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七版)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七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

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14﹑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存在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15﹑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从机体排出:1经肾脏随尿排出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3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4气态,气溶胶蒸汽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排出。
16﹑毒性是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
17﹑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1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
1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慢性危害低浓度污染物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称慢性危害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过程的改变。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发育毒性作用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包括孕前孕期产后直至性成熟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个体发育损害效应。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功能。
20﹑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2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3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
21﹑环境污染的防治一﹑组织措施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二﹑规划措施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三﹑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

化害为利2净化处理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22﹑空气的物理性状1太阳辐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紫外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可视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红外线2空气离子化3气象因素4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23﹑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24﹑主要来源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25﹑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5机体免疫力下降间接危害1产生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常见空气污染物;1二氧化硫2氮氧化物3颗粒物4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5铅6多环芳烃7二恶英
26﹑室内污染物来源1燃料燃烧和烹饪2人类活动3建筑和装饰材料4家用化学品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27﹑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2改革工艺3加强绿化4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28﹑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发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端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29﹑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30﹑介水传染病:生物性污染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31﹑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31﹑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的温度4水的浑浊度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宏量元素:碳,氢,氧,氮,硫,磷,钠,钾,钙,镁,氯十一种微量元素:铁铜锌锰钴铬钼镍锡碘。
33﹑必需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殖不可缺少的元素
3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
35﹑碘缺乏病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

的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
36﹑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37﹑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茶型
38﹑地方性砷中毒:是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引用含砷过高的的水或暴露在燃用高砷煤的空气中而致的一种地方病
39﹑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病死率高,与缺硒有很大关系。痛痛病:镉在体内积蓄达到一定程度发病。
第三章
40﹑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主要功能有1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热能2构成机体组织成份3调节生理功能。
营养素的三大功能:a.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热能;b.构成机体组织成分;c.调节生理功能。
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的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须量。
4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类营养素摄入量,即估计平均需要量(EAI)、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I)。
1g糖产生16.8KJ(4kcal)能量,1g脂肪产生37.8KJ(9kcal)能量,1g蛋白质产生16.8KJ(4kcal)能量
42﹑能量供给:糖类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4%
正常人体重的16%—19%是蛋白质,氮平衡是衡量机体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经皮肤排出的氮)
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三个方面: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
衡量蛋白质利用率最常用的是生物学价值,又称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的高低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8种必需氨基酸:缬,亮,异亮,苏,苯丙,色,蛋,赖。对婴幼儿而言,组氨酸亦为必需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需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ω—6系的亚油酸,ω—3系的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作用:a.通便防癌 b.降低血清胆固醇 c.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 d.吸附化学物质。
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劳动和活动需要,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三方面。生长期还

有生长发育所需能量。
1g糖类产热16,8KJ(4Kcal),1g脂肪产热37.8KJ(9Kcal),1g蛋白质产热16.8KJ(9Kcal)。
4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44﹑膳食纤维:指不能被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生理作用: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4吸附化学物质
45﹑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受试者食用ωω含50g糖类试验食物后的血葡萄糖曲线下面积与等量糖类参比食物的血葡萄糖曲线下面积之比,乘以100所得的值,即该试验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46﹑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BMR);影响因素:1体型和机体构成2年龄3性别4内分泌5应激状态
大于无机盐总量的0.01%称常量因素,小于0.01%称微量因素
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a.体型和机体构成 b.年龄 c.性别 d.内分泌 e.应激状态。
47﹑缺钙:a.影响骨骼发育,结构,表现为婴儿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 钙的过量: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发生奶碱综合征。钙的来源:奶和奶制品。
铁的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三期:铁储存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 铁的过量:引起肝中铁的异常蓄积,含铁血黄素沉积。 铁的来源:动物肝脏,全血,肉类,木耳。
铜的来源:牡蛎,动物肝脏,肾脏,龙虾,坚果类。 硒的来源:动物肝脏,肾脏,海产品,大蒜,肉类。
48﹑碘的缺乏: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婴幼儿期缺乏导致)。碘过量:甲状腺机能亢进 碘的来源是海产品。
49﹑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是一种铁储存过多的状况,如果伴有组织损伤,则称之为血红蛋白沉着症
50﹑锌的吸收在小肠,缺锌的临床表现: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滞,性发育迟缓,味嗅觉下降,伤口愈合不良等。孕妇缺锌,胎儿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锌过量:急性的会引起胃部不适,眩晕,恶心,慢性,损害免疫器官免疫的功能。动物性食物是锌的主要来源,锌的生物利用率: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
铜的缺乏: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骨骼生成障碍,骨质疏松,心血管受损。 铜的过量:引起铜中毒。
硒含量在肝脏,肾脏中最高,在十二指肠吸收。 硒的缺乏:免疫功能下降,克山病,大骨节病,儿童恶性营养不良。 过量:

