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2复习资料

形势与政策2复习资料

形势与政策

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

一.党纪建设经历历程

1.纪律建设推动党的建设的奠基期(1921-七大1945)

2.纪律建设推动党的过度曲折期(七大-文革结束1976)

3.纪律建设推动党的改革发展期

二.党纪建设取得的成效

1.巡视利剑,锋芒愈显

2.社会风气明显改善

3.党的纪律建设新格局取得发展

4.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党纪建设面临的挑战

1.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

(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2.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

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四.全面加强党纪建设的任务要求

1.加强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是纪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各级组织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加强对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要在全党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让他们从进入干部队伍起就知道守纪律、讲规矩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明白在党内不守纪律、不讲规矩,跟组织耍小聪明,权欲膨胀、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往上爬,为了个人利益什么事都敢干的重大危害和严重后果。

2.使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标题五)

思想上要“畏”。真正把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对自己要十分“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考验与挑战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始终把党规党纪刻在脑中、扎根于心,始终知敬畏、有戒惧、守底线,始终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做到思想一刻不放松、守住本真、永葆本色。

作风上要“转”。以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守纪上要“严”。入了党就要守纪,守纪是守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的言行举止必须对党负责、对群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3.培育党内纪律文化

五.强化纪律执行是党纪建设的价值体现

1.进一步提升党的纪律权威

2.构建系统完善的党内纪律体系

3.强化纪律的监督检查和问责

Q:为什么要加强纪律建设?

A: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纪律建设,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纪律建设,是解决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与规划蓝图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重大意义

1.是贯彻习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大举措

2.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章程

3.是关系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4.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迫切需要

5.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原则

1.总要求:产业兴旺(重点),生态宜居(关键),乡风文明(保障),治理有效(基础),生活富裕(根本)

2.原则:

A.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五级书记制:省市县乡村)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B.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C.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D.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E.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F.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G.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F.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三.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中心任务

推进乡村产业(夯实基础,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知识力量武装),人才(后继有人,保持社会持续长久),生态,组织(保证乡村安全有序)的振兴

四.一三五七

1.一个目标即生活富裕。

通过城乡共同富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和一切三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活力的具体体现。

2.三个体系即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支持体系。

制度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基本制度,即土地制度。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体现;二是运行制度,包括户籍制度、乡村治理制度、基本经营制度、集体经济制度等。运行制度是基本制度的制度依托与实现形式;三是运行机制,包括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等,是运行制度的实践形式。

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包括产业发展政策、生态保护政策、文化建设政策等。

支持体系则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环境保障,一是扶贫攻坚战略的

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本准备,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消减因贫穷和资本存量不足导致的发展停滞;二是扫黑除恶专项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公平公正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国家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视角来看,围绕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具体体现,政策体系和支持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二者和新发展理念共同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整的治理体系。

3.五项任务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为制定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线图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4.七条道路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是2017年12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工作部署,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方向。

Q1:三农思想是什么?

A: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Q2:习近平“三农”思想主要内容?

A:一是要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二是要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三是要坚持以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四是要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五是要坚持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六是要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七是要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要坚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Q3: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

A: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个必须”通过论述“三农”强、美、富与国家强、美、富之间的关系,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全局性问题,这是对“三农”工作基础性地位的总把握。

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从全局角度明确了“三农”工作重点,在关键时期释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强烈信号,表明了我们党坚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既是加快农村改革的响鼓重槌,也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必由路径。

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四大区域(东南,西部,中部,东北)发展取得的成效

1.东南沿海地区(东南地区指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山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台湾、香港、澳门)领跑全国

2.中部(,按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崛起实现跨越性发展

3.西部(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青海、西藏、宁夏、新疆)大开发

4.东北(黑吉辽)老工业基地

二.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产业分布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存在

区域基础建设不齐全,加快补短板

区域基础公共服务不均衡,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平等艰巨

生态环境不平衡

2.为什么?

