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表1-8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

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标题: 地质学基础: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l 17 18:03:50 2007), 站内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4.09—3.62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1839年A.塞奇威克和R.I.莫企逊命名,De-von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3.62—2.90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1822年首见于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1891年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197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

应二分,下统称丰宁统,上统称壶天统,但尚未完全统一。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2.90—2.50年,其相应地层称二叠系(P),该名来源于俄国乌拉尔西坡的彼尔姆(Perm)州,1841年R.I.莫企逊命名;但二叠是两层相叠的意思,1859年马考(Marcou)根据德国地方性名称Dyas意译而来,德国地层二分性明显,下部为红色砂岩,陆相;上部为镁质灰岩,海相。现在全世界采用彼尔姆纪(Permian);中国和日本等习惯译称二叠纪。

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珊瑚中的两大类)、大部分腕足动物的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规模煤炭的时代。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晚古生代发生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地槽和活动带(除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成联合古陆。

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最初以原始形态出现于海水中,到元古宙海水中藻类空前繁盛。陆地上在一段漫长时期内,几乎没有植物。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加里东运动)使海域缩小,陆地扩大,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湿平原、洼地或湖泊,为植物“征服”大陆提供了外界条件,促进那些本身具备了发展条件的植物,从水生转为陆生,并逐渐向高等植物演化。由于植物繁茂,大气和水体中的氧也更丰富。

志留纪已开始发现原始的裸蕨植物,但此是陆生植物的先驱。到泥盆纪才有相当繁盛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群。

所以,泥盆纪又称裸蕨时代。这是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这种植物茎的分化还很不完全,没有叶子,只有枝的分叉,是最原始的陆生孢子植物。这种植物还不能真正适应广大的大陆环境,到泥盆纪晚期就完全绝灭了。到了石炭二叠纪,代之而起的是较高级的植物,包括石松类、节蕨类和种子蕨类等,如芦木、楔叶木、鳞木、封印木、科达树、翅羊齿、楔羊齿、细羊齿、大羽羊齿等。这时候植物才从海滨地带延伸到大陆内部,出现了万木参天、郁郁葱葱的景象。因此,石炭二叠纪又称蕨类时代。这些植物组成的巨大森林由于地壳的下降运动和流水冲刷常常被泥沙所埋藏,而新的森林又在埋藏层上继续成长,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许多煤层,所以石

炭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一。到了晚二叠世,因为地壳运动十分强烈,环境变化很大,能适应多种环境的以松柏类和苏铁类为代表的裸子植物便相继大量出现了。

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到泥盆纪,三叶虫类逐渐减少,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延续至早泥盆世后期已全部绝灭。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等科属数量达到极盛。属于软体动物的头足类菊石(纲)动物在海中开始繁盛,具有小型锥壳的竹节石也大量漂浮洋面。许多海洋热带底栖动物如层孔虫、苔藓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在上古生界地层中常常形成礁体。珊瑚类、腕足类等有许多属种都是上古生界的标准化石,如拖鞋珊瑚(D2)、多角珊瑚(D)、鹗头贝(D2)、云南贝(D3)、中国石燕(D3)、长身贝(C—P)等。牙形石仍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有一种海生动物称为蜓的,突然繁盛起来,演化迅速,层位稳定,成为石炭-二叠系的重要分带化石。蜓又叫纺锤虫,属于原生动物有孔虫类,具纺锤形或球形外壳,一般只有几毫米大小,壳内具许多房室,构造各异,种类繁多。另外,在陆上因有大规模森林出现,石炭-二叠纪昆虫类空前繁盛,已知昆虫种类达1300种以上,大型蜻蜓展翅宽达50—60cm,创古今昆虫中身体最大的记录。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有些动物经过复杂的演变,从无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这就是从志留纪开始出现而繁盛于泥盆纪的鱼类。因此,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我国泥盆纪鱼类超过52个属,多数在江南发现。当时的鱼类多身披骨甲,没有上下颌骨,称胴甲鱼类或无颌类(通称甲胄鱼);也没有骨质的中轴骨骼或脊椎,中轴还是很原始的。但这种动物一经出现,这就为向高等脊椎动物发展提供了基础。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这是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到了石炭纪,有一种叫总鳍鱼的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因在晚古生代后期,地壳运动强烈,环境多变,许多地方海退,出现湖泊沼泽。这种总鳍鱼具有坚硬的鳍,内有和陆上四足动物相似的骨骼,同时,它们平时在水里呼吸,而遇到干旱水涸季节,还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甚至可以勉强用鳍代替四肢在陆上移动。再进一步演化,终于形成两栖类,最常见的为迷齿类,又称坚头类,广泛生活于成煤沼泽环境。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从水到陆这是动物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到了中晚石炭世,随着陆地面积增大和地势分异加剧,许多地方进一步转化为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气候由潮湿向干燥变化。两栖类为适应离水较远的生活条件,其中一支进化到原始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产卵和繁殖后代,不能脱离水体;而爬行动物则完全可以在陆上产卵和繁殖后代,真正地“征服”了大陆。

