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外文原文中文翻译)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外文原文中文翻译)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外文原文中文翻译)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外文原文中文翻译)

附录1:外文原文

附录2:外文翻译

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地震中的抗倒塌安全性研究(二):

延性和非延性框架的对比分析

(Abbie B. Liel1, Curt B. Haselton2, and Gregory G. Deierlein3)

摘要:

本文是两篇配套论文的第二篇,旨在探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倒塌安全性,并检验加利福尼亚州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所建非延性框架结构建筑的可靠性。基于对结构响应的非线性动态模拟进行概率评估,以此来计算对应于不同的地运动特性和结构类型时结构倒塌的危险。评估的对象是一套不同高度的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原型,它们是根据1967年版《统一建筑规范》中的抗震规定设计的。结果表明,当处于一个典型的加利福尼亚高震场地时,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倒塌的年平均频率范围为(5~14)×10-3,这比按现代规范设计的结果高出约40倍。这些数据表明新规范对延性构造和能力设计要求是行之有效的,这使得在过去的30年中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安全性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对延性和非延性结构的安全性比较,有助于出台新的规章来评估和减轻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地震倒塌的危险。

关键词:倒塌;地震工程;结构可靠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商业;地震影响。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加利福尼亚州建设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缺乏好的抗震设计理念(例如:加强柱子、钢筋延性构造),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在地震中发生倒塌。这些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经历了加利福尼亚州1971年圣费尔南多大地震,1979年英皮里尔谷大地震,1987年惠蒂尔纳罗斯大地震,1994年北山大地震和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无数地震之后,已经遭受了很严重的地震损害。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关注加利福尼亚州的近40000栋钢筋混凝土建筑,其中

的一部分在未来地震中可能会发生倒塌而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然而,我们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衡量建筑的危险程度,因而无法确定是大量的建筑均存在这种危险,还是只有特定的建筑物才存在危险。一栋建筑物发生倒塌的危险大小,不仅取决于其原设计采用的建筑规范中的规定,也取决于结构布置、施工质量、建筑位置和场地的地震特性。除了需要准确评估倒塌的风险之外,选择合适的危险承受值和最低的安全标准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通过比较评估根据新老建筑规范设计出的建筑物,能帮我们找到一种评估手段来确定目前设计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地震破坏和钢筋延性的深入了解,建筑规范中对于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和构造措施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同老式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现代规范要求在高地震地区的框架结构要进行各种能力设计来防止或延缓不利的破坏形式(如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破坏)。虽然人们普遍同意对于建筑规范的这些修改是适当的,但还是缺少足够的数据以量化其对地震安全性的改善程度。这项研究采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方法,以评估地震引起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的可能性。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提供了一个概率框架,利用非线性时程模拟将地面运动强度与结构响应和建筑性能联系起来。对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评估基于原型结构所做的测试,这套结构是根据1967年《统一建筑规范》设计的。这些原型结构代表了1950年至1975年间在加州建造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对非延性混凝土框架结构原型的非线性动态分析可以预测倒塌的发生,而在结构倒塌过程中利用仿真模型能够捕获强度和刚度的变化特征。抗倒塌性能评估的成果是一系列保障建筑安全的措施,并将地震中抗倒塌能力与地震灾害联系到一起。我们将这些结果与另一篇配套论文中的关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数据进行比较。

原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这些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原型考虑了结构高度的变化,结构布置和细部设计,能够覆盖加州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设计和性能的的预期范围。制作原型时,我们查阅了钢筋混凝土部件和框架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是由哈兹尔顿等人通过分析和实验获得的。本项研究共制作了26个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原型建筑物。本文主要侧重于这些设计中的12个,高度从2层到12层变化,并包括具有可替换设计细节的周边和空间框架侧向抵抗系统。原型建筑均设计为有着20厘米平面楼板系统和7.6米柱间距的办公楼房。2层和4层建筑的平面尺寸为38.1m×53.3m,8层和12层建筑的平面尺寸为38.1m×38.1m。建筑首层层高4.6m,其余层层高4.0m。我们参考了20世纪60年代在加州建设的钢混建筑的原结构图,来为原型结构选择典型的结构部置和几何形状。原型仅限于无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并且在高度和平面上比较规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强度或刚度突变。

非延性钢混原型结构是按照1967年《统一建筑规范》中的最高地震烈度区(3区)设计的,那个时代加州的大部分都属于这个烈度区。二维框架的结构设计是由所需的强度和刚度控制的,应满足重力和地震荷载组合的要求。设计也符合所有相关的建筑规范要求,包括最大和最小配筋率和最大箍筋间距。1967年《统一建筑规范》规定,如果采用了延性构造措施,可以适当地减小基底剪应力。然而,本研究并没有进行这种折减,只考虑标准的细部构造。表1总结了每个结构的设计细节,在Liel 和Deierlein处可以获得非延性钢混原型的完整资料。有4个4层和12层的原型做了细部加强,这会在随后的文章里作介绍。

我们将非延性原型钢混框架结构的抗倒塌性能与配套论文中的延性原型钢混结构做了对比。如表2总结,这些延性框架的设计依据了《国际建筑规范》(ICC 2003)、ASCE 7 (ASCE 2002),、和 ACI 318 (ACI 2005)中的规定,并符合所有相关规范中关于强度,刚度,承载能力和特殊框架构造的要求。这些结构得益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不断增加的条款,包括各种关于能力设计的规定(例如:强柱弱梁,节点抗剪承载力设计)和构造措施的改进(例如,在梁柱塑性铰区增加横向约束,提高对搭接的要求,闭合箍筋)。这套延性钢混框架是按照在土壤类型为Sd类的典型高震洛杉矶场地设计的,它处在2003版IBC设计地图的过渡区域。

