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1).doc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1).doc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1).doc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1).doc

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模仿经济学

任寿根

南京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提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越来越重视用“模仿”、“羊群行为”等来分析经济问题,如

Scharfstein模型和Banerjee模型。本文在引入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行为

经济学进行了发展,研究了“模仿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基本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弥补了新

凯恩斯主义缺陷,为微观分析转向宏观分析提供了一种过渡,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关键词:模仿经济学羊群行为模仿

一、引言

近年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有一种新的倾向,即用“模仿”、“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分析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1在整个经济学的演进过程中,对模仿的忽视,或未将模仿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来对待,大大减弱了经济假说的解释力。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模仿(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等)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这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实质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经济行为互动过程及其均衡的科学。而要研究人的互动就离不开研究模仿,因为模仿是人互动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以模仿作为核心概念构建一门新的经济学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本文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创建“模仿经济学”的构想。

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有一套成熟的理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Tarde,1903; McDougall,1928)。McDougall(1928)认为,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模仿”一词仅用于一个体模仿或再现另一个体的行为和身体动作;从狭义上讲模仿和模仿性(imitativeness)通常被认为属于一种本能。作为一种行为,模仿不能简单归结为“S-R”(刺激—反应)的纯物理过程,它属于一种心理过程,反映心理和物理的一种双重变化。现代社会心理学把模仿(imitation)解释为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入到经济分析中,构成经济学关于模仿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模仿是人类互动关系中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模仿是普遍存在的。用经济学的语言描述,模仿是指后动经济行为主体受先动经济主体的影响,在利益驱使和规避风险的动机下,采取与先动经济主体一样的行为。在经济学中,模仿的“用途”较广。经济学中用“模仿”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成果主要有Shumpeter的技术创新理论,Lieberman、Montgomery、Fligstein、Haunschchild等人的企业模仿行为理论,Scherfstein、Stein和Banerjee的羊群行为理论,Kahneman、Tversky、Laibson、Thaler

①从本质上看,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等均由模仿造成的。

等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等。

Shumpeter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波动,其中涉及到模仿的作用。Shumpeter认为,企业家受利润或盈利机会驱使进行“创新”,当一个企业“创新”后,其提供的示范为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导致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产生经济高涨。随着模仿企业个数的越来越多,盈利机会逐渐消失,导致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减少,造成经济收缩。

Lieberman、Montgomery(1988)在企业理论中提出,模仿是企业对竞争行为的一种战略回应,模仿者往往占有回避风险的优势,因为风险由首先采取策略的企业所承担。Fligstein(1985)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网中,先采用某些策略的企业(Prior adopter)的数量对模仿者或策略跟随者(Later adopter)采取该策略的机会有很大的影响。Haunschild(1993)指出,企业间对行为及企业组织结构的相互模仿非常普遍。Haunschild(1993)在研究连锁董事和企业行为间的关系时得出结论:当某企业的经理兼任其他企业的董事时,他会面对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一系列经营和战略决策,关联企业的组织形式及行为会自然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不论是经理担任连锁董事,还是次要的管理人员或外部董事担任连锁董事,信息的铺垫和模仿的动机使具有重要战略行为的关联企业在企业网中为其他企业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示范),从而促使其他企业采取相同的企业行为;模仿收购的行为既发生在相关企业之间,也发生在非相关企业之间,与收购相关的信息通过连锁董事在企业间传递,为企业间收购行为的互相模仿奠定基础。另外从案例中可以就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得出(陈东升,2000):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模仿不是单一式,模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消化、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去学习、模仿,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市场的特点,再进行创新;首先要找世界上最好的葫芦画瓢,先把这个葫芦画下来,一定会有不太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故就得修改,这个修改过程就是现实化过程、创新过程。

西方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理论。①而从根本上看,从众行为是由模仿造成的。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行为会以某种系统的方式偏离理性,非理性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非理性行为可分为二类,一是不呈时间序列的;二是呈时间序列的。而呈时间序列的又可分为两种形态: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形态和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形态。行为经济学指出,非理性行为的一个表现形式为从众行为,传统经济理论把所有行为视为理性与现实不相符。另外,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 Finamce Theory)从非理性出发动摇了传统金融理论的两大基石,即随机游走(Random Walk,RW)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应模型。实际上,羊群行为同样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况中,经营者简单地模仿其他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忽略独立的私人信息,虽然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的,但对于关心其在劳动市场声誉的经营者而言却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为,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观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对他而言,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因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拥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均衡是无效的。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决策次序,投资主体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与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相对的是非序列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也是由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模型假设任意两个投资主体之间的模仿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当模仿倾向较弱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收益服从高斯分布,而当模仿倾向较强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市场崩溃。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别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机构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经