三、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事件

生物界的演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不断遇到灾难性的事件。以泥盆纪而论,已经被识别的全球性事件至少有8次之多。其中最重要一次为发生于晚泥盆世的生物危机,表现为生物量急剧下降,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的10多个科灭亡,这一事件称凯勒瓦瑟尔(Kellewasser)事件,也称弗朗斯-法门事件。这一事件之后,世界各地普遍海退,蒸发盐广布,南美出现了冰川沉积。生物事件常常与黑色页岩联系在一起。因此,生物事件的原因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气候干燥、缺氧事件等有关。

除此,晚古生代末期二叠纪生物事件更为明显。冈瓦纳古陆,包括印度和中国西藏,曾普遍生长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许多动物门类在二叠纪末整个目或亚目全

部灭亡。繁盛于早古生代的三叶虫至此全部消失。蜓类在晚二叠世尚存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在晚二叠世有12个科,该世末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至二叠纪末所余无几。为什么发生这一生物事件,迄今尚无一定解释。或曰与海洋盐度变化、气候变化、地磁极倒转、宇宙线暴、超新星爆发、陨石撞击等有关,或曰与生物营养结构变化、病毒和瘟疫等有关。

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一、海西构造阶段地史特征

在加里东运动中,特别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就揭开了大陆块从浅海广布向陆地转化的序幕。从泥盆纪开始,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海陆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晚古生代的,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西运动,也称华力西运动。晚古生代可以称为海西构造阶段。海西或华力西是当初因德国的山名而命名的。

在晚古生代,一方面在那些仍然活动着的地槽中进行着巨厚的沉积,例如在西欧地槽(相当于古地中海地槽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从现在法国到波兰一带)中,堆积了总厚度有一万五、六千米的上古生界,其他地槽也大同小异;另一方面在许多地台上继续进行沉积,形成上古生界盖层,例如中国地台上的上古生界大约从一千多米(北方)到三、四千米(南方)厚。由于早古生代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所以下古生界几乎都是海相地层。而晚古生代时,因为陆地扩大了,陆相地层也多起来了;有些地方海陆变化频繁,还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所以,从地层内容来看,上古生界比下古生界要复杂的多。这是第一个特点。

其次,自古生代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大陆块不断靠近和聚集,若干大陆块边缘和相邻地槽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和隆起上升,形成岛屿和山脉,导致大陆的拼接和扩大,最后形成联合古陆。所以海西构造阶段使陆块从分散趋向集中,这是第二个特点。

