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编制背景----------------------------------------- 1

二、规划编制对象----------------------------------------- 1

三、规划编制目的----------------------------------------- 1

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2 第一部分武汉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3

一、发展背景--------------------------------------------- 3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

(一)现状用地-------------------------------------------------- 3(二)现状设施-------------------------------------------------- 4(三)现状评述-------------------------------------------------- 4(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5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6

(一)规划目标-------------------------------------------------- 6(二)规划原则-------------------------------------------------- 6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6

(一)规模测算-------------------------------------------------- 6(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7五、专项设施规划---------------------------------------- 11

(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11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13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14 (四)图书馆规划----------------------------------------------- 15

(五)经营型文化设施规划--------------------------------------- 16 (六)公益性文化事业规划--------------------------------------- 17 六、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17

(一)规划实施建议--------------------------------------------- 17 (二)近期建设------------------------------------------------- 17 第二部分武汉教育科研设施布局规划---------------------- 19

一、发展背景-------------------------------------------- 19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19

(一)现状用地------------------------------------------------- 19 (二)现状教育科研设施----------------------------------------- 20 (三)现状评述------------------------------------------------- 21 (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22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23

(一)规划目标------------------------------------------------- 23 (二)规划原则------------------------------------------------- 23 四、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4

(一)发展预测------------------------------------------------- 24 (二)建设标准------------------------------------------------- 24 (三)规划----------------------------------------------------- 25 五、中等职业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5

(一)发展预测------------------------------------------------- 25 (二)规划布局------------------------------------------------- 26 六、高等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7

(一)规模测算------------------------------------------------- 27 (二)规划布局------------------------------------------------- 28

七、其他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29

(一)成人与业余学校------------------------------------------- 29 (二)特殊学校------------------------------------------------- 29

八、科研设施规划布局------------------------------------ 30

九、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30

(一)规划实施建议--------------------------------------------- 30 (二)近期建设目标--------------------------------------------- 30 (三)近期建设项目--------------------------------------------- 30 第三部分武汉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32

一、发展背景-------------------------------------------- 32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2

(一)现状用地------------------------------------------------- 32 (二)现状设施------------------------------------------------- 33 (三)发展趋势------------------------------------------------- 33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五)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35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36

(一)规划目标------------------------------------------------- 36 (二)规划原则------------------------------------------------- 36 四、医院设施规划布局------------------------------------ 37

(一)规模测算------------------------------------------------- 37 (二)医院设施布局体系----------------------------------------- 38 五、其他医疗设施规划布局-------------------------------- 43

(一)传染病救治设施------------------------------------------- 43 (二)疾病预防控制设施----------------------------------------- 43

(三)急救医院设施--------------------------------------------- 44 (四)妇幼保健院(所)----------------------------------------- 44 (五)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 44 (六)采供血机构----------------------------------------------- 44 (七)休疗养设施----------------------------------------------- 45 六、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45

(一)规划实施建议--------------------------------------------- 45 (二)近期建设目标--------------------------------------------- 45 (三)近期建设项目--------------------------------------------- 45 第四部分武汉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47

一、发展背景-------------------------------------------- 47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47

(一)现状用地------------------------------------------------- 47 (二)现状设施------------------------------------------------- 48 (三)现状评述------------------------------------------------- 48 (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49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50

(一)规划目标------------------------------------------------- 50 (二)规划原则------------------------------------------------- 50

四、规模测算-------------------------------------------- 50

五、综合性体育设施规划布局------------------------------ 52

(一)市级体育中心--------------------------------------------- 52 (二)区级体育中心--------------------------------------------- 53 (三)社区级体育用地(包含农村)------------------------------- 54 六、其它专门体育设施规划布局---------------------------- 54

(一)专业训练基地--------------------------------------------- 54 (二)体育公园------------------------------------------------- 55 (三)游泳场所------------------------------------------------- 55 (四)户外运动及健身场地--------------------------------------- 55 七、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57