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讨羊群行为的内在产生机制。对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方向(孙培源、施东晖,2002):一是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指定类型的投资者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二是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现有关于“模仿”的研究成果存在明显缺陷。首先,Shumpeter的“创新理论”重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但实际上,企业家同时又是模仿者。因为,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任何创新都是在模仿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实质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虽然Shumpeter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波动涉及到模仿的作用,但他却是以“创新”作为其核心,将模仿置于次要位置,视模仿为外生变量,另外,Shumpeter解释经济波动过于狭隘,仅把“创新”作为经济波动的初始冲击,但初始冲击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相应从狭隘角度对待模仿的作用。

其次,凯恩斯(1936)也较早地注意到了“模仿”的作用,但十分遗憾的是,他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模仿的内在运行机理进行剖析,没有运用和结合模仿对经济波动进行解释。

再次,行为经济学侧重非理性,倾向于偏离理性,而实际上,经济行为人有时是理性的,有时是非理性的,两者都不能偏颇,另外,行为经济学缺乏一个核心概念贯彻始终,因而未能重构经济学框架,以“行为”为其立足点过于宽泛,缺乏重心。行为金融理论中的“羊群行为”理论认为“羊群行为”有时从个体看是理性的,但从社会整体看是非理性的,但实际上,有的模仿行为从个体看是理性的,从社会整体看也是理性的,故“羊群行为”理论只是模仿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研究者倒过来把模仿视为羊群行为是错误的。

最后,现有研究成果是封闭式的,均未有意识地引入社会心理学“模仿”理论,提出以“模仿”为核心概念构建模仿经济学的设想。

二、模仿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比较成熟。模仿是社会心理学中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假定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是“本能论”;另一种是“非本能论”或“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Tarde、McDougall, Baldwin和James等人。Tarde(1903)强调模仿的本能性,他认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由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模仿是社会进步的根源,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发明和社会同化两个方面,发明不断涌现,由模仿使发明进入社会结构之中。McDougall(1928)认为模仿是一种人类一般或非特殊性先天倾向,是一种伪本能(pseudo-instincs)。在三种最重要的伪本能中,模仿(imitation)与其他两种伪本能暗示(suggestion)、移情(sympathy)是相互依赖的,扩展的“模仿”涵盖暗示、移情蕴含的过程。模仿动作以及激发和引导这些动作的感觉印象在本质上无特定性,其多样性不是由一种同质的意向的复杂性造成的,模仿多样性的后面没有一种共同情绪状态和在某些状态的特殊变化中寻求满足的共同冲动。McDougall依照产生模仿行为的心理过程类型区分了三类不同的模仿行为。第一类为以移情方式激发的表现性行为(expressive action)构成的模仿行为。这种外在的模仿行为就是本能,但非来自一种模仿本能,而是来自基本本能意向的感觉部分的特殊适应,附属于其表现出来的移情诱发的情绪和情感。第二类是念动(idea-motor)模仿行为。念动模仿行为是由于他人的动作表象易激发自身同样动作的表现。第三类是有意的、自愿的或自觉的模仿。某些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些

人的羡慕(admiration),他们有意地进行模仿。Badwin(1896)认为模仿是最重要的社会过程,属于模仿本能。James指出模仿性是人和其他群居动物共有的,是这一术语完全意义上的一种本能。

“非本能论”或“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Miller,Dollard和Bardura. Miller 和Dollard(1941)用“强化理论”说明人类模仿行为的产生。Miller用动物实验证明模仿是后天生成。因而他认为模仿是后天通过强化习得的。Miller把模仿行为分为同一行为、翻版行为和仿同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Bardura结合人类的认知过程来研究人类的模仿行为,他认为模仿不是本能性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

实际上,模仿可能是本能性的,也可能是非本能性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把模仿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如图1所示(周晓虹,1997)。自发模仿是指模仿者无意识模仿示范人。根据其产生的原因,自发模仿又可分为先天本能模仿和后天习得模仿。自觉模仿是指有意识模仿他人。按照模仿意识的程度,自觉模仿又可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适应性模仿是指模仿人为适应新的环境而模仿他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模仿人经过思考而有选择地模仿。如果模仿人经思考而采取的模仿行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即为合理模仿。如果模仿者经思考而采用的模仿行为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即为不合理模仿。