二、联合古陆的形成

北方各古陆在海西运动以前,都是被活动性很强的地槽所分割。从石炭纪到二叠纪,许多地槽先后褶皱隆起。海西运动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西欧地槽、乌拉尔地槽、中亚-蒙古地槽、中国西北各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塔斯马尼亚地槽等,由于各陆块的碰撞都发生强烈褶皱,并伴随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其结果是使原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古陆和欧洲古陆,因乌拉尔地槽褶皱又和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在一起,形成更加广大的统一的劳亚古陆。劳亚古陆又称北方大陆,指由劳伦古陆(包括加拿大的大部分和格陵兰,名称来源于加拿大的劳伦斯河)与欧亚大陆联合而成的大陆。

这时,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可能局部连结,但为一条古地中海(按现在地理位置相当于从西南欧和非洲北边缘经小亚细亚、喜马拉雅山脉到马来半岛再到印度尼西亚)所分隔,因此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北对峙的统一大陆,这就是联合古大陆(或称泛大陆)。此外,在古陆的周围还环绕着环太平洋地槽。这种南北古陆和两大地槽带的对立形势,就是海西构造阶段结束时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三、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

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

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密切相关。

四、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

石炭、二叠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均代表热带潮湿气候,它们分布的地方往往形成广大煤田。安卡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均代表温凉气候,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重要煤田。石炭纪时赤道通过北美、西北欧、中亚、中国西北和华南、印尼等地,其两侧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丛生的地带,因此,从煤田分布面积来看,北方大陆远远大于南方大陆。

当石炭二叠纪北方大陆森林繁茂,形成广大煤田的时候,南方冈瓦纳古陆上却是冰雪晶莹,出现了震旦纪和奥陶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从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冰川活动持续时间长达5000万年,仅据巴西境内统计,冰碛层覆盖面积超过400万km2。由此可

见当时冰川应属极地大陆冰盖类型。根据南方诸大陆古地磁资料,恢复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古陆纬度位置,可以拼成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大陆,而大陆冰盖的中心正好大致接近南极位置,冰川流动方向大致呈放射状。特别有趣的是巴西的冰川来自东方,而冰碛层中的某些岩石在南美并不存在,但却在非洲西南部发现;同时非洲西南部的冰川流动方向有的正好指向西方。这些事实也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

晚古生代,中国也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是由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时代。虽然,晚古生代也曾多次发生海侵,有时海侵范围还相当广泛,但就整个时代看,主要还是陆地在不断扩大。

在华北地台区(包括东北南部),从晚奥陶世就已经脱离了海洋环境形成古陆,沉积间断约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华北有过多次的海侵,但每次海侵时间都很短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到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到现代。虽然在新生代海水曾经漫覆过平原地区,但与过去的规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在扬子地台区,早古生代时广大地区曾长期沉没于海水之中,后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到泥盆纪初期,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但此后又多次海侵,差不多整个晚古生代都是在海水浸漫之下,沉积了海相为主的地层。到晚二叠世早期,扬子地台产生大规模裂隙,川、滇、黔地区有大面积的玄武岩喷发活动(峨眉玄武岩)。总的来看,华南要比华北活动性大,地理环境也比华北复杂。

在海西构造阶段,介于各地台间的地槽活动区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火山岩等,从数千米到一万多米。到晚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十分强烈,天山、昆仑、秦岭、蒙古-兴安等地槽相继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对接在一起,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也基本联结在一起。稳定地台区进一步扩大。扬子地台的边缘地带在晚古生代末期仍然十分活动,直到三叠纪印支运动中才褶皱隆起,但扬子地台内部及边缘在海西期产生强烈的张裂和拗陷作用,导致了中国西南地区大范围玄武岩裂隙喷发活动。

经过海西运动,海水已经大规模撤退,环列中国西北和北方的各地槽都已褶皱为山,华北、东北以及华南的一部分,已连结成广阔的大陆,只在西藏、西南和华南等相对狭小的地方,还有海水存在。所以说,晚古生代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使中国出现陆地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在海西运动之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使气候由湿润向干燥演变,生物界遭受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意味着中国地史又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上古生界特征