(一)规划实施建议--------------------------------------------- 57 (二)近期建设------------------------------------------------- 57 第五部分武汉社会事业设施布局规划--------------------- 58

一、发展背景-------------------------------------------- 58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58

(一)现状设施------------------------------------------------- 58 (二)现状评述------------------------------------------------- 58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59

(一)规划目标------------------------------------------------- 59 (二)规划原则------------------------------------------------- 59

四、规模测算-------------------------------------------- 59

五、老龄设施规划布局------------------------------------ 60

(一)老年康乐中心--------------------------------------------- 60 (二)养老院及老年公寓----------------------------------------- 61 六、其他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布局---------------------------- 63

(一)儿童福利院----------------------------------------------- 63 (二)社会救助设施--------------------------------------------- 63 (三)殡葬设施------------------------------------------------- 64 七、规划实施与近期建设---------------------------------- 66

(一)规划实施建议--------------------------------------------- 66 (二)近期建设项目--------------------------------------------- 66 第六部分武汉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67

一、发展背景 ------------------------------------------- 67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 67

(一)传统商业优势地位明显,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67 (二)新型商业业态涌现,形成多元投资建设格局------------------- 67 (三)商业网络疏密不均,商业体系结构需要调整完善--------------- 68 (四)专业市场建设需要加强指导,商业街环境特色有待提升--------- 69 (五)上轮总体规划提出的商业规模结构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挑战----- 69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70

(一)规划原则------------------------------------------------- 71 (二)规划目标------------------------------------------------- 71 三、用地规模预测---------------------------------------- 72

(一)营业面积总量预测----------------------------------------- 72 (二)用地规模预测--------------------------------------------- 72

四、商业中心规划体系------------------------------------ 73

五、零售商业设施---------------------------------------- 77

六、特色商业街------------------------------------------ 78

七、商品市场园区---------------------------------------- 80

八、近期建设-------------------------------------------- 82

九、规划实施措施---------------------------------------- 83

前言

一、规划编制背景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它的规划与建设状况代表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它的分布与组织则直接影响着城市结构布局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武汉的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都出现了较大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信息化发展、国家关于行业发展政策、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导致城市居住空间重塑、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对这十余年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武汉市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在推动自身发展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为此,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作为总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对象

按照现行规范的分类标准,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文物古迹、其他公共设施等8类。根据武汉市的实际需要,本专题规划以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社会福利、商业金融等设施作为主要规划对象。

三、规划编制目的

本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是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统一部署,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保障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原则出发,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控制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主要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出

了引导性建议,为武汉市未来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留空间,以适应武汉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

按照“服务中部地区、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基层社区”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体现武汉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性质,突出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体现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导向作用,有重点、有选择地布局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体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均等化布局中小型公共服务设施。

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规划期限:专项规划期限与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即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

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为市域8494平方公里范围。

人口规模:本次规划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实际居住)取1080万人(其中主城区总人口为502万人)。

第一部分武汉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一、发展背景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有着3500年文明的传承,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滨江滨湖特色鲜明,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名镇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商业和革命发祥地之一,盘龙古城、知音琴台、黄鹤名楼、归元名刹、碧波东湖等人文和自然景观遍布三镇。独特的山水资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奠定了其良好的文化发展基础。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一)现状用地

根据现状用地调查,2005年武汉市城市建成区文化设施用地总量为2.0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建设用地总量的0.53%,建成区文化设施用地人均约0.43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内文化用地总量较93年有所上升,但其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较93年下降19.7%,相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状况而言,文化娱乐用地发展迟缓。

1993年与2005年城市建成区文化用地总量指标对比表

2005年城市建成区文化用地分环线对比表

(二)现状设施

2005年,全市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6个,街道和乡镇文化站167个;公共图书馆17个,其中包括1个省级图书馆、1个市级图书馆、13个区级图书馆以及2个少儿图书馆;青少年宫9个,其中包括1个市级青少年宫、8个区级青少年年宫;各类型博物馆共有34个;全市剧场及影剧院总计57个。基本形成了市级、区级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馆四级网络。(以上数据来源于武汉市2006年统计年鉴、武汉市文化局)