地理位置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国家政策制度上的倾向,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方面上的差距,“溢出效益”没有得到公平补偿

3.对策

加快中西部地区体制创新,加快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方略

1.明确主要任务,聚焦区域短板

2.建立有效保护生态机制

港澳与内地融合发展,共享发展机遇

一.港澳与内地优势互利,互补共赢

港澳提供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内地内地利用图、能源、劳动力丰富优势,港澳利用对外贸易发达优势,把产品销往国际国内市场。1、从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来分析,祖国大陆、港、澳三方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如:相对来说,大陆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相当低下,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城镇劳动力素质与港、澳的劳动力预期受教育水平差异不很大,特别是京、津、沪等大城市劳动力素质较高,人才资源十分丰富。香港的服务行业,包括旅游、信息、金融方面的服务水平都领先世界前列;具备完备的法律体系,香港律师熟悉中英文及普通话等,这些优势令香港很有条件发展成为中国和外商的法律仲裁中心。澳门以旅游博彩业(比重在本地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和制衣、纺织、玩具为主的出口加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服务业开放早,但是加工业行业单一、规模小,而且,在直接投资方面依赖祖国大陆投资(占45%)和香港投资(占25%)。三地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经济垂直分工或协作性显著,经济与贸易互补性强;

2、祖国大陆的服务贸易占世界的比重过低,因而开放服务业市场是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扩大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香港目前处于优势的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财务、会计、贸易和电讯,“学习效应”

将会带动大陆相关行业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

3、大陆将为更多港澳农产品提供市场空间和便捷化检疫通关、物流商流服务。

二.推动港澳与内地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1.支持港澳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权利推进奥港澳大湾区建设

3.增进互联互通,增强港澳同胞获得感

三.确保港澳与内地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名词解释)

二.进程与现状

现状:当今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变,进程步履蹒跚,充满曲折但不可阻挡

三.经济全球化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

1.困境:负面效应显现,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发达国长期占高端,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艰难,全球化的政策正不断凸显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事实上,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 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

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 452.5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 70%),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OECD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

2.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 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3.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对滞后,甚至比技术的差距更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给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4.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

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海外资本、技术、服务诸方面的流入,无疑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拉动国内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内需不无裨益。

5.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为更快地纳入世界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从策略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不失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

经济全球化工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l.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 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不可不说的故事

A.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

B.中国经济是拉动全球经济的最强牵引者

C.中国方案引领国际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3.对中国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导致关税壁垒削弱,有助于扩大出口,方便优势产业走向世界;

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经济互惠,从互通有无中互惠互利;比如进口原材料,高科技产品,出口自身的优势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政治关系,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关系了,双方的经济依赖度已经相当高,政治措施已经不可能忽视经济方面的影响;

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技术途径更为方面,方便技术发展;

激烈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意识,促进优胜劣汰。

弊端:

1.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风险加大,

2.弱势产业难以生存,导致大量倒闭,尤其是与国外差距过大的产业,不过这方便政府一般会考虑,开放前会给这些产业争取一个缓冲期;

3.经济交流的加深不仅仅影响政治关系,使得其不至于手段过激,同时也会导致良好的政治关系因为经济摩擦而产生政治冲突,

4.国际贸易存在一种剪刀差,不在上就在下,加大贫富差距。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坚持互利共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互动、对等和一致,强调共存共处、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包容互鉴。中国方案植根中国

土壤,是在中国实践的成功基础之上提出的,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参考。

中国方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深受中华文化整体观、辩证观、义利观的启发,其所倡导的循序渐进、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等理念都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管控危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方案从理论上系统全面地回应了国际社会的质疑,以整体和配套的理论和战略,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探索人类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方案主张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变强权理念为公平正义,这些治理理念对于推动国际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对于全球安全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远战略意义。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秩序、国际安全合作、热点问题解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方案,在机制创新、规则制定、议程设置、规划实施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中国智慧的深邃与博大,体现了中国方案对于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2018年4月海上阅兵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

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习近平要求海军将士们,全面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光荣传统,努力锻造听党指挥、政治过硬的海上劲旅。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型作战力量,着力构建现代海上作战体系,努力增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战斗力标准,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保持高度戒备状态,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决捍卫国家权益,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5、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同:

1、反帝反封建比辛亥革命彻底。

2、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无产阶级起了重要作用,开始登上政舞台。

4、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反帝情绪高涨;(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国内背景:

(1)社会基础: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阶级基础:民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3、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帝的根据:

(1)从斗争起因看:运动由山东问题点燃,此问题是在重新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所产生的。

(2)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反封建的根据:

(1)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曹、陆、章,后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段祺瑞。

(2)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4、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

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5.精神

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单独清单

名词解释(5个)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破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新原则新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现实意义。

3.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1]。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经济全球化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

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5.四大考验

四大考验指的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6. 四大风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7.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

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要求。

8.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英语: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中文简称是世贸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