引起中毒,症状为头发,指甲脱落,皮肤损伤,神经系统异常。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镁的重要组分。
51﹑维生素A作用:1参与视网膜内视紫质的合成与再生以维持视力2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及分化3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4.促进生长发育并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
缺乏:1可致暗适应能力降低,甚至夜盲2结膜干燥,出现毕脱氏斑,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3毛囊角化,皮肤干燥如鱼鳞4儿童发育迟缓,易呼吸道感染。 过量:厌食,恶心,呕吐,过度激动,毛发稀少,肝大。
1ug(RE)=1ug视黄醇=12mgβ-胡萝卜素=3.33IU维A活性
5000IU维A=1500ug(RE)=1500ug视黄醇
52﹑维生素A主要来源动物性食物:肝脏、鸡蛋、鱼肝油、牛奶
胡萝卜素主要来源为植物性食品:胡萝卜、红薯及雪里红、菠菜等深绿或红黄蔬菜水果
维生素D由麦角固醇和下脱氢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缺乏:影响牙齿钙化,延缓牙齿萌出,严重缺乏时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患骨质软化症,促进或加剧骨质疏松。
53﹑硫胺素VB1:主要作用于糖代谢,缺乏时发生脚气病,干性脚气病有多发性神经炎症状:湿性脚气病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有水肿,急性恶性者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主要来源:谷类、豆类、干果、酵母、绿色蔬菜、动物内脏及瘦肉、蛋类。 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尿负荷试验—对所有水溶性维生素都适用。
54﹑核黄素VB2:缺乏时引起代谢障碍和皮肤炎症,包括口腔和生殖等部位炎症:口腔炎、舌炎、唇炎、脂溢性皮炎、阴囊炎、眼部症状。来源:动物性食物和肝脏,肾脏和心脏,奶类及蛋类。
55﹑烟酸VB5(VPP尼克酸)在体内以盐酸氨形式参与辅酶1和辅酶2构成。缺乏时出现癞皮病,表现为腹泻,皮肤炎和神经性痴呆(3D症状)。在玉米面中加碱使其中结合型烟酸释放出来以利吸收。
56﹑抗坏血酸(VC)缺乏引起坏血病,主要来源是新鲜水果和蔬菜。主要临床表现:毛细血管脆性增强,牙龈肿胀,出血,萎缩,鼻出血,月经过多,便血,骨钙化不正常,伤口愈合慢。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使用,使混合蛋白质的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57﹑合理营养: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58﹑合理营养基本要求:a.摄取的食物应供给适量的营养素和能量,保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b.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包

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某种营养素过多或过少,可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c,食物应通过合理的加工烹调,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引起食欲。 d,食物应对人体无害,不应有微生物污染及腐败变质,无农药或其他化学物污染,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规定要求。
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适,是否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9﹑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及营养状况实验室检测。
60﹑膳食调查方法:24小时回顾法,记账法,称重法,食物频率法。
61﹑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他表示在膳食中各种食物的组成关系。西方“三高”膳食: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膳食。东方型膳食以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代表。日本为代表,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一些长处,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消费比较均衡。地中海膳食结构主要食用油是橄榄油,特点是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蔬菜和水果摄入量高。
体格测量:身长,体重,皮下脂肪厚度。
体重指数:BMI=体重(Kg)除以身高(m2) 18.5—23.9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1.油25g-30g 盐6g 2.奶类及奶制品300g 大豆类及坚果30g-50g 3.畜禽肉类50g-100g 蛋类25g-30g 4.蔬菜类300g-500g 水果类200g-400g 5.谷类薯类及杂豆250g-400g 水1200ml
母乳喂养的优点:1.母乳蛋白质中乳蛋占70%,在胃内可形成较稀凝乳,因而易于消化吸收 2.母乳脂肪球较小,且含脂酶,使脂肪易于消化吸收,母乳含不饱和脂肪酸 3.母乳的糖类大部分是乳糖,除提供能量外,乳糖在小肠转变成乳酸,后者降低肠道酸碱度,有利于抑制致病菌生长和有利于钙吸收。 4.母乳不含细菌而且很新鲜 5.母乳含多种抗菌感染因子和大量免疫物质 6.母乳是婴儿食物中最不易发生过敏反应的 7.母乳喂养能促进母婴亲密接触,增加母婴感情 8.母乳喂养可预防儿童超重或肥胖 9/母乳喂养能预防母亲患乳腺癌。
62﹑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成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特征:1.食物是食源性疾病爆发或流行过程中传播病原体的媒介 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食物中含有的致病因子 3.摄入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可引起感染性或中毒性临床综合征。
63﹑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

