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2)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美苏两极格局走向分化

2.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

(1)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20世纪50-60年代)

(2)西方阵营的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

(3)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20世纪80年代)

(4)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3.世界多极化的表现:除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力量中心

4.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后者一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座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1.国际政治地缘合作的背景

从全球来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两大主题。合作有利于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第三世界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面对超级大国的争夺和干预,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提高对本地区事务和问题的发言权和控制力。许多发达国家也不希望发生冲突和战争,它们强烈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的意义和表现:

一些国家基于地域上的联系,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非洲统一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国际形势动荡不安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存在,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2)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摩擦和贸易争端加剧,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3)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南北关系紧张;

(4)原先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压制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等,重新出现并日益突出,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

5.地区性冲突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爆发的局部战争

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及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主要因素

(1)阿以冲突的原因:民族、宗教矛盾、领土、资源纠纷

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全球战略而插手中东事务。

(2)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主要因素:

巴勒斯坦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

被占领土问题

水源问题

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

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划分

分布:发达国家:北半球

发展中国家:南半球

人口:发达国家:占世界20%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80%

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发达国家:占世界78%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22%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异

3.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原因

(1)形成过程: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的核心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欧洲人的经济活动逐步扩大到拉美、非洲、北美、印度、东亚、大洋州。

(2)形成原因:从地理上看,这种格局是欧洲经济活动向外扩散的结果,其实质是长期的武力征服、殖民掠夺和不合理的边缘地位 核心地位 经济地位 初始工业化或农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发展阶段 原料、燃料和服装、玩具等轻工业产品 计算机、通讯设备等高技术产品、资金、技术 对外贸易 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从业人员多,商品率低 高度机械化,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非常高 农业特点 初级加工业为主、工业产值所

占比重低,采矿业比重大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和轻工业比重低,传统制造业比重在减少,尖端工业占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工业

特点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受剥削和不平等的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

2.经济全球化表现:

①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

②企业生产过程不再局限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联合完成。

③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在当代,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

科技进步: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够大量生产和销售。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金、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利用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三)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1.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达国家制造业、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在贸易、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占据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

2.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不利地位——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1)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而低廉,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被后者控制;

(2)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3)由于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4)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多是先进的工业产品和零件,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农矿产品和轻工产品,低级产品与高级工业产品在交换中,始终处于不等价状态;

(5)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给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多困难;

(6)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有可能在贸易和环保等方面提出苛刻条件,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高门槛。

3.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面临挑战和机遇——由于自身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会拉大。

拉美地区:通过国内改革为提高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东亚和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成为吸引外资较多的地区。

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波动明显

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政治冲突频繁,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低。

结论: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谁不参与,谁就落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理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世界经济区域化

1.形成背景: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2.特点: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另外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

区域经济集团在集团内国家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互补合作。

3.经济区域化的作用: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经济区域化也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4.经济区域化的原因:(1)区域内经济联系密切,交往便利,易于找到利益共同点,建立一体化组织

(2)一些经济大国为抢占世界市场更多的份额,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极力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

(3)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政治协调和合作,以集团姿态对应发达国家的竞争和不合理的经济秩序,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1.欧洲联盟(EU)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

世界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4·东北三省联考)读“固体地球表面随高度的分布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关于主要陆地面和主要海底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陆地面与主要海底面面积大致相当 B.主要陆地面中高度200~500米的丘陵面积最大 C.主要海底面中最大面积的深度区域是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D.主要海底面的深度差大于主要陆地面的高度差 2.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陆地最高点与海洋最深处的连线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地区 B.陆地最高点以北地区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C.海洋最深处的形成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 D.海洋最深处西侧的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1.D 2.C第1题,据图可以判断出主要陆地面中高度1 000米的部分在横坐标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陆地面积大于主要海底面积,海底面最大面积的深度区域水深超过200米,那里基本没有生物,也

