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中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中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中崩塌落石的运动特

征分析

摘要:目前,关于崩塌落石的计算理论主要分为经验分析法和运动学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为前苏联尼米罗依尼什维里教授在大量野外现场试验基础上提出的落石运动速度的方法,但该方法依据的现场试验性较强,对于边坡坡度变化、距离拟保护目标的远近以及坡面植被情况等较难综合考虑。而运动学分析方法是对落石局部过程运动状态的描述。该方法是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碰撞理论为指导,对大量的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运动学公式对落石运动的轨迹进行表述,该方法比经验分析方法更多地考虑边坡的特性和落石的运动轨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将基于运动学原理对落石运动轨迹进行计算分析,并将其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以便于探讨落石的落点分布、运动速度、弹跳高度及动能分布等问题,并对相关的治理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落石

1 概述

危岩落石是我国山区一种多发地质灾害,其失稳破坏过程也称为崩塌,一般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滚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崩塌的地质体通常为大体积岩体或土体;崩塌落石则是斜坡和高陡坡上的个别危岩体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向下滚落的现象,其运动轨迹和动能的大小是防护网设计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防护网实施效果的成败。因此,对崩塌落石运动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崩塌落石工程治理设计提供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2 崩塌落石的运动模式

落石的整个运动过程一般可分为坠落、碰撞、滑动和滚动四个阶段。坠落一般认为是落石在自重作用下不受阻挡失稳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此,简化为不考虑

空气阻力和升力的影响;碰撞弹跳是落石运动过程中最为复杂和不确定的,一般可简化为刚体碰撞;滑动为落石沿着某一斜面运动;滚动可简化为圆形刚体在某一斜面上的摩擦运动。

2.1 坠落

落石坠落可认为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运动学原理,在任意高度h下落时,下落速度和下落时间为:

在上述时间内的位移为: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m/s2;v为落石的自由落体速度,m/s;v0为落石初始速度,m/s;h为垂直位移,m;H为t时间内总位移,m。

2.2 碰撞弹跳

落石做碰撞弹跳运动时,可假定为做斜抛运动,即以一定的初速度和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抛出,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落石碰撞后会损失部分能量,我们可以用恢复系数法来描述碰撞后落石的运动,这样可以避免碰撞过程中非线性变形以及摩擦问题的直接讨论,便于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根据碰撞理论,落石第i次碰撞后其初始速度为:

其中,Rt为沿x方向的恢复系数;Rn为沿y方向的恢复系数。可根据表1取值。

由运动学基本原理,落石与基岩碰撞后,速度方程为:

其中,A为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B为落石开始弹跳时初速度方向与边坡坡面的夹角,(°);vx为落石任一时刻沿x方向的速度分量,m/s; vy为落石任一时刻沿y方向的速度分量,m/s; t为碰撞发生开始至任一计算点的时间,s。

落石碰撞后的运动轨迹方程为:

其中,x为x方向上的位移分量;y为y方向上的位移分量。

表1 恢复系数取值表

坡面特征

法向恢复系

切向恢复系

光滑硬岩面、铺砌面、喷射混凝土表面、圬工

表面

0.25~0.750.88~0.98软岩面、强风化硬岩表面

0.15~0.370.75~0.95

块石堆积坡面0.15~0.370.75~0.95

密实碎石土堆积、硬土坡面、植被发育、以灌

0.12~0.330.30~0.95木为主

0.12~0.320.65~0.95密实碎石坡面、硬土坡面、无植被或少量杂草

松散碎石坡面、软土坡面、植被发育以灌木为

0.10~0.250.30~0.80主

0.10~0.300.50~0.80软土坡面、无植被或少量杂草

2.3 滑动

落石在斜坡坡面上,其自重下滑分力大于摩擦力时,在任意垂直位移h,其速度v可用式(7)表示:

2.4 滚动

当落石沿斜坡面发生滚动运动时,为了便于计算分析,如前所述,可将落石

滚动简化为圆形刚体在斜面上的摩擦运动,此时,对于任意位置L有:

其中,v为落石滚动速度,m/s;C=m(m+I/R 2 ) C=m(m+Ι/R2) ,表示和落石的质量与形状有关;I为落石的转动惯量;ϕc为滚动摩擦角;fr为滚动摩擦系数,fr=d/R=tanϕc其与落石的质量、形状、速度、边坡的坡度和坡面覆盖层或者基岩的力学性质有关。

2.5 动能的计算

落石最后具有的总动能可通过式(9)计算,以便为防护设计提供依据。

其中,E为落石具有的总动能,J;I为落石的转动惯量,kg/m2;ω为落石的转动角速度,rad/s。

3结论

落石运动的影响因素很多,运动形式也非常复杂,要精确求解危岩的路径方程难度很大。本文基于运动学原理,根据落石的运动模式简化计算了落石的运动轨迹,并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加以对比,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1)落石运动路径和预测的基础为危岩崩落后的起始运动状态,起始状态可通过运动学原理计算求得。基于运动学原理的运动方程基本能够描述理想情况下落石的运动轨迹。