表1 原型延性和非延性框架的设计属性

附注:

a)1967年《统一建筑规范》(UBC)中设计基底剪切系数取值为C=0.05/T(1/3)

≤0.10。对于抵抗力矩的框架T=0.1N,N是层数(ICBO 1967);

b)现代建筑的设计基底系数根据设计场地的反应谱取值。洛杉矶场地的设计反

应谱SDS=1.0g,SD1=0.60g。计算式采用的周期根据规范公式算得,是结构的高度(英尺),并且规定了计算周期的上限()(ASCE 2002);

c)柱子的属性沿结构高度变化,此处列出的是首层柱子的属性;

d)各构件横向钢筋的配置由所需的剪切强度确定。每个位置至少有两根3号钢

筋;

e)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横向钢筋的配置由所需的剪切强度确定。所有的弯锚都

有抗震构造,并使用4号钢筋(ACI 2005);

f)梁属性沿结构的高度变化,此处列出的是第二层梁的属性;

g)所设计结构的梁柱构造优于平均水平;

h)所设计结构的节点构造由于平均水平。

表2 原型延性和非延性框架的建模参数

附注:

a)此处列出的是首层柱的参数;

b)轴向荷载包括恒荷载和25%的活荷载;

c)有效割线刚度为通过40%屈服强度时的割线刚度;

d)滞后能量耗散的计算公式为;

e)参数获得于对结构模型的特征值分析;

f)所设计结构梁柱的构造优于平均水平;

g)所设计结构的节点构造优于平均水平。

对比表1所示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四十年间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设计规范的变化。尽管对设计基底剪力的方程进行了修改,但对于相同高度的延性和非延性钢混框架结构,计算的结果还是相当接近的,只有在计算最矮的结构时才有较大的偏差。两组建筑物之间明显的差别是部件的设计和构造措施,特别是在数量、布局、和横向加固方面。现代钢混框架结构受剪切能力设计规定的影响,

对于箍筋间距有着更严格的限制,例如:在延性钢筋混凝土梁和柱中横向钢筋要加密2到4倍。最小配箍率保证了柱子有足够的强度来延缓楼层机构的形成。因此,在节点处柱强度与梁强度的比值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均比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出约30%。非延性钢混框架结构对于梁柱节点区域的设计或加固也没有特别规定,而延性钢混框架结构的柱子则要求规定的尺寸并添加横向钢筋,以满足节点剪力的需要。为满足特殊框架结构对节点剪切强度的要求,通常增加柱子的尺寸,从而减小轴压比。

非线性仿真模型

每个原型非延性钢混框架的非线性分析模型,都包括一个二维三开间的侧向抗力系统,如图1所示。分析模型能够体现柱子、梁、梁柱节点材料的非线性和大尺寸效应(P-Δ效应),这对于模拟框架的倒塌时十分重要的。我们用端部部分铰接的构件模拟梁、柱及其节点,这些铰被部分约束以模拟真实情况,类似于弹簧铰。结构模型不包括任何非结构构件或支撑重力荷载的部件,它们都不属于横向支撑系统。本模型是在OpenSees中建造的,该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

图 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模型示意图

在另一篇配套论文中,用集中弹簧模拟非弹性的梁、柱、节点,它们是根据三线图和伊瓦拉等人的滞后原则理想化而来的。根据一系列经验关系,我们对代表梁和柱构件的非线性弹簧特性进行了预测,这些关系将柱子的设计特征同建模参数联系起来,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校核。用于改进经验关系的试验,包括大量非延性构造的钢筋混凝土柱。预测的模型参数反映非延性和延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弯矩-转角行为的差异。正如配套论文中所说的,由于缺少足够的梁的数据,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的模型参数的校核是建立在柱子在低轴压水平下被测试的基础上的。图2(a)显示了延性及非延性柱(均为4层建筑)的单调骨干曲线的性质。众所周知,最大塑性转角θcap,pl对预测倒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它是柱子约束钢筋和轴压水平的函数,延性钢筋混凝土柱比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柱大约大2.7倍。延性钢筋混凝土柱还有更强的后期旋转能力(θpc),这决定了的柱

子屈服后强度退化的速度。图2(b)表明在一个典型的地震加载过程中,柱的强度和刚度不断下降。起始曲线的减弱过程由弱化参数λ控制,这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在非延性柱中由于缺少足够的约束,并且轴压荷载更大,其耗能的能力要比延性柱小很多。模型参数需要校准到预期的水平。在分析时需计入重力荷载,并忽略轴向、弯曲、剪切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因素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图 2. 用非弹性弹簧模拟位于4层框架结构首层中的钢筋混凝土柱

,其特点是:(a)单调;(b)循环。

表2中为非延性和延性的原型钢筋混凝土柱的建模参数。钢筋混凝土梁的属性也是类似的,它们在其他地方被列出。所有模型元件的属性值都取为为测试值的中值尽管原型梁和柱的建模参数已经考虑了构件端部的粘结滑移,但它们还是不能模拟到由于非延性框架锚固或搭接失效而引起的显著破坏。