(三)现状评述

1、城市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不足,传统文化项目多,时代标志性文化设施少

近年来,武汉市文化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城市大型文化设施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还是显得较为落后,体现城市文化形象和品位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种类上多属于传统文化项目,缺乏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设施;规模上,由于大多设施都集中在老城区,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大多数规模偏小;空间上存在三镇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多数设施集中在汉口地区,武昌地区分布有少量设施,汉阳地区仅有琴台艺术中心。

2、区级文化设施发展落后,基层群众性文化场馆场馆数量锐减

区级文化设施配套种类较为齐全,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多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设),设施规模普遍偏小,且主要集中分布在老城区,辐射范围有限。一些基层群众性文化场馆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场馆数量锐减,文化设施受其它用地挤压呈现萎缩现象。同时,相应的文化配套服务内容也未及时跟上市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要求,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通俗类演艺厅增长较快,公益性文化设施有被侵占的趋势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作用的影响,专业影院发展较快,多以大型为主,并突出一院多厅、循环放映的特点,数量与质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都较为突出;参与感较强的通俗类演艺厅发展也相对较快,反映了武汉独有的市民文化特点;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休闲需求的增长,大型文化公园的建设也呼之欲出。而类似于图书馆、群艺馆等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设施,相比之下呈现发展缓慢的局面。

4、博物馆建设突破传统体制和历史题材,呈现小型化、专业化特征

博物馆建设突破传统体制和历史题材,出现学校办、企业和各类民营博物馆,其建设呈现小型化、专业化特征。

(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上轮总规提出:规划布局市级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完善个区级文化馆所,配套建设社区文化场所,以建立市、区、居住区三级文化设施体系。

建设长江二桥综合文化中心、沙湖影视中心、月湖艺术中心三大中心。

在中心城区外围每个综合组团中心,布局8—10公顷的区级文化中心。

上轮总规文化中心实施情况一览表

1、上轮规划的实施推进了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根据规划设想,月湖文化中心正在兴建,一系列图书馆、剧院等项目陆续建成。

2、市级文化中心建设受用地开发挤压难以形成。上轮总体规划的市级文化中心均位于城市核心地段,地段好、地价贵,且有一定拆迁量,在规划控制过程

中受到了较大阻力,除月湖文化中心正在建设外,其他各文化中心未能形成。二桥文化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受到房地产开发的冲击,被侵占作为居住用地,沙湖文化中心则由于沙湖填湖而搁置,而在老城区交通不便地段,却建设了湖北剧院。

3、外围各综合组团区级文化中心则由于组团结构的尚未成熟而未形成。

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一)规划目标

构建市、区、社区三级文化设施体系,一方面建设大型高标准的城市文化中心(区),一方面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的普及,大力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面向大众的城市文化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功能,增强文化辐射力,凸显武汉中部地区文化中心地位。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统筹公益性、非公益性等各类文化设施布局,保障文化设施满足城市居民文化多样化需求。

2、特色标志原则:通过的对市、区级大型文化设施的规划布局,结合武汉市山水资源,建设具有武汉地区特色的、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聚集区,创造城市文化标志性形象。

3、普及功能原则:通过对区及社区级中小性设施的规划布局,在城乡全面普及文化设施建设,培育具有深入群众基础的城市文化氛围。

4、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和人口聚居情况,因地制宜布局各级各类文化设施。

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一)规模测算

1、博物馆和音乐厅、剧院、艺术馆标准与用地规模估算

武汉市文化设施建设与部分国内国际城市比较

根据比较分析国内外博物馆和音乐厅、剧院、艺术馆建设指标,到规划期末博物馆、音乐厅、剧院、艺术馆等代表高雅艺术和城市品味的文化设施配置综合标准为0.8所/十万人,总用地量将约2平方公里,即人均0.18平方米,其中,市、区级设施占总量的70%。