就没有渔业资源。海底面的深度差由0米到最深处的11 034米(马里亚纳海沟)。而陆地面的高度差为-415米(死海)到最高处8 844.43米(珠穆朗玛峰)。第2题,陆地最高点为喜马拉雅山脉与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连线主要在亚热带地区。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巴西高原,而最高点以北的高原为青藏高原。海洋最深处——海沟的形成为板块挤压碰撞的消亡边界,故为水平运动。其西侧岛屿为菲律宾群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南端为热带雨林气候。 (2014·东营模拟)读“世界某大陆西岸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该图表示的大陆可能是() A.非洲B.南美洲 C.北美洲D.澳大利亚 4.该大陆F处沿海多大雾天气,其原因可能是() A.寒暖流交汇 B.副高控制,水汽不易扩散 C.板块交界处,多温泉 D.沿岸有寒流经过 解析:3.A 4.D第3题,根据该大陆的纬度范围及其降水的纬度分布情况,可推测应该为非洲大陆。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处受寒流影响,因而多雾。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提分专用)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提分专用) 一、选择题 (2019·齐鲁名校联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1.B 2.C 3.A第1题,中国古代商船为实现顺风顺水航行,一般选择冬季从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吹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流),鱼类饵料丰富,是捕鱼的好时机;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新加坡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并不盛产棉花。第2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第3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④错。 (2019·武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从成因上看,世界最高山峰与世界最深海沟都位于() A.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B.两个大陆板块交界处 C.两个大洋板块交界处D.板块的内部 5.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A.全球陆地面积约为海洋面积的30% B.全球陆地近一半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 C.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平均高度数值 D.大陆架的海水深度是全球海水平均深度的1/2 解析:4.A 5.C第4题,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世界最深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都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仔细读图,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约为海洋面积的40%,A错;全球陆地近2/3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B错;图中明显表明,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 000 m,而陆地平均高度约为1 000 m。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C对;大陆架的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 m,而全球海水平均深度为4 000 m,两者相差很大,D错。 (2019·郑州联考)如图为某半球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 一、选择题 (2019·齐鲁名校联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1.B 2.C 3.A 第1题,中国古代商船为实现顺风顺水航行,一般选择冬季从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吹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流),鱼类饵料丰富,是捕鱼的好时机;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新加坡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并不盛产棉花。

第18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8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选择题 题点1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 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3.到1970年,东欧和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欧盟增加新成员 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国家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统一的国家D.欧美均衡对峙的格局 5.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专项练习:世界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18·安徽皖中地区入学摸底]读世界部分海峡位置示意图(图K36-1),回答1~3题。 图K36-1 1.有关图中所示海峡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是英吉利海峡 B.②是马六甲海峡 C.③是直布罗陀海峡 D.④是麦哲伦海峡 2.图中联系两大洋的海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图示海峡中,两侧分属于两个大洲的海峡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黑龙江省牡丹江上学期开学摸底]图K36-2为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图K36-2 4.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5.在图示板块边界处附近,常常形成 ( ) A.高大的海岸山脉 B.海岭 C.一系列岛弧 D.深邃的海沟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表。据此回答6~7题。 6.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 A.上海、莫斯科、孟买 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 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7.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 大陆西岸 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 读图K36-3,回答8~9题。 图K36-3 8.索马里半岛沿岸有一条沙漠带,有关这里热带沙漠气候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终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下 ②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较为干燥 ③冬季盛行东北风,较为干燥 ④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若图中等值距为4℃,则甲点气温可能为( ) A.17℃ B.20℃ C.24℃ D.29℃ [2018·广西贵港覃塘高中8月月考]读某岛屿等高线图(图K36-4,单位:米)及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K36-5),回答10~11题。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训练指要 1.了解领土的空间特征:了解国力的概念及影响国力的主要因素;理解国力的地理意义。 2.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注意与时政热点结合分析,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第三世界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形成于() A.地理大发现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变化最突出的大洲是() A.非洲B.欧洲C.亚洲D.美洲3.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出现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波兰D.法国4.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二战前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B.利比里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5.关于形成南北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国家资源贫乏 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C.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6.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最早出现的大洲是() A.大洋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7.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8.下列国家不包括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是() A.美国B.加拿大C.墨西哥D.古巴9.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 B.在美国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欧洲也加入核心地区 C.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入核心地区 D.西欧经济首先位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 10.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界流动 B.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2020-2021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重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 难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具有关图、表;文字资料;地图册;教科书 复习提问有人曾说:20世纪是人类动手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动脑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动手的事件中,涉及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卷人人数之众,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之重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近现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双方是哪两个集团吗?战争的结局如何? 同盟国和协约国。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析两幅图,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有何变化?战争对欧洲地理格局有何影响?