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64﹑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
(2)中毒患者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3)有共同食物史
(4)患者对健康人无传染性
(5)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65﹑食物中毒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最常见),被污染食物无感官形状的变化,易被忽视;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和乳类.预防措施:防止污染;控制细菌繁殖;杀灭病原菌(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
(2)化学性食物中毒
(3)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4)有毒的植物食物中毒
河豚中毒:有毒成分为河豚毒素(TTX),主要存在于河豚的内脏、血液及皮肤中.
发芽马铃薯中毒:生物碱龙葵素。 麻痹性贝类中毒 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毒蕈中毒 含氰苷类食物中毒(苦杏仁、桃仁等) 四季豆中毒(炖):含植物血凝素和皂素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的的预防措施:1.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沙门菌的病畜肉流入市场,宰前严格检疫 2.低温储藏食物是预防食物中毒的一项重要措施 3.对污染沙门氏菌的食物进行彻底的加热,是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限制氨基酸要有适度的比例,如果某一种过少,就要影响其他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在我国,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两大类。
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1.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感官,理化性质,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3.应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批准,公布。; 4.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 5.专供婴儿,儿童食用的食品除按规定可以加入的食品强化剂外,其他各种添加剂如甜味剂,香精,色素,防腐剂,疏松剂等一律不得使用。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在必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异,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比例成为氨基酸模式。
第四章
1.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按性质分类:(1)化学因素:1.金属及类金属 2.有机溶剂 3.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 4.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物 6.农药 (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 2.异常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

辐射 (3)生物因素:1.细菌 2.病菌 3.真菌
2.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1)职业紧张因素:1.劳动组织不合理 2.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 3.不良工作条件 4.工效学因素。
3.《职业病目录》将法定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
4.职业病特点:(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作用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切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5.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6.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诊断必须持严肃认真的态度,遵循科学,公正,公平,及时,便民的原则。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并由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
7.职业病的诊断应具备充分的资料:职业接触史,生产环境现场调查,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8.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不属于我国法定的职业病)
9.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10.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
11.铅的毒理:(1)吸收,转运与排泄:生产环境中铅及其化合物以粉尘,烟的形式存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血液中的铅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在血浆。缺铁,缺钙,高脂促进铅的吸收,人体内90%-95%的铅存于骨内,呈稳定状态。铅主要随尿排出,小部分随粪,胆汁,乳汁,唾液,汗液和月经排出。 (2)对各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贫血,卟啉代谢障碍(是铅对机体影响的较为重要和早期变化之一)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 3.对肾脏影响:肾功能异常,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和细胞增生并存 4.其他:腹绞痛,高血压,小血管痉挛等。
12.铅中毒临床表现:(1)慢性中毒:多从职业病中毒多见 a.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乏力,肌肉

与关节酸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可出现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出现铅中毒脑病。 b.消化系统:口内有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隐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c.血液及造血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肾脏损害:主要对肾小管有损(早期),后期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萎缩,导致肾功能不全 e.其他:月经不调,不孕,流产及畸胎等。精子活动降低和畸形精子增加。 (2)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内有重金属味,恶心,呕吐,腹胀,腹绞痛和中毒性肝病。
13.汞中毒的临床表现:(1)慢性中毒,长期接触汞蒸气所致 a.脑衰弱综合征:大脑皮层抑制减弱,皮层兴奋性相对增高,出现睡眠障碍 b.震颤,神经性肌肉震颤,早期见于眼睑,舌,手指细微震颤 c.口腔—牙龈炎,汞线 (2)急性中毒:开始有头痛,头昏,乏力,发热等神经系统和全身症状,明显的口腔—牙龈炎;急性肠胃炎;部分患者1d-3d后出现汞毒性皮炎,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尿汞增高,严重者则进展为急性肾衰竭。
14.汞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轻度中毒:具有下列情形之三者:a.脑衰竭综合征 b.口腔—牙龈炎 c.眼睑,舌或手指震颤 d.尿汞增高 治愈后仍可从事原工作 中毒中毒:具有下列表现之二者:a.出现精神性格改变 b.粗大震颤 c.明显肾脏损害 治愈后不宜再从事毒物作业 重度中毒: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小脑共济失调 b.精神障碍 同中度。
15.苯的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轻者表现为兴奋,面部潮红,眩晕等酒醉状,进一步发展出现恶心,呕吐,步态不稳,以至于意识丧失。严重者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的损害为主,早期出现不同程度和中毒性类神经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可引起各类白血病,其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较多见。
16.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17.生产性粉尘来源及分类: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三类;无机粉尘,有机粉尘,混合性粉尘。
18.肺尘埃沉着病;亦称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的特征是肺内有粉尘阻留并伴有胶原纤维增生性肺组织反应,肺泡结构永久性破坏。
19.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20.矽肺: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1.矽尘:是指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性粉尘。肺内粉尘蓄积量是矽肺

发病的决定性因素。
22.矽肺的发病机制:机械刺激阶段,化学毒性阶段,免疫反应阶段
23.矽肺病理改变有四型:结节性,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性蛋白沉积型,团块型。
24.矽肺并发症:有肺结核,肺部感染,肺心病,自发性气胸。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肺结核。矽肺合并结核是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25.矽肺主要诊断依据:a.有确切的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 b.质量合格的前位X线胸片 c.生产环境粉尘类浓度资料。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