先天本能模仿

自发模仿

模后天习得模仿

仿

适应性模仿

自觉模仿

选择性模仿

图1 模仿的类型

社会心理学归纳了模仿的三条定律(Tarde,1903)。一是下降律,即下层群体有模仿上层群体的倾向;二是几何级数律,即在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三是先内后律,模仿者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一般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认为,作为人类心理的一种基本倾向,模仿在社会制度中的运作体现在群体间的互动中。模仿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与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模仿反映群体间与群体内部构成单位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要进一步理解模仿就必须分析群体及其互动关系。Burgess(1929)将群体定义为若干互动的具有特定人格的个体集合。Newcomb(1950)指出群体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分享有关特定事物的规范并扮演密切制约的社会角色的个体组成。Sargent and Williamson(1966)认为从最简单的仅包含两个人在内的“两个组合”到复杂的拥有数百万人口的民族都属于群体的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可作不同的分类。如可分为初级群体(首属群体)与次级群体(契约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Moreno(1951)运用社会测量学构造了社网图反映群体间的社会心理关系。如

图2所示。群体成员由圆圈表示,连线表示相互之间的选择,图中实线双箭头表示相互选择,虚线单箭头表示单方面选择。Moreno社网图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如J是群体中的一个孤独者。Moreno社网图还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群体或次群体,如图中的A、B、C、D和G、H、I就是两个亚群体。群体形成的前提为成员间的互动。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互动的解释主要有Mead and Blumer的符号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理论,Garfinkel的日常生活方法理论(Ethnomethodology),Homans and Blau的社会互动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群体的互动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符号互动理论中的“托马斯原理”假定表明情景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内部解释过程),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Blumer在接受Meade所提出的群体互动过程是持续进行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一是人们据其对客观现象的意义采取行动;二是人们赋予客观现象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三是在任何环境下,人们要经历内部解释过程。日常生活方法论主要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该理论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全部日常互动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支配,这些规则包含含蓄的理解、期待或背景假设。社会互动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个人利益是社会互动的影子动机,人际间的社会互动或交往过程是一种至少是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

图2 Moreno社网图

模仿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或过程。如果互动双方存在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行为相互制约,那么此种互动为对称性社会互动。如果互动双方的关系不是对等的,那么此种互动就是非对称性互动。模仿属于非对称性社会互动。在群体与互动理论中,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了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之下,人们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行为。Asch 经典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问题情境非常明确时,个人仍会因群体压力产生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实质是模仿,它是模仿过程的结果,是模仿本能的一种体现。此外,社会心理学中的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实际正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群体间及群体内部个体间的互动关系。不过,集群行为的互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互动关系。在这种行为集合中,模仿几乎居于中心。以时尚为例。时尚流行的大致轨迹为:当一种时髦顺应潮流时,一群人

会纷纷模仿,从而使这种时髦在社会中迅速蔓延。如果这种蔓延之风继续受模仿的作用扩张,那么时尚的震荡就不会停摆,最终会演变成为时狂。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解,模仿的作用有保守作用和进步作用之分。模仿的保守作用主要体现在习俗结块(the cake of custom)方面,它使不同群体的习俗和传统以路径依赖的方式沿传下来,从而形成不同群体组成个体的行为特色,个体通过模仿而获得的传统性格比先天性格占优势。模仿的保守作用充分显示由模仿获得的行为方式比思考和感觉的方式更稳固。模仿的进步作用表现连两个方面(McDougall,1928)。第一,通过模仿,使一个民族中特别优秀的成员所产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得以随时在这个民族中传播。第二,通过模仿,使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

模仿有时以反模仿的方式体现。塔德认为反模仿在使社会同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英国人不喜欢人们彼此拥抱、接吻、随意打手势,其原因是法国人喜欢这样做;英国人不会把头发留得很长或很短,其原因是德国人喜欢这样做。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因而具有行为科学的特性。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基础上形成的。模仿在社会心理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们在经济领域获得的结果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体现,而模仿是这种行为过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解释对经济学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模仿经济学:以模仿为核心概念

模仿经济学是以模仿为核心概念构建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它处于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交集区域。社会心理学有关模仿的成熟理论为把模仿引入经济学的核心区域、构建模仿经济学创造了前提。模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流经济学是一致的,其特点是从模仿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对主流经济学关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趋势进行重新解释与预测。

