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材扶持项目建议书

中药材扶持项目建议书

中药材扶持项目建议书
中药材扶持项目建议书

中药材扶持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中药材(胡黄连)种植基地建设

申报单位(盖章):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

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建文

协作单位(盖章):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主管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经济委员会

二O一四年七月十日

简表

项目概述(包括项目建设条件、主要建设内容、资金筹措和发展目标等)一、项目建设条件

本项目以高原特色种植资源为目的,重点对青藏高原丰富地道的中藏药材的健康发展。本项目种植的胡黄连在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并且价格在不断提升,近几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因此,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对中藏药材生态保护基地建设是迫切的、可行的,市场前景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符合青海省资源开发整体规划。

此次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辖区的3个自然村。巴塘乡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北接四川省,东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距县府驻地40公里。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2108平方公里。辖上巴塘、铁力角、下巴塘、相古、岔来、当头、老叶7个牧委会。通县乡公路,巴塘乡地处玉树县东南部,通天河南岸,东北与四川省石渠县隔河相望,东南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接壤,离州府所在地28公里,辖7个行政村,31个生产合作社,其中3个纯牧业村,4个半农牧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乡,214国道穿乡而过,玉树巴塘机场在巴塘乡境内。全乡农牧民共有2515户,9092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地理气候条件。境内平均海拔38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3.6℃。全乡总面积2108平方公里,属通天河小块农业区,可利用草场面积150万亩,70%以上为优良天然草甸类草场。

项目建设地点符合GAP要求,能够满足项目用地需求,项目建设地点交通便利,为项目生产过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建设规模

新建规范化胡黄连中藏药种植基地2000亩,其中种源基地500亩,年产胡黄连100吨,胡黄连种子5吨。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平整土地、播种、田间管理及田间道路,以及建设管理及药材质量检测中心用房、机械购置、良种工程引进、技术引进等。项目实施单位拟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采用四承包一回收方式建设,即公司统一提供药材种苗、药材生产专用肥、

中药材(胡黄连)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项目背景、由来及编制依据

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青海省特有的中藏药材资源,其独特的药学功效已经赢得了世人的关注,许多地道的中藏药材早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省内中藏药材资料丰富,共有药用资源1660多种,其中有国家和青海省确定的198个重点保护

品种,如俗称“西宁大黄”的唐古特大黄、麝香、藏茵陈、冬虫夏草、青母、红景天、锁阳、水母雪莲、麻花艽、羌胡、胡黄连等。正是由于青藏高原拥有的特色的中藏药材资源,才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藏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搜索和探索,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医疗体系--藏医药学和藏医理论。藏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在治疗高原性疾病、肝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众多疾病中逐步受到世人关注。为了弘扬和发展藏药事业,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青海省的实际发展需求,将中藏药产业确定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制订了一系列鼓励中藏药材发展的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中藏药产业日益显现出经济发展的独特魅力,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随着中藏药产业的蓬勃兴起和国家、地方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青藏高原地道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逐年加大,过度开发利用野生中藏药资源已经对青海省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和影响。加之入世后国际、国内对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规范化要求,青藏高原地道中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从单一的、初级的产业模式向综合的、深层的产业模式扩展,与其相匹配的行业技术和运行机制也在逐步提升。因此,研究和建立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中藏药材及其产品和产业运行模式已经成为青海省藏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首选问题,必须加以高度关注。

为了探求高原环境下中藏药资源的持续发展,保证地方优势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中藏药野生资源,在国内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对青藏高原中藏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本项目选择了青海省和国内外市场前景看好,具有一定成熟技术和转化成果的地道中藏药材--胡黄连,进行规范化人工繁育、种植,并建立符合国家GAP 要求的生产基地建设,真正形成青藏高原优势资源中藏药材生产基地,推广药材种植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增加土地产出,提高农牧民收入,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途径,特别是在项目实施区为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经济落后,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增加当地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收入,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产业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2.编制依据

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

②国家、地方、行业发展规划;

③《青海省中藏药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纲要》。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所必须

