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2016-02,37(1)中国烟草科学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89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小莉,付博,赵铭钦*,贺凡,王鹏泽,刘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郑州 450002)

摘要:简述了作为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基因功能新方法的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流程及其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组织中烟草代谢物差异及产生原因,总结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及化学诱导处理等条件下的烟草生理生化变化及相关基因功能。最后提出了目前烟草代谢组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与其他组学整合应用是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烟草;代谢组学;胁迫;化学诱导;基因功能

中图分类号:S572.01 文章编号:1007-5119(2016)01-0089-08 DOI:10.13496/j.issn.1007-5119.2016.01.016

Research of Metabolomics in Tobacco

WANG Xiaoli, FU Bo, ZHAO Mingqin*, HE Fan, WANG Pengze, LIU Pengfei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ional Tobacco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Research Center,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Metabolomics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and gene function of plants. Here we review the main process of metabol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in tobacco research,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when tobacco responds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chemically induced processes and genetic modifications. Finally, issue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tobacco metabolomic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noted tha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omics is the trend of metabolomics research in tobacco. Keywords: tobacco; metabolomics; stress; chemical induction; gene function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不同层面研究生物体对环境或基因改变的响应,它们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代谢组学是21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学科,主要通过研究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受环境或基因扰动前后差异来研究植物代谢网络和基因功能[1-2]。与微生物和动物相比,植物的独特性在于它拥有复杂的代谢途径,目前发现的次生代谢产物达20万种以上[3]。代谢物差异是植物对基因或环境改变的最终响应[4],因此,对代谢物进行全面解析,探索相关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机制,是从分子层面深入认识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5-7]。

烟草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在研究植物遗传、发育、防御反应和转基因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8-10]。烟草代谢物非常丰富,目前从烟叶中已鉴定出3000多种[11],且代谢物理化性质和含量差异较大,给烟草化学及代谢规律研究带来挑战。传统的烟草化学主要集中于研究某一类化学成分或某几种重要物质,如萜类[12]、生物碱类[13]、多酚类等[14],这很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烟草代谢网络。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烟草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中,例如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找出

基金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110201101001 TS-01);上海烟草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风格定位研究及样品检测”(szbcw201201150)

作者简介:王小莉(1983-),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烟草生理生化研究。E-mail:xiaoliwang325@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通信作者,E-mail:zhaomingqin@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收稿日期:2015-09-09 修回日期:2015-11-19

90 中国烟草科学 2016年第37卷

目标物质的功能基因和代谢通路,通过基因修饰和田间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合成、增加香味物质的积累、培育低危害高香气品种等等。因此,将代谢组学用于烟草生理生化、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研究中十分必要,而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 烟草代谢组学主要技术流程

植物代谢组学是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整合,具有整体性、高通量和无偏向性等特点[15]。从分析流程上讲可以分为样品制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三大部分。样品制备包括植物组织或细胞的培养、采集、代谢物的提取和分离等步骤[16],每个步骤都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采集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平台是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重现性好和操作简单等特点的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及其联用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等,满足了代谢组学对尽可能多的化合物进行检测的目标,根据研究对象性质可选择合适的分析平台,如GC-MS主要用于分析易挥发及衍生化的初生代谢物,LC-MS主要用于分析次生代谢物和脂类,CE-MS主要用于分析可离子化的初生代谢物[17]。

另外,所有组学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代谢组学也不例外。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原始数据的预处理、统计分析、代谢物及路径识别和代谢网络的构建[18],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挖掘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库,从而得出正确的生物学信息。这是代谢组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植物化学研究的独特之处。

2 烟草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1 不同生态环境下烟草代谢组学研究

烟草中代谢物的合成与积累易受光照、温度、降水、海拔、土壤质地等生态因素影响,造成不同地区烟叶中代谢物产生明显差异,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生态区烟叶的风格特色和质量差异。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可以深入认识不同生态环境对烟草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采用GC-MS、CE-MS和LC-MS技术对津巴布韦和国内(云南)烟叶以及国内三个地区(云南、贵州和河南)的烟叶进行脂质组和代谢组学分析,找到了区分各地区烟叶的差异代谢物,并分析了代谢物差异的产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19-24]。结果显示,云南烟叶比津巴布韦烟叶富含糖类,但蔗糖、山梨醇、葡萄糖酸和某些氨基酸较少。国内3个地区的鲜烟叶脂质组和代谢组轮廓都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高不饱和度的半乳糖脂、磷脂酰乙醇胺、主要的卵磷脂、多酚、氨基酸和多胺含量在云南烟叶中高于贵州和河南烟叶;低不饱和度半乳糖脂、三酰基甘油、具有三羟基长链碱基的葡糖神经酰胺、酰化甾醇糖苷在河南烟叶中最高,其次是贵州和云南烟叶。将代谢物和气候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因素至关重要,能够影响半乳糖脂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和多酚的积累。Zhang Li等[25]和Zhao Y等[26]运用GC-MS技术对不同地区鲜烟叶进行代谢轮廓分析,能很好地区分云南、贵州和河南烟叶,并找到20种差异代谢物,探讨了代谢物差异与不同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个地区的烟叶中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如与三羧酸(TCA)循环相关的有机酸(异柠檬酸、柠檬酸盐和延胡索酸盐等)和抗氧化剂(如奎尼酸、绿原酸和抗坏血酸)含量在贵州烟叶中最高。代谢物含量与气候因子(降雨、日照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干旱有利于糖和氨基酸的积累。Ma D M等[27]基于GC-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用技术对美国、印度和巴西烟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差异性代谢物主要有降茄二酮、螺岩兰草酮、日齐素等。这表明,代谢组学技术适用于烟叶的代谢轮廓分析和不同生态环境下差异代谢物的评估。

第1期王小莉等: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91

2.2 烟草胁迫代谢组学研究

烟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如紫外线、旱灾、洪涝、高温、低温、盐碱、病虫害、机械损伤等。这些逆境因素会对烟草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使烟叶代谢物产生较大差异[28]。植物代谢产物尤其是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长期生长和进化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慢慢适应的结果,植物在受到环境变化、机械损伤或病原微生物浸染后,会产生并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用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29],烟草受到各种逆境胁迫时其代谢产物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烟草受胁迫条件下代谢物变化规律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Choi Y H等[30]运用NMR对正常烟叶和系统获得性抗性(SAR)烟叶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后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出烟叶受感染部分产生与抗性相关的5-咖啡奎尼酸、α-亚麻酸类似物、倍半萜和二萜类等防御物质。结果表明,SAR烟叶与正常烟叶相比各代谢物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但SAR烟叶和首次被TMV感染的烟叶含有的与抗性相关代谢物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始于SAR 烟叶,黄酮类化合物也在SAR烟叶中诱导产生。Cho K等[31]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接种Ppn后烟草代谢物的变化,发现氨基酸、酚类、苯丙素类、脂肪酸类等代谢物差异显著。Ibá?ez A J等[32]采用红外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IR-LDI-oTOF-MS)研究了感染Ppn的烟草的防御反应,分析了生物碱和酚类、游离脂肪酸和氧化脂类、糖类以及植物激素类物质的变化,找到了关键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为快速评价烟草感染病毒的生物指征提供了新方法。