古典主流经济学关注如何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关注分工如何能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稀缺资源如何在多种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这种新古典式的关注至今仍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两难冲突”问题,即给定资源稀缺程度,各种产品之间的生产或消费存在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个“两难冲突”需要决策人权衡选择从而作出决策。但个人作出的决策不是孤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决策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博弈关系),这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果。同样,模仿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这一最根本的经济学问题,关注个人决策及其相互影响问题。从模仿经济学角度看,创新者(正面示范人)的存在为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示范,模仿人纷纷模仿(这实质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群体互动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群体)资源配置问题得以解决。因此,模仿经济学主要立足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互动理论,从模仿角度考察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

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新的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确立其核心概念,否则就会失去重心,导致内部逻辑的不一致。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货币主义理论以货币数量变化为核心概念,并由此展开其理论推演,获得一系列形式严谨的经济理论模型(其中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70年代早期兴起的理性预期理论以理性预期为其核心概念展开理论推演并提出政策主张,而且,理性预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F·穆思于1961年从工程学文献中借用的一个概念,理性预期学派由此发端。20世纪70年代晚期兴起的供给学派经济理论以供给作为其核心概念。公共选择学派经济理论以公共选择为其

核心概念。产权经济理论以产权作为其核心概念,交易成本经济理论以交易成本作为其核心概念。信息经济学以信息作为其核心概念。以模仿作为核心概念架构模仿经济学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成果。这至少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自发模仿(无意识模仿)和自觉模仿(有意识模仿)可进一步引出理性模仿与非理性模仿,这样便于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其二,从社会心理学的塔德模仿三定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可进一步推出经济学中的示范人(强势群体)——模仿人(弱势群体)模仿理论(任寿根,2001)、模仿从众律、模仿几何循环律等,其中的模仿几何循环律是指正面模仿导致经济良性循环,逆向模仿导致经济恶性循环(任寿根,2002)。其三,在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的作用有进步作用与保守作用之分,由此在模仿经济学中可以提出模仿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比如,一种新的有效的企业制度创新后,如果这种制度被模仿,则会产生正效应,推动整个企业制度的效率替换,从而符合效率资源配置的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再比如,从社会心理学中的模仿保守作用可以推论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路径依赖”。其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反模仿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经济领域中的许多反模仿案例。以对同类产品、同类行业、同类产业的差异性的解释为例。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增长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任何企业都希望通过某种优势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操纵权或控制权,其便利途径是生产差异产品。而生产差异产品的重要决策是进行反模仿,即在掌握示范人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的基础上,生产与其产品性能不同的产品。其五,由社会心理学中的Moreno社网图可以推导出模仿经济学中的可模仿与不可模仿,而不可模仿是垄断产生的重要原因(对垄断的一种新解释)。由Moreno社网图中的亚群体与次群体还可推导出模仿经济学中的内部模仿与外部模仿。内部模仿是指有关的创新品(技术、组织形式、产品)仅限于由固定契约关系构成的特定群体内部成员进行模仿。内部模仿通过法律和纪律(内部制度)予以保证和确认,如果无法通过法律和纪律(内部制度)予以保证,则内部模仿会变成外部模仿。外部模仿是指有关的创新品由非特定亚群体或次群体的成员进行模仿。一项产品生产技术未申请专利权,则可进行外部模仿;如果一项产品生产技术申请了专利权,则外部模仿是非法的,但可进行内部模仿。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案例较多。如某饮料集团公司生产技术(生产配方)获得专利权后,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可对该项生产技术进行模仿(内部模仿),而非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不能模仿(外部模仿非法)。这说明,内部模仿受契约条件限制,而外部模仿则不受契约条件限制。

把模仿作为模仿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符合人的经济行为本性。经济学从理性角度讨论人的经济行为本质,并把它作为研究的起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对理性进行了区分,如个人完全理性与个人有限理性、行为理性与知识理性、个性理性与集体理性等等。所谓理性行为是指效用函数或福利函数等良序函数的一致的极大化。理性行为假定是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用“理性公理”(Axioms of Rationality)刻画理性行为特征,这些公理包括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和选择性公理。Simon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假定进行了否定,他认为经济决策主体面临不确性时,决策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决策主体缺乏完整统一的、能对可能选择进行排序的效用函数,经济决策主体的备选方案是有限的,不能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事件估计出一个概率。Becker(1976)提出非理性概念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定进行修正,他区分了非理性的两种基本含义:冲动和惰性,前者与概率问题相联系,后者受过去选择的影响。莱本斯坦提出X非效率论对理性假设提出质疑。此外,熊彼特、哈耶克、缪尔达尔、罗宾逊、布坎南、科斯、诺思等人推进的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化倾向,博弈论对完全竞争的否定,新制度学派对交易费用为零的否定,信息经济学对信息完全对称的否定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主流经济等的理性行为假定。实际上,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定、西蒙的有限理性假定、贝克尔的非理性假定等均存在“绝对化”、“一般化”缺陷。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规律是人的经济行为,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又不是理性的。从模仿