据2013年新的贫困标准,青海省共有贫困人口6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4%。扶贫开发任重道远。如何通过利用和开发当地资源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青海省幅员辽阔,地多人稀,在高海拔环境生长的药材,质量高,多有独特疗效,有重要开发价值。在此地因地制宜开展人工种植药材,虽然受低温影响,生长较缓慢,但土地面积之大,必然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2.项目建设利于中藏药材生产的产业化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生态环境独特,中藏药资源种类极其丰富,药用植物品质好,药效高,无污染。当前,中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青海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之一。由于藏药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大部分依赖于野生植物,加之过度采挖,资源日益匮乏,甚至无药可采,已经影响到中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进行中藏药材的人工栽培,实现中藏药材生产的产业化和标准化,不仅为解当务之急之所需,也是实现中藏药产业化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本项目是为推进中藏药材大规模、规范化生产进行示范的药材生产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运转,总结高寒地区种植中藏药材的经验,提出规范生产的措施,对推进青海省中藏药材生产的产业化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3.项目建设是实施国家药材生产的整体发展规划具体体现

中国是药材资源大国,中华本草收载药用品种达12028种,药用资源种类和数量为世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又是药材资源消费大国。为推进我国中药材和中成药生产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药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国家科技部、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药产业现代化科技行动”,在中药生产企业和中医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和中药生产企业开展了一系列中药材生产栽培基地示范工程的工作,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实施中药生产现代化以来,全国先后在传统地道药材生产区域建立了约100多个示范基地,青海省也被列为西部着名道地

药材羌活、大黄、川贝、藏茵陈、胡黄连、冬虫夏草等的生产基地。项目建设以工信部支持的11种濒危稀缺药材品种中的胡黄连为种植对象,因地制宜开展种植,是实施国家药材生产整体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

4.项目建设为青海省生态建设所需要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还有数千个淡水湖和咸水湖,具有“中华水塔”的生态调节功能。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上天然草地牲畜超载放牧和人为不适当的采挖,不仅导致中藏药材资源大幅度减少,也使天然草地严重退化,水土保持功能下降,导致青海省生态调节功能急剧减弱,突出的表现为进入黄河的径流量减少。项目建设推进中藏药人工种植,有利于减轻农牧民对天然草地和天然中藏药资源的生活依赖,也有利于草地和林地植被的恢复,为青海省生态建设所需要。

5.支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藏药生产是青海省的重点发展产业,从事中藏药生产的厂家在西宁市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和经济开发区相继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青海省藏药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目前西宁市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和经济开发区已经有如:青海琦鹰、久美、晶珠、金诃、格拉丹东、通天河、藏宝、东格尔、帝玛尔、益欣、三江源等20多家中藏药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与运转。随着投产的企业增多,对中藏药材的需求会迅速增大,这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中藏药产业发展促进中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推动野生原料药材的采挖。鉴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药材植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大量采挖野生资源,则可能造成资源濒危,生态环境恶化。对于依托药材资源生产的藏药生产企业而言,一旦原料药材严重不足或短缺,就会使有些企业停产倒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防止这样结果产生的办法就是大力开展中藏药材的人工种植为只要生产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中藏药材产品。本项目建设正是通过项目实施和示范,推动农牧民人工种植中藏药材业的发展,保证中藏药生产企业对原料的需要。

6.项目区具备有利的自然条件

青海省玉树州巴塘乡具有种植中药材胡黄连的地理条件,绝大部分地区的野生药物,虽被外地人收购,但群众乱采乱挖,人为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水土流失频发。本项目将重新利用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土地,建设优质稳产的羌活药材生产基地。目前青藏高原所产的羌活药材在国内十大药材市场十分畅销,我公司有自己的制药厂,并且与园区较大的几家制药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协议,为本项目产出的药材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可靠的市场。

建立胡黄连种植示范基地,生产优质胡黄连药材,通过订单,药材远销各大药材市场,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藏药综合服务体系,为贫困农民提供一条好的脱贫致富的路子。