2、图书馆藏书量标准与用地规模估算

根据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显示:每5万人应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行标准为4公里;国内《图书馆规范》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市级公共图书馆藏书容量应达1~1.5册/人。本次规划确定2020年武汉市图书馆的藏书标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人均3册,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藏书平均每人拥有1~1.5册,新增用地规模为约10~15公顷。

(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本次规划延续上轮总规提出的市、区、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布局体系。在市、区二级体系建构中强调设施配备与行政管辖的对应性,在保持设施使用的可达性和公平性的同时,重视其建设的实施效率和使用效率,如在某些地区规划有市级大型文化中心同时,下级设施可适当减少规模,实现市级设施向下的替代。同时,

针对现状街道一级的设施,规划明确将其整合为各社区中心设施,提高其设施服务对象的针对性,提高其使用效率。

1、市级中心

市级中心体系中包含中心和副中心两个层次,共规划有六大市级中心及九大市级副中心。

(1)市级中心层次

依托武汉市自然山水及人文历史环境,集中布局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及音乐厅、美术馆等代表城市文化品位的高雅艺术的文化设施,形成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的集中式文化设施中心,体现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

在两江交汇处城市意向中心位置,集中建设六个市级文化中心,占地各为15~30公顷。分别为东湖文化艺术中心、汉口综合文化区、首义文化区、月湖艺术文化区、南岸嘴市民活动中心、沙湖现代艺术中心。

东湖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依托东湖风景区、武汉大学等高校群、省属新闻出版群、省博物馆、省艺术中心等资源,形成以滨湖风光、科技荟萃、文博展览、现代传媒文特色的文化中心。

汉口综合文化区规划:依托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利用现有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市美术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结合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引导,开发建设艺术工坊区、小型主题博物馆群,以及在二七组团规划建设音乐厅、现代雕塑馆等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具有展示、教育、艺术、博览、演艺等功能的汉口综合文化区。

首义文化区规划:依托黄鹤楼公园、辛亥首义遗址、紫阳湖公园等整合首义文化资源,在该区域引导建设辛亥革命博物馆等纪念、展示设施,形成以弘扬首义精神,展现首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首义文化区。

月湖艺术文化区规划:依托琴台、月湖、晴川阁、艺术中心等资源,建设提供音乐、歌舞、戏曲欣赏、交流的场所,形成特色声乐艺术文化区。

南岸咀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凸现两江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建设市民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设施,形成以现代性、文化性、群众性为特色的市民活动中心。

沙湖现代艺术中心规划:依托沙湖,建设提供现代艺术欣赏、文化交流、时尚休闲的场所,形成展示、创作、休闲、教育和传播等功能的现代艺术中心。

市级文化中心规划布局一览表

(2)市级中心层次

规划在主城新建设区以及城市六大发展轴上,建设九个中等规模的市级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占地各10-20公顷。集中布局中型图书馆、博览馆、剧院及音乐厅、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形成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的集中式文化设施中心,为各新城组团居民服务。

市级文化中心规划设布局一览表

2、区级中心设施

在保留提升现有区级文化设施基础上,完善区级文化设施内容,设施配置以多功能剧院、艺术活动中心、群艺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为主,并可根据各区文化发展不同特点选择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设施,主要满足各区文化娱乐需求。

主城区内,针对现有文化设施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央活动区的特点,规划确定在保留、提升现有区级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在外围组团中,结合规划新增的居住发展区布局区级文化设施,增加5公顷左右的区级文化设施用地。

远城区内,为集中使用文化资源,规划确定在未配置市级文化副中心的各远城区规划布局用地规模为5-8公顷的区级文化设施用地,在已配置市级文化副中心的各远城区根据需要依托城市商业中心设置3-5公顷左右的区级文化设施用地,区级文化设施用地主要依托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组团公共中心设置。

具体用地及设施规划布局见下表:

区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一览表

3、社区级中心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的相关标准,规划提出,社区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小型剧场等,强调近民、便民,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和精神交流空间。社区文化设施服务人口的规模控制为5万人左右,总面积每万人≥500㎡。同时规划要求对社区级文化设施进行集中安排,并结合同一级别,功能、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如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体育设施、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设施等)集中组合设置。其用地通过规划预留方式进行统一控制。

依据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要求,规划提出,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求每个乡镇必须配有综合文化站(参照城市社区级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进行配建)、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文化室,从而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需求。

五、专项设施规划

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安排,填遗补缺的原则。达到既有高起点、高科技、高标准的大型文化设施,又有规模适当、标准适宜、满足群众文化活动基本要求的基础文化设施。

(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博物馆类型划分比较复杂,除被指定为博物馆的机构外,在搜集、保护和传播活动方面具有博物馆性质的考古学和自然方面的遗址及历史遗址;科学中心和天文台等,也被认为符合博物馆的定义。国际上通常以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作为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按照这个标准主要划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它。

规划提出,在保留、改造现有各类博物馆的基础上,可在不同地区根据各自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建设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群)。

历史(革命史)类博物馆(群)规划:可在合汉口租界区、首义文化区、盘龙城风景区、中山舰旅游区等历史及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安排建设。

艺术类博物馆规划:可结合沙湖现代艺术文化中心、各类型艺术团体或院校

所在地进行建设。

科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类博物馆规划:其中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可根据其学科要求,选择环境条件符合的区域进行设置;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可依托武昌高校群以及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良好的人文科学环境,在东南新城组群内安排建设。

综合类以及其他(专业)类博物馆规划:可根据其不同的馆藏内容和要求进行选址建设。

展览类场馆规划:可根据经济发展以及不同市场需求进行选址建设。

武汉市博(览)物艺术馆规划

武汉市会展中心规划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提升现有的音乐厅、剧院的同时,建设月湖艺术文化区和沙湖现代艺术中心

两大艺术表演展示中心。在每个行政区配建小型多功能剧场,满足群众文化艺术欣赏的需求。

大、中型艺术场馆规划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在改造、扩建现有的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文化站、青少年宫)的同时,补充完善区级群众文化活动类设施的建设,确保有一个市级群众艺术馆,每个行政区有一个文化馆(站)、一个青少年宫。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1 总则 为在城市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全面提升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吸取有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成熟经验,参照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南京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本《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并为公共设施实施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标准》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新建地区进行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本《标准》控制预留用地,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时,应结合人口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既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鼓励功能混合、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保障房片区的公共设施配套,要根据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针对性核算,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 基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遵循公益性设施优先、集约节约用地、复合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衔接各类相关专项规划,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行政辖区及其管理要求、各类设施服务范围和人口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和设施情况等,设施项目、规模及布局可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 本《标准》提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中涉及用地的为刚性规定,新建地区规划建设时必须予以保证,已建成区尽量通过用地盘整达到标准。用地上配套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强度,可根据服务范围内住宅的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做适当调整。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规范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 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v1.0 可编辑可修改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综合考虑建设规模以及投资、布局方式等,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基础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简介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 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 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如下: 农村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包括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

精品文档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电力设施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规范居民住宅供电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用电可靠性,结合冀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配电网现状,本着安全、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冀北地区设区市市区新建的属于城市电网供电的住宅小区电力设施建设均执行本标准。 第三条居民住宅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当地电力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 ,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与居民住宅区设计同步。 第四条居民住宅区供配电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负荷性质和容量,按照安全、可靠、经济的原则,保障供电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用电的需求。 第五条居民住宅区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简化设计、施工,缩短建设周期,方便运行维护,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第六条居民住宅区供配电设备的选型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原则,采用免维护或少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型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

