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教学设计

福州四中吴丽娟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

测试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

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诗歌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包括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身遭遇、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鉴赏高考样题:

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对形象的比较鉴赏

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②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高考样题:

例一:2形象(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窗前木芙蓉

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三、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四、鹧鸪词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

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

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浩阔漫流的湘江呵,你是那么的深邃莫测。黄沙筑成的堤岸,被一片片美丽的枫林隔开。有几只鹧鸪鸟不知从那里振翅飞出。太阳已经偏西了,江边成片的斑竹映出长长的阴影。这一切不尽使我想起瞬帝二妃(娥皇、女英) 为候帝驾在此悲泣,而泪滴竹身,长出斑斑泪迹的故事。看着深深的江水,我又想起三闾大夫屈原怨恨楚王“听之不聪”,愤而在此沉江的故事。四处一片寂静,只有鹧鸪鸟凄苦的啼叫声在江面上环绕,这一切那能不深深触动我这远来游客的愁怀呢?

例五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脱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形象(二)

例六2005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方法总结:

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是:

①、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是什么形象;

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⑶、了解传统的审美形象: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时间一长,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意象。

(师生共同回忆、思考、总结:)

望月——怀远喜春——悲秋

流水——思年折柳——送别

见雁——思归闻蝉——生凉

傲雪开放的梅——意志坚强傲岸高洁

虚心劲节的竹——不随流俗孤高刚劲

凌冻不凋的松——坚毅刚强不畏艰难

卓而不群的菊——超凡脱俗孤傲清纯

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

如:松,往往寓含坚贞;

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

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

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

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古诗鉴赏题是赏析秦观的《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其中第(1)题是:“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作答时只要抓住“落红”、“小雨”、“杜鹃”等几个意象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来表现伤春的无奈之情的。

三、课堂训练:

拓展练习:

汴河曲[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脱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拓展练习: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试予简要分析。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

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析及解题模板超详细

鉴赏古诗的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中形象,掌握一定的鉴赏答题方法。 第一课时 【前课准备】 1.结合《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部分有大致的了解,包括题型设置(常考题型)、命题大致趋势等。 2?预习《核按钮》“真题展示”及“考点梳理”部分。 【学习目标】 1.近距离触摸高考,了解古诗鉴赏的常考点、命题形式及命题方向。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的基本答 题方法。 【课堂对话】 对话考点阐释 1.《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所以说诗歌形象是情感的载体。那么准确的把握形象,分析形象是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也就成了鉴赏诗歌一把钥匙。 形象也叫艺术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3.命题规律: 《核按钮》P117,“考点梳理”开头部分“我们可发现一些规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对话二一一题说特色 (一)真题回眸 1.(2009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 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有助于 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名词解释: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三、鉴赏高考样题: 例一:2005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并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题解: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拟人手法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不一样。“荷花”是文人笔下吟咏不绝的意象,它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冷色调词,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

古诗词中各种形象象征

古诗词中各种形象象征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以人物自身分类 1、少女 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 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 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 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 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情感:思妇———(见上2) 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学生版

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 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点:诗歌鉴赏易忽视的“三看” 1、看标题。(1)暗示写作目的。(2)提示写作范围。(3)主要内容指向。 2、看作者。反映主流风格、代表性内容。 3、看注释。介绍写作或时代背景、解释诗歌的难点,有助于正确了解诗歌。 第二点:高考中诗歌鉴赏应树立的两个意识 1、“扩展式解释诗句”的意识,也即把诗句换成散文语段。 2、诗歌鉴赏“无简答题”原则的意识。 不能止于答案,比如问某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就不能只回答运用了某种修辞,还应该回答为什么是这种修辞,以及这种修辞的效果或者作用。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人(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中的景) 物(咏物诗中的物)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复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 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形象篇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之形象教学设计 福州四中吴丽娟 教学思路:古诗词比较鉴赏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的特点,越来越为高考试卷所采用。分析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 测试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鉴赏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教学目标:掌握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的基本形式,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诗词比较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及鉴赏诗词中的形象特征。 教学流程:鉴赏高考样题、寻找方法、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进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而比较鉴赏题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成为诗歌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试题所选择的诗歌,或者是题材相同思想、情感相近的,或者是题材不同思想、情感相异的,可以是题材相同而思想情感不同的,也可以题材不同而思想情感相近的。考测的内容主要是:全诗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抒情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或修辞手法及作用的异同等等。 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诗歌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画面,包括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身遭遇、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解答比较鉴赏题的形象做点探讨。 二、鉴赏高考样题: 古诗词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形象,调动积累,揣摩形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高考常见命题形式: 对形象的比较鉴赏 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②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高考样题: 例一:2形象(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窗前木芙蓉 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020届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鉴赏之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我”,一般指的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人物形象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指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歌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包括意象和意境。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志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中的“事物”。 人物形象 【例题剖析】 1、阅读《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⑶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的孤傲豪迈相比。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意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评分标准: 开头或结尾简明扼要地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人物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参考答案: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皆向高空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他的孤僻。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体现出他的高傲。 人物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高中语文古诗词形象鉴赏专题训练与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形象鉴赏专题训练与答案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②,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②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老微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解答预习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3、【课堂演练】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之形象--人物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人物形象”学案 【学习目的】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学习重点】 1、了解形象包括的内容,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理解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3、掌握鉴赏诗词形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学习过程】 一、考纲说明 1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概念解析 1、什么是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形象分类 形象(意象)包括以下三类: ⑴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常见:将军、游子、隐士、官吏、思妇、少女、女主人公、老者…(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⑵.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⑶.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