盐胁迫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33],通过进行烟草盐胁迫下代谢物差异研究,为研究烟草抗逆性提供新思路。Zhang J 等[34]采用NMR对盐胁迫下烟草的代谢物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烟草中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化合物主要有40类,包括有机酸、生物碱、氨基酸、糖类、胆碱、嘧啶和嘌呤代谢物等。清楚地检测到烟草受不同剂量盐胁迫的代谢物变化轨迹,短时间低剂量的盐胁迫导致代谢物朝着糖异生方向偏移,同时伴随消耗嘧啶和嘌呤代谢物;高剂量长时间的盐胁迫使得渗透物质逐渐积累,如脯氨酸和肌醇,并改变氨基丁酸分路,同时促使莽草酸酯调节的次生代谢中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增加。这些证据为烟草适应盐渗透提供了新的视角。

2.3 烟草化学诱导代谢组学研究

植物在生长、发育、生殖等过程中,常常受到外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体内外的相关化学诱导剂对植物生育过程的影响非常广泛。植物仅仅依靠先天免疫性防御病原体攻击,对具体的应激方式没有记忆力,但在对植物进行预激活之后,当再次受到胁迫时它便能够发动强烈的应激反应[35-36]。化学诱导剂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的影响大多是通过作用于植物的启动子来调控植物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进而影响植物的生育以及对内外环境的反应[37]。

以往的研究认为植物中只有反式绿原酸,然而在一些受过机械损伤的植物组织中以及暴露于紫外光下的烟叶中,已经发现其顺式异构体[38]。Mhlongo M I等[39-40]用不同的植物防御诱导剂——脂多糖、鞭毛蛋白-22、壳聚糖、活化酯和异亚硝基苯乙酮(INAP)处理烟草培养细胞,发现这些结构和功能多样的诱导剂均能引起绿原酸的积累,包括单酰化和二酰化的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提出绿原酸在能动性地参与引发植物防御作用中扮演新角色,首次发现顺式新绿原酸的积累,说明烟草植物中存在产生顺式绿原酸异构体的生物途径。

据文献[41-43]报道,麦角固醇可以激活烟草细胞中的防御基因,从而诱导与防御相关的次生代

92 中国烟草科学 2016年第37卷

谢物质产生。Tugizimana F等[44-45]通过多种代谢组学分析平台考察麦角固醇对烟草细胞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角固醇可以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并鉴定出防御性代谢物包括5种萜类化合物(辣椒素、鲁比民醛、日齐素、螺岩兰草酮和马铃薯松弛素)、脱落酸(ABA)、植物固醇等。Gaquerel E等[46]研究了烟草受伤和使用蛾诱导剂后代谢物的变化,发现173种代谢物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128种受时间影响,85种受处理方式影响。

鸟氨酸在烟草尿素循环和多胺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47-48],与鸟氨酸的左旋异构体(L-Orn)截然相反,鸟氨酸的右旋异构体(D-Orn)可以积极参与烟草细胞代谢,诱导产生自由态、束缚态和结合态的多胺[49]。Gholami M等[50]采用手性LC-MS对氨基酸类物质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发现D-Orn对左旋精氨酸(L-Arg)有选择性积累的优势,外源D-Orn能选择性使L-Arg调高80倍,而L-Orn使所有氨基酸略有增加,说明D-Orn能够选择性调控L-Arg和尿素循环。

Madala N E等[51-52]用INAP分别处理高粱和烟草细胞,考察了INAP诱导后的代谢物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INAP能够诱导代谢物发生可逆变化。高粱细胞比烟草细胞在化学诱导下代谢物变化更协调一致,说明生氰植物和非生氰植物在亚硝基化合物次生代谢方面有差异;推测鉴定出8种代谢物,并指出INAP影响莽草酸途径、苯丙烷途径和类黄酮途径,能促使体内抗氧化环境的产生。

2.4 烟草功能基因代谢组学研究

活性氧和乙烯在确定植物对病原体侵袭是抗性或易感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Cho K等[53]对野生烟草和乙烯信号受阻的转基因烟草(Ein3-AS)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接种Ppn研究乙烯信号分子在对抗病原菌侵入时的防御功能。结果显示,在Ppn作用下烟碱和苯丙烷-多胺缀合物以及它们的中间体,如精氨酸和腐胺的含量在Ein3-AS转基因植株中低于野生烟草,而半乳糖脂和氧化的游离脂肪酸则相反。

黄酮类在多数植物中通过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进行生物合成[54],Misra P等[55]将拟南芥转录因子AtMYB12在烟草中表达,促使包括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得黄酮类物质增加几倍。由于增加了芸香苷的积累,使得转基因烟草对斜纹夜蛾和棉铃虫具有更好的抗性。

Choi H K等[56]和Halim V A等[57]分别采用NMR和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质谱(HPLC–PDA–MS)对野生和转基因烟草(过表达合成水杨酸的基因,含高浓度水杨酸及其糖苷,增加烟草对花叶病毒的抗性)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绿原酸和芸香苷在转基因烟草中含量比野生烟草中低。这可能是异分支酸和预苯酸途径竞争所致,而水杨酸(SA)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绿原酸和芸香苷的生物合成。

Mungur R等[58]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研究谷氨酸脱氢酶(GDH)转基因烟草。GDH转基因烟草改变了谷氨酸盐、氨基酸和碳代谢,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烟草的生长发育。通过13NH4+对氨基酸碎片进行生物标记来分析GDH表达、谷氨酸盐和植物表型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发现转基因烟草的13N标记的氨基酸盐和氨基酰胺显著上升,随着GDH活性的变化,根部和叶中上百个离子丰度发生改变,其中具有生物医药意义的有23种。某些氨基酸、有机酸和糖增加,而有些脂肪酸下降,说明转基因使铵吸收增加。

2.5 烟草不同组织器官代谢组学研究

绿原酸是由肉桂酸和奎宁酸分子衍生物形成的酚类物质,它的积累与植物防御多种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联系在一起。Ncube E N等[59]研究了烟叶组织和烟草悬浮细胞中绿原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差异,共鉴定出19种含有肉桂酸核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烟叶组织和悬浮细胞中的分布明显不同,说明绿原酸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生物合成

第1期王小莉等: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93

途径有差异,这需要结合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6 与其他组学结合应用研究

木质素是次生细胞壁的重要成分,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和肉桂醇脱氢酶(CAD)是催化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的最后两个步骤的关键酶,现已经证实下调烟草中的CCR会降低木质素含量,而在下调CAD的烟草中木质素结合更多的醛[60-62]。Dauwe R等[63]发现,改变烟草中CCR和CAD两个基因中任意一个的表达,都会对其转录组和代谢组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基因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为基础的转录谱,结合HPLC和GC-MS 代谢物图谱,揭示了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的特异转录因子和代谢产物,以及木质素单体和其他代谢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主要网络。