同延性框架设计时限制节点剪切变形不同,非延性框架可能会有明显的剪切变形而加快倒塌过程。如图1所示,用非弹性弹簧来模拟节点的剪切行为,模型需遵循单调曲线和滞后原则(与图2中柱的图形类似)。参考了仅有极少横向钢筋的节点的数据,并结合了其他非延性特性,我们为节点剪切弹簧赋予了属性。不幸的是,可获取的不合格节点的数据是十分有限的。

节点剪切强度使用ACI318公式的改进版本进行计算,大小取决于节点尺寸(bj是节点宽度,h是节点高度)、混凝土抗压强度(fc′,单位:psi),约

束系数(γ,取值为12~20),公式为:V = 0.7γbjh 。根据米特拉和罗

斯的实验数据,我们引进了0.7的修正系数。修正系数反映了具有抗震构造的节点与没有横向钢筋的节点剪切强度的差异。我们假定约束钢筋混凝土节点呈线弹性变化,但非延性钢筋筋混凝土却只有有限的塑性,其内外节点的最大塑性剪切变形分别为0.015和0.010。根据Pantelides等人的研究数据,轴压比低于0.095的节点可近似看做变形呈线性变化(至 0轴轴向荷载最大值的0.025)。现有数据表明,有效初始刚度大约会下降10%。由于缺少足够的数据,我们假设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削弱特性是相同的。

表2为计算所得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基本周期,它反映了梁柱的开裂刚度(梁:0.35 EIg;柱:0.35~0.80 EIg)、节点尺寸和面板柔度。构件的有效刚度对应于达到屈服强度的40%时的变形,并包括构件端部的粘结滑移。由于建模时采用的假定不同(有效刚度的取值差异和不考虑重力支撑系统),并且计

算结构周期的公式偏于保守,所以计算出的周期会明显大于按其他简化公式的计算结果。

分析模型的非线性静态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比老式的非延性框架结构更坚固,而且有更强的变形能力,从图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比的结果。分析时荷载采用ASCE 7-05等效地震荷载分布。横向强度的高低根据安全系数来比较,安全系数是极限强度同设计强度的比值。延性的好坏是根据最大层间位移角来判断的,即当结构丧失20%横向强度时的层间位移角。正如表3所示,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非延性框架相比,安全系数大约高40%,最大层间位移角大3倍。导致延性框架有更强的结构变形能力和更多的安全储备的原因是:(1)延性构件的变形能力更强;(2)延性框架发生的屈服更多;(3)框架柱的强度更大;(4)梁的屈服耗能更多。图3(b)表明地震对于建筑低层的破坏更严重,在非延性结构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然而非线性静态分析的方法并不是对动态分析的简单叠加,实验结果有助于找到动态分析结果的规律,从而总结出非线性静态评估的方案。

图 3. 12层延性与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分析图:

(a)内力-位移响应;(b)最终楼层位移分布。

抗倒塌性能评估步骤

对非延性钢筋混凝土原型框架的抗倒塌性能的评估与对延性框架的评估方法相同。用非线性仿真模型的增量动态分析(IDA)来评估抗倒塌性能,通过增大振幅来模拟结构所处的不同地运动。对于每种地运动,当出现过大的层间位移时,我们就认为结构失效。分析过程中,我们对 80种不同的地震记录进行了测试。评估的结果显示,结构倒塌的可能性与地震强度呈对数正态分布关系(中位数、标准差),这可以整理为一个计算结构倒塌危险性的函数。但对于地震的记录不是那么可靠的,这与地震频谱的不断变化和地震记录的特点有关。

尽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可以模拟出由梁柱强度、刚度丧失或梁柱节点剪切变形所引起的倒塌,但却不能直接模拟柱子的剪切破坏。我们期望在测试过程中柱子先屈服后剪切破坏,而不是像非延性短柱那样直接发生剪切破坏。可观测的地震破坏和实验研究表明柱子剪切破化和重力支撑系统的损坏会导致非延性框架连续倒塌。由于难以准确地模拟剪切、弯剪破坏和轴向受荷能力的丧失,所以不能直接模拟出柱子的剪切破坏。

对构件极限状态的后期动态分析,可以检测出与柱子剪切破坏有关的倒塌模式。从非延性梁柱的实验数据中可以推导出构件的极限状态函数,用这个函数可以预测当发生剪切破坏和垂直受荷能力丧失时,柱子的平均位移比(CDR)。这

里所说的CDR与层间位移角类似,因为这个函数是建立在柱构件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的,所以不包括梁旋转和节点变形对位移的贡献。

当柱子发生弯剪破坏时,构件间的关系我们直接采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本研究中未进行延性设计构造和轴压比P/Agfc′在0.03到0.35之间的柱子,Aslani 和 Miranda预测当CDR在为0.017~0.032rad时,柱子就会发生剪切变形,当然这还与柱子的性质和轴压下变形能力下降的程度有关。当CDR为0.32~0.10rad时,柱子的垂直承载能力就会不断丧失,当然这也与柱子的属性有关。