中国上古生界地层分布很广。上古生界总的特点是:陆相地层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相对增

多,而海相地层相对减少;陆生植物化石大量出现;含煤地层广布。但是,在晚古生代时中国各地地壳

运动强烈程度不同,地壳运动性质和古地理环境也都不同,所以,上古生界的层序、厚度、岩相等,因地而异,相差很大。现以山西代表华北地台,贵州代表扬子地台,概括说明中国南北两个地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表13-1)。

表13-1 华南和华北上古生界地层对比

注:……平行不整合;││││地层缺失;石炭系按二分法,则中统划归上统。

(一)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

1.整个华北地区(包括东北南部),上古生界只有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

2.各地上古生界总厚度一般为数百米至一千四、五百米,相对比较稳定。

3.各地岩相变化不大,一般说来,中、上石炭统(即本溪组和太原组)主要岩性为砂页岩和灰岩夹煤层,灰岩厚度很小,富含海生动物化石,故属于海陆交互成煤相地层,总厚度一般不超过一、二百米。二叠系全部为陆相,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为砂页岩夹煤层,属于沼泽盆地成煤相地层。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逐渐变为红色岩层,植物化石减少,煤层绝迹,有的含有石膏,厚度也较大。说明由沼泽盆地成煤相向半干燥和干燥内陆盆地相转变。

4.上古生界下伏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C2与O2之间呈普遍的明显的平行不整合,说明中间有一长期沉积间断。

5.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二)华南地区上古生界的特征

1.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石炭和二叠系。

2.地层总厚度可达4000m多,但各地差异较大,横向变化显著。

3.整个上古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间有陆相地层,和北方显著不同,说明曾经多次海侵。

4.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5.地层之间接触关系比较复杂,西南地区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东南地区有褶皱运动,常呈角度不整合关系。这是海西运动在华南地区的表现。

综上所述,充分说明南北地壳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南方比北方具有较大的活

动性和不均一性。

至于在西北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所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一般厚度较大,并有强烈的喷发活动和花岗岩侵入活动。东北北部是蒙古-兴安地槽通过地方,上古生界也很巨厚,如大小兴安岭地区泥盆系厚约五、六千米,东北北部的石炭系(吉林群)可厚达七、八千米。

三、中国晚古生代矿产

中国在晚古生代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矿产,主要的有铁、锰、铝、土、煤及金属矿产。

(一)铁矿

中国南方中、上泥盆统中分布有丰富的赤铁矿和菱铁矿,上泥盆统的铁矿工业价值较大,分布于湖南、鄂西、赣东等地,这类铁矿因首先发现于湖南宁乡,故称宁乡式铁矿。铁矿的形成跟当时古地理环境有不可分的关系。铁矿大都分布于当时古陆边缘地带,泥盆纪初海侵规模较小,到了中、晚泥盆世海侵规模变大,许多古陆被海水淹没,从而使大量风化物质在海陆交界地方沉积下来,并富集了铁矿,属典型的滨海、浅海沉积类型。

在华北地台范围内,在中石炭统底部,也就是中奥陶统石灰岩侵蚀面上,相当普遍地分布有一层赤铁矿或褐铁矿,称山西式铁矿。多呈透镜体状、似层状及不规则状,规模一般不大,但多为富矿。

(二)锰矿

主要分布于南方上古生界地层中,含矿层位较多。广西上泥盆统榴江组底部与中部有含锰矿层,称桂平式锰矿。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江西、广西等地下、中石炭统中分布有开采价值的锰矿。在广西、湖南、江西、皖南等地下二叠统中常有含锰硅质页岩,一般以软锰矿为主。