2)Rockfall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理论计算较为吻合,两者的计算结果可相互验证,以便为防护设计提供依据。

基于运动学计算和数值模拟计算,不仅能够计算落石沿坡面的完整运动路径,而且也能够预测落石在坡面的跳跃段位置和滚滑段位置。

根据上述计算、分析,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选择落石弹跳高度小、动能小、便于施工的位置,结合防治要求,灵活设置防护网。但本文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实际上,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落石的形状、落石运

动过程中的碎裂以及其相互碰撞对落石运动轨迹的影响等本文均未考虑,这方面的工作应当深入研究,以便建立完整的崩塌落石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厚田.崩塌与落石[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杜,1998.

[2] 胡厚田.崩塌落石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5(z1):387-391.

[3] 陈洪凯,唐红梅,王蓉.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4):614- 619.

[4] 陈洪凯.三峡库区危岩综合治理技术及运用[J].地下空间,2002,22(2):97-101.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1.崩塌灾害 崩塌是指陡峻的山坡上的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这里所说的崩塌灾害是指由于崩塌的发生已经或者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否则就是一种普通到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60-70 度得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或者裂隙很深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的分类:1、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组成的堆积,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此类崩塌常发生在水易渗透和汇集的地点。

其性质是有其母岩的性质决定的,由花岗岩、变质岩、凝灰岩、泥岩形成的崩积土最易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是在基岩表层生产的风化物的崩塌,是崖崩中常见的类型。这是因为在表层有风化层,它与基岩之间的渗透系数不同。在水流汇集或者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可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崩落的土层较浅,是一种小规模的滑动,但发生的次数最多。大多发生在从缓变陡的斜坡变化点的地方。 3、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结构松散,按沉积时的状态形成性质不同的沉积土层,透水性和土的强度有差异,在积水的地方引起崩塌。 4、基岩崩塌:一般在坚硬的岩石的斜坡上,由于节理、层理面、断层面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产生崩塌,在这种裂隙是沿容易崩塌的方向伸展时和在夹有粘土、泥岩等成分时容易发生崩塌。落石属于小规模的岩石崩塌。 2.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危岩体失稳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失稳方式有三种,即坠落式、倾倒式和滑塌式。根据对工作区内崩塌危岩总体形态、发育规模、基底和底界层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内危岩的失稳破坏方式以坠落、倾倒-滚落和滑移-倾倒-滚落方式居多。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中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中崩塌落石的运动特 征分析 摘要:目前,关于崩塌落石的计算理论主要分为经验分析法和运动学分析方法。经验分析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为前苏联尼米罗依尼什维里教授在大量野外现场试验基础上提出的落石运动速度的方法,但该方法依据的现场试验性较强,对于边坡坡度变化、距离拟保护目标的远近以及坡面植被情况等较难综合考虑。而运动学分析方法是对落石局部过程运动状态的描述。该方法是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碰撞理论为指导,对大量的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运动学公式对落石运动的轨迹进行表述,该方法比经验分析方法更多地考虑边坡的特性和落石的运动轨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将基于运动学原理对落石运动轨迹进行计算分析,并将其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以便于探讨落石的落点分布、运动速度、弹跳高度及动能分布等问题,并对相关的治理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落石 1 概述 危岩落石是我国山区一种多发地质灾害,其失稳破坏过程也称为崩塌,一般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或滚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崩塌的地质体通常为大体积岩体或土体;崩塌落石则是斜坡和高陡坡上的个别危岩体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向下滚落的现象,其运动轨迹和动能的大小是防护网设计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防护网实施效果的成败。因此,对崩塌落石运动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崩塌落石工程治理设计提供依据,具有重大意义。 2 崩塌落石的运动模式 落石的整个运动过程一般可分为坠落、碰撞、滑动和滚动四个阶段。坠落一般认为是落石在自重作用下不受阻挡失稳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此,简化为不考虑

空气阻力和升力的影响;碰撞弹跳是落石运动过程中最为复杂和不确定的,一般可简化为刚体碰撞;滑动为落石沿着某一斜面运动;滚动可简化为圆形刚体在某一斜面上的摩擦运动。 2.1 坠落 落石坠落可认为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运动学原理,在任意高度h下落时,下落速度和下落时间为: 在上述时间内的位移为: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m/s2;v为落石的自由落体速度,m/s;v0为落石初始速度,m/s;h为垂直位移,m;H为t时间内总位移,m。 2.2 碰撞弹跳 落石做碰撞弹跳运动时,可假定为做斜抛运动,即以一定的初速度和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抛出,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落石碰撞后会损失部分能量,我们可以用恢复系数法来描述碰撞后落石的运动,这样可以避免碰撞过程中非线性变形以及摩擦问题的直接讨论,便于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根据碰撞理论,落石第i次碰撞后其初始速度为: 其中,Rt为沿x方向的恢复系数;Rn为沿y方向的恢复系数。可根据表1取值。