讲授新课 [媒体演示]动画演示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尤其是教材提到的几个要点,应分先后逐次显示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 [学生讨论](略) [小结] [设问过渡]现在返回来想一想,第一次大战前世界上有哪些强大的国家?(英国、法国、 德国、俄国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殖民地国家不愿自动放弃殖民地,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实力与势力范围的不平衡。战争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一次大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就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太平吗?答案是不可能。事实是,仅仅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德、意、日经济的崛起,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德国一分为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设问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片断,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个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哪两个阵营?现在多极世界主要有哪几个政治经济中心? [媒体演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过程,盟国的反击过程,战后的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缩小 奥匈崩溃 俄国革命 英法衰败 美日兴起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1.下列有关运河和海峡的叙述中,属于错误的一条是: A.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 B.麦哲伦海峡分隔南美大陆和火地岛C.基尔运河联系北海和波罗的海 D.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墨西哥湾2.位于两个大洲之间的海峡有: A.麦哲伦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多佛尔海峡 D.马六甲海峡 3.世界上海陆面积比例是: A.各占一半 B.2/3陆地 C.1/4海洋 D.三分陆七分海 读“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面积与平均海拔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的大洲依次是( ) A.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B.大洋洲、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北美洲 C.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 D.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欧洲 5. 赤道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 A.②B.③ C.④D.⑤ 读“六大洲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比较图”,完成6~7题。 6.水资源总量最多和最少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非洲 B.亚洲大洋洲 C.南美洲欧洲 D.南美洲大洋洲 7. 六大洲水资源分布差异明显的根本原因是() A.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B.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C.河流的空间分布不均 D.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 下图为四个国家的轮廓简图,每个图中标示了一些典型经纬线。据此回答8~10题。 8.关于四国的地理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有三个国家的人口主要是白种人 B.最多有两个国家与中国进行大宗铁矿石贸易 C.有两个国家以热带气候为主 D.有两个国家大量生产棉花 9.关于四国地理位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在乙的西南 B.乙丁两国地处板块张裂区 C.丙与丁国间的海运最短距离须经过印度洋 D.四个国家都是临海国家 10.乙国已成为向丙国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促使大量乙国人口移民丙国的原因不包括( ) A.乙国人口多,人口压力大 B.丙国地广人稀,就业机会多 C.乙国社会福利保障差 D.丙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发达 11.从B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至G大洲最大港口(上海),沿最短海上航线所经过的海峡依次是下图中的( )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一)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2011·杭州模拟)读某大洲沿60°W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B.地形单一,平均海拔高 C.地势起伏大,山地丘陵为主 ' D.中间高两边低,河流呈放射状 2.关于①、②地地质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均不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较稳定 C.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D.②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岩浆活动和地热 读“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图”,回答3~5题。 ' 3.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越高,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B.纬度越低,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C.纬度越低,陆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纬度越高,海陆比例趋于平衡 4.由图可判断,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5.与60°N附近相比,60°S附近不具有的地理特征是() A.气压更高B.年降水量更加丰富 C.等温线更加平直D.风速更大 (2011·泉州模拟)下列四国局部图中的甲、乙、丙、丁为各国重要海港。读图,回答6~8题。 6.甲港口主要输出的物资是() A.粮食B.煤炭 C.木材D.铁矿石 # 7.丙港与丁港相比() A.沿岸都为暖流流经B.高温期一致 C.沿岸都为寒流流经D.多雨期一致 8.有关四国间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所在国从乙所在国进口铁矿石 B.丁所在国从甲所在国进口煤炭 C.乙所在国出口小汽车到甲所在国 D.丙所在国出口石油到乙所在国 、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读下列四个半岛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半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火山地震 B.四个半岛均临海,故气候均具有海洋性特点 C.半岛②③降水多,和夏季风有关 D.半岛④西侧多峡湾,是由于冰川侵蚀的结果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课后思考题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 ③政治地理位置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政治地理: 1)政治地理单元(P323)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2)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3)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 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 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 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 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一、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 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

