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穴位定位 (1)

常用穴位定位 (1)

常用穴位定位 (1)
常用穴位定位 (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nm?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a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6.四白Sìbái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7.地仓Dìcāng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8.颊车Jiáchē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直刺0.3—0.5寸,平刺0.5一l寸。

9.风府Fēngfu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0. 百会Bai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11.水沟Shuigōu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下肢

1. 环跳Huántià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直刺2-2.5寸;可灸。

2. 风市Fēng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3.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4. 悬钟Xuán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5.足三里Zúsānlǐ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直刺1—2寸。

【附注】①足阳明经所人为“合”。②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参考】1、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2、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4、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6. 犊鼻Dúbí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向后内斜刺0.5一l寸。

7.阴陵泉(Yīnlíngquán, SP 9)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腹胀,腹泻、暴泄,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8.血海(Xuahǎi, SP 10)

【定位】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功能】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侧痛;瘾疹,皮肤湿疹,丹毒。

【操作】直刺 l~1.5寸。

9.三阴交(Sānyīnjiāo, SP 6)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後缘

【功能】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难产、产後血晕、恶露不行、阴挺、赤白带下、症瘕,阴茎痛、遗精,阳痿、疝气、睾丸缩腹,小便不利、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湿疹、水肿;下肢痿痹;阴虚诸症。

【操作】直刺 l~1.5寸。孕妇禁针。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10.涌泉KI1 Yǒng quán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1.太溪KI3 Tài xī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腹部

1. 中极Zhōngjí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主治】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配伍】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萎、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2. 关元Guānyuá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配伍】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3. 气海Qìhǎi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配伍】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配关元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命门(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枢、上巨虚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合谷、百会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附注】肓之原穴。

3.神阙Sh?nqu a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配伍】配三阴交治五淋;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气海(重灸)治中风脱证。【刺灸】禁刺;可灸。

4.中脘Zhōng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配伍】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5.天枢Tiānshū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刺灸】直刺l—1.5寸。

【附注】(l)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RN17: 膻中Dànzh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肩背部

1.肩井Jiān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2.大椎Dàzhuī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斜刺0.5-1寸;可灸。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3.腰阳关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Mìngm?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5.肺俞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6.心俞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7.膈俞 [经穴]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8.肝俞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

③癫狂,脊背痛。

9.胆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10.脾俞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11.胃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肾俞 [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常用穴位定位及体表标志

常用穴位定位及体表标志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二、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3种: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三、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四、常用穴位 面部穴位: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安眠:在项部,当翳风穴与凤池穴连线的中点。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两耳尖连线中点)。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攒竹:眉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丝竹空:眉梢的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常用穴位定位 (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nm?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a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纵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 1 :体表标志定位法 ①固定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 突,髂嵴平第四腰椎 ②活动标志曲池---屈肘在肘横纹头处取;下关---闭口在颧骨下缘取穴;肩醪穴---外展前 臂时肩缝前下方凹陷处;阳溪穴---拇指翘起,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养老穴---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列缺---双手交叉,食指置于对侧手臂的桡骨茎 突上,食指尖处即是。 2:骨度分寸法 ①头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如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前发际3寸,大椎--后发际3寸 ②胸腹部脐中---趾骨联合上缘5寸;天突穴--胸剑联合9寸 两乳头之间8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 ③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 背部横寸以两肩胛内缘作6寸 ④侧部腋---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12寸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股骨大转子9寸 ⑤上肢部腋前横纹---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⑥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侧髁骨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 臀横纹--腘窝中(腘横纹)14寸腘横纹--外踝尖16寸外踝--足底3寸3:手指比量法 ①中指寸②拇指寸③四指横寸 4:简便取穴法 劳宫: 章门: 列缺: 风市: 百会: 经外奇穴定位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脐中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腹痛、疝气) 膝眼: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髋骨:膝盖处,梁丘两旁各外开1.5寸。(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热证、急症) 四缝: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小儿疳积)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80常用腧穴定位