崩塌地质灾害的研究与分析综述

崩塌地质灾害的研究与分析综述 摘要:危岩体的崩塌伴随着巨石块的跳跃、弹跳现象,携带能量巨大、运动速度快,对运动路径上的阻挡物有强大冲击力,往往造成道路交通不便、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研究,重点对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分布区域、调查与分类方法、预测和治理措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并总结崩塌地质灾害研究的局限性,希望对有关部门管理和治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预警 1引言 所谓崩塌,主要指陡峭斜坡岩石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与斜坡脱离,高速度向斜坡底部滚落的现象[1]。危岩体本质上是指由岩体结构面、临面及地面构成的稳定性较低的结体,是多因子耗散耦合的必然结果[2]。由于崩塌产生时伴随着巨石块以及携带大量碎石块的移动,其中巨石作为一种大体积、大质量的滚石,其崩塌失稳及高速、高能远程运动往往导致沿途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的毁灭性灾难[3],对社会交通、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等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危岩稳定性态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重视崩塌防治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掌握其分布区域和形成条件,了解灾害形成机理与发育特征,使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对其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研究现状 2.1分布区域 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4]、褶皱和断层构造地带,尤其是褶皱的核部和断层破碎带两侧,岩体破碎,构造活动强烈,若再配以陡峻的地形,则易发危岩[5],如地震频发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第一、第二级阶梯艰险山区[6],以及坡度在30°<g<70°的边坡[7]和g>50°的黄土地区[8]。 2.2形成条件 科学有效的认识到危岩体的形成条件,才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灾害防治。为此,国内外学者展开大量研究,并得出不同的结论。陈洪凯、叶四桥[9-11]等人认为,危岩体的发育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只有在水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与地震、地层与岩性条件等内外因同时具备时,才有危岩发育的可能,并可能激发条件的作用下发生失稳崩落,而带来危害。

基于数值模拟的崩塌落石运动轨迹预测研究

基于数值模拟的崩塌落石运动轨迹预测 研究 摘要:崩塌落石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运动轨迹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准确预测崩塌落石运动的轨迹,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边坡崩塌落石的数值模型,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崩塌落石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高度、倾角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崩塌落石运动轨迹预测与现场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准确预测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此外,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影响崩塌落石运动轨迹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对山区工程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值模拟;崩塌落石;运动轨迹;预测 1、引言 崩塌落石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和运动过程进行研究,但缺乏对影响崩塌落石运动轨迹关键因素的分析。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体变形破坏和运动特征的有效手段,可以研究对崩塌落石运动过程的影响,也可研究边坡几何形状对其运动特性的影响,其已广泛应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岩土工程勘察等领域。 2、Rockfall基本原理 落石斜坡状况较为复杂,在野外进行抛石实验,不仅会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而且因为数据比较粗糙,即使采用了经验分析,也无法准确地反应出落石的运动特性。本文利用加拿大Rocscience公司研发的Rockfall软件对滚石过程进行了仿真。 基于坡体几何形态、坡角、摩阻与阻尼系数等已知的条件,以及岩石运动的初始状态(运动模式、速度大小与方向等),理论上可以完整地推算岩石运动轨迹与运动过程。在Rockfall软件模拟过程中,规则如下: (1)从陡峭到平缓的斜坡,翻滚和滑移的方式没有变化,而在转折处,由于移动方向的变化而产生了速度的下降,此处对过弯处的阻力效应不予考虑,这样的考虑对于最终保护结构的设计而言,是一种偏向于保守的做法。 (2)在斜坡从平缓到陡峭的过程中,落石从滚滑状态转变为跳跃状态。 (3)在斜坡正向阻尼系数过大,导致落石无法持续反弹时(正向计算为0或负),正向反弹方式的落石转变成滚或滑移方式。

