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新闻采访报道我的主要接触对象多为中国的媒体记者,因此就中国的新闻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一些实例来试着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在进行专题式的街采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比想象中的要多。

首先,在对专题的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央视的“你幸福吗”的街采,除了无数的无厘头回答给采访增添了噱头以外,并无实际性的收获。新闻采访本该是目的明确的,针对一个采访方向去获得信息,而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像这样的毫无目的性的无厘头的采访,并没实际意义。

其次,在采访时记者的提问不专业,常常使用的问句都是“是不是”的问句,以及“你如何看”的问句,前句过于压制受访者的回答空间,逼迫受访者回答是与不是,采访没了变化,设计引导的成分过重;后者则空泛而没有意义,可是却是许多记者钟爱的问题,例如在街采的时候询问市民对于家乡的变化你怎么看,对于这项政策你怎么看。

再次,在街采中违背新闻道德的事情亦常常发生,例如导演受访者的回答或直接提供答案进行摆拍。

2.在体育运动的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运动中的采访我国的记者极其不专业并且很多人缺乏职业精神。最典型当属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雷人记者们。

冬日娜采访史冬鹏时说:“没关系,这次跑进半决赛也是你的一个突破,上一次

你都没进第二轮……”;

一位记者对谭宗亮说:“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而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祖国吗?”;

一位记者问花样游泳运动员:“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

有记者用尖锐的问题问帕卡琳娜:“与郭晶晶这样的选手生在同一个时代,你们有没有觉得是个悲哀?”

……

关于此类问题数不胜数。其中包含着记者对运动员的不尊重,自以为是的主观色彩,提问时的牵强,过多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体育项目的外行……

在体育新闻中,记者的采访往往是极其重要的,在比赛前后的采访能及时抓住运动员的内心,展示最紧张激烈,最浓厚的赛场氛围。而中国的这些体育记者却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的独特的风景线,令人唏嘘。

3.灾难新闻采访中的问题。

我认为在中国的灾难新闻中的问题,有记者本身能解决的,也有体制上的问题。

首先记者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呢?在进行灾害报道的时候存在浓重的英雄主义观,在采访过程中强烈地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以烘托英雄行径为主题,制造尴尬的感动,而多忽略了灾害本身;

其次是整个行业在灾害中的规则,记者亦无力解决。在采访时突出救灾,不注重灾难本身的真实性;突出领导人的关怀,不注重受灾群体本身的内心活动。

4.政治新闻采访的问题。

我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感受,实际上我觉得对于政治新闻,甚至高至全国人大的级别,从未在采访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采访。

总的来说,在采访中存在的问题,我现在能够进行粗略分析的也就是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些问题,而越过价值取向,对采访技巧以及问题设置,如何得到真正有用的信息上,还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才能进行相对透彻的分析吧。而现在也只能得出,中国的新闻采访在各个领域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新闻1302 饶金辉

2013710030

新媒体时代“两会”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浅议新媒体时代“两会”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作者:————————————————————————————————日期: 2

浅议新媒体时代“两会”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新媒体时代渐渐来临,而在新媒体时代中,舆论引导能力的相关问题,也渐渐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从实际情况来看,舆论引导的主体,已经渐渐的在实际情况下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传统媒介的情况下变换为了新旧媒体多元并存的情况。毫无疑问,舆论环境出现了信息化的因素,在这样的改变下,对其引导能力提升的问题研究,也就变得十分重要。据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两会新闻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引导能力;提升 按照国内相关学者对舆论传播的定义,舆论传播媒介不仅能够在实际情况下,对某种舆论发言进行代表,除此之外,其还肩负着一定程度上的责任,而其中责任的具体表现,就是对舆论进行引导,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控制。毫无疑问,舆论的任务十分复杂,而如果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对其进行制约,毫无疑问是不合理的,而舆论传播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据此,本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进行解析。 一、两会的基本概念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必须要明确两会的基本概念。从实际情况来看,两会并不是之一个特定的机构名称,而是对自1978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对于着两场会议而言,其会期往往基本重合,再加上这两次会议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重要程度非常高,因此,它们被合称为两会。无论是省级地方还是中央,无论是各地的