常用腧穴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7 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 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 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 7、合谷: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 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 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 0.4 寸; 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开 4.5 寸; 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8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8 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 1 寸; 21、内庭:在足背,第 2、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 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 2 骶后孔中; 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41、秩边:在骶区,平第 4 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 寸; 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血海 通里 神门 后溪 天宗 听宫 攒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 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在 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 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缘;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 的桡侧缘处; 在手内侧,第 5 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 肉际凹陷中;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 上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在 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在颈后区, 在脊柱区, 在脊柱区, 在脊柱区, 在脊柱区, 1/3 与下 2/3 交点凹陷中; 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 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第 第 第 第 大肠俞:在脊柱区,第 1.3 寸; 1.5 寸; 1.5 寸; 1.5 寸; 1.5 寸;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 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 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 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

常用80个穴位定位描述1.头面部: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 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 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寸 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2齿痛 直刺1.0-1.5寸 留针须张口 攒竹眉头凹陷中, 约在目内眦直上 1目部疾病 2头痛、眉棱骨痛 3呃逆 向眉中或眼眶平刺或斜 刺0.5~0.8寸。禁灸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旁开1.3寸 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1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 2鼻塞 3癫狂痫 4热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 的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口证(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 颊肿) 3瘰疬 直刺0.5-1.0寸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1神志病 2头面部病证(头风,头痛,眩晕耳鸣) 3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 升阳举陷可灸法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眩、目翳、鼻渊 鼻衄) 2神志病(癫狂痫、失眠、惊悸) 平刺0.5-0.8寸 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 点处 1急危重证 2神志病 3面鼻口部病 向上斜刺0.3-0.5寸

四神聪头顶部, 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 共4穴 神志病(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狂乱) 2目疾 平刺0.5-0.8寸 印堂额部, 当两眉头的中间 1神志病(痴呆,痫证,失眠,健忘) 2头痛、眩晕 3鼻渊、鼻衄 4小儿惊风 5产后血晕、子痫 平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太阳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1头痛 2目疾 3面瘫 直刺或平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2.肩、颈、胸部: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 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 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 直刺0.8-1.5寸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 之间的上1/3折点处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1内风所致的病证(头痛,眩晕,失眠, 癫痫,中风、耳鸣) 2外风所致的病证(感冒、口眼歪斜) 3颈项强痛 针尖微下, 向鼻尖方向斜刺 0.8-1.2寸 或平刺透风府穴 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肩部最高处 1局部病证(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 强痛) 2妇产科、乳房疾病(难产、乳痈) 3瘰疬 直刺0.5~0.8寸, 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 深刺, 3孕妇禁针 期门乳头直下, 第6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4寸 1肝胃病 2奔豚气 3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大椎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外感病证(热病、疟疾、感冒) 2骨蒸潮热 3神志病 4项强、脊痛 向上斜刺0.5-1寸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1、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3)精神分裂症,癔病。(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 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 【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 【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2)急性腰扭伤。(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禁灸。 6、承浆 【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1)急性腰扭伤。(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 7、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常用穴位定位图

【健康】常用穴位定位图 1、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3、期间(肝经)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4、章门(肝经) 定位:第11肋游离端下际 5、气海(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6、关元(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7、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9、太冲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中 10、涌泉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喷嚏网--读书、培训、8小时外的健康生活! 之 [乐活] 人体按摩穴位示意图 一、耳朵人体全息示意图 二、脊椎全息图 三、手背反射区图 四、手部病理反应点适应症对照表 五、手部病理反应点--掌背图 六、手部病理反应点--掌心图

七、手的第二掌骨全息穴位图 八、手的第五掌骨全息穴位图 九、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1) 十、手的人体全息示意图(2) 十一、手掌反射区图 十二、双足全息图 十三、针灸穴位图(1) 十四、针灸穴位图(2) 十五、针灸穴位图(3)

十六、足背侧反射区 十七、足底反射图区 十八、足内侧反射区图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2)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i.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2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3 .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4 .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5 .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 .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 1.2 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 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8.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 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 .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常用穴位定位-(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é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énmé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è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最新60个常用穴位定位汇总

60个常用穴位定位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干货)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 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 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 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 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

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肺经 肺、咽喉病 胸部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手三阳经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口、 鼻、齿病 热病、咽 喉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疾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阴经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脾脾胃病 妇科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