由于柱子竖向承载能力的丧失会导致结构倒塌,所以我们将这种破坏状态也归类于结构倒塌破坏在分析过程中,任何一根柱子的位移超过了按函数计算出的容许值,结构都会进入竖向倒塌临界状态。如果在较小强度的地震中,结构更容易发生竖向倒塌,而不是侧向倒塌,那么对于倒塌的统计结果就需要更新。柱位移的概率分布是地震强度与构建性能的函数,可以用这种简化方法将其积分为一个可比较的数值结果。我们假定对于只有侧向位移的情况和既有侧向位移又有轴向削弱的情况,其倒塌的不确定性是相同的,这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建模和记录的不确定性确定的,而不是由构件性能的不确定性。

考虑垂直倒塌极限状态会降低结构预期的抗倒塌能力。图4是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倒塌概率曲线,分别对应于计入和不计入剪切破坏和由剪切引起的轴向失效的情况。如图所示,如果考虑柱子的剪切破坏,倒塌的可能性就会比侧移模式大大降低。然而,如果我们假设柱子的剪切失效不会直接导致倒塌,而是柱子轴向承压能力的丧失导致的倒塌,那么这样的结果只会比只考虑侧移的计算结果稍小一点。对本文所研究的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而言,极限状态计入竖向承载力的损失比不计入这种损失的统计结果平均小2%~30%。

图 4. 8层框架结构的IDA结果分析:

(a)增量动态分析时,对于选定的地震,竖向失效模式对抗倒塌能力的影响;(b)只有侧移失效时的倒塌概率与既有侧移又有竖向失效的倒塌概率对比。

记录变化的计算值为0.35到0.45之间。非线性模拟模型究竟能有多符合实际建筑是不确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建模不确定性,我们通过增加结构倒塌概率的离散度来考虑这种不确定性。Liel等人以前就证明过在评估地震倒塌危险时考虑建模的不确定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构件的变形能力、结构的后续变化和建筑倒塌时的明显的非线性都很大的潜在不确定性。总的不确定性的平方等于记录不确定性的平方与建模不确定性平方之和:σln?,Total2 = σln?,RTR2+σln?,Modeling2 。这种简化的方法提供了对倒塌概率合理的估计方法和年平均

倒塌频率。假定建模误差σln?,Modeling = 0.50,则对于原型非延性框架结构总误差范围σln?,Total = 0.61~0.67。

正如Haselton等人所述,失效概率函数的参数还需要调整以考虑加利福尼亚罕遇地震与一般地震谱型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这种调整会使非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增加25%,而延性混凝土框架结构会提高60%。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1)非延性框架在倒塌前经历的周期范围更窄,这对于谱型发挥有利影响是必需的;(2)非延性框架倾向于在加速度频谱较小的位置发生倒塌,这个位置对应的地震比较频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Haselton等人对于该步骤的详细描述。随后会讨论原型建筑最终的倒塌概率曲线,包含了建模不确定性和谱型调整。

评价抗地震倒塌性能的关键指标包括:抗倒塌能力的中值、倒塌安全保证率和倒塌的年平均频率。根据地震强度Sa(T1) (g)我们可以给出抗倒塌能力的中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型的自振周期。用倒塌安全保证率可以更容易地比较结构的抗倒塌性能,它是在50年范围内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强度Sa2/50(T1)下,结构抗倒塌性能的中值。Sa2/50作为标准参数,是确定大多数场地需考虑的最大地震强度的依据。第三个指标是倒塌的年平均频率(λcollapse),它是通过将倒塌概率函数与特定场地的危险曲线整合后获得的。危险曲线代表了在一个选定的场地发生超过某个特定强度的地震的可能性。出于研究目的的考虑,危险曲线定义为在一个洛杉矶盆地的高震场地,其不受近场方向性的影响,而且一般代表高震区域。对特定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将会改变在其他加利福尼亚场地的做出的评估,但对于所有处在1967版《统一建筑规范》的第3区的场地,其原型建筑的设计是相同的。

地震倒塌评估的结果

表2 原型延性和非延性框架的建模参数

附注:

a)所设计结构梁柱的构造优于平均水平;

b)所设计结构的节点构造优于平均水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 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的框架结构合理线刚度比的研究 【摘要】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多层高层建筑结构;列的合理线刚度比研究是框架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论文研究合理线刚度比时,框架梁、柱的

侧移刚度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法结构优化的理论和在框架梁、柱的总物质的量一定的前提下,取得最高值。与传统的估计方法和试算梁柱截面尺寸不同,梁、柱的合理的截面尺寸可以在初步设计阶段由派生的公式计算。这种方法不仅作为计算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基础,确认初步设计阶,而且也被用做类似的结构梁柱合理线刚度比研究的参考。此外,在调整帧梁、柱的截面尺寸的方法的基础上,降低柱的轴向的压缩比,从而达到剪切压缩比和提高结构的延展性。 【关键词】拉格朗日数乘法框架结构刚度比截面尺寸 1 引言 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初步设计的期间,通常,框架梁截面高度通过跨度来估算,和截面宽度根据高宽比估算;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是根据柱轴压缩的支持柱的面积的比率估算[1]。然而,在估计过程中,初步设计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的链,未考虑到柱侧移刚度的影响[2]。列侧移刚度越大,结构层间位的刚度越大,剪切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将越较小。所以,总结构越小的侧向位移将减少地震灾害[3] 所造成的损失。论文的核心是如何得到列侧移刚度的最大值。 同时,列侧移刚度的值与框架梁-柱线刚度直接相关。本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框架梁 - 柱的线刚度比,在某个控制范围内获得列侧移刚度的最大值。 计算列横向位移的方法有两种方法:刚度拐点点法和修改拐点法。拐点的方法假定关节的旋转角度为0(当梁柱线性刚度比是大于或等于3时,柱的上端和下端的关节的旋转角度可以取为0,因为它实际上是相当小),即梁的弯曲刚性被视为无穷大。拐点的方法主要是应用于具有比较少层的框架结构。但对于多层、高层框架结构,增加柱截面会导致梁柱线刚度比小于3,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所有关节的旋转角度的横向位移会发生不可忽视。因此,一位日本教授武藤提出修改拐点法[4],即D-值方法。本文采用D-值列侧移刚度的计算法,因为它着重于多层、高层框架结构。 少数在国内外对框架梁柱合理线刚度比的研究,只有梁七黹,源于列侧移刚度的计算方法,比D-值法更加应用广泛;申得氏指出在多层、高层框架结构的柱侧向刚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补充和修改底部和顶部层的列侧向刚度计算公式;