三、市场分析

1.市场需求分析

胡黄连-药用清热,凉血,燥湿。

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

①《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

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

②《开宝本草》: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

③《丹溪心法》:去果子积。

④《本草正》:治吐血、衄血。

胡黄连资源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需要为国际市场提供货源。然而,胡黄连分布比较集中,区域狭窄,蕴藏量十分有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野生资源难释重负,加之生态破坏和长期毁灭性采挖,更进一步缩小了胡黄连的生存和繁衍空间,目前资源日渐枯竭。

近年来多内对胡黄连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胡黄连连根状茎含有3种环烯醚萜苷、胡黄连醇、胡黄连甾醇、香荚兰酸、桂皮酸、阿魏酸、香荚兰乙酮、D-苷露醇、树脂、鞣

酸、三棕酮酸甘油酯及类倍半萜的挥发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胡黄连具有保肝、利胆、抗菌消炎、抗乙肝病毒、抗哮喘、抗肿瘤、降血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是青海省重点发展的稀缺药材品种之一。胡黄连作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中药配方,在制药工业中设计胡黄连的中成药有22种。其中丸剂8种,散剂1种,片剂4种,胶囊剂2种,颗粒剂3种,其他制剂4种。目前中国胡黄连抗肝炎的新药开发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治疗肝炎二类中药新药“胡黄连总苷胶囊”已或临床批文。综上所述,胡黄连的市场前景很好,发展潜力很大。本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还可试销国际市场。

2.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无公害、无污染的特色中藏药生产、开发潜力巨大,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党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要突出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具有青海特色无污染的中藏药生产正逢其时。同时,国内外有关专家分析后也认为,发展绿色产品正成为世界性潮流,将成为本世纪人类消费生产的主要增长点。

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生产成本低,产品供应、销售环节少,销售过程费用低;所以说,基地生产的产品具备质量优良和较低价格优势,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藏药的需求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旅游业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地区医疗保健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融合,居民的健康理念将发生明显变化,对中藏药的消费将明显增长。因此,今后产品流通市场将会供销两旺,销路可观。本项目建成后的营运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努力增加技术投入,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出率,充分利用“无公害、无污染”的优势,以质量和市场为主线,围绕市场供求关系,就大有文章可作。

3.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①营销策略

就影响项目建设的效益而言,产量和价格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提高产量和争取产品高价格必然能大幅度增加净收益,使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增大,投资回收期缩短。药材价格随市场需要和投放量而波动,不会依项目区人们的意愿而转移,只能依市场演变规律去安排生产。在决定产品市场价格的因素中,质量至关重要,在项目建设中要研究人工

种植中藏药材质量变化规律,在种植、管理、采收期等方面要适应当地生态和土壤条件,按GAP规范要求制定出适宜当地条件的生产规程,以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药材产品,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防范市场风险。

②销售方案

公司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将市场信息研究列为重要内容,依据市场动态的预测,调整种植品种与规模,确定销售时期与销售措施。

一是建立“订单”生产模式。产品的生产要根据公司与用户签订的订单进行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二是建立“合同”收购制度。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产品收购合同,合作社根据合同将生产的产品统一交售给公司,减少销售环节,避免销售的盲目性。

三是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县有关部门、公司、合作社代表要组成价格监督小组,对产品质量、价格、市场等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切实保护公司、合作社的切身利益。

四是建立健全完整的销售体系。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建立健全产品销售体系的同时,随时掌握产品价格变化情况,为产品销售、公司发展和合作社收入增加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③销售模式

(1)市场定位:根据目前市场来源主要为野生品,公司一部分自产自销(中药饮片),一部分生产后可销往大中型饮片加工厂、药品生产企业用于生产药品。

(2)销售方案:加强宣传,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定货会,主动介绍产品特点,提高产品知名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完善销售服务体系。直销点实行销售经理负责制、设置销售总经理、地区销售经理、销售员定期对销售人员进行营销技术培训,对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建立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

4.市场风险分析

①价格

多年来青藏高原所产出的地道中藏药材产品市场行情相对比较确定,价格基本稳定。从近年来中藏药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看,加工下降的可能性不大。销售价格在本项目销售方案中定价不高,其价格有上涨的空间。因此,在项目建设营运期,只要把产品的销售放在突出的位置,就可以避免产品价格对项目建设产生大的影响。

