动性强。创耳目喉舌论:中国受辱在于不通因此要去塞求通,办报馆是去塞求通最好路径报馆就是耳目喉舌这样才能上下内外交流无阻风气渐开国家强盛。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提出报纸的职责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即国民雇用政府报馆代替国民来监督政府,报馆应通过宣传议论启迪民智。衡量报纸好坏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报刊宣传有浸润和煽动两种方法。

维新派报业的作用与贡献:1.报刊作用——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教育,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变法的舆论宣传。 2.对新闻事业贡献,开政治家办报先河,创报刊政论—时务体,设报达聪去塞求通

第二次报业高潮

在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之前发生了苏报案。这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对于爱国革命报刊的严重镇压。苏报先发表一系列有强烈革命塞擦

的文章,章太炎和邹容讽刺光绪为载湉小丑,自进行革命宣传,清政府伙同租界一起查封苏报逮捕章邹二人判刑,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的奇特诉讼史,“上可以质皇天后土,下可以对四万万人矣!”苏报与苏报案吹响了革命报刊的号角,宣传了革命思想,为革命做了预热。

革命派先在海外与保皇派论战。1905年在东京创办《民报》,与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围绕: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体制,要不要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展开论战。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而民报有章太炎黄侃多人因此革命派论战大胜。

后来革命派进入中国,组织武装起义,武汉上海成了重要基地。这个时候革命派的活动有于右任办的神舟日报和民呼民吁民立报,大声疾呼宣传革命唤醒了许多人的革命热情,比如青年毛泽东。、詹大悲和河海鸣创办的《大江报》驳斥改良派企图通过“请愿”等和平手段来抵制革命的倒行逆施,然而和平之道是亡国之道,鼓吹只有大乱才能救中国,号召爱国志士投身革命后经清查封,《大》吹响了武昌革命的号角对武昌新军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撼动时局,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何海鸣《亡中国者和平也》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为革命办报的思想,报纸都把革命反清作为办报宗旨。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倡导机关报作为党派喉舌,革命党公开表示政党机关报就是政党进行政治斗争的喉舌。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改良派看重报纸启迪民智的作用而革命派更看重政治宣传的作用。

4报刊应该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不仅可以宣传革命思想还可以表达影响甚至制造舆论。

●此时期报刊特征

1.报刊的发展由政治斗争推动2,报刊政治宣传,成效有首先宣

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次廓清改良派思想迷雾统一革命党内思想,再次为了武装革命做舆论准备

第三次报业高潮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创于上海,1916改名为新青年。前期1915-1920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向封建专制民主文化进行猛烈攻击。后期1920-1926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为共产党成立发挥重要作用。1920年改组,由资产阶级启蒙刊物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刊物。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国内外形势聚聚变化,政治上巴黎和会分赃,十月革命胜利。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思想启蒙和政治斗争结合成为时代呼声加强政治宣传和鼓动也成为时代要求

陈独秀1919年被捕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逐渐向无产阶级立场转变。刚好共产党建立,新青年就成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1913暌丑报灾后袁世凯为了复辟进行军阀专制捕杀报人后,鸳鸯蝴蝶派盛行,报人报纸品格低下,报纸言论退化。出现了一些低级庸俗的报刊,因此新青年初期只谈理论不谈政治。随着新文化运动进行,新青年不够用,1918年在背景创立《每周评论》发表政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把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五四运动爆发前把矛头直指封建军阀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封建军阀在中国进行内战的阴谋,官僚政客军阀是三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五四运动的后援和武器,带动了其他新报刊创办行了新阵线(对抗复古顽固派报刊),其中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其中典型案例就是荆生事件,复古派林琴南发表《荆生》谩骂新文化运动,每周评论展开强烈反击。

报刊业务改革

1自由讨论政论恢复:

《新》大胆言论,报刊成为百家争鸣园地,评论杂糅政论与新闻报引导舆论,杂文开始成为报刊上一种常见文体。报刊重视政论是报业传统,但是袁世凯当政后一度中断,新文化运动后政论得到恢复,并出现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比如述评夹叙夹议。

2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广泛运用:

白话在杂志副刊社论使用(胡适的白话小说白话诗),新式标点运用(过去不分段也无标点),扩大读者群、报刊影响力。

3 副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消遣性、低级无聊文章,变为宣传新思想文化,传播新思潮(鲁迅冰

心郭沫若周作人、马克思主义);读者城市小市民、旧式无聊文人变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四大副刊”:宣传民主科学,传播社会主义。19361

4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由于辛亥革命,新闻多观点而少新闻。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开始重视新闻:引爆五四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多办通讯社。邵飘萍等人也对编排进行改进。自此,报刊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

5 重视时效广告的商业报纸发行。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比如申报的第一次改革,1912年史量才买下申报后大力开展广告业务,加强报纸发行,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但此时申报在政治上是保守的,1931以后才一改保守抗日民主)

6专职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

7 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复旦新闻系

总之:新闻走向新闻专业主义,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形成。

●(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份报纸是传教士办报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本章重点:

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2、时务文体的特征?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4、大江报案

5、五四时期新闻业务进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共产党新闻事业

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办《红色中华报》,1936年长征后在瓦窑堡改名《新中华报》,1941年更名《解放日报》(改版),后成为上海机关报。

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在延安改名新华社。: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1940年建立了中共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改版

1.改版原因

(1)延安整风背景:党报改造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部分。须扭转组织涣散和思想混乱,实现党的领导在思想上的一元化。党内有左倾错误,比如王明把蒋介石称作蒋委员长这是帮他人做义务宣传员

(2)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教条主义与党八股。教条主义指博古王明缺乏中国革命实际经验一切照搬马列主义动辄拿马克思主义包装自己,学习苏联真理报每天一篇社论,党八股指刊登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的长篇大论。

(3)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办报思想指唯武器论,单纯军事观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

个人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指登载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等作家作品。(4)缺指导性,党性。不能完成党的宣传任务。比如版面设计为一国际二远东三边区四延安。

《解》的弊端&毛泽东办报思想

党性:报纸登载反革命分子文章,脱离党的政策和生活

群众性:读者回稿认为报纸立论空泛离边区生活太远

战斗性:《解》对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为国民党“一党独裁”进行粉饰。发表一系列社论,蒋介石与国民党连喊“误会”、“误会”,并撤退进攻大军。(第三次反共高潮)

2.改版经过:

(1)反对党八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2)要规定党政军民各方面的负责人经常为党报撰稿。要有对于敌人的思想的批判。

(3)其他:利用党报宣传农民楷模,比如捐粮捐钱给共的农民吴满有。信息由党来传达。报纸审查制度也从这里开始,领导把关。3.改版收获

改版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1)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2)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3)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

4.党报理念;

(1)用事实说话:以政治为原则,坚持革命立场,选择事实表达

观点。比如在内容上,工农边区的新闻、大生产运动的典型

纷纷成为报纸的头条。比如胡乔木:选择什么,如何报道,

均不能不时刻注意事实中所要表达或可能会表达的倾向。主

张新闻应该完全真实。

(2)反对“同人办报”而奉行“全党办报”,消除办报者的专业

意识,走向工农结合并改造自己。比如:在党的领导下走群

众路线,一切重大问题需经过主要领导同意,日常政策报社

要请示中央(全党办报);群众路线指发展基层通讯员队伍。

(3)记者身份:反对无冕之王,提倡人民公仆党政喉舌。

(4)党报是教科书

(5)党性原则

(6)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7)活泼新鲜马列文风反对党八股。

党报改造的实质

意识形态规整统一,明确报纸与党组织的关系,从而使办报归统到党的一元化领导,成为喉舌。

民间报业:

1.申报(1872-1949)

全称申江新报

1872美查创办,1912史量才买下两次改革,1934史被杀,抗战时期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史量才两次改革

(1)经营改革:大量招揽广告,提高发行量,引进最新技术和设备,政治上比较保守。成为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2)1931九一八事件后,理念改革:

政治上一改过去保守谨慎:积极要求抗日和民主比如九一八第二天申报就发表反侵华新闻。反对国民党独裁,要求民主自由,比如蒋下台时欢送登载宋庆龄反蒋文章。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经济独立:不按受任何一方势力的津贴。政治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方势力的操纵。