英文论文及中文翻译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Volume 17, Number 4, August 2010, Page 500 DOI: 10.1007/s12613-010-0348-y Corresponding author: Zhuan Li E-mail: li_zhuan@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0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C-SiC brake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warm compacted-in situ reaction Zhuan Li, Peng Xiao, and Xiang Xi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der Metallur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Received: 12 August 2009; revised: 28 August 2009; accepted: 2 September 2009) Abstract: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arbon and silicon carbide dual matrix composites (C/C-SiC) were fabricated by the warm compacted-in situ reaction. Th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and wear mechanism of C/C-SiC composites at different brake speed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es are composed of 58wt% C, 37wt% SiC, and 5wt% Si. The density and open porosity are 2.0 g·cm–3 and 10%, respectively. The C/C-SiC brake composites exhibit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flexural strength can reach up to 160 MPa, and the impact strength can reach 2.5 kJ·m–2. The C/C-SiC brake composites show excellent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between 0.57 and 0.67 at the brake speeds from 8 to 24 m·s?1. The brake is stable, and the wear rate is less than 2.02×10?6 cm3·J?1.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C-SiC brake composites are th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advanced brake and clutch systems. Keywords: C/C-SiC;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This work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06AA03Z560) and the Graduate Degree Thesis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No.2008yb019).] 温压-原位反应法制备C / C-SiC刹车复合材料的工艺和性能 李专,肖鹏,熊翔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中国(收稿日期:2009年8月12日修订:2009年8月28日;接受日期:2009年9月2日) 摘要:采用温压?原位反应法制备炭纤维增强炭和碳化硅双基体(C/C-SiC)复合材

1外文文献翻译原文及译文汇总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附件 外文文献翻译 学号:121912020115姓名:彭钰钊 所在系别:动力工程系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12K1指导教师:李冰 原文标题:Infrared Remote Control System Abstract 2016 年 4 月 19 日

红外遥控系统 摘要 红外数据通信技术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无线连接技术,被众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所支持。红外收发器产品具有成本低,小型化,传输速率快,点对点安全传输,不受电磁干扰等特点,可以实现信息在不同产品之间快速、方便、安全地交换与传送,在短距离无线传输方面拥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红外遥控收发系统的设计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目前红外收发器产品在可携式产品中的应用潜力很大。全世界约有1亿5千万台设备采用红外技术,在电子产品和工业设备、医疗设备等领域广泛使用。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都配置红外收发器接口。随着红外数据传输技术更加成熟、成本下降,红外收发器在短距离通讯领域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本系统的设计目的是用红外线作为传输媒质来传输用户的操作信息并由接收电路解调出原始信号,主要用到编码芯片和解码芯片对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其中编码芯片用的是台湾生产的PT2262,解码芯片是PT2272。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编码键盘可以为PT2262提供的输入信息,PT2262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加载到38KHZ的载波上并调制红外发射二极管并辐射到空间,然后再由接收系统接收到发射的信号并解调出原始信息,由PT2272对原信号进行解码以驱动相应的电路完成用户的操作要求。 关键字:红外线;编码;解码;LM386;红外收发器。 1 绪论

平面设计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中英文翻译 平面设计 任何时期平面设计可以参照一些艺术和专业学科侧重于视觉传达和介绍。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创造和符号,图像和语句创建一个代表性的想法和信息。平面设计师可以使用印刷,视觉艺术和排版技术产生的最终结果。平面设计常常提到的进程,其中沟通是创造和产品设计。 共同使用的平面设计包括杂志,广告,产品包装和网页设计。例如,可能包括产品包装的标志或其他艺术作品,举办文字和纯粹的设计元素,如形状和颜色统一件。组成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平面设计在使用前现有材料或不同的元素。 平面设计涵盖了人类历史上诸多领域,在此漫长的历史和在相对最近爆炸视觉传达中的第20和21世纪,人们有时是模糊的区别和重叠的广告艺术,平面设计和美术。毕竟,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内容,理论,原则,做法和语言,有时同样的客人或客户。广告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出售的商品和服务。在平面