山区崩塌落石灾害研究与防治

山区崩塌落石灾害研究与防治 崩塌落石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发生偶然性大,运动速度快,对山区公路和铁路以及周遭建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落石灾害,采用制作模型的方法,研究落石的形状、质量以及地表形态等对落石运动的影响,记录落石的破坏特征及能力,从而提出防治措施。 标签:落石灾害研究 1引言 崩塌落石是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区三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山区崩塌落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就已经对崩塌落石进行过许多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胡厚田等人收集了寶成、宝天、成昆、贵昆等铁路沿线主要崩塌工点的资料,对崩塌工点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于1989年出版了专著《崩塌与落石》。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胡厚田对对崩塌落石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崩塌落石区段预测的研究》和《崩塌落石综合预测方法的研究》。参考胡厚田及谭凤灵等人的著作,我们课题小组采用制作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落石的初始状态、形状、质量及地表形态对落石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定的防治措施。 2实验步骤 根据落石的质量、初始状态、坡面粗糙程度、坡面运动形式以及造成的危害性,将崩塌落石分为三大类: 其中按质量分为大石、中石、小石;按初始运动状态分为转动式、滑移式和坠落式;按坡面运动形式分为滑动式、坠落式、自由飞落、碰撞跳跃式和滚动式;按照各种不同的分类,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多组实验,测出落石偏移量,记录了实验数据。 3实验结论 图中蓝线为落石滚落后在普通路面滚落距离,红线为落石滚落后在沙地上的滚动距离。 绘制图表,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小组得出了以下结论: (1)坡度越大,所造成的破坏越大; (2)在坡度超过55度时,落石易崩塌,所造成的破坏也较大

汕头市潮阳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汕头市潮阳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作者:张明亮 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6期 摘要:潮阳区是典型花岗岩地区,其特点是风化层厚,风化土遇水易崩解,是导致本地区崩滑地质灾害多发因素之一。本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为分散度高、覆盖面广、危险性大,受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制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潮阳区 1.引言 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行政归属于汕头市,面积666.663km2。潮阳区为典型的花岗岩地区,且地质构造发育,岩体破碎,地形切割较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除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固有的因素影响外,还明显受地区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1-3]。查明地区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分布,发育特征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区划,能够为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本文以潮阳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阐明该地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潮阳区地质环境概况 2.1地形地貌 调查区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丘陵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岗岭连绵,呈带状分布。其面积294.65km2,占区总面积44.2%。平原由区内两大水系发育而来,包括西南部练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和东北部榕江南西岸三角洲平原,面积371.98km2,占区总面积55.8%。 2.2地层岩性 (1)地层。调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为第四系沉积地层,时代对应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至今,第四系地层多为冲积、冲洪积、海陆交互堆积成因的沉积物,岩性表现为砂砾、砂、粘土及淤泥等。(2)岩浆岩。调查区岩浆岩十分发育,岩浆岩在整个粤东地区分布广泛,是本区区域地质特点之一。潮阳区岩体大面积出露,呈岩基、岩株、岩枝、岩墙产出。出露面积约235.51km2,占潮陽区总面积的35.33%。自北西至南东呈带状分布。侵入时代及岩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变形、水文地质 及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崩塌、坍塌等失稳现象,给人类生命财产 造成重大威胁的地质现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预防和减少崩塌 危岩体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 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 1.地质勘察:地质勘察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的基础。通 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获取崩塌危岩体的地质数据,如岩石的性质、岩体的构造、节理系统、断裂体等。同时,还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环境调查,如地表水的排水情况、降雨量、地下水位等因素。 2.力学参数测定:力学参数是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通 过采集样品进行力学试验,测定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 力学参数,并结合岩体的节理角、节理间距等因素,综合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3.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常用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通 过建立岩体模型、应力分析模型和破裂模型,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模拟, 模拟岩体的失稳过程及其影响范围,预测崩塌危险性。 1.加固措施:加固措施是稳定崩塌危岩体的关键手段。可以采用钢筋 混凝土加固、喷射混凝土加固、锚索加固等方式,对崩塌危岩体进行加固 设计和施工,提高岩体的抗震抗滑能力,延缓崩塌的发生。

2.排水措施:排水措施是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通过 排水系统,及时将降雨水分和地下水排出,保持岩体的稳定性。可以采用 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案。 3.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崩塌危岩体的变形和失稳状态的重 要手段。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卫星监测、地质雷达等, 对崩塌危岩体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 发生的风险。 4.人工措施:人工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搭建坡面桩支撑、设置护岩网、挂绳索网、铺设钢筋网等方式, 对岩体进行人工加固,防止岩体的破坏和崩塌。 总之,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旨在预防和 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通过地质勘察、力学参数测定、数值模拟等方 法分析岩体的稳定性,采取加固措施、排水措施、监测预警和人工措施等 手段,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需要在实践中不 断总结和完善,提高防治措施的效果。