(三)铝土矿

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常有数层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特别是位于最底部(即中奥陶统灰岩侵蚀面之上,本溪组之下)的铝土矿,质量好,分布广,通称G层铝土。例如冀东开滦、辽宁本溪、山东淄博、河南等地,都产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铝土矿。同时,在西南地区贵州中部及云南东部等地的下石炭统(旧司组)中也分布有极丰富的铝土矿。因为石炭纪初南方海侵范围还不广,许多地方位于海面之上,结果使大量铝的风化物搬运入海,于古陆边缘的近岸地带形成了重要铝土矿。

(四)煤

石炭二叠纪是最主要的造煤时代,但煤的分布情况和形成时间因地而异。华北地台的成煤时期是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下部,合称石炭二叠纪煤系(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由于华北地台稳定,地势低平(因久经侵蚀),故煤田具有含煤地层厚度不大(一般二、三百米,最大可达五、六百米),但层位稳定、分布广、面积大、储量丰、质量好的特点。

从东北到华北的广大地带,几乎都有这一时代的煤田分布,如有名的开滦、淮南、平顶山、淄博,以及本溪、焦作、大同、太原、峰峰等煤矿。

华南地区的情况和华北不同,因海水长期漫覆,只有海退间隙在滨海低地形成一些小块煤田。所以,南方煤田分布规模较小而分散。但成煤地层时代延续长,在下、中、上石炭统和下、上二叠统中几乎都有煤层存在,其中以上二叠统龙潭组更为重要(因海西运动海退),形成海陆交互相煤系,如有名的江西乐平煤系,浙江礼贤煤系,安徽宣泾煤系,湖南斗岭煤系,云南宣威煤系等,皆与龙潭组相当。

我国西北部也有煤田形成,如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山丹等石炭纪煤田就是,代表祁连地槽褶皱隆起后山前拗陷类型。这一类型含煤地层厚度较大(1000m以上),往往成带状分布。

(五)金属矿产

因在各地槽中有岩浆活动,形成许多金属矿产,例如西北祁连山地区的著名斑状铜矿。其他有色金属矿以及阿尔泰山地区的铅、锌、铁等矿,大都和岩浆侵入体有关。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

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1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2

工程地质地质名词解释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地质年代:地球(壳)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重力水。 流砂:是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砂土产生流动的现象。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急骤水流,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山前地带的现象。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背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曲的褶皱。向斜: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无间断。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洪积土:大雨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以角度相交,且地层时代不连续。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砂土液化:疏松且含水量高(或饱和)的砂性土在受到地震的情况下,砂体达到液化状态,丧失地基承载力。 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结构面:岩体中各种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二维地质界面均称为结构面。 正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线方向,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地震烈度:地震对某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残积土:岩石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或残积土,因其覆盖在地表,又常称为残积层。 风化作用:出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并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接触,发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平推断层:断层两盘基本无上下相对运动,而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以走向断距为主的断层,叫平推断层。

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具体是怎样的?了解到,由于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领域很广,因此本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从事资源勘察、岩土钻凿工程施工、油气钻井、海洋钻井工程、极地钻探等工作。 1地质工程专业介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 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 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 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开设课程: 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 地质工程学。 2专业解读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地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具有从事 资源地质勘查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掌握宽广的综合性知识及扎实的计算机语言基础,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地质工程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 系统学习地质学、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 土力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分析、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具有进行工程地质综合分析、勘察 设计、施工设计、岩土工程施工、岩土改良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 对地质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4.具有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工 程施工、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受到工程师的系统训练;5. 熟悉勘察技术工程的有关规范和熟悉国土资源法和环境地质保护法 等法规,具有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6.利用现代化知识传 播手段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信息交换,掌握信息分析、信息 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领域很广,因此本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从事资源勘察、岩土钻凿工程施工、油气钻井、海洋钻井工程、极地钻探等工作。 就业前景分析(按地质工程专业相关职位统计)据统计,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是:北京。在"地矿类"中排名第3 4专业排名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A++ 2.吉林大学A++ 3.同济大学A++ 4.中南大学A++ 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A++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 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 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 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其基本流程见图1。