Lippmann R等[64]采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烟草悬浮细胞分泌蛋白质的过程。结果显示在胁迫处理或缺乏诱导子时胁迫相关的蛋白质和代谢物丰度加强,在胁迫防御和细胞再生过程中鉴定出32种蛋白质,腐胺明显上升。Ferrario-Mery S等[65]研究了烟草中碳氮相关的代谢途径,整合了该代谢路径中转录组、酶活性及代谢组学的相互关系。通过对NH4+代谢过程中主要代谢物的定量分析,并整合先前关于氮在转录方面的知识,分析了谷氨酰胺合成酶在氮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结论是代谢物量的变化与转录水平无关,而与转录后修饰调节有关。

3 展望

随着各种分析技术在分辨率、检测限和准确度等方面的不断提高,信息生物学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组学之间的结合,代谢组学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之中。从最初的代谢产物分析、单一代谢途径探索走向与其他组学技术结合,研究特定的生物学问题,共同揭示植物生理活动的奥秘。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成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烟草在应对外界环境和胁迫条件下的代谢物响应变化的重要手段。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烟草代谢组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分析技术、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整合等方面均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是分析技术的局限性。代谢组学的深入研究得益于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如高分辨质谱(HRMS)、UPLC、NMR、傅里叶红外(FTIR)、CE及其联用技术的应用。与其他各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只分析特定类型的物质不同,植物代谢物具有复杂多样、理化性质差异大、各组织中分布不均等特点,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高度的动态性[66],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无偏向性地分析所有代谢物的技术平台。

其次是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代谢组学的高通量性、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筛选获取有效数据并对其进行科学解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大量代谢物的鉴定。在整合多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库,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最后是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的结合。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系统生物学信息传递的几个层次。代谢组学只揭示发生了什么,而研究生物体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和过程,需要将几个组学结合起来,因此,代谢组学是服务于基因组学的。如何将代谢组学与其他相关组学以及代谢通路整合在一起,并科学地揭示植物的生理功能是能否发挥代谢组学潜能的重点和难点[67]。

我国《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找到参与烟草抗性、营养吸收、香气形成、烟碱代谢、有害成分合成与降解、烟叶成熟和烘烤等过程中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质,培育出高香气低危害品种,为中式卷烟的发展提供特色优质烟叶原料。这些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对烟草代谢机理的深入认识,只有全面系统地开展烟草代谢组学基本规律研究,并与其他组学整合、验证,才能更好地指导烟草生产,这是烟草代谢组学未来的发展方向[68-69]。

94 中国烟草科学 2016年第37卷

参考文献

[1] Nicholson J K, Lindon J C, Holmes E. “Metabonomics”:

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 physiological stimul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obiotica, 1999, 29(11): 1181-1189.

[2] Fiehn O.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2, 48(1-2):

155-171.

[3] Dixon R A, Strack D. Phytochemistry meets genome

analysis, and beyond[J]. Phytochemistry, 2003, 62(6):

815-816.

[4] Raamsdonk L M, Teusink B, Broadhurst D, et al. A

functional genomics strategy that uses metabolome data

to reveal the phenotype of silent mutations[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1, 19(1): 45-50.

[5] Tohge T, Fernie A R. Combining genetic diversity,

informatics and metabolomics to facilitate annotation of

plant gene function[J]. Nature protocols, 2010, 5(6):

1210-1227.

[6] Okazaki Y, Saito K. Recent advances of metabolomics

in plant biotechnology[J]. Plant Biotechnol Rep, 2012,

6:1-15.

[7] Saito K, Matsuda F. Metabolomics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systems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2010, 61: 463-489. [8] 赵凤霞,高相彬,王正平,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烟

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烟草学报,2014,20(1):103-110.

[9] 丁安明,陈雅琼,Zahid Hussain,等. 烟草GA代谢

相关基因ga1和ga2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 中国烟草

科学,2014,35(1):102-108.

[10] 魏荣宝. 烟草植物在有机医药和农药中的应用[J], 化

学教育,2009(7):1-4.

[11] 冯吉,余君,蔡长春. 代谢组学在烟草香味物质研究

中的应用概况与展望[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

(23):5248-5252.

[12] 牛维环,谢小东,程廷才,等. 植物类萜代谢及其在

烟草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烟草科学,2010,31(5):

84-89.

[13] 廉芸芸,王允白,邱军,等. 不同产区烤烟中主要生

物碱含量和组成比例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2008,

29(4):6-9.

[14] 冉霞,徐光军,牟兰,等. 贵州不同产区烤烟多酚类

物质的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2):40-

43.

[15] 漆小泉,王玉兰,陈晓亚. 植物代谢组学:方法与应

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6] 滕中秋,付卉青,贾少华,等. 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

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

110-118.

[17] Nakabayashi R, Saito K. Metabolomics for unknown

plant metabolites[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405(15): 5005-5011.

[18] 卢红梅,梁逸曾.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

[J]. 分析测试学报,2008,27(3):325-332.

[19] Li Q, Zhao C, Li Y,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 to elucidate

chemical differences of tobacco leaves between

Zimbabwe and China[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1, 34(2): 119-126.

[20]Li L, Lu X, Zhao J, et al. Lipidome and metabolome

analysis of fresh tobacco leave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1-12.

[21] Zhao J, Hu C, Zeng J, et al. Study of polar metabolites in

tobacco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by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J].

Metabolomics, 2014, 10(5): 805-815.

[22] Zhao Y, Zhao C, Li Y, et al. Study of metabolite

differences of flue-cured tobacco from different regions

using a pseudotargeted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 selected‐ion monitoring method[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4, 37(16): 2177-2184. [23] Li Y, Pang T, Li Y, et al.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ic method for metabolic profiling of tobacco

leaves[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1, 34(12):

1447-1454.

[24] Li L, Zhao C, Chang Y,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f

cured tobacco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vestigating the chemical differences of tobacco from

three growing regions[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4, 37(9-10): 1067-1074.

[25] Zhang L, Wang X, Guo J, et al. Metabolic profiling of

chinese tobacco leaf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by

GC-M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3, 61(11): 2597-2605.

[26] Zhao Y, Zhao C, Lu X,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tobacco

leaves in different planting regions and climate factors

using a pseudotargeted method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3, 12(11): 5072-5083.

[27] Ma D M, Gandra S V S, Sharma N, et al. Integration of

GC-MS based non-targeted metabolic profiling with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enh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volatile differentiation in tobacco

leaves from North Carolina, India and Brazil[J].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2, 3: 1759-1769. [28] 胡亚杰,宋魁,王闯,等. 干旱胁迫对转BnDREBl-5

烟草碳氮代谢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中国烟草

科学,2011,32(4):36-41.

第1期王小莉等: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95

[29] 董妍玲,潘学武.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简介[J]. 生物学

通报,2002,37(11):17-19.

[30] Choi Y H, Kim H K, Linthorst H J M, et al. NMR

Metabolomics to Revisit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Infection in Nicotiana t abacum Leave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6, 69(5): 742-748.

[31] Cho K, Kim Y, Wi S J, et al. Nontargeted metabolite

profiling in compatible pathogen-inoculated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L. cv. Wisconsin 38) using UPLC-

Q-TOF/M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44): 11015-11028.