经济学角度看,理性分为三类,即完全理性、部分理性(有限理性)与零理性(完全非理性)。这种三分法融合了现有经济学关于理性的所有假定。由此可推演出模仿可区分为理性模仿与非理性模仿,而非理性模仿包括部分理性模仿与零理性模仿。因此,由于模仿符合人的行为的本质特征,即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又不是理性的,以模仿为核心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建立模仿经济学,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的解释力。此外,由上述从个体出发推演的三种理性同样适于集体(群体)层面,即集体(群体)完全理性,集体(群体)有限理性和集体(群体)零理性。

由于模仿符合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本性特征,以此架构的经济学可以渗透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可以构筑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或框架。模仿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模仿微观经济学、模仿宏观经济学、模仿产业经济学、模仿国际经济学、模仿公共经济学、模仿制度经济学和模仿管理学。如图3所示。

模仿价格理论

模仿生产理论

模仿微观经济学模仿消费理论

模仿信息理论

模仿经济波动理论

模仿宏观经济学模仿经济增长理论

模仿宏观调控理论

模仿产业经济学

模模仿国际贸易理论

仿模仿国际经济学模仿国际金融理论

经模仿国际税收理论

学模仿公共经济学

模仿制度变迁理论

模仿制度经济学

模仿交易成本理论

模仿管理学

图3 模仿经济学理论框架和体系

模仿微观经济学主要从模仿角度出发研究厂商和家庭行为。模仿微观经济学包括模仿价格理论、模仿生产理论、模仿消费理论和模仿信息理论。模仿价格论认为竞争价格的形成是由于模仿的作用。当在初始点厂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后,由于厂商个数小,其产品形成垄断价格,受超额利润驱使,其他厂商纷纷模仿,相继进入该产品生产行列,最终形成竞争价格。如果存在契约壁垒,形成不可模仿后,其他厂商不能进入,则垄断价格继续维持。模仿价格理论实质上为竞争和垄断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不可模仿导致垄断维持,模仿形成竞争。模仿生产理论主要考察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如何通过模仿,并通过二次创新而获得的成本优势等方面的问题。模仿消费理论认为家庭的消费曲线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模仿行为(其中包括从众行为和羊群行为)组成的。模仿信息理论主要考察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模仿如何影响家庭和厂商行为以及模仿与信息间的关系。

模仿宏观经济学主要由模仿经济波动理论、模仿经济增长理论和模仿宏观调控理论组成。模仿经济波动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冲击是随机因素或非意料因素,当非意料的冲击发生后,作为强势群体的一群私人投资者(初始示范人)是信息敏感者,出于理性得失考虑,减少投资,由模仿的作用,另一群私人投资者(弱势群体)也纷纷减少投资,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私人投资者均减少投资,引发经济衰退。模仿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模仿人(此处指后发国家)模仿示范人(此处指先发国家)的制度和技术可以获得后发优势(模仿优势)。模仿宏观调控理论认为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核心作用是示范人作用,引导私人投资者模仿。

此外,模仿产业经济学考察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及其运行机理,认为模仿是推动产业发展(扩张)和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模仿国际经济学由模仿国际贸易理论、模仿国

际金融理论和模仿国际税收理论三部分组成。模仿公共经济学通过建立示范人——模仿人模型提出财政创新理论重新解释公共部门经济行为。模仿制度经济学由模仿制度变迁理论(模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模仿交易成本理论(模仿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组成。模仿管理学主要考察模仿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认为模仿是企业节约创新成本、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战略。