新闻业务上层层推进,不断深化:言论的变化,时评应于时敢于评揭露国民党丑行。创办了众多的专刊和副刊,副刊《自由谈》一改过去的鸳鸯蝴蝶派,改版刊登鲁迅郑振铎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杂文成为文化进步阵地。发展文化事业开办流动图书馆。

为什么有第二次改革:民族危机,对蒋不抵抗政策的不满

改革结果:史量才民间影响越来越大百万读者,令蒋介石不能容忍。禁邮收买不成暗杀,史量才的死结束了《申报》最辉煌的历史。

史家精神:(1)把报纸提高到历史意识上来认识。(2)报纸应该自觉地遵从历史,以史自役,“写真程度”应超过史书。(3)推动历史前行。

2.大公报

1902英敛之创于天津,以敢言闻名。1916年后亲日卖国声誉下降1925停刊。1926年创新记大公报爱国、拥蒋、反共。

(1)三架马车:吴鼎昌出钱胡政之管理张季鸾主笔

(2)四不主义:不党(没有政党偏见)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不私(无私图公众喉舌)不盲

(3)成功之处:文人论政的典范,以言论推动国家决策发展。(4)主笔:张季鸾,王芸生(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因此不受共国两方待见,新华日报与大公报论战。)

3.民间报业新闻自由问题(都是抗战时期)

(1)新生事件:艾寒松在《新生》发表闲话皇帝指日本军部资产阶级是真正统治者皇帝是傀儡,艾的编辑杜重远发表了这篇文章。

1935年日本威胁中国法院给两人判刑:说明没有主权没有新闻

自由

(2)孤岛报业:1938年日本占领上海但不敢复习美德租界,报人到租界内挂洋旗办报。《文汇报》发表了许多抗日文章,日本危

险要杀死记者编辑,后来不敌恐吓关张。《大美晚报》主编朱

惺公也反汪伪政府,被害。

(3)拒检运动:1945年日本快投降时,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被派到延安参观,黄炎培是其中之一,从延安回来以后他写了一本《延安归来》如实记载延安不乏赞美。国民党认为此书在国统区出版需要新闻审查,叶圣陶等一部分文人反对我们永远不要图书审查发起拒检运动,蒋后取消了审查。:国统区还是有一定新闻自由

(4)第三条道路:抗战快结束时,国共两级力量抗衡,《大公报》(王芸生)《观察周刊》提出我们应当走联合政府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

反客里空运动:土改新闻失实,晋绥日报做自我反思,提倡监督文章,促成了自我教育运动。思想上纯洁了新闻队伍也加强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形成新闻网,私营改造,设立新闻总署与新闻法制建设。

1951-1952党发起自我批评,但这样的批评是有游戏规则的—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宜山农民报》傻乎乎批评县委书记。

1954前后业务上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登载苏文章,修正错误。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导致教条主义。模仿《真理报》过了头,比如为没有错误的报纸奋斗不登广告每天2500字社论报喜不报忧等。

1956新闻改革。

背景:照搬苏有教条主义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论十大关系分析学苏弊端。刘少奇新闻讲话要适应读者需要。国际上苏共二十大批评斯大林个人崇拜思想活跃起来。

1月周恩来讲话承认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平起平坐,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识分子奔走相告。这是为了与苏破裂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时候党让知识分子提意见,实际上是为了引蛇出洞先不对这帮“右翼分子”惩罚等他们露出真面目再一网打尽。比如储安平。

改革怎么做:(1)扩大报道范围满足受众城乡社资都有。(2)开展自由讨论,主张报纸是社会工期可以为各个阶层发声,报纸不能随时做出正确结论推翻教科书一说。不一定按照编辑部意见也就是不一定代表党。

改革意义:(1)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有用成分。冲破了教条主义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认识到对于苏联经验要有分析地加以借鉴。(2)明确了要办好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3)这次改革得到广大读者欢迎与支持。

改革不足:全盘否定苏,不加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报纸传统,很快夭折。

国民党新闻事业

1 中央通讯社,中央社,1924广州成立。

2《中央日报》,1927武汉创立。喉舌,国民党党报核心,也是国民党新闻事业核心

3 中央广播电台,中央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