[32] Ibá?ez A J, Scharte J, Bones P, et al. Rapid metabolic

profiling of Nicotiana tabacum defence responses

against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using direct infrar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Plant methods, 2010,

6(1): 14.

[33] Banzai T, Hershkovits G, Katcoff D J,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RNA transcript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response to high salinity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display in the mangrove, Bruguiera

gymnorrhiza[J]. Plant Science, 2002, 162(4): 499-505. [34] Zhang J, Zhang Y, Du Y, et al. Dynamic metabonomic

responses of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plants to salt

stress[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1, 10(4):

1904-1914.

[35] Conrath U, Beckers G J M, Flors V, et al. Priming: getting

ready for battle[J].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2006, 19(10): 1062-1071.

[36] Walters D R, Ratsep J, Havis N D. Controlling crop

diseases using induced resistance: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3, 64(5):

1263-1280.

[37] 胡廷章. 植物的化学诱导表达系统[J]. 分子植物育种,

2003,1(5-6):731-736.

[38] Clifford M N, Kirkpatrick J, Kuhnert N, et al. LC-MSn

analysis of the cis isomers of chlorogenic acids[J]. Food

Chemistry, 2008, 106(1): 379-385.

[39] Mhlongo M I, Piater L A, Steenkamp P A, et al. Priming

agents of plant defence stimulate the accumulation of

mono-and di-acylated quinic acids in cultured tobacco

cells[J].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14, 88: 61-66.

[40] Mhlongo M I, Piater L A, Steenkamp P A, et al.

Metabolomic fingerprinting of primed tobacco cell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for the biological origin of cis-

chlorogenic acid[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15, 37(1):

205-209.

[41] Vatsa P, Chiltz A, Luini E, et al. Cytosolic calcium rises

and related events in ergosterol-treated Nicotiana

cells[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1, 49(7):

764-773.

[42] Kasparovsky T, Blein J P, Mikes V. Ergosterol elicits

oxidative burst in tobacco cells via phospholipase A 2

and protein kinase C signal pathway[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4, 42(5): 429-435. [43] Lochman J, Mikes V. Ergosterol treatment leads to the

expression of a specific set of defence-related genes in

tobacco[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6, 62(1-2): 43-

51.

[44] Tugizimana F, Steenkamp P A, Piater L A, et al.

Ergosterol-induced sesquiterpenoid synthesis in tobacco

cells[J]. Molecules, 2012, 17(2): 1698-1715.

[45] Tugizimana F, Steenkamp P A, Piater L A, et al. Multi-

platform metabolomic analyses of ergosterol-induced

dynamic changes in Nicotiana tabacum cells[J]. PloS

one, 2014, 9(1): 1-18.

[46] Gaquerel E, Heiling S, Sch?ttner M,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for

induced changes in Nicotiana attenuata leaves during

simulated herbivor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58(17): 9418-9427.

[47]Funck D, Stadelhofer B, Koch W. Ornithine-δ-

aminotransferase is essential for arginine catabolism but

not for proline biosynthesis[J]. BMC Plant Biology,

2008, 8(1): 40.

[48] Katoh A, Ohki H, Inai K, et al.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nicotine biosynthesis[J]. Plant Biotechnology, 2005,

22(5): 389-392.

[49] GHOLAMI M, FAKHARI ALIR, GHANATI F.

Selective Regulation of Nicotine and Polyamines Biosynthesis in Tobacco Cells by Enantiomers of

Ornithine[J]. Chirality, 2013, 25: 22-27.

[50] Gholami M, Boughton B A, Fakhari A R, et al.

Metabolomic study reveals a selective accumulation of

l-arginine in the d-ornithine treated tobacco cell suspension culture[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4,

49(1): 140-147.

[51] Madala N E, Piater L A, Steenkamp P A, et al.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s of metabolomic data

reveals different metabolite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isonitrosoacetophenone-elicited Nicotiana tabacum and

Sorghum bicolor cells[J]. SpringerPlus, 2014, 3(254):

1180-1186.

[52] Madala N E, Steenkamp P A, Piater L A, et al.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isonitrosoacetophenone-

induced perturbations in phenolic metabolism of Nicotiana tabacum cells[J]. Phytochemistry, 2013, 94:

82-90.

[53] Cho K, Kim Y, Wi S, et al. Metabolic survey of defense

responses to a compatible hemibiotroph,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 in ethylene signaling-impaired

tobacco[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3, 61(35): 8477-8489.

[54] Ververidis F, Trantas E, Douglas C, et al. Biotechnology

of flavonoids and other phenylpropanoid-derived natural

products. Part I: Chemical diversity, impacts on plant

biology and human health[J]. Biotechnologyjournal,

2007, 2(10): 1214-1234.[55] Misra P, Pandey A, Tiwari

M, et al. Modulation of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of tobacco by Arabidopsis transcription factor, AtMYB12, leads to insect resistance[J]. Plant physic-

96 中国烟草科学 2016年第37卷

ology, 2010, 152(4): 2258-2268.

[56] Choi H K, Choi Y H, Verberne M, et al.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of wild type and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by 1H NMR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technique[J].

Phytochemistry, 2004, 65(7): 857-864.

[57] Halim V A, Verberne M C, Verpoorte R. Differential

Metabolic Profiling by HPLC-PDA-MS of Wild Type

and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Constitutively Producing Salicylic Acid[J]. Journal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 related technologies, 2003, 26(3):

369-383.

[58] Mungur R, Glass A D M, Goodenow D B, et al.

Metabolite fingerprinting in transgenic Nicotiana

tabacum altered by the Escherichia coli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ene[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5, 2005(2): 198-214.

[59] Ncube E N, Mhlongo M I, Piater L A, et al. Analyses of

chlorogenic acids and related cinnamic acid derivatives

from Nicotiana tabacum tissues with the aid of UPLC-

QTOF-MS/MS based on the in-source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method[J]. 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 2014,

8(1): 66-75.

[60] Piquemal J, Lapierre C, Myton K, et al. Down-regulation

of Cinnamoyl‐CoA Reductase induces significant

changes of lignin profiles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J].

The Plant Journal, 1998, 13(1): 71-83.

[61] Knight M E, Halpin C, Schuch W.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cDNA clones encoding 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from tobacco[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2, 19(5): 793-801.

[62] O'connell A, Holt K, Piquemal J, et al. Improved paper

pulp from plants with suppressed cinnamoyl-CoA

reductase or 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J].

Transgenic research, 2002, 11(5): 495-503.

[63] Dauwe R, Morreel K, Goeminne G, et al. Molecular

phenotyping of lignin‐modified tobacco reveals

associated changes in cell‐wall metabolism, primary

metabolism, stress metabolism and photorespiration[J].

The Plant Journal, 2007, 52(2): 263-285.

[64] Lippmann R, Kaspar S, Rutten T, et al. Protein and

metabolite analysis reveals permanent induction of

stress defense and cell regeneration processes in a

tobacco cell suspension cul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09, 10(7): 3012-3032.