②质量

项目主产品中藏药材的质量是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其质量的好坏对项目的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5.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本项目产品因质量高、竞争能力较好。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总之,本项目虽有一定市场风险,但市场风险不大。在产品价格的确定中采取稳妥的原则,因此价格风险也不大。

第二章项目基础

一、项目区概况

此次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辖区的3个自然村。巴塘乡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北接四川省,东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距县府驻地40公里。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7%。面积2108平方公里。辖上巴塘、铁力角、下巴塘、相古、岔来、当头、老叶7个牧委会。通县乡公路。巴塘乡地处玉树县东南部,通天河南岸,东北与四川省石渠县隔河相望,东南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接壤,离州府所在地28公里,辖7个行政村,31个生产合作社,其中3个纯牧业村,4个半农牧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乡,214国道穿乡而过,玉树巴塘机场在巴塘乡境内。全乡农牧民共有2515户,9092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地理气候条件。境内平均海拔3800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3.6℃。全乡总面积2108平方公里,属通天河小块农业区,可利用草场面积150万亩,70%以上为优良天然草甸类草场。

二、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有限公司:始创于1 9 9 8年,是集藏药、中药材、地方土特产品收购、加工、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公司依托三江源地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优势,秉承藏药、中药的传统制药工艺,自主生产经销名贵野生纯天然的冬虫夏草、鹿茸、藏红花、红景天、雪莲、柴达木野生枸杞、人参果等地方名贵药材,并且相继开发生产了“三江源”牌红景天冲剂、胶囊、羊胎素胶囊等系列保健食品。2003年公司又根据中医、藏医理论,研制生产了虫草益肺胶囊、虫

草口服液等产品。

本公司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以促进消费者健康为己任。公司实行诚信经营,自产专卖的生产、销售模式;使每一件产品,从采收加工、生产包装到最后交到消费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品质管理。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成果,“三江源”连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青海省百强企业”、“青海省着名商标”等多项殊荣。

目前,公司生产的约四百多个品种的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港、澳、台及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2 0 0 5年8月在青海生物园区购置4 0亩地,创立了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公司以国际生物制药的规范标准,建立高科技的中药饮片和保健食品研发基地,并顺利通过国家GMP标准认证。2 00 6年6月,“三江源”牌冬虫夏草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不仅赢得了荣誉,也迈进了对保健品要求极高的国际市场。

本公司与重庆市中药研究所共同合作共同研究成果;并与当地农户建立了良好关系,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本项目主要负责人与技术人员多次赴云南、甘肃等地药材种植基地调研学习,结合数次试种,本项目已在规模化种植胡黄连等技术方面取得成功。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大,学科配套的中药专业研究机构,全院拥有5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国内外多种情报检索工具图书和数据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情报检索重庆分中心及查新站,2000年研究所对实验室和科研设备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更新,拥有国内一流的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和其他研究设备;太极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在本院。研究院的生物资源研究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实验室,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利用玉树州巴塘乡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藏药材种植业,增加农牧民人口收入,推动其经济发展。

二、项目具体目标

建设年产100吨胡黄连栽培基地,可创造就业岗位300个,带动周边农牧民500户,间接带动1500户,人均增收700元。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标准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GAP)要求建设,建成规范化、规模化、符合现代药材生产要求的中藏药材(羌活)生产示范基地。药材品质和栽培地环境符合GAP标准,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限定的标准。种植基地建设必须符合栽培地选择、种子生产、收获和处理规范;播前整地和杂草防除规范;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施用规范;播种和田间管理规范;采收加工、贮藏和运输规范;原始资料记录和文档管理规范;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检测规范。

2.建设规模

建设胡黄连生产基地2000亩,产胡黄连药材100吨,其中种源生产基地500亩,年产胡黄连种子5吨。

3.建设内容

①购置农机具、技术服务车、办公用品等服务设备。

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初加工设施建设。

修建水泥地平药材晾晒场㎡;改建砖混结构药材存放库房1000㎡;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深翻、平整、施肥)1500亩。