1、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鉴赏思维切入点】 (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一般来说,盛唐诗歌书法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词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当然也要看作者的个人经历或遭遇】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中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答案: 】(2)分析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心理、动作),抓住人物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刬(chǎn),袜刬,是说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 江汉杜甫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类

考点三 鉴赏形象类 人物形象(1)了解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③诗歌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2)熟悉答题术语(2)熟悉答题术语 爱恨情长,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家乡的形象等 (3)运用答题模板 步骤一 诗中塑造了________(人物的特点)________身份+形象(自身还是塑造的形象)。 步骤二 通过对________的描写(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注意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可以概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步骤三 抒写了________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根据具体情况可省略这一步。 寻陆鸿渐①不遇 移家虽带②郭③,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④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有《茶经》传世. ②带:近. ③郭:泛指城墙. ④扣门:叩门.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概括孟浩然形象 形象概括有偏差 失分点专攻一??? 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概括笼统欠准确 [典例1] (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二、失分防范有妙招 准确把握形象的2个注意事项 1.结合描写细分析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为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2.运用术语巧概括 掌握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术语,根据诗歌内容加以运用。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 鉴赏事物形象类 (1)了解设问方式 ①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②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③××句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掌握高考常考意象 ①送别类的物象:杨柳、长亭、南浦等;②思乡类的物象:月亮、鸿雁、双鲤等; ③愁苦类的物象:梧桐、芭蕉、流水、杜鹃等; ④抒怀类的物象:梅花、菊花、松梅、竹、冰雪等;⑤爱情类的物象:红豆、莲花等;⑥战争类的物象: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⑦闲适类的物象:五柳、东篱、三径等。

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鉴赏之形象 ——事物形象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 2.了解鉴赏景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 二、考纲解读、知识链接 1、考点分析 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2、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3、认知理解形象 例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故臣,宋亡后不仕。 ★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菊花自况,借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元朝统治者,对宋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例二: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三、质疑探究成果展示 活动一:真题导航,明确考点(完成下列高考题,明确考点) 例1:(2013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例2、(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明]张弼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鉴赏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鉴赏 【考点解说】 高考对古诗词形象鉴赏的考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分析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和体现的诗人情感等,比如2011年四川卷,要求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征;二是分析景物形象,要求鉴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以及意象体现的情感、作用和营造的意境等,比如2011年重庆卷要求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的作用等。 【真题扫描】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题指津】 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 1.分析诗歌描写内容。诗歌描写的景物,人物的动作、行为等都蕴涵着人物的形象特征,所以要注重分析、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比如本诗中,理解“客子光阴诗卷里”一句时,可以这样思考:“客子”指谁?“客”能够体现怎样的情感?诗句中的“诗卷”体现人物怎样的形象? 2.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描写景物的诗歌,诗人总要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会蕴涵在诗歌描写的景物、事物、人物中。所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 3.具体分析描写人物内容。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的描写。阅读诗歌时,就要具体分析诗人描写的有关人物的内容。比如这首诗:先描写环境特征,然后写诗人的行为。 4.筛选整合相关描写。通过具体分析后,筛选出与描写人物相关的诗句。比如这首诗,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诗人在春色中为何要读诗、写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看到杏花春雨,为何就想到了老朋友,为何还想起老朋友的病情和固穷的品格?这两句是否只是写老朋友,有没有写诗人自己?为何诗人想到老朋友后,就要去看老朋友?为何要穿着有雅士风格的纶巾鹤氅? 通过以上的思考,可以看出,诗歌刻画的诗人形象特征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客居他乡的诗人能够在春天读诗、写诗,二是在杏花春雨中思念生病和固穷的老朋友,三是在看朋友时穿着时尚等。

五点帮你搞定古诗词“形象鉴赏”题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必备:五点帮你搞定古诗词“形象鉴赏”题 一人物形象鉴赏 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6、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2分) 【解析】首先要用概括性词语对诗中主人公形象进行总括,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二景物形象鉴赏 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

的赤壁景色。 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示例如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解析】对于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描写的意象——长江,其次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 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

古诗鉴赏形象练习题

古诗鉴赏形象练习题 1、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答: 2、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 3、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 《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4、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5、寻陆鸿渐①不遇

鉴赏古诗词事物形象

鉴赏古诗词事物形象 1、知识储备 (1)释义:事物形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里最典型的是咏物诗。 (2)事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①结合诗句,描述出事物形象。(绘形) ②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析神)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志。(悟志)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赏析。 寒菊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请赏析“画菊”的形象。 请你试做: 老师作答: 3、课堂练习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赏析“白梅”的形象。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自己作答: 参考答案:

【《寒菊》译文】 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独享无穷的乐趣。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 【《寒菊》鉴赏】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白梅》译文】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白梅》鉴赏】 从诗歌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树比作自己。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芳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即“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能为皎皎之操。”相形之下,梅花则能迥异流俗,所以“清香”二字,只能属梅,而桃李无份。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墨梅而已。而诗句却造成这样的意向: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这首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这又正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1、知识储备 探讨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能抛开诗歌的本质和读懂诗歌的方法,否则,便不会有好的效果。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根本特征是语言,诗歌是通过凝练性、形象性、跳跃性、韵律性的语言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读懂古代诗歌一般要经过三步:一“译”,二“悟”,三“情感”。因为诗歌语言“四性”特点,又是古代诗歌,所以,将诗歌语言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的语言,这当是第一步;由第一步再加上诗歌的表现技巧,你能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字面暗示等的“言简”感悟其“意丰”,最终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这才叫读懂诗歌。我们所说的鉴赏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无思路可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有时又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2、答题思维 要通过以下办法把握诗词中的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式 鉴赏形象,三步模式:第一,感知形象;第二,分析形象特点;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题引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题思路:(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