[65] Ferrario-Mery S, Hodges M, Hirel B, et al.

Photorespiration-dependent increases in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and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in

transformed tobacco plants deficient in ferredoxin-

dependent glutamine-α-ketoglutarate aminotrans ferase

[J]. Planta, 2002, 214(6): 877-886.

[66] Stitt M, Fernie A R. From measurements of metabolites

to metabolomics: an ‘on the fly’perspective illustrated

by recent studies of carbon-nitrogen interaction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3, 14(2): 136-144. [67] 朱超,梁琼麟,王义明,等. 代谢组学的整合化发展

及其新进展[J]. 分析化学评述与进展,2010,38(7):

1060-1068.

[68] 李凤霞. 烟草基因组知识篇:5. 功能基因组学[J]. 中

国烟草科学,2010,31(5):90-91.

[69] 王元英. 烟草基因组知识篇:1. 基因组与烟草基因组

计划[J]. 中国烟草科学,2010,31(1):81-8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分子微生物学112300003林兵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但是与N ichols 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Fiehn还将代谢组学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分为4类: 代谢物靶标分析,代谢轮廓(谱)分析, 代谢组学,代谢指纹分析。现在代谢组学在国内外的研究都在迅速地发展, 科学家们对代谢组学这一概念也进行了完善, 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代谢组学是对一个生物系统的细胞在给定时间和条件下所有小分子代谢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定量描述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对内因和外因变化应答规律的科学。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同, 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思想是全局观点。与传统的代谢研究相比, 代谢组学融合了物理学、生物学及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仪器联用分析技术对机体在特定的条件下整个代谢产物谱的变化进行检测,并通过特殊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整体的生物学功能状况。由于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或动物体的所有代谢产物, 而这些代谢产物的产生都是由机体的内源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因此,代谢产物的变化也就揭示了内源性物质或是基因水平的变化,这使研究对象从微观的基因变为宏观的代谢物,宏观代谢表型的研究使得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缩小而且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这点也是代谢组学研究的优势之一. 代谢组学的优势主要包括:对机体损伤小,所得到的信息量大,相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检测更加容易。由于代谢组学发展的时间较短, 并且由于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是无偏向性的样品中所有的小分子物质,因此对分析手段的要求比较高, 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也不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生物体代谢物组变化快, 稳定性较难控制,当机体的生理和药理效应超敏时,受试物即使没有相关毒性,也可能引起明显的代谢变化,导致假阳性结果。 代谢组学应用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7个方面: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技术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技术 摘要:代谢组学是效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章主要综述了将代谢组学中的图谱、数据信息转换为相应的参数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方法 代谢组学是以代谢物分析的整体方法来研究功能蛋白如何产生能量和处理体内物质,评价细胞和体液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浓度及功能关系的新兴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应的研究能反映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受内外环境影响后相互协调作用的最终结果,更接近反映细胞或生物的表型,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而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包括预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监督和监督方法,非监督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等;监督方法包括显著性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本文就是主要综述代谢组学图谱信息转化为参数信息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1预处理 数据的预处理过程包括以下:谱图的处理;生成原始的数据矩阵;数据的归一化以及标准化处理过程。针对实验性质、条件以及样品等因素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预处理可以通过实验系统自带的软件如XCMS软件。进行,因此一般较容易获得所需的数据形式。 2数据分析方法 2.1 主成分分析PCA是多元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取原始信息的同时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上,有助于简化分析和多维数据的可视化,进而通过主成分来描述机体代谢变化的情况。PCA 的具体过程是通过一种空间转换,形成新的样本集,按照贡献率的大小进行排序,贡献率最大的称为第一主成分,依次类推。经验指出,当累计贡献率大于85%时所提取的主成分就能代表原始数据的绝大多数信息,可停止提取主成分。在代谢组数据处理中,PCA是最早且广泛使用的多变量模式识别方法之一。,具有不损失样品基本信息、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的同时避免原始数据的共线性问题等优点,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PCA存在着自身的缺点[1]:离群样本点的存在严重影响其生物标志物的寻找;非保守性的代谢组分扰乱正确的分类以及尺度的差异影响小浓度组分的表现等,其他的问题之前也有讨论[2]。针对PCA 的缺陷采用了不同的改进措施,与此同时,为了简化计算,侯咏佳等[3]。提出了一种主成分分析算法的FPGA实现方案,通过Givens算法和CORD IC算法的矢量旋转,用简单的移位和加法操作来实现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分析,只需计算上三角元素,因此计算复杂度小、迭代收敛速度快。 2.2 聚类分析CA是用多元统计技术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同类样本应彼此相似,相类似的样本在多维空间里的彼此距离应较小,而不同类的样本在多维空间里的