高一地理导学案制作人:王丹丹审核人:吴淑霞课题:第二单元居民与聚落、世界的发展差异(5) 备课日期:3.6 授课日期:3.16 姓名: 班级: 读“经纬网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C两点都位于南半球 B.A、B、C、D四点中有三点位于东半球 C.D点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 D.C点位于D点的正西方向 2.若飞机从图中B点飞往C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其方向是 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先向北后向南 D.先向南后向北3、下列国家中地跨欧亚两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右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右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5.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下面是一组海峡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四海峡中,最迟进入新的一天的是 A. A海峡 B. B海峡 C. C海峡 D.海峡 7.当“北京时间”是8月1日17时,太阳直射点正射在哪一个海峡附近 A.A海峡 B.B海峡 C.C海峡D.D海峡

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①气温年较差②降水量的季节变化③夏季风风向和影响时间长短④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日本一月0℃等温线与北纬38度纬线基本吻合,中国一月0℃等温线与北纬33度纬线基本吻合,该事实说明 A.日本一月平均气温受冬季风影响大 B.日本南北温差大 C.日本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纬度比中国高 D.日本雨季开始时间比中国早 下图是非洲部分区域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一年中,内罗毕有两个气温最高值的原因是( ) A.地处南半球 B.靠近大湖泊 C.地处高原 D.地处赤道附近 11.人们到内罗毕附近的天然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一年中最适宜的时间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0月 右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区域物产丰富,盛产 A.铜矿、小麦 B.亚麻、锡矿 C.煤矿、天然橡胶 D.水稻、锡矿 11.下列对图中M、N两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位于河口三角洲 B.全年高温多雨 C.水路交通都很便利 D.自然灾害频发 初级产业产品的外销为澳大利亚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近五年 来由于降水极少,该国已面临“百年大旱”。权威人士提出“若再没有足够的雨水,将停止大部分农地的灌溉”。据此回答12-13题

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小到参与选举投票、大到国家领土和国家的关系等。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势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2、划分,三个级别: (1)国家的,即具有明确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 (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的,即由一国内部的行政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3、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三政治地理结构 1、任何一个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2、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主权、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四政治地理过程 1、和政治地理结构一样,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得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2、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 (1)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包括迁移扩散(移民、殖民方式,如美国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和扩展扩散(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产生连锁反应,如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两种。 (2)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德一体化进程、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 (3)政治分离。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等。 (4)主权的变化。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国家的基本特征

地球地图世界地理概况练习题

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一测试地理学科试题 2015.10 竖版世界地图以崭新的视野展示世界.读 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位于北半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乙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 A.(30°S,105°E)B.(30°S,105°W) C.(30°S,75°E)D.(30°S,75°W) 3、甲、乙、丙、丁对应的地理区域,正确的是 () A.甲﹣南美洲 B.乙﹣太平洋 C.丙﹣南极洲 D.丁﹣印度洋 读右图,完成4—6题. 4、M观景台东侧陡崖的的高度是() A.275米 B.300米 C.450米 D.200米 5、M、N两观景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 实地距离是() A.1千米 B.10千米 C.100千米 D.1000千米 6、N观景台的主要作用() A.仰望飞瀑 B.俯瞰奇峰 C.近观云雾 D.远眺群山 读右图,完成7-8题: 7、指出图中流经辛庄和城区的河 流基本流向() A.自东北流向西南 B.自东南流向西北 C.自西南流向东北