③其他

购置药材种子1.5吨;购置有机肥料50吨;科技培训500人次。

④质检中心

拟建设320平方米生产管理和药材质量检验中心用房10间。

4.技术方案

a.胡黄连种子的采购、采集、扩种与育苗。

参照《青海省药品标准》,筛选和采集胡黄连野生种子,在种子、种苗生产基地扩

种繁殖。种子采收后要将种子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晾干后脱粒。贮藏条件宜2~4℃干燥贮藏。按照胡黄连药材的生物学特性,选地扩种和提纯。

b.胡黄连种植技术要点

(1)栽培地的选择:通过多年的驯化栽培研究,胡黄连可以选择在海拔 3 600~4400m的冷凉山区种植,最适宜种植海拔范围为2 800—3 000m。栽培地以坡度10~20度、地势朝北或东北方向的阴坡或半阴坡为宜。土壤要求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疏松肥沃的棕壤土或暗棕壤。凡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和保水保肥性差的砂土或通透性差的粘土,都不宜栽培。

(2)整地:整地时生荒地要进行三犁三耙,熟地则两犁两耙。一般12月前进行冬耕,在阳光下充分暴晒,使土壤风化,翌年2~3 月再深翻一次,耕作深度达30em以上。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50kg,均匀地施下后翻人土中作基肥。再整细整平。理厢时厢面宽70~80cm;沟宽30 cm,深20 cm;厢高20~25 cm;厢长15~20m(可根据具体地块确定)。为防雨季积水,要求墒向与地块坡向一致。撒施基肥后要深翻土地。

(3)种子繁殖:胡黄连可分春秋两季播种。一般于秋季9月采收新种子后随采随播。因种子新鲜,发芽率高,幼苗第二年生长健壮,生育期长,产量高。春播以3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播前将种子放在600倍50%多菌灵中浸泡30min进行杀菌处理。播前在整好的苗床上铺撒5cm左右的过细筛育苗土,浇透水,种子拌少量细土后均匀撒播,每亩用种量200g左右。播种后在苗床上方搭建50cm高的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每天喷水2次,宜早晚进行。出苗后注意苗棚通风。若阳光强度较高,可用75%的遮荫网覆盖在拱棚上。苗期可追施稀薄人粪水1~2次,以促幼苗生长。冬季倒苗后,再盖一层约2era厚的细碎山基土或堆肥土,既可保温保湿,又增加来年地块肥力。一般春季移栽较好,成活率高,生长健壮。定植时选择2年或2年以上粗壮苗按株行距20cm ×20cm,深4cm×6cm栽人,穴内盖土以腐熟厩肥混合细土盖上压实,种后随手拨土平厢面。移栽选择傍晚或阴天进行,种植后应浇透定根水。

(4)分株繁殖:胡黄连人工栽培后植株一、二级分支较多且须根较发达,一般每株可产生l2~35分支,采用分株繁殖当年就可有少量开花,第2年即可采挖。由于胡

黄连种子繁殖生长年限较长,所以胡黄连一般采用分株繁殖苗作种苗。分株繁殖通常在春秋季采挖胡黄连时,选择生长健壮,带须根、顶芽的5~10cm的分支切断作为分株苗。种植前2~3天在整好的厢面浇透水,种植时厢面开沟深7~10cm,将带有顶芽的分株苗按行株距30×20cm放人覆土后压紧根部,浇少量定根水,种植后保持土壤湿度,一般分株苗成活后2年即可成商品。

(5)田间管理:

①遮荫:栽培第1年遮荫率为50% ~70% ,第2年开始不需要遮荫。遮荫材料可就地选择秸秆、枯枝或遮荫网。

②中耕除草:幼苗期,胡黄连生长缓慢,而杂草生长迅速,如不注意除草,杂草滋生盖没胡黄连后再来拔草时,容易连苗一起拔去以致缺苗。因此l一2年的幼苗应注意除草,做到见草即拔,除早、除小、除净。移栽后一般每年除草3~4次,第1次在4月左右胡黄连苗出齐后,第2次在6月份胡黄连生长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第4次在入冬前清洁田园。