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方剂量效关系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方剂量效关系中的应用 邓海山,段金廒*,尚尔鑫,唐于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代谢组学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生物体系的整体功能状态,同时克服了传统中医依赖医生个人经验进行诊疗的不确定性。方剂剂量的变化对其疗效乃至功用的改变都将在代谢组图谱的不同变化趋势中得到体现,从而能够对方剂的量效关系及其物质基础给出全新的解释,获得深入系统的认识。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针对目前方剂量效关系研究中,方剂的疗效评价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导致量效关系不明的困境,提出以代谢组学技术作为方剂的整体疗效评价方法,通过追踪代谢组在病理发展过程中以及药物干预下的变化,开展方剂量效关系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代谢组学;量效关系;整体疗效评价;代谢网络;中药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440(2009)0320198206 R esearch advances of m etabono m ics and app lica ti on i n the study of dose2effect r el a ti onsh ip of prescr i p tion s DENG H ai2shan,D UAN Jin2ao,S HANG Er2xi n,TANG Yu2ping (J i a ngs u K e y La bora tory for TCM F ormula e Research,Na nji ng Universit y o f Chinese M e d ici ne,Na nji ng210046,Ch i na) Abstr act:M etabono m es reflects t h e syste matic status of the organis m accurate l y,sensiti v ely and i m per2 sona ll y.To eva l u ate the therapeu tic eff ects bymeans ofmetabono m icsw ill overco m e the deficiency of un2 certa i n ty w ith the trad iti o na ld iagnostic methods i n cluding inspection,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i n qu iry, and palpati o n.The i m pact of the variation of prescripti o ns dosage on effic i e ncy w ill be shown clearly through the change tendencies of metabono me spectra.Consequently,a ne w i n si g ht is obta i n ed f or the dose2eff ect re lati o nship and its materia l basis.The a mbiguous dose2eff ect relati o nship of trand itional Chi2 nese med icine(TC M)prescr i p tions has l o ng been controversia.l It i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reasons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 ect of th is kind ofm edic i n es cannot be evaluated quantitative ly.Based on the re2 vie w of t h e applicati o n of metabono m ics i n moder n st u dy of TC M,we suggest to carry out the st u dy on dose2eff ect re lationsh i p of prescri p ti o ns,in wh ich the techn i q ues ofmetabono m ics are e mp l o yed to co m2 prehensi v e l y evaluate the t h erapeutic eff ect of prescriptions,and the variation of metabono m es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devecop m ent and treat m ent is traced. K ey words:metabono m ics;dose2eff ect relationsh i p;co mprehensive eval u ation of therapeuti c e f fec;t metabolic net w or k;trad ition Chinese med icine 收稿日期:2009202225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资助项目(No.06KJ A36022,07K J A36024);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青年学者培养计划0资助项目(No.LTC MF20071203) 作者简介:邓海山,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现代仪器分析与中药信息学,Te:l025*********,E2m a i:l hs_deng@n j u tc 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通讯作者:段金廒,男,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5*********,E2m ai:l d ja@n j utc 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一、学习指导 1.学习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2.熟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3.了解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4.了解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了解代谢组学发展趋势 二、正文 基因组功能解析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基因功能的复杂性和生物系统的完整性,必然要从“整体”层面上来理解构成生物体系的各个模块功能。随着新的测量技术、高通量的分析方法、先进的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新理论的发展,加上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生物信息的大量积累,使得在系统水平上研究由分子生物学发现的组件所构成的生命体系成为可能[1]。系统生物学家们认为,将生命科学上升为“综合”科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生命科学再次回到整合性研究的新高度,逐步由分子生物学时代进入到系统生物学时代[2]。系统生物学不同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注个别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通过整合各组成成分的信息,以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描述系统结构[3,4]。 (一)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术语在国际上有两个英文名,即metabolomics 和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Fiehn等通过对植物代谢物研究提出来的,认为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单个细胞或单一类型细胞的代谢调控和代谢流中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5]。英国Nicholson研究小组从毒理学角度分析大鼠尿液成份时提出了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认为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扰动或刺激后(如某个特定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6]。国内的代谢组学研究小组基本用metabonomics一词来表示“代谢组学”。严格地说,代谢组学所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生物系统中所有的代谢产物。但由于实际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只对各种代谢路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物质(MW<1Kd)进行测定和分析。 (二)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可以更好地反映体系表型生物机体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综合调控的复杂体系,在从基因到性状的生物信息传递链中,机体需通过不断调节自身复杂的代谢网络来维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环境的正常动态平衡[7]。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2016-02,37(1)中国烟草科学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89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小莉,付博,赵铭钦*,贺凡,王鹏泽,刘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郑州 450002) 摘要:简述了作为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基因功能新方法的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流程及其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组织中烟草代谢物差异及产生原因,总结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及化学诱导处理等条件下的烟草生理生化变化及相关基因功能。最后提出了目前烟草代谢组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与其他组学整合应用是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烟草;代谢组学;胁迫;化学诱导;基因功能 中图分类号:S572.01 文章编号:1007-5119(2016)01-0089-08 DOI:10.13496/j.issn.1007-5119.2016.01.016 Research of Metabolomics in Tobacco WANG Xiaoli, FU Bo, ZHAO Mingqin*, HE Fan, WANG Pengze, LIU Pengfei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ional Tobacco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Research Center,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Metabolomics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and gene function of plants. Here we review the main process of metabol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in tobacco research,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when tobacco responds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chemically induced processes and genetic modifications. Finally, issue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tobacco metabolomic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noted tha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omics is the trend of metabolomics research in tobacco. Keywords: tobacco; metabolomics; stress; chemical induction; gene function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不同层面研究生物体对环境或基因改变的响应,它们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代谢组学是21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学科,主要通过研究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受环境或基因扰动前后差异来研究植物代谢网络和基因功能[1-2]。与微生物和动物相比,植物的独特性在于它拥有复杂的代谢途径,目前发现的次生代谢产物达20万种以上[3]。代谢物差异是植物对基因或环境改变的最终响应[4],因此,对代谢物进行全面解析,探索相关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机制,是从分子层面深入认识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5-7]。 烟草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在研究植物遗传、发育、防御反应和转基因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8-10]。烟草代谢物非常丰富,目前从烟叶中已鉴定出3000多种[11],且代谢物理化性质和含量差异较大,给烟草化学及代谢规律研究带来挑战。传统的烟草化学主要集中于研究某一类化学成分或某几种重要物质,如萜类[12]、生物碱类[13]、多酚类等[14],这很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烟草代谢网络。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烟草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中,例如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找出 基金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110201101001 TS-01);上海烟草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风格定位研究及样品检测”(szbcw201201150) 作者简介:王小莉(1983-),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烟草生理生化研究。E-mail:xiaoliwang325@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通信作者,E-mail:zhaomingqin@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收稿日期:2015-09-09 修回日期:2015-11-19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系统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促使科学研究体系发生了巨大 变化,研究理念从以往的“个体论”过渡到当今的“整体论”。而各种“组学”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代谢组学即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代谢物是细胞生理活动的最终产物。当细胞所处环境发生变化,如遗传信息改变、毒物药物作用、细菌病毒侵入等时,均会使细胞产生的内源性生物小分子发生相应变化,而代谢组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小分子物质来推断生物系统对基因或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最终应答[1-4]。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药物研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与此同时,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代谢组学的概念 早在1983年,Nicholson等[5]首先应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来检测血浆、血清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而直到1999年,Nicholson等[6]才正式将代谢组学定义为,以动物的体液和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体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修饰产生的代谢物质其质和量的动态变化,关注的对象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2000年,Fiehn等[7]正式提出“代谢组学(metabolomics)”这个名词。 Fiehn[3]将生物体系的代谢产物分析分为4个层次。 ①代谢物靶标分析:可对代谢物组中某一个特定的组分进行分析,主要用于筛选和要求高灵敏度物质的分析。②代谢物谱分析:可对一种特定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主要在药物研究中描述特定化学药品分解代谢途径[8]。代谢物谱这个概念目前应用已十分广泛,甚至已代替原有的“代谢组学”概念[9]。③代谢物组分析:可在限定条件下对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物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代谢物组包括细胞内代谢物及细胞外液代谢物,必须要有严格的样品制备和分析技术。④代谢物指纹分析:细胞产生的代谢物通过核磁共振(NMR)或质谱(MS)分析,得到的光谱就是这个代谢物的“指纹”。这种分析方法不分离鉴定具体单一组分,只是对样品进行快速分类。 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及进展 代谢组学研究过程包括3个步骤,即样品的制备、代谢物的分离和检测、数据分析及模型的建立[10]。 一、代谢组学的研究样品 因尿液、血清或血浆包含上百种待测物质,获取途径也较方便,已成为目前代谢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样本[11],其他如脑脊液、胆汁、消化液、唾液、精液、羊水等,亦可作为代谢组学研究的样本。 血液样本反映机体对病理或生理刺激的瞬时信息,评价机体的动态平衡。尿液标本常包含一段时间内产生的代谢信息,反映机体当前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生物学年龄,也可预测各种先天不足或外环境影响的致病率。组织包含的代谢物可帮助判断该组织所属器官发生生物学进程改变后所产生的分子信息,因此可用来解释机体如何对刺激作出生化应答[11]。 当然,因为样本的制备过程及获取途径不同,选取不同样本,得到的数据会有相应差异。如在血制品中,血浆和血清都可作为代谢组学的研究样本。Liu等[12]通过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方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的代谢物谱,发现在血清或血浆的准备过程中,血液的待检时间会影响代谢物的峰面积。这对血浆的影响更大,等待时间越长,血清中某些代谢物含量会显著增高,而血浆中则大大减少,故认为血清更适合作为代谢组学的研究样本。 样品存储也是代谢组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保留最原始的代谢信息,避免实验误差。最佳保存方式是液氮或-80℃的低温冰箱。 二、代谢产物分析技术 NMR光谱技术和MS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2种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1.NMR光谱:NMR技术是最早被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之一[5],其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变化来获得相关核信息。目前常用的有1H-NMR、碳谱(13C-NMR)和磷谱(31P-NMR),其中以1H-NMR应用最为广泛[13]。 NMR技术几乎不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可快速对样本进行分析,即使样本量极少,也可获得大量信息[14]。NMR为非侵入性操作,不破坏样本,是现有代谢组学分析技术中唯一能用于活体和原位研究的技术。同时利用NMR弛豫特性 ·综述·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邱青青,燕敏,李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200025)关键词: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核磁共振氢谱 中图分类号:R3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2870(2011)01-0082-04 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0411967000) 通讯作者:李琛E-mail:leechendoc@https://www.doczj.com/doc/3a17198509.html,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探讨 姓名:郭欣欣学号:22009283 导师:刘慧荣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关于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 其代谢产物(内源代谢物质) 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和量化一个生物整体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建立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反映某种病理(生理) 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 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样品制备,中期的代谢产物检测、分析与鉴定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前期代谢组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技术,一般不需要对标本行特别的分离、纯化等。但离体条件下,细胞或组织内的代谢状态可迅速改变,代谢物的质与量亦随之变化,为正确反映在体的真实信息,须立即阻断内在酶的活性。最为常用的是冰冻/液氮降温法及冷冻、干燥的保存技术,尽管如此,细胞间仍始终有一低水平的代谢活动,需尽量避免氧化等活化因素。 中期代谢产物的检测、分析与鉴定是代谢组学技术的核心部分,最常用的是NMR及质谱(MS)两种。 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高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技术,生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是氢谱( 1H NMR ) 、碳谱(13C NMR)及磷谱(31P NMR)三种。可用于体液或组织提取液和活体分析两大类。 NMR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如下优点: ①无损伤性,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②可在一定的温度和缓冲范围内进行生理条件或接近生理条件的实验; ③与外界特定干预相结合,研究动态系统中机体化学交换、运动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④实验方法灵活多样。但仪器价格及维护费用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质谱技术是将离子化的原子、分子或是分子碎片按质量或是质荷比(m/e)大小顺序排列成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离子化技术则使质谱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NMR技术与MS技术相比,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在研究中灵活选用。总体而言,NMR技术应用的更为广泛。此外,根据代谢组学的研究需要,还常用于其他的一些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它们往往与NMR或MS技术联用,进一步增加其灵敏性。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分析手段更新,敏感性及分辨率提高,“假阳性”的概率也就越大,可能是仪器技术方法固有的,亦或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的。 后期代谢组学研究的后期需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平台。它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软件,联合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分散的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及判别分析,发现数据间的定性、定量关系,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阐述其与机体代谢的关系。如果说分析技术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门”,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便是“找到宝藏”的钥匙。 主成分分析法( PCA) 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将分散于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于几个综合指标(PC)上,如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利用主成分描述机体代谢的变化情况,发挥了降维分析的作用,避免淹没于大量数据中。其他的模式识别技术,如聚类分析、辨别式功能分析、最小二乘法投影法等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亦有其重要的地位。 现实情况下,代谢组学的数据更为复杂,特别是NMR对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将代谢物的表达谱与时间相联系,分析时更加困难,需要借助复杂的模型或是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在应用