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第七条居民住宅区内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靠性出发,应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或电缆。低 压电缆线路的配置应考虑 10-15 年的发展要求。 第二章供配电设计 第八条负荷性质的确定。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程》 GB50052-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中对电力重要负荷分级的要求,住宅电力负荷分三级: 一级负荷:十九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的消防用电等。 二级负荷:十层至十八层的高层住宅的消防用电。 三级负荷:一级和二级以外的负荷。 第九条负荷容量设计: 1.居民住宅区用电容量按建筑面积 22 50W/m计算, 80 m 及以下的住宅按每户 4 千瓦配置。有特殊需要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实际设备容量计算。设备容量不 明确时,按负荷密度估算:办公 60-100W/m2;商业100-150W/m2。 第十条居民住宅区供电: 1.电源要求: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与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与节约用地,创建与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与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1、0、5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与人口规模、用地与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与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 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与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与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与服务业、金融与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与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与出版类、 图书与展览类、文化艺术与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

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

前言 为了与新颁布的《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相协调,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指导杭州市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根据杭州市规划局和杭州市建设委员会的相关指令和要求,编制《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该规定的编制是根据《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结合近年新编的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和规定,对《杭州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送审稿)》(2004)进行修编,同时新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规定和要求。 本次规定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级和分类设置;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的设置进行修编;对公益性设施、经营性设施进行分类,并采用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区别控制;增加新旧区的差别化配置等条款。 本规定在城市级公共设施设置要求中不包括市政设施的设置规定,只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求中,包含市政公用设施(居住区及居住区以下级)配置规定。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公共设施布局原则 (3) 4 城市公共设施设置要求 (4) 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求 (12) 5.1设置要求 (12) 5.2旧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差别配置 (14) 附表一:杭州市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定额指标 (26) 附录A 本规定用词说明 (27)

1 总则 1.0.1 (目的和依据)为合理进行城市级公共设施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参照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和相关专项规划,修编《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新编《城市公共设施设置规定》,并将二者合并制订为本规定。 1.0.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设施和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建成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参照本规定执行或实行差别配置,确保配套设施达到标准、服务体现水平。 1.0.3 (设置原则)公共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节约用地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1.0.4 (设施分级)城市级公共设施指为城市(区)服务的公共设施;城市片区级公共设施指为外围独立城市组团、居住片区(大型居住区)等服务的城市区域性公共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基层社区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表1.0.4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居住小区基层社区户数(户)10000—16000 5000—7000 1500—2000 人口(人)30000—50000 15000—20000 4500—6000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居住小区—基层社区三级结构、居住区—基层社区、居住小区—基层社区两级结构及相对独立的基层社区等基本类型。 1.0.5 (设施分类)城市级、城市片区级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社会福利、行政办公等七类设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九类设施。 1.0.6(设施属性区分)根据各类设施基本服务属性的不同,公共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公共设施两类。 公益性公共设施的配置要保持严格刚性管理;经营性公共设施的配套可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以应对当前市场逐步完善和用地功能混合布局的发展趋势。 1.0.7 (指标分类)公共设施的指标控制分为控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公益性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为控制性指标;经营性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为指导性指标。 1.0.8 (规划落实)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目标、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分别在规划管理单元中落实。通过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明确相关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位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1.0.9公共设施的设置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10本规定由杭州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公共服务设施产权界定辨析

公共服务设施(公建配套)产权辨析 一、公建配套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目前,我国立法未对公建配套的含义进行明确界定。原建 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称之为“居住区公共服 务设施”,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中,多表述为“居住区 配建设施”或“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一般而言, 公建配套是指开发商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居住区的设计标 准规划设计,在住宅区土地范围内与商品住宅配套修建的 各种公用建筑和公用服务设施。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 公共建筑。配套基础设施是指住宅区内的道路、燃气、供 水、排水(污水)、环卫、绿化、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网 络等设施;配套公共建筑是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办公)服务、市政公用和行 政管理及其它设施。新建住宅区遵循公建配套设施与新住 宅统一规划、统一设施、统一建设、统一交付的原则。 (二)分类: 对于公建配套的分类,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