丹巴县城沙子坝危岩崩塌发育特征及治理措施

丹巴县城沙子坝危岩崩塌发育特征及治 理措施 [摘要]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川西高山峡谷地区,形成大量地形地貌复杂、岩土结构破碎的高陡斜坡,斜坡上常分布有危岩崩塌地质灾害。丹巴县城区沙子坝危岩变形破坏特征明显,对丹巴县城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运用了工程地质测绘等手段,查明了沙子坝危岩的分布范围、规模、破坏模式、破坏后的运动特征,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治理措施,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危岩崩塌的治理方式提供了参考。 1 危岩崩塌基本特征 沙子坝危岩崩塌位于丹巴县城南侧斜坡地段,斜坡坡向345°,坡度50-80°,主要表现为陡崖、陡坡,危岩区高50-100m,宽约700m。危岩区出露基岩为志留系茂县群第四组黑云母斜长变粒岩,产状340°-20°∠5-10°,岩体构造裂隙、卸荷裂隙发育,切割危岩块体块径一般1-2m,在降雨等作用下,经常发生小型零星崩塌及落石,崩塌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坡脚地带,斜坡坡度30-40°。 为了更好的分析和评价斜坡区以及各地质灾害点的情况,根据斜坡地质环境特点,将该斜坡自西向东划分为Ⅰ、Ⅱ、Ⅲ、Ⅳ 4个区(见照片1)。根据分布范围、高度、微地貌等不同,将Ⅰ号危岩区分为4处危岩带,Ⅱ号危岩区可划为8处危岩带,Ⅲ号危岩区可划为2处危岩带,Ⅳ号危岩区可划为2处危岩带。另外,危岩带中还发育大量危岩体,危岩体破坏模式主要为倾倒式、其次为坠落式和滑移式。

照片1 沙子坝危岩全景图 2 危岩崩塌区斜坡结构特征及斜坡岩体结构特征 区内危岩体由志留系茂县群第四岩组灰黑色黑云母斜长变粒岩组成,质地较纯性脆,较坚硬,岩相稳定。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发育四组裂隙,岩体被切割成块体,裂隙发育间距在2~3条/m,延伸长5~8m,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呈裂隙块状结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 斜坡岩体主要发育四组裂隙,分别为①255°∠72°、②32°∠85°、 ③15°∠86°、④240°∠85°。其中岩层面受风化作用影响呈张开状,张开宽 0.2~1cm,可见深度0.5~1m;①和④为卸荷裂隙,裂面平直,延伸长5~8m,张开宽1~3cm,局部泥质充填,可见深度0.5~1m;②组裂隙裂面平直,延伸长3~6m;③组裂隙平直,延伸长2~5m,张开宽0.2~1cm,可见深度0.5~1m。

危岩崩塌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措施

危岩崩塌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措施 摘要: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是指出现在岩石裸露的陡峻边坡上一些较大的土体或岩块骤然与其母体发生脱离,进而发生倾倒、崩落以及相应的滚动地质现象。通过对危岩体发育特征的研究,并构建相应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危岩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有关治理,对后续相关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危岩发育特征进行综述,构建合理的崩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以地质灾害为研究方向,分析了危岩体发育特征,提出相应的有效防控崩塌地质灾害的措施。 关键词:危岩崩塌;发育特征;成因机制;监测 1危岩发育特征 危岩具有稳定性差、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等特点,为可能出现倾倒、滑移或坠落等形式崩塌的岩体。根据相应危岩体所在位置的相对高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低位危岩(其高度h<15 m)、中位危岩(相应高度15 m<h<50 m)、高位危岩(其高度h>50 m),h表示从危岩体顶部距其陡崖坡脚处的垂直高度落差[2]。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危岩体的发育程度受危岩体的主控结构面、地势地貌、地形坡度以及受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当危岩处在地形坡度小于35°时,危岩体上部充满填土,整体结构面直立,并没有发育的新裂隙,人类的特定工程活动(如钻孔爆破、开挖扰动等)对危岩稳定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若存在以上现象,则认为该类危岩处于弱发育,危岩的现状稳定性良好。如若危岩所处地形坡度介于35°~55°之间时,其主控结构面呈现直立特征,相应的结构裂隙面贯通性也较好,此外裂隙中含有某些杂土并在此基础上会形成细小的新裂隙,使危岩体整个裂隙面呈现上宽下窄状,人类的一些工程活动对危岩稳定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出现上述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危岩体处于中等发育,其相应的现状稳定性较差。随着危岩所在地的地形坡度大于55°后,就会出现危岩体主控裂隙结构面连续贯通,伴随发生裂隙有掉块以及碎石土流出现象,呈现出整个危岩底

