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病情凶险,易遗留后遗症,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生活、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对广大卒中危险人群普及脑血管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都有那些呢?

(1)高血压: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3)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低脂肪的食物包括:绿豆芽、土豆、山药、胡萝卜、油菜、芹菜、大葱、菜花、冬瓜、黄瓜、茄子、海带、蘑菇、番茄等。

常见的降脂食物有:玉米、燕麦、洋葱、大蒜、茄子、芹莱、木耳、海带、香菇、鱼等。

胆固醇含量相对不高的食物有:瘦的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

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动物内脏、动物脑髓、脊髓、内脏、蛋黄

高脂食物:肥肉、动物油、奶油、花生。

高热量食物:面粉、巧可力、白糖。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武霞1综述,赵世刚2审校 (1.内蒙古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2.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脑卒中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位致死疾病,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预防脑卒中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识别脑卒中危险因素对防治该病意义重大。脑卒中的发生与诸多复杂因素有关,本文就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4-0951(2010)12-1460-03 The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Risk Factor of Stroke W U Xia1,ZHAO Shi-gang2 (1.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2008,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hot010059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 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hot010050China) [A bstract]:Stroke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a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which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hum an health.In China,stroke is the second deadly disease just after cancer.Its high death rate and high rate of disability make the preventio n of stroke an urgent task,so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s of g reat sig-nificance in preventing stroke.The occurrence of stroke is highly associated w ith many complex factors.This ar-ticle w ill summarize on the research of risk factors in stroke and its prog ress. [Key words]Stroke;Risk Facto r 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例,致残率达7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心脏病等。近些年随着对脑卒中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个体遗传易感性等。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靶器官,血压升高是引起和促进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长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发生脑卒中。国外有研究表明,入院时血压与早期卒中进展密切相关,血压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行[1]。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脑卒中患者中超过70%的人相关[2]。而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也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糖尿病 糖尿病已被公认为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青年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可使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危险增加4倍。Goldstein等[4]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一个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卒中的危险增加1.8~6倍。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死于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了1.5~2倍,女性尤为突出。Bell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卒中多为缺血性的,是由大脑正中旁小穿通支动脉的阻塞所致,后者引起大脑白质内的小梗塞。Lehto等认为卒中史、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血脂紊乱是中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卒中的强有力预测因子,因而重视并积极的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卒中是非常重要的。 3 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原因,但对于血脂异常与脑卒中的关系,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尚未统一。 1460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 M ongolia M ed J2010年第42卷第12期DOI:10.16096/https://www.doczj.com/doc/3817883951.html, ki.n m gyxzz.2010.12.040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病情凶险,易遗留后遗症,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生活、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对广大卒中危险人群普及脑血管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都有那些呢? (1)高血压: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3)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低脂肪的食物包括:绿豆芽、土豆、山药、胡萝卜、油菜、芹菜、大葱、菜花、冬瓜、黄瓜、茄子、海带、蘑菇、番茄等。 常见的降脂食物有:玉米、燕麦、洋葱、大蒜、茄子、芹莱、木耳、海带、香菇、鱼等。 胆固醇含量相对不高的食物有:瘦的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 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动物内脏、动物脑髓、脊髓、内脏、蛋黄 高脂食物:肥肉、动物油、奶油、花生。 高热量食物:面粉、巧可力、白糖。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对20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以及冠心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当加以注意。 标签: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是指在发病6 h~7 d内经过治疗但其身体功能损害仍在加重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其为难治性脑卒中的一种,林镇源等[1]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在当今保持着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从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探究缺血性进展经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20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中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对患者采用CT或者MRI进行诊断,确诊为脑卒中,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将其分为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缺血性非进展脑卒中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4~73岁,平均(61.2±10.2)岁。对照组患者101例,男56例,女45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62.1±10.4)岁。实验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发病后24 h内收治入院,患者在发病后6 h未经治疗或者在治疗后其病情仍在进展,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其均较收治时增加2分或者以上,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收治入院,患者在发病6 h内病情稳定,且病情不进展,对其采用NIHSS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其增加分数不高于2分或者降低。排除标准: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精神病史。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因素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对其采用women制定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既往病史,其包括:患者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以及入院时血压、体温和CNS评分、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对患者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测定。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 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学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时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

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习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进展型脑卒中病因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2014-09-05 医脉通神经科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进展性脑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Petzold等提出,SIP将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增加。因此,开展对SIP等的研究十分重要。对SIP的研究,包括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病因、危险因素、发生率、预测指标等。清楚SIP 的危险因素,对SIP的预防至关重要。从临床可干预的角度,SIP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部分和可干预部分,前者包括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和面积、脑卒中严重程度等,后者包括血压、血糖、发热、感染、并发症等。对可干预部分进行干预,可以起到预防SIP发生的作用。 (一)脑卒中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法。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的分法,I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脑卒中(CS)、穿支动脉病(PAD)、其他病因(OE)、不明原因(VE)。按脑梗死部位,IS分为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cction,CWSI)、皮质脑梗死、皮质下脑梗死,CWSI分为皮质型(CWI)和内侧型(IWI),IWI分为部分型和融合型。按闭塞血管,IS分为前循环脑卒中(ACI)与后循环脑卒中,前循环脑卒中又分为完全前循环脑卒中(LACI)与部分前循环脑卒中(PACI)。按脑梗死面积,IS分为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指颅内穿支动脉入口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Hoshino等提出,BAD在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二)SIP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及面积 一项研究显示,LAA发生SIP多于LACI和CS。Kim等的研究显示,PAD发生SIP多于LAA 和CS。Ong等提出,LACI是SIP的常见类型。LACI发生SIP的机率要高于PACI,PACI 发生SIP的机率最低。Nagakane等观察到,LACI如发生SIP,往往在侧脑室旁或放射冠区出现缺血灶。 据一项统计,CWSI约占脑梗死的10%。徐盈然等统计为10.9%(142/1291)。Nagakane等提出,CWSI是SIP的预测因素。Caplan等报道,IWI常合并其他梗死形式。Kim等提出,CWSI 尤其是IWI,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很大;CWSI 如合并伴有严重动脉狭窄闭塞的轻微脑卒中,是早期发生SIP的危险因素。贾丽君等报道,CWSI和侧脑室旁易发生SIP。 Kim等提出,纹状体后外侧脑梗死是SIP发生的预测因素。Kim等的研究显示,皮质下脑梗死发展为SIP的比例高于皮质脑梗死阴。Ohara等提出,放射冠后部型腔梗是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由PAD和S导致的腔梗是发生PMD 的主要原因。Yamamoto等认为,TIA是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SIP的独立预测因素。 Kitagawa等报道,BAD急性期病情易发生进行性加重,导致转归差。庄君等的研究显示,BAD组SIP发生率为51.7%(15/29),非BAD组为18.2%(6/33)(P