设计,“其实质是使以信息,形成以思想,言论和感觉的经验”。 在唐朝( 618-906 )之间的第4和第7世纪的木块被切断打印纺织品和后重现佛典。阿藏印在868是已知最早的印刷书籍。 在19世纪后期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平面设计开始以独立的运动从美术中分离出来。蒙德里安称为父亲的图形设计。他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但是他在现代广告中利用现代电网系统在广告、印刷和网络布局网格。 于1849年,在大不列颠亨利科尔成为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设计教育界,该国政府通告设计在杂志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性。他组织了大型的展览作为庆祝现代工业技术和维多利亚式的设计。 从1892年至1896年威廉?莫里斯凯尔姆斯科特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的一些最重要的平面设计产品和工艺美术运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赚钱的商机就是出版伟大文本论的图书并以高价出售给富人。莫里斯证明了市场的存在使平面设计在他们自己拥有的权利,并帮助开拓者从生产和美术分离设计。这历史相对论是,然而,重要的,因为它为第一次重大的反应对于十九世纪的陈旧的平面设计。莫里斯的工作,以及与其他私营新闻运动,直接影响新艺术风格和间接负责20世纪初非专业性平面设计的事态发展。 谁创造了最初的“平面设计”似乎存在争议。这被归因于英国的设计师和大学教授Richard Guyatt,但另一消息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图书设计师William Addison Dwiggins。 伦敦地铁的标志设计是爱德华约翰斯顿于1916年设计的一个经典的现代而且使用了系统字体设计。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建构主义应用于“智能生产”在不同领域的生产。个性化的运动艺术在俄罗斯大革命是没有价值的,从而走向以创造物体的功利为目的。他们设计的建筑、剧院集、海报、面料、服装、家具、徽标、菜单等。 Jan Tschichold 在他的1928年书中编纂了新的现代印刷原则,他后来否认他在这本书的法西斯主义哲学主张,但它仍然是非常有影响力。 Tschichold ,包豪斯印刷专家如赫伯特拜耳和拉斯洛莫霍伊一纳吉,和El Lissitzky 是平面设计之父都被我们今天所知。 他们首创的生产技术和文体设备,主要用于整个二十世纪。随后的几年看到平面设计在现代风格获得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建立更需要平面设计,主要是广告和包装等。移居国外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37年到芝加哥带来了“大规模生产”极简到美国;引发野火的“现代”建筑和设计。值得注意的名称世纪中叶现代设计包括阿德里安Frutiger ,设计师和Frutiger字体大学;保兰德,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直到他去世于1996年,采取的原则和适用包豪斯他们受欢迎的广告和标志设计,帮助创造一个独特的办法,美国的欧洲简约而成为一个主要的先驱。平面设计称为企业形象;约瑟夫米勒,罗克曼,设计的海报严重尚未获取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时代典型。 从道路标志到技术图表,从备忘录到参考手册,增强了平面设计的知识转让。可读性增强了文字的视觉效果。 设计还可以通过理念或有效的视觉传播帮助销售产品。将它应用到产品和公司识别系统的要素像标志、颜色和文字。连同这些被定义为品牌。品牌已日益成为重要的提供的服务范围,许多平面设计师,企业形象和条件往往是同时交替使用。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范本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 1 2020年4月19日

毕业设计基本要求 1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处理建筑设计中有关方针、政策、功能、经济、安全、美观等方面的问题。解决总体、单体、空间等关系,以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美建筑形象与环境。依据建筑设计完成结构体系的布置、结构在各种荷载工况下的计算、构造和施工图。 (2)掌握一般建筑工程的设计思路,进而举一反三熟悉有关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预算等建设过程。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学以致用,学习科学技术和技能的目的是应用。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建设实际工程中应具备的知识,都是我们在毕业设计中应予以加强的。因此深切领悟总体概念设计、掌握具体理论设计和实际工程技术处理措施的结合作为重点来训练。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全面对待建筑与结构的关系, 2 2020年4月19日

培养勤奋、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5)掌握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工作态度。 (6)使学生对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土建设计的内容和构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熟悉有关设计标准、规范、手册和工具书,增强毕业后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适应能力。 2成果形式及要求 (1)计算书和说明书: 字数应不少于1万字,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楚,可采用计算机打印。计算书内容要阐明设计依据或标准,方案构思、特点、必要的经济指标,结构选型、构造处理、材料特点及计算上的主要问题,还应包括结构计算全过程,计算要正确、完整、思路清晰、简图明了。计算书格式:应严格按照毕业设计手册中的要求。 (2)图纸: 3 2020年4月19日

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

毕业设计说明书 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 学院:专 2011年6月 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Overview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is a unified Web development model that includes the services necessary for you to build enterprise-class Web applications with a minimum of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is part of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Framework,and when coding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applications you have access to classes in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Framework.You can code your applications in any language compatible with the 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 including Microsoft Visual Basic and C#.These languages enable you to develop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applications that benefit from the common language runtime,type safety, inheritance,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try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you can install Visual Web Developer Express using the Microsoft Web Platform Installer,which is a free tool that makes it simple to download,install,and service components of the Microsoft Web Platform.These components include Visual Web Developer Expres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IIS),SQL Server Express,and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Framework.All of these are tools that you use to create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Web applications.You can also use the Microsoft Web Platform Installer to install open-source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and PHP Web applications. Visual Web Developer Visual Web Developer is a full-featur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creating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Web applications.Visual Web Developer provides an ide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build Web sites and then publish them to a hosting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ing the development tools in Visual Web Developer,you can develop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Web pages on your own computer.Visual Web Developer includes a local Web server that provides all the features you need to test and debug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Web pages,without requir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IIS)to be installed. Visual Web Developer provides an ide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build Web sites and then publish them to a hosting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ing the development tools in Visual Web Developer,you can develop https://www.doczj.com/doc/353450338.html, Web pages on your own computer.