崩塌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思路及方法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思路及方法分析 摘要:崩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较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因此,需要对崩坍地质灾害的特征、类型、危害性、诱发条件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优化治理设计思路,明确治理方法,从而对崩塌地质灾 害的危害性进行有效性防控,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崩塌地质灾害 的治理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崩塌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思路方法 一般情况下,崩塌地质灾害的规模与危险性较大,而且容易瞬间爆发吗,形 成巨大能量,造成极大的危害性。由于崩塌地质灾害的该种特性,在防治处理过 程中难度较大。尤其是崩塌地质灾害较常发生在山区环境中,地质地形复杂,很 难治理。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明 确设计要点,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减少崩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一、崩塌地质灾害概述 崩塌地质灾害,即陡崖、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如内在 条件、外在动力、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下,自身重力加大,脱离母体,产生崩落、滚动过程。同时也叫做崩落、垮塌、塌方灾害。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后,很大体积不同的岩块凌乱地堆积造坡脚,成为崩积物。[1] 二、崩塌地质灾害分类 结合坡地物质组成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原有的崩 塌岩屑、沙土在震动、侵蚀等影响下,形成崩塌)、表层风化物崩塌(在地下水 作用下风化层基岩面崩塌)、沉积物崩塌(厚层冰积物、冲击物、火山碎屑物等 形成陡坡,结构松散,形成崩塌)、基岩崩塌(基岩山坡面的断层面、节理面出 现崩塌);结合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和速度可以将其划分为:散落型崩塌(节理、 断层形成陡坡,软硬岩层之间的陡坡,松散沉积物陡坡等形成的崩塌)、滑动型

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研究

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研究 崩塌落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预测和防治崩塌落石灾害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将介绍崩塌落石运动特征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结论与展望以及 崩塌落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在边坡工程勘察中,对崩塌落石运动模式及轨迹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崩塌落石主要是由于边坡内部应力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其运动模式包括滑动、滚落和抛射等。在实际工程中,崩塌落石的发生往往与地震、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量山体崩塌落石,给灾区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流体力学分析 崩塌落石在运动过程中可视为一个弹性体,其运动轨迹受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转换等因素的影响。在崩塌初期,边坡岩体受到的应力超

过其承受能力,产生裂缝,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随着裂缝的发展,岩体逐渐失稳,产生滑动、滚落等运动,势能进一步转化为动能。在运动过程中,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势能完全转化为动能,运动轨迹呈抛物线形。 地质学原理 在边坡工程勘察中,地质学原理对崩塌落石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地震波传输、地表形态变化和地质灾害等地质因素均会对崩塌落石的发生产生影响。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岩体应力的变化,从而诱发崩塌落石;地表形态的变化,如地形的起伏、岩层的走向等也会对崩塌落石的发生产生影响;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也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工程应用 在边坡工程勘察中,崩塌落石的运动模式及轨迹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崩塌落石的运动模式和轨迹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出崩塌落石的可能运动轨迹和影响范围,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崩塌落石的轨迹分析可以为安全防范措施的设计提供参考,如设置拦石网、落石缓冲区等。崩塌落石的监测也是边坡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崩塌落石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灾害的

黄土崩塌灾害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以武功县紫凤头崩塌为例

黄土崩塌灾害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以武功县紫凤头崩塌为例 摘要:本文以武功县紫凤头崩塌为例,通过详实的野外调查,详细探讨黄土 崩塌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分析紫凤头崩塌稳定性,并 针对其提出防治措施,对黄土崩塌稳定性分析以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黄土崩塌;变形特征;稳定性 0引言 崩塌作为黄土地区主要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黄土崩塌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众多学者围绕黄土崩塌灾害 展开了研究:王念秦等[1]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探索了黄土崩塌的运动机理, 获取崩塌不同演化阶段相关动量关系。付东林等[2]对陇东宁县黄土崩塌统计研究 发现黄土崩塌发生均与降雨有关,刘向御[3]总结大量黄土崩塌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岩土体结构组合对黄土崩塌影响较大,并以此对崩塌灾害划分为4个危 险性等级。辛存林等[4]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总结了黄土崩塌灾害的成因、力学性质等。雷祥义等[5]对陕北黄土崩塌的成因以及时空分布类型进行分析,认 为黄土斜坡不当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崩塌灾害影响最大,应科学管理以此避免崩塌 灾害。 本文以紫凤头崩塌为例,分析黄土崩塌的变形破坏特征,从定性与定量两方 面分析了该崩塌稳定性,并提出应急处置措施。 1地质环境条件 紫凤头崩塌位于武功县西北部的武功镇八一村,距离武功县城15km,S104 省道、X227县道均从附近通过,村道、乡道纵横,工程地质平面图见图1。