社会科学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用于说明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源于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重新解释。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否具有重大意义有四个方面的衡量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逻辑体系;第二,是否反映人的经济行为的最本质特征;第三,是否能够对重大经济现象予以新的、合理的解释;第四,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学方法论。创建模仿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首先,模仿经济学以模仿为其核心概念,并以之为线索贯彻始终,重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在逻辑结构也具有一致性。它涵盖了现有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或各个分支,具有较大的理论容量。其次,模仿经济学关注的模仿行为反映人的经济行为的最本质特征。从本质上看,经济关系的发生源于交易,而交易是一种典型的博弈关系。模仿同样也反映一种博弈关系。源于Von Neumann与Morgensterm给Nash发展而形成的经典博弈论以完全理性作为其关键假定,视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为原子式或机械式的互动关系(一种纯生物链关系),假定其他博弈者选择一定的情况下考察个人最优反应。经典博弈论中的动态博弈假定各参与人有特定的对局者,后动者在观察先动者的选择行为作出最优反应,先动者在预期到后动者的行为反应后作出最优决策。经典博弈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纳什均衡及其精炼。经典博弈论的缺陷是新古典式的,其理论假定是呆板的、单一的,对很多现实经济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进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弥补了经典博弈理论的缺陷。进化博弈理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为基本思想,典型的进化博弈模型包括参与人集合,各群体个人之间进行重复匿名博弈。进化博弈论假定参与人群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者而是幼稚的(naive),认为各群体个体之间进行重复博弈,在博弈的任何时点上选择不同策略的个体在群体中都有一个概率分布与其对应,如果参与人(参与群体)知道这种状态且能够采取最大化行为,那么她(他)们会选择一个最大化自己期望支付的最优反应策略,如果不知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信息对群体状态进行推断并据此作出决策,由于选择压力及参与人对成功行为的模仿,本期中成功的行为下期将会为更多的个体采用。如果将模仿视为经济分析中的内在变量,则对模仿的分析既可用经典博弈论分析,也可以用进化博弈论分析。用经典博弈论可以分析理性模仿,用进化博弈论可以分析非理性模仿。通过这种双重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经济行为人的模仿行为,并能对许多经济现象予以解释。因此,从博弈关系看,模仿反映了经济行为人的行为本质。再次,模仿经济学能够对许多重大经济现象予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关于羊群行为研究的日益完善,模仿优势假说的提出,示范人—模仿人模型的建立,模仿在管理学中的充分运用等等充分说明模仿经济学的解释力。这点与前面一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模仿从最基本的互动关系开始,注定模仿经济学是有较强解释力。随着模仿经济学的发展和日趋完善,其解释力会越来越强。最后,模仿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基础。模仿经济学再次提醒人们必须从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博弈论的成功在于它立足于互动关系。模仿经济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经济行为人的互动关系,为人们观察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模仿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主流式的,它在引入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纯数学推理分析、计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且主要采取案例分析。Jevons(1879)指出,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必须是一种数学的科学。模仿经济学在理论模型的建立方面高度重视纯数学推理分析,主张引入博弈论对模仿进行内生性分析。此外,模仿与信息密切相关,

模仿经济学还充分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成果进行数理分析。在运用纯数学推理方法中,涉及三个层次的分析。一是人们作决策前的经济环境;二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三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经济学中的计量分析得益于弗里希、库普曼、克莱因、迪鲁克的贡献,计量分析为检验理论假说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工具。对股票市场羊群行为的计量分析便是模仿经济学重视计量分析的体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模仿经济学倾向于采取案例分析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是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密是采取案例进行经济分析的典范。科斯定理是用“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这个案例进行说明的。米德用“蜜峰与果园”的案例说明外部性与补偿,庇古用“火车与飞鸟”阐述外部性理论。案例分析法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倾向。模仿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倾向于采取案例分析是其必然趋势。另外,由于社会心理学经常运用实验法研究模仿,故模仿经济学有时须借助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结语

模仿已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经济学中用以解释主要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人的社会互动特点决定了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必然。以模仿为核心概念创建模仿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模仿经济学依赖于社会心理学和其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它对推动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模仿经济学涵盖的领域较广,有些理论只是框架式的,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比如,模仿微观经济学、模仿宏观经济学等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参考文献:

Banerjee, A.V.,1992,“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797~817.

Becker, G.S.,1976,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urgess, E.W., 1929, “Personality and the Social Group”,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venow, A., Welch, I., 1996, “Rational Herding in Financial Economic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0.

Fligstein, N., 1985, “The Spread of the Multidivisional Form among Large Firms, 1919~1979”,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377~391.

Garfinkel, H., 1967, “Study in Ethnomethodology”, New York: Prentice-Hall.