1)按照使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指教育、医疗卫生、文 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办公)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设施 2)按盈利与否可分为非营业性公建配套、营业性公建配套 和社会公益性公建配套。 a)非营业性公建配套,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住宅 区内配套的公建配套设施,其建设成本不列入住宅 区商品房建设成本,权属归住宅区内全体业主所有。 开发和经营企业不得销售,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 其使用权; b)营业性公建配套,是指适宜进行市场化运作,在住 宅区内配置的公建配套设施,其建设成本不列入住 宅区商品房建设成本。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 益”的原则,其权属归投资者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必 须纳入住宅区统一的物业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 改变其规划用途; c)社会公益性公建配套设施,是指政府统一建设的或 住宅区开发建设单位附带建设的公益性公建配套设 施,权属归政府所有。由开发建设单位附带建设, 建成后移交给政府制定部门。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市规发〔2006〕384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我委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中的指标进行修订,重新制定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 本《指标》是指导规划设计人员编制本市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本《指标》已于2006年1月25日经市政府专题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6年6月1日起执行。我委将依据有关规划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居住地区规划设计中执行本《指标》情况的监督管理,并请有关部门按照本《指标》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文本 1 总则 1.1为保证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标。 1.2本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3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 1.4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或建设规模)分四级。 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为2.8人,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1.5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在符合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可根据城市规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本指标是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最低基本标准。 1.6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等八类。 1.7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附表1、2、3、4设置。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T50- -2009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Standard for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报批稿)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2009年3月

根据宜居重庆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2007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7年11月1日)的精神,本标准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与分级;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5 标准街道社区;6 标准基层社区; 7 农村社区。 本标准由重庆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标准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交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重庆市渝中区朝东路1号,邮编:400011,电话:6373761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 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余颖刘利宋智王华淳魏英何丹杨李宁审查专家:孟东方周顺元陶坤宏黄天其黄安会董世永廖百茫(按姓氏笔画)

1 总则 (5) 2 术语 (6) 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7) 4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 (8) 4.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8) 4.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依据 (8) 5 标准街道社区 (9) 5.1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9) 5.2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9) 5.3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9) 6 标准基层社区 (12) 6.1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2) 6.2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12) 6.3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2) 7 农村社区 (15) 7.1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5) 7.2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15) 7.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5) 本标准用词说明 (18)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1.1【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1.3【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1.4【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1.5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2.1【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现状调查表

馆陶县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1、最新版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及实施情况 2、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3、《馆陶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4、《馆陶县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馆陶县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6、《馆陶县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7、《馆陶县宗教、福利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8、上一轮总体规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宗教、福利实施情况。 9、全县个社区居委员会。全县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另有流动人口约万人。服务于上述空间范围内的人口,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情况如下: 教育设施利用现状 现状幼儿园所,共班,占地公顷, 小学所,共班,占地公顷,在校学生人。 初中所,共班,占地公顷,在校学生人; 普通高中所,共班,占地公顷,在校学生人。 2013年城区幼儿园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名称地址性质(公 办/私立) 教师人数 (人) 幼儿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013年城区小学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 名称 地址 性质(公 办/私立) 班级数 (班) 教师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年城区初中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 名称 地址 性质(公 办/私立) 班级数 (班) 教师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年城区高中现状情况调查表 序号学校 名称 地址 性质(公 办/私立) 班级数 (班) 教师人数 (人) 学生人数 (人) 占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编制背景----------------------------------------- 1 二、规划编制对象----------------------------------------- 1 三、规划编制目的----------------------------------------- 1 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2 第一部分武汉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3 一、发展背景--------------------------------------------- 3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 (一)现状用地-------------------------------------------------- 3(二)现状设施-------------------------------------------------- 4(三)现状评述-------------------------------------------------- 4(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5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6 (一)规划目标-------------------------------------------------- 6(二)规划原则-------------------------------------------------- 6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6 (一)规模测算-------------------------------------------------- 6(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7五、专项设施规划---------------------------------------- 11 (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11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13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14 (四)图书馆规划----------------------------------------------- 15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作者:————————————————————————————————日期: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 ial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如下: 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漳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30)》主