图1崩塌工程地质平面图 1.1地形地貌 本项目区位于黄土台塬边斜坡地带,区内整体地形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项 目区北侧坡顶上部,高程452.19m,最低点位于南侧坡脚院落,高程434.28m, 最大高差约17.91m。崩塌体为切坡挖窑形成的高陡边坡,呈南北走向,西侧为黄 土台塬,东侧未河流高阶地,高东西低,平均高度约14m。 1.2地层岩性 根据岩土体的时代成因、岩性特征,将项目区主要地层由新到老划分为以下ml),杂色,松散,主要分布在崩塌顶部,均匀性差,含大量植物 4层:耕土(Q 4 eol),褐黄色、淡黄色黄土,结构疏松,大孔根系,厚度约0.6-0.8m;黄土(Q 3 隙发育,具湿陷性,有碳酸盐呈白色斑点及菌丝状分布,该组厚度约2-5m;古土eol),棕红色,团粒结核,结构较致密,硬塑,底部结核富集,该组厚度 壤(Q 3 eol),黄褐色,土质较均匀,结构密实坚硬,分布在边坡中底部。1-2m。黄土(Q 2 1.3人类工程活动 崩塌体下部人口密集,人类生产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较大,人 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挖窑、建房、灌溉。挖窑建房在坡体上形成高10-15m直 立陡坡,大面积灌溉破坏了黄土结构,修建窑洞改变了坡体及坡脚的应力状态, 破坏了坡体的结构和应力平衡。 2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1发育特征

岩质边坡块体崩塌运动路径分析研究

岩质边坡块体崩塌运动路径分析研究 郭涛;徐世光;王瑞雪 【摘要】崩塌和落石是高陡边坡上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 特别是在傍山建筑、道路边坡工程以及露天矿山边坡工程中,由于崩塌发生的突然而猛烈,对工程施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同时,治理比较困难而且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大型崩塌,一般多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以岩质边坡滚石为研究对象,采用Rocfall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滚石的运动特性、影响滚石运动轨迹的关键参数以及其确定、滚石灾害的防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究.%Collapse and rock fall are geological hazards occur frequently on high and steep slope. It causes great damage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due to sudden and violent collapse,especially for buildings in mountain,cutting slope engineerings and open-pit mine slope engineerings. We mainly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first,for disaster governance is much more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especially for large collapse consequences. Taking rock slope rolling stone as research object,we used the Rocfall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o study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lling stones,key parameter influencing rolling stones movement route and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and rolling stone disaster protection. 【期刊名称】《河南科学》 【年(卷),期】2015(033)010 【总页数】4页(P1808-1811)

浅谈略阳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浅谈略阳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摘要: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县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地质灾害的地质结构、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及降雨等内外动力作用,对略阳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 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1],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据统计,2011~2017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1352起,其中,2017年发生地质灾害7122起,造成352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5.4亿元[2]。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没有明显减少。由此可见,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质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措施[3],开展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提供编制依据,还可以直接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防治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4],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地理位置

崩塌名词解释工程地质

崩塌名词解释工程地质 崩塌是指岩石、土体或水下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破裂、崩塌或滑坡的过程。崩塌通常发生在山区或陡峭的地形中,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工程地质领域,崩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工程地质环境的保护、稳定性分析以及崩塌灾害的防治等方面。 正文: 一、崩塌的定义和特征 崩塌是指岩石、土体或水下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破裂、崩塌或滑坡的过程。崩塌通常发生在山区或陡峭的地形中,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工程地质领域,崩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工程地质环境的保护、稳定性分析以及崩塌灾害的防治等方面。 崩塌的特征包括: 1. 突然发生:崩塌通常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震动。 2. 破坏力巨大:崩塌的力量可以达到数兆帕斯卡,可以破坏岩石和结构的稳定性。 3. 影响范围广泛:崩塌通常会覆盖整个崩塌区域,对周围的地形、植被、建筑等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4. 影响范围取决于崩塌的位置和类型:不同类型的崩塌对区域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山区的滑坡和泥石流会影响范围较广,而岩溶地区的塌陷则只影响局部地区。 二、崩塌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在工程地质领域,崩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工程地质环境的保护、稳定性分析以及崩塌灾害的防治等方面。以下是崩塌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1. 工程地质环境的保护:崩塌常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因此对山坡上的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山坡上建造建筑物时,需要考虑防止崩塌的影响,采用稳定性分析等技术,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2. 稳定性分析:崩塌对结构的稳定性破坏很大,因此需要通过稳定性分析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能。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地震波传播模拟、结构振动分析、静力稳定性分析等方法来实现。 3. 崩塌灾害的防治:崩塌灾害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防治崩塌灾害。崩塌灾害防治技术包括预防性的措施、应急措施和恢复措施等。 拓展: 崩塌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还涉及到工程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预警和治理等方面。工程地质勘探是通过现场调查、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预警是通过监测、预警和预报等方式,及时预测和预警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崩塌灾害的治理是通过采取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措施等方式,对崩塌灾害进行恢复和治理,以保障崩塌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崩塌变形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崩塌变形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崩塌和变形特征的简要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1.1 概述 崩塌和变形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现象,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崩塌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被重力作用下发生破碎、滑动或倾斜的现象,而变形则是指地层或构造物在地质过程中发生形态、位置或结构上的改变。了解崩塌和变形特征对于减轻灾害的影响、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崩塌特征、变形特征和相关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崩塌,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崩落等,探讨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其次,我们将讨论各种变形类型,例如地层变形、岩体变形和构造物变形,了解其变形过程和影响因素。最后,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崩塌和变形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本文的目的旨在全面了解崩塌和变形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总结相关案例的经验教训。通过深入研究崩塌和变形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预