工程地质野外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一、专题讲解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 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③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层剥蚀完毕;也可能是

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1.B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地质类专业介绍

地质工程专业(综合找矿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综合找矿方向)(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运用综合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各类工程建设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综合勘查、评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面向国土资源、油气能源、工程勘察、地质灾害、水利水电、环保、城市规划管理等地质工程相关部门或科研院校。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查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及矿产资源评价、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工程等勘探方法的选择、设计、施工、数据处理以及成果地质解释和综合勘查与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基础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磁法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地震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掘工程学、综合勘查技术、遥感技术、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学、采矿工程与矿山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 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进行地质工程综合分析、勘察设计、施工设计、岩土工程施工、岩土改良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对地质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具有从事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规划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地质学、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地球物理勘察、工程钻探、岩土体室内和现场测试、地基基础施工和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和测试仪器进行勘察、制图、统计和分析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基本原理、工程测量、岩石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工程测试技术、岩土工程设计、基础工程、地基处理、灾害地质学、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工程监理等。 资源勘查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及对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主要专业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资源管理与评价等。

地质图说明书

×××地质图说明书 目录 绪论……………………………概述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变质岩 第五章…………………………….构造 第六章…………………………….矿产资源 第七章…………………………….地质灾害 第八章……………………………..构造发展史第九章……………………………..结束语

绪论 为了得到该区比较详细的信息,所以,本区的地质研究主要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方面进行,通过野外的12条地质路线95个地质观察点观察描述,完成了地质调查图件的编制工作。主要工作量:完成地质编图100km2;绘制1:25000地质剖面1条(位置见地质图);完成地层柱状图1份;相关图例1套。下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内容分九章加以介绍。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地层。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 该区内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火变质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280m,但同时以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地层出露面积最为广泛。 本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主要出露在图区的南东部和北中部且分布的面积比较广泛,面积约为12km2,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中上部,分布面积较大,除侵入岩以外还大量出露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其岩性主要为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变质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大理岩化灰岩,红褐色粘土岩。本区的构造发育一般,主要包括断裂构造包括断层,逆冲推覆构造。 相对于本区的矿产资源,几乎无矿化信息,无法研究其成矿可能性。 下面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根据上述的地质概况进行了构造发展史的讨论。 第二章地层 本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中下奥陶统五道湾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额力图组,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缺失了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的地层。各时代地层厚度差别较大, 该区内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火山岩地层为最厚,厚度约3280m,但同时以新近系上新统通古尔组地层出露面积最为广泛。 第一节青白口系 本区出露的青白口系地层为白音宝拉格组,呼吉尔图组地层,其厚度分别为1865m,

地质年代

表1-8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 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标题: 地质学基础: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l 17 18:03:50 2007), 站内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4.09—3.62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1839年A.塞奇威克和R.I.莫企逊命名,De-von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3.62—2.90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1822年首见于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1891年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197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地质工程专业面试自我介绍参考

地质工程专业面试自我介绍参考 我是一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四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扎实的掌握了专业知识。能熟练操作word、excel、用友U8财务软件以及ERP管理系统。 第十八条本章程解释权属我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其中与各省(市、区)招生政策不符的,执行各省(市、区)的招生政策。 第一轮面试一般由公司人力部的人员担任考官,他们会从你的个人简历出发,询问一些有关个人的问题,比如请你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有些公司,也会有一部分英语笔试,如雅芳公司,其笔试中包含一个中英互译的项目,主要考查应聘者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份地质工程专业的面试自我介绍,请看 本人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地质工程专业学科的各方面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 在校期间,曾担任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我是有积极向上、踏实肯干、知难而上的优良品质。在

这个人才济济、竟争激烈的新时代,虽然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决不轻视自己;我是平凡社会中的一员,但我决不平庸,也不甘平庸。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培养自身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拓展内在潜能,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不是所的事都靠聪明才能完成的;成功更青睐于勤奋执着的人、实事求是的人。 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 该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专注认真基本上所有的社团面试第一轮都有面试官提