Graham, J.R., 1999, “Herding Among Investment Newsletter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54(1).

Jevons, W. Stanley, 1879, “The Theory of Polirical Economy”, Macmillian and Co., London.

Haunschild, P.R., 1993,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 the Impact of Interlocks on Corporate Acquistition Activ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8:564~592.

Homans, G.C.,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Keynes, J.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London:Macmillan.

Lakonishok. J., A.Shleifer & R.W.Vishny, 1992,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2, 23-43.

McDougall, W., 192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Methuen & Co.LTD.

Miller, N.E., Dollard, J., 1941,“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Moreno, J.L., 1951, “Sociometry,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Science of Society”, New York: Beacon House.

Newcomb, T.M., 1950,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Rajan, R.G.,1994,“Why Credit Policies Fluctate: 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36.

Sargent, S.S., Williamson, R.C.,1966,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Scharfstein, D., and J.Stein, 1990, “Herd Behavior and Investonent”,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Lxxx, 465~479.

Tarde, G.,1903, “The Laws of Imitation”, New York:Henry Holt.

Werners.R.,1998, “Mutual Fund Herding and the Impact on Stock Price”, Working Paper of Colorado University.

Wolff, K.H.,1950, “The Sociology of George Simmel”, New York:Free Press.

陈东升,2002:《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深圳特区报》,3月28日C2版。

郝云宏,2002:《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的时空相对性》,《经济学家》第2期。

任兵、区玉辉、林自强,2001:《企业连锁董事在中国》,《管理世界》第6期。

任寿根,2001:《论财政创新》,《管理世界》第6期。

任寿根,2002:《模仿行为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第1期。

任寿根,2002:《中国建立内地港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战略选择》,《管理世界》第7期。

宋军、吴冲锋,2001:《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孙培源、施东晖,2002:《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杨春学,1998:《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杨小凯,张永生,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阳建伟、蒋馥,2001:《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当代经济科学》第4期。

张良桥,冯从文,2001:《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化博弈理论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第8期。

郑秉文,2001:《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周晓虹,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电大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 选择一项: A.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 水平的直线 C.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题目2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 选择一项: A. 在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B. 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失业 C. 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D. 经济中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 选择一项: A. 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B.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C.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D. 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区域表明() 选择一项:

A. 经济增长能力已达到了极限 B. 国民收入增加 C. 国民收入减少 D. 资源没有被利用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经济增长能力已达到了极限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因素是()选择一项: A. 利率水平上升 B. 社会生产能力减少 C. 社会投资增加 D. 社会投资减少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社会投资增加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开放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选择一项: A. I+T=S+G B. I+G=S+T C. I+G+X=S+T+M D. I=S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I+G+X=S+T+M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1.00 标记题目 题干 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选择一项: A. 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 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C. 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 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 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2017年电大网上西方经济学作业二答案Word版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目1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其倾斜的方向为()选择一项: a. 右上方 b. 左上方 c. 右下方 d. 左下方 题目2下列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不会使需求曲线移动()选择一项: a. 消费者收入变化 b. 消费者偏好变化 c. 其他商品价格下降 d. 商品价格下降 题目3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选择一项: a. 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 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题目4目前我国私家车的蛛网形状是() 选择一项:

a. 圆圈型 b. 收敛型 c. 发散型 d. 封闭型 题目5M=Px?X+Py?Y是消费者的() 选择一项: a. 不确定函数 b. 效用函数 c. 需求函数 d. 预算约束条件方程 题目6某低档商品的价格下降,在其他情况不变时,() 选择一项: a. 替代效应倾向于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增加其需求量 b. 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其需求量 c.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增加 d.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减少 题目7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 选择一项: a. 满足程度 b. 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 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d. 边际效用

题目8假定总成本函数为TC=16+5Q+Q2,说明这是一条() 选择一项: a. 短期成本曲线 b. 无法确定 c. 长期成本曲线 d. A、B都对 题目9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选择一项: a. 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b. 平均产量不变 c. 平均产量增加 d. 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题目10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选择一项: a. 固定成本 b. 机会成本 c. 隐成本 d. 平均成本 题目11某厂商生产5件衣服的总成本为1500元,其中厂商的机器折旧为500元,工人工资及原材料费用为1000元,那么平均可变成本为() 选择一项: a. 200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最新农大网上作业《西方经济学》答案