《漳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漳州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相一致,包括芗城区、龙文区、圆山新城、台商投资区四个片区,规划范围约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年;远期:~年。 三、规划对象及主要思路 规划以《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按照《福建省关于加强城镇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意见》文件精神及国家相关规范,通过对漳州中心城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根据漳州总规相关要求,规划按“分类、分级、分区”的内容与思路进行编制。“分类”是将公共服务设施按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及社会福利设施分为五大类别;“分级”是根据《导则》要求,以居住人口为导向,将按市(区)-街道—社区三级配置;“分区”是以总规为依据,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圆山新城及台商投资区四大片区进行分类控制引导。 四、总体目标 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建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形成与漳州市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中心明确、层次清晰、超前均衡的公共设施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五、规划原则 、合理布局原则:合理规划配置五类公共服务设施,使之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适应,通过空间布局满足人们对各类设施的使用需求。 、适度超前原则:科学预测城市和各类设施未来发展趋势,在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的同时,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适度超前。 、区别规划原则:规划坚持新区带动策略,区别看待老城区与新区设施建设。老城区以设施整合、置换为主,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新区坚持高标准建设,以公共设施建设引导新区发展。 、整体规划原则:各类设施布局规划以服务漳州市中心城区为主,兼顾周边城乡结合地区,部分地段打破行政区界线,整体规划。同时各类设施之间强调共建共享。 、分期实施原则:本次规划按照片区开发时序,分近、远期分期实施。 六、分项规划 (一)教育设施 一、规划目标 近期重点解决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紧张、超负荷招生问题,以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增学位需求,结合中职园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置换教育资源,缓解漳州老城区学位问题。 远期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统筹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为教育资源预留一定的空间用地,建立从学前教育至初高等教育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规划指标 、千人指标 通过对漳州中心城区就学情况及相关政策的综合分析,本次规划将以《福建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为依据,针对漳州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确定千人指标为:初等教育(小学):座千人;中等教育(初中):座千人;中等教育(高中、中职):座千人。 、生均用地指标 针对城市开发时序的不同,划分为老城区及城市新区,规划以《福建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为依据,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生均用地指标。 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如下: 小学生均用地为-平方米人,其中老城区学校生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人,新区学校生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人。 初中生均用地为-平方米人,其中老城区学校中学生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人,新区学校中学生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人。 高中生均用地为-平方米人,其中老城区学校中学生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人;新区学校中学生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胡筱晨,谢新鹏,赵英伟 摘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在河南省淮阳县的调查研究,剖析农村地区现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特征与问题,表现为公益型主导、市场型补充,低水平、均质化配置,类型少、缺口大等;依托公共设施区位和中心地理论,提出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法,并采取综合潜力评价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结果修正;最后提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策略。本文的研究以期指导淮阳县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为河南省及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河南省淮阳县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相对城市严重滞后,长期面临总量不足、体系不完整、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率低下等状况,在国家提出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下,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新时期下农村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淮阳县为例,从农民的需求角度剖析了现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农村地区公共设施的布局策略和配置方法,以期指导淮阳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1.2 研究对象 基于《“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及经济、社会学界对“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的界定,本次研究主要以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公开享用的公益性服务设施为主,包括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及社会福利等;同时考虑到农村居民对于生活、生产劳动的需求,将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零售、农贸市场以及生产相关的农业生产服务设施也纳入到研究范畴。 本次研究以河南省淮阳县为例,探索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策略。淮阳县地处黄淮平原农区,居周口市腹心,是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总产值高,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基数大,但外流人口占比高,老龄化明显,2015年底总人口130.35万人,外出人口达30.96万人,老龄化率(65周岁以上)为10.7%。全县辖7镇11个乡,包含465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淮阳县作为典型的传统农区大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