代谢组学分析系统技术指标

代谢组学分析系统 1.工作条件: 1.1 电压:220V(±10%)单相,50Hz(±1)。 1.2 环境温度:19-22o C 1.3 相对湿度:<70% * 2.设备用途和基本组成 2.1 仪器用途:所提供仪器为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系统,配以 专业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构成代谢组学专用分析系统,从而快速 寻找标记物。 2.2 仪器组成 2.2.1 仪器由超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二级碰撞室/飞行时间质谱组成的系统,和 专用代谢组学分析软件以及代谢物分析软件构成,具有先进的中医药代 谢组学研究分析功能。 * 2.2.2 质谱主机要求配置同一厂家生产的液相色谱仪,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 2.2.3 具备准确质量测定功能 准确质量测定的内标必须有独立于实测样品的通道进入离子源,内标不得 干扰实际样品的数据结果,并且质量准度<2ppm。 2.2.4 真空系统 要求完全被保护的多级真空系统,具有自动断电保护功能,采用分子涡轮 泵。离子源和质谱间有隔断阀。便于源清洗和日常维护。 * 2.2.5 碰撞室具有两级碰撞功能。分为以下部分: 捕获富集单元:具有离子传输富集、碰撞室两种功能 传输单元:具有离子传输、碰撞室两种功能 * 2.2.6 检测器 检测器由单个微通道板离子计数检测,可检测正负离子和采集MS和 MS/MS的数据, TDC转换速率>4.0 GHz。 * 2.2.7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工作站用于仪器控制和采集, 1024MB RAM, 200GB硬盘,DVD-ROM,

刻录光盘驱动器,1.44MB 3.5英寸软驱。 软件基于Windows XP 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包括集成化的仪器控制、数据处理等软件,代谢组学分析软件以及代谢物分析软件等。 3 仪器的详细技术指标 3.1 液相色谱仪 * 液相色谱仪必须是能够耐超高压(1000bar)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3.1.1 可编程二元梯度泵。 溶剂数量:4 流速范围:0.010 - 2mL/min,步进0.001mL/min, 流速精度:< 0.075% RSD,流速准确度:±1%, 泵耐压:0 - 15000psi(1000bar) 梯度设定范围:0 - 100% *系统延迟体积:< 120uL 3.1.2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波长范围:190-700nm. *测量范围:0.0001~4.0000AUFS *采样速率:40点/秒 流通池:500nl低扩散 3.1.3 自动进样器系统 样品数量:96孔板、384孔板、24x4ml瓶、48x2ml瓶 进样范围:0.1- 50 μL, “针内针”样品探针。 温度范围:4-40摄氏度 3.1.4 在线脱气系统 真空脱气:六通道在线脱气机 3.1.5 柱加热系统 控温范围:室温+5---65摄氏度 3.1.6 专用色谱柱; * 1.7μ, 2.1 mm x 50 mm Column

代谢组学综述

代谢组学综述 摘要: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数据解析方法,综述了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疾病诊断、植物和中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 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 但是与N ichols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 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