日报记者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8177126.html, 日报记者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 作者:郭云光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分享自己的观点、文章等,庞大的信息量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或许只有写作的作者才知道。而日报新闻作为比较权威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渠道,日报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将成为体现一个报社整体质量水平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对日报记者新闻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究日报记者新闻写作方面的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日报记者;新闻写作;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新闻,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它的含义就是新鲜的见闻,新鲜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而见闻则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除此之外,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信息渠道,还要具备公正性、显著性、开放性等一系列特点,再短小精悍的新闻报道也要“五脏俱全”。日报新闻作为我国传统的、权威的信息平台,记者的新闻写作能力也关乎着人们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因此,一个日报记者的新闻写作能力体现着一个报社的整体水平,决定着整个报社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信息多样化的今天,许许多多的存在素质问题、缺失职业道德操守的人钻了新闻记者的空子,各种文章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使人们对于新闻心存疑虑,甚至对整个新闻行业失去信任。面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就日报记者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提出探究性的解决措施。 一、日报记者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闻写作的要求与规范,我们发现日报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闻标题枯燥乏味 日报记者在创作稿子期间,新闻标题的立意还是很明确的,但是文章标题不够吸引人,文章内容也十分枯燥,很容易使人眼疲劳,同有一些城市报不同,城市报非常注重文章的标题,这也是因为日报记者与城市报记者筛选事实事件的不同而不同的,日报记者宏观性较大,一般都是大事件问题,标题与内容也都是详细的阐述事件内容,一般人很难与其产生联系感,而城市报则主要以当前城市的新动向、人们的生活为主,内容贴合人们生活实际,文章标题标新立异,深得人们喜爱。同时,日报因具有稳定的阅读群众,很难与其他报社产生竞争,文章标题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 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 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 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2新闻事实是客观发生的事实而非记者策划的事实。 3新闻事实是总体与局部都真实的事实。 4新闻事实是本质真实的事实。 策划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策划的区别: 1从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和职责来看,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其首要职责。 2从两者的运行轨迹来看,新闻策划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策划或导演新闻却是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上。 3从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来看,新闻策划是利用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策划。组织报道,以期达到某种报道效果,而策划或导演新闻,则是为达到某种新闻效果而人为的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4从两者的运行结果来看,新闻策划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效果,而策划或导演新闻虽然在竞争一开始吸引了部分受众,但从长远利益来看,由于它不合理的配置新闻资源,使之背离了新闻价值规律,将无助于提升甚至有损于新闻媒体品格,有损于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的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 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度: 1客观准确的反映事物的内在价值。 2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机,即报道的火候。 3保持新闻信息的平衡。 信息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 1报道事实时突出一点无视其总体背景,造成所报道之事实与其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得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得重要手段之一.提咨询是记者采访中最要紧得猎取信息得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得基础上结合自己得亲躯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得预备工作 记者差不多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得预备工作,预备充分是采访中非常重要得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得战斗”,采访得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得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记者熟悉采访对象不是从和采访对象见面得那一刻开始得,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得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得. 其次要预备采访咨询题:采访前预备咨询题目得是能在有限得时刻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得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咨询题时,假如只是简单地咨询,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如何回答,回答得咨询题是不是你需要得,就会不得要领.预备采访咨询题最好是换位考虑,站在采访对象得角度检验一下记者预备得咨询题,看看你听到这些咨询题会如何回答,这些咨询题是不是记者所要得.Www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讲:我认为事前预备咨询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得咨询题,这是莫大得侮辱,他非常可能马上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得咨询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得,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如此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搜集与采访相关得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得人并不是读者关怀得重点,他们得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得.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得缘故、背景、社会妨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怀得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得,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因此,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得案头预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得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得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咨询技巧 记者提咨询技巧包括得内容非常多,提咨询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得要紧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存,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得.提咨询、追咨询、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得得时刻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咨询完成得.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咨询时机和提咨询方式.甚至提咨询时记者得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得关键. 2、穷追不舍:提咨询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得开端.如何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得采访目得,同时将咨询题咨询深咨询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咨询,不断地追咨询.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有意隐蔽语言动机,借不人得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得愿望.或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得好奇心、解谜欲,基本上采访提咨询得一种设疑. 采访提咨询得技巧,讲到底是记者得一种应变技巧.假如采访对象配合记者,记者所以快乐,能够顺着事先预备好得咨询题一个个咨询下去.假如采访对象对记者得提咨询不感兴趣,不情愿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得内容记者也不中意,提咨询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非常多变数,提咨询方法也非常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刻提咨询,什么时刻追咨询,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得.比如,采访对象不愿开口,可设计疑咨询,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得启发可补充提咨询,记者与采访对象观点不同,可设计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新闻报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思考