测、评估和防治地质灾害,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在文章的后续部分,将总结崩塌和变形特征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深对崩塌和变形特征的理解,增强对地质灾害的识别和解决能力,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具体结构如下: 1. 引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将对崩塌变形特征进行概述。首先,将简要介绍崩塌和变形的基本概念,并指出它们在地质和地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随后,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崩塌和变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给出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组织安排。 2. 正文部分:该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将着重讨论崩塌和变形的特征。首先,将详细介绍崩塌的类型,包括滑坡、落石、泥石流等,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接着,将探讨崩塌形态特征,如坡度、坡面形状、岩性等,以及其在崩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将探究崩塌的形成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北京山区道路沿线崩塌灾害特征分析与防治思路探讨

北京山区道路沿线崩塌灾害特征分析与防治思路探讨 作者:李岩南赟曹颖 来源:《城市地质》2022年第03期

摘要:崩塌是北京地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突发地质灾害类型。根据2011—2021年应急调查统计,道路沿线崩塌灾害占已发生灾害的65.7%,严重影响行人、游客及车辆安全。崩

塌规模一般介于几十至几百立方米,极个别超过5000 m3;崩塌灾害具有很强的继发性,同一路段斜坡发生崩塌后还会连续发生;汛期强降雨仍是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6—8月,崩塌灾害发生率占82%;砂岩孔隙率高,吸水性好,汛期砂岩斜坡发生崩塌概率高,非汛期白云岩岩质斜坡受冻涨作用影响容易发生崩塌。针对崩塌灾害存在的问题,如识别发现难、风险防控难、成灾模式复杂、治理效果不能满足防灾要求以及民众防范意识较弱等,提出了开展高精度调查和风险普查早期识别相结合、“人防+技防”、不同风险斜坡分级管控以及治理效果监测评价、多渠道科普宣传等措施,为北京市山区道路沿线崩塌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制定、防范措施实施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崩塌;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北京市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discussion of collapse disasters along road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LI Yan, NAN Yun, CAO Y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Collapse is the most numerou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type of abrupt geological hazard in Beijing. According to the emergency investigations and statistics over the years, the collapse disasters along the road account for 65.7% of the hazards occurred,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safety of pedestrians, tourists and vehicl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llapse disaster data along the road in recent 10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llapse scale affects tens to hundreds of square meters with some rare exceptions exceeding 5000 m3. The collapse hazards is highly secondary in nature, and often occur continuously after the first collapse in the same section; Heavy rainfall in flood season is still the main inducing factor. From June to August, the occurrence rate accounts for 82%. Sandstone has high porosity and good water absorption, and so the probability of collapse of sandstone slope in flood season is high. Dolomite rock slope in non flood season is prone to collap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rost swelling.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difficult identification and discovery, difficul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mplex disaster mode, ineffective governanc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eople's weak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high-precision investigation and early identification through risk census, "people participation + technical prevention", hierarchical control of different risk slope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governance effect, and multi-channe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hich provide idea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llapse risks, the formulation of emergency plans and the adoption of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along mountain roads in Beijing. Keywords: collaps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actor; Beijing

危岩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T/CAGHP XXX-XXXX、 危岩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lexible Falling Rock Barrier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XX-XX-XX发布 XX-XX-XX实施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

前言 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1.1-2009)的要求,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统一规划,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11个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本规范供有8章和10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危岩落石勘查与评价、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施工与监理、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和工程维护等。 危岩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近几十年来得到广泛采用,但在危岩落石的勘查、设计、施工、验收和工程管理方面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在规范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范、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规范和导则,通过广泛调研和研讨,吸取了国内危岩落石柔性防护工程的经验,并征求了行业相关专家的意见,形成本规范。 本规范将通过行业试行,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牵头组织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本规范主编、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如下: 主编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绍兴文理学院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交通大学 四川奥思特边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 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 贵州省地矿局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 主要起草人:伍法权、李铁锋、赵松江、吕汉川、原振华、洪习成、封志军、张长敏、吴旭、兰恒星、薛元、田维强、黄海、李军辉、何旭东、沙鹏、常金源、刘亚辉、伍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