③追肥: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1次在3-4月,以氮肥为主,每亩施硫酸铵7.5~10kg,或稀粪水1000~1 500kg,第2次在生长旺盛期,每亩可施复合肥20~30kg,以促进根系生长。第3次于8-9月,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肥1000~1500kg。第4次于入冬前,结合培土每亩施细碎堆肥1000~2000kg于墒面植株周围,以达到防冻保温,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④灌溉排水:胡黄连适应于高寒冷凉的生长环境,生长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保持湿润,使其生长良好。但同时也要注意雨季积水烂根,6~ 8月雨季时深挖沟排水防涝。

⑤培土:每年5~11月结合施肥和除草培土1~3cm;冬季结合施用农家肥培土2~5cm。培土措施有利于保湿、防冻,促进根茎基部分枝的萌发与根茎生长。

⑥摘除花苔:除留种外,从第2年起每年6~9月胡黄连开花抽苔时应及时摘除,从而促进根茎的增粗增重生长。

(6)防治病虫害:

危病害:通常高海拔人工种植胡黄连很少有病害发生,但在海拔较低的湿热的环境种植时,易产生病害,主要病害有如下几种:

①立枯病

一般发生在5~6月,幼苗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病部缢缩溃烂,幼苗倒地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太大;发病时苗床喷洒800倍70%敌克松,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

②根腐病

5~11月发生,尤其是定植后,在雨季高温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烂根现象。发病时根变褐腐烂,最后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隔半个月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严重时挖除病株及时烧毁,并以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区土壤。

虫害

①地老虎、蛴螬

主要咬食胡黄连苗及根茎,或咬断苗茎,使植株倒伏而死。

防治方法:用麦麸、豆饼等炒香后,加90%敌百虫原液和水制成的毒液,施入田间进行诱杀。大量发生时,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浇灌植株根部。

②蚜虫

6、7月发生,危害幼嫩茎叶。

防治方法:用40% 乐果800~1500倍液喷杀。

5.建设地点、建设周期和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选择青海省玉树州巴塘乡建立胡黄连种植基地,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2000多亩自有种植基地为核心,进行胡黄连规范化种植生产管理和产品加工包装贮藏(在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进行烘干、分级、包装、贮藏、

精深加工等),以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增加商品药材的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周边3个村500余农户增加收入。

由于该项目实施区的建设条件良好,加上本项目基础工作扎实,企业前期投资有着落,因而本项目建设期为3年。

表1-1 项目执行期限与阶段目标

6.项目建设用地落实安排

项目总用地为2000亩,建设地点位于玉树州巴塘乡的三个自然村。其中,种源基地500亩。

7.项目参与机制

重庆市中药研究所。

合作社保证按技术规范进行种植,确保产品质量,符合GAP的要求。

8.项目培训方案

项目培训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对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对合作社农户进行培训。

生产工人的培训内容为,药材栽培技术、药材初加工技术。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是药材加工技术、药材切片技术、机械设备维护技术等。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是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

对合作社农户的培训采用现场示范的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为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摘与保管技术等。

第四章项目投资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初加工设施建设定额依据

执行《全国统一建筑基础定额青海省单位估价表》,定额调整幅度为5~10%。并参考玉树州周边地区近期类似工程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安装工程执行《青海省统一安装工程青海常用单位估价表》,考虑定额幅度5%,并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2.设备及材料价格依据

材料价格按2014年当地建设工程材料预算价格和2014年二季度指导价执行。主要设备价格参考市场现价和厂家提供的报价单,其它设备参考《工程建设全国机电设备价格汇编》并依据当地市场价格估算。

3.其它费用

项目前期费按项目总投资的1%计算,其他费用按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估列。

二、项目总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722.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320.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402.0万元。

三、投资使用方案

项目投资使用方案见表4-1。

表4-1 投资使用方案(单位:万元)

四、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为722.5万元。资金筹措方案如下:

(1)企业自筹522.5万元;

(2)申请省财政无偿资助200万元;

(3)银行贷款0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