新闻报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思考 新闻事件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通过对新闻的传播,最终实现社会舆论的引导,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而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发生比较突然,而且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故,主要有自然事故和人为的事故,这些事故会影响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采访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要采取应急处理的方法,把握自身原则,建立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1 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功能 新闻报道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对社会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站在客观地角度上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然后借助新闻报道,将积极地观念传达给受众,从而能够使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报道要将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报道出来,而且不能带有主观色彩,应该客观地去评价重大突发事件,要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引导观众,让观众能够客观地分析重大突发事件,而不产生过激的负面情绪,从而确保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运用不一样的舆论导向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而新闻报道运用积极地舆论导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1 展现事件真相,防止谣言出现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会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也容易以一种主观的态度去评价重大突发事件,如果,这时散布不良的虚假信息,就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导致人心惶惶,而及时的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发生的原委,将那些不真实的信息加以否定,让观众及时获取事件的真相,从源头上消除虚假信息对公众产生的不良影响,稳定公众情绪。 1.2 使公众情绪稳定,使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是比较突然的,而且其影响力比较大,覆盖的面积比较广,一旦发生后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使社会利益出现不平衡的问题,所以,这时新闻报道要进行正面宣传,可以使民心安定下来,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事件发展的情况,他们就不会对事件的进展无端的猜疑,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1.3 积极发动群众,凝聚群众力量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要想得到及时地控制,这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所以,新闻报道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使公众也可以为事件的解决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当群众的力量有效凝聚时,则可以促进重大突发事件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比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对汶川灾情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全方位报道,让社会各界在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的真实情况,在新闻报道的正确舆论引导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灾区救援工作,无数的群众自发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反之,消极的舆论导向会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出现了虚假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公众消极负面情绪的激增。比如,今年6月底到7月初一则关于冷冻僵尸肉的报道被广泛传播,民众一时对冰冻肉制品谈之色变,但经过对新闻线索的反复核实后发现,这则关于走私肉长时间冰冻封存的僵尸肉报道却是一则虚假新闻报道,而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让人难以释怀。 同时,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媒体不能真实的将事件报道,或者采取封锁消息的方式,也会引起人们无端的怀疑,造成谣言滋生,而如果新闻报道过于主观,或者消息不完整,同样也会对公众产生误导,甚至使事件进一步恶化。 2 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存在的问题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失语和乱语的问题。失语是指新闻报道中不能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闻报道的话语权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仍然不能摆脱传统套路,在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引言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来,灾难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没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而我国作为自然灾害发生作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相关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在灾害防御和治理方面效果并不显著。灾害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对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灾难事件一时间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在如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网络成为了人们掌握新闻内容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民众在相关内容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新闻媒体的报道观念也越来越积极,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不难发现,现阶段,灾难新闻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灾难新闻报道也迈入了误区,解决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存问题迫在眉睫。 1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含义 1.1 灾难的类型以及特点 从内容角度来说,所谓的灾难主要指的是造成一定损失和困苦的天灾人祸,可以将灾难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人类由于自身原因而最终导致的灾难,即人祸,例如,交通安全事件、煤气瓦斯泄露、战争等等,第二种主要指的是天灾即人类无法对自然性的灾害进行一定的防范,例如,火山爆发、洪水、地震等等[1]。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事故类以及自然灾害类是我国发生灾害的主要类型,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了威胁,例如众所周知的非典、禽流感等灾难事件。对其实质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不难发现,灾难事件具有以下 特点。 1)突发性,意外爆发,灾难事件出乎人意料的发生,在爆发前期没有任何征兆和迹象,人们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时也来不及利用合理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在毫无防范之下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就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例如,在凌晨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就导致25万左右的民众失去了生命。 2)震撼性,强烈冲突,灾难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或者是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错综复杂力量的对抗和较量,所谓的正义和黑暗等等,可以说这种强烈的冲突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在面对洪水爆发时齐心协力团结的精神,以及在面对非典疫情时体现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政府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及时的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沟通,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现象。 3)破坏性,严重后果,可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灾难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都对人们的生命和社会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例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的火灾,就直接造成了国民经济损失高达85.1亿元。 1.2 灾难新闻报道的内容 灾难新闻的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行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灾难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话,那么对于传播行业来说,灾难新闻的报道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对灾难事件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了解,不难发现,灾难新闻自身具有一定的价值要素和较高的播报价值,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专业者争抢的重点内容,因此灾难新闻也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更易被民众所接受[2]。灾难新闻的划分和归纳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有效的媒体资源和社会关注度,决定了灾难新闻的实际价值,对新闻传播的实际组成因素和灾难事件自身体现的特点进行一定的研究,可以将灾难新闻的定义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新近性原则是新闻需要遵守的内容,要对灾难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地理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刚刚发生的地震时间以及波及的受害民众等等。