外文文献及翻译

文献翻译 原文 Combining JSP and Servlets The technology of JSP and Servle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ology which use Java technology to exploit request of server, and it is also the standard which exploit business application .Java developers prefer to use i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one of which is already familiar with the Java langu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re easy to learn Java to the other is "a preparation, run everywhere" to bring the concept of Web applications, To achieve a "one-prepared everywhere realized." And more importantly, if followed some of the principles of good design, it can be said of separating and content to create high-quality, reusable, easy to maintain and modify the application. For example, if the document in HTML embedded Java code too much (script), will lead the developed application is extremely complex, difficult to read, it is not easy reuse, but also for future maintenance and modification will also cause difficulties. In fact, CSDN the JSP / Servlet forum, can often see some questions, the code is very long, can logic is not very clear, a large number of HTML and Java code mixed together. This is the random development of the defects. Early dynamic pages mainly 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public Gateway Interface) technology, you can use different languages of the CGI programs, such as VB, C / C + + or Delphi, and so on. Though the technology of CGI is developed and powerful,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in programming, and low efficiency, modify complex shortcomings, it is gradually being replaced by the trend. Of all the new technology, JSP / Servlet with more efficient and easy to program, more powerful, more secure and has a good portability, they have been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future is the most dynamic sit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imilar to CGI, Servlet support request / response model. When a customer submit a request to the server, the server presented the request Servlet, Servlet responsible for handling requests and generate a response, and then gave the server, and then from the server sent to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多。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2.关于框架结构设计文献回顾 2.1框架结构的优缺点 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横梁与柱子连接而成.梁柱连接处(称为节点)一般为刚性连接,有时为便于施工和其他构造要求,也可以将部分节点做成铰接或者半铰接.柱支座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可以设计成铰支座.框架结构可以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现浇装配式. 文献[3]中提到:框架结构的布置灵活,容易满足建筑功能和生工艺的多种要求.同时,经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但是,框架结构承受水平力(如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较小.当层树较多或水平力较大时,水平位移较大,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往往由于变形过大而引起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的破坏.因此,为了满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较大,既耗费建筑材料,又减少使用面积.这就使框架结构的建筑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框架结构一般用于多层建筑和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较少的的高层建筑(比如,层数为10层或高度为30米以下) 2.3框架结构的布置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文献[4]中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

中文和英文简历和专业英语材料翻译

韶关学院 期末考核报告 科目: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人: 院系: 专业班级: 考核时间:2012年10月9日—2012年11月1 日评阅教师: 评分:

第1章英文阅读材料翻译 (1) 第2章中文摘要翻译英文 (3) 第3章中文简历和英文简历 (4) 第4章课程学习体会和建议 (6) 参考文献 (7)

第1章英文阅读材料翻译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Processes of mechanization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becoming more complex 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automatic processes are,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e old ones. The “autom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is distinct from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inasmuch as mechanization was applied to individual operations, wherea s “automa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a complete producing unit. And in many, though not all, instances the element of control is so great that whereas mechanization displaces muscle, “automation”displaces brain as wel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past and what is happening now is, however, not a sharp one. At one extreme we have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with its quite remarkable capacity for discrimination and control, whil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scale are “ transfer machines” , as they are now called, which may be as simple as a conveyor belt to another. An automatic mechanism is one which has a capacity for self-regulation; that is, it can regulate or control the system or process without the need for constant human attention or adjustment. Now people often talk about “feedback” as begin an essential factor of the new industrial techniques, upon which is base an automatic self-regulating system and by virtue of which any deviation in the system from desired condition can be detected, measured, reported and corrected. when “feedback” is applied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a large digital computer runs at the immense speed through a long series of sums, constantly rejecting the answers until it finds one to fit a complex set of facts which have been put to it, it is perhaps different in degree from what we have previously been accustomed to machines. But “feedback”, as such, is a familiar mechanical conception. The old-fashioned steam engine was fitted with a centrifugal governor, two balls on levers spinning round and round an upright shaft. If the steam pressure rose and the engine started to go too fast, the increased speed of the spinning governor caused it to rise up the vertical rod and shut down a valve. This cut off some of the steam and thus the engine brought itself back to its proper speed. The mechanization, which was introduced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cause it was limited to individual processes, required the employment of human labor to control each machine as well as to load and unload materials and transfer them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Only in a few instances were processes automatically linked together and was production organized as a continuous flow. In general, however, although modern industry has been highly mechanized ever since the 1920s, the mechanized parts have not as a rule been linked together. Electric-light bulbs, bottles and the components of innumerable mass-produced

第三方物流外文文献(原文与翻译)

我国第三方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战略选择 熊卫 【摘要】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本文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在于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差距、物流效率不高、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平台构筑滞后、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等。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精益物流、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价值链联盟、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虚拟化战略等三种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精益物流战略;价值链联盟;虚拟化战略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企业对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控制能力不强,在“采购黑洞”、“物流陷井”中造成的损失浪费难以计算。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策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第三方物流几种可行的战略选择。 2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策三方物流企业与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及资本差距明显。由于国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全球经营的战略出发,其规模和资本优势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初创时期的我国策三方物流业,本身的规模就很小,国外巨头雄厚的资本令国内企业相形见绌。 2、我国策三方物流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准及质量控制远不如国外同行。当国内一些企业还在把物流理解成“卡车加仓库“的时候,国外的物流企业早已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改造。同时,国外的物流组织能力非常强大,例如德国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公司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遍布欧洲各地。如果有客户的货物需要经达不同的国家,那么欧洲各地的这些专家就在网上设计出一个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这种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就是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像国内公司号称拥有多少条船,多少辆车。 3、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产业的门槛降低。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