代谢组学及其发展

代谢组学及其发展 摘要:代谢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 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生物体系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组学运用,中药学 1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效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2.1研究范围 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在食品安全领域,利用代谢组学工具发现农兽药等在动植物体内的相关生物标志物也是一个热点领。其样品主要是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 2.2常用的分析技术 主要技术手段是代谢组学以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核磁共振谱(NMR)等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1.2.3],其中以NMR为主。通过检测一系列样品的NMR 谱图,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判断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并有可能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为相关预警信号提供一个预知平台。 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Fiehn 将生物体系的代谢产物分析分为4个层次:(1)代谢物靶标分析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组分的分析。在这个层次中,需要采取一定的预处理技术除掉干扰物,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2)代谢轮廓(谱)分析对少数所预设的一些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如某一类结构、性质相关的化合物,某一代谢途径的所有中间产物或多条代谢途径的标志性组分。进行代谢轮廓(谱)分析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类化合物的特有的化学性质,在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过程中,采用特定的技术来完成。(3)代谢组学是在限定条件下对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内源性代谢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时,样品的预处理和检测技术必须满足对所有的代谢组分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的要求,而且基体干扰要小。代谢组学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因此需要有能对其数据进行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技术。代谢组学的最终目标是解析所有的可见峰。(4)代谢指纹分析不具体鉴定单一组分,而是通过比较代谢物指纹图谱的差异对样品进行快速分类。 2.3数据处理平台 应用NMR或MS得到的代谢组学数据是海量的多变量数据信息,需要利用模式识别(PR,pattern recognition)技术进行多元数据分析,将数据降维,然后对样本分类或寻找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来解释代谢表型(metabolic phenotypes)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0.前言 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体内代谢产物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它能为疾病状态、药理毒理、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大量信息[1],1999年Nicholson[2]将其定义为能定量测定生命系统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改变所产生的动态多参数代谢反应的一种方法(Metabonomicsisdefinedas‘thequan-titativemeasurementofthedynamicmultiparametricmetabolicresponseoflivingsystemstopathophysiologicalstimuliorgeneticmodification’)。它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组学,并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共同构成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考查的是生物机体内所有的代谢产物[3],但主要关注的是分子量在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活动,代谢组学则从代谢物层面上探寻生命活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4]。代谢产物能在一个生物体的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体液等各个层面上产生[5],从某种意义上说机体内每一项生命活动都要受到代谢产物的调节和影响,因此,代谢组学研究可以了解和探索各项生命活动的整体代谢状况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目前代谢组学在药学、毒理学、疾病诊断、基因功能等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并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它在向各个学科渗透的同时,其自身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代谢组学正向真正的系统、综合、全面的目标迈进。 1.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来检测各种生物样品(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肝脏、病变组织等)中代谢物组的信息并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分析计算方法对所得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综合解析这些数据以探讨各种生命活动在代谢物层面上的规律和特征并用于评价药物疗效、检测药物毒性、诊断疾病、分析疾病状态等。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样品制备、代谢产物检测和分析鉴定以及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2.代谢组学的应用 2.1代谢组学为药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新药开发、毒性标志物的筛选等方面应用广泛。Nicholls[6]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药物引起磷脂质病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鼠给药后不同时段尿液代谢组图谱发生变化。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能为药物引起磷脂质病微小生化改变的检测提供强有力的工具。Slim[7]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地塞米松对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诱导的大鼠脉管炎的治疗作用,发现大鼠尿液代谢组图谱与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尿液代谢组图谱的变化可反映主要的病理变化,代谢组学技术可非侵害地检测血管变化。 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利用高通量的技术手段筛选和检测潜在的毒性物质是新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8],因为大多数药物通过广泛的生物转化作用可成为毒性明显不同的代谢物[9],当毒物与细胞或组织相互作用时会引起机体关键代谢过程中内源性物质的比例和浓度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对这些代谢物的变化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大量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技术能快速获得这些信息[10],它可检测生物体在给药后整体的代谢反应过程,能综合考察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能全面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系统地评价药物的价值和开发前景。在毒理学研究中,代谢组学技术在研究毒物作用机制、预测药物毒性、鉴定对临床有用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Warne[12]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3-三氟甲基-苯胺的毒 理反应,成功鉴定出了与毒性反应有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Azmi等[1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1-萘异硫氰酸酯(1-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的肝毒性作用,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在器官、亚器官等不同水平上认识不同的毒理学机制。 鉴于代谢组学技术在药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已与六家医药公司联合成立了名为毒理代谢组学(theConsor-tiumforMetabonomicToxicology,COMET)的研究组织,该组织旨在从方法学上建立一套毒理代谢组学研究体系和通用的标准评价方法,采用1HNMR技术分析尿液和血液代谢组信息以用于候选药物临床前的毒性检测[14]。近来,Clayton[15]又提出了药物代谢组学的概念(pharmaco-metabonomics,whichwedefineas‘thepredictionoftheoutcome(forex-ample,efficacyortoxicity)ofadrugorxenobioticinterventioninanindividualbasedonamathematicalmodelofpre-interventionmetabolitesignatures’)。 2.2代谢组学在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 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Brindle[16]利用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对冠心病人的血清代谢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组与正常组代谢组图谱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快速、准确的诊断冠心病还能区分疾病的严重程度。Martin[17]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不同饮食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胆固醇(cholesterol)、N-乙酰基糖蛋白(N-acetylgly-coprotein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呈正相关,白蛋白赖氨酰残基(albu-minlysylresidues)、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与之呈负相关,此外,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变性方面代谢组学数据可达89%,而常规方法只有60%,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区分不同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反应(尤其是多参数代谢反应),还能发现新的与疾病进程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的潜在标志物,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在糖尿病方面,Hodavance[18]认为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有力工具,它能够识别那些常规方法无法识别的代谢产物。Yang[19]对比分析2型糖尿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代谢组图谱发现2型糖尿病人的血清脂肪酸代谢谱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血清脂肪酸代谢状况可快速诊断2型糖尿病。Yuan等[20]对2型糖尿病人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发现了马来酸(Maleicacid)、氧基乙酸(Oxylaceticacid)、4-氨基苯甲酸(4-Aminobenzoicacid)等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在癌症方面,Whitehead[21]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分析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癌组织提取物还能发现和鉴定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它是研究和诊断癌症的有力工具。Yang等[22]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了肝癌、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尿液代谢组信息,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尿液代谢组信息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代谢组学技术不仅能清楚地区分患者和正常人还能诊断出患者是患肝炎、肝硬化还是肝癌,这对降低误诊率意义重大,研究还指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的尿液核苷在癌症诊断方面优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代谢组学不仅在上述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还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23]、神经系统疾病[24]、高血压[25]、先天性代谢缺陷[26]等疾病的研究和诊断。这些研究均表明代谢组学是疾病研究和诊断的有力工具,它的应用为疾病研究和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 2.3代谢组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代谢组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不仅在药学、毒理学、疾病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岳秀飞史晓伟 [摘要]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它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 联用(LC-MS),核磁共振波谱(NMR)等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来检测各种生物样品中代谢物组的信息并结合模式识别等分析计算方 法对所得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综合解析这些数据以用于评价药物疗效、检测药物毒性、诊断疾病、分析疾病状态。代谢组学 自提出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在药学、毒理学、疾病研究和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代谢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 其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就代谢组学的发展趋势作一讨论。 [关键词]代谢组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9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