脑卒中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主要促凝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等。 根据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和Framingham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相关关系。高半胱氨酸血症的血浆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一般认为(国外标准)空腹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在5~15μmol/L之间属于正常范围,≥16μmol/L可定为高半胱氨酸血症。美国研究提出高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男性40~59岁为26%,≥60岁为35%;女性40~59岁为21%,≥60岁为37%。国内有关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目前可查资料不多,尚需进一步研究。 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但是否减少卒中发生目前还不清楚。所以建议一般人群应以饮食调节为主,对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考虑应用叶酸和维生素B族予以治疗。 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有研究将卒中早期复发的时限定为初次发病后的90天内,所以在卒中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2)双嘧达莫(DPA):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DPA缓释剂联合应用小剂量ASA可加强其药理作用。目前,欧洲急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已将ASA和DPA缓释剂的复合制剂作为首先推荐应用的药物。 (2)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应用“阿司匹林无效”的患者,建议应用ASA25mg和DPA 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 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脑卒中的这些高危因素

脑卒中的这些高危因素 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两大类: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异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此外,通过调整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膳食结构、髙盐饮食、打鼾等。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持续的高血压可使脑内动脉硬化,成为发生脑梗死的基础。无论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都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且与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高,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但人群中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与“达标率”三低状态不能有效改善,防治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病任重道远。 2. 糖尿病 糖代谢异常作为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已引起广泛关注。糖尿病导致全身血管系统的广泛损害,呈现下述特点: (1)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改变不仅具有与高血压疾病相似的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毛细血管有管壁基底膜增厚的改变及深部白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底膜糖类沉积、脂肪样和透明变性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微血管狭窄闭塞。 (2)糖尿病患者血浆内韦氏因子增加,血小板黏附力增强,而前列腺环素的合成减少,从而促使血液处于高黏、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 (3)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肾功能异常,也是增加脑卒中危险的因素。 3. 血脂异常 大量研究都表明,各种血脂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实际上能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一种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脂蛋白,可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4. 吸烟和酗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酒精可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引起脑缺氧。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与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血管的增生性、非炎症性病变,轻度病变表现为血管内膜增厚,但随着内膜增厚,并导致斑块形成。斑块进一步扩大,占据管腔导致血管狭窄。而一旦斑块脱落,顺着血流向口径更小的动脉,导致血管的堵塞,这样导致脑栓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局部病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所致。 6. 心脏疾病 心源性脑梗死是由于心源性栓子经循环系统行进至脑血管并造成栓塞,引发其相应供血区脑细胞功能障碍,这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

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38岁的张先生事业有成,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今年夏天单位组织大家出去旅游,来回乘坐的是卧铺客车。张先生一路很少喝水,由于天气炎热,他一路出了很多汗。在返程的途中,他突然发现右侧上下肢不好使了,说话也不清楚了。赶到家里后赶紧去医院检查,做CT发现得了脑卒中——脑梗死。张先生一贯健康,平时非常注意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怎么就会得了脑梗死呢?医生告诉他得的脑梗死叫做“分水岭梗死”,是由于身体脱水,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原来张先生旅途中大量出汗,同时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所以出现了现在的不幸。 那么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都有哪些呢?作者熬了若干通宵之后找到下面这些好东西,现奉献给大家。 一、高血压 中青年高血压控制不良者多见,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 可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中青年人由于平时工作忙碌,日常琐事有多,加上自恃年轻身体好,不把高血压当成一回事,好多朋友血压非常高,甚至达到180/110mmHg 以上,只要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也不吃降压药。在我们医生看来这就好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极度危险的。朋友们都知道如果水库的水位长期超过警戒线,长期下去如果遇到暴雨、地震等突发情况很容易溃堤。高血压病也是如此。长期维持过高的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壁不堪重负而变形,一旦遇到暴怒、劳累、失眠、感冒等突发情况,动脉血管壁很容易发生“溃堤”事件,血液就会大量涌进我的脑内导致脑出血,小量的出血会导致口歪眼斜,半身不遂;大量的出血会让病人立刻昏迷而危及生命。 那么有朋友会问,人为什么会患高血压呢? 第一是遗传因素。有的朋友父辈就有高血压病人,家族中多人患有高血压,而且多属于中重度高血压,这就是遗传导致的,责任不在我们自己,而是与遗传基因有关。如果那位朋友不巧对号入座,也不用气馁或是怨天尤人,对于遗传性的高血压虽然不易根治,按照现在的医学发展水平,我们也有办法控制。控制好的话一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寿命。

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