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撰写格式

关于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撰写格式 为提高我校毕业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做到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统一和规范,特规定如下: 一、装订顺序 论文(设计说明书)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内容一般应由3个部分组成,严格按以下顺序装订。 1、封面 2、中文翻译 3、英文文献(原文) 二、书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分毕业设计说明书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和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两种,所有出现相关字样之处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毕业设计说明书” 或“毕业论文”字样。 2、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中的中文翻译用Word 软件编辑,英文文献用原文,一律打印在A4幅面白纸上,单面打印。 3、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中文翻译的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Omm;右边距:2Omm;行间距1.5倍行距。 4、中文翻译页眉的文字为“中北大学2019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或“中北大学××××届毕业论文”,用小四号黑体字,页眉线的上边距为25mm;页脚的下边距为18mm。 5、中文翻译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每章的大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加粗,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加粗;其余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不加粗。 6、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1.2,表2.3,附注3.2或式4.3。 7、图表应认真设计和绘制,不得徒手勾画。表格与插图中的文字一律用5号宋体。

每一插图和表格应有明确简短的图表名,图名置于图之下,表名置于表之上,图表号与图表名之间空一格。插图和表格应安排在正文中第一次提及该图表的文字的下方。当插图或表格不能安排在该页时,应安排在该页的下一页。 图表居中放置,表尽量采用三线表。每个表应尽量放在一页内,如有困难,要加“续表X.X”字样,并有标题栏。 图、表中若有附注时,附注各项的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顺序排,如:注①。附注写在图、表的下方。 文中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顶格,其间不加虚线。 8、文中所用的物理量和单位及符号一律采用国家标准,可参见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 9、文中章节编号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英语翻译学习资料(含中英文解释)

例1.Winners do not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a concept of what they imagine they should be, rather, they are themselves and as such do not use their energy putting on a performance, maintaining pretence and manipulating(操纵) others . They are aware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loved and acting loving, between being stupid and acting stupid, between being knowledgeable and acting knowledgeable. Winners do not need to hide behind a mask. 1.dedicate to 把时间,精力用于 2.pretence 虚伪,虚假 6 .1 斤斤于字比句次,措辞生硬 例2.Solitude is an excellent laboratory in which to observe the extent to which manners and habits are conditioned by others. My table manners are atrocious( 丑恶)—in this respect I've slipped back hundreds of years in fact, I have no manners whatsoever(完全,全然). If I feel like it, I eat with my fingers, or out of a can, or standing up —in other words, whichever is easiest. 孤独是很好的实验室,正好适合观察一个人的举止和习惯在多大程度上受人制约。如今我吃东西的举止十分粗野;这方面一放松就倒退了几百年,实在是一点礼貌也没有。我高兴就用手抓来吃,(eat out of a can)开个罐头端着吃,站着吃;反正怎么省事就怎么吃。 3.Whatsoever 完全,全然 1.Be conditioned by 受……制约 2.Atrocious 丑恶 6 .2 结构松散,表达过于口语化 例3.有一次,在拥挤的车厢门口,我听见一位男乘客客客气气地问他前面的一位女乘客:“您下车吗?”女乘客没理他。“您下车吗?”他又问了一遍。女乘客还是没理他。他耐不住了,放大声问:“下车吗?”,那女乘客依然没反应。“你是聋子,还是哑巴?”他急了,捅了一下那女乘客,也引起了车厢里的人都往这里看。女乘客这时也急了,瞪起一双眼睛,回手给了男乘客一拳。(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1999 :练习 3 ) 译文1:Once at the crowded door of the bus, I heard a man passenger asked politely a woman passenger before him: “Are you getting off?” The woman made no

JSP外文文献原稿和译文

外文文献原稿和译文 原稿 JSP JSP (JavaServer Pages) is initiated by Sun Microsystems, Inc., with many compan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ynamic web page technical standards. JSP technology somewhat similar to ASP technology, it is in the traditional HTML web page document (*. htm, *. html) to insert the Java programming paragraph (Scriptlet) and JSP tag (tag), thus JSP documents (*. jsp). Using JSP development of the Web application is cross-platform that can run on Linux, is also available for other operating systems. JSP technology to use the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prepared by the category of XML tags and scriptlets, to produce dynamic pages package processing logic. Page also visit by tags and scriptlets exist in the services side of the resources of logic. JSP page logic and web page design and display separation, support reusable component-based design, Web-base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s rapid and easy. Web server in the face of visits JSP page request, 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dures of, and then together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JSP documents in HTML code with the return to the customer. Insert the Java programming operation of the database can be re-oriented websit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pages needed to function. JSP and Java Servlet, i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rver, usually returned to the client is an HTML text, as long as the client browser will be able to visit. JSP pages from HTML code and Java code embedded in one of the components. The server was in the pages of client requests after the Java code and then will generate the HTML pages to return to the client browser. Java Servlet JSP i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and large-scale Web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needs of Java Servlet and JSP support t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