D.自西北流向东南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地为山谷 B.乙地为山脊 C.四条线路中,①线坡度最陡 D.图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9、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活 动,在当地某个山区(图 所示)考察,按预定计划 需搭帐篷宿营.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从安全的角度最适合宿 营的地点是D点 B.测得图中海拔最高处的 气温为20℃,那么C处气 温为18.8℃ C.图中①②两处坡度较陡的是②处 D.图中①②两处都为山脊 读某地区经纬网及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位于荆门市(31°N, 112°E)东北方向 B.该地区位于北温带,有太 阳直射 C.甲村的经纬度为33°22′ N,118°12′W D.乙村附近的河流有西南向 东北流 11、图示四地中最适宜开展户 外攀岩运动的是() A.甲B.乙C.丙D.丁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12—13题。

高中一年级地理知识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五单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一)第五单元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 了解不同阶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 明确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现状。 (二)学习指导 【知识结构】 ??????? ?????????????????????????????因素增多,阿以冲突的原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球合作与冲突国际政治的地、印等多极格局美、西欧、日、俄、中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图变化 两次大战引发世界政治国际政治关系图全球政治区域划分的地概念政治地图两次大战及其影响地理格局世界政治 【知识要点】 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 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 3. 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 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 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 2. 英法被严重削弱 3. 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 4. 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 5. 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二.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除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 政治经济中心 三. 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一)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 1. 阿拉伯国家联盟 2. 非洲统一组织 3.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主要地区性冲突 1. 阿以冲突 2. 海湾战争

3. 科索沃战争 【教材分析】 一. 本课讲述三个问题: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二是当前一超多强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家间地缘政治冲突相合作的特点及其表现。 二. 世界政治地图表现了一定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政治体系的区域划分和组合对立关系。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则可以体现区域或者全球政治现象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是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三. 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教材以欧洲政治地图的演变为例,讲述主要参战国对阵形势和战后政治地图的重划。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主要集中在欧洲。 1. 西方列强看来,海外殖民地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欧洲,英、德矛盾最为突出。德国垄断资本实力超过英国.殖民地却不及英国的1/ll。在争霸过程中。英向法俄集团靠拢,德奥意则结成盟友。l914——l918年、旨在瓜分世界、分割和重分殖民地及财政资本势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这两大对立集团之间进行。在战争中,日本在1914年对德宣战,却不出兵欧洲战场,而是借机在亚洲扩大势力和影响。意大利在1915年向奥匈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而退出战争。美国则向德国宣战。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根本矛盾,相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又发生新的变化。美国和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德国在英美扶持下重新崛起、为再度称霸世界奠定经济基础。后起的日本和意大利不满于战后现状、企图侵占更多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先后走上疯狂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在20世纪30年代结成企图征服世界的轴心集团。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欧洲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蒙古一起构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2)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对抗。由于国家利益和战略构想发生冲突,美苏两国关系从战时的结盟不断走向紧张直到全面冷战,并按意识形态差异分别组建了经济集团和政治军事联盟。美国为遏制苏联,在从北大西洋经西欧、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西太平洋和东北亚的漫长地带,建立了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体的庞大军事集团。战后在阿富汗、越南、中东、柬埔寨等地爆发的地区冲突,都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有关。 (3)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基于发展经济、改变长期落后状态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利益。它们采取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例如不结盟运动、各种行业性或地区性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两极格局阵线分明、相互对峙、针锋相对和全面对抗的态势不同,多极化的世界政治地图呈现出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复杂局面。应该说,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与两极格局的分化和瓦解相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