新闻报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现实意义.(优选)

新闻报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 新闻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很大。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新闻媒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依赖又日益加深的时候,这种消极影响就愈加明显。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才能保障媒体本身的健康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今一些生活类和都市化的报纸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在竞争中出现不良倾向,格调越来越低下庸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格调低下去吸引读者必将行之不远。市场竞争越是激烈,越要注重格调,只有格调高雅、品位提升才能取信于广大读者。在越来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媒体必须正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当“义”和“利”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是舍“利”取“义”,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党性原则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义利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二、新闻舆论导向不等于新闻政治导向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已确立了其纲领性地位并已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贯彻执行。但是,毋庸讳言,在新闻舆论引导的问题上,不但尚存理论与实践的诸多问题,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是把“新闻舆论导向”等同于“新闻政治导向”。由于新闻工作深受“左”的思想影响,通常简单地把“新闻舆论导向”作为党和政府意志实现的宣传行为。舆论是社会自在的精神形态,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新闻舆论导向”,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我国新闻媒体系统,大力宣传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努力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的思想观念进行协调,通过双向的互动,使之尽量趋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获得一致。 同时,我们不应当把新闻舆论导向视之为一般的宣传。新闻、宣传、舆论是社会观念形态不同的三种表现形式。新闻是某一事实的报道,宣传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政党活动主要行为之一的宣传,可以是新闻的表现形式往往可以凭借某种 新闻事实传述一定的思想与主张。但是,不能误将新闻舆论导向简单地等同于宣传。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将宣传行为等同于舆论,往往会把一些组织的意见、上级的看法,甚至是个人的好恶,简单甚至偏

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截止10月份,综合办公室共收到各部门、子公司报送的手机报338条,新闻稿194篇,手机报报送明显优于新闻稿报送情况,但整体上均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目前,公司各部门、子公司的新闻信息员队伍已经基本建立,相对稳定,但是队伍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加强,新闻信息员的新闻敏感度与新闻拟写水平有待提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部门、子公司对新闻宣传和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报送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主要信息缺失等),部分部门报送新闻重数量不重质量,对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各部门、子公司内部信息反馈渠道不足,内部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敏感度不足,全员参与部门新闻信息宣传建设工作的活跃程度与热情有待加强。 三、在新闻信息报送方面,各部门、子公司的兼职新闻信息员与办公室新闻宣传专责的沟通联系存在较大盲区,事前信息沟通机制不畅通,新闻时效性无法保障,新闻信息报送滞后、拖延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重要工作总结、重大科技成果、重点项目投运、验

收等综合性新闻信息以及先进、典型人物、团队类新闻信息的报送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对外信息报送范围窄,立意和角度低,仅限于对一般性信息的组稿与报送,缺乏信息的深度挖掘与有效整合,应尽量把公司的工作上升到、转化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层面,提高信息的价值贡献和采用率。 ◆改进措施建议 一、加强新闻稿件的编写质量和审核力度: 1、新闻信息报送规范:新闻信息员需采用统一的模板规范报送新闻,具体要求如下: 标题:黑体三号 正文:宋体小四 行距:1.5倍行距 页脚:需填写“拟稿人”、“审核”等相关信息 2、新闻稿报送及发布流程:新闻信息员报送新闻需遵循一定的流程:

新闻采访要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新采访的目的——公开报道 2.新闻采访的过程——广泛性、伸缩性与独立性 3.新闻采访的内容选择——新鲜性、新闻性、典型性、真实性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依赖于采访获取的事实材料。 2.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写作多新闻采访的影响: 1.新闻主题影响采访方向。 2.新闻体裁影响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的职责: 1.和生活在各个阶层的普通读者交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社会生活的原泰,获得丰富的新 闻线索。 2.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帮助 读者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 3.给通讯员讲课,让生活和工作在各个领域的通讯员学会与记者一样发现和采访新闻变一 人采写新闻为众人帮自己采写新闻。 4.与通讯员合作采写新闻这是最经常联系方式。 5.做好来电,来信,来访工作,这是读者送上门来的新闻线索。 记者的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在:1角色不当。2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4角色中断 及角色失败。 采访权: 1把采访权解释为自由收集新闻信息源。2把采访权解释为自主调查权。3把采访权解释为知情权和出版自由。 采访权的内容: 1自由采访的权利。2人生财产安全的权利。3消息来源隐秘的权利。 记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2理论素质。3知识素质。4道德素质。5意志品质。 新闻事实的类型: 1行为事实与观念事实。2单一事实与综合事实。3过去事实与现在事实未来事实。 行为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界,个人或群体施行的某种具体可感的行为的事实。 观念事实:主要是指某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提出的观点。 新闻事实的特征: 1新闻事实是所有内容都客观发生的事实。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新闻采访报道我的主要接触对象多为中国的媒体记者,因此就中国的新闻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一些实例来试着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在进行专题式的街采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比想象中的要多。 首先,在对专题的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央视的“你幸福吗”的街采,除了无数的无厘头回答给采访增添了噱头以外,并无实际性的收获。新闻采访本该是目的明确的,针对一个采访方向去获得信息,而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像这样的毫无目的性的无厘头的采访,并没实际意义。 其次,在采访时记者的提问不专业,常常使用的问句都是“是不是”的问句,以及“你如何看”的问句,前句过于压制受访者的回答空间,逼迫受访者回答是与不是,采访没了变化,设计引导的成分过重;后者则空泛而没有意义,可是却是许多记者钟爱的问题,例如在街采的时候询问市民对于家乡的变化你怎么看,对于这项政策你怎么看。 再次,在街采中违背新闻道德的事情亦常常发生,例如导演受访者的回答或直接提供答案进行摆拍。 2.在体育运动的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运动中的采访我国的记者极其不专业并且很多人缺乏职业精神。最典型当属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雷人记者们。 冬日娜采访史冬鹏时说:“没关系,这次跑进半决赛也是你的一个突破,上一次 你都没进第二轮……”; 一位记者对谭宗亮说:“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而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祖国吗?”; 一位记者问花样游泳运动员:“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 有记者用尖锐的问题问帕卡琳娜:“与郭晶晶这样的选手生在同一个时代,你们有没有觉得是个悲哀?” …… 关于此类问题数不胜数。其中包含着记者对运动员的不尊重,自以为是的主观色彩,提问时的牵强,过多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体育项目的外行…… 在体育新闻中,记者的采访往往是极其重要的,在比赛前后的采访能及时抓住运动员的内心,展示最紧张激烈,最浓厚的赛场氛围。而中国的这些体育记者却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的独特的风景线,令人唏嘘。 3.灾难新闻采访中的问题。 我认为在中国的灾难新闻中的问题,有记者本身能解决的,也有体制上的问题。 首先记者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呢?在进行灾害报道的时候存在浓重的英雄主义观,在采访过程中强烈地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以烘托英雄行径为主题,制造尴尬的感动,而多忽略了灾害本身; 其次是整个行业在灾害中的规则,记者亦无力解决。在采访时突出救灾,不注重灾难本身的真实性;突出领导人的关怀,不注重受灾群体本身的内心活动。 4.政治新闻采访的问题。 我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感受,实际上我觉得对于政治新闻,甚至高至全国人大的级别,从未在采访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采访。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邵东)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作者:邵东 摘要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会现实意义又有哪些?判断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坚持哪些原则?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给出初步回答。 关键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意义标准原则技巧和效果 引言:舆论导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在要求。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事业就能健康发展,就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就能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欢迎;反之,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损失和灾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系的工作。”① “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因此,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 由此可见,舆论导向问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政策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所谓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社会心理能够产生正确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新闻舆论。当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应不遗余力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发展的主旋律,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创造财富、增加收

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新闻采访提纲的格式其实是不受拘泥的,只要具备一下几点即可: 1.采访目的 2.采访方式 3.采访对象 4.提问提纲:(1)(2)... 5.采访步骤 6.可能碰到的问题 7.设想解决的方法 8.采访前要携带的器材备注。。。【各方面备注均可,重要是自己需要的~】 二。新闻采访提纲的要领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全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6、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22、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23、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4、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

新闻采访提纲怎么写

首先要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