地质年代划分

地层系统dìc?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a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

地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莫霍面:从地表向下,大洋地区(5-12)km、大陆平原地区(30-40)km、大陆高山地区(50-75)km的深度上,地震波波速有了明显变化,P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S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这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到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S波不能通过,这是一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 剩磁:地壳的岩石是在地磁场中形成的,所以一开始都具有磁性,但其受到高温会消磁,在冷却过程中受到地磁场影响又具磁性,完全冷却后这种磁性就保留下来,以后地磁场变化了,这个磁性仍然保留,叫剩磁。 软流圈: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个层圈,其深度大约为60—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波速突然增高,但到60—400公里深度区间又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正常。这一低速带即软流圈。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Primary wave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Secondary wave) 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密度9.7-13g/cm3,占地球质量的31.5%。温度3000~5000多度。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地内能促使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作用或内生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所产生的动力(如风、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和海洋等),在地壳表部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作用或表生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指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力若千自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第二章:矿物 矿物:是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晶体: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结晶质。 非晶体: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代替,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被称为类质同象 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 透明度:矿物的透光能力称为透明度。 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颜色:矿物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后,所呈现的色调称为颜色。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德国矿物学家摩氏(Friedrich Mohs)选择硬度不同的10种常见矿物作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即摩氏硬度计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修订版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1地形地貌 geographic and geomorphic 工程地质条件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地形地貌条件 geographic and geomorphic conditions 地形 land form 地貌 geomorphology, relief 微地貌 microrelief 地貌单元 landform unit, geomorphic unit 坡度 grade 地形图 relief map 河谷 river valley 河道 river course 河床 river bed(channel) 冲沟 gully, gulley, erosion gully, stream(brook) 河漫滩 floodplain(valley flat) 阶地 terrace 冲积平原 alluvial plain 三角洲 delta 古河道 fossil river course, fossil stream channel 冲积扇 alluvial fan 洪积扇 diluvial fan 坡积裙 talus apron 分水岭 divide 盆地 basin 岩溶地貌 karst land feature, karst landform 溶洞 solution cave, karst cave 落水洞 sinkhole 土洞 Karstic earth cave 2地层岩性 地层 geostrome (stratum, strata) 岩性 lithologic character, rock property 岩体 rock mass 岩层 bed stratum 岩层 layer, rock stratum 母岩 matrix, parent rock 相变 facies change 硬质岩 strong rock, film 软质岩 weak rock 硬质的 competent 软质的 incompetent 基岩 bedrock 岩组 petrofabric 覆盖层 overburden 交错层理 cross bedding 层面 bedding plane 片理 schistosity 层理 bedding 板理(叶理) foliation 波痕 ripple-mark 泥痕 mud crack 雨痕 raindrop imprints 造岩矿物 rock-forming minerals 粘土矿物 clay mineral 高岭土 kaolinite 蒙脱石 montmorillonite 伊利石 illite 云母 mica 白云母 muscovite 黑云母 biotite 石英 quartz 长石 feldspar 正长石 orthoclase 斜长石 plagioclase 辉石 pyroxene, picrite 角闪石 hornblende 方解石 calcite 构造 structure 结构 texture 组构 fabric(tissue) 矿物组成 mineral composition 结晶质 crystalline 非晶质 amorphous 产状 attitude 火成岩 igneous 岩浆岩 magmatic rock 火山岩(熔岩)lava 火山 volcano 侵入岩 intrusive(invade) rock 喷出岩 effusive rock 深成岩 plutonic rock 浅成岩 pypabysal rock 酸性岩 acid rock 中性岩 inter-mediate rock 基性岩 basic rock 超基性岩 ultrabasic rock 岩基 rock base (batholith) 岩脉(墙) dike 岩株 rock stock 岩流 rock flow 岩盖 rock laccolith (laccolit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