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二首 教案

《诗经》二首 教案

12 《诗经》二首

1.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拓展延伸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体制上分: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风”指风土之音,“雅”是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

在表现手法上分: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明确:

【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

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关关雎鸠”是所听,“在河之洲”是所见,“窈窕淑女”是所思,“君子好逑”是所愿,层次突出,语约义丰。

【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可见追慕之心,辗转反侧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

琴瑟友之是亲密相爱的画面,钟鼓乐之是欢快热闹的场面。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

1.理一理“相思之路”

明确:

这位君子对淑女的“相思之路”是这样的:由爱恋到相思到梦幻。

爱恋时所听的是关关雎鸠,所见的是在河之洲,所思的是窈窕淑女,所愿的是君子好逑。

相思时:寤寐求之可见追慕之心,辗转反侧可见相思之苦。

梦幻时:琴瑟友之是亲密相爱的画面,钟鼓乐之是欢快热闹的场面。

2.探究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明确:

先是对淑女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受挫感情上便有了忧思与烦恼,追思过度便产生幻想,希望与其欢聚和成亲。

目标导学四:艺术特点

明确:

1.这首情诗的特点是古朴美

(1)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在追求的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

(3)在追求的对象上:是劳动中的女子。

2.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3.韵律和谐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目标导学五:诗歌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三、板书设计

关雎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爱恋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相思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梦幻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体会音韵美

明确:

这首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采用四字句,二二拍;押的韵是ang韵、i韵、ai韵音韵美,结构整齐。

使用叠词:苍苍、萋萋、采采;形式上重章,反复咏唱,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

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一下问题: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明确: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2.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写到的景物是: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

芦苇丛生茂密,秋来变黄,霜袭后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凉凉的;河畔道路的特点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的特点是柔和、沉静、澄明、清冷。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凄迷、迷离的氛围。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明确: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

4.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

可以是:朦胧、美丽高洁、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

这里的“伊人”也可以理解为象征:友情、爱情、理想……

目标导学三:课堂小结

明确:

【全诗三章】

(1)用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的深沉的相思之情。

目标导学四:诗歌主旨

明确: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三、板书设计

蒹葭

起兴:苍苍、凄凄、采采伊人:朦胧、美丽高洁形象:执着追求

可取之处

注重学生自学,在诵读的基础上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诵读与欣赏要同时进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读出诗歌蕴藏的真挚情感。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篇一:诗经两首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 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 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 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 部分。“风”又叫“国风”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 的劳动生产情况 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 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 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 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 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 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

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a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a)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诗经》二首 教案

12 《诗经》二首 1.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拓展延伸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体制上分: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风”指风土之音,“雅”是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 在表现手法上分: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明确: 【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 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关关雎鸠”是所听,“在河之洲”是所见,“窈窕淑女”是所思,“君子好逑”是所愿,层次突出,语约义丰。 【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可见追慕之心,辗转反侧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 琴瑟友之是亲密相爱的画面,钟鼓乐之是欢快热闹的场面。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 1.理一理“相思之路” 明确: 这位君子对淑女的“相思之路”是这样的:由爱恋到相思到梦幻。 爱恋时所听的是关关雎鸠,所见的是在河之洲,所思的是窈窕淑女,所愿的是君子好逑。

《诗经两首》的教案

《诗经两首》的教案 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 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班别:高一(18)班任课教师:黄炜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能流利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能结合课文注释、古汉语字典了解全诗大意,翻译重点诗句,掌握重点字词(爱、见、贻、说、怿、归、洵;将、无、乘、徂、靡、信、已)的含义。 3、能初步掌握诗经常用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4、把握两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难点】 1、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2、《氓》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学习《静女》 1、借助课文注解、古汉语词典,给下列字正音: 爱.而不见.(ài)(xiàn)自牧归荑 ..(kuì)(tí) 洵.美且异(xùn) 2、学习《静女》,合作小组借助课文注解,弄清下列词语的解释: 静女其(形容词词头,不译)姝(美丽),俟(等候)我於城隅。爱(隐藏)而不见(出现),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赠送)我彤管。彤管有炜,说(喜爱)怿(喜爱)女(通“汝”)美。 自牧归(通“馈”,赠送)荑,洵(确实)美且异。匪(通“非”)女之(不译)为美,美人之(不译)贻。 3、反复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体会情感,背诵全诗。 4、小组合作探究:《静女》中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形象: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 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 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 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

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 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 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 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 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顺畅朗读: 2.注意读音: 3.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 是萌发了爱慕之情。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 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 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 辗转反侧。

诗经二首教案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 (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美文品读

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1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氓》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国爱情诗之鼻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内容简介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读,三分钟后提问,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 提问: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诗经》二首教案——感悟古人深情之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一。其中众多篇章都是具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哲理的诗歌。本文将重点关注《诗经》中两首优选诗歌,通过深入解析诗歌中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义,探究古人深情之词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诗经·周南·关雎》 《关雎》是《周南》篇中的一首,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全文共8句,每句句式相同,意境却各不相同。整首诗以长发飘絮为中心,借助自然景象完美地表达出男女之间深情不尽的感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出了草木丛生,盎然生机的自然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一对男女,形成了诗歌的人物背景。接下来就开始了“寻爱”之旅,全诗的意境渐渐深入人心。诗歌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同一女子为中心,其中的“君子好逑”、“寤寐求之”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位女子的崇拜之心,也表达了诗歌传达的生命哲理: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情感乃生命之源。 “左右流之”的动词选择,让人感受到水流绵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感觉。本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追求的苦等和矢志不渝的爱。接下来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又再次表现了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本句表现出的情感是孤独、失落和思念之情。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一种辗转反侧的表情,表现出了整整一夜的苦役,情感被推陈出新。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则是在鲜艳花丛中,男女之间的交往渐渐深化。其中的“荇菜”是水生植物,充满生命活力,也表现出了恋人的深情相思,此刻的他们的身边已经没有了别人,只有彼此。最后的尾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则体现出了只若知心之人才能共享琴瑟,这也是人类追求爱情的基本诉求。 二、《诗经·国风·木兰》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氓》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觉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同学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精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进展进程;了解这一改变过程也是诗歌容量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渐渐冗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有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表达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解并描述了她幼年时的快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苦痛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依据同学学校所学过的《诗经》学问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同学的阅读面,激发同学读《诗经》的爱好。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仆人公结婚前后的改变和“氓”前后看法的改变,来引导同学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仆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缘由;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

女仆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把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力量目标:1、培育同学结合解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力量。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怜悯《氓》的女仆人公不幸的爱情遭受。 2、使同学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憧憬,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分析人物形象及领悟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品尝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商量法。 2、诵读法。 【教具预备】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秀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进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 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 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 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 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某某某jū jiū 窈窕淑女yaǒ tiaǒ 君子好逑ho qiú 参差荇菜cēncī 左右芼之mào 寤寐求之wùmèi 琴瑟友之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某某某,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 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某某某, 在河之洲。”由雎某某某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 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