农大网上作业《西方经济学》答案

西方经济学 第1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由供给规律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得商品的价格下降 B、消费者收入增加,该商品供给量增加 C、生产商品的成本增加,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越大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2、若某个消费者消费和两种商品时的收入消费扩展曲线如下图,则()。 A、为低档品 B、为正常品 C、为低档品 D、为吉芬商品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3、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总产量()。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4、假定人们对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如果收入下降5%,那么需求量将会()。A、下降5% B、下降10% C、保持不变 D、增加10%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4、已知一条线性需求曲线如下图,点为线段的中点,则()。

A、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点需求价格弹性 B、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点需求价格弹性 C、A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 D、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6、下列各项中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的是()。A、失业 B、价格总水平提高 C、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A 7、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说明()。 A、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递增 B、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C、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D、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8、当某商品的价格从5元降至4元时,该商品需求量增加了100单位,则需求的价格弹性()。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单位弹性 D、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9、消费者的预算线反映了()。 A、消费者的收入约束 B、消费者的偏好 C、消费者的需求 D、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状态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10、某个生产者不断地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直到产量最大。在这一过程中,该要素的()。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IS曲线LM曲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古典主义极端 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政策规则拉弗曲线经济增长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周期黄金分割律倒U字假说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西方经济学(本)网上第一次作业答案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均衡的比较 一、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含义和形成条件: (1)完全竞争的含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竞争形成的条件: 1、市场上有无数个购买者和生产者。即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厂商所面对 的都是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他们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都。 2、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任何一个厂商都不能通过生产有 差别性的产品来控制市场价格。 3、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进退和自由流动。厂商可以根据各行业的 盈亏状况,无障碍地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这样,生产要素就会从生产效率低的行业转向生产效率高的行业,从而使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4、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 (3)完全垄断含义: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 (4)完全垄断形成的条件: 1、厂商即行业,即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了整个行业所需 要的全部产量。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有极大特殊性,且没有任何替代品,这样,厂商 就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 3、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在这种假设条件下,一个完全垄 断者就没有了竞争对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二、需要曲线和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每一个厂商都可以按照一个既定的价格售出其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因此,单个厂商在市场中面对的是一条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的需求曲线。它表明在一定价格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消费者对某单个厂商的产品需求量是无限的,即厂商不可能高于市场价格出售产品,也没有必要降低产品价格。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社会环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与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3.调查法:询问法,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4.物理痕迹研究法: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个体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6.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适应的过程。 7.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人们证实根据社会角色对个体抱有相应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由此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做角色冲突。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构成角色网络 8.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9.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主观心理经验和主观意识,也叫自我意识 10.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动机:也称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他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2.需要和需求: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缺少的东西是需求,有生理和社会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是主观的,是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 13.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本身能使人感到满足,活动本身就是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部奖赏 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和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14.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 15.侵犯: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利他:利他行为,是为了使他人活动利益与方便,不求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17.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外物现象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8.社会知觉: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觉,社会意义离不开人,又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专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19.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对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用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它以不变的价格来计算某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的结果 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简答题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该概念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所受卖掉的最终该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国民收入有几种核算方法? 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 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即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再推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 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常用收入法和支出法。 3.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论述题 试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运用产品流动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要素所得法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收入法、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化(对角色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2角色和并法(2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3角色层次法(将角色按重要程度排列,首先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扮演着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开放性角色: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表现性角色:不计报酬,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自我过程:1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决定一个人的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社会比较,将自己和他人相比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2自我增强(个人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个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和提升)3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加强、维持和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1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躯体性别体形样貌等生理物质的意识)2社会自我(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微观上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尊敬程度等的意识)3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社会认知1特征(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认知的完形特性)2图式(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3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认知偏差1晕轮效应(光环作用),人们依据某人的特征得到印象后还据此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2投射效应(相似假定作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来推论他人,如果没有其他准确的信息,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结论代表实际的认知结果3刻板效应(类化原则),人们常常依据籍贯民族肤色职业等将人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人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依据。4积极偏见,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表达消极否定的估价,即放宽对待人的尺度。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社会态度1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2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对客体的知识、意象、概念等;情感成分,对客体所持有的情绪体验—喜欢不喜欢厌恶等;行动成分,对客体的反应倾向,做出行为之前的准备状态)3测评(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服从行为并非出自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趋于一致。内化时个体完全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了,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偏见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消除1消除刻板映像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全面深入了解…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1亲和需求2人际关系的报酬3摆脱寂寞)人际吸引的原则(1互惠原则2得失原则3联结原则)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